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3-05-04 16:11: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0篇《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范文。

篇1: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是将其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的评价反馈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反馈整合的实验研究,探索在网上进行评价反馈过程,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可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使对教学问题进行评价与教学效果的反馈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反馈与交流的速度更加高捷,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如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时,可以通过网络将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整理,并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料,建立班级作品展示网站,将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以网页形式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这样利用网络的共享性扩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其范围由班级扩展到学校或更广,提高了评价反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促进美术教学方式的革新,使美术教学模式多样化、形象化,整合模式必将成为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倡导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在素质教育的影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2: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

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

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

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篇3: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应提倡人文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性在逐渐削弱。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职业教育美术教学实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如何实施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中职美术教育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教育的误区    专业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改革美术教育迎来了最佳时期。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以往那种纯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传统的审美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现在人们对以前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反思,在其他学科中也开始注意到渗入人文思想。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更为密切,应该责无旁贷的把人文精神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在职业学校美术专业任教多年,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谈一些看法。

一、中职美术教育的误区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物质需求在不断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最突出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危机。反映在学生身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如:没有崇高的信念和理想;没有社会责任心;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偏激、极端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不敢想象,这些学生日后如何肩负起国家民族的重任?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是教育无法推卸的责任。人文精神的忽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令人担忧的现实。

(一)教学过程的误区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是以培养美术高校预科生为目的升学教学模式;其二是以培养从事美术专业技术工人为目的就业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时应种种原因一些学校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冷落淡忘了。

1、在升学教学模式下,家长、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都盯着高考升学这一最终的目标。于是,本来极具人文精神的美术知识技能在这里完全体现了工具性,削弱了人文性。教学成了冷冰冰的工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也缺少了应有的乐趣。教学内容完全迎合考试的要求。简单的素描、色彩、速写等几门课程,并且通过考核这几门课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知识的附属物,更无瑕关注社会,体验社会的广博和温暖。

2、在就业教学模式下,一些学校崇尚技术至上的理念,相信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的观点,以专业学习代替一切,而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全面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而人文精神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校教师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探索。用传统的、有些甚至较为落后的观念指导着教学工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用大量简单重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没有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这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二)教育管理的误区

1、学校教育导向问题

准军事化管理,体现管理的严格性和统一规范性,排斥个性发展。学生想稍微表现一下个性、自我,一旦与管理条例有冲突,将受到严厉的“制裁”,恨不得能运用部队的惩罚措施,如:关禁闭,罚跑步,甚至拳大脚踢等。学生若不能适应,最后只能落得被开除的下场。这样的管理到底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某校曾有一位女生落水,旁边男生看到了,不是马上跳入河中将她救起,而是先请示老师,能不能去救她?学生逐渐成为学校教师意志的附属物,他能独立思考、独立决断吗?好象是不能的,或者是养成了双重的人格,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学校里可能是个“乖学生”,一出校门立马与社会上的小混混勾搭在一起,去抢劫,去敲诈。可悲的教育,可怜的学生。

有时在想,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真正关心的是学生人生的健康成长,还是自身的'尊严、利益,和管理的方便,或者是其它呢?让人想到目前商业行为中的“霸王合同”,到我这里求学,就要接受我这里的规矩——严厉的规矩。不然就别来或来了不遵守规矩也要将你开除。美其名约“适者生存”,依据是当前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学校也要适应社会。教育者在实施这些制度的时候已经把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了。有些学校甚至以自己有这一套管理理念、制度为荣,一肆宣扬。改革开放了这么久,人性地位上升到如今的高度,在以育人为目的的学校中,竟仍有这样的现象,怎不令人深思呢?这套制度用在管理急需人文思想熏陶的美术专业的学生身上, 又怎不令人担忧呢?

2、管理越来越所谓的“完善”,缺乏人性化。

量化考核作为一种科学的考核方法,有它的优越性,它使管理更规范,更有据可查、更客观,弥补了主观评估的随意性。但一套制度,或是方法一旦操作走上极端,必会带来很大的弊端。一些学校对班级、班主任的考核往往以量化考核分作为绝对的依据,量化考核的结果将对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于是,为了考核出成绩,班主任不遗余力亲历亲为,同时在班级里也实行更细的量化考核,分数与每个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班主任老师的领导下,全体学生开展了“分数”保卫战,为分数想尽办法。有些教育者能够为一分分数把学生骂得狗血喷头或者与检查人员吵得面红耳赤;也能为一分分数弄虚作假,托人情、搞关系。平时“不为三斗米折腰”的老师,这时纷纷将分数奉为至宝,不顾教师的尊严和肩上的育人重担,在学生面前表演一幕幕新版的“官场现形记”,对学生人格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师范作用啊?于是,学生也纷纷效仿,极尽公关、作假之能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也是“对症下药”。你扣分了,我就找你,只是一个劲儿的从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要求你“精益求精”,少有真正的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人性化的给学生有利的辅导和帮助。这与我们学校的育人初衷相去甚远了。

3、苛求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一些学校往往自诩有严格的管理,坚信严格的管理能出好的人才。但却忽视了学生管理应严而有度,严而有情。一味的求全责备,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苛求自己和苛求他人的心理定势,失去了最宝贵的平常心,更谈不上进取心了。另一部分学生在苛求下,走向反叛的一面,做一些故意违纪的事作为对“苛求”的报复和宣泄。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理是失衡的,人格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或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没有主见;或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独行专断。美术专业人才更需要正直、独立的个性,广博的爱心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人文素养。一些中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已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了。

二、中职美术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无论是从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从美术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都必须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旗帜鲜明的把人文精神作为中职美术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设置取决于当前社会与学生的需要以及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呢?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精神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无所依托,没有崇高的理想,人性所具有的优良的品质在逐渐被漠视,人文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培养人文精神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理应成为大肆宣扬人文的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扬起人文的大旗,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专业技能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身上。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美术专业的教师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和人文素质

现代教师应具有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要不断地更新改进。现在的中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的学生多的多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教育者更不应墨守陈规。另一方面,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发觉人性的闪光点,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

2、培养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真心关注和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行为、思想偏差的宽容而又耐心地引导,科学而又真诚的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些博爱,少些狭隘;多一分真诚,少一些功利。在教师们辛勤的真心付出下,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爱心,学会宽容的学生。这恰恰是美术类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格特性。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师要想能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传道解惑,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广博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方法,还要学习适应未来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学习、生活的探索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适应未来,学会真正地、积极地体验人生。

4、要有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对本职的敬业,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人文示范。教师应该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坚定教育信念,认识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功利与浮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岗位上,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崇高形象。

(三) 探索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教育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未来就是教育的未来。建立一套适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极为紧迫的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旗帜鲜明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教育者应该弄清楚的。专业的不同,人才规格的不同,决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有共性的一面(如:人类应有的良好的品格,作为人的规范),而且要有个性的一面,不应该千篇 一律。所谓的“特殊化”管理在这里不应该是贬义的,而是何等人性的管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特殊的、个性的照顾,这不是以人为本吗?

现在学生管理中的考核制度办法本身是较为科学的,但它需要人性的弥补。特别是考核的理念和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对美术学生的管理。要以美术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哪些要强化,哪些要减弱,哪些要细致入微,那些应笼统而留有空间,体现虚实相间,节奏分明。实施要体现原则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在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充满人性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特别的专业性格。

(四)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观念,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阵地。这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地方。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步渗透人文思想。

每位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和理解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相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地方;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师生探究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要逐渐的转换好自己的角色,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

加强对美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重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改变专业课单一的局面,增设像中外艺术史、艺术欣赏之类的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适当扩展专业课的门类,使学生能接触较为广泛的知识,积累全面的人文素养,为他们一生的艺术道路打下基础。

(五)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宏扬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上品位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正统的、经典的文化为主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做文化底蕴的积累。克服校园文化过于单一、肤浅的局面。也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创造一种整洁、有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做人和学习,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如何把专业技能教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的课题。让和煦的人文之风早日吹进学校的大门和学生的心灵。

篇4:美术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关键词:

美术教育;生活美术;审美定位。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教育也日益重要。现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一次美术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近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就是能画画,标准就是像不像,接受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将来吃美术专业这门饭或成为一名画家,或者是学生自感缺少绘画这种“天赋”,他们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固执地声称没有“美术细胞”。导致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原因呢?长期以来,由于美术课程的发展和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导致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甚至我们一些美术教师也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动物画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画中蕴含着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关爱,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拥有共同的家园;在人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画中能寄托对师长、朋友、同学及亲人的深情,以情带画,让学生学习美术就不再是任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静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通过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其静物的内容还是以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

初中美术教育同样隶属于基础教育,从现状来看,初中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从事美术作为终身职业的也很少,但也不能就此抛弃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既要重视素质教育感受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两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的话,还是让我们从生活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

一、发展中小学学生生活美术教育

1、生活美术教育,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 美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所学的美术也要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却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美术这堂课,要学的不仅仅是画画,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学生,最好的美术题材莫过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所以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2、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 对此,我个人有深刻的经验。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比起压力、家长的鼓励等元素更加有效。曾经,我对画素描静物很讨厌,也很害怕。因为素描基础不好,对于形、明暗关系、透视等都不会把握。为此,我对学习素描静物很逃避。后来,老师发现了,他叫我画色彩静物。比起素描,色彩对于形的把握少了。同时,由于我个人对于色彩还是挺有感觉的。所以,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色彩静物。老师再叫我由色彩静物画色彩静物。因为有了兴趣,消除了不自信,画起来还挺得心应手。

3、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生活美术,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真实的美。对于这个,学生应该要善于去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美。或许只是路边的一朵野花,或许是脚下的一块石头,再或许是身边吃饭的碗。身边不乏美的事物存在,只是要善于去发现。当学生们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着那么多 “美”,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有更高的热情度,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发展中小学学生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 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2、美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 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中小学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着、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的美术老师,我觉得在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态度和观点,还要与时俱进,与生活所联系。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 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玛琳·加博·林德曼 (Marlene Gharbo Linderman):《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5]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篇5:美术教育论文

一、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

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

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

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

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

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高中美术作为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下,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不论是作为专业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还是作为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美术教育发展人、培养人的作用。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二:素质教育下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一、城乡结合部学生美术素质的特点

城郊结合部面积较大,生源复杂,学校教学条件落后。

对于城郊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和市区的学生一样已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但他们的形象观仍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局限在物体的表面和局部上,难以全面认识和领悟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美妙。

因此,学生美术素质低,大部分城郊的学生绘画能力较弱。

针对位于城郊的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地域广、多元化、多层面、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校教学环境差和相对复杂。

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在其经济生活城市化的同时,但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礼仪素养还相对滞后,处于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城乡接轨转化造新的过渡型时期,初中生的教育凸现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评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美术修养和素质。

二、初中美术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也就是感知能力。

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完全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情况。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欣赏者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1、结合学生特点,突出郊区特色。

源远流长的人类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艺术瑰宝。

中学期间很难全面了解,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重点,选择代表性作品,以点带面,才能完成教学预期任务。

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有亲切感、认同感。

比如,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闻名遐迩的白云山就在学校附近。

广州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

位于白云山飞鹅岭游览区内广州雕塑公园,是一个体现广州大都市富有时代气息的市级公园,也是国内最大的雕塑公园。

整个公园按照雕塑与园林、观赏与教育、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分为羊城史雕塑区、中华史雕区、雕塑大观园景区和森林景区等4个功能区,首期的羊城史雕塑区于1996年12月起建成开放。

主要景点有:华夏柱、雕塑广场、古城辉煌、雕塑馆、南洲风采。

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我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雕塑艺术方面的欣赏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少讲授多启发,突出学生主体。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

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例如,在中国画花鸟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著名代表画家的生平、作品介绍等。

如,广州当地画家关山月的作品。

先组织学生到***参观,上课时再把把有关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挂在课堂,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背景?用唯物的观点,站在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历史、特点、发展变化进行总结。

最后,通过提问、析疑,把中国花鸟画各个朝代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学生感受就很深刻,能初步掌握有关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3、活跃学习氛围,进行艺术欣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呢?以初中美术教材第*册《********》和《*****》画的教学为例,前者我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语文课文去理解,后者我先讲解了其创作背景。

这里,我分别用了不同方法,使学生深刻了解到:《*********》表现了作者的感受,对**********的主题;而《*****》虽也是以******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

**********的生活。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是最动人的。

我们不光要欣赏艺术作品,还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树木、花草、甚至果蔬……只要是美的、动人的。

另外,我还带学生去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的广州美术馆参观,假期让让学生到陶瓷之乡佛山瓷艺作坊体验陶瓷制作过程,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6: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美术教学活动是学生动手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实施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维度品质上,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目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技能至上、唯教师倾向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绑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

创新教育必须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换句话说,教育的创新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

因此,要想给美术教学“松绑”,成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园地,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成为必由之路。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是针对美术教学模式僵化的弊端,以创新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为目标,关注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的主动建构、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建构开放多元的美术教学模式的目的。

一、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

(一)美术课堂教学变革趋势

一方面,美术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有所弱化。

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较少、对美术课堂教学不重视,甚至还时常出现美术课堂被占用的现象,美术教学呈现出“边缘化”的态势。

另一方面,传统美术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美术技能的“接收器”,逐渐对美术课堂产生 “怠慢”情绪。

来自学校以及美术课堂教学自身局限性的双重压力呼唤美术教学模式的变革。

美术教学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技能训练的体力劳动,更是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手脑协作等创新能力的脑力活动。

(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教育对人的培养是通过教育本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对人的创造性培养,进而创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

换句话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带动社会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表现,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现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过程。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已然成为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必备素质。

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挖掘创新潜能的能力,借助外力的刺激以及他人的引导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人物,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借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多元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创新素质的“药引”。

(三)实现学校创新性变革的重要环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学校变革的重要课题,学校要想担起创新性变革这一重责,仅从制度更新、领导能力提升、组织机构改组等外部因素变革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创新性变革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

以往的课堂教学变革中,美术课堂教学通常被遗忘。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还可以让学生在创新的美術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只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与创新相关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大胆革新,同样可以带动学校整体的创新性变革。

二、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教学模式的系统要素说认为,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不仅是一种结构或流程,完整的教学模式至少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评价标准五个要素。

(一)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是以教育创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构。

“每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

换言之,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

”第一,创新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依据创新性教学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创新的品质。

其次,教师应“信奉”美术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将自身的创新意识带进课堂,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的创新,以课堂的创新引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一定调控能力、创新能力,对美术创新性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不适”进行不断地“修正”。

第二,多元智能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教师在创新性美术教学模式中要注意:首先,不以技能定高低,论成败。

美术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维的过程性评价,避免“一刀切”的技能终结性评价。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存异性”意识。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间的智能存在普遍差异,应该容许和鼓励差异的存在。

最后,利用综合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智能优势的发掘。

综合利用音乐、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的知识与美术教学融合;综合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逻辑思维能力、音感以及语言发展能力,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多维的智能准备。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中的`体现如下:首先,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的确立。

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探究精神的培养才能养成创新的精神。

其次,创新性情境教学活动的设立。

创新性情境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和课外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创新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体验,只有带着学生“走出去”,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源泉。

课外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重点在于课外教学活动地点的选取。

(二)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为3×3,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有机融合,其具体内容如右表。

(三)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大环节九个步骤,三大环节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课后提升阶段,九个步骤会在下文中逐一阐述。

三大环节紧密相连,九大步骤环环相扣。

课前阶段,通过挖掘美术教材中能带动学生创新的知识点,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课中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适应”“同化”,让学生主动探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创新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经验总结。

课后阶段,即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关键时期,鼓励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下图是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中三大环节和九大步骤结构图。

(四)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

第一,美术创新性教学的教师支持条件。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

首先,美术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技能、教基础”的教学观念,以“教创新、创新教”为立足点,充分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其次,美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在充分认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拔高”。

再次,与学生对话交流,弱化教师的权威形象。

教师要靠近学生,在交流与对话中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精神、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向教师“发难”。

最后,教师要能容得下学生差异。

对于学生创作的画作或手工作品,教师不应将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对于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不同声音亦应给予相应的尊重。

第二,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支持条件。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的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指真实存在、人眼可见的物品,其中包括: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教学模具等。

这些物品的放置空间、设计结构等条件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人物肖像绘画时,人物石膏模型的摆放就应该是可移动的,并且允许学生走近模型。

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可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亦能产生不同观察角度的作品,提升学生创作的空间。

教学的心理环境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产生的愉悦、放松、安全等积极的心理影响,刺激思维的活跃。

例如,在美术欣赏课时,教师可以挑选适合本节课主题的音乐,让学生在声和美的感受中进行欣赏和联想。

教学的人文环境是指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关注师生的平等、对话、理解。

第三,美术创新性教学的学校支持条件。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在物质建设层面上表现为学校要给美术课堂配备相应的教具、教学媒体、配置专门的“美术创新实验室”。

专业、齐全的教学硬件是美术课堂创新的基础,避免“巧妇无米”的尴尬。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在制度建设层面上表现为: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只有不断通过培训学习才能不断地充电,为课堂教学的创新储备能量。

其次,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美术教师做课堂变革。

课堂的变革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课堂教学部分,理应与语、数、外等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支持条件在文化建设层面上体现在学校应树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将创新性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创新的精神弥漫在校园内,与美术课堂创新性教学相得益彰。

(五)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是以学生创新性素质发展为起点的评价标准,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通过建立“画家日记”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将美术资料的收集、美术作业的创意构想、创新性美术作业等一一记录在日记里。

还可以通过画家成长记录袋、美术创意展览会等多样的自我评价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的自主性,增进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自信。

其次,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创意美编”“美编记者”等形式来收集同学间认为有创意、创新的作品进行汇编,并对认为最有创意的同学进行采访,请教创意的来源、技巧和知识等。

同辈群体间的评价更能以相近的认知水平来审视学生的作品,避免教师以自我的“视界”否定的学生创新。

最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进行统一评价,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手册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使美术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对教学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调整和自我反思,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平。

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标准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首先,教师的自我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为出发点。

美术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反思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过程中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处。

反思自我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否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学生的创新品格。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美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美术作业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态度、创新性的学习能力、合作性的学习意识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获得创新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2】浅议如何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对幼儿绘画作品欣赏、评价,对于教师来讲是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和提出看法的一种美术教学方法,它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作业的指导。

篇7:美术教育论文

通过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活动能够为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群众能够更好的将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发现和观察美好的事物,利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出心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当前我国群众美术教育工作还十分薄弱,因此在今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加快美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努力提高群众美术教育的水平,使群众美术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1群众美术教育的特点

1.1继承、借鉴与创新

同其他艺术一样,群众美术教育更重视创新性,而且创新需要与继承和借鉴共同存在,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在群众美术教学中,需要以美术理论作为基础,并与创作的经验相结合,还要从民间美术珍藏中汲取宝贵的滋养。近年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开始涌入我国,并在艺术教学领域中进行有效渗透,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与我国文化精神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创新。在具体创新过程中,还要与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和结合,不仅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创作者还要在创作中与自身的.真实感受相结合,从而进行大胆的尝试。

1.2实践性

美术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需要在群众美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参与性和动手能力,即强调群众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即在绘画过程中重视技巧和方法。群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弱化专业美术技能,针对每一个人的差异性来使其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技巧和方法来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这其中群众学员可以自由的发挥,只需要利用画笔表现出个人情感即可。在具体教学中,再与一般性的美学规律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进行适当的修正指导,创作出一幅幅充满个性的画。因此在群众美术教育中,绘画技巧和方法需要为美化生活和转达情感服务。

1.3愉悦性

愉悦性旨在体现美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将美术教育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群众能够自由的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不仅具备更加健康的人格,而且有利于自身品质的提升。群众美术教学这种愉悦性特征的体现,需要不断激发群众内在的学习兴趣,让群众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性,从而更热爱美术,实现对美术艺术的有效传播。

2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措施

2.1通过免费开放普及群众美术教育

随着艺术馆免费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需要充分的利用免费开放的这个过程,以艺术讲座之类的活动来使群众接受美术教育,使群众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思想,为群众美术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基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考虑,虽然艺术馆免费开放后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对于艺术艺术来讲,普通群众自身审美十分有限,因此要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艺术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需要多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讲座,促进美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的深刻的认识到美术教育。而且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向人民群众分享艺术知识,并鼓励群众对参观展览时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好的倾听群众对艺术的看法。另外,艺术馆还要利用媒体讲座的方式和专家学者展览交流等来加快推动美术艺术的传播。

2.2充分利用美术活动进行群众美术教育

群众美术教育的优化是美术馆的传承和发展艺术的重要途径。在艺术馆转型发展时期,要想给群众提供具有精神营养的艺术,将公共文化艺术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应该在免费开放过程中认真探索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略,将艺术馆展览、群众美术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集中起来进行美术教育。群众美术教育是和人们群众密切相关的,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可割裂的内容。所以,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免费开放,吸引群众参与到艺术欣赏中,一方面又有要加强群众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通过美术活动的开展来传承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抽象的美术教育转变成形象、活泼的艺术活动,提高群众的美术鉴赏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仪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每年都开展一些形式不同的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了解美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并引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作品。或者和街道社区合作,以宣传的方式让群众走进艺术馆,以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活动获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2.3加强群众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强化群众美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美术活动的开展和传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群众美术组织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美术专业知识讲座和基本功实践训练中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艺术工作者,同时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览,为群众美术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大对美术创作成果和美术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丰富群众美术活动的内涵。另外,政府还要加大物质投入,有效的推动群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投入专项经费,可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为群众美术教育的开展和艺术的传播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重视管理投入,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落实好各项保护群众美术教育的措施,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论

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大对群众美术教育的倡导,正确引导群众美术活动的开展显得格外重要。群众美术教育不仅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经济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通过提高文化活动质量从精神层面上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当前艺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和群众美术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传统文化弘扬的角度出来,想方设法地加大群众美术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要更好地构建免费开放理念下的艺术馆群众美术教育方法体系,充分利用艺术馆的群众美术教育作用,创新艺术馆免费开放体系,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将艺术美和文化魅力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

篇8:美术教育的论文

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希望你会喜欢!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想象力,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文化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25.105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篇9:美术教育的论文

高职美术教育下的素描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使得高职教育也越发的倍受关注。

现阶段,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要依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1]此篇文章就针对高职美术教育下的素描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素描教学;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来,为了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要引起对高职教育的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它肩上背负着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向目标发展,但也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高职美术教育在就业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就要对美术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素描”更好的融入当今学科变化当中,以下就是在高职美术教育下浅谈了以下对素描教学的看法。

[2]

二、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对美术老师的需求也逐渐呈饱和状态,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找工作难成为了美术生的一大特点,加之新型人才的不断出现,社会需求的增多,也使美术招生逐渐弱化,生源受到了影响。

[3]因此,在面对这样的形势下,高职美术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美术专业课程,如: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就要对以往的美术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尤其是“素描”这一课程的教学,因其是美术学习的基础,所以没有因其对其的重视,以致于使其教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4]从高职美术专业的生源来看,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自身分数低所报考的,另一部分是依据自身日后的发展自愿报考的,但他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在基础方面比较薄弱,以致于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而且因初来高职院校,一时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做,不感兴趣的就抛掷脑后,对素描更是缺乏兴趣,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所以,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素描。

[5]

三、素描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开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描是美术的基础,也是其他艺术的垫脚石,在素描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素描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课程,不是图一时玩乐就可以学好的,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素描的重要性。

因素描本身是静止状态的绘画,所以在课上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对素描的兴趣。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作品欣赏大赛来让学生对素描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对素描的兴趣。

如:老师可以适当的选出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之前画好的素描展示出来,供学生欣赏,学生在看到众多不同的素描画时必然会眼前一亮,有向探究的欲望,进而老师让学生之间相互评判,说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选择出本次素描赛的冠军,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对于画的较好的可以发一些礼物,以此来激励学生。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感觉素描课堂也是可以充满活力的,让学生兴趣大增,从而产生绘画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素描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以往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其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有自己的创作新想法、新思路也不会被提倡,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教学虽然一时会让学生提升素描的基础,但长期下去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素描的兴趣,失去自己的艺术风格。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改善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多思考、创新,从对一个静物的观察、角度的分析发展到由观察动态物体,从动中发现其特点,然后以自己的方式、绘画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多让学生感受生活、自然。

如:在画动物素描这一内容时,老师不要只是将动物单方面的定为小猫、小狗,要让学生自行选择。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动物,通过观察让学生画下动物的最美瞬间,这样就会有学生选择画海鸥、沙滩上的人物、大雁等等。

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了强化,与自然与生活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活化、多元化会让学生更加喜欢素描,喜欢艺术,从而让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完善老师自身的技能和素质。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懂知识的专业型人才。

所以,就要求老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尤其是素描教学,不能像以往一样拘泥于课堂教学,要试着走出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于美术教育相关联的学科,激发学生的设计思想。

此外,老师还应与时代发展潮流相结合,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要多加探讨和落实,只有在探讨中经历并不断改进完善,才可以找出与时代相适应,符合高职素描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才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成梁.浅谈高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6(35):184-185.

[2]李严锋.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新丝路(下旬),2016(09):117.

[3]李银玲.如何搞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J].科技展望,2016(04):336.

[4]陈洋,吕怡然.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素描课程研究[J].艺术教育,2016(02):137-138.

[5]巴哈提•卡下旦别克.浅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138.

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重点分析了我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最新形式,在此基础上简单论述构建适合当代发展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可促进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发展,最后总结出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上的改革,要强化学生学习工艺美术专业性,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此帮助我国工艺美术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价值;发展方向

一、工艺美术传承新形势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以不可捍卫的地位存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工艺美术专业逐步被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更为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取代。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认知与重视,我国工艺美术传承面临新的形式。

任何一部成功的工艺作品的背后都存在着其特定的加工技艺,这些精湛的技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并传承下去,以供后人分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并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而感到骄傲,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颇多。

传统工艺美术的主导地位以手工业为主,随着时代与人们大量的需求,工业生产逐渐发展成为工艺美术产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手工业满足不了大量的需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至此,完全依靠传统手工艺谋生的只能是小部分人。

根据工艺美术传承模式分析,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依靠传统纯手工艺为营生的一类人,通过师徒方式的学徒,通过言传身教方式传承,也是中国较为传统的学习方式传承下去;二是仅依靠人们个人兴趣爱好,在正常工作生活的闲暇时间进行制作,没有系统学习,按照个人对工艺美术的喜好与感悟进行制作,并不存在拜师学艺等说法进行传承。

因人们现代化生活方式等因素,上述两种手工艺的传承也随之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难接受长期学习传统手工艺,因传统工艺技术精湛,需要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因此传统的学徒生活方式逐渐远淡出统手工艺行业,很多年轻人认为与其花费过多时间学习手工艺制作,不如进入城市打工生活,上述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手工艺需花费过多时间学习且收益效率偏低等因素。

篇10:美术教育的论文

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

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探讨和研究,一篇篇优秀的美术教育论文能把这种探讨和研究升华,从而达到提升美术教育质量的目的,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三篇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吧!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1】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

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

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

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

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

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

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

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

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

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

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

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

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

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

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

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

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

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

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

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2】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

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

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

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内涵了。

三、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利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

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

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

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卷风考试的方法来进行。

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3】

一、抓兴趣点

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

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1.猜谜激趣。

如第十一册教材中《古诗配画》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不是我们第二册时学过的《画》那首谜语诗么?”一时,小手像雨后春笋一齐竖了起来。

接着,我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一出示,诗与画一搭配,学生思维就更加形象化了,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帮助学生想象到了“古诗配画”的题意。

word该篇DOC格式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范文,共有3494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下载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