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艺术美赏析——意境

发布时间:2023-11-30 10:26:4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艺术美赏析——意境

意境——情景交融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明代朱承爵在论诗时,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清王国维也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即意与境的统一。他认为“境界”应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把“境界”看作是艺术美的本原,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也。”就是说在艺术中如果达到情景交融,自然也就产生了神韵,体现了气质。关于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思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论、画论中早有论述。如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随景迁,这就是讲心与物的关系。南朝宗炳(375—443)总结了山水画的经验,从理论上提出“应目会心”。所谓“应目”就是要观察物象,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谓“会心”就是物象要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万趣融其神思”。略晚于宗炳的东晋画家王微(415—443)也讲到山水画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他说:“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这是说,山水画所以区别于制作地图,在于它不是纯客观地去描绘自然,而是要体现画家的情思。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情景结合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到了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对艺术创作中主客观关系的高度概括。这些深刻的艺术见解都是从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意境作为艺术创造的结果,必然体现创作过程的特点,体现出创造过程中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境(景)是客观范畴。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他认为,情景可以互生。《诗铎》道:“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王夫之在中国传统美学心物感应说的基础上,将情感由物而起,发展为情景互生、互藏的思想,山水有人心的哀乐,心灵有花草的兴衰。情景互为关联,互为对象。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的景色,如《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而且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如李白从流放到遇赦等等,正是由于诗人的生活才赋予这些具体景物以审美的意义。祝允明有两句话说得较透彻:“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里所说的“事”是指生活、事件;“境”指与生活相联系的景物。情感正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因此我们说“境”是基础,因为脱离了境,实际上就是脱离了生活中的形象。这样,情与意就无从产生,也无所寄托。因为在意境中情是“景中情”,情是消融在形象中。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境”虽然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但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情、意。为什么说情、意是主导呢?因为情意虽然从境中产生,但是在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而是“情中景”,既是唤起诗人特定情感的景,也是在这种特定感情支配下,经过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象的“景”,它只需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而无须罗列一切细节。在“意境”中艺术家的情、意对自然特征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意境中的“景”由于成为“情中景”,因此它往往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石涛有一幅画,表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意境。

word该篇DOC格式艺术美赏析——意境范文,共有172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艺术美赏析——意境下载
艺术美赏析——意境.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