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7 11:36:5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提倡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教师要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我们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2

说实话,从下发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将之束之高阁,没有去翻看过。因为我一向对于理论类的书籍不大感兴趣。现在拿起来翻一翻,发现还不是那么难看。

刚看了作者佐藤学的简介,我就觉得很佩服他,因为他能深入走访各种学校,和许多老师共同尝试教学的改革,为他提倡的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进行实践探讨,他的这种改革的冲劲、执着令人钦佩。

接着往下看,我发现尽管国情不同,但日本的一些教学现象和我们还是有些类似的。比如说他所说的综合学习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差不多,比如说他们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说他也讲到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其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感受,因为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十分相象: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作为一名术科老师,对于这一点可以说体会最深刻。我们通常每学期都会教两到三个年级,高低混合。如果连续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一节是高年级的话,那绝对是具有戏剧性的冰火两重天:一节课会是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发言时惟恐你不叫到他,让你因为教室太过热闹而烦躁:而另一节课绝大部分却严格奉行“沉默是金”,尽量躲避你的提问,让你因为他们的冷漠而郁闷。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而造成的,低年级的孩子不怕害羞,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也不怕小朋友嘲笑;而高年级的孩子懂事了,比较谨慎,怕回答错了丢脸,所以不敢轻易举手。但看了作者的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而他还指出教师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而应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我觉得虽然我们也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课,可好象学生真正参与的实践并不多,就算有也局限在校园,拓展不到校外。像他们那样长达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想都不敢想。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3

有一种遇见叫“相见恨晚”,是的,读《静悄悄的革命》,就让我有种特别的相见恨晚的感觉,多希望早就看到了这本书,这是本接地气,适合老师读的书,看书上的文字,仿佛能看到那时那刻真实的课堂情景。看书中的观点,总是让人不禁点头称赞。读这样一本书,容易让人反思真实的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思考如何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书中有一个观点说到“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手势教学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相应的手势表达意见,赞成、反对、想提问等都有相关的手势来表示,很多老师认为这样是很好的,学生的意见一目了然,而且所有学生都能够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的确,这种方法让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考和发展。学生发言时,被教师所划分的赞成、反对、提问等对应的部分所影响,因为只能赞成或者反对,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给排除了。而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长的就是这种模糊多义的意见,学生在表达观点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想想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真的有点惭愧呢。非要求学生大声说出清楚明确的答案,非要求学生明晰的描述……而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我总想着让课堂看起来显得很活泼,却难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课堂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工作以来,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情智课堂”“明心课堂”“新课堂”……等等,这么多看似新奇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些时候我们总是走向“极端”,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又忽略了老师的存在,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说、在讨论,甚至是学生组织,学生指名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这种课堂看起来只是表面上轻松方便地控制了教室而已。还有那些经过老师精心引导的轰轰烈烈的讨论,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什么也没学会,这样的课堂并不能称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顶多算“以学生为表演对象”的课堂而已。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正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书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这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而不应该在授课中为了达到快乐的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时光”的,互相倾听的教室,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更重要的是,老师也要在倾听学生的观点中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这种课堂的改变,一定是老师引起的,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改变,课堂就会改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因为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然而,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要在意识层面有所认知,其次,要在行动上持之以恒,最后,要在成果上不急于求成。遇见《静悄悄的革命》,对于真正地课堂,似乎更迷茫了,却也有了一些朦胧的想法,期待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4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或学生的想像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引发我的思考:倾听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学校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下岗的双职工家庭里,他们也会努力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自己说了算,平时也见多识广,在人面前好表现,生怕比别人差。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提出问题,他们不假思索就举手,于是常常答非所问,或者是别人才说一半,他就插进来,别的同学发言他不听,一门心事争发言,全然不顾别人的回答,而大多数是他们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样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别的同学的思考。

书中有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些话让我感到:针对当前小学教师互动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应把握小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促进小学生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5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了“润泽”的教室,听上去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教室里的气氛要恰到好处,可要是仔细琢磨,却没那么简单就可以达成的效果。一个润泽的教室,如走进一个周围环绕着柔和的轻音乐,到处摆放着古朴、典雅的家具的咖啡屋,人坐在那里,再火热的心情也会平静下来。沉浸在一个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学生和老师都超越了“主体性”神话,可以自由地发展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变为大家主动性的课堂。这时候,课堂上上的对话也会加深每位学生的印象。课堂上的倾听也会如愿地实现。如果老师能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他们平起平坐,用一个平视的目光来打量学生,那么和他们的沟通也会畅通无阻,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会倾听,听学生的,听自己的,听课堂的。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老师自己是不是在合理引导学生,课堂的气氛如何等等,都在倾听中得以释然。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以一种务实的精神,从老师到学生,到学校行政整个流程都注入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书中的每个观点都是精华,有些观念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能马上理解,但经过多次琢磨后会发现是你在教学中确实的那些内容。打开自己的课堂,走入别的老师的课堂,和同事之间开展合作,在共同的成长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看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教育花园的梦幻世界里,到处都是思想的芳香袅袅升起,醉人心脾。现在说是读完了,那是囫囵吞枣,书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只是被舌尖触摸了一下,有一点点的味道,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还需要细嚼慢咽地细细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6

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我想作为教师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学校的领导,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7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读着日本佐滕学先生的作品《静悄悄的革命》,就感觉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和鼓励,让我充满信心……

一、教学中要学会关注"服装裁剪"及"交响乐"。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佐滕学先生对"学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并且认为学习是人与人的交往。我们现在讲的"自主性学习"绝不等于让学生"自学自习",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之间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身与自我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种教学中,他把教师的活动形象地比喻为"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类。所以,佐藤学先生谈及的"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其实就是两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活动:"服装裁剪"就是我们古语中的因材施教;"交响乐团"则是主张重视学生的各种看法与交流。

他说: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对应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的活动中,"量体裁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课堂上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能否开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对照我的体育课堂,有时也安排所谓的自主及探究学习,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运动能力,遗传的原因,存在每个个体的差异,同一教材的实施与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各不相同。读看此书,与此对照,我所缺少的恰恰是"量体裁衣"式的教学,只能与学生群体相呼应,而不能与每一个个体对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还没有开展起来,或许还没有开展好。以后的教学中,怎样做一个"服装裁剪师"式的教师是我应该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在交响乐团的声音交往中,佐藤学先生认为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尤其重要。他指出在台上授课时,教师总是容易按教师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这真是一语言中。往往我们教师在提问时,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在寻找一个个学生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说出的不是教师想要的,老师心里可能是有些着急与恼怒的,教学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啊,你听讲没啊……此外,在教室里把探究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加以重视,的确可能让交往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能力不高,那么我们虽然避免了教学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肤浅的局面同样面临交流的散乱,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

所以,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时课堂教学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学习与交流,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

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如前一段时期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看到学生只注意追求远度时,只注意拼命向前抛,(教师提醒向前上方抛时)有学生回应"干嘛向前上方抛?",对于学生的片面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说明向前上方抛,抛物线大才能抛的远的道理抛)。

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观察优秀学生的动作,这样能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因为交响乐团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个高超的指挥,而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点上还要多学习如何调动大家的发言,形成和谐的旋律,最终这个旋律还要为交响乐的主题服务。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

"开始行动吧!"在看这本书时,心中一直催促着自己……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8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深刻的理论积淀,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实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有启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让我深受启迪,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工作态度,讲究实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还课堂于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也是广大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喊得越响效果越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转变。

佐藤学先生在他书中给我们提到了“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追求虚假主体性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中国的课堂里也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上课,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时刻不住地点头,高高地举手。有的班级上课,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而思维却是僵化的。这两种类型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它们都是主体性的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主体性,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也不是保持身体端坐,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课堂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调动自己的各个思维感官,把自己融入整个课堂,融入整个群体,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应、相互应答。以此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堂需要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倾听这一话题时,一位参与调研的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面对着学生,专心地全部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听到学生精彩的问题回答,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情感。”这是教师倾听的意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师和学生进行棒球投球练习。学生的发言好比投球,教师倾听好比接球,不管学生投的球如何,教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力求准确接住球,学生投球的兴致便会高涨。这样的快感会促进师生更好地玩好这次投球练习。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发言时,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倾听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间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革命早已静悄悄地打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与希望,投身于这场革命。佐藤学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引领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潮流。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课堂教学革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改变课堂,改变学校的道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9

利用闲暇之余,我静心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我想同样是亚洲国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处的吧。本书作者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出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同样是我现阶段需要去不断思考与实践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乐于发言,相比于安静的课堂我更加倾心于热闹的课堂。我总是觉得热闹的课堂代表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课。如果一节课中孩子们静如潭水,我会努力引导孩子们回答发言,但佐藤学却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来得重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在用心倾听。在一个学生表面热闹但没有好的倾听习惯的班级,首先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真正的倾听,就是认真去倾听品味学生的发言,体会学生传递出的复杂心情。作为教师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

佐藤学老师的精辟之言发人深省。他还提到了应以学为中心,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所以“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将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性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有矢放地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说,不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在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经常困惑,那么我应该说些什么呢?第一,我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应该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调控。真正以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轻松自在。

我想,教学的过程正如静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做到与他们共进步共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0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在每一年的继续教育中,我都会陆续地接触并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时也观摩过一些在课程改革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学校,如泗县灵童学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我也曾经想把这些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我的课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抛弃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教育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尝试、实践、反思、改进中,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作为教师,只有勤于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悄悄的发生改变。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了的板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教室和教师,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级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和影响,有部分的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内容,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故意创设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确,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现在的教室充满了活力,由原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然而,在变化的背后又显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把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授课时间总和固定在不超过5分钟,剩下的40分钟全部交给学生,这短短的5分钟,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这值得深思。这种对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硬性规定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教学秩序混乱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时,老师应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的知识不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学会的知识不说,对于学生通过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抵达知识的彼岸;“该教师冲锋陷阵时,绝对不能退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冲出来,为学生指引方向,排忧解难。

2、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现在的教室里,处处都洋溢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浓郁氛围,现在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于是乎,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探究失去价值、气氛活跃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的话题,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满学习激情、兴趣盎然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取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1

假期里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触很深,使我在以下几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征乃至人际关系)。

第二、精心安排学习内容突出,合作的主题。全面推进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师讲授和引导是有时间限制的,几乎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不太习惯,以合作学习的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内容到底如何安排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合作投入和提升,这是需要老师和研究者们长期思考的问题之一。

第三、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不断调整策略。对学生之间微妙关系的处理会对全体成员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学生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分析学生游离课堂的原因,并根据观察进行不断调整。这是合作学习能够持续进行的有效途径。

第四、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是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互教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观点是否同意,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学生在向同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在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挑战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2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读到的佐藤学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为《教师花传书》。阅读这两本书带给我十分不同的感触。

阅读《教师花传书》,仿佛来到了春天里。樱花树下,春风拂面,安静而舒心地倾听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者谆谆教诲。而《静悄悄的革命》仿佛真得是一场“革命”,总是不由激发起我对现实教育生活中“课堂改革”的回望与对照,时而失望,时而愤怒,时而面红耳赤。

佐藤学先生在序中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切实的成果。”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虽然佐藤学观察与描述的都是日本的课堂与教育中的现状,但作为一名中国老师,对于书中的概况,尤其那些“混乱”与“问题”,却那样熟悉,仿佛那就是我们最为真实的课堂写照。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的课堂或许还要更加糟糕。

近十年教龄的我也“有幸”体验过一场所谓“课堂教学改革”。那些看似科学、先进、响亮的口号足够唬住大批对课堂、对教学知之甚少的老师。如果嫌这样的说法尖酸苛刻,那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听话的老师”。我就是其中一位听话的老师。在那次热闹的“改革”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主动”让出讲台,站在教室的犄角旮旯里,闭上嘴,流露着温柔、会说话的眼神,观看学生热闹的表演。授课老师和学生都明白,那只是一场提前彩排过多次的表演,在某些重要场合展演。当听课领导离开,课堂一下子再回到从前——学生从讲台上下来,老师重新站上去,从纯粹的“学生主体性”再一下子变回纯碎的“教师主导性”。或许观课的老师心里更明白,只是他仍然需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或许他也只是其中一位“听话的领导”。

那时我带小学高年级英语。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几乎全靠课堂上的领读以及跟读。根据“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于是,每每有领导听课,我便提前教会新授课内容并“训练”出一批学生,教他们背下各自需要说的“台词”,记住自己应该站的位置,生动而巧妙地表演一番。远远观望,那仿佛真得是“润泽的教室”,学生真得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真得在我们的课堂上实现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明白,或者说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热闹的表演有多滑稽可笑,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教育有多荒诞可悲。

作为一名听话而又无知的教师,我被那些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先进教育理念懵得晕头转向,唬得噤若寒蝉,连自己本来在走的路也偏离了,本来要去的方向也迷失了。不敢说那些教育专家的理论是纸上谈兵、脱离教学实践,但至少我们在推进某一项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太过心急、焦躁、虚浮了。原本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温润,变成了暴风骤雨式的袭击与吞噬;原本应该发生在教室里、课堂上的悄然尝试与推进,因为自上而下的强大指标与强盛压迫而在热闹无比之后又戛然而止。无论是推动过程中的“热闹无比”还是检查过后的“戛然而止”都是巨大的讽刺。

吴非老师在文章中反复提及他经历过的那一场文化浩劫。只是几十年已经过去,那些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跃进、浮夸、好大喜功的思想作风仍然固执而顽强。在我所经历的那一场意义可大可小的“改革”中,我们也是几个月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巨大的“可推广价值”。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回望、梳理,当那场巨大的闹剧虎头蛇尾地落幕,其实更深刻的反思与行动才刚刚开始。

作为教师,我们究竟该追求怎样的课堂,是热闹发言还是用心地相互倾听?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仰望权威与诱惑,还是脚踏实地、端正自我、与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我们的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革命”,是闹哄哄的还是静悄悄的?

之于我,实在爱不起轰轰烈烈的“革命”,不愿像无助的浮萍一般在浪涛中随波逐流,不愿像失去依靠的叶子在狂风中四处流浪。只希望多得一些空间与安静,可以在静悄悄的反思中,看见自己的无知与愚蠢,在静悄悄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在静悄悄的实践中,开启更美好的教育。或许,我们更需要静悄悄。而这,比起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革命”,更需要教师的自省、自觉与智慧,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颗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与成长。对于教师来说,亦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也更需要从内打破的勇气与能量。如果这种打破就是“革命”,那真得需要静悄悄地进行。否则,除了惶恐与慌乱,还能剩下些什么?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3

《静悄悄的革命》,听到书名我就在想象:革命,怎么革命呢?课堂吗?学生吗?教师吗?教法吗?……很多问题不自觉地从脑海里蹦出来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静静地阅读。当然首先我就认真看了作者简介,原来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也许是历史对我的影响,我对日本人、日本国可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不过,我对日本的教育还是很好奇的。因为日本国家发达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十分重视。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我的思绪竟然不断变化着:首先我很震惊。佐滕学先生认为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他竟然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说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这该需要怎样的毅力啊。反思自己,总觉得很忙,无暇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并满足于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停止不前。与之相比,自觉惭愧。读着读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次。我竟然很懵懂。以前看书,虽不能一目十行,但也能达到“一目五行”的速度,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读这本书时,我竟然不得不再次放慢速度,什么“‘主体性’神话”,什么“主体性假象”,什么“‘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让我感到很懵懂,不得不放慢速度细嚼慢咽。最后,我很有感触。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那么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做一个静静的教师

曾经,我也害怕课堂上的冷场,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然而在这本书中,提到“润泽的教室”,“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想,顾名思义润物细无声,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是滋润的,那么孩子一定如沐春风,一定可以安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这也应该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那么要想创造润泽的教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营造温和的学习氛围,观察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学生诚恳亲切地交流,让自然与平静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自立合作地学习。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谈时,学生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做静静的老师,静静地引导孩子们学习、思考。

二、做学会倾听的老师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倾听是学习的基础。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这忽然让我想到了福建名师林莘,去年我们在扬州学习《小学语文现代与经典》(第22届),林老师整节课静悄悄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然后互相交流,形成了一节独特的倾听课堂。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倾听的花朵在静悄悄地绽放。

然而在我的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而我经常由于时间原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寻找答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会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就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收不到最佳效果。身为教师,我们经常希望听到满意的答案,希望听到课堂上能有孩子们积极的回应,然而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最近,听了我们汪老师的一节阅读导读课《夏洛的网》,虽然课堂上气氛不太活跃,但是我认真观察了一下学生的反应,再加上我自己的听课感受,我倒觉得这节课孩子们都在认真倾听,老师也在认真倾听,倾听主人公威尔伯的心声,倾听夏洛的语言,想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相信孩子们在倾听与思考中已经与老师、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后他们一定急于阅读,因为连听课的我都想马上阅读了。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学生的热烈回应,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在倾听中回应着,他们会以行动代替语言。

三、做一个敢于研究的老师

教育是一件需要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事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然而学习研究是有很多方式的,开展教研活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以及参加课题研究等等。在我们学校“大阅读”活动的引领下,广泛阅读各类书目,是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当然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开放课堂,以前我也像佐藤先生提到的那些教师一样,不好意思开放自己的课堂,怕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同事之间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当然,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家长一起研究,参与校外学习那是再好不过的。我们只有在参观、学习、研究、实践中才能不断成长。我们应该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不断沉思,很多教育现状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的课堂,我们需要尝试进行静悄悄的革命,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异样的精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4

两年前我就买了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可才在这周认真看完了全书,对佐藤学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有感触。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改革———相互开放的教室。这个概念不算新奇,可目前来说,我们听到的很多“公开课”或者说是“开放课”,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另外书中提到的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不是旁观,不是来指指点点,而是一起共同地参与到课堂管理。这个做法太赞了!再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内公开课,不能流于形式,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良好的教研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形成一种“相互倾听”的氛围。当然学生的改变不是立刻的,它是缓慢的过程,但只有我们的教室发生了改变,学校才会有所改变。我们的教室之所以改变在于我们的教师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做“合作性”同事,进行校内教研活动时形成学习共同体,真正实行所有老师都真正上一节公开课,不要害怕上功课课,不要害怕自己的课被同事指指点点,我们要时刻记住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需要抱团进步。

这一本书理论知识很多,虽然对我们乡村教师来说,实施这些计划几乎不可能,但这本书的的确确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学会站在不同层面思考问题,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棒的学生。

回想我的课堂,发现自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师生互动不充分,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害怕出错,我想这与我平时教学中点评学生时不够中肯不够积极导致的,同时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我没有给予鼓舞。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不语,越来越不想思考问题,这与我们教育者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体,一个变化着的个体,我们的学生也渴望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的教室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的关系,我们需要相互倾听,这样才能更好改变我的课堂。

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可我会努力从自我先做起,更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一切。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相互的,我们的学习是相互的。我要带着“心”去倾听学生发言背后的心情,去发现背后的故事。加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一节,我感受很深。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我我们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的舒了一口气,或者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所需的答案时,总是想法的引导学生回答自己预设的答案来。

对于这种现象,左藤先生说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与表现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与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往往在创造的思考与表现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是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得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着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进行反响,课堂的内容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思考的威力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时,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左藤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也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

在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我们虽然“恩、嗯”地点头,热心听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发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并不是在专心的接纳学生的话语。

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致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这样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倾听,教师的榜样作用吧。

我觉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来静静地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6

《静悄悄的革命》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就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那么,教师怎样倾听学生才是真正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生了共振,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静悄悄的革命》第四节“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将给我们揭开谜底。

带着问题开启本周的阅读,然而,要想解惑却不是那么容易。作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述方式让人初读时不能捕捉住其观点的。反复阅读数遍,似乎才触及到作者表达的意图,也许这就是阅读经典的不同之处吧,它绝不会供手托出明确的观点,需要人进行脑力加工方可获得真知。本节作者首先给我们提供了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对学生的发言不断附和、帮腔、评价和概括,或者将学生的发言板书下来。在作者看来这种倾听方式看似师生对话互动得很热闹,实质上是教师害怕沉默、维持教学进程的一种应对方式。在教师心底,关注学生的发言是为了推进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言背后的思考与情感投入。“下一步该做什么”折射出来的是教师对教学失控的一种焦虑,操纵学生服务于教学,控制教学的进程才是教师真实的意图。细细剖析,我们终于发现这种倾听方式并不走心,不是真正的倾听学生。

那么,走心的倾听学生又该是怎么样的呢?作者指出,真正的倾听是要理解学生的发言。不仅要“理解”学生说话的内容,还要理解话语背后潜在的复杂的想法和情感,即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说,他是怎么想的?只有挖掘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生共振。对于精彩的发言抱以真心的欣赏和赞美,对于不完美的发言,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然后,找到认知的症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与理解。就如文中那个形象的比喻,师生对话交流就好比打棒球,老师既要能接住学生传过来的好球,也要能接住学生传过来的“坏球”,能接住传过来的“坏球”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只有这样师生的“传球之旅”才是令人愉快的。

联系到当下的课堂教学,师生这种愉快的“传球游戏”究竟该如何实施呢?以围绕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为例,当老师提出问题任务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当全班交流时,老师要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教师进行穿针引线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如:这是他的想法,你是怎么想的呢?让大家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作为合作者,当学生交流出现分歧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学生提供讨论的话题。作为引导者,当学生的交流误入歧途时,教师采用追问或质疑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正途。教师只有充分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当然,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除了眼中有人,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与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振,还要心中装着目标,将学生引向目标的彼岸,实现深度学习。这需要教师教育的情怀与智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7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我在网上搜索看看哪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可以在闲暇之时来学习学习,从而来改变自己的一些贯性的思维,来助我平时的教学一臂之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时发现的。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但观察周围的课堂,在这四个要素中,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反映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读完之后我在思考,我们教师在课堂之上到底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一、个体成长的守望者

我们的教师要摒弃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这两顶帽子。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成长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二、学生发言的倾听者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会倾听更源于教师的倾听。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有时对于学生不成熟的、稚嫩的表达,我们还真是缺乏了耐心。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习惯是课堂上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自己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然后是从学生的发言中出作应答,学生认为自己被关注被重视,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学会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气氛。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碰撞与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学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弊端很多呀,不可取!

三、知识建构的设计者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来诱发学生的学习,怎样组织合理、有效的活动,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要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想法,愿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打造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异彩纷呈,我们的教室也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让我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8

在这个特殊的超长假期,我终于认真地读完了佐藤学教授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一所所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分为“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个部分。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家,虽然书中内容远在十几年前,但是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课堂现象和教学状况,不都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课堂吗?不得不感叹“教育无国界”啊!佐藤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提出有见解的对策,让我不禁审视起自己的课堂。看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感慨与收获:

一、改变课堂营造“润泽的教室”

书中说“润泽”是表示湿润程度,也可以说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心情。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都可以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而与之对应的是一种极端的教室,比如“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等等”。

这些极端的教室,多多少少都映照着我的教室的影子。在学生对我某一个问题抛出时而产生激烈的争吵的时候,我曾大声呵斥他们,于是吵闹的课堂渐渐地变成了死气沉沉,学生再也不敢踊跃发言。在自习时,我离开一会,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肆意妄为,吵吵闹闹。在公开课时,我的教室又被扮演着学生表面很活跃、高高举手发言的教室,而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听课的教师对我的课堂报以赞赏的一种虚荣心。其实这样的极端课堂肯定也出现在很多的学校,大家都认为优秀的课堂是活跃的,是热情的,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学生们真实的感受,他们是否从心底接受这样的教室呢?

佐藤学教授的文字让我醍醐灌顶。在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润泽的教室里,学生应该是如沐春风,自由自在。在润泽的教室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得到极大的尊重。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奏都应该是柔和的。这样的课堂所滋润的学生才能茁壮而又健康。

二、改变课堂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指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学生的倾听,不仅仅仅是在倾听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也是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但是,我们一直认为课上发言热闹积极是好的课堂,认为创造出这样的课堂的老师便是优秀的教师。我也曾一直追求这样的课堂,把那些在课堂上静默不语的、神情呆滞的学生擅自贴上“不爱发言、不爱动脑”的标签。现在想想,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因为我错误的教育标签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是因为不会倾听才表现出课堂上所谓的“静默不语、神情呆滞”。当学生表现出不认真听讲的时候,我也只是一味地去呵斥,而没有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方法。其实教室里,也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总是预设学生的发言,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回答得和自己预设的一样,就算不一样,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往预设答案上引,甚至让该学生直接坐下让其他同学继续回答。因此,往往忽略了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他的答案值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通过对照,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浅薄。

细心的倾听者应该能从对方的话语中听到心灵的声音。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作为教师,我们自身自始至终地要专心专意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和他讨论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作为学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要举手发言或者大声发言,静悄悄的教室氛围会让他们独立思考,与文本对话。倾听,就像一面镜子,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三、改变课堂打开教室大门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指出“打开教师大门”就是让所有教师都要上公开课。说到公开课,很多老师都是拒绝的,甚至一些资历老的教师会认为这是年轻教师该做的事,他们年纪大了,不适合上公开课。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样的教师是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因为,他们把教室把学生当作了私有财产。”可是,这样不上公开课“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学校不成文的规定了。我们农村学校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学校老师大多已经老龄化。每年的公开课任务都是由我们年轻老师自己承担。这样下来,我每一年都会有公开课,外出听课活动等都是我参加。而老教师只负责参与提供意见,有的甚至从来不参与任何一次教研活动。

拒绝上公开课的老师,一方面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课堂缺陷;二是不想自己的课堂和教学方式被同事们指手画脚。因为,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所以,长此以往,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与探讨是很难开展起来的。要让所有老师打开教室大门,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因为只有校长能要求不肯上公开课的老师打开教师大门;二是要有充实的教研活动,而且必须开展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这样每个老师都会愿意参加。当老师们都能畅快地打开教室大门,润泽的教室,相互倾听的课堂还会远吗?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好处,我们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潜光而行,润物细无声,用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静悄悄的革命”不就开始了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9

《静悄悄的革命》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知名教授佐藤学。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日本各地的一千多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养护学校,走进了万间教室。在学校,他推进“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推进构建教师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共同体。译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教授李季湄。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在学前教育领域著作很多,影响很大。

佐藤学教授在序中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他认为,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完此书,我被佐藤学教授对教学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撼,被“润泽的教室”所吸引,被“合作性同事”所感染,对佐藤学教授追寻的“学习的共同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一、关于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文中写道:“日本小学教室的特征是‘乱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的教室是‘静悄悄’(拒绝发言)。”佐藤学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教室)的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的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拒绝发言。

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让我很受启发:大多数教室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的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

作者认为,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

看来“倾听”才是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没有“倾听”就没有有效地交流,没有“倾听”就没有有效地合作,没有“倾听”就没有欣赏,没有“倾听”就没有学习共同体。我们真该思考一下“倾听”的策略了。

二、关于“润泽的教室”

书中“润泽的教室”这一观点很吸引我。作者认为,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的、轻松自如的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润泽的教室”是理想的教室,它与缺少人情味、表面热闹的教室、空气沉闷的教室、学生做得笔直的教室有本质区别。

三、关于构建教师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

佐藤学认为,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他在研究中发现,通常都是年轻的教师被选来上公开课,而上了年纪的教师则专门参与提供意见、建议,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创造教学方式。

读后我很惊讶,我们的校园不正是这样吗?我们似乎乐此不疲,浑然不知这可能也是个陷阱,还为自己的做法找了一个光鲜的理由—以老带新,青蓝帮教,锤炼年轻教师。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忽视了成熟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这些教师在成熟期很难突破成长瓶颈,从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佐藤学的“合作性同事”理论带给我很大启发,这件事值得深思,需要有所改变!

书中还提出了校内教研活动三个原则,即应对学生的教学;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教师持有自己明确课题的教学研究。很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和我的同事研讨这三个原则,相信会对我们的教研工作有所帮助。

四、关于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

佐藤学教授将在各学校盛行的“参观教学”改为“参观学习”,这一改变让我似乎领悟到了他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与彻底!同时也让我对“学习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我想学校这一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们的共同体,也是师生们的共同体,更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共同体!我想最理想的课堂状态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最理想的校园生态应该是师生和家长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20

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触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在书中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可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事实上,在我国,“静悄悄的革命”也在进行之中。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该如何理性地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或许我们能从本书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营造倾听的教室。

要“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作为教师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那么首先老师就得学会倾听,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其实,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仔细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就像佐藤先生说的,“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只有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语言才会表现得丰富起来”。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也会经常责怪我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有所欠缺,当学生不听讲时,也会责怪学生不认真,而对于自己的反思却很少。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作情感共振,只有在这种教室氛围中学习的学生才会是幸福的。佐藤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比喻,他把倾听学生的发言就比作和学生玩棒球投球游戏,如果能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不好,你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他以后就会兴奋得投出更好的球来。而我们平时为了教学进度等原因,不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他们当让会沮丧,甚至不愿投球。所以,我们只有认真的面对学生,接好每一球,重视每一个球,倾听他们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对他们的发言产生敏感的反应,用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才会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才能和老师产生很好的互动,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

读了这本书后,充分体会到了要学会倾听,培养倾听能力的重要性,让我们也开始在学校里开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21

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从学校内部的关系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学校应该是师生一起学习、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沟通学校内外,在书中他着重提到要将家长引入学校。在小千谷学校里,家长可以在设定的观摩教学时间里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听课,然后再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教室听课,最后与教师一起交流教育的状况,此外,家长还可以作为嘉宾来教室成为教师的助手或亲自上课。尽管实施时的确有诸多的困难,比如家长要克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佐藤学教授称日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他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性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困扰,但是在和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让我们坚信脚下的路是正确,这场革命最终将会是一个双赢,即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更有活力,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22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范文,共有2939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下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