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习近平法治思想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23 11:07:0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是个人的指示,而是集体法治思想的凝结,试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渊源:历史发展、实践依据和理论来源。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历史发展:习近平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发展历程。

新世纪以来,浙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改革发展过程积累诸多矛盾,都迫切需要在法治框架下探索长效治理之道。习近平同志就此进行了长期探索。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的“八八战略”重大决策中,“法治浙江”建设就被列为优化浙江发展软环境的重中之重。2005年上半年习近平同志亲自组织了有关“法治浙江”建设的重点调研课题,随后省委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2006年2月6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已经把法治提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战略高度,为十八大之后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前期准备的基础上,2006年4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全面启动了“法治浙江”建设,充分体现了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

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战略考量,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法治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依据。

发现问题、总结成就经验,做出了科学的谋划。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灵魂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强调,要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宜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要推进科学立法工作,围绕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立法规划,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覆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约束机制。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十八届四中全会列举了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预司法、徇私枉法、口头讲法、行动违法的现象仍有发生,中国法治建设势在必行。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来源。

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形成的创新成果。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涵和内在逻辑。

“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学深悟透“十一个坚持”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核心理念在“十一个坚持”中主要体现于前“三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三个坚持”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根本属性、根本路径,是我们怎么看的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上,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是不为阶级谋利益,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先进组织,有着科学的决策、组织、凝聚、执行的能力,有着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能力。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全面依法治国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不可避免地打上这个国家基本国情的烙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的总体部署。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主要体现在第四至第九这“六个坚持”中,即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这“六个坚持”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安排总规矩、战略举措总要求、总抓手、总布局、战略重点方针和总任务、关键领域,是我们怎么干的问题。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规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为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做到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国家治理体系从制度的层面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人的学习、理解、适用和执行能力的层面来阐释。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即科学的立法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求全民守法,公正、权威、高效、司法;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包括人大司法、监察行政、舆论和群众监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即理论智库、政治组织、科技信息和队伍人才;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两个“三位一体”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布局。从法治行为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从法治目标看: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任何地区、任何组织、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循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和要求。即“一个规划两个方案”,《法治安徽建设规划2020-2025》、《安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安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是重点工作。这是在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有方针的总结和升华,是新时代坚持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和进一步提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领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在内的自己的事。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键举措在这“十一个坚持”中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坚持”中,即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两个坚持”回答了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突出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主体,是我们怎么保障的问题。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政治过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二是要本领高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坚持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当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主体,也是保障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国情,针对领导干部这个群体,“官本位”传统思想在一定层面仍有影响,“公权力”稳定行使在一定领域易受围猎,所以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境界。拓展了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性拓展提供理论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总体要求、政治方向、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重大关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为人类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化法治提供了心的模式选择。

word该篇DOC格式习近平法治思想阐释范文,共有496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阐释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阐释.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