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01:20:1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

国防动员思想 篇一

国防动员思想,是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抗日的政治动员。毛泽东指出,如此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头等重要的,就是动员全国的老百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480什么是政治动员呢? 毛泽东指出,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万众一心,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即要有一个政治纲领,并把它普及于军队和人民,动员所有的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再次,要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和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用合民众口味的方法去动员。最后,要经常进行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使其常态化。毛泽东认为,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第二,抗日的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基础。解决抗日的经济问题,也必须通过动员民众来解决。毛泽东指出: “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1]512早在 1937 年8 月 25 日,毛泽东在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一文中提出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对抗日的经济动员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和方法。战时的财政政策是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 提倡国货,改良土产; 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第三,抗日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在国防动员中居于核心地位。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指出,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因为争取我之优势和主 www.haoword.com 动,争取我之胜利,“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1]492.早在 《抗日救国八大纲领》和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了全国军事的总动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包括中央军、地方军、红军在内,实行全国抗战。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作战方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的作战方针。设立经常的国防会议,讨论和决定国防计划和作战方针。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改革军队的政治工作,使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发扬军队的积极性。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的后方。实现一切抗战军队的平等待遇。建立全国各地军区,动员全民族参战,以便逐步从雇佣兵役制转变为义务兵役制。

国防动员因战争而生、为打仗而备,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党不仅在国家战争期间重视国防动员,也重视在和平时期的国防动员。新时期国防动员的显着特点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国防动员。我国在 1997 年 3 月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八章明确规定了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制度,保障国防动员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我国在 2010 年 2 月,制定和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共 14 章 72 条,内容有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等。此外,《国防交通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国防动员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防动员法,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战争年代提出的国防动员思想的诸多基本内容、基本做法和基本精神。当前,我国外部安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严峻复杂,军队和地方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国防动员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形成与遂行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强大动员能力。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 篇二

《论持久战》及典对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摘要]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根据国情,毛泽东在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该文中分析和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步骤,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系统的介绍了抗战的三个阶段,也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号召和鼓励人民坚持抗战,努力斗争,争取最后的胜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给予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战术战略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一、毛泽东提《论持久战》的背景

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不断地制造伪国或伪军,或不断收买汉奸来达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目的。他们给汉奸或伪军丰厚的俸禄和官位作为诱惑,充分利用他们思想上的缺陷,道德上的歪风,在中国社会上散发出各种谣言来鼓动人心,挑拨离间,在民间或国共统一战线中大力制造出波动来左右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的思维和思想,最后达到统治中国的最后目的。

中国方面:首先,收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压迫,身受灾难的每天都渴望着战争的胜利。但战争过程到底是什么样?能不能胜利?能不能速胜?有人说是持久战,那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有些中国人民或有些士兵还不完全知道为什么打仗和该怎样打胜仗等一系列问题,他们需要和渴望有人来全面的回答这些问题。其次,在中国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左右了某些中国人民的思想,所以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驳回亡国论和速胜论来拯救被受影响的人的思想。

历史恰好选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来揭示和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和目的,回答了中国人民的各种疑虑。

二、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里不仅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而且还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谈到目前的战争状态处在第一阶段,敌人为了占领兰州、武汉、广州三个地方出了很多师团和兵员,打算一年半两年之内达到此目的。他认为敌人这么做我方也应该想出应付对策,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才取得战争形势主要用运动战,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作为辅助。他谈到,这个阶段中国已经结成了第二次统一战线,已经有了空前的团结。敌人虽然用了许多不择手段去破裂统一战线的方法,他们这些方法之前失败了,所以现在也一样不会成功。这个阶段中国的损失虽然很大,但损失的同时获得了极大的经验和进步,因此第一阶段的战争给第二阶段的战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他也提到了此阶段中国军队得到了苏联的极大援助和鼓励,也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的好评,所以我军不是孤战。现在敌人士兵的士气开始颓靡,打仗没有像开始那样积极,我军的士气正在提高,对打仗越来越有了经验,积极性越来越高昂,这对我方是非常有利的。

毛泽东的这些对战争状态的分析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了解和对敌人的了解,也正显现出我们平常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

第二阶段是敌方的战略保守、我方准备返工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叫相持阶段,也是过渡阶段。毛泽东谈到,第一阶段的尾声,由于我军队的坚强抵抗和敌军的兵力不足,敌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转入保守占领地阶段。这个阶级敌人企图保守占领地,设立伪政府来欺骗中国人民因而从人民身上收集到更多的东西。为此我军对应的是顽强的游击战来打破敌人的企图。在这个阶段我军以游击战为主,以运动战为辅助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国军队虽然有大量的正规军,但是由于敌军占领了主要城市和主要街道,也由于中国军队的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备,此阶段我军还不能进入战略反攻。此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正面战场的正规军,转入敌后战场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此阶段是非常残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很大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做好游击战,这样我们可以占领敌占区的三分之二,让敌人只能保守三分之一,这样就是敌人的大失败,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提到这一阶段是最艰难的原因:首先,我军主要是在敌占区作战,战争的胜负由敌军和我军的变动来决定。其次,战争中汉奸捣乱和经济困难是两个大问题。所以我军一定要熬过这段时期,要动员全国民众,齐心协力,坚持抗战。我们要知道在国际上对日本不利。所以我们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不懈努力地把精彩的第二幕演出来,最后取得胜利。

在这个阶段毛泽东鼓励中国人民和中国战士,这个阶段很漫长很艰苦,所以我们一定要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用自身的力量去对抗日本侵略军,对抗法西斯国家,去迎接第三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第三阶段是我方战略反攻、敌方战略退却的阶段。是收回被敌人占领地的阶段,是抗日战争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阵地战站到主要地位。毛泽东认为,这个阶段我军不仅要靠自己的力量,还要靠国际力量和日本国内变化的状况,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我们要做好国际国内宣传和外交工作,打好外交关系。这个阶段我军不再是战略防御而是战略反攻阶段,不再是战略内线而是战略外线阶段。我们要走完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把敌人打到鸭绿江边就算结束。

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告诉人民,想要取得胜利只靠自己是不行的,我们要搞好国际关系,利用国际关系来打倒帝国主义。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日本国内情况,因为日本国内也有很多反法西斯帝国主义的国民,他们是不愿意开侵略战的,因为他们知道侵略战不会友好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国际和国内情况去抗战,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让他们知道中国的力量是强大的,不是任人宰割的,中国的人民不是薄弱的,有一股齐心协力的强大力量在推动者他们,鼓励着他们去完成驱除鞑虏挽救中国的任务。所以要做好战略反攻,完全消灭和消除敌人的全部武装力量,让日本帝国主义者感到中国人是不可能受压迫的,是不可能屈服的。

三、《论持久战》对取得抗战胜利的作用

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分析,对抗战三个阶段的分析,对抗战胜利有着极大的作用。 (一)彻底驳回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这两个论点。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主管主义思想,一个是王国轮,一个是速胜论。亡国论思想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国力过于弱小,军队武装过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太低,不能抵抗日本侵略,在日本军队的压迫下,即使结成统一战线来国共合作,也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所以认为不该抵抗,应该投降日本,在日本的统治下生活。速胜论思想主义者认为,美国的国力比日本强大,在美国的帮助下即使是没有统一战线,没有国共合作也能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很轻易地去打败日本。

在这两种思想主流之下毛泽东提出《论持久战》是非常必要的,及其作用很大。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的军队武装力量虽然强大,但日本的国土面积小,人力物力缺乏,加上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所以在国际上不能得到认同,再加上中国人民的顽强作战,日本不能维持长时间去作战,所以中国必胜,不会亡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认为速胜论是不对的,速胜论者直接划去了敌强我弱,只看到了中国方面的强处,只看到了敌方的弱点,夸大其词的觉得只要有美国的帮助就能速生,这都是不对的,打倒日本帝国,主要还是靠自己,使国际力量作为辅助。毛泽东的这些论点直接驳回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想。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片面性,认识到了抗日战争是漫长的持久战。

(二)给第二次统一战线提供了战术战略指导。《论持久战》里分析到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里所提供的战术战略问题,给国共两军提供了战术战略指导。提到,第一阶段主要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作为辅助。第二阶段主要采取游击战,以运动战作为辅助。第三阶段阵地战上升到主站方法。还提到抗日战争在战术战略问题上需要我们军队采取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要做好消耗战和歼灭战。战争的目的是消耗敌人保存自己,同时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论持久战》里面的这些战略指导使国共两军改变了战术,尤其是改变了共军的战术问题。是军队有了胜利的信心。

(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日益艰难,日子过得都心惊胆战,他们不知道是否能够战胜日本,是否能够把日本帝国主义赶走,这些问题一直围绕在他们不得其解。正由于《论持久战》的发表讲话,使中国人民得到了答案,看到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从此人民入伍的思想更加强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思想更加坚定,为国家的解放担起了一份力,了解了自身的价值,人民的力量的无限,人民齐心协力的作用,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他们开始相信了军队,对最后的胜利有了充足得信心。

四、结论

总之,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分析,对《论持久战》的提出不仅打破了当时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主义者的论断,而且给第二次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提供了战术战略指导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对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从此中国人民、中国战士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打仗,该怎么打仗,怎么取得胜利和最后胜利是中国人民的道理。

看了“论持久战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优秀的 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篇三

这篇著作,读完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没有多好的修饰手段,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正气与睿智。令我想不到的是读完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评述这篇著作,不知道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将我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不会曲解主席当年的想法,这是我所担心的,与我阅读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但我记住了主席说的一句话,我觉着用在生活上是最好不过的了,采取非正常手段去解决困难反而会将自己置身于更加困难的境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轻视自己的弱项,弱项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成强项。日本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而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中国弱于日本,但抗战最后必须属于中国,都是说明这两个说法。

愚钝之至,理解有限,惭愧!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 篇四

《论持久战》中的科学决策思想

[摘要]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决策的思想。本文论述了《论持久战》一文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二十项科学决策思想。研究该文中所包含的科学决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在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论持久战》以其科学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准确的预测闻名于世。这篇只有51000字的传奇之作,处处充满了调查研究的成果。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结果,从问题的根据到问题的解决,从对中日双方的国情到对世界局势的研究,全部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可以说,对抗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判断。中国共产党主要以此为根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今天,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所包含的科学决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首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要采取各种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弄清问题本身的性质、范围、发展程度和影响,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毛泽东指出,对抗日战争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制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分析和把握问题的差异和变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对问题进行追根究底的纵向分析和客观公正的横向分析,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反向论证方法,认清错误认识的根源。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提出问题

决策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无须决策。因此,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决策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志之一。高明的领导在别人还没发现问题时,他已经发现了,别人认为很平常的问题,他能看到潜在的严重后果。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论持久战》充满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文章的第一个标题就是“问题的提出,这是这个逻辑分析的起点”。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因为战争刚刚开始,客观过程尚未完全暴露,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毛泽东首先提出:“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在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后,答案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三、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科学决策过程的关键一步,因为目标确立之后,整个决策过程就有了方向。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和所希望达到的未来结果。它一般具备三个要素:可以计量其成果,可以规定其时间,可以确定其条件。《论持久战》确立的目标显然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但“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要取得持久战争的完全胜利,“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目标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指明了方向。

四、运用信息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全面翔实的信息的基础上的。信息是决策的“原料”,没有资料、情况、情报、数据等作依据,靠“想当然”和“拍脑袋”是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科学决策要求收集、整理、加工、运用一切有关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在通常情况下,决策的科学与准确,是和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成正比的。“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毛泽东就是正确运用和科学分析了中日双方乃至国际上的所有相关信息。比如:“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而且,“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那就必然要弄错”。可见,合理运用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五、合理预测

预测是对活动结果或客观事物发展趋势,事先依据掌握的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所作的科学分析。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方案设计之前必须进行科学预测,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论持久战》就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预测:“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我们可以预见这次战争的结果,将不是资本主义的获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溃。这次战争,将比二十年前的战争更大,更残酷,一切民族将无可避免地卷入进去,战争时间将拖得很长,人类将遭受很大的痛苦。但是由于苏联的存在和世界人民觉悟程度的提高,这次战争中无疑将出现伟大的革命战争,用以反对一切反革命战争,而使这次战争带着为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历史的发展轨迹证明,毛泽东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六、设计方案

决策方案是实现决策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安排,方案的设计要进行大量的可行性分析,要全面考虑可能遇到的客观条件和环境以及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要分析到各种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及控制办法等。《论持久战》通篇都作到了这些。例如,“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从整个战局的发展态势来看,毛泽东的方案基本是符合实际的。

七、准确执行

执行是与决策密切联系的管理活动。决策形成以后,怎样付诸实施又成为关键问题,而执行正是围绕着决策的目标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决策是执行的前提和方向,执行是决策的后续环节。没有好的执行,科学的、正确的执行都只能是空想。决策侧重于目标和方案的分析与研究,执行注重方案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与共同行动。《论持久战》特别强调执行中的不折不扣,即全面准确的执行。例如在谈到“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一节时,毛泽东指出,“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则兵力不足,但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在此种情形下,无疑地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辅助之,组成整个的运动战。在这里,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运动战决不能被韩复榘一类人所借口,决不是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然而另一种思想也是不对的,即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拚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明明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结果不但城和地俱失,军力也不能保存。”针对一些士兵和指战员要打大仗、想打大仗的心理,毛泽东指出,“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八、全局至上

《论持久战》的一大特点,就是把重心放在研究战争全局的指挥规律,把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毛泽东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挥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毛泽东还说过,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以全局、整体利益为重。《论持久战》指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不怕人家骂‘不抵抗’吗?不怕的。但为避开敌人毒计,不使我军主力丧于敌人一击之下,影响到抗战的继续,一句话,避免亡国,是完全必需的。在这上面发生怀疑,是战争问题上的近视眼,结果一定和亡国论者走到一伙去。”“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毛泽东的宏观战略观,连对手也为之折服。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心悦诚服地说:“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九、因时而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因此,决策方案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切忌一成不变。《论持久战》在谈到这点时也非常注意,其集中表现在三个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上。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我之这种劣势,有两种不同的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这一点,将被人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第一阶段中,敌人方面也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表现在:几十万人的伤亡,武器和弹药的消耗,士气的颓靡,国内人心的不满,贸易的缩减,一百万万日元以上的支出,国际舆论的责备等等方面。这个方面,又给予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然而也要估计到敌人的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那就是他扩大了领土、人口和资源。但是我们必须估计敌人这种向上变化的暂时性和局部性。第二阶段,上述双方的变化将继续发展,大体上将是日本继续向下,中国继续向上。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然后中国大体上将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阶段。应该重复地指出:所谓变劣势为优势和完成反攻准备,是包括中国自己力量的增长、日本困难的增长和国际援助的增长在内的,总合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的优势,完成反攻的准备。第三阶段的战略反攻,在其前一时期将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姿态,而是带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态。敌人采用各种分化手段破裂中国统一战线的企图,此阶段中并不会减弱,因此,中国内部团结的任务更加重要,务不令内部不调致战略反攻半途而废。此时期中,国际形势将变到大有利于中国。中国的任务,就在于利用这种国际形势取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同时也就是帮助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种因时而变是多么的高明和正确。

十、因地而变

决策要因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启示。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决策方案。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若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既不能照搬西方战争的规律,也不能照搬苏联革命战争的规律,更不能照搬中国北伐战争长驱直入的方法,只能遵循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

十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论持久战》通篇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轴心,它精辟地论述道:“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正是通过《论持久战》这一思想的实验室,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赋予了实事求是以全新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十二、摒弃经验

经验是科学决策的敌人,但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去做决策,这样往往付出很沉重的代价。《论持久战》尖锐地批评了经验决策: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上海战争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许多人以为:不一定;许多人以为:断不会。这样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

十三、层层分析

科学决策理论告诉我们,决策要重视各种不同的意见,认真分析各种不同的意见,做到全面分析、深入分析。《论持久战》在驳斥“亡国论”时,就采用了层层分析的方法,作到了说理透彻、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亡国论者看到敌我强弱对比一个因素,从前就说“抗战必亡”,现在又说“再战必亡”。如果我们仅仅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是大国,是不足以折服他们的。他们可以搬出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历史证据,证明小而强的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而且是落后的灭亡进步的。如果我们说,这是古代,不足为据,他们又可以搬出英灭印度的事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所以还须提出其他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口封住,使他们心服,而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这应该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时代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具体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随后,毛泽东依据大量的资料和事例进行了层层的分析,把道理说清说透。

十四、知己知彼

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他一再告诫要知己知彼。他在《论持久战》中将中日双方的所有相关因素都了解得非常清楚,甚至了解了日军官兵的教养。他说:“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和日本的民族习惯造成的。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这一点,过去许多人是估计不足的。这种东西的破坏,需要一个长的过程。首先需要我们重视这一特点,然后耐心地有计划地从政治上、国际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多方面地向着这一点进行工作;而军事上的歼灭战,也是方法之一。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正是毛泽东对“知己知彼”一策运用到了极致,才引出了令人信服的种种结论。

十五、采用系统的方法

科学决策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毛泽东非常重视方法问题。他认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采用系统的方法,也是一句空话。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固然取决于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战争性质等多种条件,然而,要达到胜利的最终目的,必须有系统的、科学的能战胜敌人的方法。因此,《论持久战》着力于指导抗日战争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做法。这不仅是提出三个阶段,而且对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对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对消耗战、歼灭战等关系的把握,对如何发动抗日的政治动员,如何做到兵民是胜利之本等问题都有切实可行的论述。

十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手段之一,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论持久战》指出:“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是的,这是完全对的。但这是一般的方针,还不是具体的方针。”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呢?毛泽东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例如,如果我们坚决地采取了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不但在战场上改变着敌我之间的强弱优劣形势,而且将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形势。这就是说,集合了许多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胜利以后,就逐渐地增强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到那时,配合着我们自己的其他条件,再配合着敌人内部的变动和国际上的有利形势,就能使敌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我们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时机了。另外,《论持久战》中谈到的主动性、灵活性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十七、做好沟通工作

再好的决策,如果没有做好沟通工作,那么执行的效果也等于零。抗日战争的决策作的再好,如果广大人民是一头雾水,根本不能理解,也就谈不上战争的胜利。毛泽东特别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能将抗日战争中出现的深奥理论浅显化。例如,在论述包围与反包围时,他说:“从整个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一种包围。由于我以数量上优势的兵力,对于从战略上的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之包围中。这是我对于敌之第一种反包围。再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如五台山,后者例如晋西北。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二种包围。但若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根据地和正规军的阵地也联系起来看,我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河北、山东等省也有许多这样的包围。这又是我对于敌之第二种反包围。”随后,他又举了更加通俗易懂的例子:“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但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如果我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的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日本人民运动也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这样,既做好了沟通工作,又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十八、汲取经验教训

没有一种决策能作到永远正确,科学决策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能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毛泽东当然清楚这些道理,《论持久战》也注意汲取经验教训:“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人民的大多数,是从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炸弹那里听到消息的。这也是一种动员,但这是敌人替我们做的,不是我们自己做的。偏远地区听不到炮声的人们,至今还是静悄悄地在那里过活。这种情形必须改变,不然,拚死活的战争就得不到胜利。决不可以再输敌人一着,相反,要大大地发挥这一着去制胜敌人。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这一着实在是头等重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叫做‘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

十九、重视主观能动性

科学决策的实施还要发挥人在执行中的主观能动性,否则,被动的执行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变得失败。因此,必须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论持久战》专章论述了这点: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的能力。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二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真理永远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是决策科学的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孙学玉,《公共行政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陈兆德,《行政管理学教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7、梁振中、王仲田,《行政管理学教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8、王军,《中国行政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9、余源培,掌握客观规律提高驾驭能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 篇五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终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我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优秀 篇六

读完《论持久战》,我这才发现原先毛主席先生(以下简称m记)是伟大的!虽然这厮在晚年的时候不能幸免地犯了错误,也不能幸免地留下了“毛概”让我们死记烂背,可是我不得不佩服年轻时候的他。这厮的确很有头脑,对大局的全盘都能很透彻地分析。这篇文章确实值得我们细读,学习一下人家的思维、逻辑,从而能够统领大局、预见未来!

《论持久战》以否定亡国论和速胜论为切入点,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仅有经历了持久战,中国最终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亡国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也不想亡国,仅有那少数的汉奸才会恭顺日本,所以此论点错误。速胜论——是严重的左倾思想,敌人有的是军备并且要一股作气灭华,所以也不能成立。我们必须要打持久战。m记分别从我国、日本和国际上这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的形式、敌我的优缺点,然后确立要走三个阶段的持久战的路线。

m记所分析的我、敌、国际形势就好比我们此刻计划中的自我、对象以及环境这3个要素。分析问题应当要研究自我的本事,然后分析自我和对象的优缺点,以自我的优点攻击对象的弱点,以自我的弱点作为自我发展的重点。最终再结合大环境,找出一条适宜的路。还有,m记所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扰”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敌进我退,我们要学会忍耐,敌退我进,我们要懂得把握时机,就像三国时期陆逊营烧七百里一样,陆逊一向坚守不出,最终把刘备逼得后退七百里,一把火把他们红烧一顿。

可是很显然,是经历了多的革命经历才能总结到这一观点的。我们从别人身上学会来的东西,不但要取其精华,还要与时俱进,更要结合经历和实际,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经典的 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篇七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人民战争思想 篇八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这一核心思想在 《论持久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年来无数次反抗帝国主义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那么,为什么一个弱国能够最后打败强国呢? 为什么看来似乎弱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抗日战争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的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结合、军队和人民团结奋战的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在于八路军和新四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实意拥护和竭尽全力支持,实行了毛泽东和党中央所制定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

中指出: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511 -512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这个军队就会被民众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毛泽东始终主张全面抗战,反对片面抗战。他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只有全民动员起来,进行人民战争,才能坚持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基本方针,坚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中创立的人民战争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积极防御战略是同人民战争紧密联系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人民战争,我们现在还要坚持人民战争。

当然,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江泽民指出,人民战争思想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要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大力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习近平从战略层面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是在新形势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兴国兴邦之举,强军强国防之策。他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 [Z]。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4.

[3] 2015 中国国防白皮书: 中国的军事战略 [EB/OL]。

[4] 毛泽东文集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范文,共有2123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下载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