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

教师思政课备课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12-22 15:08:2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教师思政课备课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11月13日14开始直到17点,我通过线上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政课备课培训,通过四位专家的讲解,我受益匪浅。

天津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颜晓峰通过对党的二十大解读,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大量的分析,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为全党全国人民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明了战略方向。

现代化的概念发轫于工业革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技术经济周期同步,呈现周期性、叠加性特征。在两次科学革命和五次技术革命的引领带动下,全球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轮“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变革”的叠加。每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形成新的经济部门并被经济社会活动充分消化吸收后,这一轮现代化基本完成。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现代化过程就是科技发展并扩散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理论新的重大突破,凸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主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重要任务、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更加绚丽的华章。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全面、系统、多样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从发展规律看,科学和前沿技术重大突破主要依靠少数顶尖科研人员,常规的技术创新则往往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企业家的协作,在竞争中实现迭代发展。我国十四亿人口支撑了世界上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及各类社会需求结构。我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不仅需要尖端技术,也需要其他各种各样的科技供给。我国既要解决“卡脖子”技术,也要扩大比例、拓展渠道、创新机制,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感知科技进步且从中受益,例如制造业的适用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技术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给人类赋能的过程,赋能的不平衡必然造成“马太效应”,急剧扩大个人、群体、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未来的公共科技治理,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面向共同富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围绕三个层次的分配进行支撑引领:针对初次分配,提高科技要素的公平性、可及性,规避技术垄断、平台垄断等现象;针对二次分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围绕创新发展水平完善转移支付调节机制,探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科技创新职能定位;针对三次分配,鼓励面向基础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基金会,完善社会筹资机制,拓展社会科技投入的渠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兼顾科技发展和科学精神塑造。科技创新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摸索新业态,支撑引领物质文明的大发展,也要推进科技创新文化自信自强,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处理好科研人员自身业务发展和单位使命、国家需求的关系,持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精神文明贡献新的时代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将资源能源约束作为技术路径选择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是调整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和经济体在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阶段往往都难以对自然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关注也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调整。当前,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对于前期其他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我国主动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功能,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系统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在全球创新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暴力掠夺殖民地道路不同,我国现代化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强调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我国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担负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发挥大科学设施、大科学计划在国际合作中的突破带动作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在技术移民、国际岗位聘用、职业发展国际衔接等方面大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专家通过对党的二十大解读,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大量的分析,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为全党全国人民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明了战略方向。

现代化的概念发轫于工业革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技术经济周期同步,呈现周期性、叠加性特征。在两次科学革命和五次技术革命的引领带动下,全球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轮“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变革”的叠加。每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形成新的经济部门并被经济社会活动充分消化吸收后,这一轮现代化基本完成。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现代化过程就是科技发展并扩散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理论新的重大突破,凸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主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重要任务、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更加绚丽的华章。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全面、系统、多样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从发展规律看,科学和前沿技术重大突破主要依靠少数顶尖科研人员,常规的技术创新则往往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企业家的协作,在竞争中实现迭代发展。我国十四亿人口支撑了世界上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及各类社会需求结构。我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不仅需要尖端技术,也需要其他各种各样的科技供给。我国既要解决“卡脖子”技术,也要扩大比例、拓展渠道、创新机制,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感知科技进步且从中受益,例如制造业的适用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技术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给人类赋能的过程,赋能的不平衡必然造成“马太效应”,急剧扩大个人、群体、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未来的公共科技治理,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面向共同富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围绕三个层次的分配进行支撑引领:针对初次分配,提高科技要素的公平性、可及性,规避技术垄断、平台垄断等现象;针对二次分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围绕创新发展水平完善转移支付调节机制,探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科技创新职能定位;针对三次分配,鼓励面向基础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基金会,完善社会筹资机制,拓展社会科技投入的渠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兼顾科技发展和科学精神塑造。科技创新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摸索新业态,支撑引领物质文明的大发展,也要推进科技创新文化自信自强,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处理好科研人员自身业务发展和单位使命、国家需求的关系,持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精神文明贡献新的时代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将资源能源约束作为技术路径选择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是调整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和经济体在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阶段往往都难以对自然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关注也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调整。当前,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对于前期其他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我国主动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功能,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系统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在全球创新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暴力掠夺殖民地道路不同,我国现代化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强调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我国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担负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发挥大科学设施、大科学计划在国际合作中的突破带动作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在技术移民、国际岗位聘用、职业发展国际衔接等方面大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辛向阳讲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怎样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不仅事关个人人生方向,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重要方面,齐抓共管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必修课。

当代青年是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是可爱、可信、可靠、可为的一代。他们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肩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教育引领广大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历经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指引人民改造世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新时代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把准时代脉搏和青年身心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将重点培养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发挥重点培养对象在学生中的榜样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发挥朋辈效应。将组织引领与自我成长相结合。组织引领能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方向,但其引领作用最终要通过培养对象的自我教育才能实现,因而要在加强组织引领的同时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内化为其成长需求,帮助其在组织引领下实现自我成长。将传统培养手段与“互联网+”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培养手段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向互动性和便捷传播性,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培养方式,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大数据平台,根据培养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将培养内容在智能终端上实现精准推送,提高其培养实效。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奉献意识,同时要引导其学好真本领,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深入基层和实践,全面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不断增长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方式,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广大青年成长之路,为新时代培养出大批拥有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深入学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融到每一堂课中,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培养好我们的接班人。

word该篇DOC格式教师思政课备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共有610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教师思政课备课培训心得体会下载
教师思政课备课培训心得体会.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