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实习报告 >

消债减负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发布时间:2021-08-05 05:00: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镇村债务已成为困扰我区乃至全省、全国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村债务问题既是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一方面,债务的形成与近年来我区农村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相并存,是发展中的问题,最终也将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镇级财政包袱沉重,债台高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镇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跑资金应付“吃饭”、躲避债主逼债、打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事业的发展。为保工资发放和偿还债务,镇政府拆东墙、补西墙,挤占挪用专款,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化解镇村债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

一、当前的债务现状

我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区国土面积11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238个村。总人口47万元,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2014年全区gdp实现172014万元,其中镇级gdp实现122014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元。2014年我区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795万元,当年可用财力5608万元,财政供养人口5159人,人均可用财力10870元。(有关经济指

第二篇: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镇村债务已成为困扰我区乃至全省、全国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村债务问题既是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一方面,债务的形成与近年来我区农村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相并存,是发展中的问

题,最终也将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镇级财政包袱沉重,债台高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镇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跑资金应付“吃饭”、躲避债主逼债、打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事业的发展。为保工资发放和偿还债务,镇政府拆东墙、补西墙,挤占挪用专款,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化解镇村债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

一、当前的债务现状

我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区国土面积11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238个村。总人口47万元,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2014年全区gdp实现172014万元,其中镇级gdp实现122014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元。2014年我区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795万元,当年可用财力5608万元,财政供养人口5159人,人均可用财力10870元。(有关经济指标来源于2014年《纳溪统计年鉴》,财政指标来源于2014年财政决算报表)截止2014年8月份,我区镇、村两级累计负债17343万元,其中镇级15180万元,村级2163万元。每个镇平均负债1445万元,最多的护国镇负债2964万元,最少的合面镇890万元(见附表)。镇级人均负债456元,最多的天仙镇人均负债721元,最少的合面镇235元。债务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6.2倍,是可用财力的3.1倍。沉重的债务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危及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下去必将会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受到损害。(有关债务数据来源于2014年7月纳溪区财政局镇村债务统计报表)

二、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性兜底。突出反映在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上,政府前期没有介入,但最终资金收不回,贷款还不了,按国家政策规定将债务全部转嫁给同级政府承担。我区12个镇为此新增债务2789万元。

(二)完成达标升级任务。近几年,区以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升级达标活动,如普九、三级路网建设、小康工作、科技示范镇、农电改造、计划生育等。在达标升级活动的推动下,各镇采取先建设后还帐、一年建设多年还帐等办法,主动或被动地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不顾财力实际超前兴办公益事业,靠欠、挪、借、贷大量举债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仅“普九”一项我区各镇就新增负债3727万元,三级路网建设新增负债4115万元。

(三)发展经济。部分投资项目,在未考虑市场行情和进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或者是“一窝风”,相同项目大家都上,结果导致项目失败,政府投资无法收回。在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公共事业的兴办上,未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建一个项目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增加了经费支出,由于资金不足,不惜以高息向个人和民间贷款。据统计,我区因支持乡镇企业新增加的债务有1467万元,集镇街道建设负债1921万元。修建办公楼负债107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负债346万元。

(四)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主要是因镇财政无可安排财力而只能靠举债来实现的支出。其中补充机关经费667万元,其他应付未付款1310万元。

(五)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从深层次分析,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镇级领导缺乏约束机制。镇领导为了在任期内日子过得好一点,借债的积极性很高,还债的责任感不强,“只要能借到钱就是本事”的观念重,形成了“前任借钱,后任还债”的恶性循环。

三、化解债务的措施办法

根据我区实际,结合各地化解债务的经验,化解镇村债务要遵循“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积极稳妥、大胆开拓”的原则,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有效控制新债,消化旧债,在农村新型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彻底解决镇村债务问题。具体讲应分为清理锁定现有债务、处理消化老债,防止发生新债三个步骤。

基本流程:清理锁定债务:1、处理老债:⑴清收债权还债;⑵处置闲置资产偿债;⑶划转核销减债;⑷规范计息降债;⑸增收节支还债;⑹余额部分制定分年偿债计划。2、新增债务:⑴建立新增债务区政府审查认定制度;⑵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实施债务终身追究制;⑶建立达标升级项目审定制度;⑷建

立偿债资金保障制度;⑸建立政府担保抵押行为控管制度;⑹严禁借款开支公业务费,控制非生产性负债;⑺强化债务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还债目标考核制度。

(一)清理锁定债务

镇村债务形成情况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全面彻底清理,为还债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由区政府牵头,区财政局组织实施,各镇组成“债权债务清理小组”,在财政局的

指导下开展清理工作。在清理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如实登记。按照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两大类型分别登记,明细到具体单位、每笔款项,对举债的时间、金额、利率、归还期限,以及原因或用途等,都要登记清楚,一项不漏。二是理顺关系。镇村债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清理登记的基础上,要按债务形成的历史原因,分部门、按债务性质进行归类,将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剔除,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分清偿债责任。三是债务转换。政府债务由于以前是多部门操作而形成的。因此,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事项可能形成多项债权债务关系,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三角或多角债务关系普遍存在,债务清理后,由财政所统一管理,对三角或多角的债权债务进行冲消,应由个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按照规定相应转换债务关系。最后由区财政局逐笔复查核实,建立债权债务明细档案,锁定现有债务。

(二)多渠道、多形式清偿已锁定的老债

清偿老债,降低债务水平是镇政府及财政部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只有把镇村债务降到正常水平,摆脱债务包袱,镇政府才能甩开膀子搞经济建设,财政经济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1、清收债权。按照“有钱收钱,无钱收物”的原则,与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密切配合,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依法追收单位和个人的借款,坚决查处逃避债务和清收欠款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对有财政拨款的借款单位和为借款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的,在保证个人部分及时拨付的情况下由财政予以扣收。凡区、镇干部个人借款或提供担保借款未还清的,通过纪检、监察部门限期清收。特别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要严格按照原有的追收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改变,否则,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税改后的农业税要全部收起来,税改前的农业税及提留统筹尾欠要造好册、建好帐,为将来清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2、处置闲置资产。对镇政府的资产、村社集体资产、向政府借款无法偿还,按规定抵押给政府的企业资产以及闲置土地、林地、茶场等进行处置,并将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资产进行清理集中,能卖则卖、能抵就抵,该盘活的想办法盘活,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还债。

3、划转核销。对以政府名义为企业直接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与债权人协商,并履行相关手续后,明确由企业偿还,划转政府债务。对债权人已撤消或已放弃追偿债务的,依程序核销债务。年深日久的应付未付款按规定予以核销。对“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债务,本着“谁受益,谁还钱”的原则,分摊偿还。

4、规范计息。与债权人协商,采取挂帐停息、降息还本、停息还本、先还后借等措施,尽量减少利息支出。

5、增收节支。各项预算收入要征足征齐,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对应征收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一项不漏,足额收取。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产生的增值收益要部分用于还债,收取的各种附加、社会抚养费等应不低于30用于归还教育、交通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借款。优化支出结构,厉行节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统管各级各部门资金,统筹安排各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增强收支透明度,强化资金的监督管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财政财务管理措施集中财力,在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挤出资金化解镇村债务。今后每年各镇在2014年非生产性支出决算数的基础上压缩10-20的资金偿还。对资金来源未完全落实的基建项目,要停建、缓建。逐步形成开源节流的良性循环。

6、制定偿债计划。对于通过各种措施后仍无力偿还的债务余额,根据各镇财力状况制定分年度的偿还措施,严格执行。偿债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安排、部门缴纳调剂金、发展经济创收(特别是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的增值收益)等,教育、计生、交通、农发等事业发展债务,政府、财政与各单位、各部门要分摊偿还。还债顺序遵循“先个人后集体、先农民后单位、先重点后一般、先零星后大额、先直接后间接”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控制新债

1、建立新增债务区政府审查认定制度。凡各镇修建、维修、购置和兴办公益事业等需举债来进行以及举新债还旧债的,必须实行报批制度,由区财政局初审后,报区政府审查认定。凡未经审定产生的新增债务,按照“谁决定谁负责、集体决定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

2、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实施债务终身追究制。将债务变动情况列为镇领导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债务形成或损失无法说清,债权无法落实的,不得离任,并由相关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3、建立达标升级项目审定制度。凡要求各镇达标升级的项目,必须在事前报区委、区政府审定,未经批准的不得开展,更不得要求各镇解决工作经费或奖励资金。各级各部门凡需承办开展的建设项目,必须事前将资金组成、建设规模及方案报经区政府批准,否则,计划、建环、交通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计划报批手续。

4、建立偿债资金保障制度。各镇应制定和落实可行措施,每年从地方财政增收留成中安排一定资金,从预算外收入中集中一定比例资金,从发展经济的收益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还债。

5、建立政府担保抵押行为控管制度。镇政府不得直接兴办企业,不得为企业、单位、个人借(贷)款(包括其他形式的筹资)提供担保和抵押。如确因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需要由政府提供担保或抵押的,必须报区财政局初审,经区政府批准后才能实施。因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由各镇提供担保和抵押的必须报区政府批准。

6、严禁借款用于公业务费的支出,切实控制非生产性负债的增加。各镇均应建立机关食堂,严格遵守“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各项规定,严格控制接待、会议等非生产性的支出。

7、强化债务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还债目标考核制度。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债务专项检查,督促镇、村落实还债计划和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同时对上年债务管理情况实施考核:完成了债务考核任务的,由区政府给予化解债务金额1-5的奖励,其中30奖励有关人员,70用于还债;有违规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债务总额5以内的处罚,同时在资金调度上给予相应制裁,组织、人事部门对镇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在当年的考核中不得评优、调动、提拨。

化解镇村债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目标任务重,我们既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手段去解决,又不能暂时搁浅绕道而过;既要防止在高涨的政治热情下“强力推进”,搞成数字游戏,又不能在复杂的债务里消极应付,使矛盾激化。为此,应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组织、纪检、监察、公、检、法、司、人事、财政、审计、农业、粮食、体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镇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减负就是增收,还债就是政绩”的观念,切实把化解镇村债务工作抓紧抓好,务必使此项工作收到实效。

第三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中共xx县委书记xxx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奋勇前进的航灯。x月xx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xxx周年纪念日。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愈益强盛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纪念和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必须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固坚持“三个一切”,即:“发展高于一切,改革推动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 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的 著名论断。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我们通许县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立足县情,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好“一二三”,即明确一个定位,破解二个难题,塑造三个形象。一是明确一个定位。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正确分析我们的优势,明确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切实可行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目前我们通许县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就是我们的县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依托资源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这个定位,我们制定了以富民强县为总目标,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居民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作思路,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几年我们要着力培植酿酒、粮油加工、机械、纺织、化工、畜产品加工、灯饰七大产业,通过产业规模的壮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特色,从而以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破解二个难题。一个是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另一个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三是塑造三个形象。即塑造一个诚信负责的政府形象、开放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形象、开明亲商的群众形象,通过塑造三个形象,大力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

二、坚持改革推动一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要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开放,加快改革步伐,实施全面开放。以更大的魄力,更加有效的措施,超常规的思维,推进改革的逐步深入。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触及产权,必须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坚持“改、破、割、租、卖、送”的思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以盘活存量促进增量扩大,以引进增量带动存量的盘活。首先要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为先导,即要进一步认清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要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改革必须深化的观念,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不管改革进行到哪一步,哪怕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到自己利益,都要坚定不移,全力支持。其次,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勇于进行二次改制。我们的企业过去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改制,改制的主要形式是在“两个承接”的基础上,在内部进行的资产股份化重组,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新机制的介入,实行二次改制迫在眉睫。第三,改革领域要进一步拓展,要积极抓好流通领域等系统的改革改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以开放推进流通领域的改革。

要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畜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存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的问题。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要在“大”字上搞突破,扩大群体规模;其二是在“优”字上做文章,优化发展环境,建好优质基地;第三是在“连”字上下功夫,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要围绕农业产业化搞引进,以资源优势促开放,千方百计地吸引外地企业到我们这里建基地,搞精深加工,推进农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减少“源”字号农副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要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化进程。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采取资产置换,民办公助、产权拍卖、引资开发等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多元投入,实现以城养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我们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克服就稳定抓稳定的倾向,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持农村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一是夯实基础,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保证,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我们要把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巩固基层农村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这一主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我们将抽调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联乡驻村帮扶和“扶强治弱”工作,组织35岁以下的县乡干部到村任职,让农村基层干部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兴农富民能力,使农村基层干部不断增强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大局稳定提供有效服务。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对部分后进村、少数瘫痪的支部下大力气抓好整顿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要大力开展政策法纪教育活动,使干部进一步明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增强按政策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使群众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是要创新机制,狠抓信访稳定工作。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分头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制度,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正确对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待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思考,扑下身子去解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小事变大事,简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wm338.com查看)问题拖成复杂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切实减少信访源。搞好信访法规宣传,使各级各部门自觉按照信访法规的要求,依法处理信访事项,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广大群众依法进行信访活动,自觉维护信访秩序。要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搞好“严打”,为群众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邓小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将弘扬邓小平的革命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篇:奋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奋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省份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已有的成绩,不自满、不松懈、不停顿,把握新机遇、解决新问题,继续打基础,实现大发展,争取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好”与“快”统一起来。二是正确处理内生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向内使劲,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又要善借外力,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加快工业发展的观念,同时特别注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等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来解决。要改善信用环境,培育优势企业,积极争取银行支持,同时创新融资机制和手段,用市场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努力缓解资金难题。要坚持节流和开源并举,多方面增加土地供应,努力保障正常的用地需求。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

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的建设,使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持之以恒地改善发展环境,首先从省里抓起,从省直部门抓起。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要着力提高领导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谋改革、促发展、抓落实上,放在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到基层。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县乡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

第五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跨越的讲话

省委这次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我省“十一五”规划问题,这对于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松原实际,简要谈一下“十一五”期间松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主要措施。“十一五”对于松原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提速、扩量、增效、晋位

”。提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快发展速度;扩量,就是“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新松原;增效,就是实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晋位,就是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三位。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四个战略,壮大石油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两个支柱产业,培育电力、建材、医药、旅游四个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石油化工城、绿色食品城和生态旅游城建设步伐。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以上,比2014年增长1倍以上,年均递增15-16;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0-65亿元,比2014年净增35-40亿元,增长1.5倍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63:2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00元、6500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倍和0.8倍。

应该说,确定这样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我们感到,松原经济总量还不大,去年全市gdp实现284.8亿元,不如南方发达地区的一个县,之所以确定未来五年较高的增长目标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较低基数之上的,是低水平基础上的增长。同时,我们确定这样一个较高增长速度只是自己与自己比,与一些先进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实现松原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省各市州也都在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而你追我赶,奋力“快跑”。面对这种竞相发展的局面,我们必须“加速快跑”。另一方面,松原已经具备了“快跑”的条件。一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松原经济快速增长,2014年gdp增速达到18.2,“十五”期间gdp年均递增14.8,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达到18.3,到8月末,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4.6,收入进度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特别是乾安县,2014年财政收入仅1.1亿元,到今年末可达到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可达到1700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27.2;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5亿元,同比增长91。过去我市地方工业一直亏损,处于全省末位,目前工业利润排在了全省第四位。预计今年gdp增速将达到19-20,工业增速将达到35,第三产业增速将达到17。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实现未来五年年均递增15的发展目标是完全可能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我市是1994年建立的市级财政体制,201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4.1亿元(含农业税2.4亿元)。2014年以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1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2亿元(扣除农业税2.4亿元),今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可达到25亿元以上,比2014年净增13-14亿元,翻一番多。同时,预计今年工业利润可实现70亿元左右,是2014年的近4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00元和3092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87和111。可以说,我市经济已打破了长期以来只注重发展速度,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状况,呈现出了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良性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明显扩大。预计今年全市gdp可达到360-370亿元,比2014年增长1.4倍,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可实现150亿元,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比2014年增长1.7倍,其中工业投资96亿元,占总投资的64,特别是地方工业投资达到了42亿元,占工业总投资43.8。招商引资达到73亿元,比2014年增长3.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实现165亿元,比2014年增长1.9倍,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32亿元,比2014年增长7倍。粮食产量可达到110亿斤,连续四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达到1.5亿度,同比增长21.5。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二四二”(石油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电力、建材、医药、旅游四个优势产业,为油田及一汽两个配套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预计今年三次产业比重将由2014年的32.6:43.7:23.7调整到25.1:54.6:20.3,一产业比重下降7.5,二产业比重提高10.9,二产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全

国平均水平(53.07),经济发展已经由农业主导型转变为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4年以来,我们通过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狠抓项目开发,相继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全市共开发建设工业项目1162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项目324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1个。已建成投产项目710个,其中规模以上的206个,较大的有吉林油田百万吨原

油扩产、前郭石化分公司催化改造和加氢重整、市炼油厂30万吨石油产品深加工、长化集团18万吨合成氨和30万吨尿素扩产、吉安生化50万吨玉米深加工扩产、华润赛力事达30万吨玉米深加工、前郭裕丰米业10万吨稻米加工、吉林不二蛋白1万吨大豆分离蛋白、前郭德大5000万只肉鸡饲养、扶余冀东80万吨水泥、吉林亚泰30万吨水泥等项目。正在建设的规模以上工业项目162个,较大的有吉林油田120万吨产能建设(今年产量可达570万吨)、长化集团30万吨合成氨和60万吨尿素扩产、前郭炼油厂2万吨聚四氢呋喃、松原吉安生化21万吨冰醋酸和5万吨乙酸乙酯、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公司12万吨无水酒精、扶余嘉实10万吨花生和2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项目。现在看,这些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产生效益,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利税68亿元,这将为松原经济快速发展增添后劲。二是有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从资源上看,现已探明石油储量11亿吨,天然气储量185亿立方米;粮食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的阶段性水平,而且粮食增产的空间很大,目前仍有40的耕地种植经济作物;有草原53万公顷,年产优质饲草35万吨;境内江河总径流量近400亿立方米,是省内几个为数不多的不缺水城市之一,工业用水成本低,每吨仅为1-1.5元,这为松原未来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区位上看,我市地处长哈经济带中间,交通便利,有四条铁路和五条国省干线公路通过。特别是随着投资30亿元的203国道今年10月份的建成通车,松原将成为联结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8市14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是有一定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今年,我们组建了松原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全市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前不久,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签订了科技人才合作协议,与这些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开发园区、研发基地和科技人才服务中介公司,中科院专家将担任我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顾问。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抓工业、上项目、懂经济、会管理的实用型人才,这为我市经济“快跑”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和技术保障。四是有较好的思想基础。2014年以来,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我们连续四年开展了解放思想系列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市上下形成了集中精力谋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各级班子团结和谐,各级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为实现“快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不利因素。主要是:大型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少,地方工业比重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难度比较大;经济发展外向度较低;财政实力不强,特别是地方财力较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和人才还满足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现存的体制和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障碍着快速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实现松原新跨越,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未来五年,我们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继续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实施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加速工业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石化工业上,计划投资730亿元,重点实施87个重大项目。主要有,投资329亿元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投资37亿元的前郭石化分公司45万吨合成氨和80万吨尿素、投资21.6亿元的长化集团“60-85”扩产改造和100万吨复合肥、投资23.5亿元的100万吨烯烃、投资18亿元的前郭350万吨油页岩综合开发、投资18亿元的250万吨粗甲醇、投资4亿元的长岭天然气制取甲醇、投资3亿元的48万吨精甲醇、投资12.3亿元的吉林石油集团6万吨甲基丙烯酸甲脂及有机玻璃、投资6.7亿元的松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丙烯酸及酯、投资2亿元的前郭炼油厂4万吨聚四氢呋喃扩产、投资16.2亿元的前郭石化分公司2万吨氨纶、投资2.6亿元的吉林石油集团公司二氧化碳塑料生产线等项目。到2014年,全市油气当量达到900-1000万吨,原油炼制能力达到350万吨左右。在农畜产品加工上,计划投资276亿元,重点实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牛、羊、猪、鸡等8大类农畜产品共136个深加工项目。玉米深加工方面主要有,投资35亿元的吉安生化30万吨玉米乙稀和60万吨酒精、投资13亿元的扶余100万吨玉米深加工、投资5亿元的华润赛力事达120万吨玉米深加工扩产(今年60万吨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4亿元的大连松源集团前郭50万吨玉米深加工、投资2.4亿元的吉林石油集团公司10万吨山梨醇等项目。到2014年,全市年加工转化玉米能力达到500万吨。水稻、大豆、马铃薯深加工方面主要有,投资1.3亿元的扶余100万吨马铃薯深加工、投资3亿元的吉林不二蛋白2.8万吨大豆分离蛋白扩产、投资5000万元的前郭裕丰米业20万吨稻米深加工扩产等项目。牛、羊、猪、鸡深加工方面主要有,投资6.3亿元的隆迪国际集团前郭1万头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投资5亿元的长岭县100万只肉羊系列产品加工、投资1.47亿元的扶余福润集团120万头肉猪加工、投资5.6亿元的吉林德大和江苏雨润1亿只肉鸡加工等项目。到2014年,全市年加工肉鸡1亿只、肉猪200万头、肉羊100万只。届时,“两大支柱产业”可实现增加值375亿元以上,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在电力、建材、医药、旅游等优势产业上,重点建设投资43亿元的大唐长山热电厂120万千瓦扩能、投资6.5亿元的吉林石油集团公司热电厂二期12.5万千瓦扩能、投资7.8亿元的长岭县风力发电、投资4.8亿元的乾安县风力发电等12个电力项目,到2014年,全市装机总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30万千瓦);重点建设投资3.3亿元的松原市蓝资科技有限公司200万吨凝石、投资1.2亿元的冀东水泥200万吨扩产、投资1亿元的亚泰水泥100万吨扩产等34个建材项目;重点建设天达动物药业生物制药等8个制药项目;重点建设查干湖、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努力把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把郭尔罗斯、蔡家沟、弓棚子、雅达虹等市级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水泥制品、石油配套、木材加工等特色工业园区和省级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通过培育支柱和优势产业、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开发建设300个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192个,投资992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93亿元。到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年均增长23,比“十五”期末增长1.67倍,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由目前的49.5提高到59。

(二)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产量稳定在55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上;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力争提高2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00个,带动农户23万户;加快发展优质畜牧业,力争使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积极创新农村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十一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4。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助推经济提速快跑。

“十一五”期间,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达到1700亿元。一是加大三次产业投资。突出抓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200亿元,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重点抓好总投资30亿元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三江一河”防洪除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加强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投资,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加大交通建设投资。计划投资165亿元,重点建设302国道松原段高速公路、301和102国道一级公路松原段、203国道高速路市区北绕越线、龙华松花江大桥、松花江四桥及松原至哈尔滨二级路,形成与周边大城市1.5小时的快速通道。加快松花江下六家子码头建设,年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三是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按照省电网总体布局,建设50万千伏大型变电站1座,新建66千伏变电所18座,2014年,全市供电总容量达到1000兆伏安。

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根本途径是招商引资。我们要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努力在招商引资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求创新,在招商规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到2014年,争取引进10家跨国公司,累计引进域外资金825亿元,年均增长30。

(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切实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计划投资185亿元,重点抓好沿江开发、松花江三桥、江南公铁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沿江开发工程计划投资9亿元,通过江堤内扩开发537公顷城市用地,建设9.5公里带状公园。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中心城市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3个县城和太平川等10个重点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4年,市本级gdp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超过38亿元。市区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

(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努力建设“平安松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时期的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抓好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提高各级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是大有希望的。

word该篇DOC格式消债减负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范文,共有1654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消债减负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下载
消债减负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