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

为了忘却的荣辱

发布时间:2014-11-21 08:16:0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为了忘却的荣辱

为了忘却的荣辱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 洪 宇

~年3月4日xx同志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想想真觉得可悲,荣辱观本应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道德准绳,是人们做事的标准;知荣明辱即知道做什么事光荣,做什么事可耻,可是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居然要用条条框框来约束,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只为了这忘却的荣辱,“xxxx”这本不该被赤裸裸提出的东西却不得不被提出了,由此心中更觉羞愧!愧对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愧对世界文明古国的称号;愧对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身份;愧对老祖宗留下的千古美德;愧对……我们所愧对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及时找到问题所在,想办法弥补,挽回一定的损失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怕的就是我们明知自己有错,却不去正视,还要“誓将错误进行到底”!我们明知自己做的事是可耻的,不但不以此为耻反到引以为“荣”,如此不知羞耻者实为天下之大耻也!可是“xxxx”提出后的这两年来,我们到底为此做了些什么?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了呢?我们的陋习都改了吗?我们的荣辱观有了长足的长进了吗?结果却不容乐观。的确,不可否认,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陋习的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至少也应该有一点进步吧,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呀!可事与愿违,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是比比皆是,一些人还是不辨荣辱(一直搞不懂是不辨,还是不愿辨,因为有些东西似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的,而我们成年人却“不懂”,难道真的人越长大就越变得随便,甚至于忘记了荣辱,难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到真的希望人永远都不会长大,哪怕只是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也好,至少这样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知荣明辱的和谐社会)。

想想,有时候,人真的不能只活在只一个充满私利的世界里,人更不能为了一己一时的私利而忘记荣辱,不讲公德,毫无社会原则。有时想想,不讲荣辱而换来的私利到底值得吗?古人有舍生取义的,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有为了自己的诺言而“退避三舍”的……诸如此类,太多太多。再看看现在,居然有怀疑“雷锋精神”的现实性,什么事都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人们总认为市场经济不能与社会 公德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也是一个知荣明辱的社会,二者是完全可以相容的,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十分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

前不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某市公交公司针对公交车上有条件乘客不向老弱病残、孕妇等让座的现象,制定出凡给老弱病残、孕妇等让座可获得一定期限的乘车免费的规定,由此引起了公交让座的“新风”,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这样的并非发自内心的而只是为了个人私利的行为值得我们肯定吗?我们引以为荣的行为难道都需要附加一些优惠条件吗?想想还是毛主席对雷锋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的光荣缘于他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而非是站在个人私利上的轰轰烈烈的做作”,我想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荣辱观”的真谛,究竟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很清楚了,不必再说太多了!

再想想我们大学生的荣辱观也不容乐观,从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到浙江大学生周英明杀害同寝室同学再到校园考试舞弊等事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关心,因此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十分迫切的!大学生的成长规划也是值得学校所关注的!

合理进行成长规划,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大学生责无旁贷!

第二篇:为了忘却的记忆

为了忘却的记忆

茫茫人海,也许只为那一次美丽的邂逅,青涩的自己漾起春的回忆。曾经的记忆,渐行渐远,直至离开了我们视线。纵然时光流逝,却依稀闪人眼目。

白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买回那些忘却的记忆。青春是雨后的彩虹,充满了丰富的色彩。

青春放射异彩。诺贝尔十八岁开始研究气量设计,经过了五年的奋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气量计。德国数学家高斯,十九岁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了正十七边形,解决了困扰两千多年的难题,还惊人的发现了二次互反律,接着证明了代数的基本定理,二十三岁还发现了椭圆函数。牛顿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算法,二十三岁发现万有引力,接着又创立天文学,二十六岁奠定经典力学基础。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青春是奇迹的载体,他蕴藏着不尽的人生动力。

克林顿的座右铭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那样一句话简洁朴素,却意味深远,引人深思“青春不是一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朱唇红颜,也并非灵活的关节,而是坚定地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也是荡漾在生命甘泉中的一丝清凉,青春的内涵,是战胜怯懦的勇气,是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恶劳。”也许这正是对青春的一种完美的诠释。

九零的我,时常默默的躲在角落里,望着远方的疏散的星光,嗅着随风袭来的阵阵花香扪心自问,青春是什么?在人影间来回徘徊,没有青春的人生何谈辉煌?是啊,人生在世,时时寻青春,刻刻逐青春。待到青春时,悔恨不相知。

我们用热情燃起青春的火焰,我们用歌声唤回岁月的流转,我们用希望点起成功的木棒,我们用坚持赢得最终的成功,我们用光影的相合,来面对青春,只是为了那些忘却的记忆。

青春易逝,分秒必争。

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我们不断地拼搏,只为青春无悔而歌,会否曾想假如自己是一个白发斑斑的垂暮者,还会依稀记得那些曾经的记忆吗?

为了忘却的记忆,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或许就是你在青春所留下的印迹,为了他们不曾消逝,不变为那些忘却的记忆,我们应该让青春飞扬,扬起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

停笔而歇,已是夜深人静时,举杯而饮,更思一席文。青春何在?扬起风帆,乘风远航,为了忘却的记忆??

第三篇:《为了忘却的激情》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我同学发了这么长的文章。读完之后回味余久……

在大学的校园里,我是属于不合群的那类人。不喜欢跟人闹哄哄的操机,不喜欢跟人半夜三更跑出去喝酒。喜欢泡在图书馆翻翻杂志背背书,玩玩游戏上上网。在班上,我是属于那种低调类型的人。很少大声喧哗跟人打闹,按时上下课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认真地看书,甚至无比认真地写每一份实验报告而总被人鄙视。我不是班干部,我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为班级做过什么荣耀的事,出过很烂的班刊,写过很多很八卦的东西。

大学3年转眼过去了,沉淀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呢?大一,我奔波辗转于形形色色的社团流连于各式各样的讲座自娱自乐;大二,我疯狂的用功读书到期末看着成绩单笑逐颜开;大三,我辞掉了零零碎碎的编辑工作,开始经营起“网络”和“现实”水乳交融的生活。我是个很容易知足的人,我的生活过得没有激情,却也没有什么遗憾,相反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小快乐。这就够了。人不来就不需要太复杂,活着开心,让身边的人也跟着开心,这样不挺好?

前几天去看了学弟们的团日活中展示,真是不枉此行啊!原本是去看看有没有我们的记者在场顺便探个脑袋。结果看到那么旺的人气,就忍不住挤在零二一班的人堆里给他们呐喊助威。看着她们那个亢奋劲啊,让我想起了去年的此时此刻,也是在这个熟悉的教室,我们声嘶力竭的欢呼着……

就像不死鸟说的,每次听到有人引用《枫林道》的台词,不光是我,班上的很多人都会暗暗的贼笑半天。因为我们01(1)班,曾经在12.9创造了一个奇迹。忘不了当初的群策群力,忘不了windef和7·11辛勤的赶做flash,忘不了十余口人窝在我们寝室配音,忘不了不死鸟,kylin整整录了一个晚上的片尾曲,忘不了12.9那晚的星光夺目。

那份燃烧的激情是从来都不曾拥有过的。就像02(1)班那晚的狂呼,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确切地说,是重温到了。

看完展示,回来的路上跟毛毛虫说,我们都老了。才过了一年,我们居然都说自己老了。呵呵。看到02的ddmm的那份激情,扪心自问一句,这样的激情我们还有么?不敢

回答。

大学生活的精彩就精彩在一些人不是所有人,所以我笑着说我平时不喝酒就是为了毕业那天痛快地醉一场,以前大概是为了班级,现在呢?为了谁?

毛毛虫在大作中提到:

我进大学的时候,听很多人说,进了大学,人跟人的关系就变得功利了,同学之间不再那么单纯,你很难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

我一直用“玄”这个词来解释大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所以大学的同学关系远远不及高中同学,这是我的感觉。我最好的朋友不在班上。我怀念在编辑部认识的一些哥们。在我最需要安慰和帮助的时候,是他们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身边;在我最最开心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他们;在我最最低落的时候,我庆幸还有人在默默地关心着我,我想到的还是他们。

每一个人梦里都会有画面也只有自己心里才能看得见

庆幸的是,论坛上有很多我的同学,很多朋友,甚至好朋友。你们同样是我大学里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拥有你们,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第四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1.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2.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

3.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初读全文;研读第一部分。

(早读时间:听录音;概括五部分段意。)

[讲读过程]

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当年5月,鲁迅又写出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译成英文,寄到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可是鲁迅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

9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杂志创刊,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1932年7月11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题。

1、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 1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 、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四、读读想想。

1 、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五个部分的内容,并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教师巡视课堂,适当点拨,并注意发现学生概括的正误典型。

2 、 学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教师注意让正误两种概括的典型发表意见,以便引发学生以准确、简明为标准评价议论。

3 、 教师归纳、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五、学生研读第一部分,议论并回答下述问题:

1 、 第一段中,将“悲愤”改为“悲哀”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作者对几位青年作家被残暴杀害,不仅仅感到悲哀,还对统治者这一暴行表示无比的愤怒。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我很想借此”中的“此”指什么?

提示:指“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2 、 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

提示: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杂志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说明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所以“不敢载”;“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场上。而《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总之,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了它不仅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

3 、 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六、研读第二部分

1、第一、二部分是怎样连结起来的?

照应--邀见;敢于托付--柔石(承上启下)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评价柔石的性格特点的?

硬气;迂。

3、作者由柔石的性格联想到方孝孺,有何深意?

突出柔石的性格;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同朱棣没什么区别。

4、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参与设立朝花社,从事文学宣传

借钱做印刷资本,承担一切杂务损己利人的

设法还借款高尚品德“硬气”

扶我走路

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圆睁”“抗议”“叹息”

(不信骗人、卖友)天真善良“迂”

5、作者写了三位作家,除优点之外,还写了缺点没有?

殷夫故意曲译--憎恶国民党,热爱人民

柔石:迂-不信卖友、视官场太高--单纯善良;敌人狡诈

不敢与女子一同走路--关心鲁迅

冯铿:体质弱,不美--心灵美;敌人恶;意志坚强

(反衬作用)

(写出发展:柔石-怀疑减少;对官场认识改变;敢于同女子走路)

[小结]

写人要讲求真实,在充分展现人物优点的同时也不回避人物的某些缺点,写出人物不断克服自己缺点的过程,描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使读者受到感染教育。

6 、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提示:

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七、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关系(密切)。

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被捕前的情况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作业]

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 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 、 学习本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检查。

1、检查第二至(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五部分词语(除课文已注解之外)掌握情况:

迂: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的意思。课文用在柔石身上则突出他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

刚健质(zhì)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

吮血(shǔn xuè):聚拢嘴唇吸血。

仓皇失措(cuò):匆忙慌张,没有办法。措,放、安排。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隔膜(gé mó):本课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永诀(jué):永远分别。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信札:信件。札,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客栈(zhàn):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还兼供客商堆货代办转运。栈,存放货物的地方、仓库、旅馆。 巡(xún)捕:旧时称租界中的警察。

禁锢(gù):原指关押、监禁。本课指束缚,强力限制。

被难(nàn):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牺牲生命。

煞了尾:收了尾。煞,结束,收束。

2 、 叫两位学生到黑板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其他的在座位默写。然后参照注解加以解释、译成白话,并回答“思考和练习”二。

诗的理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纵观全诗,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也有对慈母的牵肠挂肚的眷念;既有痛失朋友的无限悲痛,也有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慨!字字流血,声声下泪。长歌当哭,又怎能不激起我们这些读者的无限呢?

听录音;齐背。

[析]

作者写作本文时是“二月七一八日”,正是春天时节,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片黑暗,“夜正长”。五位青年作家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此案牵及作者,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免于不必要的流血,作者就在“这一夜”,“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栈里”。这正表述了诗的首联内容。对于作者的避难,“即听得外面纷纷”传说作者“被捕,或是被杀了”,使作者的母亲甚为焦虑,“在北京急得生病了”。这表述了诗的颔联内容。

“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三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心情悲痛异常:“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作者不顾反动派淫威,勇敢地写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怒,“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了这样的几句”。这很好地反映了诗的颈联的内容。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这正表明了诗的尾联的意思。

二、读读议议第五部分。

1 、 请学生朗读第五部分,体会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2 、 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各段内容:

第1自然段:

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沉痛的心情的?

排比(前两句含对比);反复(结构上照应上文)。

第2自然段

典故<<思旧赋>>的作用:

借向子期当时的处境与心情自比,决在揭露选派与司氏以然夺手段建立晋朝无异,没有言论自由。 第3自然段:

“这三十年中”指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的30余年。“许多青年的血”,如1907年徐锡麟、秋瑾的被杀;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8.13”惨案,1927年的“4.12”政变中被杀的无数青年革命者。

这一段的第一句先摆事实,对现实进行揭露;后作结论,对现实进行控诉。它不仅表达了革命文学青年正当年轻有为的时候惨遭杀害,在鲁迅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极度悲痛,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反常的残酷的事实来揭露和控诉反动派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第二句是比喻说法,连用了两个比喻:“夜”,用以说明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用以指革命在向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反动统治还在延续,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不是消极的回避,而是积极的斗争,是说要化悲愤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和坚决斗争来记念牺牲的烈士。第三句则表明了对革命必胜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和斗争到底的“韧”的精神,号召人们为夺取这最后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总之,这一段表达了对死难烈士沉痛哀悼、对反动派愤怒控诉、对革命的胜利信心和彻底斗争的强烈感情。

三、总结全文

1 、 引导学生快速复读全文,体会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篇文章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如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满腔悲愤之情,特别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2 、 引导学生思考全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是怎样周密安排的。

本文写人记事,内容丰富。所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片断的、零散琐细的事情。尽管如此,文章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

首先,作者把他和五烈士的交往、接触和悼念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文章第一部分写白莽,第二部分写柔石,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分写五烈士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及遇害消息,以写柔石为主,第五部分表达作者的悲愤心情并指出烈士鲜血不会白流,作者与五烈士的关系这条线索贯串五部分的始终。

其次,各部分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和衔接。如第一部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第二部分写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第三部分里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到“三道头”之类的手里转入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况,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两人。文章前后,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隙,衔接自然,脉络清楚。

再次,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的开头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四、作业。

第五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3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4了解五烈士献身革命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安排:三课时

背景资料

柔石,原名赵平复,最初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新文学运动。1923年开始创作;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与鲁迅有较多往还,在鲁迅的帮助下译介外国的尤其是东欧和北欧的文学,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这些活动对于他的创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他曾经写《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

胡也频于1924年开始文艺活动,与人合编了北京《京报》附刊之一《民从文艺》,同时用胡崇轩署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1928年春,他到了上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明确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在《到莫斯科去》的序文中,他强调创作应“抓住这斗争底时代的现实”,“深入于无产阶级的社会而经历他们的生活和体验他们的意识”,这些主张影响到他的创作。他曾写《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等作品。

殷夫,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他从1924年左右就开始写诗,1928年创作较多,迅速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殷夫与革命发生关系较早,1927年4月在上海第一次被捕。1929年,他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创作趋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鲁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诗作,在《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李伟森,李伟森,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日日新闻》总编辑。参加二七大罢工。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1928年夏主编《上海报》,5月任苏准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笔名李求实,主要从事实务工作,他从革命需要出发,写了不少论文、杂文,编过《革命歌集》,译了传记《朵思退夫斯基》(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作过一些文艺短评和零星翻译。他不是左联成员,但与左联关系密切。

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女,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现代女作家。1930年加入“左联”。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死于龙华狱中。1986年才出版了她唯一的著作集《重新起来》。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竦()身迂()戳()穿吮()血 隔()膜() 偈()子涅() 槃()信札() 镣()铐() 挈()妇将雏() 缁()衣 禁锢()淤()积

2.解释下列词语。

拳拳:

隐约其辞:

素不相识:

情随事迁:

人心惟危:

急于事功:

延口残喘:

3.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第一课时

一解题:既然纪念为什么还忘却?

二朗读课文,理清内容,感知本文严谨的结构

三找出记叙抒情议论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

二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概括柔石的性格及可贵的品格。

2为什么要引用方孝孺的典故?

三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四有感情的朗读第四部分讨论,这部分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时

品味语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第五部分讨论

1引用思旧赋的作用?

2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3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看了以下的文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9-18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word该篇DOC格式为了忘却的荣辱范文,共有1315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为了忘却的荣辱下载
为了忘却的荣辱.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