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08:57:4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职业教育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职业教育论文(多篇)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一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好地实现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化,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广告学专业本身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实现现有教育的转型,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从职业教育理念出发,进行广告学专业目标的定位思考、职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以及职业教学体系构造的设想,并对课程实践进行新形式地融入,探讨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之路。

面对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有着很大的压力,在思考、在分析、在探讨,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之路与专科的职业教育区别在哪,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技术技能的培养,才能在国家发展政策中立足。带着这些基本的认识来反思我院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专业目标的定位

在考虑职业教育专业目标定位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去学习其他广告学专业的定位策略,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应该立足教育产业、结合自身专业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专业的位置和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1、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一下本科教育广告学专业的学科归属。把广告学专业归类为新闻传播学,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认为广告学是信息传播,在这里似乎忽略了广告营销的本质,广告其实是在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营销活动。因此,由于广告学的边缘学科特性,放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当中,都不能够完全诠释广告的特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具有传播性,又有着经济性和文艺性的属性,纵观广告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它与经济的相辅相成,可以称之为“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广告专业定位在经济类才是科学的。我院的财经特色正好给广告学专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应该更加看到广告在经济中晴雨表的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2、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大学本身的内部因素。广告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要迎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处大学的改革路向。现在所处环境是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我院对于财经依托的职业教育,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我院的职业教育政策是在国家的职业教育指导下,做好财经特色的职业教育。因此,突出财经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广告学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3、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笔者更习惯从广告活动的角度,去描述学生,学生就像是我们的产品,产品的出路何在,应该是我们目标定位中的重点考虑问题,因此应该把握学生就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相关行业的大体趋势,也更符合国家所提出的技术技能型职业教育理念,就是想让学生毕业之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广告行业急需五类人才,分别是为了解国际市场、熟知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策划、设计和制作的专门人才。结合我院学生生源和自身特点,就业方向更加适合于第三类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和影视广告制作人才。

结合学科的经济类归属、专业的内外因素几点来看,应该加强技术技能在广告学专业的理解,才能确定出财经院校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技术技能型的含义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熟练应用。在广告学中也就体现出要熟知广告的活动流程;掌握每个环节的基本技巧,能够熟练应用;具备专业的广告知识和广告专业的分析能力,并且对相应的工具能够熟练应用。面对活动的流程和广告知识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是在广告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中能够培养的,在以往的广告教育中,也都做到了这点。而基本技巧和工具的熟练应用则是我们定位的主题。因此将我院广告学专业目标定位的理念是夯基础、弱理论、强技能,使我们的学生头脑充实、脚步扎实、手法灵活。基本技巧更多是夯实基础知识和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弱理论是指要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灵活应用技巧;强技能则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头脑充实是学生对于广告活动流程的掌握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脚步扎实,就是一条腿强文案能力,即广告文案、商务文案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案,另一条腿强策划能力,即广告策划、营销策划、活动策划和公关策划;手法灵活就是强调动手能力即平面设计能力、影视广告制作能力和社会化媒体广告的制作人。结合这些理念和就业需求我们确定了“精文案策划多技能,更加侧重强影视后期制作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

二、教学平台的建构

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专业目标,应该加大平台建构的力度,从教师的组建到各种平台的搭建,从以下几点思考平台建构的设想。

1、加强师资队伍平台。只有将教师置于教学、科研、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目标。首先,加强教师的培养,积极参加广告业界的各种经验交流会,了解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将新思想和新发展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其次,加大师资的培训力度,积极参与到各种相关知识的培训课堂和进行硕士、博士的深造。最后,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利用假期时间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对广告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好地给学生以理论融会实践的示范。

2、完善资料获取平台。广告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广告人对于资料的更新极其重要,因此就需要为学生完善资料获取的平台,更好把握行业的发展,也就是学生阅读平台的搭建,学院应及时购置广告学期刊和更新书目,丰富学生的视野,院系的图书馆都应为学生开放,更大范围提供学科资料。

3、搭建技术技能平台。职业教育注重基本技巧和相应工具的熟练应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加大技术技能平台的搭建力度,从多种渠道搭建广告校内校外的技术技能培养平台。在校内应加大投入建立广告学实验室,比如,影视制作广告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平面广告实验室和提案室。购置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单反照相机、摄像机等。在校外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师和毕业生的努力共同建立稳固的训练基地,有选择地参加广告行业内的各项活动,专业成熟之后也可打造广告工作室或者广告公司,为师生提供对外联系和宣传的平台,通过各种途径与广告公司媒体传播部门确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有效的实习基地。

三、教学体系的搭造

结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平台的建构,要搭造一个系统的、层次性的和可执行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1、知识结构的合理。我们以国家教育部过规定的广告学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为核心,按照学科性质组成经济、艺术和文化课程群。在课程设置上包含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几类。在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后,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各个知识面的经典元素运用到广告创意策划中。并且开设一些前卫的,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新媒体广告研究,来了解当代经济环境中的最新动态,在行动上保持与广告学专业发展的一致性。

2、理论与实践的并举。结合我们的专业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把课程从专业知识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专业创意作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然后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我们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堂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参加广告的实践活动。真正地转化为学生实践创作潜能的挖掘。

(1)在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有实践学时的体现,并认真执行,在讲中练,在做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穿插在一起,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举。

(2)体现全程制教学,在基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同时,每一学期都有相应的实训课程进行深化。

(3)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里主要包括统一安排学生到广告活动的现场,观察活动流程,使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广告事业有一个大体的感知。以及聘请业界人士进行专家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业界的广告人带来的实战案例分析,感受广告作品背后的策略。

(4)学生的自主实践实习,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工作并且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像真正的广告人一样,一方面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前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与飞跃。

(5)举办校园广告类的文化节目,比如“校园广告节”,在活动中,从主题口号挖掘到获奖作品颁奖的全程策划,都由广告专业的学生负责,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这完全符合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会使学生的策划实战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也符合我们对于“精文案策划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6)案例资料库的完善

为了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我们在课程实践中提出了案例资料整理的构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面我们进行了调整,精文案策划是我院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将专业核心课程广告策划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课时进行提升,以来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广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为常用和经典的教学方法,在广告行业中,任何一个成型的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案例资料库,而文案和策划能力的培养,是文字内容较多的东西,不是在课堂案例中,就能够熟记和掌握的,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去记忆整篇的文案和策划的内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本专业的案例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分门别类,比如,地产、服装、服务、食品、家电等详细的分类搜集文案和策划的内容。老师进行整理和挑选,将经典的案例进行汇编,共享给每位同学,要求记忆并进行考查。笔者相信这样毕业的学生,就业时面对20分钟写出30条广告语、当场创作广告、策划构想的时候会执笔成文,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二

摘要:学徒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之一,其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英国现代学徒制度是对其古代学徒制度的批判继承和创新,为英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各种人才资源。为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英国;职业教育;启示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一)雇主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由雇主、学徒、企业协会共同参与。学徒必须到相应的继续教育执行机构学习相关的课程,在学习内容、方法和成绩评估方面,企业雇主占据主导地位。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徒在职业院校接受学习培训的内容。工会通过与雇主协商来监督和影响学徒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计划。在学徒的培训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用人单位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学徒取得学历认证后在工作能力方面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学徒制的等级制度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具有独特的学徒制体系,体现了明显的等级特征,英国教育教学体系将现代学徒制分为五个层次,从高到底依次为高等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学徒制、前学徒制和青年学徒制。这五个层次相互联系贯通,从低级到高级逐次递进,最高一级的高等学徒制还可以进阶到高等教育进行深造。与此同时,英国现代学徒制搭建了不同层次学徒之间相互沟通渠道,以及学徒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通。这种相互连通的机制可以满足不同学徒的需要,鼓励学徒不断努力学习。与此同时,这也提高了学徒的社会地位,并增强了学徒制对普通青年的吸引力。[5]

(三)培训与考核的能力和标准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目标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发展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因而,培养出的学徒学成之后可以适应更广泛领域的工作内容。学习期限并不严格固定,通常为三到四年。考核指标重点关注对职业技能和学徒成效的考评。对于学徒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考核并无严格要求,重点对培养结果进行监控。学徒制中的认证证书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和证明,学徒制教育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鉴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学的评估形式并不单单是传统的书面考核形式,而是更注重工作场合的实践考核,来评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这种基于能力的评估方式能更有效地确定学徒是否掌握了相应的专业能力。

(四)从学校到企业的有效过渡

从学生到工作通常需要两个过渡阶段:第一个过度阶段是从学校到职业培训,第二个阶段是从职业培训到人力资源市场。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这有利于徒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工作。在学徒培训的过程中,学徒的身份逐渐转化为熟练工人。这种转化过程贯穿于学徒培训的整个过程。学习、工作和就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促进了学徒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6]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为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不仅鼓励学校获得企业的财务支持,还帮助高职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同时,学校还能了解公司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开展适应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中等技能工人的模式。

(二)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使其占主导地位

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体系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缺乏企业的参与。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缺乏兴趣,并没有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经常是职业院校和政府在主导现代学徒制。我国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供需错位: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企业内部需求的人才。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着力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体系获益并吸收合适的人才。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1.设计培训框架

从英国学徒制的框架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在学徒制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赋予了行业协会或企业更大的权利。行业协会或企业有权根据行业内部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来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方案,评估和考核标准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建立培训样本

行业协会或企业可以针对自己的公司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框架,建立相关的学徒制培训样本,公司可以根据行业或自身组织的需求进行变更,这样节约了资源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3.加强公司自身能力建设

在进行学徒制框架设计时,企业或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和提高知识。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深入企业的一线去了解徒弟和各行各业对培训结果的满意程度,并将调查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合适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十分灵活,无论是在培训方式、地点、时间方面,还是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都有很大的弹性。而且,对于学徒的年龄没有具体的限制。学徒在每一层次完成学徒训练,通过培训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一些职业学校仍然使用过时的培训方法,学徒的参与度不高,培训质量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1.改变教学方法

尽管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倡导教学和教育体制改革,但大多数院校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方面依然十分缓慢。应该积极鼓励职业院校教师逐步转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内容。现代学徒制辅导体系是一种双重辅导体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讲师相互配合进行学徒培训。灵活的培训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徒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徒弟学习的质量。

2.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改善学徒培训的机构应该为学徒提供更专业的工作技能和可转移的技能培训渠道。其次,注意学徒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徒和导师的地位、角色和任务,并将学徒置于项目的核心。最后,除了发展学徒制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徒综合能力。

3.建立第三方培训机构

除了商业机构和职业机构,还应该建立第三方培训机构。企业主导的学徒培训可能偏重于公司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学徒自身的发展;学校主导的学徒培训容易过于侧重理论,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徒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和行业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规划地使用时间框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更新实施方案。

(四)改革课程评估模式

评估具有诊断、指导、激励、认证和指导的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普通的评估和考核方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采用了自我评估和各种行业的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课程的实施情况。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考核强调对技能的评估,有利于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与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评价方式相比,我国对学徒的评价标准相对滞后,评估过程中存在重理论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权威并且具有实践导向的评价标准,为学徒提供努力的目标,也为企业提供人才选拔的标准。

(五)建立法律制度,完善政策推广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之所以被企业高度认可,政府提供的强大法律保障十分必要。在中国,相关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地建立健全,上个世纪末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条款补充,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亟待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现在学徒制改革中的各方利益。

1.建立法律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策,包括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教育指标、资本投资、教师培训和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政策文件可以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基础,然而,政策并不能代替法律,没有足够的强制性,因此,有必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具体规定。应运用法律条文列举具体的规章制度,加强规章的严格约束力,并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职业教育的地位、资助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详细而全面的规定。

2.更新法律框架

利用西方国家有关学徒制度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法律框架,以便对学徒制的所有方面提供详细的条例,并及时加以修订,以确保该法律及时有效。任何法律法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和国情的不断变化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有必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框架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综上所述,现阶段包括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法律法规相对稀缺,依赖零散的政府政策文件,不属于“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

(六)摆脱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致使很多人对职业资格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根深蒂固的认为从事一线技术岗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低;固化的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如高等院校学术型人才:这些传统思维严重影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树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提倡工匠精神,鼓励学徒以技能大师为榜样,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宣传工作,着手建立权威的宣传机构,搭建企业与学徒之间的沟通平台。总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教学是其中重大障碍之一。一方面,这种教育现状致使很多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很难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技能型人才和合适的员工。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并提供资金支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来确保学徒素质。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法律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蓬勃发展。我国现代学徒制要解决两方面问题:第一,现代学徒制要充分考虑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未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提高高技能学徒工的比例并制定相应的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社会和政府积极参与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第二,真正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观念上、制度上对终身学习加以引导和支持,使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深入人心。第三,要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之间的衔接,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xx(31):77-83.

[2]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30):88-91.

[3]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xx(12):19-21.

[4]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1-124.

[5]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8):16-18.

[6]佘松涛,万军梅。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xx(15):91-96.

中职教育如何实施工匠精神论文 篇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制造大国,正在一步步地向中国梦靠近。其中对我们实现中国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工匠精神。

俗话说得好:中国梦,我的梦。那么中国梦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早在1984年,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现在也正准备向全面小康迈进,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了脱贫,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古国,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在这里拼搏奋斗,他们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但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仅仅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制造业的支持,这就关乎我们平时所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一种态度,那些工匠们将这种精神塑造成了一种价值观念,也化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人与工匠之间最大的不同,工人们只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但是工匠们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钻研,它们在工作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进产品,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想把最好的产品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想让中国制造这四个字让更多更多的外国友人们知晓。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创造中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改进,追求更高更优越的品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让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让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沿。

其实,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对工匠精神十分的重视,庖丁,鲁班就是其中优秀的工匠的代表。现如今,这些优秀的工匠代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高凤林,中国焊接第一人,很多公司高薪请他去工作,他都拒绝了,就是因为他对焊接技术的那种执着的追求与热爱,成就了现在的他。其实不止高凤林,还有许多许多像他那样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认真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成就更好的中国。

所以,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万众创新,创造更好更高的品质,打造更好的品牌,树立精益求精的态度,实现中国梦就指日可待了。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四

摘要: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重要性;意义

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发达回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校”,请大家不要小看它!它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虽然方方面面的都涉及到,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不足,而职业教育是针对就业的教育,针对社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工作中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相对大学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因此,职业教育作用显著。大学教育需要改革,应该把职业教育融入进去,让同学们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技能,学到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非常剧烈,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快。大学教育只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技能教育。而职业教育正是具有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需求的特质,因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从东亚经济发展经验看,职业教育在其起飞阶段发展很快,对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些经济的发展成熟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了下降趋势。因此,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倒U型变化的趋势。我国很大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认为读技校可笑,可悲,甚至可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差的学生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才会读“技校”。现在的孩子一般又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了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考虑眼前去什么学校,有着先读一般大学然后就业时再想办法的思想。

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往往把大学教育奉为“正宗”,把大学教育看的很高,期望很高,殊不知大学教育被大众化以后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而人们习惯性地会把“技校”看低,是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足和虚荣心的体现。其实现在“技校”已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机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针对就业的培训,是大学教育的完美补充。从就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已经凸显它的重要性,一般单位招聘人才时把职业教育也就是培训经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一些行业或职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已经成为了一个岗位的充分条件,而高等教育的学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条件。种种事实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打破职业瓶颈职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如用友的ERP认证、思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微软的MCSE等等证书成为进入一个行业的依据,尤其是在信息化行业拿到用友ERP认证就代表着拿到了信息化行业的通行证,你可以去做ERP实施顾问、售前顾问,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等等。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很多职业教育品牌,不仅中高等职业院校日益红火,一些民办技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最有代表性如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孙进技校。这些民办技校年培训能力达3万人之多。现在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没有技能,不好就业,不得不上技校重新接受培训。大学教育遭遇尴尬,需要每一个人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质量难保证,百亩良田也难保没有一粒秕谷,加之高等教育本身也有些不完善,出现这样的事并不奇怪。

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给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大学生上技校这种现象不是高等教育的尴尬,而是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属两个不同方向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的教育形式,因此,职业教育重要性凸显,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衡搭配,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职教育如何实施工匠精神论文 篇五

在如今这个科技发展,向高层迈步的社会,我们齐奔富裕的“小康”目标。可是城市的繁杂,让许多人抛弃或遗忘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大众面前,体现出敬业、刻苦、以逸待劳。不光这些,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自然态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为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乱干不如不干,乱干毁坏形象与道德,不干反倒是沉稳。

我的记忆中,工匠是一种低调艺术,它们隐藏自己的光彩,置身于幕后,显得默默无闻而不染风尘。

美术是人内在的体现,画出的不止是华丽景象,更将心灵的细节展现清楚。画家在作画时会有情绪波动:他兴奋,狂躁,平静或悲伤中带着无奈·····都能隐约表达在纸上。美术为视觉的满足提供一系列条件,高档次的美术更可以引发视觉冲击。美术是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还能在平面内表现立体。它可以夸张放肆,豪迈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丽莎》的画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结晶”,后无来者的骄傲。为什么著名画家一直流传于世?因为他们有种对人生,对自己,对艺术的执著;他们满怀希望与热情,哪怕失望亦不会绝望。画家们不光坚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开放自由的心。心自由了,看他们作品的人才不会感觉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开阔,走入这个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说“工匠”精神包括:文学家赠予读者的修养品质,心理的改变和抚慰。作家是文学的“工匠”,他们把每种感情、思想筑成文坛的殿堂,其中饱含丰富的知识内涵,有这些东西陪伴,灵魂不再寂寞空虚。所以说作家和文学家是人心的“工匠”,他们给世人陈述爱和底线。

在这世俗纷扰的年代,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与外在,却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贵。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美术家,灵魂共同存在着执著和专注。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么?

走进沙湾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现了香蕉、荔枝、龙眼、洋桃等岭南佳果,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处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处当属细节,香蕉的饱满、荔枝的粗糙、小鸟的顾盼,甚至蕉叶上的虫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长期浸淫在岭南建筑艺术中,让他从小涵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队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的“样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传承8代,为大清帝国营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正是有这着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这种观念深深融进他的砖雕创新实践中,譬如砖雕工具改良创新,采用电动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创新,在长50米、高9米的大型砖雕作品《百福晖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积甚大,为增强立体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计让雕刻物“凸”出来,成为砖雕技术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砖质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砖雕镂空较浅,此壁镂空度极大,深厚而面广,景物内部结构通空如蚁穴,把镂空技术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这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传承,一份责任

传统工匠讲究师徒之间口授心传,随着老一辈工匠离去,后辈一旦跟不上,这门手艺就有失传的危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岭南砖雕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面临着制作材料的枯竭,还有人才断层之虞,能够掌握在砖上进行雕刻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如再不重视,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砖雕这种岭南所独有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不让砖雕后继无人,何世良成立砖雕工作组。由于砖雕市场日益萎缩,愿意学艺传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不但砖雕,包括岭南风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现代建筑冲击,人才不足而日渐式微。何世良举了一个例子,某单位需要设计一个传统岭南戏台,但许多设计院都无法胜任此项任务,这个侧面足以窥见岭南风格特色建筑的尴尬现状。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举个例子说明。坐过广州地铁的人都听过“车门即将关闭,谨防夹伤”这句提醒,可谁又知道,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次引进国外屏蔽门时,单维修一扇屏蔽门就得花8万元。9年后,经过广州工匠努力,维修价格已降至不足1万元。2007年起,广州地铁工程师成功促使屏蔽门国产化。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见一斑。“十三五”期间,广州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的54。2%提升到2021年的70%。从这个战略高度,广州不仅需要讨论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再度诠释,还要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实践,为广州打造先进制造业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计划5年投入约35亿元,在重点产业领域内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政策先行、资金到位,广州将成为人才洼地。大量工匠注入,亦将为广州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教育论文 篇六

一、以校企协同作为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到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当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时,这种协同效应被称为协同教育。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产学协同模式进行了研究,Etzkowita认为加强政府、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陈忆、何郁冰基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产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我国酒店职业教育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使酒店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最好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缺陷。如“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功利性比较突出,并且存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单一性与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甚至会因为合作结果与学生期望相差太多而产生反面效果等。“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则存在着学习和职业行动往往相脱离、岗位实习管理难度大等弊端。随着传统校企合作的弊端不断显现以及各行业对工作者创新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学者们开始探讨更加合理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的概念开始被引入研究的范畴。所谓校企协同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信息的互相联系和作用,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不同于单一主体的校企合作,它是一个包括校企、校际、政府等多元主体合作、融合程度更高、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校企合作关系。

二、博弈视角下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基础及现实困境

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合作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酒店方和学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理性的经济实体,即二者都会将“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中,双方都存在投资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模型假设:第一,对于学校而言,S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S2为低投入策略;对于酒店方而言,H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H2为低投入策略。第二,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低投入策略时,双方分别得到基本收益Rh和Rs。其中,Rh主要是指酒店从学校获得的实习生,Rs主要是指学校可以将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并获得较高的就业率。第三,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高投入时,双方均需要支付一定的合作成本。酒店所付出的成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履约成本。如酒店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二是风险成本,即酒店必须承担的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产生偏差的风险。学校方支付的成本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为产教融合配备相应的师资、实训场所等组织成本,二是因人才培养质量低于预期而产生的风险成本。目前酒店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一所学校对应一家酒店或某酒店集团的几家酒店。而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合作方式的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酒店与学校双方投入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最终学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预期。如洲际酒店集团与某学院合作的首届“洲际英才班”28名毕业生中,实习期满最终留在酒店行业(包括境外实习)的学生只有68%,而留在洲际酒店集团的只有36%。这样的留用率还未达到洲际酒店集团对“洲际英才学院”的考核目标。

三、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要满足校企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降低校企投入,提高双方的合作收益。因此,笔者认为,酒店职业教育应充分实现学校和酒店资源的有效整合,应建立一个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主体多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协同体系。

1.纵向合作链: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从酒店人才数量和技能要求分布状态来看,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基本呈现金字塔形状。即酒店基层的工作人员需求量最大,要求也最低,只需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和服务技能。而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但素质要求很高,要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因此,针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酒店职业教育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作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部署。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中职、高职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内的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如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等方式打通职业教育的通道,并明晰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2.横向合作链:校企协同体。传统的融合程度较高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存在,一般由某个酒店或酒店集团牵头,主动寻求院校展开合作。由于酒店对于教育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急功近利的目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合作效果并不佳。因此,在校企协同的视角下,应由院校联盟牵头,联合酒店开展合作。同时,为了降低酒店的投入成本,院校联盟应选择多家酒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即采用“泛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由院校联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酒店的优势,合理整合各酒店的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协同体。这样的教育协同体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同时因酒店均想从中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必然在酒店之间产生竞争,从而提高合作效率。而且相对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多家酒店作为实习和就业选择对象降低了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

3.跨境合作:与境外院校、酒店的合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校企协同体在加强境内的院校与酒店紧密合作的同时,应将视野拓展到境外,联合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酒店集团,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强大的保障。这种境外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境外具备优秀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校企协同体系下的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职业和学历教育;酒店集团也可以开拓境外的同集团酒店,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四、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途径

1.制订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校企协同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教育阶段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学历成长与职业成长过程相融合。这些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形成梯级的递进关系,并且不同阶段之间应具备良好的衔接关系。具体而言,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其教学应围绕基本服务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展开,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基层督导人员,教学围绕基层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展开;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中层管理人员,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见表2)。各阶段的课程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同时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应作合理安排。如在中职阶段应加强技能实训,安排短时间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加酒店实习,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前期基层岗位实习的基础之上,本科阶段的实习内容应以管理岗位实习为主。

2.采用“泛订单化”人才培养方式。合作之初,由院校联盟与酒店签订协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过程中,首先,以精英化培养定位为依据,吸引生源,严格选拔标准;其次,由各家酒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提供酒店的培训课程资源,参与院校的课程开发,并安排员工参与授课;再次,由酒店提供实习岗位,在学生自主选择和酒店严格考核的基础之上达成实习意向,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校和酒店双导师,力求达到实习应实现的目标;最后,由各家酒店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选拔优秀学员作为酒店集团的储备力量。总之,校企协同体系应以培养酒店精英力量为目标,将在校学习作为酒店集团管理培训生培养的初始阶段。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酒店职业教育而言,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会为其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是院校联盟的牵线者。在院校之间结成联盟的过程中,政府能够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尤其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体的院校联盟寻求境外院校合作者可以为校企协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政府是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的政策支持者。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为院校之间的衔接合作提供助推力,如“3+3”中高职衔接、“3+2”高职与本科阶段分段培养模式能够得以实施就是得益于政府灵活的政策。第三,政府对行业的引导改变了酒店人才培养的格局。“国八条”等政策的颁布使我国酒店行业回归到服务业的本位,同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使员工更能符合新时期的行业需求,并更具竞争力则是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体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作为经济主体,校企合作的学校和酒店双方都必须要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才能在双方博弈过程中达成“纳什均衡”,实现校企双方共赢。主体多元化的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酒店投资的风险,提高了校企双方的收益,能够为我国酒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七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1.1我国社会现有实际人才结构与学历水平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2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经费支持缺乏力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国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经费力度支持,经费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不能及时的建设学生需要的实训基地,没有经费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经费让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践,达不到“双师型暠素质教师数量。同时生均拨款也不能按时到位,实训仪器设备,包括基础建设经费都比较紧张,这些经费的开支资金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而企业、个人投资、民间组织的投入都比较少。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发达,一是由于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重视,两种因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本身没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够重视,因此职业教育也就较为落后,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3.1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机制

建立依靠政府调控、行业正确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给予帮助,例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基准,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监督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6]。政府在这里的发挥的行政权力一定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

3.2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实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长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去企业实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保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厂进校,引校进厂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

3.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对于新增加的资金投入,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的比例,同时扩大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资,多吸纳一些民间的资本,保证职业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八

摘要:就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国一流的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的衔接平台展开研究,以期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学生毕业即就业,为广大用人企业量身培养各类熟练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从而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难题,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转型腾飞,努力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www.haoword.com)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xx.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xx(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4]殷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xx.

[5]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4)。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九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三个要素。陕西省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加强管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等方面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从而构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陕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策

从当前陕西省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情况来看,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陕西省迫切需要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因此,优化陕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巩固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

统筹安排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做好职教和普教协调发展。组织实施好“三校生”单招考试录取工作,增加高职和本科的招生计划,吸引考生选择中职教育。规范中职学校的建设,强化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改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结构,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同步教学。积极组织开发与陕西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教育

“立交桥”结合当地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加大继续教育的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让更多的劳动者能够接受到专业的职教培训。充分发挥职教平台的作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定向培训、“三农”培训等。同时根据陕西省农业发展现状,积极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及课程教材建设等,争取创建农学结合的新模式,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实行总量控制、适当调整的方式给予职业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的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聘办法,适当增加中职特级教师评选比例。校企联合定期组织活动,企业管理者与学校领导、技术骨干与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岗位互换。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创造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职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或知名院校去进修学习。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学生入校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交流,满足各方需要。企业要直接参与到合作院校教学计划的实施中来,达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隙对接,从而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三、加强政府统筹管理,鼓励

企业积极参与,共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建立分级管理机制

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社会积极参与的政府统筹管理目标责任制度。通过行政手段加大对现代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各级部门要制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分级管理、明确责任。统一规划辖区内职业院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同时要普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二)通过多种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争取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鼓励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要充分鼓励并发挥企业的实践引导作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等。同时也要加强民办职业教育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非法集资的行为。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办法,创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三)强化督导评估,进行第三方质量评价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专门针对职业院校制定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特点的指标评估体系,交由社会第三方进行评估,施行管、办、评分离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学校,学校自主办学,企业参与办学、第三方监督评价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徐晔。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06):52-86.

[2]屈文斌。陕西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3):61-63.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职业教育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职业教育论文(多篇)范文,共有2431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职业教育论文(多篇)下载
职业教育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