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4-02-05 10:00:3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

计量经济论文 篇一

计量是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伟大科学家门捷列夫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在无限广阔的宇宙里,从天河到构成原子的最小粒子;从太阳与热核反应的高温到液氮装置的低温;从人们利用的电磁波到相距数千万光年的光源射向地球的波,都离不开测量。在这些科学研究中,人们使用各种计量仪器去测量物体的长短、质量的轻重、温度的高低、时间的久暂、光亮的明暗、电磁量的大小、电离辐射的强弱等。而其测量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则取决于所用的计量器具是否准确,量值是否统一。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是搞高能物理的,它从30年代后期开始搞这项工作,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才发现在30年代的后期和40年代初期这个时间段内所做的高能物理测量工作,统统报废,究其原因就是高压的计量不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需要准确的计量器具,同时更需要量限宽、精度高的计量器具,否则就会拖科学研究的后腿。先进的计量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提高计量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2计量在国防现代化中的作用

计量在国防尖端技术系统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从武器的研究、设计、实验到定型生产都离不开计量。以人造卫星来说,卫星上天需要火箭载送,火箭的结构设计和制造离不开长度计量;原材料质量需要强度和硬度计量;燃料分析必须化学计量;运行方向和速度必须力学和时间频率计量;特别是重力加速度和振动计量尤为重要。有的关键部位的计量测试只要“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另外,有些参数还要求进行动态测定,如果测试不准,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败。据资料介绍,美国在研制某航天系统时,由于高频率电压测试不准,导致连续四次发射失败,最后找到原因,加以校准,才获得了成功。尖端武器系统庞大、复杂、分工细、零部件多,因此,现代化的国防不仅要求计量的精确度高,同时更要求量值的完全统一。不如此,就不能保证武器系统衔接一致,协同动作。

3计量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靠什么指示降落;军舰在大海中航行,凭什么确定它的方位;钢水在高炉中沸腾,用什么测量它的温度高低;工业产品生产出来,用什么检验它的质量优劣……在这些领域内,人们就是使用各种计量仪器仪表进行控制。过去,人们把计量称为“工业生产的眼睛”,现在,计量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中枢”。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这对计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1)保证产品质量。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分工细,协作面广。例如一辆汽车就有上千个零件,是由许多家企业协作而成。因此,如果没有准确一致的计量器具来保证,产品就实现不了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产品组装时就会出现因尺寸不一而“敲、打、锉、磨”,这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又影响了产品质量。在企业生产中,计量工作是质量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2)增产节约,降低成本。

产品和原材料在运转过程中需要计量其重量,检查其质量。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生产中人们常利用计量器具或计量器具的改进,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钢厂冶炼合金钢的电炉车间,过去将一炉钢水炼好倒入钢包浇铸前,由于没有采用计量器具进行衡量,常出现因钢水过多而浪费,或因钢水不足而短锭报废,一年要浪费余钢或短锭1000多吨。后来该厂安装了行车电子秤后,当钢水倒入钢包时,行车大梁就显示出钢水的质量,这样每年既可节约电力,又能增产1000多吨合金钢。

(3)保障安全生产。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计量仪器仪表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产品质量,而且有的计量仪器失准,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压力表被称为锅炉的眼睛,在工业生产上广泛应用,但要保证锅炉安全生产就必须正确使用压力表,并按照检定周期检查其正确性,否则就会产生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计量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在交通运输事业中,计量测试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对于提高交通工业产品质量和保证车船修造质量、车船装卸运输中的经济核算和节能的顺利开展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货运量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需要在港口配备必要的先进计量测试设备和科技人员,对港口的进出口货物进行质量把关和计量把关,从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5计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今天,科学种田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要真正做到科学种田,计量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要达到“高产、稳产、高效率、低消耗”4个指标,就必须开展计量测试工作。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科学种田首先要掌握的因素。对土壤的酸碱度、盐分、水分、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等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搞好土壤普查,进行有关的计量测试工作,通过对土壤性能的测试,掌握其特性,实施农田改造,做到科学种田。

6计量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劳动者的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工农业生产中,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计量测试工作。否则就有可能会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害,使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7计量在保障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计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更密切的关系。生病到医院去就诊,越来越需要借助于各种计量测试仪器,用以对临床数据进行测试。例如,医生诊断疾病时需要用体温计来测量体温、用血压计来测量血压、做心电图、脑电图和各种化验检查,然后才能对病症做出判断。在药物治疗上计量器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用药量的控制都是十分严格的。药量过多或过少都达不到目的,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药物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都要用计量器具对其进行分组测定,以进行药理检查,在确定质量范围、服用方法、用药量大小及注意事项(如禁忌、副作用等)后,才能给病人对症下药。由于药物的质量关系着千百万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计量工作就更加显得重要。综上所述,计量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点,更好的抓好计量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二

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衔接来看,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和先导课程。目前,统计学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高等数学等内容,统计学中的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都是通过数学演绎推理而来的,而且统计学课程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一门重要的方法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课程。这些数学基础是统计学课程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计量经济学中有很多是涉及和使用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统计学又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这两门课程共同成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简单地说,如果学生没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相当困难的。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新疆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的教学实践看,经管类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难度因专业不同而不同,更多表现在经济学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经济类专业的要求高于管理类专业。同时,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再者,教材甄选与学生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基础存在差异,致使学生的统计学基础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这种情形在新疆高校的民汉合班教学中更为明显。这些都给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

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

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三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说明另外三个因素对模型影响显著。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看出每两个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各个因素均大于2,说明每个因素因素对模型影响显著。

2.异方差性检验。通过White检验检验模型,得出nR^2的值为9.9376且P(nR^2)>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通过布罗斯-戈费雷或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总结

最终模型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议

由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可以忽略,工业,运输业,旅游业对人均GDP的影响比较显著,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这三个产业。鉴于安徽省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省内工业城市为首的工业特区,发挥其临近长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的优势,紧跟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政策领导,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资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资打造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区(园),开发高新技术,不断促进工业高速高效地前进。

2.皖北有个交通运输业的重市-蚌埠,号称是火车皮拉出来的城市,其地势平坦,并且又有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只是近些年发展有些缓慢甚至停滞。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一蚌埠为首的皖北交通运输特区,兴修铁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帮扶政策,加速皖北的兴起。并打通与北上广的交通脉络,加速省内外的交流,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计量经济论文 篇四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数据 数学方法 SPSS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设计,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基本经济理论问题或者国内、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论文,毕业论文应达到一定理论深度,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同时,毕业论文还应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具有现实意义[1],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反映真正的经济贸易现象,对政府制定经济贸易体制与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能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专门人才[1]。作为四年大学课程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国贸毕业设计中从选题、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数学方法选择和应用、计算和分析,结合某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寻找规律以及预测趋势走向,为该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因此,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统计软件,结合一定的研究对象所做

的综合性分析,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慎重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的成败[2]。有些学生认为选题困难,没有目标,关键是学生对某一经济现象的积累程度不同。一般指导教师会询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由于学生对很多问题了解并不十分全面,因此平时上课教师就应对有可能做成论文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来,激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四年下来,不但相关的知识容易掌握,也会积累一些论文素材。另外,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各种可获得的数据和相关已发表的论文资料等,都可以收集,有助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广度、宽度与深度。题目确定之后,就应当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设计计划。设计计划中应明确设计内容、设计进度和设计深度。

对于经济贸易类的论文一定要结合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去做,使经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确定的经济指标查找该地区的数据,运用确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资料的收集

选题确定以后,就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这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文字部分的收集。对于数据的收集,一般有两个获取渠道:一个是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这种资料的获取可靠性较强,可以设计好需要调查的指标、项目或问卷,到实地去调研、测量、分发问卷等方式去获取。另一种是查阅相关的统计年鉴获得二手资料。比如要查阅某旅游景点某时刻的人流量情况,则需要到相关景点去清查。如果要获取GDP指标,则查阅相关该地区的统计年鉴即可。因此,不同的选题所采用的指标一定要考虑到可获取性,不论是一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选择指标一定要仔细考量其所具有的针对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对于该地区其他方面的资料,一般查阅对该地区的概况、问题及对策的提出等相关的文章,了解对该地区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时了解该地区的最新资料,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或避免重复研究的可能性。

三、数据的整理

对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要进行整理与选取,对于过于粗糙的数据要进一步加工与处理,实地调查的数据和测量结果要进行验证等等,剔除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根据收集数据的连续性和差异性进行甑别,选取能够连续反映该地区某一经济现象的数据,再进行指标的选取,如此反复,最终确定选择的指标和数据,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连续性。比如,要考察某一地区综合实力,就要进行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指标的考量,要看该指标数据可获取性,考察一、二手资料能否获取,二者相互补充,为了后续的数学方法的运用,应注意选取具有时间连续性的数据,并对相关数据标准化,为下一步的数学计算做准备。

四、数学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数据整理完毕后,对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选取合适的数学方法至关重要。数学方法的选取要为研究的目服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数学方法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2]。

(一)方差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中不同变量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确定控制变量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分析不同水平的控制变量是否对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相关分析:主要是衡量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比较直接和常用的一种是绘制散点图,相关系数是衡量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个量值,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三)回归分析: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大量的样本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对所确定的数学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各种统计检验,区分对某一特定变量影响较为显著的变量和影响不显著的变量等。

(四)聚类分析: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密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

(五)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

标准化的数据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SPSS是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它适合用于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2]。SPSS的多个常用的统计功能以及统计图的绘制,使学生既可以方便地掌握实际的操作过程,同时也能对统计功能的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五、结论分析与语言组织

论文的主体部分完成以后,要对文章加以填充与修改,对得出的结论要进行验证,看是否能够反映出当前该地区的现实情况,有些结论并不一定与现实相符,这需要我们进行寻找问题,是考虑问题不周全,还是数据收集有误差,最终导致结论与实际不相符。若出现误差,应重新收集数据,整理,计算。当得出的结论确实与现实相违背,那就需要考察数据的真实性,最好获取一手资料,进行验证,直到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反映出真实的经济现象。另外应考虑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察,实证分析与规范性分析相结合,比如,某年当地政府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会影响到某些经济指标的变化,与得出的结论有向左的情况。采用此方法,更能说明问题。

论文的语言组织上,一定要严格遵守经济论文的书写规范,题目、摘要及关键词要能反映出文章的主旨。论文书写要突出重点,言简意赅,正确反映出写作意图和经济现象。

结论

毕业论文时间为十周,五个学分,安排在第八学期。同时在这十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每周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相互讨论,指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整个写作过程。总之,只要处理好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把数学方法合理地运用于毕业设计中,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制定的高校建筑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3]提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提高教学与科研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2002:73-74.

[2]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2-291.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五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验教学。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共性,专业课中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教学课程比重较小,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使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重书本、轻能力。经济学类的金融与贸易专业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与实验应该紧密相连。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从而达到系统的功能。专业实验性教学的一些具体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子目标,从而影响着这方面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如经济学类各专业都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关的实验环节如果仅限于单纯的电脑打字、数据库操作等内容,没有结合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就容易导致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实验性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回顾

改革经济学类各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建设同济品牌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我国金融与贸易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其理论和方法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注重定量实证分析的特征,非常适合将该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平台,强化课程的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着力于改变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项改革设想,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

针对本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定位,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设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善于将各门经济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三是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研究能力。学生从大量的实验中摸索规律,有助于将专业基本理论加以整合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验中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理论。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应的计量软件应用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证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内容丰富。

计量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也较难直接接触到很多实例,使得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分析和决策,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国各重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各校均于近年来加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学内容,上课时进行相关软件的演示;二是运用相应的计量软件,安排学生直接上机实验。另外,有些高校自己进一步编写仿真实验或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软件。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采取了根据所用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自己重新编写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大纲和实验教学手册、教学指南以及相应的案例,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和内容,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堂交流和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亦纳入对学生的最终课程评价成绩。从近年来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来,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技术学习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因为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定量分析能力。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应社会对研究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进一步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2013年刚开始尝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实验的指导人员不够,实验的数据不够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怎样设计不同的案例来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怎样开发编写适用的仿真实验,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课程建设中加以完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使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选择、设计,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加强学习、收集新资料,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能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

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上真正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配套上要做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应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支持。

3.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

计量经济论文 篇六

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近30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作为关联度和带动度极强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美国和日本,韩国和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了国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已跃居美国头号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40%。中国信息产业近10年来年均增速达到32%,大大高于其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设备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变化,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总体来看,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已渡过了早期的制造业代工的阶段,进入了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驱动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在创新理论中,技术创新主要是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单位产出的投入。相比较而言,产品创新更为重要。在产业层次,R&D的大部分是用于新的、质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产品创新而不是工艺创新。例如瑞典工业R&D总量中,75%-90%用于产品创新,美国为68%,日本为36%。无论是何种创新,其最终影响必须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上,才能对创新予以真实和准确地评价。在本文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内容遵循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或产业对现有技术有效组合运用、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知识,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本文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二部分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指标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的实证框架。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长的速度。第四部分检验了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相关性,重点分析了R&D投入对产品和产出增长的影响。第五部分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R&D经费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强度是影响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第六部分对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增长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指标体系与分析框架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的产业分类标准,确定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界定为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使用投入和产出二类指标进行量化。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二种,经费投入分为R&D总经费投入,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五个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也使用了五个指标。一是以新产品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实际产出。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新产品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的最终产出。二是以出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相对产出指标,它是衡量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三是以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潜在产出指标。专利是创新的一种成果,代表了发明创造实现商业化的潜在机会。四是产业的总产值,衡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五是产品销售利润,表示产业获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及其含义下表1。

实证分析应用了Pearson关系矩阵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辨别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回归方程,确定技术创新对新产品产值、产业的产出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3技术创新投入与增长绩效

3.1中国的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信息制造业1995年R&D总投入为30.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8.9%,企业投入占80%。2004年总投入增加到428.47亿元,政府投入比例下降到2%,企业投入比例上升到87%。10年R&D总投入增长了14.1倍,增长速度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1995年政府投入信息技术产业的R&D经费为2.78亿元,2004年增加到8.37亿元,增加3.1倍。企业投入从24.85亿元增加到317.17亿元,增长了12.76倍。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产业的R&D投入一直以企业为主导,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企业从销售收入中的投入。

数据来源: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在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构成中(见表3),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数量从1995年的964个下降到2003年的537个,但2004年恢复到847个,处于不稳定的变动状态。但参与技术创新的总人数则不断增加,年均增加8千多人。从事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也增加了5万多人。各种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比例变化非常明显,从1995年到1997年技术改造经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2004年比重最小,而新产品研发经费和内部经费从1995年的比重最小发展到了2004年所占比重最大。2004年,这两项投入占到了全部经费的85%左右。技术创新投入在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技术改造和引进为主,而从2000年以来则明显转移到R&D和新产品开发。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引进和改造向自主创新变化。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2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和经济绩效

1999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为2536亿元,产业附加值为636亿元,实现利税186亿元。到2004年,总产值达到22699亿元,产业附加值为4592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十年间,总产值增长了8.9倍,年均增加2000亿元,附加值增长了7.2倍,年均增加395.6亿元。利税增长了5.5倍,年均增加84.5亿元(见表4)。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占中国经济产出约10%,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

而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新产品产出,在1999年的产值为537亿元,占整个产业产出的20%,到2004年占整个产业的产出比重虽然只上升了5%。但销售收入则从387亿元增加到5368亿元,增长了13.8倍,年均增加498.1亿元。实现利润从44亿元增加到382亿元,增长了8.7倍。由此比较,新产品的经济绩效明显优于整个产业。

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份额也在逐渐提高,1995年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货值为931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14106亿元,10年间增长了15倍。出口份额也从1995年的38.2%增长到2004年的69.4%,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进出口一直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但从2004年开始改变,第一次出口超过了进口,反映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也是我国近几年了整个高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结果。

以产业增加值/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1.7个百分点,达到20.5%。自1995年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倍。2004年二个产业的生产率分别达到11.1万元/人和14.8万元/人,远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其他三个高技术产业(见表5)。

,各种经费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程度都非常高,可以确定各种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各种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之间的相关度也非常高,如果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则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使方程解释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分别对每一个指标采用一元回归方程。第二,以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虽然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度很高,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如果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产生伪回归问题。另外技术创新的经费和人力资本投入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而是有一定的时滞。由于存在这些问题,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样本选取时间长度为1995-2004年,则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结果如表7和表8。

结果显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只有新产品研发经费(X3)对新产品产值(Y3)的Granger原因比较明显。而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只有R&D内部经费(X2)对新产品产值的Granger原因比较明显。这说明新产品研发经费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效益,R&D内部经费需要两年才能产生效益。而由于只有10年的数据样本,Eviews无法计算滞后三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强弱程度,因此无法衡量X4、X5和X6产生效益的滞后期和效益大小。所以本文只对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和新产品研发投入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

4.2R&D内部经费(X2)投入对新产品产出增长的作用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方程采取自变量滞后两期的形式:

lnY3=a2lnX2(-2)+b2(2)

调整后的样本为:1997-2004,调整后样本数为8,回归结果为:

lnY3=0.550lnX2(-2)+5.665(3)

此方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很强,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回归系数a2=0.550,即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值,说明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R&D内部经费投入的绩效比较低,而且还低于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的产出绩效

4.3R&D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为了分析R&D总投入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影响,选取R&D经费总额(X1)和R&D人员总数(X6)两个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以新产品产值(Y3)和工业总产值(Y4)两个指标反映产业的增长。由此建立测算这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性方程为:

aY3+bY4=c1X1+c2X6(4)

其Pea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9所示:

通过上述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这4个指标之间呈高度正线性相关性,而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可信度也非常高。可以初步判定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对产业增长的相关程度很大(X1和X6与Y3和Y4的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而且双尾检验结果也很显著)。但是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上述4个变量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都有显著的简单相关关系,而这种相关关系中夹杂了其他变量的影响,简单相关系数实际上不能完全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纯相关关系,例如新产品产值Y3受到R&D经费总额X1和R&D人员总数X6的影响,但是X1和X6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总人数X6肯定受到R&D经费总额X1的影响,同时X6也可能对X1起到制约的作用,所以为了确切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偏相关系数检验法,即分别测算当把X6作为控制变量时X1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以及把X1作为控制变量时X6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分别观察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产

业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当固定X6的影响之后,X1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较高而且统计结果的可信度也非常高(都小于0.05),而当固定X1的影响,X6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明显偏低。表明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对R&D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对R&D人力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

为了建立回归方程的方便,利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将两个投入和产出指标各生成一个主成分,作为衡量R&D投入和产业增长的综合指标,分别记为XI和YI。表10是XI和YI的生成结果:

可以看到,XI包含了X1和X6两个指标的98.387%的信息,生成的一个主成分YI包含了Y3和Y4两个指标的99.052%的信息,将这两个主成分作为衡量信息技术制造业R&D投入和产业增长的综合指标是十分理想的。由此,建立R&D综合投入对产业增长影响的回归方程为:

YI=a+bXI(5)

对1995-2004年的10样本数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YI=0.995*XI(6)

由于常数项的检验无法通过,所以将其舍去。方程(5)的结果显示,在信息制造业中,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约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的R&D投入的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此可以得出四点结论:1、在所有投入因素中,R&D内部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较短,见效最快;而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和科技人员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较长,至少在3年以上。2、在投入产出绩效方面,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优于R&D内部经费投入。3、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中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自主创新产生收益的见效时间最短。而投资于见效慢、周期比较长的技术创新经费所占比例较小。该产业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式是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虽然对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比较长,但在长期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4、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约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该产业R&D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不高,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缺陷。

5R&D对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

选用行业产品销售利润PR作为衡量行业竞争力的指标,用R&D经费总额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6以及专利申请数Y1,新产品产值Y3作为衡量行业R&D综合能力为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lnPR=a1lnX1+a2lnX6+a3lnY1+a4lnY3+b1(7)

样本:1995-2004,样本个数为10,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通过了D-W检验和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且模型的相关系数和调整后的相关系数都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而且从整体上看,国际竞争力与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也很高。从变量情况看,主成分因子Z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明模型中各变量与国际竞争力相关,但各变量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程度与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结果显示:R&D经费总额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6以及专利申请个数Y1,新产品产值Y3都对信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从主成分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可以看出R&D经费总额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高达97.61%,说明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R&D经费的投入是提高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6技术创新的国际比较

6.1R&D投入强度的国际比较

由表12可知,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2004年全部高技术的R&D强度达到4.6%,比较显著的是航空航天制造业高达16.9%,同年,我国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约为1.9%,与制造业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普遍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普遍不如发达国家,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各个产业的R&D强度均低于其它较发达的国家,许多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都超过20%,差距之大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的全球化更加突出。跨国公司在本土投巨资对关键技术和部件进行研究和开发,而将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了高技术产业高于制造业但是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只能采用委托加工方式配套生产外部设备或进行整机组装等技术密集度低的劳动,没有能力进行高强度的研究开发。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几个发达国家在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上基本均高于20%,而我国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仅为5.6%,与投入强度最高的法国57.2%相差10倍;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R&D的投入强度则以日本为最高高达90.4%,这也是日本近年来在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在世界上占有主要市场份额的原因所在,美国在该行业的R&D投入强度为32.8%,而我国仅为3.2%。虽然我国在电子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掌握的技术也比较落后,但是,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业来说并不能按照传统产业的发展方法按部就班的来发展,如果这样将永远赶不上世界发展的水平,加大R&D的投入力度,结合世界分工合作的机遇使我们国家从后进型国家变成“赶超型”国家。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OECDStructuralAnalysisDatabase,2005和OECDTheAnalyticalBusinessEnterpriseResearchandDevelopmentdatabase,2006.

6.2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尽管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信息制造业以及整个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这个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还与我们国家没有完全改变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现状有关系。在OECD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都在50千美元/人以上,而我们国家仅为13千美元/人,即使是发展较快的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设备制造业也只有17.9千美元/人。所以,无论是在整体的发展现状上,还是在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拥有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我们国家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也是我们未来发展中要全面重视的问题。

表13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单位:千美元/人)

7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得出四点结论。一是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研发经费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效益,而R&D内部经费需要两年能产生效益。二是R&D经费的投入比例直接影响产业的增长。在信息制造业中,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的R&D投入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R&D经费投入总额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高达97.60%,说明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R&D经费的投入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四是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一般都高于20%,而中国平均仅为4.4%,相应地,劳动生产率也只有韩国的一半,与美国相差约9倍。另一方面,我国的R&D经费中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大,而投资见效慢,投资周期比较长的投资经费所占比例较小,说明中国信息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对长期研发投资的力度较小,这同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技术的超越性升级不利。

中国经济发展正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大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家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制造业也列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如果只是停留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上,那么中国的信息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将永远不能超过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通过加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储备,放松产业管制和开放市场增加竞争,改进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促进国内信息化进程,才能完成中国从世界IT制造工厂变成世界IT创新基地之一。

本文的研究只是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那么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究竟应该为多少才合适,在企业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有效率地分配技术创新资源,乃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基于Pearson关系矩阵、Granger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本文研究了1995-2004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6个关键指标对产出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R&D总投入增加1%,总产出将增长0.995%。新产品R&D经费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出,新产品研发投入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收益,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则至少需要3年才能产生收益。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子为97.60%,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与发达国家比较,R&D强度和效率较低是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改善创新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并提高创新效率,是实现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从“世界IT加工厂”向“世界IT创新领导者”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R&D生产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2.谢勒F.M.技术创新:经济增展的原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3.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官建成,马宁,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出口行为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103-106.

6.李西尧,德国促进技术创新的举措,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9(8),25-26.

7.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经济研究,2003(4)31-32.

8.王建华,赖明勇,中国工业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对评价及实证研究,系统工程,1999,17(2),25-28.

9.许晶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2006,35-37.

11.Brecht,H.E.(1992),“Australia’sindustrialR&Dandforeigntrade”。AppliedEconomics,24(4),545-556.

12.Dollar.D(1986),“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italMobility,andtheProductCycleinNorth-South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76(1),177-190.

13.DeBondt,R.(1996),“Spilloverandinnovative,activ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15(1),1-22.

14.Faber,JandHesen,A.B.(2004),“InnovationcapabilitiesofEuropeannations:Cross-nationalanalysesofpatentsandsalesofproductinnovations,”ResearchPolicy,33(2),193-207.

15.Guan,JandMa,N.(2003),“InnovativecapabilityandexportperformanceofChinesefirms,”Technovation,23(4),737-747.

(2006),“IT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y,”ChinaCommunication,6,5-6.

,G.K.(1989),“R&DexpendituresandProfitGrowth.”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32(3),20-23.

,G.K,Reithner,R.M.(1990).“HowR&DAffectsSalesGrowth,ProductivityandProfitability,”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33(2),11-14.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范文,共有2399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下载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