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2 12:49: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原始先人的思维方式谈起,分析了影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生及演绎的思想文化因素的成因及根据。

关键词:工艺美术 起源演绎 思维文化

一、引言

中国工艺美术发生的较为久远,在久远的年代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史前美术史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原始先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分析其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而产生的作品来探讨艺术的演绎。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因为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必定受多个因素共同组成的环境的影响,包括、、文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本文主要从思维、图腾、神话、阶层分类来探讨。

二、工艺美术的起源演绎概说

从起源来说,整个人类社会工艺美术的起源应该具有共通之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趟过的是同一条河流。整个工艺美术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世界的远古洪荒时代,也许当我们的原始先人从树上走下来,打制第一块石器并用它来打击远方的飞禽走兽时,第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就产生了。不论这件作品的创作思维、审美心理、作品的功效如何,这件作品都应该是属于工艺美术系列。“制造工具的行为打开了动物快感向人类美感转化的一系列过程的闸门,特别是对造型艺术来说,工具堪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鼻祖,它包含着造型艺术的基本萌芽”,[1]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任何工具的制造都是根据当时的劳动需要和能够驾御的物质材料制造出来的,大自然能够提供给人类的最为直接与方便的材料便是石头,最早的工艺美术起源于最早的工具设计,而最早的工具设计就是石器设计。人们对最早的石器加工,“自然谈不上有的审美加工,但当时的人类确实已在观念中形成了对石器具体形状性能的蓝图,在千万遍反复实践中,对于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诸如尖或者薄等形体概念和在具体砍砸时由这些形体产生的使用快感之间建立的思考,成为最早的对美的认识的客观物质基础”。[2]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件可以利用并利用了的石器工具就是第一件工艺美术品。

小孔是灵魂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人的对生存的观念,在工艺美术的发展演绎中这种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至于求全与求美的观念,我认为是中国人的吉祥与审美心理的体现。中国的工艺美术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沿着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无不渗透着自己的这种观念。

三、工艺美术起源演绎的思维文化

远古时代,万物洪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恐惧,日月星辰的变换,山崩地裂的灾难,生老病死的神秘,无一不给人类带来了障碍,人类靠自己的劳动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本身;劳动在改变着人类的同时,也在锻炼着人的思维。由于对自然的不理解,原始人赋予自然万物灵性,试图以此亲近自然,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原始人的头脑之中,正如泰勒所说:“事实上,万物有灵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虽然最初看来它提供的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赤裸裸的,贫乏的宗教定义,但随即我们就能发现她那种非凡的充实性。因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枝叶无不根植于它。”原始人正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阴阳观念,而阴阳观念无不贯穿在人类的工艺设计之中。

人的观念重视研究人的本身,中国常常思索:“人类从哪里来?”原始先人从男女交合诞生生命的现象得出结论,即“男女精构,万物化生”,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界两种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赖而存亡的物质势力。

阴阳五行、八卦和图腾崇拜等观念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受原始的互渗思维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工艺美术的色彩来分析。人们从对自然的了解出自然界的五种基本色彩,即青、赤、黄、白、黑,并把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通过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色彩的象征和比附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五性(仁、义、礼、智、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可见,中国人很善于将不同的事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而糅和在一起,各种事物意义的转换,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工艺美术自从起源以后,一直沿着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发展着,而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最根本的还是受设计思维的制约,设计思维更是受社会文化的限制。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渊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有自己的文化精髓置于其中的。而中国文化的互渗思维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中国的器物造型及色彩配置等工艺美术的各要素分别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也可以说,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有极强的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已经随着的迈进慢慢渗入到人们的心里,所以说中国文化有很强的渗透性。

四、结语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过去和现在的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传去了精美的丝织品,而且传去了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出版社,1993:5.

[2]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轮。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200.

美术教育学毕业论文 篇二

《初中美术教育困境及教育策略刍议》

摘 要:初中是学生从少儿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过渡期,同时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也是从儿童画转向成人画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在这个时候也是逐步地成熟,

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不断地加重,教师教学任务也逐渐增多,这给美术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词:初中美术;困境;教育策略

在进行初中美术教育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影响美术教学的因素,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美术问题进行探究,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策略,努力发展学生的美术兴趣,在绘画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初中美术问题提出的原因

初中美术课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一方面美术教育面临着小学和高中都没有面对的困难,一方面,学校还是能够像小学那样开足开齐美术课,而且美术老师都是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比小学的美术老师要专业很多。

另外,学校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小学,美术课被其他主科课程占据,美术课也是本着能不上就不上的原则,美术老师的边缘化教育可以说是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下对美术是“学无余力”,还有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家长对美术学习也不够支持,和小学以及高中相比较,

初中的美术教育就被这些科目挤占了,美术老师就是一个闲缺,他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就会有一种失落,在心理上有很大的矛盾,甚至沮丧和委屈。

其实初中生正是世界观以及知识框架结构的一个重要“灌浆期”。

在审美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重要升华阶段,美术教育的优劣对初中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关系到素质教育的一个全面实施的重要过程。

所以说,对初中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初中教育策略进行探索,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开展初中美术教育的策略

1、努力发展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我们进行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常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爱好要持续到15岁,随之而来,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未来职业目标的的逐步确立,少数人会继续在美术的天地里去品味其中的乐趣,

但是有大部分人就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了。

初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可能不会像童年时期那样的强烈以及浓烈,但是很多孩子还是对美术学习保持着最原始的爱好。

所以,我们在开展美术教学的时候最好要开展多元美术评价,让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把美术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

特别是把创造能力作为进行美术评价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还有就是对于那些有创意性的作业,即使有很多的时候技法不是很高,或者说是没有技巧,我们也要对学生的画作进行充分的品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学生不敢画的心理障碍,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点就会不断地被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不断地提高,老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以及布置的时候,

要强调“主题”还有就是“意境”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进行技法学习只是进行美术学习的一个小的部分,我们要鼓励学生来进行方法的创新,对艺术进行大胆的表现。

在进行作业辅导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很多想法,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尊重,少用“应该怎么样”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束缚,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对学生技术上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最好选择最简单,学生能够进行掌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顺利表达,同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方法来进行“童年学习乐趣的创造”,这样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学生发现老师提出的某些方法更加利于表达自己创意的时候,学生更愿意接纳。

2、通过写实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初中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是由一个美术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美术的批评者,他们不仅仅乐于去批评别人的作品,有很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所以说学生对写实的渴望不会因为是“多元评价”就会逐渐减弱,因为初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儿童画的阶段,要逐步向写实性绘画过渡,这也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让他们在心理上确认自己的作品已经远离了儿童画的阶段,逐步向写实性绘画过渡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这也是进行美术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律。

所以要学会保证他们在这个区间进行过渡,这样学生才能够取得足够的成绩以及长足的进步,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对美术的成就感,学生进入写实性美术学习活动,

他们的观察能力就会随之提高,对写实性美术进行学习,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就会得到训练以及提升。

老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进行写生,还可以临摹写实性的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实训练的时候,要顺其自然地引导他们走向写实,还有避免写实教学可能引发出来的弊端。

因为,写实训练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写实很容易就会走向“描摹主义”,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所以,我们在进行写实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多老师根据初中叙事性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尝试开设了卡通和漫画风格的连环画课程。

我们根据学生进行关注的现实特点,来开设教室和学校环境的美化课程,还有就是校园服装随拍评价课程,这样我们可以把美术学习和学生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的高涨,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装点自己的书房、床头以及教室,将所学的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绘画以及手工作品来布置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就是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3、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减轻

课堂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呆板以及低效率的,在一堂课40分钟,老师要讲5到10分钟,学生画15到20分钟,还要进行评讲5到10分钟,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更多地注重学习的环节,对学生效率不是很看重。

还有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互动的关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同时,角色是要进行互换互动的,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任务就是在这种角色频繁的互换中不断完成的,我们没有必要把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分得很清楚,还有对于作业的布置要灵活。

其实作业完成的本质是自主实践,作业开展的形式可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我们可以用家庭作业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的轻松,家长也不会反对,这样能够给美术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初中阶段应该是少儿成长为成年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同时也是儿童画走向成人画的一个重要过渡期,教育界以及心理界都会普遍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基本“成型”期,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会有剧烈的变化,还需余姚各个方面的人员来进行关心以及引导,所以,要想要初中美术教育兴盛,就要更多的人来关注以及精心的耕耘。

参考文献:

[1]李政。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困境及策略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3-5.

[2]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10-11.

[3]远征。浅析初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创新[J]。美术教学研究,2013(04):10-11.

[4]杨烨。刍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39.

作者简介:董星星,男,1986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浦江县壶江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学。

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篇三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功能,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探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和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和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功能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和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和创作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和展赛机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和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和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和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希望、困惑、机遇、挑战并存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守旧的知识、思想和教法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其制胜的法宝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面的扩展;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不断思考、创新,甚至超越教材。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 篇四

浅论现代美术教育

摘要:中国的美术教育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考验和审核,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学模式,都已经逐渐成熟完善,它是历史宝贵丰富的遗产,并且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是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加,大量美院艺术生毕业后便面临失业的危机,人们对现代美术教育开始产生了疑问。就业困难的矛头被指向了现在正在施行的美术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应当立即被替换。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值得我们深思。当然,现代美术教育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尽管中国在美术教育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长处,但从整体与宏观上来看,我们面临的美术教育的现实不容乐观。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一、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形势

倘若追溯起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一直找到奴隶社会的春秋、西周时期。早在当时就呈现出了美术教育的影子,专门针对工艺美术的创造和发明、装饰,开设了各种工艺的劳动者培训,师傅对徒弟的传授为其中的主要教育模式。之后,经历过东汉、唐、宋、元、清以及中华民国,我国的美术教育经历了漫长时间洗礼,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和检核。在教学制度以及模式上,都逐渐趋于全面。横面剖析中国文化的历程,无论是玉石、陶瓷工艺还是青铜器以及绘画、雕塑,它们都取得过无与伦比的非凡成就,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四九年建国之初,由于国内严峻的社会形势,国内的各类教育机构长时间处于荒废阶段,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但自从九六年国家教育总局制定“教育法”之后,据统计,九七年至零八年这十一年中,中国美术类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越美国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可以说,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有着起步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的特点。

二、现代美术教育适应于现代化的要求

在今天,社会中涌现出许多对现行教育不满的声音,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腐朽、老套的教学模式,每每谈及“现代教育”、“应试教育”就唏嘘不已。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压力的急剧增大,工作岗位的日渐饱和,现代美术教育更是广受指责。他们认为,现今的美术教育也同样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跟随不上时代的需求。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模式的的确确是不完美的,但是,世界上也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要客观全面的思索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的盲目否定。结合我国实际,我对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基本是抱有支持和乐观态度的,现行美教模式仍是最符合中国现状的教育模式。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早已对人均收益情况和就业压力进行了定论。改革开放期间,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开始改善,国力逐渐变强,民众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的重点逐渐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问题上。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七八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形成改革开放之风的同时,也使全国范围内重视艺术教育的大气候初步形成。美术教育作为改革教育的重要一环,逐渐开始走入良好的发展趋势,莘莘学子不断涌入神圣的艺术殿堂。然而就在学生争先步入艺术领域的同时,就业的困难便由此产生。职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求职人群的数量,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教育官员才在改革开放后不久推出了应试考试,择优录取。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说随国情产生的,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在古时推崇的一直是科举制考试,同样也是“百万人挤独木桥”。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相连,人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而且,所谓的“应试教育”并不是如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可取,应试教育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今,这些地区仍然流行应试教育模式,那么中国是否要一味否定并改革当前的教育模式,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中国的美院在数量上有了惊人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结果,而是质量没有和数量同时提高的一个症结。从量变到质变,将是中国教育的下一个突破口,中国的教育官员和专家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正在逐渐解决这个问题,正所谓一口吃不了个胖子,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在逐步改革。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简短的三十年,它的发展速度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当然,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我看来,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发现中国现行美术教育的不足。

三、现代美术教育不足之处

(一)片面追求程式化

现在有关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和简笔画的速成班早已是见惯不惊,速成班的教师们将绘画的技法片面的进行集合,使其变得程式化,然后教给学生们。

乍看来,似乎对儿童们的成长起到了帮助,但仔细思索,这些儿童画家也只能根据老师授给的模式来那么几笔,离开这种绘画方法一无所能。这无疑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给予了毁灭性的扼杀。美术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技术,它十分强调原创性,与音乐、谱曲与编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远不是过去只理解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几种美术学院设置的课目和画种类别,更不是把东西临摹出来绘制在纸上的技能。

美术从原始时代就无时无刻的陪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穿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空间。从最早的石器、陶饰到今天的衣、食、住、行都有它或稚拙或精美的印迹。毫不夸张的说,差不多能够联想到的所有生活类别都无法离开美术,独立的美术创作只是价值、功能不同而已,而且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对美的认知,我们对古文明的考察也少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当我们把美术的“美”字稍加强调,就会成为美学、美育、美的理想追求,成为人类的精神旨归。它在生活层面和精神领域的无所不在、它所具有的创意、灵性及可借各种工具材料自由表达的特殊能量,以及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甚至劳作才得以完美化的特点,自然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比其它学科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徐悲鸿教育时代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美术基础教学主流方向没有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将艺术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国内外研究学家早就指出:人们在孩童时期的美术活动,以游戏开始、靠兴趣引导,是天性使然,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特殊优势,是各类优秀人才都需要的基础,即使是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对于那些急于让孩子成才的家长来说,把孩子教成具有“一技之长”的想法完全是个误区。

我们必须进行时常的反思,具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育正是如此,模式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被一种套路所限制,学校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但在同时也毁灭了许许多多的人才。现在的美术教育,往往习惯地强调技能标准、强调等级,甚至诱以功利,其结果不是出“模仿秀”就是出反叛者。如果中国未来没有一大批心智健全、审美水平较高的热爱艺术的群体,怎么能有新的艺术繁荣?

中国的美术从纯艺术角度来看,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独领风骚,因此得到后人极力的追捧,这些技巧、理论、人类文化的精髓务必要传承下去,但是,中国究竟需要多少画家、鉴赏家呢?试问现在美术学院国画、油画、版画等纯艺术系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能当上画家呢,又有多少能留校任老师呢?大多数都转行从事别的行业了,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这就形成了就业困难的一个现象,并且也成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窘境。

纯艺术的理论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奇效的,想成就一代名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企及的境界,因此,让所有学生都去钻研纯艺术是一种浪费,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画家也是不实际的做法。有句话说:西方的美术在创造生活,而中国的美术在逃避生活。中国美术教育过于讲究理论、技法,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梦幻中,对于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美术来说更要讲求实用性,设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因此设计的东西不但要具有美的观赏性,也要考虑到可行性、材质、造价、制作工艺、人体工学等。学校应杜绝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亲近体验生活、张扬个性、发挥创造力、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

(二)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美术教育的整体形势大幅度后退,在强烈的知识灌输教育影响下,人们本着“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逐渐将各类艺术教育抛之脑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长期没有相应的位置,这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素质造成了不可轻视的消极影响。美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因此,美术教育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浪费时间的、没用的、多余的。对美的认知是人类交流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心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没有美育,也就没有任何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能协调学生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协调智力结构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健康心理的形成。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施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每天还管一顿午饭,一年免费一套校服,这样的学子能不为国尽忠吗?但是那时的日本是国弱人穷的,起码比中国穷很多,清政府赔得起亿两银子,却不会去实行义务教育。清华大学,还有已成文物的老北京图书馆都是美国人用清政府的赔款建的。即使不用赔款,清政府也不会建图书馆的,他们宁愿用来挥霍,当年德国给清政府用于海军的贷款不就被慈禧用来修颐和园了吗?看看政府办公楼之豪华,公仆坐骑之豪华,再看看那无数失学孩子及为孩子上大学而疲于奔命的家庭,心中无不感慨万千。

中国教育总局在制定教育大纲时,规定全国教育开支不得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6%,但到2008年为止,全国教育开支最高仅仅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美术教育类更受到其他学科的排挤,甚至有的综合类院校不愿意承担美术学院的必要经费,逼迫美术学院走自给自足的经营路线,使得学校内部师资力量薄弱,学习环境简陋,机器设备陈旧落后且数量严重不足。

美术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段的机电专科,餐饮主管严肃的阻止学生在二楼开办晚会,理由竟然是学生数量略多,会把楼层压塌。简陋的施工条件,低廉的施工成本,直接体现了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震后的汶川政府大楼基本完好,受到地震损伤最严重的却都是学校。邻国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时最佳的避难场所便属学校,对教育的投资额度直接影响到双方国力的差距;在奥运举办期间,中国总计投资400多亿美圆,约2400多亿人民币,而2008年教育总局对中、高级学校的投资总额,不足举办奥运经费的1/20。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旧显得有些悲观。

尽管我国美术教育方面目前呈现出不少的优点和长处,但是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从长远和宏观上来考虑,不得不承认,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无论是在整体观的教育观念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是教学体制、方式等方面。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规律,结果我国实际情况,对不符合教学规律和缺乏教学需求的方法进行淘汰,并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才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 中国美术教育 1995年05期。

[2]赵明君。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 才智 2010年01期。

[3]霍秀敏。美术课堂优化教学浅谈[J]. 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年03期。

[4]李齐。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猜你喜欢: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五

摘要:伴着“二胎”政策的热潮,学前教育专业在各大高校纷纷上马或升级,尤其是强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牢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决策的各大民办院校。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凸显的问题而言,笔者拟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对教学实践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人才;学前教育;美术;改革创新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历史背景、战略导向、学科优势和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形成各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就美术类课程而言,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

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有别于专业性理论研究人员,其更加侧重于按照特定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规范从事非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在于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或构想应用于实践。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轫之处,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非学术研究;相较于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启蒙性和研究性,因而这又不同于职业教育。

2、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异军突起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国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无疑会牵动诸多社会因素。很多大中专院校都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纷纷升级已有专业或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国家逐渐放开“二胎”。这自然也刺激了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此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第一代,“80后”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也使得“80后”对于学龄前的教育尤为重视,这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注重操作、强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特征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天然的机缘,这是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遍地开花的另一诱因。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很多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却出现了很多差异。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设置有人文或教育类相关专业,于是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要么平均用力,要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突出某一方向的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学科带头人或受教师自身专业优势的影响,课程设置被“绑架”,导致整个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相关院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适当调整,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幼儿园美术教师提出意见,最大限度地使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陈陈相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民办院校尤为重视的办学方向,实践也能证明,这些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时,确实也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着实培养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愿介入的专业人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授实践和摸索中依旧借鉴公立院校偏重理论和研究的模式,陈陈相因。既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那就更应该因地制宜,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生源与教学环境大胆创新,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经验。

3.3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

学前阶段的幼儿因其智力、心理、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单一。如此一来,极具传播时效性的网络、电视等信息渠道便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认知。于是,儿童世界中,时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进入幼儿的脑海,其中有关美术、音乐方面的信息最为丰富。可是,多数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建立长期合作的高品质幼儿园、资金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幼儿园和幼儿本身的实践与认知。笔者以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调查、加强教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同步于幼儿园的需求。

3.4课时不足、缺乏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会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识、儿童绘画、纸工制作、泥工制作、布艺、综合材料画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实践相关。众所周知,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大脑与肌肉在熟悉和适应一定的技能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偏重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其所需时间一般也相对稍长。无独有偶,多数院校基于师资短缺或降低教学成本等因素考虑,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的情况。原本科学合理的学时计划出现缩水,学生的实践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课时和实践环节是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生命线,相关院校应分清主次,划定红线,切实保证美术类课程的基本课时与实践。

4、结语

美术类课程对于学龄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术课程的教育规律,不断自查和反思自身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2)。

[3]吕袁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六

摘要:

美术就是人类对于美的理解与感悟,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美术在小学育人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小学美术在教育中独特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康审美心理的塑造等,对于小学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美术;美术教育;育人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三观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生涯的基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美术作为小学阶段教学育人的一种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功能,并与审美功能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教育育人的功能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而美育的重要内容就包括提升审美意识,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本身就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将美术应用于小学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美感的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另外,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认识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陶冶学生个人情操的同时发展个性。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艺术教育(包括美术教育)对于渗透德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特别点明了美术立德育人的独特功能。简单地说,美术的育人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培养发现美、追求美的情感与情趣,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人修养、综合素质、艺术创造力、逻辑思维方式、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二、小学教育中美术育人的内容

了解了美术的育人功能,利用美术学科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有效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构建小学美术教育的育人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育人质量。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创造美的具体实践活动都与美感密切相关,也与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和情感相联系。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之初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有了对美追求的思想意识与情感,才能够更好地在美术世界里徜徉。首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其成长的主要场所,美术学科育人,只有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美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的魅力;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形状等元素的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于于美的认知与情感。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发现家乡的美、社会的美。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通过欣赏抗战漫画、参观纪念馆、鉴赏各类展现民族气节的艺术浮雕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

2、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美术的育人功能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德行。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可塑性非常强,在小学美术德育渗透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尊重生命、团结友善的教育理念,这也是育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悟。当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信仰,形成对艺术、生命的敬畏,就有对真、善与美的正确感知,从而拥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3、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小学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人本身就具有一种主动改造的意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改造一些东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包括各种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美术知识,欣赏世界知名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动手参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在各种美术活动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体验中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4、健康审美心理的塑造

审美离不开心理活动,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就是审美心理,审美的过程也是外部世界与人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教育阶段,通过美术学科育人,就要健全学生的艺术心灵,包括在情感、感知、意识、意志等方面的重点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可以不断健全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明辨美丑、黑白、是非,不断健全心智,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2]韩娟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美术教育研究,2016(16)。

[3]丘仁富。中小学美术独特育人价值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七

摘要: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格的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美术课上,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本文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美术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建议加强美术教学,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完美人格;塑造

美术教育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人格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美术教育中对人格的塑造,教师要把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放在重要位置,这也对美术教育起到了约束作用。所以,要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小学美术课上加强技能训练与基本素质提高,有利于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发展,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结果。

一、美术教育的作用

1、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从小学生开始,让学生接触到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担心大师的美术作品过于高深,怕小学生看不明白,不能接受画中的意思。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时,他们会有些不同的想法,曾有人所说:孩子具备天生艺术家的才能,他们具备与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曾让小学生欣赏过《米罗》。课堂上,他们欣赏完米罗的几幅名作,学生受到了启发,在我的引导下,能够较好地思考、理解并解释画的内容。同时,他们能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画家所要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讨论、解释作品,来引导学生们体验、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情趣。但是,单一的美术欣赏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无益的。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说过:纵向深入会使横向关注更直接,只有较深地学习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对与之相关的作品加以关注,才会对定风格以及艺术家的相关内容加以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力为人类所特有,而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会所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让学生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受传统教育影响,许多美术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不但要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还要打破这一纯粹的接受式的教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的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了解与观察周围环境的条件,让学生的眼界拓宽。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与兴趣相关。兴趣有利于人们积极地认识事物或者关心某种活动。心理学家提出: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记忆力的增强,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劲头足,心情更愉悦,在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有促进作用。结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特点,美术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言行,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美术教学,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1、挖掘教材,以德育人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不仅肩负着美育的重要责任,还担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美术课主要是对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坚持“学画画先学做人,要做人首先要立德。”为在美术课上成功实施德育教育,教师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的内涵,在教材中自主地寻找德育素材。比如:在欣赏课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欣赏教材所提供的相关美术作品,并且收集一些工艺美术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之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外国的工艺美术作品加以选择,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学会比较与鉴别,把欣赏活动搞好、搞实。使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得以培养,使小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大多数的作品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相关的爱国、爱家、爱美思想加以培养,培养小学生为有德少年。

2、提高绘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老师最常用到的是临摹与写生。在临摹中,学生懂得并掌握了线条的组织,对造型的塑造,对色彩的调绘,对构图的平衡,进而对每幅作品的艺术美有了深切的体会。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积极影响,情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特性。学校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它具有理智性与与正确的价值评价,将其结合在一起具有高水平的情感教育作用。现在的心理学感受到具有高尚情操的学生可以实现自觉地学习,他们的学习也更刻苦,他们追求真理,他们的身心也是健全的,他们具有最完美的人格。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让他们到校园中画风景和建筑;到市场中画场景和人物;画自己的老师与同学。这种课程设计主要是促使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3、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社会非常丰富,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尊重与保护人的个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护个性主要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有助于丰富创造力的的发展。美术教学中对自由性有所提倡,在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都有所设计。美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想象,对学生的思维及表达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促进了学生对不同于其他的非人文学科的探索,促使学生理解主客观的事物,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承昊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闫承利主编,现代素质教育艺术大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科学教育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八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我看见梵高背着画夹,在向日葵丛中专心致志地画着那幅热情奔放的向日葵。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脸,眼睛一亮。我对梵高喊道:“你必须面对自我,绝不能逃避。不管这有多么困难,需要多大勇气!”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对梵高说的,也是对我说的。虽然梵高已经成为过去,而我却可以改变。我要感谢的不仅是那扇窗,更要感谢窗外精彩世界为我带来的美好遐想。

二、对中国建筑的鉴赏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3、色彩的运用

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结束语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致谢: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中外美术鉴赏》 徐改,刘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8-01

2、《美术鉴赏》 李新平,成文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07-01

3、《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

4、《西方美术史》 李春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九

《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辩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欣赏;创造性思维;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对于美术的意义还在于是一个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趋势,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由于艺术作品更多地要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那种较长时间的纯人工创作显得极不适应,如果说摄影术的产生导致了美术步入现代,那么信息技术必然把美术推向未来。对于这个未来人们有着种种的前瞻和设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人们都将有更高的艺术素质(这不仅是精神需要也是生存竞争的需要)相比现在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这转型变革时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都是全新的课题,也是急待理清思路投入实践的全新课题。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年来的美术欣赏教学使我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归纳出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_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学生时代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校园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

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长江万里图》如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育,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话,它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赋予了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索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符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在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起,就制订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魏曹植说:“存于鉴诫者图画也”。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达到完整人格。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靠形象的感染,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家费尽心血在灵魂上的升华,它不仅刻化了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如我们能从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渴望。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便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仇恨。因此,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人,而对生活、社会、自然应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曾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沉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美,这种美刊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从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以审判的眼光去改变实用目的视觉态度。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各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成为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相反,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虽然工作认真踏实,但很少创意。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视觉的训练,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构筑一个统整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视觉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入具象向意象发展,对于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是见什么像什么,要从这种“像”中培养对形体的比例概念,并善于将彼此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等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大小等相互关系,之后,再动手描绘,由简及繁的物象写生,逐步认识明暗与色彩的规律,掌握观察和表现物象的方法,把握物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完整系统的表现能力。随着视觉能力的发达,真实情景渲化为一种文化内涵,进入意象层次。因此,通过对大众实施美术教育,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着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注释:

[1]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一八一四至一八七五)。

[2]著名艺术家卡斯帕·豪泽尔(德语原名:KasparHauser,1812年4月30日-1833年12月17日)。

[3]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4]《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氏最著名的代表作。

[5]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6]王式廓(1911—1973)字子容。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设,1998年版,第189页。

[2]张宝教:《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9日,第57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与职业》1999第7期,第76页。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日第1版,第95页。

[5]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页。

[6]王石礅:《中外美术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00年01月01日第1版,第142页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范文,共有2981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下载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