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25 11:11:2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不过比起这些,人们最熟悉的应当是它“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历史地位。我在小时候就曾读过《三国》,不过那时只是囫囵吞枣,光顾了看群雄逐鹿的热闹场面,对那些具体人物只有模糊的刻板印象。如刘备宽厚爱人,诸葛亮智谋无双,曹操奸诈狡猾,关羽义薄云天等等。如今回头再看一遍《三国》,却发现罗贯中先生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煞费苦心。每个出场人物都既有闪光点也有缺陷,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完全的。所以在本文中,我会以刘备形象为例,展现《三国》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国》中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而在《三国》中刘备之“近伪”确有其实。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作为“明君”来描述的形象。他从多方面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誓词,这既是他们的政治抱负,也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宽厚爱民,深得人心”便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势力领袖的标志。在他第一次担任县尉时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后任平原相,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在陶谦临终,相让徐州时,刘备固辞,百姓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也”。第四十回,曹操率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不得已转投襄阳,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都表现了刘备宽厚爱人,深受百姓爱戴形象。同时刘备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对徐庶,诸葛亮,赵云等人的敬重和信任都流传后世,让人感动不已。无论是第三十六回“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还是第三十七回“刘玄德三顾茅庐”或是第四十回“摔阿斗”都显示了刘备敬才爱才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刘备日后收服大批帅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刘备真的只有“仁德”的一面吗?我看不竟然。作者在《演义》里其实也埋下了线索,从多方面告诉我们刘备并非圣人。若刘备只有仁德这一面,那么最后定会落得如刘璋一般下场,将几代基业拱手让人,怎还能成就三分天下?比起“仁君”这一评价,“枭雄”二字或许更符合刘备的真实形象。第二十一回,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当问及当今天下谁为英雄,曹操笑答:“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而落著,却以雷霆之威为由,将闻言失著缘故轻轻掩饰过了,从而打消了曹操的疑虑。此处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刘备的另一面,即长于权谋又喜怒不行于色,城府深厚。在四十一回中,到襄阳城外,刘琮闭门不纳,蔡瑁张允下令放箭。魏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呼:“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贼”。刘备却因见魏延和文聘在城边混战,便道:“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于是“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就这样,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携老扶幼,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携带大量民众撤离,显然不利于躲避曹军追击,大大违背了“兵贵神速”的行军原则。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众将所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却在道义上站到了制高点,使人人得知刘备乃仁义之士。但仔细想想,刘备所做的一切真的能算的上是“仁义”吗?倘使刘备早下决断,在刘表临终托付时欣然接受,代理荆州,那么还会有“携民南行”这一悲剧发生吗?再退一步讲,若魏延开城门时刘备能入主襄阳,以襄阳为根据地抗击曹操,即使失败也会比“携民南行”的损失小很多。“携民南行”使刘备在道义上赢得了极大的胜利。可代价是什么呢?“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刘备自以为携民而走是“仁”,但最后却让这些苦苦跟随的百姓沦为了曹军枪下鬼,马下尸。所活者十不存一。此处也能看出刘备“妇人之仁”的局限性,暗含了对刘备缺乏大局观的批判。但从后文听取庞统谏言得益州来看,刘备对仁的认识是在军旅生活中不断成熟的。由“妇人之仁”最后变为了统筹大局,兼顾民生与政治利益的“王者之仁”。体现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更加生动立体。 “仁德爱民”对刘备来说,比起最终目的更像是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手段。这一点在六十二回中也有所显露。得了涪关后,刘备劳军设宴,醉后问庞统“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回答:“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大怒:“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可见刘备城府之深,虽然有“仁义”之形象,也做出了“仁德”之举,但在此同时刘备也把“仁义”作为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手段,并非刻板死守。可以爱民,可以敬贤,但乱世之中唯有强者方能存活。施行仁义得前提是有强大得军事和政治实力作保障。所以刘备以“仁义”为旗,一半出自真心实意,一半出自政治利益,也无可厚非。多方面的描写,使刘备从“仁德明君”的刻板形象转变为了“宽厚爱人,同时长于权谋”有优有劣,是明君也是枭雄的复杂形象。使刘备这一人物更加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word该篇DOC格式《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共有226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三国演义》读后感下载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