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5:12:0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相关的范文。

篇1: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 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 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 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 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 2004 年的调查结果。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 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 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 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 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 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 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 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 。 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 遇到困难, 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 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 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 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 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 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 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 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 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三、武术的灵魂—技击性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 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 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 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 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 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 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用武术技巧中,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四、武术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 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 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 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 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 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 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 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 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 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 。 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 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 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 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 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 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 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通过武术的技击性, 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 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 追求进步。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林 ,车文博 ,黎兵.大学生心 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1):36-41.

[2]韦有华 ,汤盛钦.大学生应对活动的测试研究[J].心 理学报 ,1997,29(1): 67-73.

[3]刘春燕 ,李文权.师范大学生 204 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 [J].中国学校卫生, 2004,25(1): 42-43.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 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

[5]杨建营,邱丕相.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8,44(6): 31-35.

篇2: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体育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具备符合要求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以下介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实行课改的必要性,探究了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科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主要能力。老师在具备新课改需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能够使所培养的学生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能够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课程改革视野下探究分析高校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1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具备科目教学的专业能力,进而又有教师职业能力之称。职业能力是老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中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老师要想提高职业能力,就要在兼具两者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高校体育中,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具备一定条件,其中,技能和知识是必要条件,心理和生理是支持条件。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能力又可以细分为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彰显职业魅力和优势[1]。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学科作用与以往传统的体育学科作用相比具有多元性,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只是侧重培养学习者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在提高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今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了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实行课程改革是极为必要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较为漫长、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较为系统,在进行每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时,都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校的发展方向相协调,进而当前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正常、有序运行[2]。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培养。从中能够看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方向越来越明确,学生参与新课改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我国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3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3.1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和新课程标准为前提,进而老师要对体育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掌握、细致了解,有侧重的梳理教材知识,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传统高校体育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于体育技能,老师经常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体育动作练习,老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地的主导地位。新课程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老师能够将体育教材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并且能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与以往相比,老师的教学角色实现了从传播者到指导者、参与者的巧妙转变,在充分开发教材资源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及时完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因此,高校老师只有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才能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3]。

3.2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发挥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授课,虽然课堂学习井然有序、课堂管理比较有效,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会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逐渐削弱,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老师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老师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能够合理分配自身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关系,老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能够有效组织体育教材,即有意识的将教材进行由繁到简、有难到易的组织和转化。此外,老师还能为学生有序组织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活动的乐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4]。

3.3融合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目前,教学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因此,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自身综合知识的积累,巩固综合知识的学习基础,这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而且能够拉进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老师要想着实提高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融合与统一。老师在进行融合学科学习之前,一定要正视自身在某一学科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对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学习,同时,老师要自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融合学科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老师掌握融合学科知识以后,要巧妙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进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3.4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现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体育教学。备课阶段,老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根据需要适当插入视频和音频,进而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后阶段,老师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总结、体育评价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记载、文字信息储存。老师提高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3.5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体育老师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教学研究能力越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越强,反之,教学研究能力越低,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就越弱。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不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只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算达成教学目标。现如今,老师在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老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优秀人才[5]。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想发展教学能力,一定要重视驾驭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融合学科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这五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视野中发展体育老师教学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及时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升,范凯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xx(3):61-64+68.

[2]全世民.休闲体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4):141-143.

[3]张祝平.新《纲要》指导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意识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xx(11):57-58.

[4]王林毅,于巧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对策的研究[J].运动,20xx(6):70-71.

[5]杨文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xx(3):82-85.

篇3: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教学能力是评定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推进国家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进程。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此现状,以高中体育课程新标准为指导,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自己的思想,积极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研究也表明,高中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了解学生的基本素养;再者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性、智谋性的教学能力;最后,虽然体育教师教课内容属于体力活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其上几个方面内部指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师,从而构成了整个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可知,将整个体系进行优化、健全、完善,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致力的伟大事业,以达到国家体育教学事业的欣欣向荣。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1)不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各项技能全面发展根据实地了解,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安排,这从表面上看,老师看似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教学,为学生减压,以培养学生的坚持运动的意识。但是,这样按照大多数学生兴趣来进行的体育内容的选择,却损害了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背景下,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更大的权力。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直接抛之脑后。例如使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田径项目,很多学生认为其枯燥无聊、负荷量大,提不起兴趣。所以有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不再进行田径内容的教学。然而,学生体质却没有向着体育老师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大幅度下降。因此可知田径教学如同楼房的地基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拥有自己的独有特征,这是其他体育运动不可代替的。田径项目能够对学生的耐力、灵敏度、力量等进行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还可以培育学生顽强、坚持的品质。从田径运动这一项体育运动去想那些被体育教师扼杀的体育项目,有好多虽然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却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体育项目本身的特征,做到最优质的选择,建设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2)正确理解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句话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接触、共同进步的过程。老师在体育课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亲身践行,两者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但是,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大力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降低教师的存在感,甚至缩短老师讲解的时间,体育教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传授也被视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如果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话,那又何谈师生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又何谈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老师的引导作用,调整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3)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推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培训。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体育教师是进行课改的重要的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好和不好直接关系着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定要将教师培训放在首要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心理的培训,让老师正确的面对体育课程,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只有这样的才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去掌握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才会更有信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新课标、新内容与以前的内容优势进行整合与互补,并且需要进行在不断地上课教学中,去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要求。以达到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同仁相互交流活动,共同成长的新光景。

(4)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技能,改善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一项课程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体育课就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它开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从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人际关系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认知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度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除了身体素质训练外,还应该包含道德、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教师应该增加“实战训练”,例如:球赛、事件模拟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从中体味蕴含的人生哲理,就像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计得失等等。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新背景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向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靠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xx.

[2]唐宏明.关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篇4: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科目之一,逐渐为社会所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介绍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对目前好笑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简要概括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三、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2]王林毅,于巧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对策的研究[J].运动,20xx(6):70-71.

[3]谢辉.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xx,31(5):97-99,79.

[4]李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分析[J].运动,20xx(17):63-64.

[5]马浩鹏.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4):104-105.

篇5: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体育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教师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成长的标志体现为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程中实现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然而,在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在体育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特殊作用。体育教师若能从教学习惯的转变入手,排除阻扰自身成长的习惯因素,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习惯,将更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教学习惯也是一个成熟和优秀的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条件下,应把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创新作为体育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1 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

习惯通常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受环境氛围和某种行为倾向、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而难以被觉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稳定行为的过程。习惯存在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它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1 体育教师个体的教学心理定势和稳态教学环境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惯性,是个体心理的一种定向准备状态,这种准备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它是人们快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教学心理定势,因为体育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期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走进教学生活的,这些教学期望与预设有助于体育教师预先明确哪些是必做的、应做的,哪些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可以把精力和智慧投向更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中去。心理定势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转变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同样,如果体育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暂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心中就会对它形成稳定的信任感,就会有一种不愿意去改变它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即使有一天这些教学行为不再合理,体育教师们也会表现出“敝帚自珍”的态度。

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定势相比,稳态的外部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可以说是超稳态的。在这种稳定的、缺少变化的环境里,促进行为改变的压力就非常小,体育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得以长期延续并坚持,教学习惯和教学定势的形成也成为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1. 2 体育教师个体教学经验和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

当体育教师融入教学生活后,他会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和认识。由于这些认识是源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价值寄托,所以体育教师会从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因而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群体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教师群体中,由多数体育教师拥有的、具有传统意味和传承色彩的教学认识和观念。例如:怎样了解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套可以模仿的程序与步骤。生活在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体育教师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教学文化,并在教学生活中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既有个体经历认同又有群体文化支持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 3 外显的教学认识与内隐的教学知识的协同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受到外显的教学认识(可以理解为人所共知的认同率较高的教学观念,但它相对于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而言是外来的、异己的) 的影响,形成教学习惯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准则。但在把同一教学认识或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使之习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个体之间因内隐教学知识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内隐教学知识又称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和情景性特点,它与体育教师个人特殊的教学经历和所遇到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有关;这种知识可能无法被推广,或许也很难为他人所认同,但潜在地为体育教师自己所认可。当外来的教学认识进入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领域时,常常会受到这种内隐教学知识的“稽查”和修改。如果它们之间一致程度高,就接受外来的认识;否则就拒绝;处于中等程度相似时,他们可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但对其余部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和个体差异性,而教学习惯的迁移和改变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习惯的形成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得到某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它既受到内部的心理定势、个人经验和内隐知识的影响,也受到外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群体和显性的教学认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相结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习惯得以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习惯就在这其中孕育和发展。

篇6: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篇7: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身体锻炼来促使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锻炼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锻炼的原则、方法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从而达到终身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交换意见、协调各种活动以达到互相了解相互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语言,这与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对事物的感受、对教材内容及其技术掌握程度分不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科学合理地完成好体育教育任务。

关键词:语言应用能力;体育教学;肢体语言

1提高大学体育教师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一般都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直接抽象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强,比较关心与自己学习有直接关系的学科。那么,体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与学业成绩的辩证关系。现代大学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并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刻苦地学习。但有时他们也苦苦思索,想求得更好、更科学的效率高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正好给体育教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使学生了解只有强身健体,才能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只有建立起严谨的生活规律,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重视体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充分利用语言在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交换意见、协调各自活动中的艺术形式,利用体育活动的生活气息强,运用体育教学和锻炼内容的丰富、生动性,搞好大学体育教育工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声音宏亮、语言生动,就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课堂语言表达出色、顺畅、准确、运用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剖析富有特色的体育教育语言不难看出,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进一步推动学生世界观的良好形成,重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大学体育教师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性促进体育教育的进步发展

2。1体育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

体育教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要有针对性地使用专业名词和术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语病,尽量使用简单而准确的话语,要准确讲解动作要领和概念,需要讲清楚难点、重点的基础上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已经教过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把握新学内容的吸收掌握。

2。2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利用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对学生的合理调动、指导和鼓动作用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可以是教材所蕴含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课堂的组织实施,通过使用合理的口令、口哨、肢体语言创造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借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动来合理组织队列队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合理而顺利进行。坚持正面教育,贯彻启发诱导,以表场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并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语言、语气要适当,实事求是,不能夸大,防止简单粗暴。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兴趣,批评教育和比喻必须考虑有利于课堂教学,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启发和对动作要领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能力,相应可以培养大学生守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这样必将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体育教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方法

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水平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同时语言的运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以及本人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应用方面进行专业培养和锻炼,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

3。1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正确使用课堂语言,强化基本功练习

上好一节体育理论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生理卫生常识,其次是对课的组织、讲授和表达的能力等。课既要上的生动,又能达到启发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经常收集、积累一些体育方面知识、素材和有关科学统计数据,还必须抽出一部分精力从事有关体育理论和技战术等方面的研究与讨论。这样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课堂语言是教师主要的基本功之一。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要简明、易懂,话不在多,说清为止。要注意语速与声调的变化,要讲的生动,切忌枯燥呆板。语言要规范,合乎语法和逻辑,语言声调的适当变化,结合重点或难点内容变化,才能引导起学生注意。

3。2健全完美的人格是体育教师必备的素养

完美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示,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当今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体育教师不仅在动手能力和技巧上具有一定的水平,而且要在体育理论知识、跨学科相关教育知识、体育锻炼保健、预防、处置等多相关学科的边缘知识领域下功夫研究和学习,每位教师应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和结构,提高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和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

3。3拥有全新的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应用语言艺术的重要基础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普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当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教给学生。新学期理论课教材,应选择对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有帮助的又能被学生理解的体育知识,生理卫生常识、建立正确、科学的体育观。随着学生求知欲的增强,结合人体特点与运动项目的相互关系,讲授体育锻炼对人体心血管、呼吸、神经、消化、运动等系统的作用。并例举一些生理指标作为指导锻炼的科学依据,来进一步说明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锻炼中常遇到的一些损伤进行分析讲授,通过这些讲授,不但能帮助学生在锻炼中预防损伤、科学地进行锻炼,并在实际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辨别损伤、处理疾病,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专项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要结合专项技术的锻炼价值、锻炼方法、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使学生学有所用,用之受益,学生才能学有兴趣,更利于终身锻炼。

4体育教师语言合理运用应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指导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诱导、示范讲解内容和方法都要符合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若只用一种陈述方式难以使全班同学都接受,教师要采用多种陈述方式加以讲解,但要避免重复罗嗦。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和教学中增加比喻语句的使用,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比喻常常用简单和常见的事物去说明其他事物,即使学生从未接触过其他事物,也能从比喻中想象其形象,领悟其含义。总之,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在重视动作规范、技术要领的基础上,加强理论课的教学。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自觉性,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健身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家生.论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3(4):56-57.

[2]王兵克.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使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08-109.

[3]张树玲.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5):71,107.

[4]郭小平.浅析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3):155-156.

word该篇DOC格式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共7篇)范文,共有2009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共7篇)下载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共7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