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万物静默成迷》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4-11-27 08:12:5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万物静默如谜》读书笔记

辛波斯卡这个名字是我在拿起《万物静默如谜》这本书时才知道的,尽管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汗颜自己孤陋寡闻同时,要感谢本书扫盲功能。

这是一本简薄的诗歌译本,没有华丽的装帧。最初对作者的了解仅限于曾获诺奖的波兰女作家,甚至都不知道那些诗歌产生的时代及背景。加上觉得诗歌要不晦涩,要不无病呻吟,权当快餐读一下就罢了。

没想到一读就欲罢不能,粗看了一遍,又细品了一通。虽然有些涉及历史背景的篇章还不能深得要义,但作者对平常事物的描绘却深感精妙。

读完后,掩书感慨,辛波斯卡不愧诺奖的名头。她的诗,既有女性细腻的视角,又有男性的逻辑哲理;既有对小事物的微妙感悟,又有对大事件的精辟解读;既对世界全情投入,又保持适当远观距离。

从来以为诗人大都感性至上,从未想过诗人还能对世事、事物有这么精准的拿捏,无论是角度、宽度还是广度。从来没有想过周围平凡无比的情境,也能让人动容、沉思,无论是虫子、石头、时间、天空、衣服、梦境……

在辛波斯卡笔下,看似对事物的简单、平淡、无奇、随意的描述,却蕴藏丰富体验,透露出来的信息与情感就象用各种精密仪器测量后得出的结果,如此妥贴精准。好比一杯纯净水,看上去如此干净、纯粹、透明,喝下去却能真切感受到沁入心脾的清凉、舒爽。此时真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好些,不要通过翻译能直读原文,或许,还可以更纯粹些。

诗人诗作不少,但表达形式多样:有时给你一串数字,有时罗列一些场景,有时赞美有时嘲讽,有的拟人有的拟物,表达技巧繁复新颖,,读来从不会觉得厌烦,不太文艺的我,从未这么津津有味地读过一本诗集,甚至还能读出诗人对美及美好的信仰!

不想举出一些诗句的实例子来印证以上感觉,因为这样的感觉无处不在。读完《万物静默如谜》,才知道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也不想多说什么,因为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太过贫乏了,只有静默,才能真正感受万物之谜,只有静默,才能真正走进辛波斯卡的世界。

第二篇:《万物静默如谜》有感

中国图书网:http:///bookschina/

.

波兰作家斯坦尼洛斯·巴兰察克曾说:“今后的世纪里,一些研究二十世纪古代文化的历史学家可能??与我们文化导致的流血冲突愉悦地保持距离,能够从一个安全的距离观察其产品,未来的学者将会只从美学原理的运用去审视它们。”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今后世纪里的历史学家将如何看待辛波斯卡的诗作?她的诗作自行隔开了流血冲突,安全距离来自永远的现在时刻,美学原理也只是对普通人生活的沉思。作为时代研究的范例,她与同为波兰二战时期成长起来的诗人鲁热维奇、赫伯特,乃至米沃什等人相比,并不算典型。对于历史苦难,人们的确不能仅凭伤口的大小来判别所创伤痛的深浅。除此之外,辛波斯卡试图告诉人们,不能因为伤痛的延绵而忽视瞬间的永恒。

仅凭200多首抒情诗,辛波斯卡就荣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同享此殊荣的同胞米沃什说她的诗中隐藏着一个“节制的自我”。印象中,沉溺于自我世界的诗人有不少,凝聚自我幽闭气质的狄金森算是其中的典型。同时代的自白派诗人也算把这一特质演绎到了极致——幽闭的个体用力挤出内在的恐惧,自我急促放大,痛楚直达自戕,诗作几近被窒息的痛楚包围。而在辛波斯卡这里,“节制的自我”却是开放的,吐纳出一个“可供呼吸的世界。”抛开时代的喧嚣,暂时搁下沉痛的历史,这个“可供呼吸的世界”属于每一个普通人。我们普通人的步履永远在追赶时代,速度快得对周遭的事只需短短地一撇就似乎了然于胸,对周围人的耐心也只仅限于短短几句话就用“我知道了”而草草收场。在这个“可供呼吸”的世界之外,人们正踩在“知道”的轮子上加速前行。而真正的生活来源于冒险;来源于许多个延长的瞬间,以及企图从熟视无睹中重新认识万物的“不知道”。

在诺奖的致谢词中,辛波斯卡对“不知道”作如下言说“这词汇虽小,却张着强有力的翅膀飞翔。它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

辛波斯卡描写的物体,给人一种无声的秩序感。“一只死甲虫躺在乡间的路上。肚皮朝上,三双腿仔细地折好。看不到死后的混乱,但见整洁与秩序。”它们仿佛自诞生以来第一次以本来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座陌生化的博物馆里,物体的人为因素纷纷脱落,“这里有餐盘而无食欲。

有结婚戒指,然爱情至少已三百年/未获回报。 这里有一把扇子——粉红的脸蛋哪里去了? 这里有几把剑——愤怒哪里去了? 黄昏时分鲁特琴的弦音不再响起”。她写物体不带浪漫的温度,她也知道物体已承受了人类太多的变故,甚至容下哪怕一丝人类的怜悯也是多余的,物体在自己的世界中制定秩序。反讽与拒绝是她诗歌中物体忘却人类世界的语言。“我是一颗镇静剂, 我居家有效, 我上班管用, 我考试, 我出庭。 ”。这似乎是辛波斯卡特有的品质,能用诗意的语言交换出平凡物体的警示,只有她才会用现代人的渺小试图唤起一块石头的包容,也只有她才会不动声色地将石头的拒绝写得如此触目:“我敲响石头的门,——是我,请让我进去。 我没有门——石头回答。”

辛波斯卡很少在访谈中暴露自己生活的细节。自传式或者“直白”式的考量似乎很难在她的诗作中发现她的私生活。在她的诗作中,“人”在躲避。这种状态并不是一种反向展示自我的标榜,隐居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她写人的孤独与忧伤,这种孤独与忧伤却因为过多的暴露反而显得讽刺。她的人物似乎只有在人群之中才能静默地相遇,在一群人的快照中才能定位。有时,人的寂寞不在于独处,而恰恰在于置身喧嚣却总想逃避。“在交谈中途我们哑然以对,无可奈何地微笑。我们的人/相互不会交谈”。

读她许多诗歌就是解开谜语的过程。不同于一般悬疑的故事最后被揭开的欣喜,她让人们猜透的是生活本身的苦涩。物体的开放与冷漠,人的躲避,这本该是一个现代冷漠的世界。辛波斯卡却用诗歌将两者聚拢在一起重新捂出了温度。这种温度通过谜一般的建构延伸出触角,触及每一个人。在她那里,谜面和谜底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延长人们的瞬间体验,将人们因匆忙的节奏而忽视的知觉重新唤醒。沉痛的历史隐喻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离开她对现时瞬间过程的建构将永远停留在被人忘却,或者等待戈多的境遇当中。人们猜谜的过程,就是她的诗作触摸人和物,认识或者再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文版辛波斯卡的诗选,按照她的创作年代进行编排,较好地展现出了辛波斯卡诗学特质的历时演变。两部选入其中的70年代诗选将她的“克制”和反讽演绎到了极致,物自身的冷漠从那时起开始不断侵蚀人的退隐。而到了80年代,人自身的情感开始慢慢融入到周围的物体中,也慢慢地消退到了语言之外。在这其中最让人感到惊恐的是她对葬礼的描写。仿佛一个人在尘世的消亡之后,还需追加未亡人嘈杂声响中的再度死亡。“‘那牧师长得真像贝尔蒙多’/‘我从没来过墓园这一区’/‘我上个星期梦见他,就有预感 ’/‘他的女儿长得不错 ’/‘众生必经之路 ’/‘代我向未亡人致意,我得先走 ’/‘用拉丁文说,听起来庄严多了 ’/‘往者已矣 ’/‘再见 ’”(《葬礼》)

2014年2月1日,辛波斯卡与世长辞。在她自己写作的《墓志铭》当中,她说:“在此长眠着一个旧派的女人, 像个逗点。”逗点,一个夹杂在语句中间的符号;一个隔开历史,面向未来的中途;一个清晰而又掷地有声的停顿。逗点,一个瞬间;一个传递和感知的仪式,逝者需要通过,来者需要接受,人和人之间需要触碰,物体需要新的秩序。这个承载着辛波斯卡最好注释的符号,撞击出了寂静触碰寂静的声音

中国图书网:http:///bookschina/

第三篇:《迷恋人的成长》读书笔记

拿到书,首先被标题所吸引,《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文章由一个个案例所组成,一个个质朴的文字记载这这二十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的感悟、惊喜、智慧与激情,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用心,我看到了他们的智慧,我看到了他们的机智;每每看到一段,总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自己的教学中,或为之惊叹,或产生共鸣。

文中曾多次提到“生命化教育”,初次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呢?从书中我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张文质主编对“生命化教育”一词做出了一个的解释,——“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他在“生命化教育”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1、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2、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3、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4、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开始;5、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开始;6、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开始;7、从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开始。

这本书中每个事例都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却,每个老师都对“生命化教育”一词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中的陈以婷老师在自己的“感受‘生命化教育’”中,做出了这样的感悟:真爱、尊重、关注、赏识、等待、宽容、机智、幸福……在等待这一小节中,她提到了:文中说“‘等待’意味着我们相信‘被等待着’一定会抵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觉醒的过程’,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等待。”另外,书中还以一名教师的示范课举例说明。

这个事例给自己的感受非常深刻,因为不论在小学时期,还是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体差异各不相同,这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宜淳是我们班上年龄偏小的小女孩,刚来班上的时候总是爱哭鼻子,胆子特别小,做任何事情都显得非常不自信;在小班的整个上学期,她一直都属于“默默无闻”型;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发现其实宜淳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她的生活自理特别好,她的绘画能力特别强,做事情很细心等等,针对这些优点,我们给予及时的鼓励,给她自信,慢慢地,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她愿意主动跟小朋友交流了,她愿意把自己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了,上课的时候总是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小手。现在的她在班上可能干了,能做小老师了,她的作品还在我们班开过个人画展呢!所以,我们要及时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正如林美老师所说:“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自由的、有活力的,生命是富有个性的。教师只有学会等待,坚信‘总有一天你会学会的’,才能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等待可以让我们在变得更加成熟,等待是一种智慧,它会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更专业。

第四篇:读书笔记张成波

师德师风读书笔记

张成波

今年,我学习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庆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法》为依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创建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新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各地从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和规模,确保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到2014年,新补充的幼儿、小学教师分别达到中师(幼师)和专科以上学历;新补充的初中教师6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达到一定比例。

(三)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新老结构、学科结构、城乡分布结构、职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任教师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低于91%、88%和85%。

(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进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十五"期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00人,省级骨干培训300人,市级骨干培训1100人;重点选拔培养市级青年骨干教师600人。

(五)校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和聘任制度,巩固、完善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到2014年,参加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的小学校长300人,初中校长200人,高中(职高)校长100人,并选拔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校长参加高级研修,培养造就一批学校管理专家和名校长。

(六)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由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职务的办法。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努力形成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

要求的师资和人事管理新模式。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一)强化教师的政治、理论、法规、政策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密结合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改进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着重解决好教师队伍中违背职业道德要求的不良现象,定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摆和整改,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培训、评选师德标兵、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等活动,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制订并认真实施《**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日常师德表现的规范管理和考核,接受社会监督,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

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2014.1

第五篇:读书笔记邓成花

读 书 笔 记

邓成花

为了充实我的暑假生活、我在假期读了一些关于人生之类的书籍、收获 最大的是以下三本

读《活着》有感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

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 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读《童年》的有感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

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

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

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

我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

2014(本文来自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年7月

猜你喜欢以下相关文章:

《万物简史》读书报告

读书让我着了迷

《悲伤逆流成河》读书笔记

《成就你一生的动物故事》读书笔记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笔记

word该篇DOC格式《万物静默成迷》读书笔记范文,共有996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万物静默成迷》读书笔记下载
《万物静默成迷》读书笔记.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