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4 09:52:1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篇一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高产的一种主要病害。

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斯都会发生。

根据受害害时期和水稻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水稻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该病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流行年份,会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品质低下,严重地块甚至绝产,颗粒无收。

近年来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稻瘟病发病效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为了科学有效的防控稻瘟病的危害,应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应用农业和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病情的蔓延。

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一、主要类性和症状

1、叶瘟:在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根据病斑分有两种,即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褐点型、白点型。

急性型病斑的特征是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可看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正反面同时均有灰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病斑是叶瘟常见的典型性病斑,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可由急性型转化为慢性型。

在叶片的边缘产生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小点,边缘的黄色就是中毒部位,由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成梭型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叶背面有灰色霉层。

并向两头延伸扩散,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发生的部位在叶脉间,病斑可见褐色小点。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白点型病斑较少见,多在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白点。

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开病斑。

2、节瘟: 多在水稻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绕节扩展,病部变黑,容易折断,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3、稻颈瘟: 多发生在穗颈和穗轴或小枝梗上,对产量影响最大。

最初在稻颈上产生淡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褐绿色水渍状。

慢慢病部向下或上扩展可长达2-3厘米,颜色加深。

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二、农业措施

控制氮肥用量,在水稻的中后期田间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水肥管理。

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

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

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能。

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做到早追肥,科学施用氮肥,不要过多、过迟,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在移栽后35~40天是长叶、长根、出分蘖的时期,控制好肥、水的管理,主攻方向是促进早发(晚发有利于发病),争取多穗,并为穗大打下基础,因此,基肥要充足,追肥要迅速,注意氮、磷、钾的配比,插秧后灌护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适当控水,小水长流,促使稻株长根。

抽穗期灌1~2寸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活杆成熟,减轻发病。

有效分蘖终止期至拔节期,苗情差的可适当补施速效性追肥(如硫铵),促使稻株生长平衡。

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养根促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活杆成熟,病轻高产。

灌水以浅湿交替为主,杜绝靠天降水的错误做法。

尽量少施或不施穗肥,可适当进行根外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水分管理要湿、干间歇进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湿湿为主。

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三、化学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和调查,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

把稻瘟病控制住。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熟期适宜的抗病品种。

同时注意抗病品种的交替使用,以推迟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水稻品种的使用寿命。

2、药剂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用10%的浸种灵乳油浸种,注意一定要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

一般在栽移时,可用的药剂有25%的阿米西达悬浮剂、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剂、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25%的施保克乳油等,选用有针对性的药剂可有效的抑制病害的发生。

在防治稻瘟病应在破口始期和齐穗期各用药一次,以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最佳。

对生长嫩绿、肥多贪青的田块,在灌浆时再用药一次,有较好的防治病害的效果。

对于绿色食品水稻稻瘟病药剂使用时,可使用25%百克乳油,该药剂属低毒杀菌剂,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

特别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药,一般应选择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兑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

使药剂充分的发挥药效。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二

摘要: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文主要对水稻病的发生特点、病状及防治加以阐明。

关键词:症状;病原;防治方法

1 症状

根据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叶节瘟、节稻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1)苗稻瘟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成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在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2)叶稻瘟三叶期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均可发生,开始时,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扩大,随水稻抗病性及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几种类型的病斑,常见为慢性型和急性型。

(3)节稻瘟多发生于穗颈以下1、2节上,初期为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

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

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

发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5)谷粒瘟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

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2 病原

稻瘟病菌属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多自气孔伸出,长有5~6个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洋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多数有2个分隔。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6%以上,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发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属一种“温暖潮湿型”病菌。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

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

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稻中的一些品种。

循环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子上越冬。

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

3 发病条件

3.1 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

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种。

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组织老嫩所表现的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幼嫩组织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而圆秆期和齐穗后期一般较抗病。

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感病。

品种对叶稻瘟和穗颈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关。

3.2 气象因素

稻瘟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0℃~30℃,特别是24℃~28℃。

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最宜发病。

光照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

连续晴天,大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

因此,一般在温暖、高湿、阴雨天多,日照不足的山区、丘陵易于发病。

3.3 栽培管理

凡是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兼之体内氮素营养丰富,易被病菌侵染。

长期深灌或山泉冷灌,土壤缺O2,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这样削弱了植株抗病性,易发生稻瘟病。

长期水分不足或干旱,对水稻生长不利,也容易发病。

3.4 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

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是防治稻瘟病的'策略。

(1)突出重点,开展区域防治。

由于稻瘟病发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准确划分不同的稻瘟病发生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要注意不同质源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布局,尽量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在适宜稻区,推广杂糯间栽、生物多样性等新技术控防稻瘟病。

(3)消灭越冬菌源:处理病稻草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

不能用病草盖房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

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种子消毒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

(4)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以控制稻瘟病。

4.2 药剂防治

(1)秧田防治:病区提倡秧田普遍打药,避免病苗栽入本田,还可在栽秧前进行药液浸苗。

方法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或40%富士一号乳油750倍液,或30%稻瘟灵乳油500倍液,浸秧苗3~5分钟,再堆放半小时后移栽。

(2)挑治本田叶瘟:水稻移栽返青后,加强田间检查,当叶瘟病株率为3%,或病叶率为1~2%,或出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型病斑的稻田,应立即施药防治。

(3)预防穗颈稻瘟:预防的对象田以常发病区、重病区、感病品种以及叶瘟发生重的田块,孕穗破口期始见剑叶叶枕瘟等田块为重点。

一般轻病田打药1~2次,重病田2~3次。

打药适期: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末到破口初期;第二次在齐穗期;第三次在第二次打药后第7天。

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60~75kg常量喷雾,或加水7.5~10kg低容量喷雾。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三

摘 要: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中心、强栽培防病为基础、适期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因素;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

农民也称它为“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1 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其有性态。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μm×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五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μm×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

该菌可分作7群,128个生理小种。

2 发病类型及症状

根据发病的时间和受侵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

2.1叶瘟 在叶片上受到稻瘟病菌的侵害产生病斑,称为叶瘟。

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常与气候条件、病斑新老和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不同。

叶瘟病斑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白点型4种。

2.2节瘟 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二节上发生,初生暗褐色小点,以后呈一并状扩展到整个节部变黑褐色,病节凹陷,易发生倒折,影响水分和氧料的运输,以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籽粒不饱满,千粒重偏低。

早期发生节瘟,会导致白穗现象,病节部常产生灰绿色霉层。

发病时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

2.3穗颈瘟和枝梗瘟 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

韧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为环状向上下扩展,最后变成黑褐色。

早期侵害的稻穗常造成白穗,晚期手还是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如遇阴雨及阴湿天气,危害更加严重。

多发病于7月下旬到8月末。

3 发病因素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同水稻品种有关,还受气象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外界环境影响。

3.1气象条件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

温度主要影响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系。

一般适温(20℃~30℃)范围内除雨或持续高温(田间湿度在90%以上)的情况下,出现时晴时或早晚雾浓露重,最利于病菌的繁殖,往往引起穗茎瘟的大面积发生。

3.2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与稻瘟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以施肥和灌溉最为关键。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稻株自徒长,叶色浓黑,贪青晚熟,削弱了水稻的抗性,常诱致病害严重发生。

3.3品种的抗性 水稻品种的抗病力强弱,对发病程度关系很大,不同水稻品种的抗性相当悬殊。

4 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的防治应以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为基础,切实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主的栽培措施,尽可能消灭越冬菌源,科学合理地药物防治。

4.1选用适当熟期的抗病良种 选择水稻品种时应注意,同一抗病品种不能连续种植,要有计划地引进、更换水稻品种。

4.2种子消毒处理用56℃温汤浸种5 min 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 d。

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 d,20℃~25℃浸1~2 d,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厘米,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

用2%福尔浸种20-30 min,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 h。

4.3秧苗带药移栽发病秧田、旱育秧、两段育秧在移栽前3~5 d,每667 m2用20%三环唑600倍液60 kg喷施后带药移栽;一般秧田采用三环唑浸秧苗,即将拔起的秧苗倒置于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药液中浸1~2 min后捞起,堆闷20 min后移栽。

4.4加强栽培管理 在本田整地时消灭越冬菌源,处理病谷、病草、消灭传染源。

科学管理肥水,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获得高产稳产。

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气看天巧施肥,增施磷钾肥,勤喷叶面肥。

管水办法是:前期实行科学轮灌,以水调肥,浅水勤灌,以水增温。

分蘖结束结合烤田做到促控结合。

孕穗期采取深水护胎,足水抽穗。

后期千千湿湿,养根保叶。

4.5药物防治 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

早抓叶瘟,狠治穗瘟。

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首次施药不宜过迟。

稻株上部3片叶片病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

4.5.1叶瘟:7月中旬使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每亩施用75%三环唑15~20克,兑水60~75 L喷雾,病害严重地块隔7-10 d二次施药。

4.5.2防治,穗颈瘟和节瘟。

在始穗期和齐穗期每亩地用40%富士一号100 mL+米醋100 g,兑水20 kg均匀喷雾。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范文,共有633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下载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