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由中国戏曲地方剧种的风格特色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1-12-31 17:40:4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夹缝中的喘息

——由中国戏曲地方剧种的风格特色想到的

中国戏曲起源于秦、汉,成型于宋、元,历经元杂剧,明、清传奇,直至当代戏曲,历时数千年而仍在延续。中国戏曲也曾繁花似锦,上至皇宫内苑、下至旷野田间,随处可见戏曲的高歌曼舞。戏曲,俨然是那时人们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然而时光荏苒,匆匆百年,戏曲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了一种边缘化的舞台艺术。特别是众多地方剧种,他们步履蹒跚、生存状况岌岌可危。生存不易,又谈何发展?

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在二十世纪中叶曾做过一次大范围的普查,当时各民族地区存在的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至今还存在多少?近期的“戏曲剧种普查”应该很快会给予我们答案,我相信,若无虚报的话,现状不容乐观。当今的地方剧种,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形:一种是早已不见于舞台,不过是文献中曾有提及、记载,让人们知道这个剧种曾经存在过;一种是专业院团不复存在,但尚有老艺人存世,于是我们还可在某些晚会上观其风貌,但风中之烛,不可久矣;还有一种是院团曾经解散,所幸音乐体系留传于世,于是便用其他剧种演员挂牌重来,排练演出这个剧种的折子、大戏。这样的演出乐曲尚存,但演出风格不再,从抢救、保护的角度,倒也是聊胜于无;现状良好的一种自然是院团配置到位,演员行当齐全,传统、创新并举,能下乡,能进城,拥有一定的观众群。但即使是这样的地方戏院团,他们还是需要为舞台艺术之外的方方面面去奔波、求告、辗转、忐忑,如:体制、拨款、编制等等问题。“艺术创作为了政府更好的扶持”似乎成了地方戏曲院团的金科玉律,于是一系列的舞台创作以某位地方官长的个人喜好定乾坤,成为了答卷应景之作,忽略了观众,甚至忽略了艺术本身。戏曲人怕了,曾经有多少地方剧种、戏曲院团在地方行政领导的一念之间解散、消亡。于是众多戏曲院团的艺术创作走上了一条迎合地方行政领导好恶的畸径,哪怕有时候这种“好、恶”只是妄自揣测、捕风捉影。在这种心态下,还谈什么艺术理想、谈什么剧作内涵、更谈什么剧种的风格特色?其实,“艺术创作为了政府更好的扶持”这本身并无不可。但如果政府能多给戏曲人一些安全感,院团的体制、拨款、经费等切身问题能不以某一位领导的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许这样我们才能潜下心来多想想艺术、多想想观众,多想想剧种本身的风格与特色……

鲁迅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地方剧种只有努力地保持、张扬本剧种的个性与风格,利用一切舞台手段展现其剧种特有的演剧特色,那这个剧种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可以在全国戏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剧种风格特色的形成,是由本剧种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积累、沉淀、爆发,让本地方的文化特色、人文内涵、处世观念与艺术表现手段相结合,又经过了长时间的碰撞、磨砺才得以形成的。是我们的艺术前辈留给今人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剧种如果失去了特有的风格特色,那么这个剧种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剧种林立的戏曲舞台上那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个性特色正在逐渐地削弱、乃至消失,更多的是千戏一面,千剧一格的舞台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戏曲从业者思索……

首先,导演对于一个剧目演出风格样式的把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导演是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才介入戏曲演出的,在此之前戏曲演出往往是戏班班主或主演进行“撺戏”,这样的演出常常结构松散、缺乏戏剧性,有些甚至纯粹成为了演员的基本功技艺展示。但有一点,他们无需为剧种的风格特色担心,因为无论是班主还是主演,本剧种的风格特色已然浸淫于他们的骨髓之中,让他们抛弃,他们也做不到。之后随着职业导演的介入,戏曲逐渐摒弃了传统老戏的赘述、拖沓,开始讲求剧目的立意、架构与节奏,艺术展现的多元化开始融入到戏曲舞台当中,使戏曲表演与戏剧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结合,这是导演带给戏曲演出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然而,戏曲发展到今天,导演慢慢地成为了地方戏曲剧种风格特色流失的推手之一。其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院团缺乏导演主创力量,一些地方院团出于评奖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地方院团为了扩大剧目影响的需要……外请导演开始蔚然成风。不可否认,这些优秀的导演艺术家有着超然的艺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理论、成熟的导演技巧,确实可以为一个剧目的成功创作提供至关重要的保障。但他们太忙了,当他们戏约缠身、甚至同时排演几个戏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来顾及、保持、发扬这个剧种特有的个性、风格与特色。于是,导演的个人风格掩盖、甚至取代了剧种原有的演剧风格;于是,“千戏一面”出现了……

当然,仅仅把地方戏曲剧种风格特色的流失归咎于导演,这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在我看来剧种演员表演风格的弱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戏曲演员的学习培养,又称“坐科”。特别是在一些程式感比较强的地方剧种常常是京、昆打底,这本无可厚非,我们需要京、昆艺术的规范、齐整来为地方戏演员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地方戏曲演员特有的本剧种表演风格从何而来呢?很简单,看。看本剧种的前辈的演出,看他们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流露出浓郁的地方剧种风格特色。这是一个从观感到心悟的过程,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是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能够解决的,他是一种表演血液的转化。这个过程绝不可省,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演员身上才会有着这个剧种的烙印,他们的表演才能充满这个剧种的风格特色。但很可惜,由于编制、观众群的制约,很多剧团特别是一些少数剧种的戏曲院团,面临着迫切需要接班人却又无法消化接班人的尴尬局面。于是当接班人从学员班毕业的同时,许多在舞台上正值黄金时期的演员纷纷离开了舞台,有的转岗,有的干脆退休回家。剩下一帮还不知道本剧种是怎么回事的青年演员演绎着这个剧种,那么似乎这个剧种演剧风格特色的流失也成了必然……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不想提及、却又无法回避的。不想提及,是因为它过于沉重;无法回避,是因为它真真切切的与地方戏曲剧种风格特色流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就是城市的趋同化,文化的趋同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消融。现在,四合院不见了,老台门不见了,古城墙不见,小桥流水不见了,老一辈的俚言俗语不见了,老一辈的幽默俏皮不见了……随之而来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消失不见了。这些改变对依附于地域文化的地方戏曲未必算是什么好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那一方方各具特色的水土养育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地方戏曲剧种,如今“水土”大同,剧种焉能不同。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的一句句经典台词、一个个精彩桥段都是从充满地域特色的生活中凝练、提取的,正是那“一句句”、“一个个”造就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舞台艺术。而今天,当我们再向生活伸手的时候,却发现她已经无法给予我们那份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为那份特色已然所剩无几甚至消失不见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地去保持、去张扬本剧种的演剧风格特色,却很难再去充实与发展。城市的趋同,文化的趋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地方戏曲剧种无法规避、无可奈何的现实……

夹缝中的喘息。今日,于夹缝中尚能喘息。明日呢?值得我们深思与探寻……

章 劼

2016•8•15

于北京•中国戏曲学院

word该篇DOC格式由中国戏曲地方剧种的风格特色想到的范文,共有288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由中国戏曲地方剧种的风格特色想到的下载
由中国戏曲地方剧种的风格特色想到的.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