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6 12:15:1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1篇: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一、前言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有些人天性乐观开朗,而有些人则总是抑郁沉闷;有些人喜欢交际,而有些人则缄默内向;有些人总能积极主动的抓住机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谨小慎微。人类这些不同特点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人格不同决定的。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那么,究竟是谁在决定人格形成和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

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人格显然受遗传影响。行为遗传学家在人格遗传方面得出结论,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倾性、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中,其总体遗传率大约40%,而另外对人格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甚至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由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等要素综合构成,其中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是核心要素。科学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石,它影响教育观和亲子观的形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形成了整体的家庭教育观念。所以,转变或改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从各个构成要素入手[3]。

科学的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础,首先,儿童既不是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也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而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独立的个体。

儿童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儿童的教育要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儿童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其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能动的方式与他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科学的教育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关键要素,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承认教育的非万能论,承认教育的有效性,承认儿童的发展是先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否认教育无用论。这是形成科学教育观的前提。

平等亲子观即“亲子平等”是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前提条件。平等亲子观的形成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点:首先,平等亲子观必须建立在家长和儿童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古往今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儿童对家长的尊重,但父母对子女的尊重却很少被提及。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人格、意愿,这是平等亲子观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儿童和父母的彼此了解、相互沟通是平等亲子观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抛开家长与子女这种关系,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将有助于彼此间情感的增进、沟通的顺畅、了解的加深。或者,也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进行换位思考,这也有助于相互理解、加深情感联系。

再次,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是平等亲子观的集中体现。孩子不是父母的缩影,不是父母意愿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梦想的实现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独立于父母的独立个体,只有认清这点,才能真正表明平等亲子观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实施途径

目前,引导家长教育观念的主流力量不是专业机构,而是电视和图书等传媒机构。虽然,有关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和图书为改善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仅仅依靠这两种力量的自发作用尚不足以完成培养正确教育观念的任务。首先是家长对电视节目的收看和对图书的选择都存在较强的随机性,难以提供稳定而系统的指导。其次是家教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既存在着一些高质量家庭教育指导产品,也存在着很多观点偏激的、甚至不科学的误导性读物。因此,还需要有关机构给予恰当的引导。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人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具有两大基础,一是遗传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性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型等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没有与生俱来的生物性的个体(包括它的生理器官和系统),人格便无从产生。人格的形成和表现,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生存的环境。有些环境因素影响着所有的个体,有些则仅影响特定的个体或某些个体。人格的形成和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处因素,例如家庭结构的类型(如残缺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了解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从儿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能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而此时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又对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儿童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

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爱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将使儿童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一般认为,所谓“破裂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有较大的影响。破裂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父母死亡,一种为父母离婚。这两种情况对儿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子女的人格影响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人格孤僻,心情苦闷,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坚强、果断、自立的一面。有些调查还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1、父母言行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儿童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榜样。一般来说,孩子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讲虚荣,孩子也爱打扮,讲虚荣;父亲脾气暴躁,举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征都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榜样,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是独生,全家人一切都围着孩子转,一切都顺着孩子来,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么样的人格呢?

(1)胸无大志,安于享受,不求进取。

(2)任性、自私、脾气暴躁。

(3)怯懦、娇气、不能吃苦。

(4)胆小怕事。

(5)懒惰、依赖、独立性差。

有些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对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结果同样给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很坏的影响。有的孩子在体罚之下,长期在压抑和畏惧的精神状态中生活,致使从小人格就变得抑郁、颓唐、精神难以振作起来;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变得呆滞又怯懦;有的为了逃避挨打,学会了撒谎,不诚实,对大人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经常挨打,变成了“厚脸皮”,毫无羞耻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变得冷酷无情,寻找对象,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气氛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在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与邻里相处相敬如宾,往往易使儿童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一个家庭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骂争吵,往往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亲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总之,人格的形成,起之于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儿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幼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其以后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第2篇: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这个网站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人格心理学论文

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班级:11级应用心理班

授课教师:于睿

姓名:段志伟

学号:201108030107

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段志伟 云南中医学院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和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或第一场所,父母的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任教师。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因此,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有观点

认为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还有观点把家庭比作“制造人 类性格的工厂”(叶奕乾,2005)。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都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发展;影响

当代心理学家在研究环境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时提出,为什么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人格有所不同,并区分了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孩子们在同一个家庭成长共同享有的环境;非共享环境是孩子们在同一个家庭成长却并不共同享有的环境,例如,因为性别、出生顺序和体形等不同,受到父母亲的不同对待。因此,她们认为,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主观家庭环境与儿童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儿童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1979年,帕克等人编制了亲子关系量表,一了解被试童年期与父亲、母亲的关系。该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关心多——约束多;关心少——约束多;关心少——约束少;关心多——约束少。研究表明,关心少和约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霍妮把儿童寻求安全需要看作人格发展的动力。她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父母。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温和慈爱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儿童的人格就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是冷淡甚至是敌意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神经症。人本注意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2岁以内儿童爱的教育特别重要,儿童如果失去了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就很难自我实现。母爱在儿童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吉里根探讨了依恋对子女人格差异的关系。在他看来,男孩、女孩对父母的不同依恋,造成了他们人格上的差异。在女孩的性不认同形成过程中,年幼女孩对母亲一直保持着某种依恋感;而男孩对母亲保持一种差异感,他们认同父亲但又不强烈的依恋于他,他们与父亲的权威和力量的联系更密切。这种情况导致了女孩更多的形成了关心、关怀的人格特质,而男孩较多的具有努力实现平等、公正的人格特质。

2.父母教育方式

不同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鲍姆令特(D.Baumrind,1971,1975)在一系列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了幼儿父母的三种养育类型,即权威性、专断型和宽容-放纵型。

2.1权威型

权威型的家长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与孩子有较好的情感沟通,在适当的时候对幼儿提供帮助,有积极地亲子关系:这类家长不断地向儿童传达着关心的信息,刺激着儿童主动寻求父母的指导,准确的判断着儿童的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幼儿的心中逐步建立起家长的权威形象。在权威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更易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成熟型情绪调节方式,在民主影响下长大的儿童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并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2]2.2专制型

专制型属于高控制性教养方式,这类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但缺乏对规则的解释,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这样的教养方式使亲子关系变得很不协调,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内化,降低了儿童对内部动机的归因,强化了儿童的外部归因,大大影响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发展,研究发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降低了儿童的自信心和果断性,增加了他们的羞辱感和无助感,而且增加了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机会,使儿童缺少社会责任感。

2.3放纵型 放纵型的家长对儿童充满了积极和热情的态度,但缺乏控制力。很少对儿童的要求提出质疑,对儿童的错误行为也很少惩罚,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漠视或接受的态度。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儿童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但这种教养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偏低。

(二)客观家庭环境与儿童人格发展

1.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

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发展家庭是人类存在的港湾,儿童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基本的社会组织中,因其人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由于其构成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1.1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异或丧偶而仅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所受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性别、父(母)离家是儿童所处的年龄、失去父(母)的原因、父(母)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如哥哥、姐姐以某种方式替代父(母)的职责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待爱情、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原先温馨的家庭出现感情危机,关系紧张,最终导致破裂。这种变故对每一位家庭成员都会产生压力,尤其是对未成年子女在身心上无疑是一次剧烈的震荡。父母的离异造成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剧变,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容易其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有研究表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面对家庭的离异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家庭.离异后,男孩所受的影响比女孩所受的影响大,而且消极影响持续的时间久。父母离异后男孩子变得不守秩序、侵犯别人、缺乏自我控制、有依赖性和焦虑感。他们在学校的游戏模式和在家庭的行为不如完整家庭的孩子成熟。女孩子则有一种很强的丧失安全感而引起内心的恐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在一两年之后逐渐消失,类似于完整家庭的儿童。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家庭缺损有不同的适应程度。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儿童年龄越大,越能够适应,即能够正确对待父母和自己,并能够较快的调试自己,走出心理上的阴影,去面对现实。 残缺家庭的儿童行为一般表现为两极性:一种是自暴自弃,这与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伴随有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有关;另一种表现为自勉自励,从维护自尊出发,走向高度的责任感、成熟感,这与他们报偿孤父(母)的殷切期望以弥补家庭的缺陷,努力进取的强烈意识有关。

1.2主干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核心家庭将逐渐取代主干家庭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但主干家庭在目前城市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农村,比例更大。主干家庭由祖辈、父辈、孙辈构成,以直系亲属为主的三代同堂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人口多,规模大,层次复杂,儿童在家庭中要和两代家庭成员交往,扮演子女、孙子女的角色,通过观察祖辈及父辈处理各种关系的活动,学习和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在祖孙三代家庭中,儿童既受父母的影响和教化,同时受祖父母一辈的熏陶,祖辈和父辈之间在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和分歧,例如有些家庭父辈对子女严厉,而祖辈却过分溺爱和祖护,儿童犯错误后总是在家庭中寻求庇护,长此以往,儿童就会有恃无恐,不以为然,在家庭中缺乏权威去遵从,这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当然,在有些主干家庭中由于祖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儿童也容易从父辈那儿学到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主干家庭中,应该协调好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的关系,提倡教育以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原则,有关调查表明,主要照顾人是父母的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近亲照顾着。

1.3独生子女家庭

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就必然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占主导地位,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家庭结构,使其社会化呈现了独特的一面。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于1996年10月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人格较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有五大优势和四大缺陷。五大优势分别为:有较强的亲和需要;能很好的接纳自己;社会道德素质好;学习需要中,报答和自我提高需要较强烈;兴趣爱好广泛。四大缺陷分别是:较多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攻击性需要,成就需要较低;少部分自我接纳存在一定障碍;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在学习需要中认知需要较强强烈的独生子女较少。

1.4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等。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与异性朋友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多是初中男生与小学高年级女生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现象。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异常令人担忧。

2.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因为孩子出生有先后,而是因为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态度不同,孩子在家庭中懂得地位不同。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任何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儿童的生活风格,对其人格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根据出生顺序说,家里人的头生儿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孩子。他认为,生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经验,经常向朋友介绍这个家庭新成员,但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这种溺爱就没有了,头生儿必须与新成员分享父母之爱,这时,头生儿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因此,在头生儿中没经常可以发现问题儿童。阿德勒对中间儿童评价过高,他本人也是中间儿童出身。对这些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予过多的溺爱,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对优越的寻求,总是努力赶超哥哥和姐姐,这种竞争中赶超别人的倾向会贯穿他的一生。在问题儿童中,末生儿也比较多,因为他们受家庭的溺爱。末生儿缺乏创造性,并且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周围人都比他强壮。有一部分心理学研究者与阿德勒持同样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研究结果都支持他的,因为出生顺序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确实有作用,但原因非常复杂,儿童的人格发展受许多变量的影响。

3.家庭气氛与父母榜样

家庭气氛可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

家庭气氛由家庭全体成员造成,主要有夫妻关系造成。因为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气氛宁静、愉快的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敢、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并且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在气氛紧张的及冲突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给自己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社会信仰、规范、价值观等也是通过父母的“过滤”而影响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时时处处都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与父母十分相似。

2.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物质环境: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教养观念与行为也存在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

有研究指出,贫困条件下生长的儿童更易产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不良的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虐待或家庭暴力。这是因为,经济的贫困更易使夫妻之间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增多,而冲突反过来又会使教养更倾向于敌意,以惩罚性和强迫性态度来教养孩子。这样更会导致儿童个性的不良发展。有研究得出:低的学校成就、低的学历、低的收入、高的离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与不良个性成正相关。在儿童时期拥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纪录的人,其完成高中学历和受聘为管理层的可能性更小。贫困儿童比非贫困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早期的学校适应问题,而有效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远离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精神环境: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

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所有的优秀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表现的比较轻松自如,多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3.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的学习榜样;4.灵活,耐心,乐于接受新知识;5.喜欢抚养孩子,乐在其中。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个性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避免不良个性的发生。管理子女时要有原则性,既不要娇惯、事事顺从,也不要过于严苛;父母要和子女保持正常的亲子关系;教养子女要采取民主讲理方式;父母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养子女意见要保持一致;家庭气氛要和谐,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参考文献

[1]王争艳.杨波主编,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8-265) [2]叶奕乾 现代人格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申继亮等 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傅安球、史丽芳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曾琦.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九期:2. [8]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第6期:3.

word该篇DOC格式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范文,共有1083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下载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