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23 21:20:3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引言】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的教学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殊不知,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门课程。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贴近学生生活,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的目标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导致课堂上无人听讲,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这都与思品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关。

二、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具备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新事例、新事物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一课,教材上讲解的都是十几年前社会发展的情境,而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时期刚刚出生,对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非常陌生,甚至讲解香港夜景的图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经常去,早都看腻了,比这图片好看的有很多,这有什么好看的?这时就不应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搬,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先了解过去的人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再根据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整体性、开放性。教学中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还可延伸到课外、校外;内容方面,活动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其来源广泛的新信息和新观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主体方面,活动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教师,而转变为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動,自我发展。

四、形成新颖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在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在行为能力评价上,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有效的思品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开放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结论型向问题型转向,从静态向“活动”转化,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高段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亮,《浅论国际法的阶级性与强制性》1期

2.陈福刚 刘凯,《透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11期

3.张艳,《论军事法的部门法地位》203期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论文 篇二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论文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算途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必须很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下面从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多留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个中滋味不是在书本中能全部体验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所进行的品德教育最终目的也就是指导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做主》这一主题的第一节内容《投上神圣的一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学了,五年级二班又要选举班干部了,但是事情让班主任老师很为难,有的家长提议班干部要轮流当,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有的说就让班主任指定就行,有的说要经过大家的选举,你们能帮助她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到底用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因为联系到了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兴趣高涨,马上小声地议论起来,最后,通过议论,得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选举办法:先由学生推选候选人,人人可以参加,既可以推荐别人,也可以毛遂自荐。然后候选人向全班同学发表简单的况选演讲,并接受大家的提问,最后让大家投票表决,得票多的当选。这样,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认识到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兴趣很大。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如教学《快乐就是分享》一主题时,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在每年一次的番瓜大赛上经常夺魁,他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啬地将夺魁的优良品种种子送给街坊邻居,人们不解其意,农夫说:“我将种子分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是帮助我自己!”请你想想,农夫这样做为什么也是帮助自己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有了各种答案的猜测。最后当老师提示答案:农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邻居们也能改良他们的番瓜品种,从而避免农夫邻近田地里别人较差品种的番瓜花粉传给自家的番瓜。学生恍然大悟,并好象明白了点什么。师再小结一下:用一灯点亮另一盏灯,却无损于自身的光芒,当我们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时,不仅对自己没有损失,反而,你的一分快乐会变成更多的快乐。其实,快乐就是分享,学生自然而然受到了教育。

二 任务驱动 主动参与

一直以来,任务驱动被认为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模式,但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这一方水土》这一主题时,我先学生分好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如了解我国的名山、名河、多样的气候、富饶的物产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此时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借阅有关图书、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究,具有较多的体验、了解、思维、交流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式的交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是我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只有更新自己的观念,力求创新方法,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篇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

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导入

1.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普遍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灵活应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如品德与社会中讲《生死不离》,可以讲述 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奋勇救人的故事,由于他的特殊贡献,在第 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那娇小的身躯与高大的姚明并肩走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昀前面。学生被这个故事打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歌曲导入

小学生喜欢明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导入,从而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基础上切身感悟父母之爱,世界上昀纯真、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而且对“活动交流”教学板块做了很好的铺垫。

3.悬念导入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先导、资源和原动力,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以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1.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开放式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另外,讨论是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程度的适度性,做到张合有度、张弛有致。

2.建立快乐学习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拘泥于教科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把一些新生事物以及新的事件及时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让大家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积极地各抒己见,昀后做一个总结,从而让大家受到教育。甚至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互联网的搜索拓展和延伸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四、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需要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对知识乐于探究的态度。在生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篇四

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五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一、何谓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也在进一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 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也是如此,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制约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受家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品德倾向,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由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方法不同,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 从而制约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方面讲,在城镇地区,大班化教学现状突出,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难以调动整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农村及边远山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负课, 可以不像数学、语文那样学得认真扎实,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从而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气氛,情境表演注重形式”等现象。 这样的课堂看似红红火火,但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发展。 学生讨论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 在情境教学中的体验不深刻,又如何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三、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只要教育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真实的现实生活就会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性很强, 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为了提高这门课的有效性,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每个小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认知、判断、评价建立良好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能够做的事,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看一些视频或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这些事情是否正确,换做是自己应该怎么做等。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优秀的品质和恶劣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同时还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 体验社会生活和将要经历的人生。 之所以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 是因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对学生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通过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好、更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教学过程与培养习惯相结合课堂犹如饱满的种子, 细节犹如灿烂的瞬间。 假如能捕捉细节, 就能让课堂如虎添翼,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个动作、一记眼神、一种自信的神情及独到的见解等都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息息相关。 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表演的欲望及模仿力非常强烈。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 让学生来排练课本剧或生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模仿中提高品德情感,培养良好品质。 如学完《我们的班集体》之后,结合班里有个小朋友脚扭伤事件, 我引导学生当你遇到有困难的人时, 是否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我设置一个场景,一位老奶奶提着一件很重的东西在路上走,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学生积极要求上台表演, 有搀扶老奶奶走到家里的, 有帮老奶奶提东西的……学生从不同的表现中, 可以看到学生幼小心灵的闪光点。 如教学《共建文明家庭》时,让学生先说说招待客人有哪些基本礼节后, 然后安排小组表演小品,每一小组先进行充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最后请学生上台正式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知道如何招待客人, 培养学生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 假如一节课能让学生学会一个好习惯,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必将是终生受益的。

(三)精妙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氛围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如果在品德与社会中能抓住这一特点采取余文森教授的“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之一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这正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髓所在。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的地方 》时 ,虽然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会用到水,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水的情景却是很抽象的。 我通过让学生思考: 假如没有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会发生多么麻烦的事情,并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体会没有水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之处。 所以,我们应努力从抽象的知识中找到与学生形象思维相吻合的切入口, 精妙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交流辩论、提问解决、实践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堂高效相结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 以其新颖、生动、活泼的形象,改变了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现象,带给学生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变枯燥无味为生动具体, 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为达到高效的学习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是短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 通过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我觉得应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宜的方法,掌握必备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必定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秘课中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六

文秘课中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就业与社会需求,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企业用人层次的不断升格,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把“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一线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设置对应的情境,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供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主体作用有效课堂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为理论教学服务,可以明显改善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情境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文秘课的教学质量。

一、情境教学的实践作用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填鸭式”的单向的讲授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而情境教学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有更多“说”的机会,激发他们去独立思考。

在讲授“会场布置”的座次安排时,我设置了三份主席台人员名单,分别是公司内部领导,中国和美国领导,公司和外国公司领导。让学生模拟对应的开会情境,怎样进行座次安排?学生首先想到了最主要人员的安排,但如果主席台领导人数有奇数和偶数不同的情况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就来了,我因势利导,提供领导开会情境,让学生模拟不同级别的领导身份,让他们自己讨论和表演该怎样排座次。这时候老师不要着急公布答案,否则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养成“拿来”的坏习惯。但适当的提示是必要的,比如提示学生考虑到习惯原则。比如要考虑国内和国际原则,考虑“以左为上,以右为尊”的原则。上述问题涉及的知识,很繁杂也很抽象,如果没有情境来帮助学生帮助理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在学生的热情表演后,接下来我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几张国内公司主席台座次图片,再让学生回顾不同场景,判断出位次的正确的顺序。

整个情境分析的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同时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需对时间和环节进行控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发言,愉快地讨论,并逐步解决问题。

2.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文秘专业的理论课对实践课起到了指导作用,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肯定是不受欢迎的。只有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渴求,才能使知识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教“危机处理”这一章节时,设置这样一个场景:在某市大酒店举行的一项集体婚礼中,有10对新婚夫妇的亲朋好友参加了庆典活动,他们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有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还有很多是本地的。婚礼气氛热烈,但在婚礼筵席中,意外发生了食物中毒。中毒者多达几十人,有的恶心呕吐,有的昏迷不醒,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人用完餐后搭车离开了本市,新闻单位对这次婚礼中毒事件给予了曝光,该酒店一时陷入了困境。如果你是该酒店公关关系部门经理,你将怎样组织协调解决此事,挽回影响,重新生机?并请谈一谈此事若处理不当,结果将会怎样?这样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设置的角色中,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要采取公关策划。还有的学生想到要怎样处理赔偿事宜,比如公关策划的前提是先要调查、掌握事故的原因再进行策划,策划要考虑哪些对象?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学生想到了具体的策划对象:对事故受害方的对策、对公共媒体的策划、对有业务来往单位的策划等。然后通过小组修改,确定了具体的危机策划方案。

事实上,无论学生怎样处理,学生都必须寻找相应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那幺他就会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境分析不同与数学题目,它正确的答案通常不是唯一的',而我们寻求的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抓在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假设和推理中得出理想的解决方案。

在讲授“会前准备”这一节内容时,我设

计的情境如下:庆康公司正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有数百人参加。听完总经理报告后,进行会议小组讨论时却出现了麻烦,分组时每组人数都一样了,没有考虑到会场的大小,因此直接影响到了会议的讨论质量。如果是你将会怎样安排不同的组别?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发言了,肯定是要大小不同,根据人员的组别,有的说要根据人员熟悉程度等。接下来,学生的讨论比较激烈,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假设,组织了相对严密的推理,最终他们得出结论:秘书人员首先要到各会场实地查看,对会议场所能容纳的人数十分清楚,然后本着一个单位相对集中的原则,全面平衡,合理确定小组的划分,再报领导批准,决不能马虎从事。

因此,多给学生锻炼的计划,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假设、推理,来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这样,不但逐步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使“教”与“学”的过程进一步融合起来。

4.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秘书工作中,经常会有意外事件发生,但作为秘书应该时刻有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的知识是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等学生踏上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根本无法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典型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我曾经给学生放过这样一段教学录像:一朵大红花:金山公司正在召开表彰大会,请来的领导和公司经理正微笑着把一朵朵红花戴在先进工作者胸前,但料想不到的是花篮里的红花只剩下三朵了,而还有四位先进者没有受奖。难堪的局面马上要发生了?如果你是秘书该怎幺办呢?

时间一分分过去了,终于有学生七嘴八舌发言了,虽然学生的方案有很多漏洞,但还是出了不少的点子,当我问学生有无更好的方案时,学生们都低下了头。

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继续放录像:这时反应敏锐的总经理秘书小蔡,在台上把一位刚刚受过奖的人请到一侧,耳语了几句,那人迅速摘下大红花,交给了小蔡。在前台,总经理要给最后一位发大红花时,发现篮子里空无一物,不由得愣了一下。秘书小蔡及时赶到,将手中的大红花递给了总经理。在掌声中总经理给最后一位先进工作中戴上了大红花。台下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一小插曲,大会圆满结束。

放完录像后,学生发出了赞叹声。我提醒学生,作为秘书人员,在会务工作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要注意从以下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随笔 篇七

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面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大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我尝试了小品教学法,让学生自演自悟,学生兴趣高涨,本堂课的成功,使我大受启发,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现实问题寓于滑稽的小品中,学生抽时间,挤时间去编、演,在演练中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也给大家带来了乐趣,真是忙中偷闲,不亦乐乎,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快乐中体现合作精神。这样做从眼前看,确实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长、社会、一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我愿与大家一起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把课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随笔]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巧设作业延展课堂 篇八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巧设作业延展课堂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巧设作业延展课堂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华红玉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为了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业”是实现本课程向课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因此,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努力的。

一、留心生活,留意素材

新课标指出: “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的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春天的故事“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调查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与你同龄时的生活情况,详细列出生活吃用等清单。学生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调查记录。在检查学生的记录清单时,我补充说: ”从三张清单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深深感受到三代人在同龄时生活的巨大差异,体会到解放前、解放后及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巨大变化。学生谈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这样,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历史,推向现实生活,实现了从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从情感上增深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幸福感,对未来的向往。

二、关注喜好,增强有效

陶行知先生曾经举例: ”我们从小孩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甘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设计一些让学生喜爱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才能对所学印象深刻。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快快参与环保行动“时,给学生设计的作业是:调查本村的垃圾处理情况,记录你家对垃圾处理方式,写出你认为环保的处理意见与建议。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几天之后,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意见稿与建议书。学生记录非常细致,针对家人与村民的不良习惯,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个孩子还给村长写了建议书,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为村子设计了保护环境口号。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多去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业,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深化了课堂内容,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了课堂内容。

三、动态作业,持续发展

”动态的',才是美丽的。“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的动态作业,这份作业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它是持续的,是对学生耐心的考验,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锤炼,也是使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目标一个目标的人生训练。

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吸烟酗酒有害健康“时,当课堂讨论完了吸烟对健康的有害因素,我及时进行课堂调查,问:”你们家有谁吸烟?“学生纷纷举手:有说爷爷吸烟,有说爸爸吸烟……紧接着我布置一道作业:劝你的亲人戒烟。学生激烈表示奶奶劝过妈妈劝过都没有用,戒不了……学生七嘴八舌交流完了各自家庭情况后静下来。我说: ”劝亲人戒烟看来是一件很难办成的事,但并表示你就办不成。一个人要想达到目标,除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因此,你们为了亲人的健康就要千方百计去想办法,先写出劝亲人戒烟的方案来。把亲人的烟戒了你就得了一百分了。几天后,()学生写出了各自的戒烟方案。其中一个学生的劝戒预设对话是这样的:

(趁爸爸饭后吸烟时)

儿:爸爸,你爱我吗?爱我们一家人吗?

父:当然。

儿:我看你不爱我,也不爱家人。

父:这是什么话?!

儿:你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吗?爸爸,如果你的身体不好,我们都非常难过,而且,你在家吸烟,一家人天天都被动吸烟,被动吸烟比吸烟还要影响健康……

父:我吸烟时间长,上瘾了,真的很难戒了。

儿:爸爸,你不是常常教育我要做个男子汉吗?男子汉就该对自己狠点,你下定决心戒烟,一定能戒得了。我相信你!

父:我戒过,难。

儿:爸爸,一下子戒掉较难,你可以慢慢减少抽烟量,瘾上来就吃些零食……

这个学生对话预设很细致周密,从健康、情感、经济各方面去预设对话,他在对话前还列有详细的有关烟的有害物质、对健康的损害、戒烟策略等,确实是一份非常好的戒烟方案,让人惊喜。我相信,学生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对烟的毒素,吸烟有害健康一定难忘。如果他们把亲人的烟劝戒了,那份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是难以言说的。正如教育家蒙苔梭利所说: “一件事,我说了,随后也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因此,教师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课后作业,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进行体验,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总之,《品德与社会》也要有作业,使它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的载体,成为学生体会亲情的家园,成为学生学会做人的渠道,这样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篇九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需要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对知识乐于探究的态度。在生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随笔 篇十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小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

如: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对社区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开展一日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他们了解了清洁工为我们周围环境的整洁而付出的艰辛;感受着小吃店老板的辛勤与快乐,看着老板娴熟的厨艺,品尝着厨师精心制作的美食,敬佩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参与了这样的实践,“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儿童心灵悄无声息地扎下根。

在小学生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引导,激发小学生实践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实践、充分实践。主动实践就要引导小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实践的内容、地点;充分实践就要给足实践的时间,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掌握实践的方法。那种为了实践,匆忙地布置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有的教师第二天要上该主题,前一天晚上才布置实践任务,这样的实践只会流于形式。因为小学生晚上要回家料理自己生活事务、完成考试学科的纸笔作业,没有办法安排出时间,更没有闲情逸致。而这样的实践也容易引起家长的误会,最终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因此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熟悉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让实践活动更具有计划性,而且避免重复实践。教师在学期初要了解学校德育和少先队工作计划,并与各学科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不同学科教材设计的实践活动内容。同时教师要通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教材,对教材安排的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在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基础上,与小学生共同制定实践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充分实践、深度实践。提前计划的实践,有计划的实践,也有利于部分小学生在没有完成实践任务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去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锻炼,小学生才能完成积极的道德建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范文,共有1640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下载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