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理工论文 >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4-13 09:19:2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战略计划的不断推进,以其为工程背景的工业机器人等新工科专业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为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团队全面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着眼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德技兼修”的课程培养目标,构建了“三融入、一贯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工作有机地融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之中,坚持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为例,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力争培养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三融入、一贯通”;德技兼修;工业机器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指导性文件,着重强调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将蕴含于各学科背后的思政元素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深化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切实把握和落实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

一、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类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1, 2]。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以正确的三观去融入社会、认识世界、对待人生。但当前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大多侧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或是如何解决生产制造场景下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而对当前新时代发展趋势下的如工业领域的“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计划不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缺乏,甚至仍有部分教师过于传统地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只是思政类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范畴,思想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无法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

再者而言,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单纯地在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生硬地将思政元素进行嵌入反而并不能实现德育目标,如工业机器人等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大多需要结合生产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容易忽略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除此以外,当前阶段仍有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未能将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考核纳入其中,而仅单纯地采用终结性的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考核,这种“一纸定分”的考核方式容易通过突击而获得高分,学生真正的学习成效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体现,从而体现不出课程的真实考核意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无法契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二、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在上述背景下,团队充分总结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着力于职业院校“德技兼修”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培养任务,重点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三个要素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始终坚持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课“三融入、一贯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为例,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并探索与课程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路径与举措,旨在促进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进一步形成与完善,以及为其他相关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改革举措如下:

(一)着力顶层设计,制定融入思政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

思政建设是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团队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德技兼修”这一课程培养任务,注重构建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并将社会发展、行业产业以及职业需求纳入培养体系,重构了专业人才顶层培养架构。与此同时,团队在顶层设计时既已进行了具有思政特色的总体规划,即将大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有机地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中,力图培养思想政治立场坚定、综合创新能力强、全面发展,并基本具备工业机器人程序设计、工作站系统建模及仿真设计等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德技兼修”型职业院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重构课程体系,深挖学习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点

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进程中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跨越的必需核心装备之一,是深入推进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引擎。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在国内正以3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其装机量截至2020年已超100万台,相关技术及产品的高速成长正推动着我国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不断迈进[3]。但相较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先进制造业更迫切需要的是“德技兼修”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而课程体系则正是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与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团队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中的育人目标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德育内涵,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炼出以“工匠精神”为灵魂的包含职业素养等多维度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地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完成育人引路的德育任务,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从而不断地培育其安全文明、绿色环保的生产意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以及精益求精、吃苦耐劳、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等品质[4]。以课程部分教学任务为例,其学习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学习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案例

教学内容

思政融入举措

思政元素

认识工业机器人

在“认识工业机器人”章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以《大国重器》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文件等作为引导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们就“智能制造”这一技术进行探讨和思考,使其在了解工业领域相关的国家战略方针、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感受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喜人的发展前景和专业岗位人员的大量需求,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认同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励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大学生做好正确的学业和职业规划。

爱国情怀

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

在“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目标点的示教环节,要求学生对操作要点要更加集中、耐心和细致,在此环节中学生会明显感觉到操作难度,教师适时地进行示范操作引导,让学生认可只有通过“静得下心、仔细观察、练就手感”才能打好工业机器人手动操作技能基础,从而逐渐养成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操作

在“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操作”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分组探讨工业机器人控制程序方案的可行性,选出最优方案,简单化复杂的程序,从而提高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效率,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励其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

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等

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章节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工业机器人实际应用案例(如焊接、搬运、码垛等)的学习,促进学生体会在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职业规范与敬业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等

(三)赋能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坚持辩证统一的理实并重学习方法

职业院校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普遍不足,但对实践操作及应用技能的学习一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团队根据“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强化实践实训内容教学效能,建设了工业机器人专用实训室。

团队在课程开展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的辩证统一关系。例如,在学习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指令MoveJ和直线运动指令MoveL时,学生会发现其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而通过利用工业机器人实训台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则可以比较两个不同运动指令的可视化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机器人的运动特征,强化学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合理规划运动轨迹的能力,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应用能力。因此,通过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应用技能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即坚持辩证统一的理实并重学习方法。

(四)打造多维课堂,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贯通

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格局是构建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引擎之一,高校要始终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持续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大格局的构建。团队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在遵循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采用如图2所示的“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式多维课堂模式。

团队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工具与平台,建立网络云教材、精品在线课程等电子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入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以及云班课等信息化平台以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地与“互联网+”业态发展相适应,即通过网络与信息化技术手段深化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赋能教学第一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网络新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等多维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以此确保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贯通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判断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及其实施成效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对学生开展有效教育的抓手[5]。为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品格的作用,团队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成效的考核纳入原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并调整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模块的评分标准与分值,从而构建出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

(一)主体多元。即评价主体不再单纯是授课教师,而是“教师+组间+组内+自我”相结合的模式,全方位观察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多元形式提高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二)内容多维。即评价内容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着手于输入维、过程维以及结果维三个不同维度,构建出覆盖面更广、包容性更强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出反映课程教育教学成效和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耦合关系,从而发挥好课程思政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三)方法多样。即针对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传统评分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性描述,可以是鼓励和表扬,也可以是意见和建议。同时,注重形成性评价,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每个环节的具体表现。以多样式的评价方法强化课程评价效能,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观参与度。

结语

以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课程“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为例,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之中,强化其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贯通,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即以“德技兼修”为课程培养目标构建了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三融入、一贯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挖以“工匠精神”为灵魂的多重思政元素及其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入路径。团队教师在完成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对学生理想信念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努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营造了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良好氛围,即通过深化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改革对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09):3-8+21.

[2]钟贞山,赵晓芳.面向2035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内涵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19-26.

[3]方晓霞,李晓华.异质化国内市场扩张与中国产业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J].齐鲁学刊,2022(04):116-130.

[4]郑玥,瞿才新.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施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2(42):86-89.

[5]郭哲,纪璇.智能技术时代的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1):40-48.

word该篇DOC格式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共有510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