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德育论文 >

德育论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09:06:0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德育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德育论文(精品多篇)

德育论文的范文:《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一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一切教育在于形成品德,中学生德育教育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及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响学生。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及思想特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德育教育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浅谈了编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思想教育心理特征学生自身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点

掌握中学生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争强好胜,这是优点根据这些性格特征,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爱劳动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解惑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当下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培养人关注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学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进步;其次,集体评价,以学生组织或学生群体为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做到互相监督和鼓励在别人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比自我评价来得更为客观和有说服力;再次,教师评价,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并引导其改正;最后,反馈评价,以点对点的方式,学校可以评价学生;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学生也可以评价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学校德育教育不足的地方,学生可以大胆指出,并附上建议,学校与学生互动评价形成一个循环的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结束语: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生活变化,必然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必须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和充实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继承传统的德育传统,中学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须致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得到最优化的实际效果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具有合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国家的适应我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会的好公民中学生德育应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二

道德是以习惯、舆论、评价、信念等方式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根本不同在于道德的内在性。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道德关系,道德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迅速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多元化,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和各种非主流的思想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道德滑坡、价值失衡、诚信危机等现象尤为突显。如何切实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应从大学生所处社会变迁的背景出发,提炼出与时代一致的主体素质,培育其内在道德觉悟,最终扩展其社会责任。

一、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培育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时代条件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与这一转变相适应,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如下变化:(1)从地域性向全球化的转变。商品经济带来的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国际化建立起了广泛的交往,使得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意识突破其狭小的地域和意识范围,走向开放、走向世界;(2)从自然性向自由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血缘意识向自由意识转变。大学生对官二代、富二代的态度或心理是极其矛盾的。他们的怨恨与愤怒是因为各种“二代”们把自己高人一等的资本建立在自己的出生和血缘上面而不是自我创造上面。大学生崇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这是自由意识的体现。但是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由于机会和条件的原因在现实中困难重重。因此,大学生对官二代、富二代是既怨恨又羡慕;(3)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转变,表现为特权意识、等级意识向包容意识、平等意识转变。社会分化、利益分层导致主体多元,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特权、权威等意识以及追求单一理念的宏大叙事逐渐地被“去中心化”、“存在即本质”、“一切皆可”等平等的包容的观念所取代;(4)从群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变,从群体意识向独立意识转变。商品经济使每一个人都作为独立主体突显出来,大学生主动的对国家、民族、集体、社会的关注程度减弱了,对自我的设计、对个性的张扬、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成为潮流。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时尚、标新立异就是其个体性的表现。

上述这四个转变表明我们的整个时代都处于急剧的裂变之中,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文化都处于新旧交替、多元杂存的状况下。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现在没有价值引导、没有道德规范、没有主流思想中前行,而是说这些现成的价值、规范和思想由于没有紧密地与时代的变迁内在联系。因此,在这种急剧的社会变化中难以真正在人心中扎下根基。我们要培育的道德,首先必须是我们时代的道德,是中国现代性的道德。既不能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照搬照抄过来,更不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恢复起来。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就典型地折射出传统血缘道德在现代生活中陷入的绝境:人们的道德行为或意识是根据血缘和亲疏关系来决定的。而18位路人冷漠的反应恰恰表现了现代商品社会道德的消极面:个人主义,每个人只管自己的事。封建道德的流毒和资本主义道德的消极面在现实中共谋或叠加,使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道德正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因此,如何在平等意识、开放意识、自由意识、包容意识、独立意识、个体意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就成为大学生道德培育的理论出发点。

二、个体性的建立是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需要的主体素质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首先需要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对道德理念的凝练,需要制定道德标准以及建立、落实整个社会的道德培育机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我们仅从微观层面、个体层面谈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培育需要具备什么主体素质。

尽管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范畴,但是道德行为却必须由每一个个人来承担。现实的个人才是道德的主体。很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古代与现代的分水岭就是个体的确立。文艺复兴以来,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在反对封建神学和封建制度的过程中极大地高扬起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人的个体性也首先得到强调。今天,中国的发展以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显示了其巨大成就和历史活力。在物质文明充分发展,利益分化,主体多元的今天,每一个人深深感觉到:自然日益被人类改造与陶铸,上帝逐渐被驱逐出科学和生活领域,不合理的旧世界旧社会正在逐步被变革与更新,人的尊严和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个体性得到彰显。因此,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培育内在的道德意识首先需要具备现代人的主体素质,这就是个体性的建立。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建立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1)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个体人格意识觉醒。他必须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来反思、关注,要有自己的独立感知、思考和判断。这种思考会带来人格的觉醒,也就是意识到个人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人格就是对自己私人性的自觉坚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性;(2)个体孤独意识的形成。一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意识到自己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的人,就会把孤独看成人生的根本存在状态,而不是一时的情绪状态,就会需要并拥抱孤独,在孤独中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创造并尝试自己对自己精神的塑造;(3)个体责任意识的建立。个体在内心的孤独中建立起内在的责任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机制。在内心中建立一个评价的我(普遍标准)对行动的我(具体行为)进行审视、反思。行动的我与评价的我的一致就是对自己负责。哪怕犯了错也决不会推诿于别人。这种内心精神的二元结构,既使自身具有了内在超越性,又显示了主体的社会性。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社会性的自觉意识。这种内在的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就建立起人的内在的社会性并在人与人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就成为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内在道德觉悟是培育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核心内容

有了上述的主体素质,道德意识的培育就有了基础。所谓道德培育就是培育人的道德精神、道德意识,这种精神和意识当然离不开现实生活,但是它绝不等同于现实生活,它高于、超越于现实生活。我们在现实中之所以推行了很多道德实践、道德模范学习的活动而效果并不理想,乃是因为我们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内在道德意识的觉醒、道德哲学的养成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以康德的道德哲学为例子谈谈大学生的内在道德意识的培养。之所以谈康德,不仅因为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之祖,是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的最大代表,更重要的在于他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他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道德意识培育的三个准则或三条道德命令。

第一个是形式上的道德要求。不管你事实上做什么,或者做与不做,你都要确立一个原则,“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由于感性欲求和现实原因而做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因为这些行为的原则是否合理合法是有标准的,那就是我们的行为和意志不要自相矛盾,要成为像自然法则一样的普遍法则,才能一贯地存在下去。康德列举了四个例子:不要自杀、不要骗人、要发展自己的才能、要帮助别人,它们分别包含了对自己、他人的消极义务:即对自己起码不要自杀,对别人起码不要欺骗,以及对自己、他人的积极义务:即对自己最好发展自己的才能,对他人最好能帮助他们。否则,如果自杀成为普遍法则就会人人自杀,最终就会由于无人可杀而取消自己。如果人人欺骗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大家都知道了是骗局就会无人相信别人,也就无人可骗。如果人人都不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普遍法则,社会就会由于懒惰、堕落而毁灭。如果人人都不帮助别人成为普遍法则,社会就会是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最终就会由于自私而解散。

第二个是内容上的道德要求。“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2]人的行为有种种目的,但是总的目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本身。当我们的金钱、财富、地位、名利等其它目的与人本身相冲突的时候,都可以放弃。其它目的都成为人这个目的的手段。上述四个例子就有了新的含义:不要自杀,由于自杀往往是把自己作为手段对社会或他人奉献或者报复,所以,不管你如何行动都不要把自己的人性当作手段而应该当作目的。同样,欺骗他人就是把他人的人性当作手段,以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应该把他人当作目的。发展自己就是以促进自己的人性为目的,帮助他人就是以促进他人的人性为目的。凡是把自己和他人当作手段的事情就不做,凡是有利于自己和别人的完善的事情就去做。

第三个是最高的层次,即主体性道德要求。“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2]每一个有理性者都有资格、有权力、有能力、有必要成为自己的立法者。这就是自律,它使每个意志的主体都挺身而出成为义务、道德、责任的主体。行动的主体因此具有了人的尊严和崇高性。康德的道德命令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还实现不了,没有任何约束力而显苍白,但是,他给予每一个人最高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世俗的利益和感性的欲望可能会说谎骗人、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但只要你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不应该的、是不道德的。这个意识是道德的基础,有了这个意识和觉悟,人就还有救,道德就有希望。没有这个意识,人就可能真正堕落了。道德不是从外面灌输进来的,而是从我们心中生长起来的。每个人都承担着道德的使命。其自身的内在的道德意识就是社会的道德。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追求个人完善的内在道德意识与追求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统一,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内在道德意识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因此,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应该弘扬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康德内在道德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层次,把追求个人完善的内在道德意识与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类幸福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马克思17岁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我们有重要启发。马克思指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而任何生活都应该以意识到人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为前提并努力实现自己的自由。最有尊严的职业应该是最能发挥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职业,就是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2]因此,“如果我们选择了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从17岁开始,马克思致力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马克思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理想之光的照耀下,马克思个人的思想、行动和事业,都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折射出异常感人的精神与道德力量。面对商品经济与西方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面对信念、理想、价值目标在现实的生活中的淡化与缺失,马克思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道德培育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这种强大的精神与道德力量。

总之,在一个变化的时代,培育、坚守我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觉悟,并把这种意识和觉悟变成我们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责任与行动,这就是大学生道德意识培育的核心问题。

德育教育论文2400字 篇三

《立德树人:学会做人的教育》

【摘要】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任务。为此,本文从道德是做人的根基,遵纪守法是做人的底线,爱国是做人的天职,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准则,厚德、包容和正义是做人的内在修养,明礼诚信是做人的基础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进行做人教育。

【关键词】立德树人做人教育

做人的内涵是广泛的。毛泽东同志曾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改革开放后做人的根本性要求;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做人教育的强化和更高层次要求。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这与我们的传统要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对内要注重个人修养,先学会做人;对外要有社会责任感。

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基

道德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儒家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到当代“扶起老人大讨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系列“感动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评选等等,无一不道出道德在塑造心灵、报效国家和实现理想抱负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我国基础教育应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融合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让学生在积累学科知识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遵纪守法是做人的底线

遵纪守法的本源是道德良知,人要自爱,要爱他人,起码应该做到“不逾矩”,这是做人、做事行为的底线。运动场上,各类竞技比赛、球类比赛都不能越出场地周围的边线,做人,更不能堕落于底线之下,在道德、纪律与法制上,是连“擦边球”也不能打的。底线,是是非善恶的分水岭。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在大力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学校做人教育除了普及法律知识,还应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使每个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既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

三、爱国是做人的天职

爱国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大批忠心、爱心、用心的热血青年;对于个人来说,爱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和责任。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乐道于“苹果”、阿迪达斯,而不知道四大发明,那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罪过。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既知道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更要知道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立足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的情怀。我们惟有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催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动力,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挺立脊梁、奋发图强,产生报效祖国的恒远力量。

四、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准则

近年来,我国走出国门的公民愈来愈多,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出污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毁坏公物、不讲秩序、恶拳相向、低级趣味等,这些都是公民意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公民意识缺失是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落后最甚的地方,这与我们公民教育的不成功有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中,至此,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课堂创设情景、体验生活,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做好面向全体的公民意识教育。

五、厚德、包容和正义是做人的内在修养

厚德是一种胸怀,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厚,就是深厚的意思;德,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它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君子应如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修养自己的品德。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被称赞为大的,无不能容。正义即“正确的意义”,它是一种趋势和潮流,但经常会遇到阻力,因为人性既存在着自私、邪恶、自虐、欲望膨胀等与人类共同发展相违背的天性,又存在着公心、善良、追求幸福、克制、忍让等具有人类特色的人性,所以“正义”终会战胜邪恶,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做人原则。

六、明礼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明礼,即懂得礼仪,也就是讲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约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进步的外在的反映。诚信就是说真话,道实情,守信用,讲信任,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古人云:“立信才能立业”,“人之所助,信也”,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诚信二字的份量可谓沉甸甸的。明礼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走来,一直绵延延续至今,浸润着国人的心灵,不断的提升国人的素质。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每个公民要充分认识到明礼诚信的重要性。个人生活、交往需要明礼诚信,社会的建设发展需要明礼诚信。明礼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源泉和动力,是市场链条良性运转的润滑剂。二是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及每个公民都要积极开展和参与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三是建立严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对那些不讲文明礼貌,粗俗、野蛮的不文明行为,对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的行为,必要时要用法律来管理,用制度来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晓婷。育人以立德为本[N];阳泉日报,2011年。

[2]甄珍。落实《纲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J]。班主任,2010年10期。

德育教育论文3200字 篇四

《德育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接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作文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军训、社会实践、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汤云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7(3)。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考 篇五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情绪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好榜样,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带头去做到,要求孩子们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一起参加劳动。

二、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班主任对孩子们加强日常常规教育和训练,要以《小学生守则》为行为准则,教育孩子们要时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首先是训练学生正确读书方法:读书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课堂上读书时,时时关注孩子是否做到了。然后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同学们只要做作业,我一边巡视书写格式,一边不停地提醒和纠正不良的姿势。其次是训练学生起来发言时,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对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做的不好的进行耐心指导。然后是训练孩子们对人要有礼貌;讲文明;说普通话;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相互谦让,不说脏话,不要乱扔果皮,爱护公物,爱护市政设施,爱护环境等行为规范,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孩子们爱护环境,爱护市政设施。

三、对孩子们多鼓励少批评

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干任何事情之前,每个人都希望听到一些鼓励的话语,经常听到鼓励的话语,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如果孩子稍有进步,就给以鼓励,孩子们则会更加努力,下次会争取更好的成绩,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我们当班主任的更应该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或许,我们的鼓励会给孩子带来好的转机,成绩好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则会更加优秀。孩子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犯了错误应该受到批评。在批评时,要用淘沙取金的办法,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先肯定表扬其优点,诚恳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的火焰。自尊心是进取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秋瑾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自尊心臂百万金币还要珍贵,它有难以估计的奇功神效。如:学生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地批评和指责,不要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和赞美,他在这次知识基础上掌握的比上次进步的多了,书写也写的十分漂亮、工整,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老师的鼓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好的转机,会更加优秀。

四、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看,教师对孩子们怀有赤诚之心,孩子们经过亲身观察和体验,真正看出了老师对自己真诚的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如现在我班的龙俊陶同学,曾经被别人叫做“笨龙”在我不断关心和爱护下,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了,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用真诚的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树立好良好的班风

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大家庭,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一套完善的'班规来源与民主。在制定班规时,要调动广大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来参与班级的建设,民主制定班规。在班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督促孩子们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好的班风,把班级创建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位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不断的发掘。良好的班风是班级顺利开展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一个班级要有凝聚力,首先必须加强团结,营造一种健康的班级氛围:班里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是班级的小主人。总之,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班级好舵手、好导师;孩子们的好榜样;孩子们灵魂的塑造者。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可我坚信:一份功劳,一分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着的班级朝气蓬勃、井然有序地向前发展时,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功和收获时,我心花怒放。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有了正确地良好的班风、班规,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学习生活,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育论文 篇六

摘要:当前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其主要方法有歌曲渗透与欣赏渗透等,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探索,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以使音乐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所起的效果更加突出。

关键词:教育方法 音乐课 品德渗透

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新音乐课程标准里面,便明确指出了音乐教学应当具有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的热爱意识作用,应当具有培养学生优良行为习惯与集体精神的作用,把音乐课里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是音乐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1、歌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比如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较为生动地描述出了黄河船夫穿过激流滩的豪迈气概,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第一步要教会学生演唱该歌曲,待学会歌曲演唱之后,再给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舞蹈史诗“保卫黄河”与“松花江上”片段。同学们可以听到并真切感受到当时那段激扬抗争的岁月,并将这种激情带到音乐学习中来,有了形成激情的基础,同时也少不了技巧的科学表达,可以说技巧是满足思想感情表达的方法途径。于是课堂教学进行到艺术加工与磨炼的过程,此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速度:授课速度准确与否,同音乐本身感情表达得充分与否有直接关系,如果授课节奏太快,则体现活跃有余而体现雄伟不足,如果授课节奏太慢,则学生接受有余而生气不足。两者不用说达到德育教育目标,就是音乐教育自身的目标也很难完成。

还有一个是相关爱国歌曲的渗透问题,黄河船夫曲是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这个主体引申开来,给同学们介绍其他类型同时代歌曲,并顺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饶,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早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时候,国家所展示的自制先进武器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后不管谁侵略我们国家的一寸土地、残杀我们国家的一名同胞,大家就要同他血战到底,我们爱好和平,但是却会把侵略者全部都杀掉。这首歌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相应的,其他歌曲也无不蕴含着这样那样的精神食粮,教师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供学生咀嚼掌握。

2、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首,以爱为基本线索,学生学习本首歌以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心灵同音乐间的无障碍沟通,了解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深切领悟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先要求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在自我演唱中领悟歌曲的魅力与境界。整节音乐课以欣赏、演唱、感悟作主线进行连接,在感悟拓展的环节,可以适当插入PPT课件,用相关的温情音乐当作背景,给同学们展示出大量的具有震撼力的爱心照片,在不同人物角度中使同学们感悟到爱在生活中的珍贵,帮助同学们用更加新颖独到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并把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写出来,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关怀关爱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课件欣赏教学,同学们能够很好地体验出爱的伟大,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并会将这种情感带到课下的生活中去。

3、探索德育渗透的新方法

教学改革是持续向前发展的,这给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原来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被打破,给德育教育渗透带来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

(1)根据教材目标讲述音乐故事。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音乐趣闻、音乐家故事、作品见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知道,或者是预先使学生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做自主讲述,这样学生的心里便可以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形成不可小视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学习古曲“高山流水”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给同学们讲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逢知音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够利于学生对乐曲达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回顾了古代历史中的相关记载,加强了大家的古代音乐认知,对于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养成民族自豪感是有利的。

(2)与音乐有关的游戏。

游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年龄段越小,游戏的魅力越大,它能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培养其坚毅好胜、团结友爱的精神与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比如,在学习音乐情景剧阳关三叠、音乐游戏西游记等部分课程时,教师就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里,同学生们一起进行游戏,让音乐和游戏同时培养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

(3)适当的竞赛。

按照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学生实现适当节奏创编、歌词创编一类的竞赛,以达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这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竞争方面的意识。

(4)增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率。

使用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在欣赏配乐诗朗诵“春之歌”的时候,便可将多媒体技术发挥到极致,展现出优美的青山、鲜花、草地、流水,展现出和谐的诗朗诵效果,学生们一边看一边听,从而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同生活间的密切关联,使学生增强对艺术魅力的体悟与认知能力,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珍惜时间意识熏陶。

4、结语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为学生负责的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在音乐课堂内外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其现实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未来教师应当更加注意德育教育的意义,给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造就素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张佩茹。初中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9)。

[2] 熊斌。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2(5):25—26。

[3] 赵素珍。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05(12):39。

[4] 文静。浅析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8):98。

[5] 任永红。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中快乐成长―― 校园文化艺术节有感[J]。音乐时空,2011(9):84—85。

德育论文 篇七

题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小学是每个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学相关知识表明,小学时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特殊地位,他们要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真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养成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等途径积极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德育 教学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

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小学生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依靠小学班主任自己来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小学班主任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都要着眼于整体性的教育改革,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共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内部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树立整体观念,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促进 www.paomian.net 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逐步改善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浇灌,用心管理,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努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德育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德育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978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德育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德育论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