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21:30:1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

生态效益 篇一

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部级公益林林地。

二、补偿面积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的部级公益林面积4.15万亩,其中国有3.2万亩,集体(个人)0.95万亩。

三、补偿标准

2014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省上核定的资金给予补助,国有补偿金4.75元/亩/年执行;集体(个人)补偿标准为14.75元/亩/年。集体(个人)按要求提取公共管护资金1.75元/亩/年,由县林业局列支,分别用于公益林区划界定、森林火灾预防、协助国有林场(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进行巡查管护、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监管、检查、森林抚育及森林经营科技推广等费用。

根据部级公益林林权主体和经营主体以及管护形式的不同,按照县上核定补偿标准执行:

(一)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林木所有权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公益林的管护。

(2)林地所有权属国有的,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

(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林地所有权、林木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性支出分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和直接管护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不低于补偿性支出的50%;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15%,用于公益林管护的宣传、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监管及抚育等支出;直接管护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35%,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

(三)个人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家庭承包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合同的,按照原合同约定核定补偿性支出的支付比例。

四、时间安排及工作任务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4年6月1日至6月20日)。成立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处理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日常事务。县属林场、滩林场、县林业工作站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根据《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部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方案》区划界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户,实行专帐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集体和个人补偿资金实行“一卡通”兑付。

(四)完善建档阶段(2014年8月1日至8月15日)。各相关林业单位认真收集整理在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图、表、册、合同,装订成册,规范入档。并及时开展自查,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对在补偿中发生的各种纠纷落实人员认真调处。

五、工作职责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县政府成立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在林业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主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成员有林场、滩林场、县林业站和林业局林政股、财务股负责人。具体负责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兑现工作。

(二)明确责任

1、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补偿资金的管理,贯彻补偿政策、核定补偿标准和制定补偿方案,对补偿资金的兑现和使用情况、部级公益林林地管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国有林场和县林业站负责自查与上报工作,并成立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各自辖区的部级公益林林地管护情况进行自查,根据自查结果编制补偿资金兑现花名册并上报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公室。

3、县林业局负责根据对全县的部级公益林林地管护情况进行统一组织检查,根据国有林场(站)自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依据检查结果组织对资金兑现花名册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对达到合格标准的足额兑现补偿金,对不达标准的不予兑现补偿金,同时按合同追究管护人员责任。

4、县财政局负责全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拨付工作。财政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户,根据林业局提供的部级公益林管护情况拔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5、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做好对全县补偿基金的兑现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检查。

(三)坚持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要确保林权所有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四公开”。

2、坚持产权明晰、林主自愿的原则。补偿对象必须是产权明晰、林权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自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

3、坚持责任明确、依法补偿、规范管理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以各方职责明确,管护、监督权责界定清晰,程序规范、手续齐全为基础,规范管理、依法补偿。

生态效益论文 篇二

关键词:生态法益;刑法;法益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环境保护的效果、生态建设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刑法对于生态法益的保护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即在对于生态法益保护的过程中存在执法严格却没有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前段时间,一则“大学生掏鸟”而被判十年重刑的新闻使得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事情的缘由是河南的一名大学生在暑期,因与他人共同猎捕16只鹰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判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而被一审法院判处十年有期徒刑。①该案是因为本案是否刑罚过于太重而引起热议,认为就是因为捕猎了16只鹰隼就判处10年徒刑,但是该案却引发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刑法对生态法益的有效保护,如何有效的利用刑法保护生态法益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二、生态法益概述

法益(Legal Interest,德文Rechtsgut),即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和价值;刑法法益,是受刑法规范保护的利益和价值。②法益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界定,一是现有法律条文有哪些? 二是这些法律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三是保护的利益是什么?③只有从这三方面去解释,才能得出法益的科学内涵。因此对于生态法益的界定我们需要从上诉三个方面对生态法益进行限定。对于保护法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资源环境为例,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保护环境资源。所以在保护资源环境中我国法律是有对该法益的保护的。对于保护的对象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首先要明确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对于上述法律来说保护的对象就是环境资源,如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最后法益利益的内涵。在使用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时,首先要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是什么。以环境资源为例,我们保护的利益就是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上述分析,生态环境法益是受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的利益,保护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大气、水和土壤等生态本身,保护的利益是维护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和承载”三维尺度上的自然规律免遭破坏。

三、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一)生态法益刑事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迈出了生态法益保护的重要一步,但与日益严重的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比,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诸多侵害与威胁生态法益的行为还没有受到刑法的规制。生态遭受破坏与责任主体的责任还没有形成一个平衡,并且随着生态法益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除“污染环境”外,其它类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也将凸显出来,比如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严重虐待或侵害动物的行为、严重破坏气候的行为等。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正在或已经建立起来的以“污染环境”行为规制为主、其它侵害生态法益行为的规制相配合的立体化生态法益刑事立法体系值得我们关注,也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对于生态法益受侵害后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二)生态法益刑事立法的效果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法益也处于变动之中,新的法益不断生成。对于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正当性越来越得到法律的认可,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享有的利益应被法律所保护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公民个人的法益中不仅包括财产法益、人身法益等传统法益,也还应包括生态法益。而刑法作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其在保护生态法益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刑法的目的是在于保护法益其本质就是法益保护法,并且刑法保护生态法益主要是对人的正当利益的保护。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种属性,能满足其多种需要。但不同的利益或需求在实现时往往针对同一种环境要素或环境要素的同一种功能,致使环境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生态功能相互之间发生冲突。而刑法以保护人之权益为首要出发,在法益保护上也以保护人的法益为主要目的,通过刑法手段保护生态法益是对人在生态领域的正当利益的保护,这既是刑法在法益保护上的正常逻辑,也是生态文明先进国家刑法已经或正在承担的使命。充分体现了刑法对生态法益保护的成效。④

四、完善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

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加强生态法益的刑事保护,促进刑事立法的生态化是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起点,也是生态法益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支点。

(一)完善生态保护的刑事立法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制,迈出了生态法益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诸多侵害与威胁生态法益的行为还有待刑法规制。

(二)优化保护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规制

生态法益与其它类型法益既存在紧密联系也存在重大差别。作为一种新型法益,生态法益与传统的人身法益与财产法益具有紧密联系。⑤以上述“大学生掏鸟”案为例,刑法对非法捕猎、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罚设置过重。刑法忽视了破坏动物资源的犯罪侵犯的动物法益具有可修复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犯罪,不能一味注重严厉的人身罚,而要注重添加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罚,并把这些财产用于动物法益的修复。”因此,在生态法益保护的法律资源配置上,我国刑法还存在着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加强生态法益的刑法司法保护

我们知道刑法目的的实现不仅包括刑事立法对相关利益保护的法律设定,还包括通过有效的刑事司法使法益保护得以实现,因此有效的刑事司法对于生态法益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生态法益的刑法司法保护也是生态法益刑事保护的重要一环。(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注解:

①参见(2014)辉刑初字第409号刑事判决书

②参见杨春洗 苗生明:《论刑罚法益》,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第12页。

③参见陈珊利子平:《生态环境法益探微》,载《求索》2015年第5期,第82页。

④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1页。

⑤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4页。

参考文献:

[1]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J],法学评论,2013(3).

[2]杨春洗 苗生明:论刑罚法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生态效益论文 篇三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效益 篇四

关键词:生态型;营林技术;生态恢复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对杉树的性能也开始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发,提高了杉树的综合利用率。但是由于杉树的利用价值提高,出现了过度砍伐的F象,使得我国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到了部分杉树品种濒临灭绝,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国有林场而言,其营林中主要以杉树为主,如何构建经济生态型杉林成为改革的重点。

一、生态效益和生态林的定义

1.生态效益

杉树林对促进区域生态恢复、保证国有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杉树生态林提供了各类物种栖息和繁衍的必要场所,有利于获得全方位的生态效应。杉树林有助于防控灾害并且调节气候,进而发挥了存蓄水源、改善当地土壤、净化空气及防风固沙的综合作用。在杉树林的调节下,有利于消解温室效应并且保障物种多样性的实现。由此可见,人们应当意识到杉树具备的生态效应,提高对杉树种植的重视度。

2.生态林

生态林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且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构建的专门用于生态用途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主要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目前,各地经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也不应当忽视最根本的生态保护。营造生态林的做法从根本上符合新时期的环境形势,有利于促进环保。在造林过程中,相关人员需遵照最基本的指标来种植杉树,这样才能显示生态林自身的重要意义。此外,应当善于运用地力的作用来提升生态效益,避免单纯的复垦。只有加以综合改进,才能保障生态效益的落实。

二、建设杉树的生态林

某林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80%。最近几年,林场一共经营了400hm2的速生桉,同时种植了66.67hm2的松树和533.33hm2的杉树。栽种不同种类的杉树林,为发展林场的林业生态提供了保障;同时,展现了林场的发展潜力。从生态林的角度来讲,很多地区都适合栽培较大面积的杉树林,对此通常选择机械开垦的措施来栽培杉树。在此基础上,杉树林也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繁衍和存活,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1.杉树能对资源充分利用

杉树物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迅速适应周边环境。在杉树栽培的过程中,当地如果具备光照充足、土质肥沃且供水良好,那么将会从根本上加快杉树林的生长速度,表现出显著的光合效应。杉树树冠通常不会蒸发过多的水分并充分运用现存的水源,因此十分耐旱。即便遇到干旱,杉树也能够闭合自身的气孔,减少水分散失。在供水充足的环境中,杉木将会加快成长速度,从而适应贫瘠的土壤并且抵抗风沙,因此适合用于山区的固沙防风。在山区如果能够栽培大面积的杉树林,就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植被恢复。

2.杉树生态林的景观价值

除了生态效益外,杉树林还表现出优良的景观效应,具有景观价值。这是由于杉树拥有圆形的完整树干,树木高大并且雄伟,因而可以塑造全新的观赏景观。通常,城市公园也很适合将杉木作为观赏树种。在城市环境中,杉树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显出了优良的观赏性。杉树可以成群栽种,通过种植杉树丛的方式来减少栽培成本且方便杉树林的管理。此外,杉树本身还具备很强的抗病特征,这减少了树种维护的资源消耗。由于杉树具备上述的优势,杉树生态林可以实现优良的景观效应和价值,具有推广栽培的优势。

三、杉树生态林的类型

杉树十分耐旱,可以抗风沙并且迅速适应环境。由此可见,杉树构成的生态林很容易成活,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多样性的物种特征。现阶段,需要增强对杉树造林投入,逐步转变对于杉树造林的认识。具体而言,人们不应当只顾经济效益,更要看到杉树林的生态效益。如果单纯重视经济收益,那么很难保障杉树栽培的整体效果,因而也无法发挥杉树在促进生态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在经营生态林时,有关部门需要转变认识,构建全方位的生态经营体系。

1.沿海杉树防护林带

在沿海地区,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思路来构建杉树防护带。从目前的形势看,构建沿海防护林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相比于内陆,沿海通常遭受更猛烈的风暴潮或者台风,因而沿海土壤含有较高的盐分,同时也十分贫瘠。另外,沿海地区在各季节都很容易遭受交替性的旱涝灾害威胁,较大的温差容易导致沿海风沙的出现。

2.杉树水源涵养林

国营厚元林场创建于1958年7月,林场位于茂名市东北生态屏障的云开山脉上,地跨信宜市、高州市和阳春市。多数林地位于高寒贫脊地带,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1627米。林场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特别丰富,是若干条粤西重要江河的发源地,是茂名地区生命之源――高州水库的重要集雨区。在涵养水水源方面,杉树生态林能够发挥效应。在造林过程中,杉树资源可净化当地水质,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爆发山洪的概率并且杜绝水土流失。很多人认为,在经营杉树生态林的过程中通常会消耗很多水分,这种状态下就容易降低当地的水位从而减少地表水。然而实际上,地表水的逐年降低来源于人为缩短杉树的生长年限。杉树在生长过程中,自身能够减少对于水源的依赖,确保节省水源并且提高生态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林场的建设和保护是提升我国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国有林场能够有效避免空气的严重污染,还能够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美化。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要采用创新的经济生态型营林技术,走服务生态路线,改善生态环境,还要有合理的战略部署将这项工作不断完善。将林场营林引入市场机制,重点体现其服务性质,以服务生态、服务社会为推动力量,全力营造经济生态型林场。

参考文献:

生态效益 篇五

1.1国际评价方法

国际上对森林生态效益的研究起步早,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根据国外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有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和模拟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替代市场技术利用替代市场和影子价格来计算公共商品的经济价值,其中著名的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等。从环境效益有正负来看,替代市场技术又可分为2类[4]。(1)效益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先根据森林提供的公益效果,计算出效果的定量值;其次求出森林公益效果的影子价格;最后再计算生态效益的年总经济价值。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合理方法,但实际上森林环境效益种类繁多,同一种效益的效果也多样,其对产品的影响很难定量,实际评价时比较困难。效果评价法的主要4种方法为①商品价值法;②代替价值法;③费用价值法;④还原价值法。(2)损失评价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森林遭受破坏后的损失量计算森林经济效果的方法,然后根据其影子价格来计算经济价值。主要有旅行费用法(TCM)。其基本而简单的设想是:观察游客的来源和消费情况,推出一条游憩需求曲线,以计算出的消费者剩余作为无价格的游憩效用价值[5]。模拟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对于有些公益效益,根据西方经济学可以采用模拟市场技术或称假设市场技术。先假设公共商品的交换市场存在,再以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意愿来表达其经济价值[6]。模拟市场技术以支付意愿(WTP)和净支付意愿(NWTP)来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Davis(1964)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Bradley等人根据多次研究结果,首次提出WTP和WTA(补偿意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7]。Bishop(1979)等人提倡“超市场的商品”价值测量可以用直接询问法。其主要方法———条件价值法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假设某种“公共商品”存在并有市场交换,通过调查、询问、问卷、投标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对该“公共商品”的WTP或NWTP,综合所有消费者的WTP和NWTP,即可得到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

1.2国内评价方法及应用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自主的科学研究成果。邓宏海用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论,建立一个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3种对森林生态效能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直2江苏林业科技第40卷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生态经济计量法[8]。张建国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提出了森林综合效益的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计量的复杂性和人类的主体性特征等一套较系统的理论。我国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在利用多种资源或生产成果的过程中,对资源和生产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9]。

1.3已有研究总结

我国对森林效益的研究,根据其主要理论依据大概可分为2类,即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研究和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定量评价。综合对于森林生态效益方面的研究,其以森林水源涵养和保护土壤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多为单一的生态效益,研究缺乏多角度、全方面的研究。同时存在评价标准不系统,评价研究范围大,评价技术支持手段落后,替代的选择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如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中,由于标准不统一经常出现评价指标不准确、不科学的现象,使得之后的研究缺乏连贯性,横向的比较因为标准的不统一缺乏可比性。同时,对于各种方法求出的生态效益,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具体指导性不强。本文借鉴有关研究成果与方法,得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的年增长变化量,同时进一步选取有关影响因子,考察其与工程新增生态效益的关系,并藉此就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2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2.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借鉴已有研究,确立了本研究指标选取基本原则:(1)系统层次性原则:通过一系列指标因子构成一个体系,能够全面地表征工程的生态效益,这些指标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且依据这种关联性将其分门别类,划分层次,以便于分析研究。(2)前瞻性原则:该工程的实施及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指标的设立是工程调控的方向性指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特色化原则:表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该工程的特色,满足当地生态建设的需求。(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易得性和简明性相结合,指标体系可操作、可测,便于把握,指标体系能够予以计算研究和分析。(5)数量适度性原则: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避免了指标过多时的难度大和指标过少时的不稳定[10]。

2.2评价指标体系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以生物防治,辅之以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工程。由于该工程复杂,在评价其生态效益时,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指标或标准,而必须采用能够反映工程本质和行为轨迹的量化指标和定性分析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价,即既要体现工程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也要阐明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以为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从工程本身生态效益构成的复杂程度出发,在大量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如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北京市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实际特点,对各因子的贡献程度进行了分析,选取主要的因子,建立了最终的指标评价框架,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状态层和要素层3个等级。其中目标层指标1个,状态层指标5个,要素层指标8个(见图1)。关于各个指标的权重,鉴于有关文献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已经得出了比较可靠的权重数据,主要选择了有关文献的权重指标,并进行平均,得到本研究的权重指数,然后构造移动平滑回归模型作为研究工程生态效益的模型。3.3具体指标调查方法具体各项指标调查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方法,参考资料包括2002~2011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00~2009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2002~2011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改善环境作用、防风固沙作用、水土保持作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12项指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大型的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大,涉及面广,所以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概括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分析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的工程背景、实施原因、工程规划以及实施进展情况后,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旨在从生态效益方面(以北京为例)阐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成效。借鉴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各项指标调查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方法,以每年林业固定投资额(x1)、森林面积覆盖增加率(x2)和林业从业人员数据(x3)为自变量,以每年增加的工程总生态效益为因变量Y,使用了回归拟合方法,得到拟合方程:Y=-405624.29+6.87x1+2044931.08x2+ei(ei为随机扰动项)。通过可决系数的检验(R),95%的置信度下,r2=95%,说明回归平方和在总的平方和所占的比重较大,样本回归方程对因变量观测值拟合较好,即所观测到的每年增加的工程总生态效益的值与其均值的偏差平方和中有95%可以通过每年林业固定投资额和森林面积覆盖增加率来解释。通过对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得到x1和x2的P值分别是0.03,0.002,可以作为参数使用,且x1、x2的系数为正数,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正相关关系,即当每年林业固定投资额和森林面积覆盖增加率增加时,工程每年增加的总生态效益也会增加,同时可以看到林业从业人数对于工程生态效益的关系影响并不明显。

3.2建议

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包括资金保障难,成果巩固难,效益评价难等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

3.2.1保证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统筹安排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抓紧把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规划任务分解到地方(单位)、分解到年度,落实到山头地块;在国债资金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国家应继续增加对工程建设的投入[3],如改善林业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保持和适度增加投资补贴标准[12],并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工程建设任务的大起大落。

3.2.2建议加大管护扶持力度,增加管护资金投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森林面积覆盖增加率与工程每年增加的总生态效益具有正相关关系,故增强林木养护管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完善管护责任制,签订护林合同,落实管护责任[13],做好森林消防、病虫害防治、林木抚育等养护管理工作,来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保存率,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以达到增加生态效益的目的。

3.2.3抓紧研究建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工程的生态效益,不能靠大量增加林业从业人数的方法,需要走新型林业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监测体系、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采取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综合措施,对生态建设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予以扶持,促其加快发展;增加补植补造、病虫害防治、防火等专项资金,加强工程后期管护;落实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加强科技支撑投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继续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有效管护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生态治理[14]。

生态效益 篇六

(一)退耕还林模式走干果加工、销售发展道路。主要集中在马建、吉强两乡镇,重点示范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和生态经济林相结合的模式,种植以山杏、仁用杏、毛桃为主的生态型经济林,现在每亩可收入400元左右,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干果产业的发展。(二)退耕还药模式走中草药发展道路。在马营、上堡子、万崖等村采取林药间种栽植模式,发展种植甘草、金银花、黄花菜、柴胡等名贵中药材品种。基地建成后产值可达几十万元,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出了一条新路。

二、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效益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国家共投入退耕补助粮11800多万公斤,投入现金补助2280万元,已有63000户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平均每户其中补助粮320kg,补助现金65元。通过调查,退耕还林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名牌带动战略,走建基地、抓龙头、带农户、连市场的路子,达到富民强县之目的,从而实现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围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将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确保生态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经济收入问题。一是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其次是种植的苜蓿可直接售增加收入,也可舍饲养增加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部分富裕劳力可以从事其它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四是采种、育苗增加收入。这些收入大大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推到了农业产业的调整,林业产业、草产业的兴起,带动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一是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突破了我县多年来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全县“压粮、扩经、扩饲”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全县农业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二是市场引导,企业运作。饲草料加工企业应用而生,经营要掌握市场规律,培育重点户及经济能人,建立初加工营销网点,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不断开辟新市场。辐射农户近一万户,初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四)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规模大,投资高,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马铃薯、草牧、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根据计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大量兑现粮食的调入,使我县经营困难,购销调存处于停滞状态的国营粮食系统19个乡镇粮库起死回生,走出困境,销售量由原来300万公斤增到2700万公斤,目前不仅亏盈持平,且240多名职工工资由原来勉强领取半年到现在足额领取,职工生活大为改善。

三、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生态效益论文 篇七

(1)生态文明彰显执政伦理的合理性

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指人、社会、自然相互之间全面发展、和谐共生的文化及伦理形态。它是一个国家以至于整个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就一个国家来说,这个理想的达成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党和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执政伦理,就是执掌国家权力的制度和方式表现出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追问,体现在生态文明方面,就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是否兼顾了生态伦理取向。加强执政党执政过程中的生态伦理研究,既是现代政治伦理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人类文明的衰落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人们的需要及利益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对自然界的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占有和掠夺,结果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关系,有时这种矛盾关系会发展成可怕的结果。如古代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在千年时间里便惨遭毁灭,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究其原因,不可回避由于人口爆炸、不加节制地毁林开荒、居住的环境长期遭到破坏等生态危机的影响因素。目前,工业化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环境污染,影响了居住的环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不加治理,后果难以想象。党和政府理应负起责任,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制度上加以规范。中共十七大报告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环境保护改变为一项战略目标来对待,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是我党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和文明观。这一理论观点不再满足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而是把环境建设上升到了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这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以及执政伦理的要求,代表了我国和世界发展总的趋势,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生态文明彰显执政伦理的合法性

建设生态文明有赖于政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有赖于公权力的保障。因为从法理上讲,政府的公权力具有公共性,要求其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政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因此,对于政党和政府而言,保障阶级、政党和人民利益的这种统治是一种合法的统治,这种合法性不是先验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可的统治与被统治,是合法性与合理性二者实践的统一,是二者在社会生活中价值上的互动和观念上的认同。故在现代政党政治中,如何确保权力的公共性,如何使执政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同和拥护则是关键,这便涉及执政伦理的主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2011年在贵阳召开的“人与生物圈计划”论坛上说,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城市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以及绿地和水体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马克思认为“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然而“好家长”应该指执政(党)者及掌权(政府)者。亚当•斯密时代,主张政府应担当“守夜人”的角色。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着政府对解决环境问题责无旁贷。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主要取决于各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取决于执政党和政府是否有这样的执政及忧患意识。然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站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角度,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关注生产发展,同时尽力确保生活和生态二者良好发展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3)生态文明彰显执政伦理的目的性

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得到世界如果说农业文明促进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那么生态文明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众望所归,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对于执政党来说,为谁执政是一个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党和政府所拥有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执政本质,这个本质也体现在伦理范畴。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作为执政伦理的重要方面也就成为党执政伦理的核心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管理国家应体现这一本质,即尊重社会和自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政府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关注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幸福,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良性发展和永续发展。

二、执政伦理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应然性体现

(1)执政伦理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着重关注人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天人合一”是个人对自己和自然尊重的统一。然而有人认为在自然界人具有主宰地位,应该受到最基本的尊重,自然从属于人,人可以随意地改造甚至破环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片面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发展,生态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负面的影响开始出现。恩格斯曾认为:人类不要陶醉于我们屡屡已经战胜了自然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每一次所谓的胜利,都已经遭到了自然界以牙还牙的报复。我国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不可否认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所以中国必须吸取这样的教训,绝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人类为了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逐渐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但近代以来,传统的发展模式没有足够顾及自然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因为近代以前人类始终以自身生存发展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变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为破坏自然过程,结果可想而知。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会得到科学的利用和合理的保护。在这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如今中国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就必须很好地理解和诠释它的深刻涵义,这个“以人为本”必须是双赢的、全面的、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充分尊重生态文明、彻底保护人类家园的以人为本。

(2)执政伦理应体现和谐的理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过去意义上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际上提出了社会环境的和谐问题。那么,和谐就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中存在的两个基本关系,人、社会和自然这三者必须和谐统一、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讲,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违背自然规律为代价,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和谐社会必须依托一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就会造成生存危机,更不必说社会和谐了。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利益之争,体现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政政策和制度的生态考量和伦理考量。

(3)执政伦理应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

人与自然同是生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公平公正关系。人类的发展要兼顾人、社会、环境以及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公平正义,要反映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公平正义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规范的伦理目标。保证公平正义应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按照德国哲学家汉斯•尤纳斯(HansJonas)的观点,责任本身一般存在于“此时”的状态,而往往远离未来的考量,他主张把责任的范围延伸到未来,而且主张把范围扩展到自然中去。执政的责任体现在公平正义方面,指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兼顾当代与后代,又兼顾人与自然,既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又保障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三、实践以生态文明为视域的执政伦理观

(1)统筹兼顾,注重乡村生态治理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同步,重视经济发展,然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这种矛盾逐渐显现,个别地方表现也十分突出。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外扩与企业外迁,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导致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城镇经济得到了发展,却破环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城镇排污造成了农村居民污染受害。这种获益与付出,一是有失社会公平;二是破环生态环境。据有关学者估算,1997至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下降至18.51亿亩。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的40多年,政府通过不合理的工农业剪刀差等途径从农业部门吸纳的剩余近9000亿元之巨。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是城市及中心区,结果是城市市民的居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农村的耕地及林地在城市化过程中面积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工业企业的落户,污染不可避免。同时,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也向农村转移和排放,就更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总书记曾经指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维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涉及了包括农村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政府在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要使环境改善的成果得到公平分享,就必须统筹兼顾,注重乡村生态治理。

(2)注重伦理和法制的互动

资源环境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环境资源法律以及政府涉及环境的行政政策和措施。可以说,政府制定和完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政府应该运用行政权力,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具体落实这方面的行政行为。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在正确思想和先进价值理念指导下,政府运用法律、制度对人的生态行为进行外在他律外,还必须依靠伦道德力量自律约束,注重伦理和法制的互动,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与责任,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质,从而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注重对公民的伦理教育

生态问题,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从世界的现实来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同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所以说,提升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建立符合环境伦理和社会公平要求的生态伦理文化,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有赖于他们对“这种客观伦理关系规定的职责和任务的主观认同,即把客观伦理关系规定的职责、任务内化为自我自觉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加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化教育,培育公民生态伦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公民生态文明观念,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四、结语

生态效益论文 篇八

关键词:消费循环 消费剩余 生态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同时以大工业生产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模式成为吞噬自然资源的黑箱,以高消耗为典型特征的消费社会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始作俑者,但是,与大工业生产体系相对应的企业理论在环境危机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等重大理论问题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导致传统的企业理论,都以在私人成本最小化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而这一点正是现代商业和工业体系运行的核心准则,不抛弃企业理论的这一核心准则,人类社会将继续被这一错误理论引向歧途和推进灾难的深渊。因此,在新形势下完善企业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消费循环的讨论

首先我们从所谓的埃尔里克等式(以著名美国生物学家保尔埃尔里克名字命名的):I=PCT

I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P为人口规模,C为人均消费,T为GDP对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取决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产品生产的方式和技术。

埃尔里克等式揭示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显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地球和它的生态系统使生命得以维持,并给经济系统提供各种物质投入。但地球是已定的,不能再变大了。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也必然是固定的。逻辑很简单:因为部分不可能大于整体。我们可能不喜欢这种制约,但我们无法回避世界经济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废物的积累不可能永远增长这一基本道理。那么是什么构成了地球对人类社会的支撑能力。多大的经济和人口的长期增长是可能的?我们也许可以在短时期内进一步增长经济,但已有大量的信号表明我们正在接近某种极限。下面我们把环境引入经济的发展中,对此进行一定的讨论研究。

在以往讨论产品、劳务的简单循环中,企业生产产品,将产品送到各个家庭供消费,获得货币。在另一端,家庭向企业提供投入,包括劳务、必要的储蓄和土地,换取以工资、利息和租金为形式的收入。由于这一循环是不完全的,所以看起来它的问题不大。它所遗漏的是:经济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必须植根于或者嵌于自然界或者生态圈。因此,实际的情况要复杂的多。要认识并加在循环中的是两种流量:企业和家庭都要消费自然资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之后,用过的材料、能源和家庭的垃圾被倒入生态圈。因此。更现实的流量循环必须表现这些重要的事实。把经济变量引入环境中去,换句话说,环境问题是外部负效应累积和放大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面的环境危机从宏观上讲是人类发展思想的错误,从中观上讲是荒谬的企业理论下的企业行为的结果,从微观上讲是错误的消费思想导致的消费模式和家庭消费行为的结果。

三、现代企业的行为准则与地球生命生存准则相悖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954年发表了《关于天体的公转》的论文,像太阳绕着地球旋转的学说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新观点,他的新观点,不同于早先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托勒密模式,从而导致了一场新的思想革命,产生了新的世界。

今天,在我们讨论地球和经济的关系中,我们的世界观也应该有类似的转变。现在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天体绕着另一个天体旋转,而是,环境是经济的组成部分,还是经济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把环境看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如同托勒密的日心说,经济学家的观点使人们对现代世界的理解陷入混乱,创造出了和它所依存的生态系统不相适应的经济。经济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造成不断增加的经济损失。有朝一日,它会压倒世界范围的发展力量,导致经济的衰落,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环境退化导致长期经济衰落之前扭转这些趋势。

日益明显的趋势现实,如果子系统经济运作,不能与大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极限的压力越多,这种不和谐造成的跑坏就越严重。现代企业的行为准则是一种为了一己私立或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本应自己承担的生产成本转移到社会头上,结果使得环境恶化。这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妨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乃至损害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具体表现在:

1. 企业的发展只注重自然界经济性的资源价值

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自然界对于人类不仅具有经济性的资源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医疗价值、生态价值等。而同时,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经济性资源价值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更要珍惜它们的价值。

2. 企业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的成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社会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在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确保其承担了相关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在企业效益评价的问题的研究上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主要是因为企业社会成本较难计量,这就迫切需要对企业社会成本计量问题进行研究,

3. 企业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也随之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气污染加剧,酸雨问题日益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化趋势加剧,森林资源锐减,野生动植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臭氧层空洞愈来愈大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都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类社会将如何实现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四、企业应遵循的原则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企业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从破坏生态的经济转入持续发展的经济,认识经济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有调整经济使之与生态系统相适合才能持续发展。我们这一代人面临这巨大的挑战,是设计一种生态经济,一种尊重生态原理的经济。一个能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重新设计的经济,将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1. 经济效益原则

顾名思义就是产生最大的经济收益。但是,我们在这里加入一个限制条件,即: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收入。我们主要是从企业对股东权益复杂的表现和企业对社会的主要经济贡献两个方面来评估的。其内容应该涵盖了与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主要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企业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基本表现。在这里把企业经济发展的优先度设为3,用E表示。

2. 社会效益原则

企业利用资源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会产生各方面的社会效果。作为社会的成员,企业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与她发生直接交易关系的其他企业或消费者,更要面对不与其直接发生交易关系的一般公众,其必须为自己的行动对一般公众和社会负社会责任,它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应该超过社会所能接受的水平以及危害到他人。主要是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出发来考察企业在社会层面上所承担的责任。在权衡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以社会效果的显著程度来衡量企业的发展。为了消除外部不经济的现象,就必须使私人的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内部化。因此,把企业的社会发展的优先度设为2,用S表示。

3. 生态效益原则

过去的经济指标显示出了经济的巨大进步,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生态方面的指标,那就难以乐观了,经济政策在造成世界经济的超越发展的同时,也正在破坏经济的支持系统。这里主要是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企业的能源使用两个方面来评估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共有的“社会资源”,关系着我们这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产发展,企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破环上,因此,把企业生态的发展的优先度设为1,即最为重要,用W表示。

4. 综合效益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的发应该考虑的是综合的效益,即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用C表示综合效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C=E+S+W

其中:E代表的是经济效益;S代表的是社会效益;W代表的是经济效益。

这个公式也体现了建设生态企业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企业的效益源泉。

在以往的经济与环境的讨论中,讨论者往往被局限于“是或者非”的框框中,人们经常讨论“生态企业到底值不值得”这一问题,便是其典型的表现。这就要求人们超越要么是、要么非的思维定式。企业管理者们需要质疑的是: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对环境和社会进行投资,能够为股东带来综合收益。 以及如何经环境问题纳入经济运营的整体思路上来。而上文通过对企业综合效益指标的设计,我们主要来讨论经济—环境系统模型下评价一个企业的标准,从而为指导构建生态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构建生态企业理论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

[3]厉以宁、张静铮,环境经济学[M].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生态效益 篇九

第一条为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3]9号),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简称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印发的《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4]94号)核查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公益林林地。

第二章补偿标准

第五条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第六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管护任务、经营状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委派标准、开支水平。

第七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在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内,明确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具体开支范围和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发生的相关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中列支。

第三章资金拨付与管理

第八条省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3月31日之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申请报告、森林防火计划、当年林区道路维护计划、上年度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情况、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总结,以及上年度批准的征占用重点公益林林地情况。

第九条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年度预算确定后,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公益林面积和平均标准,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

第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对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拨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或林业主管都门采取报账制等方式拨付,确保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分别建立健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档案。

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对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实行分账核算。

第十二条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都应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根据管护合同履行情况领取中央财政补偿基金。

第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不得脱离管护任务随意切块下达资金,也不得搞平均分配。

第十四条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上报的征占用重点公益林情况,调减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国家林业局对重点公益林征占用林地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章检查与监督

第十五条凡存在下列问题之一的,财政部将在下年度一次性调减有关省区1%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

1.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和重点公益林管护违反有关规定,出现严重问题的;

2.征用占用重点公益林林地情况弄虚作假的;

3.连续两年逾期1个月以上不报送有关材料或报送的材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

第十六条调减的资金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省区的奖励,被奖励省区相应增加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经费;有关省区相应减少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经费。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对违反本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并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二十条军事管理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管理和重点公益林管护按照本规定执行,并由军队制定实施细则,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生态效益范文 篇十

关键词:生态效率;土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新视角

如何准确、科学、客观地评价土地利用效益,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的作用,而现有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在可操作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借鉴生态效率计算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现有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方法评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目前已初步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但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目前的研究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做出评价。如佟香宁、杨钢桥、周飞、陈爱珠鲍新中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二是运用数学分析、计算机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早期的定量研究是罗罡辉等(2003)尝试建立全国主要城市用地效益图。随后,王雨晴等利用改进熵值法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王筱明、冯达、傅利平等将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王棚宇等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这些指标体系或评价方法,指标选用的变量较多,变量间的数学关系较难理解,同时不易操作。寻找一种简洁又能客观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方法成为研究难点和热点。

二、生态效率简介

生态效率译自英文的Eco-efficiency,其中efficiency有“效率、效益”的含义,两者组合则意味着应该兼顾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效率,促进企业、区域或者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最早由瑞士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1990)提出。随后,在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SCD)的积极发展下渐趋成熟。WBSCD将生态效率的内涵描述为“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把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上。”即“在最小化资源的耗费和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提出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即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近年来,国内生态效率的研究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介绍引进国外先进的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许多学者与研究机构分别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对企业、行业与区域的生态效率进行计算与度量,以提升各种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生态效率在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中的应用

(一)评价思路

借鉴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用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的比率反映某一区域单位经济价值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量,建立宏观区域的生态效率概念,即某一宏观区域的生态效率=该区域财务业绩指标/该区域环境业绩指标。这一方法的借鉴,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资源,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思路。

(二)指标选择

第一,财务业绩指标。地均GDP是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反应土地的使用效率。地均GDP是一个反映产值密度及经济发达水平的极好指标,它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往往是国内外学者作为衡量城市用地产出的一个表征方法。本文选择地均GDP作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财务业绩指标。

第二,环境业绩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业绩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一些机构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资源,选择以下指标作为环境业绩指标:废水排放量(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用水总量和总能耗、总电耗。

第三,数据处理。由于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研究,最终目的并非计算出各区域具体的生态效率,而是要对各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刚好能满足这一需要。根据以上思路建立生态效率计算模型,对计算结果处理方式为:不计算出相关区域的生态效率数据,直接借助有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采用DEA方法计算生态效率时,通常是针对同行业的一组企业,将其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分为输入和输出两类,本着输入最小化和输出最大化的原则,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来求取所评价企业在该行业中的相对生态效率。

四、实证分析

(一)计算结果

以环境业绩指标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用水总量和总能耗、总电耗为输入指标,以地区地均GDP为输出指标,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用DEA-Solver软件选用CCR-I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地区2007年生态效率(原始数据略)进行分析,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为4个,无效的决策单元26个,有效性分值结果如表1所示。

(二)我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整体状况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生态效率相对有效的地区有4个,分别为天津、上海、海南和青海,生态效率相对无效的地区为26个。从地域上看,各区域之间生态效率差异很大:东部有3个地区是相对有效的:上海、天津和海南;中部没有一个地区是相对有效的;西部有一个青海是相对有效的。从3个区域的评分情况来看,东部的平均分为0.467,中部的平均分为0.300,而西部的平均分为0.454,东部总体评分高于西部的评分,而西部的评分又高于中部的评分(见图1),在空间上演绎出涅兹库兹环境曲线,也反映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差异性。

(三)我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特性

利用Excel对各区域生态效率评分值进行分布状况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省际间生态效率评分呈现明显两极分化。在30个省级地区中,广东省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最低的,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从2007年统计数据可知,广东省的地均GDP在30个省级地区排名第一,但是其废水排放量和总电耗均在省际间排名第一,用水总量和总能耗也排名第三。由此可知,广东省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但仍然属于粗放型经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大,能耗高,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成本比较高。生态效率有效的4个地区,可以看出其各自代表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天津代表一种港口经济发展模式,上海代表一种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海南代表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而青海则代表一种内陆经济发展模式。这四种经济发展模式总体而言都属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有较大影响。西部虽然从直观印象上经济发展落后于中部,但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类型是以资源型经济为主体。而中部重工业基础较好,主体产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导致中部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分低于西部。

五、讨论

第一,生态效率是对环境与经济绩效的双重测度,追求的是最小的环境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选择恰当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指标,借鉴生态效率的方法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一种直观可行的思路,并且该评价能客观实际地反映我国各省际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实际情况。

第二,生态效率在区域层面上的应用仍在探索中,目前并无普遍认可的方法。生态效率概念来自于产业界,没有包括考察区域发展可持续性所需要的社会发展指标。许多学者认为生态效率作为环境与经济因子的比值无法正确、全面地表征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不适于评价整个区域的可持续性,因此尝试在地区生态效率评价中加入社会发展指标,并与环境指标、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这也使得进行区域生态效率计算时,要考虑的因素比单纯的企业内部管理复杂得多,从而阻碍了生态效率在区域层面上的应用。

第三,DEA分析法在对同类型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DEA方法的结果对数据的精度非常敏感,不同的DEA计算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选择的输入和输出变量不同对计算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评价指标、如何改进DEA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佟香宁,杨钢桥等。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周飞,陈士银等。湛江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演化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8).

3、陈爱珠,郭荣发等。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以佛山市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4).

4、鲍新中,刘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0(4).

5、罗罡辉,吴次芳。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5).

6、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12).

7、王筱明,郑新奇。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8、冯达,黄华明等。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1).

9、傅利平,顾雅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5).

10、王棚宇,王秀兰。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

11、吕彬,杨建新。 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J]. 生态学报,2006(11).

12、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共有309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下载
生态效益论文范例(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8695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