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 >

肃慎文化总结

发布时间:2022-11-23 15:19: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新开流遗址文化

——肃慎文化总结

兴凯湖分大湖和小湖,中间夹着一条延绵逶迤百里的湖岗。湖岗内佳木遍野,景色宜人,加之大湖浩瀚,小湖秀丽,俨然已成为当下省内外游人的首选之地。游人来此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兴凯湖湖岗是远古肃慎文化的发源地,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和深远的文化也在召唤着那些有缘人。

兴凯湖湖岗——肃慎文化的发源地

说起古肃慎族系,或者肃慎文化,我们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不了解。但说起满族,大家都知道,古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后裔,早在7000年前,他们曾在兴凯湖畔生活。这段历史的挖掘,还要追溯到1972年7月,当时的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兴凯湖湖岗新开流东1.5公里的湖岗上考察时,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新开流肃慎古文化遗址,不但找到了满族祖先在兴凯湖辖区生活的源头,也证明了兴凯湖农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新开流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命名,是兴凯湖辖区人文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衡定兴凯湖农场乃至北大荒的人文价值和进一步开发建设北大荒,更好更快地推进农场改革、推动农场文化旅游宣传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72年,考古队在兴凯湖畔挖掘的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同年9月11日至10月23日,在遗址西北部的墓地继续挖掘,挖掘面积共280平方米。在其中,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鱼窑10座。文化层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共有2000多件器物,包括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经过测定,此遗址距今已7000年,1981年被黑龙江省文物部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新开流古文化遗址”,并立石碑以铭之。

新开流遗址的发现,是对古肃慎族在兴凯湖畔生活的一种界定,一种确认和一种文化从属。也就是说,早在7000年前,兴凯湖畔已经有了人类生存的轨迹,并且形成古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被传承下来。古肃慎族可以说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东北千里沃野、茂密山林中繁衍生息,创造了东北古文明。他们以勤劳和勇敢的智慧,以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扩大疆域、统一中原,曾经影响世界。

古肃慎人在兴凯湖畔传承下来的文明,是迄今为止在黑龙江省发掘出土较早、出土文物最多、最全面系统反映满族先人渔猎劳动、艺术雕刻、宗教信仰、民俗礼仪等多方面的文明之最,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古籍中称“东北夷”,从考古学上看,学者们认为肃慎是满族祖先,而兴凯湖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世的遗存。所以说,新开流文化是肃慎人先世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新开流遗址发现的2000多件器物,特别是陶塑、雕塑、纹饰,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和人民追求美的意识。诸如磨石的精细,生活再现的骨雕,鱼鹰真实的形象美,鱼鳞艺术加工的鱼鳞纹,形式多样的石镞、鱼鳔,形状不一的陶器,特别是采集而来的陶塑人首,不仅反映了历史时代,也同时反映了先民那种端正、安详、质朴、实在的美,所以它成了国宝加以展览和保护。也就是说,距今7000年以前,我们的先人,也就是古肃慎人就具有了追求美的意识,探索着美的文化艺术,新开流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可以和同时代的文化艺术相媲美。

肃慎族系在中国历史上可分6大历史阶段,肃慎族系的名称演变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每个阶段在历史上都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这里,我们说一下古肃慎文化与中原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东北有四大族系,即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肃慎族系,数千年以来四个族系相互矛盾、碰撞、交汇、融合、统一,以及和中原及全国各地相互联系。

据《国语》卷五记载:“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九夷”之一的肃慎人,就在舜禹殿堂之上,“朝贡弓矢”,奉献珍禽异兽。

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战鼓声,慑服了肃慎人“君长”,使其派信使跋山涉水来到中原王朝,献“楛矢石砮”。周成王时,复遣使祝贺。当时,成王为肃慎朝贡之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之时,肃慎复至。这都说明肃慎和周朝关系的密切,交往的频繁。

肃慎人居住的“白山黑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管辖的疆域,肃慎、挹娄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臣民,在同中原在经济、文化方面频繁交往中,一方面向中原输入了“挹娄貂”之类的珍贵物品,另一方面也吸取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黑龙江、吉林等地发掘的鼎、鬲、玉石、陶豆,以及陶片上“大泉五十”的印纹,还有汉代的五铢钱,魏国平周布等文物,都是中原文化输入的佐证。

由此可见,肃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而肃慎文化作为兴凯湖地域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兴凯湖的灵魂和精神家园。而兴凯湖地域文化展示了这一区域内的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概括为以新开流为起始,以肃慎族系文化为基础,以华夏族系文化为主体,以兴凯湖、乌苏里江、穆棱河流域文化为链条,以北大荒文化为先进代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的地域文化。

肃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早在7000年前,兴凯湖畔孕育了肃慎文化。追根溯源,肃慎文化就是兴凯湖地域文化的源头,很多文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依然在兴凯湖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着,我们可以从民风民俗的表现形式上看到。

首先,说一下生活方式。窖藏蔬菜,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在对新开流古文化遗址的挖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10座鱼窖,这是古肃慎人用来储藏鲜鱼以备食用的一种方法,是他们的一个发明。而这个发明,一直到现在还被大多数北方人延续使用。生活在农场的老人,很多人现在依然喜欢秋天在菜地挖一个窖,把收下来的土豆、白菜、萝卜等放在窖中储藏起来,这样的菜可以一直吃到深冬,而且还不会被冻坏烂掉。

特色饮食,在兴凯湖农场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满族食品。这些食品都是古肃慎人历经沧海桑田凝结下来的文明精华所在。比如粘食,粘米饭、粘豆包、粘饼子,酸菜炖肉、火锅,苏子油等等。我们喜欢吃的萨其玛点心、白肉血肠、皮冻、八旗酱等食品,也都是满族的食品。还有满族二八席讲究的八碟八碗,八碟分四冷菜、四热菜,八碗都是荤菜,以肉为主。里面包括了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小鸡炖蘑菇等拿手好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农村,举办喜宴,讲究的就是四冷四热八大碗,这个就是满汉文化长期融合,最后发扬光大,在东北大地上繁衍开来。

我们再从服饰上,了解一下肃慎文化与我们的渊源。貂皮大衣,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每逢冬季在大街上,都可以看到穿着貂皮大衣的人们。其实,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一千年前的女真人,也就是肃慎人的后裔就开始穿着了。他们穿的“貂皮衣”设计比较原始,用几张大块皮子稍加裁剪缝制,有的挂上面料,皮毛色较好的,把毛露在外面穿。但当时也只有高贵人家才能穿得起,穷苦人则以牛、马、猪、羊、鱼等皮为衣。

前些年,大街上女孩子们流行穿着的“脚蹬裤”,也是满族服饰。“脚蹬裤”的发明者也可追溯到800年前的女真人。1988年5月16日,在黑龙江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发现了金代的国王夫妇幕,在女主人穿着的9层16件衣服中,有一件就是标准的“脚蹬裤”。其样式别致,制作精细,让我们看到了遥远时代女真人的审美观。

在娱乐方式上,说一下冰灯。造型别致的各种冰灯也起源于女真人。相传,寒冬时节,在大金国军队驻扎的一个村子里,忽得知有敌人来攻,由于这个村子的城墙低矮,人们都担心防守不住。天黑时,领军人乌古乃下令,村寨男女都提水往城墙上浇水。小城墙结冰变得高高大大,敌人来时,见到这个城墙光滑明亮,又高了许多,以为有神相助,只好退兵。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借鉴先祖冰城御敌的故事,令人在宫中建筑高数米的“冰山”,正月十五那天,他带领众妃尽情欣赏张灯结彩的冰山。这个冰山,就是中国最早的冰灯。

还有跑冰鞋——即滑冰。有关“跑冰鞋”还有一段故事。传说:金太祖阿骨打当年带300人马准备攻打宾州。宾州辽兵人多势众,而且,大雪封山,江河结冻,粮草紧缺,行动不便。阿骨打心急如焚。一天,他看见几个小孩子足蹬乌拉滑子(简易冰鞋)从冰上滑过,受到启发,便制作乌拉滑子,3000士兵穿上乌拉滑子如神兵天降攻入宾州擒敌获胜。

满族的年俗。在满族的年俗中,处处都有我们汉族人过年的影子,可见肃慎文化已经浸润到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除夕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和福字,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还要祭灶王爷。下午还要摆供、祭祖,年三十中午打开祖宗龛,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代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偷偷放在饺子中,吃到者则“岁终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收鞭炮,家家院内要竖灯笼竿,高挑红灯。大年初一,人人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正月十五,上元节, 又称元宵节、灯节。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 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是北方气候所致,而这些习俗现在的我们依然在延用着。

兴凯湖开湖祭祀文化

千百年来,兴凯湖畔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许多居民依赖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泛舟于江河湖泊之上,过着以打鱼为生的渔民生活。长年累月地在江河湖泊之上劈波斩浪、追逐鱼群,使他们对鱼类的品种、习性和特点谙熟于心。他们会根据季节捕鱼,根据鱼的习性和活动规律选择捕鱼的最佳地点和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这些捕鱼方法和技术是渔民们通过对江河和湖水的观察、对各种鱼类习性的掌握,祖祖辈辈不断摸索和总结并世代相传而形成的,是他们生活经验的结晶,是肃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渔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肃慎渔猎文化,就要说一下兴凯湖开湖祭湖习俗,这是古肃慎族系沿袭下来的信仰与渔猎习俗, 新开流遗址的发现和考证,也证实兴凯湖畔为肃慎族系活动区域,人们以渔猎为生,有自己信仰的偶像。女真及其后裔满族、赫哲族都曾在此渔猎。后成清政府关外禁地,人烟稀少、渐致荒凉。清光绪26年蜂蜜山开荒解禁,山东、河北流民移入,大、小兴凯湖沿岸渔民逐渐增多,渔猎文化再度兴起。

当地居民信仰的湖神是传说中的小白龙。为乞求龙王多供鱼虾、保佑福祉,早年募资兴建了龙王庙顶礼膜拜,习俗日盛,以致发展为规模盛大的庙会,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经济繁荣的集镇。沙俄割占领土,大湖岗南端被中苏交界的松阿察河所拦断,龙王庙所在的河口处成为我国的边界。

清末民初,这里曾是中俄边民贸易之地,布庄、客栈、饭店、烧锅等鳞次栉比,一派繁荣。但在日伪时期,遭到重创,整个集镇片瓦无存。龙王庙仅以地名存续下来。建国时,兴凯湖周边只残存大桥村和前后凤凰德(当壁镇)三个自然屯,约二百户人家。1955年,兴凯湖农场在此建立。无论是集体的打渔队还是渔民散户,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仍在延续“祭湖”,开湖尤甚。

祭祀一般由鱼把头主持。传统祭拜仪式为:一是上香。多用成捆的香。人们相信香烟能上升天下入湖,所以燃着香烟通知神灵。二是摆供桌。供品有大公鸡、猪头、三馄肉(七两方子肉)、鲫鱼、熟鸡蛋、馒头15个、水果3样等等。三是杀牲祭湖。将大公鸡或者肥猪在湖边杀死,鸡血或猪血滴入湖中,取义走鸿(红)运。四是祭拜龙王。渔民一齐对着兴凯湖跪拜、三叩首。五是醒网出湖。各船主用白酒洒在渔网上,让沉睡一冬的渔网苏醒活跃起来。然后渔民开始祈福歌舞,燃放鞭炮,庆贺开渔之喜,同时寓意敬神娱神,乞求保佑。最后一艘艘渔船鱼贯驶向湖中。家里人点燃烧纸,祈祷家人出湖平安。岸边一堆堆燃起的烟火与湖中的船队遥相呼应,演绎了世代相衍的渔人的酸甜苦辣。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兴凯湖地区打渔为生的渔民多已老去,懂得祭湖仪式的老渔工、老鱼把式多已年龄偏大,兴凯湖祭湖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为此,兴凯湖农场、兴凯湖分公司曾先后与密山市政府、辖区企业共同承办三届兴凯湖开湖祭祀文化节,旨在抢救保护这一濒危的习俗文化。2018年,兴凯湖开湖祭祀习俗被成功纳入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目。

海东青精神

海东青是兴凯湖的传奇,也是蛮荒时代东北大地的灵魂。当年陪着肃慎族系征战四方的除了座下的骏马,还有就是这“万鹰之神”——海东青。据目前人们掌握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早在7000年前的“新开流文化”时期,兴凯湖附近的渔猎部落就开始驯养海东青捕猎,后来随着部落的不断迁徙,驯养海东青的方法就在整个东北大地上传播开来,而有关海东青的种种神奇传说也被一代代训鹰人传诵,并广为流传。海东青一词也逐渐超越了捕猎工具的含义,开始走入历史,在一个个帝国倾覆、灭亡的时刻闪现身影。

尤其辽金元明清各代的王公贵族,更是对海东青也都偏爱有加,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海东青。海东青不仅可以帮助主人狩猎,提高其骑射技能,达到练兵习武之功效,也有助于培养其主人坚韧顽强、不畏险阻的精神。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皇帝出猎时,曾有整整一万鹰师随行,可见当时饲养海东青风气之盛。肃慎族系中的女真及满族军队都具有骁勇善战的特点,其中部分原因源于其长期狩猎的民族习惯及顽强的民族精神。

据史料记载,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部族3000余人,起兵反辽——他们“造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辽天祚帝酷爱狩猎,总向女真人索取海东青。这是一场因海东青而起的战争,七年之后的1121年,阿骨打攻入上京,生擒天祚帝,辽国灭亡。同样的历史场景发生在500年后,公园1618年,后金可汗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他的誓师词中,明政府“肆行凌辱,强索贡物”的罪行赫然在目,在这些贡物中,海东青就是最重要的一项。1644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纵马驾鹰的民族统一了天下。

清朝建立之后,出于保护祖先“龙兴之地”的目的,在兴凯湖地区实施封禁,禁猎禁渔,但对于兴凯湖的海东青,清朝历任皇帝都宠爱有加,驯养如故,清世祖康熙皇帝就曾写诗赞誉兴凯湖海东青“神俊最数”。

同猛兽中的狮、虎一样,海东青也位居鸟类食物链最顶端,是无数飞禽的天敌。由于兴凯湖是东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点,每年在此落脚的候鸟多达数十万只,因此这里就成了海东青捕猎的最佳地点。在所有的猎物中,海东青最喜捕食天鹅,在天鹅聚集的兴凯湖东北松阿察河口,就不时能看到海东青(白尾海雕)捕食天鹅的场景——一只成年白尾海雕体重约6公斤,翼展接近3米,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俯冲直下,黑影像陨石一般砸向水面天鹅时,这是一幅怎样震撼人心的场景。至今,在兴凯湖周围的满族聚居地都还流传着一首古曲——《海东青拿天鹅》,曲子用唢呐吹奏,时而凄厉、时而哀婉,如一帧帧图画般将这种生与死的追逐展现了出来。

关于“海东青”的由来、含义、及其代表的精神,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猎鹰的一种,有人认为它并不专指某种鸟类,而是多种猛禽的合成,也有人认为它是古肃慎族系的最高图腾,意为飞得最高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关于其代表的精神,有睿智勇敢、强大正直、开拓进取、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等多种说法,多数诠释都离不开其猎鹰的特质。

人们对海东青的喜爱逐渐发展为“鹰崇拜”,并渗透到了其民族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附近发掘出距今约7000年的骨雕鹰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留存的《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及民间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都体现了海东青精神已经渗透到绘画、服饰、音乐、民俗等民族文化的多个领域。

在新开流遗址中发现的骨雕鹰首,展现了鱼鹰高空飞翔、寻觅猎物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借助长期驯养的鱼鹰从事捕鱼生产的场景。海东青不仅是渔猎文化的反映,也是肃慎族的图腾,更是肃慎族精神的体现。海东青的风格是强盛,昂扬,拼搏,顽强,克难,有力,善斗,敢胜。这种风格正是反映肃慎族和肃慎族系的后人那种民族精神,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创造了不同的历史文明,建立了渤海国,大金国,大清朝。海东青精神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兴凯湖人正在用海东青精神建设家园,努力实现强国富民。

总之,兴凯湖农场作为肃慎文化的发源地,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和传承肃慎文化这一民族文明瑰宝,更重要的是,肃慎人顽强不息,人与自然不断融合,对自然崇拜的生存观念、游动迁徙的生存方式、合作和分享的平和心态,构成了肃慎文化的独特文化特征,这更是我们兴凯湖人要弘扬和学习的精髓所在。

word该篇DOC格式肃慎文化总结范文,共有679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肃慎文化总结下载
肃慎文化总结.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