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8:40:2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

音乐欣赏论文 篇一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中国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音乐欣赏论文 篇二

上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群众文化、音乐欣赏,那么如何有机结合群众文化与音乐欣赏,就是怎样提升群众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更好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笔者认为,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提升音乐欣赏能力,以便于掌握音乐规律,指导群众更好开展音乐工作。由于音乐具有艺术特性,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例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不受某种条件约束,仅发表之后,一个人静静观赏、阅读即可。而音乐作品,即使写出来之后,也是一个无声作品,需要音乐创作、演唱、欣赏等综合。在发展群众音乐文化的时候,我们组织好创作与演唱,提供活动场所,增添必需音响器材,以便于群众更好欣赏音乐。其次,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有利于激起群众音乐审美情趣。爱音乐者,其情操必然高尚,然而不是所有音乐都可培养情操,也就存在选择、引导问题。选择何种音乐,即引导群众的情趣走向何种方向,与音乐欣赏水平、爱好密切相关。对于音乐欣赏,若我们的范围较为狭窄,我们不可能选择出更好音乐,更加不可能去创作更好作品,以满足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这必然阻碍了群众的音乐发展水平。如果我们以个人爱好、趣味,去组织群众文化的音乐工作,必然会导致工作脱节,进而产生误区。第三,提升音乐欣赏水平,有利于提高创作者的鉴赏能力,演唱者的识别能力。对于群文工作者而言,因为工作而经常担任各种音乐活动、比赛的评委,或者音乐编导,对于音乐节目,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但如果自身音乐欣赏水平较低,则不利于发现好作品,挖掘好的音乐人才。因此,对于群文工作者而言,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积累相关知识,方可更好开展群众文化互动。所以,在群众文化中,必须有机结合音乐欣赏。目前,群众文化事业正在高速发展,群众的音乐需求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群文工作者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群众文化

对于群众而言,文化是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群众自身是主体对象,通过自我教育、娱乐的方式,民族特色鲜明,地方特点突出,精神文化活动呈普及性与综合性特点。音乐课能改变社会风气,最具群众性。对于现代群众,开展文化生活,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提升音乐艺术工作。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逐渐壮大,群众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生活中全面渗透。

三、结束语

音乐鉴赏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刘勰;知音;文学鉴赏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11-0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巨著,其中的《知音》篇作为文学鉴赏的专篇,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知音”这个词在《知音》篇中出现了六次之多,刘勰选用“知音”这个词作为鉴赏篇的题名,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因此“知音”早期指通晓音律。《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是知音一词得以流传的重要来源。此处“知音”是指能听出音乐中表达出来演奏者的思想感情的人,已含有欣赏、知己之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学的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刘勰便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感应,来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其“知音”一词是欣赏的意思。

文学作品要碰到赏识它的人,是非常可贵的,“知音其难哉!”。在刘勰看来历代知音难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贱同而思古”, “贵古贱今”的传统思想的限制,崇拜古人的东西,贬低当代人的东西。刘勰以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例,讲述这种思想的害处之大,是刘勰所批评的观念。二是“文人相轻”,“ 崇己抑人”的思想,《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对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批评。这是刘勰对前人思想的一个继承,以班固和曹植为例进行了说明。三是“信伪迷真”,“ 玉石混淆”。在刘勰看来是由于“学不逮文”引起的,从玉石混淆来看,也说明“文情难鉴”。四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造成这种现象,客观方面是由于“篇章杂沓,质文交加”,主观方面是由于鉴赏者的不同爱好。

现实是“文情难鉴”,鲁臣把麒麟当作鹿,宋人把凤凰当作野鸡,魏人把珠宝当作石子等,都是把具象的事物弄错了,更何况文学这样抽象的东西,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因而“知音”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的文学鉴赏观,强调的是读者的重要性。

读者阅读之前会对作品有一个“期望”,即“期待视野”,读者的审美经验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经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就千差万别了,在刘勰看来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即不能全面客观的看待作品,只能是片面的对作品赏析,对此,他提出了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即读者要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撇清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阅读境界。这种立场是很难实现的,“读者鉴赏文学作品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被注入,必定带着读者自己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除了时代的条件外,是根据读者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经验而形成的。”

刘勰认为理想的读者应是“博观”的,要做到“博观”必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会演奏上千首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识别宝剑,同样的道理,要理解文学作品也必须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刘勰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六观说”,一“观位体”,看作品的篇章结构以及作品的体裁,二“观置辞”,看文章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三“观通变”,看继承和创新方面的功效,四“观奇正”,看它的风格是否纯正,即是否符合儒家经典的规范,五“观事义”,看引用的典故是否贴切,六“观宫商”,是看一篇作品的律是否和谐、优美。“六观”是对文学作品全方位的、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为后人的文学鉴赏行为做了指导规范的作用。

《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文学创作和鉴赏的关系。创作是“情动而辞发”,鉴赏则是“披文以入情”,对文学创作的一种逆溯活动,由文到情,从文学作品入手,去体验作家的思想情感。其中前人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的理论,为“知音”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披文以入情”才有了可操作性。

《知音篇》指出:“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芳;书亦国华,玩绎方美。”兰是全国最香的花,如果人们喜爱它,佩带它,那就更能显其芳香,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经常玩赏它,才能够不断发现它的内蕴美,犹如 “国华”。

因此好的作品必有它的“知音”,方能显示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论文 篇四

1.1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生活调节的作用

文化学习阶段任务很重,尤其是高中生,不仅有学习中的压力,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可以听音乐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学习的节奏,调整神经疲劳,减轻心理压力。因为听音乐能使人快乐,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此外,科学证明,当音乐通过听觉器官进入大脑,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伴随着感情的变化,人能感到精神愉快、兴奋,同时,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分泌,促进消化,缓解疲劳。

1.2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道德文化培养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不仅能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还能起到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从音乐本身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唤起学生心中的高尚道德情操。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可以说音乐和艺术是学生心灵塑造的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刺激与净化,促进学生的精神升华,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和“假”、“美”和“丑”“、善”与“恶”的基本素质。

1.3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加强情感素质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引导。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模式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无限的想象,音乐引领学生的艺术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提升修养,甚至升华成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意识。

2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模式改进对策

2.1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音乐作品和生活经验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力。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但却不敢说出来、表现出来。为此,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请你们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请大胆地演讲出来,我们的教室是你们的舞台。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2.2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欣赏这类的作品,都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歌剧,这些学生都比较陌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所显示的特点与具体内容,重点探讨音乐内容,分析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3教学安排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作品

完善音乐中的欣赏教学,还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多安排一些学生熟悉、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欣赏教学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名曲,或是教材上那些经典的却基本上没有学生听过,也不为学生所感兴趣的曲子。学生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达不到欣赏教学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欣赏题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网络上的一些流行作品来选择。相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势必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

2.4以流行音乐为引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论文 篇五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Re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3.课堂延伸,引生“燃情”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音乐欣赏论文 篇六

关键词电影插曲《绒花》音乐要素情节发展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凯传词、王酩曲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一、电影《小花》概述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二、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绒花》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色彩。第一段主题部分选用平实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进入,为9+9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乐句内部结构均为5+4的乐节。旋律进行以二度及进为主,内含小三度跳进。主题上句半终止于属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节突出了下属功能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节强调了导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决。既巩固了主和弦,又为属功能半终止进行了铺垫:主题下句完满终止于主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节连续两次运用纯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绒花》的音乐主题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12356”五声音列元素,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风韵。在节奏的选择上,曲作者精心设计了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歌曲基本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副歌的创作手法,呼唤性、山歌风味的旋律中,连续多个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的音乐层次逐步增涨。这部分和声功能上突出了下属和弦色彩,使得调性暂时离调至下属关系的大调。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结尾处回原调。歌词部分,朴实无华的歌词创作与质朴的音乐风格相统一,歌词中叠字、叠词的运用与旋律中叠音的运用遥相呼应,既增加了音节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绒花》对影片情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音乐欣赏论文 篇七

关键词:把握心理;引导欣赏;提高素质;备课;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入21世纪,在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音乐欣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师走入了录音、录像观摩课、单纯的听音乐的误区,给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被我们列为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的优势,发挥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

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天性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音乐来说,除了从小受到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只是停留在听、学唱的阶段上,他们觉得好听,就会去喜欢,主观上并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选择性。

他们喜爱的往往是现今的流行音乐。象周杰伦、蔡依琳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音乐。举例来说:我曾经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就很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很多人都自己买了随身听,MP3整天带在身上听。当我问他们喜欢怎样的音乐课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要求音乐课就要欣赏流行歌曲。这些都是由中学生的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的欣赏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一)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用一些有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他们的心理,运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热情。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

(二)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实践之中,在音乐中去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全面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真情的进发,从而到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切的体验歌曲作者所表现的在中华民族家破国危时的悲愤心情,把握歌曲凄婉、悲壮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乐曲,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三)逐步引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课间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一些优秀的曲目,在学校内多举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艺术歌曲比赛、小型音乐会,举办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等,逐步的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音乐。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导。“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修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欣赏课重要培养的一种素质,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修养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学底蕴,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增加自身文学修养,

(2)身正为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3)注重美学修养。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领会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效果、旋律如何、节奏特点、声部的组合情况、乐曲的发展情况等等。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史方面。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使授课过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三)学会熟练的使用各种多媒体设施,从而更好的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保证。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做一个课件,有音有画,可以将曲目表现得更加活灵活现。有些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认真备课,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备课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编织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教学过程,将音乐欣赏课上的有声有色,时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找出其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确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案设计。”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乐曲感情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找出正确的授课难点和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教具。“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不能松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连贯,不能给人以突兀 的中断感。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否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二)上课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能上成录音、录像观摩课,如果每堂课都变成按部就班的音像制品的放映式接受课,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不是很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简单的录音、录像观摩课,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要把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调整乐谱顺序法、谈论法、启发联想法、启发想象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上成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讲述法――讲述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观摩法――观看《梁祝》的剧照、图片;熟悉主题法――边讲故事边播放《梁祝》主题;律动法――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随乐曲舞蹈;直观法――将乐曲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列出,供学生参考,谈论法――由学生参与谈论乐曲的思想感情;启发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古代时,梁祝相交的真实情景相结合。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势所趋,音乐教学的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个潮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深化学生的欣赏层次。”冒继光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谈到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述音乐、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音乐。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文学、美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乐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19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勇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多角度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以教、授为目标,要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乐曲《游击队歌》的欣赏教学中,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曲目准备自编自演的音乐剧或者音乐小品。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教学中来。

音乐欣赏论文 篇八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做了相应改革,各大高校已把音乐欣赏作为主要选修课之一,为了将这门课程更好的被学生学习和接受,将音乐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增添了现代化音乐的审美观和艺术性,使音乐课程不再枯燥乏味。本章在素质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对各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求,近似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却又区别于专业音乐学校的课程安排上,着重对现代的音乐欣赏做出更多的创新,把这种音乐欣赏的创新思维进行扩大和推广。

现代音乐的欣赏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主要是以抒发创作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行行为为主,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些高校似乎将这门音乐欣赏当做一种重要的课题来谈论。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场景的想象力是各大高校开展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所在,以便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中“美”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掌握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以及音乐感情的抒发为主要教课内容,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音乐的艺术境界。但是,事实并不如此,某些高校的音乐教师没有把学生看做是音乐欣赏的主体,漠不关心他们对音乐欣赏的感觉,忽视学生的音乐感受;另外,教师常常把学生音乐听课行为看做是一种主动形式,而对音乐的欣赏上是被动形式的错误观点;再次,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安排上,按部就班的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没有将音乐的实质讲解出来,让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创新思路,无法将音乐灵感与自身情感相融合;最后,有些教师自认为已把音乐课程的重内容传递给了学生,可是事与愿违,学生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不能将音乐的涵义表达出来,最终导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丧失。

2、音乐教学内容偏离实际

音乐教学内容不能跟上现代音乐形式,存在时代音乐新,音乐课程守旧的现象。教育部认为有些音乐的形式不能当做教学内容,使得书本上的音乐内容与现实的音乐效果相偏离。另外,把专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内容直接编成到非专业音乐欣赏的课程中,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导致音乐欣赏行为下降,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丧失,音乐的创新行为无法发散;再次,音乐课程的内容缺乏新意,几乎都是雷同或守旧的版本,致使学生的理解程度不高。

3、音乐教学设施紧迫

有些院校在音乐的设施上根本就没有进行全方位地安装,缺少专业的音乐媒体教室和音乐设备。高校领导借学校资金不足之原因,为不够重视音乐的欣赏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4、教师音乐素养偏差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底蕴和音乐艺术的天分,并且更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音乐的文学素养,以及独创音乐作品的能力,但就目前的音乐师资水平看,相差甚远。

二、对高校音乐欣赏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原则,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上,应打破这种教与学的模式,老师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传授,让学生按图索骥,根本就无法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尽量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感情的过度,让学生身临音乐的境界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2、思辨和创新能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若想达到创新的境界,就必须让学生深知创作人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心的感受,对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求得与创作人的心境达成共鸣,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音乐的欣赏境界推向高峰。

总结: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也存在细致的一面,任重而道远。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方法上,因势施异。音乐的欣赏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舞学生大胆创新,用灵感激发创新,音乐的欣赏要兼顾灵活与运用。另外,教师在音乐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多多挖掘有潜力的音乐人才,让学校成为他们音乐之路的照明灯;教师与学生共同融入音乐的氛围中,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共赏音乐的韵味,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浓郁,活跃的音乐欣赏氛围,让音乐达人们向音乐的艺术的殿堂慢慢迈进。

参考文献:

[1]、查雁楠.职高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

[2]、张媛. 培养人文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高职高专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55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音乐鉴赏论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