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发布时间:2024-01-24 08:09:3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2篇)

目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作总结讲话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3

划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梳理............................................. 13

当前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13

“五个必须”.................................................................................. 14

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14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6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16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7

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18

五、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19

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19

七、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20

八、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20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极简版要点来了!......................................... 2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六个新提法 传递重要信号.................... 25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稳”不是目的,“进”才是王道 32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发改委部署2024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 41

商务部: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意愿进一步增强.......................... 45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开展了哪些工作?商务部回应.......................... 4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大关注点——稳中求进,再次起航.............. 50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5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 70

一、总目标:增活力、防风险、强预期...................................... 70

二、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72

三、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73

四、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力.......................................... 74

五、产业体系建设.......................................................................... 76

六、扩大内需.................................................................................. 77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78

八、高水平开放.............................................................................. 79

九、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80

十、其他工作.................................................................................. 8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权威解读............................................. 82

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 84

产业政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88

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 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89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 提出六个“更好统筹”.................... 91

着力扩内需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92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93

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 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 95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9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作总结讲话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李强作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认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要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前瞻布局,确保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协同配合,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雷厉风行抓落实,统筹把握时度效。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会议要求,要做好岁末年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会议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划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梳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年中国经济怎么干?看要点梳理→

2023年经济工作情况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当前经济形势研判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五个必须”

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02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政策部署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九项任务”

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内容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

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

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五、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七、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八、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极简版要点来了!

时间:12月11日至12日

事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要点: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有效需求不足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社会预期偏弱

——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5个“必须”-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3个“统筹”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财政政策

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严控一般性支出。

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货币政策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要做的九项工作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工作具体要求

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

要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

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

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六个新提法传递重要信号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李金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其中有很多新提法,传递重要信号。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此前的“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对中新财经表示,会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基于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是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也是对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回应,更是对十八大以来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推进,体现了战略的一致性、延续性,又反映了政策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围绕高质量要求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着力释放更多内生动能。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对中新财经表示,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品质民生等任务的实现。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中新财经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经济质量与效益,而不再唯速度和规模马首是瞻。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这实际上明确了下一步各方面工作中最大的‘指挥棒’。”董煜认为,“最大的政治”意味着各方面都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中来。

董煜表示,会议在对干部提要求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实际上就是通过“最大的政治”给各个领域工作提出了一种确定性,不管环境怎么变化,都要抓好高质量发展、抓好经济建设,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盛磊认为,本次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首先是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走得通、行得稳”的重要意义,进而也要求我们在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回归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初心,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推动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中新财经表示,会议明确提出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发展路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一定的经济增速和持续改善的经济质量是化解债务、房地产和金融风险的关键。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此次会议在稳中求进的要求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对媒体指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关键是把握好蕴含其中的辩证关系。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上的“进”来实现“稳”。在“立”和“破”上也需要把握好先后顺序,否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大局,这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盛磊认为,“稳中求进”的提法一以贯之,加上“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心决心,强调了在发展中破解困难,在增长中化解风险的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会议提出“先立后破”,目的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到“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会议要求,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盛磊认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要推动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轻重缓急,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问题,打好政策组合拳,维护好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在朱克力看来,非经济性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需将这些非经济性政策纳入重要考量,确保宏观政策的一致性与协调性。这就需要对非经济性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与经济政策之间形成协调配合,最大限度避免政策层面的“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等情形。

发展新质生产力

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在外界看来,这是一种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数据显示,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

温彬认为,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的引领作用,会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路径。

朱克力认为,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可推动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温彬表示,会议将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意味着政策将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费和投资,而是放眼长远,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追求“1+1>2”的政策效果,提高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

朱克力认为,消费和投资一体两面,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为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需要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稳”不是目的,“进”才是王道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什么信号?新经济企业如何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制胜新未来?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博士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稳不是目的,进才是王道

封面新闻:关于明年经济工作基调,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诸多不同于去年的提法。比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如何解读?

朱克力:“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意味着明年经济工作将更加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把握政策节奏与执行力度,寻求更好的平衡。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保障。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保持经济的动态稳定,防止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就是之前常讲的“稳”字当头。但是,稳不是目的,进才是王道。要在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要为稳定提供物质基础,形成稳定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稳中求进”意味着以保持这种动态稳定作为基础,不失时机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以进促稳”强调的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通过富有进取的改革举措,赋予经济稳定新的价值方向。那么,“先立后破”则是在推进改革、锚定发展的过程中,不急于去打破已有的存量格局,而是更多地通过转化变量、拓展增量,将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真正立起来,发挥新动能天然的摧枯拉朽伟力,积极稳妥地引导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在此基础上,逐步调整和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旧制度、政策和措施,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对提升市场预期与信心也有助益。应当说,稳中求进仍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则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具体方法论。

封面新闻:会议还提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该如何理解明年经济工作基调的新变化?

朱克力: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下行时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跨周期调节则是在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时,采取长期性、战略性政策组合和协调,平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宏观政策上强化这两种调节方式,目的是更好地应对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可见,明年经济工作中,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通过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无论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还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这些经济工作基调的新变化,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理性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旨在通过政策调整和创新,确保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具体形势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合理制定符合市场预期的理性经济政策。

避免“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形成政策合力

封面新闻: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对于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宏观政策应如何发力?“适度加力”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该如何解读?

朱克力: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时,需要通过政策工具创新及其协调配合,来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宏观政策发力应注重几个原则: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政策频繁调整导致市场波动;二是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避免政策层面出现“合成谬误”“分解谬误”等情形,形成政策合力;三是注重政策创新和灵活性,适应不同情况与不同需求。

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收政策,并加强财政管理,以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政策的最大效益。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货币政策方面,应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优化金融监管政策,并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这些举措,积极引导市场利率水平下行,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防范金融风险,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适度加力”的方向是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同时,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具体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内需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扩大进口;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数智未来:应对新挑战 抓住新机遇 制胜新未来

封面新闻: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在人工智能、AI大模型加速爆发的背景下,新经济企业应如何做?

朱克力:数智未来,大有可为。在人工智能、AI大模型加速爆发的背景下,新经济企业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以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制胜新未来。

关注技术创新。新经济企业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创新应用。通过与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可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与支持。

持续投入研发。面向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领域,人工智能、AI大模型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新经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保持对新技术与新应用的敏锐洞察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发展,离不开大量专业人才。新经济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参与行业研讨会、与专家交流等方式,提升团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数据驱动决策。数据是数智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新经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决策过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企业可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客户偏好和业务运营情况,为战略制定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探索商业模式。人工智能、AI大模型为新经济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机会。企业可探索基于数据的增值服务、智能化解决方案、定制化产品等创新模式,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开放合作生态。前沿科技创新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需要各方合作与共享。新经济企业应积极参与开源社区、技术标准和行业组织建设,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关注伦理法治。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涉及伦理与法规方面的问题。新经济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关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和透明度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技术合规性与可持续性,实现科技向善。同时要密切关注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与业务模式。

供给侧发力 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封面新闻:会议对扩大国内需求有明确要求,尤其提到了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其中,多个环节与新经济行业密切相关,在您看来,新经济企业应该如何在扩大国内需求的供给侧发力?同时,还有哪些痛点堵点需要打通克服?

朱克力:在扩大国内需求的背景下,新经济企业应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韧的创新精神,在供给侧发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紧跟消费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研发更智能化、个性化的家居产品,打造智慧家庭的新生活体验;在文娱旅游领域,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拓展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消费机会。可结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如线上购物节、线下体验店等,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通过优化供应链不断降本增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价廉物美的产品;还要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和购买意愿。

在打通克服痛点堵点方面,新经济企业需关注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应当密切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业务模式,以适应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加大新基建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和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和纠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由此,通过创新供给、拓展消费场景、优化供应链和加强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可持续推动新型消费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新经济企业将与消费者共同成长,共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ESG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封面新闻:ESG是近年来新经济领域的一大热词,其中“双碳”又是重中之重。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在执行层面践行好“双碳”目标?

朱克力:在ESG体系中,“双碳”目标无疑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企业要想在执行层面践行好“双碳”目标,需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绿色低碳发展策略。

在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基础上,企业首先应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公司战略规划中,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双碳”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以及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积极采取低碳措施。为此,企业需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例如,可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作为企业来说,还应积极参与外部合作,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采购、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链闭环。同时应注重绿色金融发展,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参与绿色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之中。此外,企业还应积极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和实践成果,如通过参与国际国内ESG评级或排名,展示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到“双碳”事业当中。

ESG是行动,而非口号。践行“双碳”目标,需要企业在战略、管理、合作、金融及传播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惟其如此,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改委部署2024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

12月17日至1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系统总结,强调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职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抓好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扎实做好月度、季度、年度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一批储备政策,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积极开展经济形势宣传、政策解读和预期引导。

二是抓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通过年度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推动有关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抓好投资管理和项目建设。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率,用好1万亿元增发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项目推介等促进民间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四是抓好改革和创新。高质量推进党中央交办的改革任务,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制定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的意见,推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建立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诉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功筹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论坛。

五是抓好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布局更趋优化,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民生保障,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发展改革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扎实做好明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加强评估和督导,做好经济形势和政策宣传解读。

二是进一步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落地。结合中期评估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研究提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编制实施好年度计划,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年度重点工作。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韧性问题。

三是进一步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分级分领域持续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同时,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攻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抓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推进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地见效,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五是进一步加强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推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取得新成效。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等领域安全保障。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好能耗双控工作,加快推动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商务部: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意愿进一步增强

在18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内外贸规则制度进一步衔接,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80%,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意愿进一步增强,2023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7%。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盛秋平表示,近年来,商务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内外贸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2022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1.5万亿,占GDP的12.3%。2023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万亿,同比增长7.2%,货物进出口38万亿人民币,同比持平,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盛秋平指出,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应对市场风险、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切换时还面临一些障碍,存在“重外轻内”等问题,企业内外贸一体化仍需过“四关”:资金关、标准关、渠道关、监管关。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能力还有待提升。

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议出台《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个方面18项举措,更好发挥内外贸一体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促进内外贸标准、检验认证、监管衔接,不断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深化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促进内外贸资源要素更加顺畅流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二是促进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结合2024“消费促进年”,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培育,组织开展外贸优品拓内销系列活动。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平台交流对接作用,促进国内市场接轨。

三是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完善内外贸信用体系,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提升物流便利性,加快发展沿海和内河港口铁水联运。强化内外贸人才支撑,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内外贸融合的人才交流对接平台。

四是加快重点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和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内外贸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内外贸企业“品牌对接”“渠道对接”“产销对接”。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

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有关财政支持政策,积极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综合性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机构对内外贸企业的服务能力。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开展了哪些工作?商务部回应

国新办1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

会上,对于当前内外贸一体化重点工作以及成效,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决策部署,主要开展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在部门层面,协同建立机制。商务部等22个单位建立了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部际工作机制,2022年实施了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相衔接等15个方面134项工作举措,取得良好成效。在地方层面,央地联动开展试点。会同13个部门共同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工作,组织北京等9个试点地区围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制度衔接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

二是内外贸规则标准加快衔接。推动修改《对外贸易法》,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赋予所有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便利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修订《商务领域标准化管理办法》,健全内外贸标准管理体系,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探索形成了一批加强标准化管理、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典型案例。

三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入拓展。发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数贸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平台作用,增进国内外市场交流,开展全国消费促进月、国际消费季等“消费提振年”活动,鼓励各地举办各类内外贸融合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四是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稳步提升。开展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行动,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内贸外贸一体化经营。

五是内外贸一体化政策不断健全。将内外贸一体化纳入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会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一步发挥信用保险作用,对同时经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企业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险的协同支持,为企业提供“内贸+外贸”“保单+限额”一体化支持服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大关注点——稳中求进,再次起航

二十大之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京举行,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我们认为本次会议有以下五点值得关注:

宏观调控仍以稳增长为重心,力争明年经济有一定回升。本次会议共有4位新进常委出席,代表了下一届班子的经济工作方向。相比于此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本次会议对2023年宏观经济的定调更积极,会议指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表明来年工作重点将从疫情防控彻底转向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回升的目标,会议指出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我们认为明年的GDP增长目标可能会设置在5%左右,当前虽然仍处在疫情政策全面放松的过渡期,11月及12月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或依然偏弱,但明年二季度及之后宏观经济将进入新的稳态,特别是消费及服务业将迎来较大的修复空间。从宏观政策工具上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加大运用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或将延续使用,准财政政策不仅在支持基建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而且有利于财政政策与金融、货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发挥“功能性”财政的作用。

防风险依然是底线,不应期待大水漫灌式的无底线刺激。虽然本次会议对宏观经济的定调更为积极,但在提出“三稳”目标之后仍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本次会议描述来看,稳地产是防风险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中诚信国际的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房地产领域的债务规模已经攀升至56.34万亿元,占GDP规模接近50%,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下滑不仅直接加大居民财富缩水压力及房地产上下游企业的经营风险,还会带来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内的交叉传导,并带来地方财政收入尤其是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大幅缩水压力。因此化解房地产领域的债务风险和次生风险依然是防风险的重点工作之一,保交楼的民生底线与不走高杠杆老路的风险底线将贯穿明年房地产工作的始终。同时,本次会议还提出“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并专门讲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我们认为,疫情以来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压力已经有所凸显,明年对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防范不会放松,宏观政策仍会坚持精准性和有效性,不会对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盲目刺激,新增专项债规模的扩张幅度或将相对有限。此外,我们认为来年宏观杠杆结构存在一定调整和优化空间,在保持宏观杠杆率总体稳定可控的基础上,中央加杠杆在刺激消费、支持投资等领域发挥作用仍有一定空间。

对于房地产的表述更加正面积极,稳地产依然是明年的重要任务。回顾2017年以来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对于房地产的表达更为积极,比如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的经济工作会议皆是将房地产作为民生问题的一部分予以阐释的,即认为房产泡沫影响到了民生改善。本次会议则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于房地产的表达显然变得更为正面。我们认为,2020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超调”,加大了居民、企业及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压力,也对经济与金融的平稳运行带来了干扰。虽然关于房地产的因城施策、“三支箭”等融资支持先后落地,但或主要惠及行业头部企业,部分中小房企的现金流压力或仍然持续;同时疫情“疤痕效应”影响下居民部门谨慎性动机上升、购房意愿不足依然带来房地产投资与销售增速的大幅下滑,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建议明年着重从需求端入手,通过进一步放松限购限贷、降低抵押贷款利率等措施加大稳定房市力度。

经济供给侧更加突出补短板,需求侧扩内需更加注重刺激消费。在经济供给侧方面,本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政策将着力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的研发与生产,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以及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领域将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机会,教育、养老及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民生短板行业也需要增加高质量供给。需求侧方面,本次会议明确提出“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我们认为,传统增长模式之下更多是通过投资拉动经济,消费的提振往往需要经历从企业再传导到居民的过程,疫情冲击严重影响了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提振消费的紧迫性也超过往常。因此我们建议,应在刺激消费领域加大政策力度、补上政策短板,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通过直接向居民部门发放现金,以及为汽车、家电等大类消费品提供优惠及补贴等措施落实消费刺激政策。

民营经济在经济修复及稳定信心层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次会议再次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了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疫情冲击对于民营经济的影响更大,而民营经济修复是稳定就业和稳定预期的关键,本次会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并要求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我们认为,当前内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与民间投资不足是宏观政策未能发挥效能的重要堵点之一,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振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促进实现经济供需的良性循环。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此次会议围绕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释放哪些重要信息?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会后第一时间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 明年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问:今年经济运行有何特点?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明年经济形势作了深刻分析。我们理解,概括起来讲,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一高一低两平”的特点,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有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全年经济增长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今年我国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二是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比去年低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3%。三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额同比基本持平,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望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四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据国际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整体上不如疫情之前。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企业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一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随着社会预期逐步改善,高储蓄将逐步向消费、投资转化。二是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今年增发一万亿元国债,以及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释放,明年还将出台新措施,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三是政策空间仍然较足。我国物价较低,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加力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总的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问: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明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考虑?

答: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我们理解,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几点。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进是方向和动力,要有力进取,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不断积累更多积极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同时,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要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和额度分配,合理扩大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要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个表述有两方面新意,一是把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排在货币供应量前面,因为这一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紧密;二是把以往的“名义经济增速”改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这样可以更好统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目标要求,并强调价格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比如,在化债进度、补充银行资本、政府债券发行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加强配合。会议第一次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对加强政策协同具有很强针对性。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预期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同频共振,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目前我国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明年如何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答:明年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有效驱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使生产能力有用武之地。必须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并带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中,提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货币政策中,提出要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好这些宏观政策要求,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就能够有效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明年要努力促进居民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场景的投资。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方面潜力很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政策上适当支持引导就能够释放很大的需求。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是积极稳定外贸基本盘,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要巩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支持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为世界”,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问:今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外界炒作“外资撤离中国”。引资规模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走势如何?下一步有哪些举措更大力度吸引和用好外资?

答:受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今年前10个月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下降9.4%,但金额仍处于历史高水平,特别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2.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大幅增长。

对于近期外资数据出现的波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大力度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二是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疫情阻断了线下考察交流,造成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误读,影响了投资决策。三是随着国内发展阶段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比较优势变化发生梯度转移,这是经济因素决定的,也是正常的。

展望未来,我们吸引外资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已有4亿多人,全球规模最大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增长性强的国内市场,将为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很多外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二是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力。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三是新发展格局的聚合力。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外资企业在联通国内国际循环、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桥梁作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一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结合高水平经贸协议谈判,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二是积极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三是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在近期宣布的单方面免签政策、互免签证安排、加快恢复国际航班等基础上,切实打通堵点,提升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便利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问: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涵,怎样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答: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具体而言,有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问:我们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地方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科技和产业领域涌现了不少里程碑式成果。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所讲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要加快补上工业化基础、深层次积累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水平。

二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三要凝练产业需求,优化创新体系布局。要根据产业的当下急需和长远发展需要,再凝练部署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体系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要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

此外,备受关注的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要大力支持企业深度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优化行业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实现符合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加大政策落地力度

问:今年中央推出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目前落实情况和成效如何?怎样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答: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随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举措,形成了“1+N”政策体系。目前,这些政策举措正在抓紧落实落地,民营经济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进行部署,再次强调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着力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

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推动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开展招标投标领域涉民企歧视专项治理,清除所有制打分等歧视性做法。推动健全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破解民企融资难题。优化民企信用修复和服务机制。在查办涉企案件和异地办案中依法维护民企合法权益。

三是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在重点行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大高端装备、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场景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有效实现民营企业创新产品优质优价、创新者获利。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问: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明年政策侧重点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发展走向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这次会议对做好明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房地产工作作出了专门部署。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需要着重把握好三方面内容: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今年以来,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了首套房“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仅11月份以来,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向非国有房企投放开发贷款300多亿元,其中近两周投放了140多亿元。下一步,要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惜贷,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切实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完成。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防风险、稳市场的政策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是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这是党中央根据房地产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三大工程”既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有利于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目前,有关工作已经启动。下一步,要抓紧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尽早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见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次会议就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要在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要针对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转型期,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持续发展仍然有广阔的前景和坚实的支撑。随着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持续落实,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化解风险,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问:这次会议对防范化解风险做了哪些部署,如何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需要把握三方面的原则:

一是要统筹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债务风险高的地区要边化债边发展,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要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扩大利用外资。债务风险较低的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特别是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要全面加强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严格财政监管,加强财会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地方政府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方面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和非法金融活动,要及时出手,坚决打击。

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要善于盘活存量资产,抑制增量风险。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总的看,尽管当前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工作方法,风险仍是可防可控的,一定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

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有以下十个方面新动向值得关注:

一、总目标:增活力、防风险、强预期

中央指出对于2023年的经济表现总体满意,认为“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同时也对困难和挑战有足够的正视,认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基于以上判断,中央要求“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提出2024年要“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以此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增强经济活力,即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释放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调动各方积极性。

防范化解风险,即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改善社会预期,即通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政策合力,同时通过“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以进一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

二、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1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总基调均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则调整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我们认为,所谓“以进促稳”,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所以会议提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我们认为,明年可能确定5.0%左右的增长目标并辅之以更积极的政策,实现“以进促稳”。

会议提出“先立后破”并将其置于总基调之下,目的应该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到“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此外,会议还要求“统筹把握时度效”。从“时”的角度看,就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既关注短期波动,也关注中长期的结构优化。从“度”的角度看,就是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与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从“效”的角度看,就是“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

三、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从政策取向来看,“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与去年的“加力提效”基本一致,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财政部在3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加力提效”中的“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

“适度加力”意味着财政政策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大政策扩张力度,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强调适度,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修复,财政增收有基础,政策过度扩张力度的必要性下降,同时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今年底中央财政增发国债1万亿元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考虑到债券发行、资金拨付、项目端申报等均需要时间,形成实际投资支出将在明年。

“提质增效”则是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这是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旨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今年以来,由于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下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地方可用财力增长乏力,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三保”支出、债务还本付息、重点领域项目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延续紧平衡,一些基层财政运行比较困难。

从具体措施来看,预计明年的财政赤字率可能会较今年的3.8%有所下调,但将继续突破3.0%,从而为应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若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不排除年中上调预算的可能性;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考虑下,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由今年的3.8万亿元小幅增加至4.0万亿元左右;税费优惠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从而加快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力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灵活适度”的提法在2019-2021年均有出现,政策基调保持稳中偏松。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掣肘减弱以及国内稳增长、防风险的诉求下,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未变,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以助力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稳定、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本次会议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相比,将原有目标“名义经济增速”拆分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胀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2023年以来,物价持续低位运行,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精准有效”的提法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但“精准”之前有过类似表述,如2020年货币政策要求“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2年货币政策要求“精准有力”,而“有效”则是近期提出,体现出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实施效果,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

在“精准”的方向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包括PSL在内的结构性工具有望发挥更大作用,着力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助力房地产业新模式构建,并积极配合房地产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化债,坚持“有立有破”。

为使政策效果更为“有效”,下一步也将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盘活被低效、无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实现信贷结构“有增有减”、融资结构“有升有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产业体系建设

与去年会议相比,中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而扩大内需则退居次席,反映出中央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无疑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立”的题中之义。具体而言,今年会议主要部署了以下四点: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的引领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路径。

二是“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着力补强产业链,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型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产业迈进,激发传统产业活力。

四是“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这是新增内容,近年来首次在产业政策中提及。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将有利于产业稳健长远发展。

六、扩大内需

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以往表述相比,重点强调了“有潜能”“有效益”和“良性循环”。

本次会议将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意味着政策将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费和投资,而是放眼长远,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追求“1+1>2”的政策效果,提高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方面,既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也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强调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领域,并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

从促进良性循环的角度考虑,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重点支持与最终需求相匹配的关键民生领域,如充电桩换电站、养老育幼设施、乡村物流体系等,避免大规模刺激可能形成的产能过剩、债务积累、资金回报率下降等问题。而消费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也会反过来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如对5G通信、绿色智能产品、电子商务等的需求增长,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等,由此来实现供需匹配、良性循环。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会议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三项,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

一是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二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体系等。

三是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预计包括持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深化税制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健全财政体制,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四是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预计包括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等。

八、高水平开放

去年会议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重点工作,此次会议则拔高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由重视吸引外资转变为外贸与外资发展并重。

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将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外贸方面,政策着力点包括支持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外贸新动能,拓展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8项行动的落实落地。

外资方面,将“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制度型开放方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深层次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批复了《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显示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持续推进。

九、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与去年会议“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表述相比,强调了“持续”“重点领域”,这意味着防风险工作要继续加强。

会议强调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预示着未来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于要通盘考虑这个重点“风险三角”之间的关联关系。

落脚到房地产方面,此次会议继7·24政治局会议后再次删掉了“房住不炒”的表述,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继续从供给端、需求端和新模式三方面落实。

我们认为,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形成过程中,当务之急仍是打破负反馈链条,阻断市场下滑,避免房地产市场风险蔓延。因此近期的政策重点在“保交楼”之外新增了“保主体”,无论是白名单制度还是“三个不低于”,目的都是打破市场的惯性下滑,疏通“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先立后破”。后续随着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效力愈发显现,市场预期有望逐步修复,房地产行业也有望筑底企稳。

十、其他工作

会议部署了四个其他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三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生育、养老等民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项工作去年并没有单列,今年则分列四条,反映出高层对于三农、区域、绿色、民生等问题的重视,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权威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增长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会议部署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在具体举措上,从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其中有不少新提法,比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等等。来看此次会议十大要点的全面解读:

要点1

稳增长:两次提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稳增长被置于更突出位置

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就此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中央在年中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充分表明中央已经把恢复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视作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工作。“可以预计,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央将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张俊伟表示。

要点2

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就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明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加力提效”,将力度和规模置于效果之前,体现出比今年和去年更强的稳增长取向。这意味着,明年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同时财政支出将保持一定强度,带动总需求回升。罗志恒预计,基准情形下,明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提高至3.5%左右,当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可能在3.65万亿元左右。“在操作方向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侧重点会从投资拉动为主,逐步向以消费拉动为主转变,以消费带投资、促投资,形成消费、投资并重齐动的新发展格局。”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认为。在张依群看来,加力提效的同时,财政政策也将更加注重两个底线: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重点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提高地方政府债券投资的安全性、有效性,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兜牢民生底线,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入手,充分发挥一次分配市场调节基础作用,二次分配政府调节保障作用,三次分配社会调节善心善举平衡作用,三次分配协同加力推进共同富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是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罗志恒表示,近年来,伴随减税降费进行和疫情反复冲击以及房地产持续下行,地方债务到期和付息压力叠加,导致地方财政收支形势矛盾,三保问题突出,影响了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进度。有必要提高国债规模和占比,再转移支付给地方,借此逐步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要点3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加大力度支持小微、科创、绿色领域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记者注意到,本次会议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一提法,与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区别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的表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就此表示,这强调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性。目前,实体经济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更多要靠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可以发挥稳定金融市场运行的功能。同时,小微、科创和绿色发展仍然是明年的主要支持方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需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这些方面的信贷支持。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提法与近年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等提法不同。他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力度将会加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表明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比如,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有力”,应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既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又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同时要有力度。连平表示,货币政策力度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匹配。财政资源投入后,需要金融的配套支持和跟进,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通常而言,1元的财政资源投入,需要4元以上的金融资源投入来进行配套,以实现较好的宏观政策的效应。本次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那么货币政策也要与之配合,向偏松的方向进行调整。“这意味着2023年可能有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宽裕,推动市场利率水平进一步下行,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连平表示。“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增长中将发挥积极作用。”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稳增长过程中,货币政策既要积极发力,又需要珍惜政策空间,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争取用较少的资源取得较大的调控成效。这就要求采用总量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明年欧美国家加息速度降低,从外围减少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降息仍然有可能,中长期贷款利率下降的可能性更大;降准也还有政策空间,可以为银行体系提供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在具体操作上会更加精准谨慎。

要点4

产业政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会议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还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多位接受上证报采访的专家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有助于更好实现这一目标。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垠表示,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往是一马当先,产业唯一,但缺乏配套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撑,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经常出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可以发挥合力,有利于突围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吴垠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优化产业政策,预计明年的产业政策会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吴垠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师李宏图认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此外,还需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李宏图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产业政策是另外一个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对我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要点5

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社会政策方面,会议着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就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生育支持、延迟退休。“根据前11个月的就业数据,青年人口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但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然偏高,进一步强调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的切实需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利于满足广大老百姓的就医需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完善生育政策与延迟退休,也有利于缓解人口的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杨畅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和往年一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重视对社会和民生工作的部署。目前,中国的整体失业率不高,同时16到24岁年龄段的失业率显著高于整体失业率,因此青年就业是会议提出“三稳”中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医疗资源均等化,是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步骤,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同时,通过投资补医疗资源布局短板、拉动医疗消费,有利于促进内需进一步扩大。”唐遥说。他还分析表示,由于我国面临老龄化挑战,支持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出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和我国预期寿命的增长相适应,这一方面能提升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老龄化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短期和长期压力。

要点6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提出六个“更好统筹”

会议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包括: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对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将“质”排在“量”前面,而且“质”的要求是“有效”提升,显得更为迫切。“质”的重要性上升,也意味着抓经济质量是未来的主要方向。“衡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GDP的含金量,或者说经济增长是否能带来更多绝对量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摩根士丹利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负责人章俊表示,传统发展过程中关注较多的是需求,而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未来的供给侧改革将更多聚焦“补短板”,弥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创新方面的不足、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不足。章俊说,在未来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同时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的能力和质量上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点7

着力扩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就此表示,目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为经济总量的修复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有利于统一思想,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稳经济上来。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明年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其中居民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王青说。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对于更好发挥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作用,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非常重要。李迅雷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一方面,要多管齐下,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另一方面,为居民部门提供新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即从过去主要从房地产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转向从增加金融资产配置上获得财产性收入。这就需要在政策上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在当前权益类资产的估值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积极鼓励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金入市,在高水平开放政策下提高外资的入市比例。第二,增加国家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增加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即政府部门向居民部门转移收入。李迅雷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收入转移,一是定向转移,即定向给低收入群体进行转移支付;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议中央财政向全体公民发放消费券,规模不低人均1000元。第三,积极倡导第三次分配,改善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

要点8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会议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衡量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新标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度重视,下一步,现代企业制度将成为国有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是改革着力点。”李锦说。关于现代公司治理,李锦认为,一方面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改革重点是进一步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李锦认为,在改革目标方面,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下一阶段衡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标准,预计下一步会对国企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进行统筹与分解,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过程式与系统式分析,并可能研究作出新的部署,包括发布相关文件等。

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接受采访表示,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企在实际发展中,仍面临市场准入、融资困难、权益保障等难题。破解民企“不公平待遇”、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始终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思路。

刘锋表示,近几年在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方面,我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政策执行要进一步加强,当务之急就是把这些大政方针、具体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国企、民企资源配置平等、市场地位平等。

另外,他提出要推动进一步放宽准入,在保证市场有序竞争的前提下,允许民营企业通过正常市场竞争超越国有企业,真正实现产权有效激励、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

要点9

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

会议指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明年我国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政策将更多聚焦两方面:一是针对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的现代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二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规则制度,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比如出台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数字贸易等规则、标准的探索。聂平香认为,“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意味着要优化营商环境。应考虑为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给予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同等待遇,为外资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此次会议部署的工作向外界传递出我国大门不会关闭的信号,我国开放的脚步将越来越快。“我国制造业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心,针对制造业的开放合作政策越来越多。下一步,新的开放重心应放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扩大相关市场准入。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开放进程在商业、金融、通信等领域开花结果。”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记者表示,全球供应链在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我国需要通过更有利的开放政策、更稳定的开放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助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在邵宇看来,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高标准国际经贸协议,在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标国际高标准推行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举措,不仅能起到稳定外资、稳定外贸的作用,对我国经济未来的转型升级也能够带来额外的动力。”他说。白明认为,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国际经贸协议,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能够帮助我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国际高标准看齐,合理利用国际资源谋求高质量国际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点10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会议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王青表示,下一步,房地产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目前仍有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待暴露和进一步处置,这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一是夯实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建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二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优化改善房地产支持政策;三是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更好防范未来的风险形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范文,共有4689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下载
(多篇)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