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康庄往事》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1-03 10:28:4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康庄往事》读后感

《康庄往事》读后感

赵杰兵

一书我认真阅读了。因为阿咚给书时跟我说了,这书和一般知青回忆录不大一样。我抓紧时间,一口气看完,觉得确实和一般知青回忆不一样。

作者首先是自觉申请上山下乡的,怀抱革命的理想主义和毛主席语录,大有壮士断腕改天斗地的决心,一绝文革的重灾区北京,投入到广阔天地,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就像全体知青一样,从城市到农村,学生们首先要过劳动关,就是学会各种农活和当地的饮食,住宿习惯等,不管愿意不愿意,为了生存,只能如此。

作者是干部子弟,文革初始,父母被打倒,成为走资派,子女即刻成为“狗崽子”,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出身的好坏几乎成为好人坏人的标志。但是,作者不为环境所动,坚持自己的信念,很快和村里的干部,社员打成一片,且帮助村里脱贫干了许多好事情,即便离开后,且一直和村里保持联系,不管后来的工作岗位的调动走的什么地方。后来,动用自己的力量和当地干部的支持,帮助村里在干旱的山西北部农村,打了二眼甜水井,此事很让人感动。

作者是幸运的。由于他真诚地积极地献身到农村的土地中,得到农民的信任,很快当上,小队、大队干部,从此走上仕途。由于落实政策,父母的问题得以解放,重新出来工作,作为干部子弟,也因此随着得到好处。但是作者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想法,仍然尽力帮助村里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一般干部子弟不大一样。

回首,今天的农村和当年插队时的农村有着很大的不一样,就像当初刚解放时,从地主手里没收土地,分给农民,再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把土地收回国有,结果越干越穷。后来又承包三十年不变,到现在土地可以扭转。中国的土地政策自解放以来走了一条曲曲弯弯的道路,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也在不断适应这些变化,好在,吃饱肚子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下面的事情,就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还有养老制度的解决。

知青运动的悔与不悔之争,还将争论下去。抛开个人得失所困。首先,让1700万学生失学,造成十几年的文化断层,至此一点,就是罪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干出这种事情的。

书中大量叙述了作者在康庄当知青时所接触的人物,故事,和突发事情对于本人的影响,见证了知青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过程耐人寻味。没有真实的经历没有真心的体验是写不出这样的着作的。从中我们看见天下最底层人们的酸甜苦辣和小小的欢乐。如:农民花上300元去陕西买老婆的事情最为感人。最起码说明一点,当时的陕西比山西的康庄更加贫困。还有四川。

知青运动短短的历史造成的社会动荡,造成人口的迁移,牵扯到多少家庭思念和苦痛,造成最后的返城,其根源至今未见正面官方的报道。就像我们建国后的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不断地运动,造成至今人口素质的不良作风和习俗一样,其影响深远。

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前提是深刻的反省,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而作者正是从自身的角度,用朴实的语言,还原当年的景象,仅此一点,作者是个正直的人。

第二篇:《往事》读后感

冰心《往事》

读后感

在我的印象中,记的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就是《在寄小读者》。也是这篇课文让我开始对其作者产生好奇感,也是这篇课文让我开始喜欢读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繁星》《春水》至今还在我书架的最前列最明显的位置上。呵呵,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作者是谁了吧。没错,她就是谢婉莹。大家都叫她冰心。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巴金曾这样评价过冰心: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往事》著于1931年。《往事》还包括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无限之生”的界线、力构小窗随笔、除夕的梦、十字架的园里、山中杂记——遥记小朋友、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当教师的快乐、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等内容。《往事》更是概括了生命之理,不要求来生,做好自己就行了。 《寄小读者》通讯1——29是这本书中给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她以书信的方式把她所见所闻,所感所忆,以一篇篇通讯的形式串成完整的情节,让我看了爱不释手,成了床头不可缺少的读本。

通讯五里写到一则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又似斥责。这不禁让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亲,临行前偷洒了几滴泪。回忆起临行时,姨母问她舍得母亲么?她从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边还有人照应。”可其实内心舍不得母亲,当表妹再次问起时,她忍不住低声的说道:“不瞒你说,妹妹,我舍不得母亲,舍不得一切亲爱的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酸酸的,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冰心奶奶将母亲对她的爱形容为“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我想这世间的母亲都是这般伟大的,没有谁能割断这浓浓的母子情。母亲们给予我们生命,用温和、细碎的爱抚育我们成长。如今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了,她们却一天天的老了。想到母亲这么多年来为我默默的付出,近来常常觉得愧对她,不能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分担、不能在她年迈时照顾

她、不能尽一个做儿女应尽的本分,我感到十分惶恐?? 我记得曾经有这么一段: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

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

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

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

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

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

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往事》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宇宙精妙的探索,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对童年欢乐的回忆,有对弱者的同情,有离别家园的伤感情怀,有旅途的见闻和咏叹,去国后的乡魂旅思,异国明艳的山色,友谊的温暖??在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

意境中,冰心将我们带进了她的情感世界,宽广的母爱、欢愉的童年、波澜壮阔的大海、细腻的情思,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露、倾吐,慢慢地浸入我们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我们融入到温馨、清丽的画卷中,分享那一份深情,那一 份愉悦和爱。

如往事一七,从父亲送给我们的两缸莲花写起回想到九年前。园里最初开的三蒂莲却被那繁密的雨点打的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只是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母爱的慈怜、无私深深包围着冰心,将一切恐惧融化在爱中。同时这风雨又象征了黑暗社会的暴风雨,被荷叶覆盖的红莲又象征了新事物的勇敢和勃勃生机。至此母爱与勇敢、无私保护红莲的荷叶交融在了一 起

这就是我对《往事》的整体印象,我喜欢冰心的文章,希望大家看了我的读后感后可以欣赏一下冰心奶奶的文章。不会错的。

广告学10401

15号徐洋

第三篇:《复旦往事》读后感

有的书写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读时也许有点兴奋,但读过后却留不下多少印象;另一种书看似平平实实,内里却涌动着惊涛骇浪,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忘怀。吴中杰教授的新作《复旦往事》就属于后面一种。

《复旦往事》最能拨动心弦的是它所展示的那种扑面而来的逼人真实。中杰先生对此书的最大追求就是真实,就是“以翔实为要”,“将生活如实记录下来”,“用不着作家去虚构什么”,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现实之离奇,远甚于作家的艺术想象”。事实正是如此,作者也正是尽力实践其追求:在广泛地亲自采访和阅读历史文献、记载,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政治运动为主线,将全国解放以来的复旦往事一件件、一桩桩“如实记录下来”,而不作任何艺术加工和虚构,完全靠事实说话,靠叙述的真实取胜。从1951至1952年复旦教师参加土改工作和接下来冲击灵魂的思想改造运动导致刘大杰教授跳黄浦的惊人事件,到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贾植芳先生突然被捕、1956年“双百方针”出台后的学界特例——美学大讨论和1957年反右斗争中复旦许多名人(如孙大雨、王造时、陈仁炳、陈子展、王中等等)不幸成为“‘阳谋’下的落网者”,从大跃进岁月里大炼钢铁、抓麻雀的群众运动和组织学生“大兵团作战”集体编写大部头教材,到60年代初期短暂的宽松和1962年起重新大抓阶级斗争、高举反修防修旗帜、反对“三名三高”,再到组织师生参加“四清运动”,“到农村去上阶级斗争主课”,一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一幅幅图景、一幕幕活剧,极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许多被写到的当事人现在还健在,他们都可以为这种真实性作证。我们曾经在复旦学习、生活,许多事情我们也曾经历或听说过,我们也从《复旦往事》中引发许多回忆和联想。比如我们入学不久就听说中文系有“三吴一潘”是“白专的典型”,要我们有所警惕,但我们听了这几位老师(除了胡锡涛没有给我们上过课外)的课后却深深喜欢上了他们的课,对他们的学识十分佩服,吴中杰老师教“文学概论”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对鲁迅许多作品烂熟于胸、能够成段背诵;吴欢章老师讲“现代文学作品选”时饱含激情、文采飞扬;潘旭澜老师的“现代文学史”课上得脉络清晰、有理论深度,都给我们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至于文化大革命开头几年发生在复旦的“斗鬼风”、“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夺权斗争”、两次“炮打张春桥”等重大事件,都是我们亲身参加、经历或者旁观、听闻到的,《复旦往事》作者则将亲身经历与广泛收集相关材料、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对这些事件一一作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有些事情当年我们只知道表面的或大概的情况,个中内情并不清楚,读了此书,其真相和来龙去脉便一清二楚了,使我们彷佛回到了当年的情景中。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中杰先生之所以能够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给我们提供一幅五十年来复旦大学风雨沧桑历史变迁的真实画卷,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一段历史大部分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如他所说,“除了思想改造运动之外,20世纪下半叶的政治运动我都身历其境,可以说是与复旦共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大概就是该书给人巨大真实感的奥秘所在。

《复旦往事》的成功还在于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复旦大学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且实际上勾勒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历经各种政治运动的洗礼而曲折发展的共同历史,更展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左”的路线统治下充满磨难、艰辛的命运和的乐观、坚强的心路历程。我们非常佩服中杰先生写作此书时严谨求实的作风,无论是写思想改造运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还是写大鸣大放、反右派斗争,作者都引用了大量当年的报刊社论、报道和内部文件、领导讲话等一手材料,作为复旦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背景材料,使读者感到,这不仅仅是(感谢访问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作者一个人眼中复旦一个学校的往事实录,而且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教育界真实的历史写照。我们就听说不少兄弟单位的朋友读了本书后觉得跟他们那儿的情况差不多,因此感到十分真切。这从侧面反映出本书有很强的历史感。

本书虽然属于纪实性的回忆录作品,没有虚构,但还是很有文学性,很有个性,使人读来兴趣盎然。其中给我们感受最深的,一是作者在细节选择和描写上,往往带有某种揶揄的幽默感,有时则加以冷峻的嘲讽。如写到大跃进时他在农村亲历的扎竹车一夜之间实现“车子化”、按照上级要求所分配到本大队的数字来搞统计等弄虚作假的事情,以及为了“速成”通过“劳卫制”而大吃猪尾巴之事,因为据说吃猪尾巴可以提高速度,作者写到当时还出了一幅漫画画着猪八戒面对一群没有尾巴的猪,问它们尾巴哪儿去了?答曰:都到复旦大学食堂去了。读之使人忍俊不住、哑然失笑。二是全书夹叙夹议,往往写到某人某事,作者有感,就会随机发几句颇有个性的议论。比如写到复旦和全国的“夺权闹剧”,作者就发了一通有个性又有深度的议论:“这情景,难免使人想起了阿q的革命。当然,两者还是有些不同:阿q要的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女人,还有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同时要处死他所不满意的人;造反派要的是办公室、大印,但同样要排斥和打击别的造反组织的人。而且,阿q只不过是在幻想中革命,造反派则在实际行动中,已经触及到权力的边缘。然而,阿q式的革命,实际上正是中国历次农民革命的缩影。”以上这种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和富有幽默感的议论大大增加了本书的文学色彩。

第四篇:读后感-《爱尔兰往事》

社会鞭笞,入木三分,人物刻画,丰富饱满

《爱尔兰往事》读后感

【前言】

这是美国文坛大师里昂.尤里斯的一部长达60万字的长篇巨著。好久没有看这么长的小说了,尤其是西方文学。2014年4月到5月间,几乎每个晚上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看,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书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大。要知道国外人物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向不是很容易记住的,人物一多,那更加有这种感觉了,有时候看看还要往前翻翻,终于在五一节几天里看完了它。

【感受】

不得不承认,这是我近一段时间来,我认为最值得看的一本书,书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饱满丰富,以爱尔兰长达两百年的错综历史为背景,为我们讲述了爱尔兰那很多令我们不知道的点点滴滴,那关于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天主教、新教徒、英国殖民者之间复杂的斗争,通过主人翁康奈尔.拉金及他的爷爷、父亲的斗争史,向我们娓娓道来,长了很多知识。

翻开小说的序我便喜欢上了,这是我喜欢看的一类文章,带有历史背景,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还可了解各地的人文风俗。

书中第一章《我的故乡》刚开始,我便有些诧异了,远在万里之

遥的爱尔兰死了人之后,居然和中国习俗一样,需要守灵,而且同样也是三天,街坊邻居会自发前来。而为了不让精灵把死者的灵魂带走,需要去牛棚、蜂房等把死讯告诉奶牛、马、蜜蜂等。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文化习俗。

小说一开始的安排便是书中的主角康奈尔的爷爷吉尔迪的死。由一个叫戴德的说书人,向我们的主角康奈尔诉说当年他的爷爷是如何的一个爱尔兰英雄,同时也介绍历史,17世纪来,爱尔兰遭到英格兰入侵,天主教徒们屡次反抗失败。英国新教主导的都柏林会议针对爱尔兰天主教徒颁布的“惩治法案”,更是将原住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推向了苦难和深渊。一场马铃薯“霍乱”造成的大饥荒,给爱尔兰人造成了极大创伤,上百万人移民海外,又有上百万人命丧途中,而留下的人经过了圈地运动,失去了土地,在承受欺压的同时,也展开了风起云涌的斗争。但是爱尔兰运动的成分很复杂,城市的知识和政治精英们,包括一些工人以及大批移民过来的苏格兰人,大都信仰英国的圣公会新教,而农村的确大都信仰天主教,还有长老会教徒(他们转么和天主教作对),他们之间,时而联合,而更多的是无尽争斗,英国政府利用矛盾和冲突,则分而治之,维护着王权、贵族、工业巨头的统治。

康纳尔的父亲汤姆斯,同样秉承了拉丹家族他太公、爷爷影响力,在他们家乡,也是一个极其具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最出彩的一件事情是他面对新教徒的冲击,奥兰治人的敲诈勒索、甚至是生命的威胁,

依然不为所动,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小康纳尔参加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投票,令小康奈尔接受了一次斗争的洗礼。他们支持的凯文等爱尔兰党成员赢得了英国议会的大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惧任何威胁的凯尔特人的后代,爱尔兰的英雄。然而,汤姆斯的英雄气概似乎就那么昙花一现,他接下来的愿望就是想让康奈尔,继承他的土地,过好安稳的日子。也许他是看到了革命这条道路的太多艰辛和叵测,他寄予厚望的大儿子康奈尔却不愿甘心守着这么一块地。而二儿子又远去新西兰移民,妻子则被教会控制了思想,汤姆斯心死,最后在酗酒中老死去。

主人公康奈尔就是出生在这么一个有领导传统的家庭,长的高大壮实,还心灵手巧,打得一手好铁匠的活。具体有上进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能读书写字还写诗。从很小时候,便展现出来了不一般的领导能力。在父亲的有意无意的培养下,康奈尔逐渐长成。 逐渐长大的康奈尔不愿意像父亲一样,被圈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他学了一手好的铁匠手艺,来到了阿尔斯特的伦敦德里。在这儿,在爱尔兰议员凯文的帮助下,靠着自己出色的能力和身体条件,他很快在城市里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拥有了铁厂,还当上了橄榄队的核心球员。同时他还参加了兄弟会,一个爱尔兰地下组织,甚至有个叫雪莱的高傲的姑娘对他另眼相看,一切似乎顺风顺水,然而,他错了。在那个年代,天主教徒低人一等,是属于被征服的对象。社会是不允许他一个天主教徒该拥有那一切的,在一笔生意竞标中,他中标了,但是他破坏了当地的平衡和游戏规则,结果是他的铁厂瞬间被一场意

外的大火化为乌有,他的领路人凯文,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了一生的爱尔兰政党知名人士,也无法脱离现实,他向统治者妥协了。结果在一场纺织厂的大火后,懊恼的他被莫名奇妙的失踪了。以及事后的调查结论,让人彻底看清了资本主义的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以及那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财富和罪恶。我们的主人公康内尔从一件件事件中成长了。经过一年多在外的游历,当他的发小好友谢默斯召唤他回到这一片曾付出过汗水的地方时,他成了一名地下爱尔兰兄弟会的战士。他利用自己身份的掩护,为地下武装运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军火,然而不幸终于有一次,他们栽了,被抓进了监狱。

在这儿,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得不提一下,叫雪莱,是一个美丽、善良、心气高傲的姑娘。他们相爱了。即使她知道康纳尔在从事一些秘密的地下运动,知道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危险,她依然爱他。然而作为新教徒,她的爱却被世俗所不容(虽然她得到家人默默支持,这儿体现了一种亲情的爱),然而因为她爱的是一个天主教徒,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在马克神甫的煽动下,一个个本来应该安分守己的女人却,却自认为是新教的护法人员,像是发了疯的恶魔,成了杀人凶手。最终。雪莱被发现绑在了电线杆上,身上被多把刀戳了几十个窟窿,胳膊也卸下一旁。旁边是杀人者的惩戒宣言“天主教的婊子”。看到这儿,我不禁震惊了。终于,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宗教,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宗教所拥有的狂热魔力足可扭曲人类的心灵,让人不可小觑,而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派别之争,更往往是你死我活,甚至是灭绝人性。而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康纳尔正在监狱里备受

折磨。雪莱的死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疤,直到死的那一刻,他依然在惦记。

被营救出狱后的康奈尔依然从事着爱尔兰兄弟会的地下运动,期间,他得到了另一位女性的爱,那是他的战友—艾蒂,一个伟大的女性。康奈尔在最后一次成功地组织并炸毁了阿尔斯特志愿军放置在雷特尚布城堡的军火库。但是我们主人公康纳尔也在那一次战役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从那一刻起,和爱尔兰历史上的许多人一样,他成了历史英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可以让人铭记的英雄是一个可悲的名族,是一个注定要消亡的名族。爱尔兰和我们中华民族一样,无数的民族英雄串连起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名族历史,必将源远流长,不朽于世。

读后感写到这儿,似乎可以搁笔了,却总是还觉得缺了些。书中除了将康纳尔的一生作为主线描述之外,还隐藏了另外一条主线在描述。那就是阿尔斯特地区的工商界大佬韦德大人及其女婿罗杰.哈勃,他们所代表的是新兴的工业代表,也代表着英国贵族保守派,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用尽一切方法压榨着天主教教徒,演绎了一场和自由党、新教、天主教、骑士团之间一场场你死我活的争斗。里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大部分时间他们成功了,但是,最后,小说对他们安排了一个悲剧,韦德大人的两个外孙,都战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土耳其战场上。

小说描写了太多的悲剧人物了,都让人印象深刻。康奈尔的妹妹——布芮吉,一个被天主教束缚了思想的少女,虽然曾经追求过爱情,

但最后,服从于世俗,什么也没有得到,没过多久便死了。韦德大人的女儿卡罗琳,这是一个美丽、喜欢奢华的有性格、能干而聪明的女人,呼风唤雨过,最终得到的却是丈夫的怨恨,而具有很讽刺意味的原因是因为她分娩时当时呼唤的是不是他丈夫的名字,而是他父亲的名字。她的大儿子杰里米,帅气、阳刚,正直,但是爱上了一个天主教的姑娘,不为世俗所容,最终在父亲、外公的的干预下,没有勇气继续他们的爱。

里昂.尤里斯,给我们奉献了一部思想意义深刻的鸿篇巨著,一件件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串起来,反应了一个西方现代文明中的黑暗世界,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吃人世界,充斥着对人性的摧残。揭示了一个金钱利益至上的,一个划分了明显社会阶层的西方社会,揭露了占领者(英格兰)对被统治者(爱尔兰)的从身体到精神上的奴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爱尔兰人民的斗争必将生生不息。

【后记】

看完此书,我打算去做两件事,一是去了解和学习一下爱尔兰历史,英伦三岛的北爱尔兰为什么没有回到爱尔兰的怀抱而是在英国的版图下,而爱尔兰又是如何独立的?第二件事是找个机会拜读一下他的另外一部力作《出埃及记》。

2014/5/2 夜

第五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最后的贵族——《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

【内容提要】:这本书是作者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人。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如此厚重的文学,实不多见。发噱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

【关键词】:回忆、文革、知识分子、起伏

【正文】:这本书原本是同学在图书馆借的,破破旧旧的,封面还被撕去了一部分,说实话,我原本是有些嫌弃的,拿来看只是为了消遣消遣,打发时间。但是当我开始认真的翻阅时,我就一下子把刚刚的嫌弃之情摒弃掉了,泛黄的书页仿佛有些历史,看出版时间,果然比较久了,是2014年1月,原来它躺在图书馆了已经将近10年了,不知道它辗转了几人之手,才变得像如今这样破破烂烂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的破损和泛黄的书页反而增加了它的魅力,正如同不是白须飘飘的老中医不容易让人信服一样,不是被人翻旧的书也难以证明它的好。 这里介绍一下作者章诒和:章诒和(1942年9月6日—),安徽桐城(今枞阳)人,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她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章诒和现为退休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居北京守愚斋;其兄章师明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章儿时曾居于香港(湾仔与旺角亲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建国前随家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大学时期(1963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因为在日记中写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得罪了江青。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诞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14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1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作者章诒和的文字并不是那种现下流行的华丽的风格,而是平平淡淡,但是

即使是这样朴实的文字,读下来,还是会让人感到忧伤和无力,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分子在政治在文革中的无力,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变得虚无,如果不是通过这本书,我可能这辈子也不知道某些人,如罗隆基、聂绀驽、潘素、罗仪凤,虽然他们曾今那样出色,所以,其实往事是如烟的,但是作者章诒和通过自己不朽的文字,使得读者知道了解他们,把往事变得不如烟了。本书包括一下六章:

正在有情无思间—史良侧影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与父亲的合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最后的贵族—康同壁母女之印象

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段

一片青山了此生—罗隆基素描

作者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母为李健生),所以作者在年幼是生活是十分优越的,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对作者章诒和他们家的打击也就更大,正如作者章诒和自己在本书《往事并不如烟》的自序说道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 ”联系作者在四川做过十年牢的经历,可以想象,写书时的作者的情绪。这里我选用了书其中的一章“最后的贵族”作为文章的名字,一是我对这章节影响最为深刻就是“最后的贵族”,二是因为书中所提及的人物在我看来,都是贵族,即使隔着重重的历史我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尊严和骄傲,三是文章中不时让人感受到的贵族精神。

其实作者以前过的也是贵族的生活无论是落难前后。之前“1948年在香港,马来的燕窝大王曾送给父亲两大口袋燕窝。回国后我爸忙,我妈也忙,谁都顾不上吃,一直搁在堆放杂物的房间里。”章诒和在书里如是写道。一家人住在大四合院中,中央配给别克小汽车、警卫、保姆、厨师。进门是阔大的庭院,迎面是楹联、花坛、鱼缸及树木。八盆腊梅在正房前廊一字排开,枝干遒桀、纵横有致,

足以入画——送花者是梅兰芳。

即使是身处困境,真正的贵族也不会放弃自己的骄傲。在书中章伯钧无事可做,内心苦闷,终于一天突发奇想,立意要章诒和学习文墨书画。正是这一决定,使得章诒和结识了真正的前朝遗贵,张伯驹夫妇。章诒和师从张伯驹夫人潘素,学习国画。章家与张家至此结为淡如水而又浓于血的君子之交。张伯驹闲云野鹤式的名士做派,潘素面慈心善的待人接物,成为章诒和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不久之后,康有为之女康同璧,不避时局,主动结识章伯钧,也使得康章两家结成长达数十年的善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被一种精神感动着。但是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知道读到"最后的贵族"那一节时,我才突然发现其实一直感动着我就是洋溢在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那种高层次的文化气息,即"贵族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包含了真、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种知识分子们特有的固执。真。在这方面最令人震撼的段子是文革中被批判的史良,当被质问和罗隆基是什么关系时,"史良直腰回答:‘我爱他。'"多么的真实,又多么正气凛然。又如张伯驹待客的冷淡及漫不经心。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许是他们的阅历使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已经淡然。

"善"在书中主要表现为这些人物之间深厚的的友谊。如史良和章伯钧之间的友谊。史良赠予章伯钧的毛巾、章伯钧生病时史良亲自送上的小罐鸡汤以及史良丧偶之后,章诒和母女的探访无不体现他们内心的那份惺惺相惜。虽然史良在反右斗争中也顺势对章伯钧进行了批判,但是在李键生(章伯钧之妻)她们看来一切都是可理解、可化解的。

在所有的人在中,章伯钧对储安平更多的事一种歉疚和怜惜。而这种歉疚和怜惜在反右运动中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友情。章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给储安平送去,而储安平也总是定时送去新鲜的羊奶。

又如与张伯驹夫妇虽然"不过是君子之交淡淡如水;不过是看看画、吃吃饭、聊聊天而已"。但是在"人心鄙夷,事态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之时",他们步行数里叩门拜访"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送来抚慰与同情"着实是一种贵族的作风。

再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这是史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她会很固执地也对身边的朋友做出固执的同样的要求,这也是"贵族精神"的一个体现:固执。

在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方面,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康同璧母女。文章中对康氏母女的贵族精神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从着装、饮食、待人接物方面都进行了描写。特别是文中几处关于康氏母女着装的描写:“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脚上,是双黑色软底绣花鞋。一种清虚疏朗的神韵,使老人呈现出慈祥之美。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染得黑玉般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而这稀疏的头发和旧式发型,则描述出往日沧桑”“她全身蓝色:蓝旗袍,蓝手袋,蓝纱巾,以及一副大大的灰蓝色太阳镜。港式剪裁的旗袍紧裹着少女般的身材,并使所有的线条均无可指摘。虽然一袭素色,但一切都是上等气派的典雅气质。”“会晤中,作为陪客的康同璧,穿得最讲究。黑缎暗团花的旗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极为漂亮的两道绦子。绦子上,绣的是花鸟蜂蝶图案。那精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把生命的旺盛与春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脚上的一双绣花鞋,也是五色焕烂。”

在文章中作者做了对贵族精神的描述是:一方面,他们身居于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高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内地版已经禁售了,只有香港版和台湾版。不过幸好,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中,可以找到,也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它的外表而错过这本《往事并不如烟》。

默认推荐更多范文:

美国往事读后感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天宝往事》读后感

word该篇DOC格式《康庄往事》读后感(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299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康庄往事》读后感(精选多篇)下载
《康庄往事》读后感(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