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学校管理公文 >

中心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11 09:06:5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中心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我学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根据《芜湖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19]152号)和《无为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无教职成【2021】54号)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学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借助信息2.0工程,提升办学品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让全体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理念、应用习惯等方面提升。2022年,完成整个学区教师每人不少于60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各30学时)。学校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团队和培训专家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提升;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新模式,推进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思路创新与方法创新;教师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能力发展测评,提高测评助学的精准性,探索出适应新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培训对象及时间安排

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对象是学区全体教师(近两年退休的教师除外)。2022年完成全校教师总数的100%,按照整校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

三、工程实施主要内容

(一)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和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1.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导主任、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网络研修为辅的培训方式,依据《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实现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学校管理团队负责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强化混合式校本研修自主设计与组织实施、指导全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应用考核并进行审核、创新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模式、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2.开展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研训。

各校要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科骨干教师、电教人员,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开展培训团队专项培训,推动培训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能力。

3.整校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依据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 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研制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合理配置学校培训课程,采用自主选学、实践为主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课程研修30学时。依托无为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培训,组织教师在线上自主研修30学时的网络课程。学校依据本校所处信息技术环境,从30个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2)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实践活动30学时。学校结合教师选择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点制定校本实践活动方案并依托无为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统一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活动。校本实践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是学校开展以基于网络的听评课活动为抓手的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活动,每位教师上传1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课(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到学习研修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其他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课进行评价,每人评课数量不少于3节;

二是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每位教师将不少于3个微能力点认证材料上传到学习研修平台,同时对本校学科教研组的其他教师上传的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

三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及学时认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网络展示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从中择优选择成果参加无为市的展示评比活动。

4.信息技术应用考核、评估活动。

以校本应用考核为形式,以微能力认证为途径,以学分为衡量指标,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树立“学以致用、以评促用、应用第一”的导向,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综合衡量整校推进目标达成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校级管理团队履职等情况的学校综合评价体系。

(二)推进“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开展对口帮扶项目。

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通过与优质学校“结对子”、开展对口帮扶、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利用智慧课堂、在线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采取线上实时互动、教师模仿名师网络录像实施教学,或者名师网络录像与当地教师辅导结合等模式开展教学。创新学校信息化校本研修模式,利用校本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完善教师能力提升常态化运行机制。

(三)信息技术应用资源建设。

依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需要,统筹协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资源开发。激励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研发视频培训课程资源。收集来自各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的常态数据以及生成的优质资源,开展数据深度综合挖掘,分类整理;收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的优质案例资源;收集信息技术应用微课比赛、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依托无为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资源服务平台,对优质资源进行上传和下载,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四、工程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学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指导,学区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学区管理团队,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具体工作。

组 长:吴成兵

副组长:朱志成、方 明

成 员:朱先兵、蒋志成、钱广周、郭多文、王应苗、沈朝辉、

利成明、杨 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由郭多文同志负责。同时成立学区管理团队:

组 长:方明

副组长:许忠荣、鲁求好

成 员:许业成、昌号号、李兵、薛雨帆

各校(园)相应成立组织,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本校能力提升工程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做好本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管理。以教导处为主管部门,切实开展信息化教学网络学习和校本研修,制定校本研修方案,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校本研修学分登记。负责制定、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制度;负责教师全员培训和岗位实践跟踪指导;负责对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情况进行督查、验收,及时萃取优秀经验和典型案例,广泛开展成果展示和宣传。学校管理团队负责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项目,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规划和实施方案,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30项微能力测评表),对教师提交的实践认证材料进行评审,反馈评审结果并提出实践建议。

(二)营造良好应用氛围,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学校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扎实有效做好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能力提升工程2.0,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发动教师依托学习研修平台开展在线研讨互动等网络教研活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强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工程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将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纳入校长(园长)任职考核的考核项目。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等。

(三)多方筹措经费,切实保障提升工程正常开展。

根据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积极统筹落实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骨干培训与教师全员培训。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赫店中心学校

2022年3月30日

附:时间安排表

时间

内容

2022年3月

项目启动

2022年4月至6月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实践

2022年9月至11月

校本应用考核

2022年11月至12月

工程办检查验收

word该篇DOC格式中心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范文,共有365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中心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下载
中心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