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08-26 15:20:0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一)

师:同学们好。请同学们们拿出一只笔和稿纸或者笔记本,准备上课。好,我们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一读课题。

生:《唯一的听众》

师:课文中有一些生字和词语,看同学们会不会读。(出示大屏幕)会读吗?举手。

生:仪

师:如果正确的话,必须跟着读(生齐跟读)。字不离词,读这个词。

生:隆重的仪式。

师:读(生齐读)好的,看第二个字

生:歉

师:声音要响亮

生:抱歉

师:读(生齐读)

师:看这个歉,是生字,笔画比较多,看老师黑板上写。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歉”字。

在自己的纸上写一个字。注意笔顺,写字的姿势。可以写大一些,大大的写,就不会写错。好,写完了就坐端正。看第三个字。

生:溜,溜走

师:怎样的走,才算溜走?

生:悄悄地走,一个人走,就叫做溜走。

师:恩,你说。

生:不为人知的,别人不知道的走。

师:对了。

生: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的走。

师:对,一起读。(生齐读)好的。

生:割,无法割舍(生齐读)

师:这个割,看老师写。(板书)一竖要出头,好,写一个字。(生书写)文中的生字要写正确。哪些东西你觉得无法割舍?

生:应该是亲人和朋友吧。

生:我认为应该是学习。

生:我认为应该是自己的爱好。

生:我是个爱看书的小女孩,我认为书是我无法割舍的东西。

师:好的。

生:我觉得友谊永远无法割舍。

师:无法割舍啊,后面割舍了什么,表达了我的一种感情。对吗?好,我们再看。这个字谁会念。

生:嘿!

师:你会念吗?读!(生齐读)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放到这篇课文当中,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这个词所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谁来读句子。

生:我羞愧了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他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你看,这里的“嘿”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

生:我认为这里的“嘿”是一种激动,开心的感情。

师:激动,有点开心的。

生:有点兴(xìng)奋,从中还有一点自豪。

师:恩,不念兴(xìng),而念兴(xīng)。有点兴奋,不是十分兴奋。

生:我感觉到作者有点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的感情。

师:对啊,所以一个叹词,一个字,在一段文章当中,它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读一读这几个字。(生齐读)

师:这句话,读的时候要读好它,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感情,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生读)读的好。(生读)对,这一种点点滴滴的兴奋,喜悦,情不自禁,是埋在心里的。这个词,一起读一下。(生齐读)课文中有些词很特别,它能表达人物的心理的。就比如这个嘿字。我们再看。一起读。

生:悠 ,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

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令人很舒适的感觉。

生:应该是使人感到有点悠远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使人有一种陶醉感。

生:我认为是时而有一点,那个,比较,那个,开心的。

师:不要有那个,那个,开心就开心。没有那个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身心放松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舒适,感到心里很舒服,有种很悠长的感觉。

我认为是让人感到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美妙的音乐。

师: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这个词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谁来读?

生: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声音,犹如悠悠的小令。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把林子里的声音比成悠悠的小令。

师:是一个比喻句,看出来了。

生:它先说林子里是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有点矛盾。

师:有点矛盾,这叫什么样的写法。他要写静,但课文却写了沙沙的足音,谁知道?

生:这种写法叫衬托,先写出林子里的静,才能听出那很小的声音。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明白吗?我们说教室里很静,静到?连针掉下的声音都能听到。

师:还有什么特别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声音比较拖,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用了叠词,好啊。

生:它把每一种声音描写的很细。

师:什么?

生:它把每一种声音描写的很细。

师:每一种声音?听不懂,就一种声音,沙沙的足音,你听一下啊。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他沙沙沙的声音,说明他人很多,而这里是说林子里静极了。

师:沙沙沙,可以说是人很多,也可以说是脚步非常的?

师:可以看出脚步非常的快。

师:快速的脚步,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所以说是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之美,如果说老师把沙沙改成蹬蹬。蹬蹬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如果用蹬蹬,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就没有用沙沙让人觉得舒适。没有了这个人心里 很轻松的感觉了。

师:哦,好的。很好。

生:我觉得用“蹬蹬”,说明这人人的脚步声不美,后面说是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小令的话,让人很美妙的音乐。这里用沙沙比较好。

师:你看,多一个字就不美了,少一个词也不美了。这里用沙沙最恰当。我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自己读啊,不要齐读,齐读不好听。

(生1读).好,读到心里去了。

(生2读) 你的朗读听起来,也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生3读)多美妙啊。起!(生齐读)

师:这一句啊,写的是“景”(板书),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比如,你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走到这个林子里,会像悠悠的小令吗?

生:是不会的。因为在家里如果不高兴的话,你的心情也十分不好。听起来也不好听了。如果你的心情很好的话,那声音也起来也会很愉快的。

师:对吗。对,不同的心境,听到的声音,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这个心情。自己轻声读一读。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

师:不是拉起,拉起不一定拉得出声音。

生: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师:读得好,你能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

生:她当时的心里也是蛮愉快的。

生:我认为他心里是十分激动的,因为好像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从这里看出作者心里是很神圣的。好像要去做一件什么事情一样。

生:我从“蹑手蹑脚”看出,他不忍心扰乱林子里的安静,所以走得非常小心。我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的愉快。

师:除了愉快,他还想拉出?

生:还有美妙的曲子。

师:以便和这寂静的林子?

生:相和谐

师:是啊 。他对自己有一种期盼。这时候,这个景,不再是简单的景了。她有了作者的一种心 情,一种感情。所以记住这句话,这里的景其实是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我们读到课文当中出现的偶然的一两句写景的句子,它可能包括作者内心的感情,心情。如果我们读课文,能够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那么,我们学课文就深刻 了。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要切身感受到,作者在练琴过程中,心里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在课文中明显的告诉你他是什么心情,有的用一些叹词,像“嘿”,“无法割舍”表示出来,更有的是藏在语言文字当中,是让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体会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心去体会一下,品味一下,感受作者在 拉琴的过程当中心情的变化。自己开始读全文。

(二)

师:好,同学们读书很投入,课文比较长,但每一个同学读的都非常的专心,这是一种好习惯。看一看课题《唯一的听众》。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拥有过哪些心理?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生:作者现在家里拉琴,爸爸妹妹说他拉得不好,他的心里是十分沮丧的。

后来去了小树林里拉,听众是一位老人,给了他鼓励,他的心情是兴奋的。

最后,他在家里练琴,他很认真。后来,妹妹是他的听众妹妹大吃一惊,说他弹得很好,他心里十分高兴。在家里直接练的时候,没有直接想到唯一的那位听众。最后在文艺晚会上拉琴,有很多很多的观众,他的心里是高兴的。

师:你看,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在表演的时候,你心里是?不要老用高兴。能上舞台演出的时候,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的演出,这时候的演出的心情是激动的自豪。你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连贯的说一说,好吗?在什么地方,谁愿意听,心情怎样。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说好。

生:他现在家里练琴,观众是爸爸和妹妹。他们的评价十分不好,当时心情十分沮丧。后来去树林里去拉琴,观众是一位自称是耳聋的老人,当时心里是兴奋和自信的。最后,在舞台上练琴,有许多观众,当时心情激动,而且自豪。

师:你看,你这种表现不太自信,其实你说的很好。现在我要求你说第三次,一定要说连贯,你看,沮丧的,兴奋的,自信的。他的心里发生了变化。 开始,后来,最后,要有顺序。拿出点自信的样子。

生:开始在家里练琴,观众是爸爸和妹妹,心情沮丧。后来在树林练琴,观众是一位聋子老人,心情激动,自信。 最后在文艺晚会上,有许多的观众,但他是激动的,自豪的。

师:你看,能说好。但没有说得最好。有没有其他同学能说得更好,更流畅。

生:我先是在家里练琴,我的听众对我很不满意,我很沮丧。然后我到树林里,我先是十分兴奋,然后有点失落。那位唯一的听众,他对我鼓励,使我找回自信心。最后在文艺晚会上,对成百上千个观众拉琴,我心里十分自豪。

师:说得比较好。还有说得更好的吗?

生:我先是在家里练琴,我的观众是我的父亲和妹妹。但是他们对我的琴技实在是感觉非常的差,我非常的沮丧。后来我到小树林里去练琴,在那里我有了唯一的观众,就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在老人的鼓励下。我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并且更加刻苦,努力的联系小提琴。最后,我在舞台上演奏,我有成百上千个观众,但是我是非常激动,自豪的。我也非常感激怀念那位老人。

师: 你看,越说越好。作者一开始说他是十分的沮丧,他虽然拥有两个听众,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妹妹。这两个听众为什么会让他十分沮丧呢?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生:爸爸和妹妹评价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床腿。

师:据床腿什么声音?如同噪音一般,不堪入耳。

生:我认为爸爸和妹妹对我的拉小提琴的样子,就是对他们的折磨。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不是一种享受。他们评价我在音乐方面就像是一个白痴。,

师:是一个白痴吗?前面有两个字不能丢掉。

生:简直

师:简直是一个白痴和是一个白痴一样吗?如果真是一个白痴,后来怎么可能把琴拉得这么好呢?简直是一个白痴。其实不是一个白痴。你看。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语言,听起来像什么一样的?打一个比方。这种语言,在我听来,像什么一样?

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像一个拳头,把我的自信心渐渐地锤扁了。最后给锤没有了。我觉得像一盆凉水,本来是很热情的,可是被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我觉得就像一把刀,我自己刚对音乐有点好感,有些崇拜,可他一刀砍下来,把我和音乐斩断了。

师:说得多好啊。

(三)

生: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是像阳光一样带给我们温暖的。

师:多好啊,像阳光一样的。对他的语言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是从三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它们分别是“又”、“很直”、“又酸又痛”。“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说明我又重拾了自信。“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比以前更加刻苦。之所以会勤奋和刻苦,是因为我有了自信,更加的努力想把琴拉好。

师:多好呀,“又”看出自信。“很直”、“又酸又痛”看出他更加努力,更勤奋了。

生:我是从“紧闭门窗”和“基本练习曲”看出来的。因为“基本练习曲”可以提高他的演奏水平的。而“紧闭门窗”看出他在练之前,对自己说   过,一定要刻苦,不要被其他事情诱惑过去,一定要在房间里用功刻苦。看出了他已经下定决心。

师:不错,还有更突出的词语吗?

生:我是从“尽心尽力”和“手指悄悄打着节奏”这两个地方看出他很勤奋。

“尽心尽力”是他以前受到批评,琴也拉得不好,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不好,而现在他却为聋老人拉琴。

师:我想问一下,这个老人是耳聋的,他听得到音乐吗?

生:听不到,但是我会认为他是能听得到的,因为他能感受到。

师:哦,他是能感受到的。为什么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他要尽心尽力,你不好马马虎虎吗?反正他也听不到的。

生: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听众,他很珍惜这个听众。

师:哦,如果他不“尽心尽力”,连这个唯一的听众也要逃走了。你是这么理解“尽心尽力”的。

生:是这个听众给了我自信,让我把小提琴演奏得更好,所以我要尽心尽力的演奏来回报他。

师:哦学会感恩,明白了吗?你还有补充。

生:第二个词是“手指打着节拍”。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琴技渐长,因为前面提到他拉琴就好象是在“锯床腿”,而且是给他们折磨的。而这里可以看出我拉得好起来了。

师:熟练了,进步了。特别是能打着节奏了。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和“幸福”。一开始老人听他拉琴,只是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而这里却说了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其实他是能够听得到的。他听到小男孩的琴技逐变好了以后,他就感到快乐和幸福,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

师:哦,说得真好啊!

生:我是从“慈祥”和“深深的潭水”看出来的。我现在看着老人慈祥地望着我,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而以前我演奏的时候因为我没有自信,所以我不敢抬头看老人的眼睛,而现在敢在演奏的时候,抬起头和老人对望,说明老人的鼓励给了我自信。

师:好的,我们发现,他几次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几次?

三次。前两次有没有写到到他慈祥的眼神?有没有写到他平静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没有,因为他自信了,自信的人都可以和人眼神对视。你看,有多少同学眼睛看着我?看着我的都是自信的,你不敢看着我,就叫 “自卑”。

师:像深深的潭水,有一个神略号,你说在省略号中能看出点什么,读出点什么吗?包含着什么?

生:我觉得老人的眼神是在鼓励我,让我更加自信。

(四)

师:他怎么会打动我呢?让我们来体会下,感受下。女同学体会你就是那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她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仔细揣摩老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男同学体会小伙子。请小伙子开始拉琴。你们坐在地上拉的吗?站起来,在树林里拉琴。是小伙子的都站起来。在树林里干什么?(拉琴)

师:在树林里拉琴吗?(据床腿)没有床腿,没有床,哪来的腿。(锯木头)。这么多小伙子在树林里据木头 你感觉到这声音(很刺耳)(很摧残耳朵)。

师:是啊。这么多的小伙子肯定不行。所以坐下几个,你们两个人拉,其他人都坐下。两个人已经 够刺耳了,你们还想几个人啊!注意,你们在树林里拉了一曲后,忽然转身发现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椅子上,你们这时候想干什么?

生:我们这时候想溜走。我想骂他,他拉琴声音太难听了。

师:多不文明啊。还是他好,他想溜走。这时候老妇人叫住了我。女同学一起读第一句。

生: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你听到这句话,你还想溜吗?

生:不想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对我拉得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感到非常心动。因为我拉得那么难听,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师: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二句话,读。

生: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师:刚才你的脸是怎么样了?

生:是红了。通红通红了。

师:感觉自己的脸?

生:像发烧一样的红

师:现在听了老妇人的这句话以后,你的脸还烧吗?

生:我的脸不烧了,感觉和平常事一样的。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老人她没有责骂我。老人对我的琴声一点都不意外。我本来以为她听得见,后来才知道原来老人聋了。

师:老人耳朵聋了,她听不见我的声音。你心中的块石头才落下来了。他才没有担心破坏了这个幽静的林子,没有破坏老人独享的幽静。这个心终于放下来了。原来她是个聋子。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三句话,一起读。

生: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你现在愿意拉琴吗?

师:现在你愿意拉琴了吗?

生:我现在愿意拉琴,因为这不会使我感到难堪,还会使一个聋子去感受音乐。我也会,因为我现在不会紧张了,而且我会好好去拉,他也愿意做我的听众,我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有面子。

师:是啊,家里的父亲和妹妹,是我的亲人,听着这个像据床腿的声音,纷纷逃走了,居然在树林里还有一位?

生:一位老人愿意听我拉琴。

师:而且是每天早晨,虽然他是个?

生:虽然他是个聋子,但是我不介意。

师:虽然是个聋子,只要做我的听众,我都不会介意,是吗?好,这样每天拉,每天拉,拉了以后,老人总是不忘说那么一句话:

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第二天,你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生:谢谢你,小伙子,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师:听到了吗?第三天,她又这样说:

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你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这种感情是温暖人心的,让人心动。感觉老人对我很重视。使我对音乐有了自信我感到心里感到和温暖,也很自信。在家里,爸爸和妹妹是我的亲人,他们对我拉琴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而这个老人和我不认识,她却给我那么高的评价,心里感到很温暖。

师:你看,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他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温暖的,是温馨的。她带给我一种自信。心里是那样的喜悦,对吗?所以你的琴,越拉(越好)越拉(越棒)。请坐。

师:体会到了吗?这就是一个小伙子在树林里拉琴,在一位老妇人的不断鼓励下 ,逐渐找回了自信。那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那位老妇人吗?

生:你真的是聋子吗?我的琴难道真得拉得那么好吗?

师:是啊,所有的老妇人们,你真的是聋子吗?你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要说谎?你看,所有的话都是说谎,老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谁能回答。体会下老人是怎么想的,我看哪位女同学能体会老人的心情。

生:我想老人应该是想这个小伙子这么尽心尽力地演奏小提琴,再打击他的话,会让他的自信心彻底垮掉,所以要去鼓励他,让他重拾信心。老人这样做以后,我会更加尽心尽力的去拉小提琴,而且我也会非常自信。有了这两者以后,我的琴技会更加好。我想老人当时知道这座林子是没有人的,她听到这个年轻人拉得不好听,她猜测年轻人肯定是在家里或人多的地方拉得不好,受尽了别人的批评,所以就到树林里来了。所以老人希望年轻人有一个听众,但她又不想让年轻人知道她听的见琴声,不想给年轻人压力,所以说自己是一个聋子。

师: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知道一个练小提琴的人开始练的琴声就是那么难听,那么不堪入耳。但这时候需要的是有人给他?

生:安慰,重拾自信,鼓励,无声的,默默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她要这样做。

师:同学们这叫什么?这叫体验,我们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就是要设身处地像她那样的去想,去思考,这时候,我们就能读得比较深入了。

师:正是在老人不断的鼓励下,读。

生: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

师:他发现自己(变了)怎么变得呢?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师: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

生: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生:位老人安详地靠著木椅上,微笑著,手指悄悄打著节奏。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

圈一圈词。

(五)

师:只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才能读得那样的入迷,才能体会到文字里面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和他的变化。最后看看课文,我一直珍藏的秘密被妹妹揭穿了。当我知道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威望的教授,她曾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这个时候,作者写了六点,想像一下,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拉小提琴,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是怎么想

的?拿起笔,把想法写一写。

师:笔放下。要善于做听众,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文字,要很好地读,要像读课文那样读自己的文章。

生:我很惊讶,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人慈祥的面容与他那深深潭水一样的目光。我顿时明白了,老人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好的演奏小提琴曲。那位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在我沮丧之时,那样默默地帮助我,默默地支持我。我不想把我知道她不是个聋子的事情告诉她,我要珍藏着这个秘密。我要一直面对那位唯一的听众尽心

尽力地演奏。因为是她一直帮助我,使我取得很好的成绩。她不是一位真正的聋子。

师:最后一句不要。她是一位真正的听众,他要珍藏这个秘密。谁还愿意来读。

生:什么?教授,不可能,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一时楞在那里,不知所措,但从妹妹惊讶的语气看来,这是真的。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林子,看到那位老人依旧如同往日那样,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我好像问她昨天妹妹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我憋住了,架起小提琴,站直了身子,尽心尽力地拉了起来。她的眼神还是那么平静,犹如深深的潭水。

师:掌声。太有诗意了。她又一次写到了,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不过这时候我已经全然明白了眼神的含义。

生:这位老人为什么要说谎?不,她不是在说谎,是为了保护我的尊严呀。这位老人,太感谢你了。你是我唯一的一个听众,你给了我自信,让我有重拾小提琴的勇气,而且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帮助。

生:我该不该同老人说话呢?我一说,不就等于把老人的荒原戳破了吗?不,不说。让美丽的谎言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不说。不然,这位珍贵的听众就会离我而去了。

师:对,不说,写得多感人啊!所以好的文字,要读好,要念好。再请一位同学。

生:我十分震惊,教授?首席小提琴手?这真的是这个耳聋的老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再次走进林子,当老人继续平静而慈祥地望着我时,心中便涌出巨大的感动于感激。我真想大声对老人说:“谢谢,是你让我重拾了信心,是你,让我这个音乐白痴有了自豪的感觉。可是,我并不想捅破这个谎言,于是,我静静地拉,老人,静静地听。

师:诗一般的语言,一个静静地拉,一个静静地听。让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留咋我的心中。看,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段话,是这样写得: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师:美吗?谁写的?这是作者写的一段话。作者写得原文。可是编辑我们的教材,却编辑成了六点。你觉得是六点好,还是这段话好?

生:六点好,因为这样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去想想,去遐想这样的故事。

师: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文章的结尾还有六个点,我们把这段话齐读。

生:后来,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师:从沮丧,到重拾自信,到演出时的自信,我想起那唯一的听众,这六点他神略了什么?我们读懂了什么?请同学课后去想象,去感受,好吗?下课!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新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会运用个别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8课《唯一的听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的跳出来,就是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中的人物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你迅速浏览课文,想想你对课文有了什么想法?

生快速浏览课文,组织语言。

师:想与不想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老师听听你们的看法。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妇人帮助“我”,使“我”成功的事。

师:看来,你把文章读进了心里,你对文章有了高度的概括。

生:读了课文,我认为老妇人是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师:你队老妇人有美好的印象,老师也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有相似的地方,都说人有信心才能成功。

师:你注意与以前的课文相结合、对照、比较,这样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我”很坚强。

师:你对课文的感受力比较强。

生:我很喜欢老妇人,她善于鼓励别人。

师:你真会读书,竟看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处。

二、理解课文

师:这一篇课文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都说“风雨过后,就见彩虹”,文中的作者历经风雨,最后见到彩虹了吗?

生:见到了,因为他成功了。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知道的?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能深入进去,想想你从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他的成功?

生:“足够熟练、永远无法割舍、成百上千”等词。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成功的喜悦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琴艺水平一直那么好吗?那他的琴艺水平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交流。

生找句子交流。师板书“白痴”―――――“成功”

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看到板书,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为什么会成功?

师:静静的思考、思考他能由“白痴”最后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走向”

生:他能走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老妇人的鼓励。

师:看来你深深知道,*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鼓励的,老妇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鼓励他的?当时情景怎样?

生:是在“我”灰心、沮丧的时候,老妇人鼓励我的。

师:请找出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读句子“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是呀,难过的是她又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从开始的沮丧到现在的诅咒,这种情景下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劝解他?有用吗?老妇人怎么做的?她的哪方面最打动你?

生交流句子。

生:“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在鼓励她,而且还告诉作者音乐是用心灵去感受的。

生读句子。

师:除了语言,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很平静。

师:是呀!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作为一名小提琴手,面对如同锯床腿的音乐,她的表情如此镇定,没有流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和烦躁,她帮助别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老师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别人的“尊重”(板书“尊重”)面对看到的这感人的一幕,你有话要说吗?

生:正是由于老妇人才让作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自信。

生:有人夸我。

生:我也有人欣赏。

师:*人的成功仅仅依靠别人的鼓励行吗?还需要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人的成功最主要的需要自己的努力,我是从以下句子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

指导全班读句子。

师:我不在乎什么?

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师:我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读一读。

生:“直、又酸又痛、湿透”

师:开始是“沮丧、蹑手蹑脚”现在却不在乎,还能坚持拉琴,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作者不怕吃苦,坚持不懈

师:做事就需要这股韧劲,板书“韧劲”。正是由于老妇人的鼓励,加上我的坚持,才让我最后感觉奏出了真正的音乐,一起读——

生读句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美丽的清晨,*人静静的拉,*人静静的听。”

师:多么温馨感人的一幕,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谁说他们没有交流,他们只是没有用世俗的语言进行交流,此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他们是用整个心灵来交流,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交流。只是“*人……

生接着读句子“*人静静的拉,*人静静的听。”

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他们情境交融、心灵相通的一幕吧!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检查课前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提示预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生:《唯一的听众》

师:预习过这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我想知道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是怎么预习的。你们课前做了那些预习工作?

生:我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查字典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是最基本的预习工作。

生:我了解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刚学小提琴的时候受到家里人的嘲笑,失去了信心,后来一位老奶奶鼓励他,使他有了信心,最后练好了琴。

师:课文是不是讲了这样一件事?

生:(齐)是。

师:读一篇课文,先要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我写下了读不懂的问题。

师:很好。你记下了什么问题?

生:那老妇人不是聋子,为什么她说自己是聋子?

师:这问题值得思考。你们呢,有别的问题吗?

生:原先我是不敢在家里拉琴的,后来为什么我在拉琴的时候站得很直?

师:你想问的是原先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为什么又敢在家里练,还那么勤奋,是吗?(生点头)

生: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琴拉得那么好,为什么他不直接教我怎么拉琴?

师:为什么隐瞒身份,不直接指导,与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联系。

生: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生: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她是一个聋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在预习,先记下这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我们会学得更有效。

2、学习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

师:刚才大家说学会了生字词,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学得怎样。

大屏幕出示词语:

仪式   抱歉    溜走     无法割舍

师: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

师:这些词语都理解吗?(生:理解)

师:无法割舍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两样东西无法分开。

生2:某种东西无法舍弃。

师: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无法割舍的?

生:水,水是人生活中无法割舍的。

师:你理解的无法割舍就是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无法分开的意思是吗?(生点头)

师:好,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师抚着学生的肩膀请其坐下)

生:自己的爱好是无法割舍的。

师:你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我喜欢踢足球。双休日我都和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踢足球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看来踢足球是你无法割舍的运动。(生点头坐下)你们呢,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1:我喜欢音乐,弹钢琴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2:画画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3:打篮球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4:唱歌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除了兴趣爱好,还有什么无法割舍?

生1:我和父母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生2::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无法割舍的。

师:是啊,亲情、友情当然还有师生之情都是让人无法割舍的。

(面向刚才回答不准确的学生)现在你明白无法割舍的意思了吗?(生点头)

大屏幕出示:嘿。师:谁会读这个字?你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是什么词?

生:这是象声词。

师: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当中,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这个词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生读,出示句子: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个聋子。”

师:谁再来来读读这个句子。(指二生读)这个“嘿”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1:被人夸奖的兴奋之情。

生2:他非常激动,因为以前都没有人夸奖他,父亲和妹妹都说他拉琴像在锯床腿,现在有人愿意听他拉琴还夸奖他,他觉得很高兴。

师:是呀,一个叹词,一个字,在一段文章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

生:(齐读这个句子)。

大屏幕出示:悠悠的小令

师:谁来读?一起读一读。

师:小令就是小曲,在小令前加一个“悠悠”,你感觉这小曲怎样?

生:这是一首动听的小曲

生:这是轻轻悠悠的小曲。

生:这小曲感觉很悠扬。

师:我们把这个词也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去体会一下,谁能来读出这个句子。

生读:“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个比喻句。

生:林子的静由声音衬托出来。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明白吗?我们说阶梯教室很静,静得——

生1: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生2: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生3:静得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林子的静。(生读)

师:这一句啊,写的是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请你读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出示: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生1: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好像要去干一件伟大的事情。

生2: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兴奋激动的,从他的行动可以看出来。

生3:我也认为他的心情是很兴奋的,沙沙的足音,他听起来都像悠悠的小令。

师:是啊,是兴奋的,为什么沙沙的足音这种平常的声音,在他听来像悠悠的小令呢?因为心里兴奋。如果他心里很烦闷,这声音听起来会有这种感觉吗?

生:不会。

师:如果今天你们要去春游,外面下雨了,去不成了,那沙沙的雨声你感觉会是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

师:所以,景和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景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请同学们记住:写景就是写情,写景就是写人。

第二板块: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师:生字词语就学到这里。对我们六年级同学来说,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不难的,但有的词是不能孤零零理解的,要把它放到句子中,甚至放到段落中,它就变得鲜活起来,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读课文也一样,要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体会到作者的心理变化。本文作者在练琴过程中,心理有一系列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体会到作者心理变化了吗?心理往往和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又先后拥有哪些听众,分别拥有怎样的心理?

出示:  拉琴的地方         听众          心理

生: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嘲笑他的琴拉得不好,他的心情很沮丧。

师:是啊,沮丧,就是灰心失望,失去了信心,以致于不敢在家里拉琴了,这也叫自卑。

生:接着作者到树林里去拉琴,一位老妇人鼓励他,使他有了勇气。

师:原来自卑,没信心,现在——

生:有了自信。

生:后来作者又在家里拉琴,他也很有自信。

生:最后作者在舞台上拉琴,听众成百上千,心里很高兴。

师:只是高兴吗?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心里——

生:激动、自豪。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家里          父亲和妹妹       自卑

树林          一位老人         自信

舞台          成百上千         自豪

师:刚才是一句一句说的,六年级学生可不能这么一句一句说。谁能连起来,用上“先……后来……最后……”说一说。

生1: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他的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说他拉的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作者很自卑。后来他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是他的听众,老人的鼓励让作者拥有了自信。最后他到了舞台上拉琴,成百上千的观众听他拉琴,使他非常自豪。

师:说得很有条理,还有谁愿意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

生 2:我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拉的小夜曲像在锯床腿,他们的嘲笑使我非常自卑。后来我来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成为了我唯一的听众,他的鼓励令我重拾了自信,我又敢于在家里拉琴了。最后我能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拉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我觉得非常自豪。

第三板块:了解作者心理变化原因,体会老人语言和眼神。

1、体会作者自卑心理。

师:作者的心理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先来看看他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这两个听众为什么让他那么沮丧、自卑呢?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生:父亲和妹妹说他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师:(板书:音乐白痴)什么是白痴?

生1;就是智力低下的人

生2:就是弱智,什么也不会。

师:音乐白痴呢?

生1:音乐白痴就是音乐方面的弱智者。

生2:音乐白痴是练不好琴的。

师:父亲和妹妹还给了他什么评价?

生:说他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师:听过锯床腿的声音吗?

生1:听过,是非常刺耳的声音。

生2:简直就是一种噪音。

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能不能打个比方来说?

生1:我就像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整个身子都凉透了。

生2:我就像从高处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生3:我就像跌下了万丈深渊。

生4:我就像被迎头打了一棒,被打蒙了。

生5: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刀。

生6:我就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心都凉了。

生7:我就像从温暖的春天一下子到了寒冷的冬天。

2、体会老人的四处语言。

师:正因为这样,他才那么沮丧、自卑,他才决定到林子里去拉琴。在林子里,他又怎么找回自信的呢?

生:是那位老人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

师:老人到底说了什么话,让他找到了自信呢?去课文里找一找,画出来。

生读句子,师出示老人的四句话: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老人的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我发现了这位老人,觉得打扰了她,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出示: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师:我原以为这么僻静的地方不会有人,可却发现一位老人正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于是,准备溜走。这时,老人怎么说?

生:(读)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第一次就说了这一句吗?还说了什么?

生:(读)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生:(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话有什么用意?先来看第一句话。

生1:明明是我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说自己打扰了我,她的话让我很动心。

生2:老人说这话是不想让我走。

师:是你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听了老人的话,你还想走吗?

生:不走了,走就对不起那老人了。

师:老人一句话,就留住了我的脚步。

师:老人说第二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老人说自己是聋子,是因为……是因为……

师:你坐下再想想。刚才有位同学提出,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这问题谁提出来的?(生指提问的同学)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她是故意这么说的。

师:你本来拉得那么难听,紧张吗?

生1:紧张,当我发现背后有人,吓了一跳。

生2:我拉得那么难听,觉得自己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现在又被老人听到,就更紧张了。

师:听了老人的话,你还会紧张吗?

生1: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反正她听不到我拉琴的声音。

生2:我不紧张了,我拉得再难听,她也听不到。

师:老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消除了我的紧张心理。

师:老人说第三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1:因为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告诉老人我拉不好。老人在鼓励我。

生2:父亲和妹妹都不愿意听我的琴声,现在老人却说要当我的听众,我很感动。

生3:老人说每天陪我练琴,会用心感受我的音乐,让我不好再推辞。

师:老人与你素不相识,却愿意每天做你的听众,陪你练琴,你能拒绝吗?

生:不能。

师:是啊,你不能拒绝,你也难以拒绝。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三句话,老人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作者的心里去了,所以作者感觉老人的话像什么?

生:像诗一般的语言。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老人这诗一般的语言。

生:齐读三句话。

师:作者和老人素不相识,怎么知道我心里自卑,需要鼓励呢?

生1:如果不自卑,作者就不会到小树林去拉琴,可以在家里拉。

生2:我想老人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3:因为老人听我拉得那么难听,见我一见人就准备溜走,所以她猜到了。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老人为什么不直接教他拉琴。你想,作者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他最需要的是自信。

师:是啊,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教授,她深知此刻这位小伙子最需要的不是琴技上的指导,而是帮助他建立自信。懂了吗?(生点头)

师:再来看第二次老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出示: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她是为了鼓励我,树立我的自信心练好琴。

师:第一天,我拉完琴停下来时,她说上这样一句——

生:(齐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第二天,我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第三天,她又这样说——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以后每一天,老人总不忘说这么一句——

生:(齐读)“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就在这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的鼓励声中,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了。

3、体会老人的三处眼神。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语言,是老人的语言使作者找回了自信。给作者自信的除了老人的语言,还有什么?

生:是老人的眼神。

师:把写老人眼神的句子划出来。

(生划句子)

师:谁来说?生答,出示:

①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大家一起来读第三句。

生读

师:你们发现了吗,在写老人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生:都有“平静”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吗?

生:因为她告诉作者自己是聋子,所以就要当成什么都没听到。如果老人表现得不平静,她的身份就会暴露。

师:除了她说的这些还有什么原因?

生:(沉默)

师;如果老人 的眼神闪现一丝异样,你会怎么样?

生:我就会知道她是骗我的,心里有些恐慌。

生:我就会觉察自己拉得不好,也不好意思再在她面前拉琴了。

生:我刚树立起来的自信又要没有了。

师:读一读第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他从老人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刚才有位同学也提出了这问题。

生:老人的眼神中有鼓励。

师:鼓励,肯定有的。生1:有赞赏,当作者有了进步时,老人的眼神中就流露出赞赏。

生2 :老人的眼神中有满意,她相信作者通过努力,一定能练好琴。

师:这也就是期望啊,同学们,鼓励、赞赏、期望、关爱,都蕴含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

生:(齐)深深的潭水。

师:如果说,老人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老人的眼神就是无声的激励。作者在老人的语言和眼神的激励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作者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感受“我”行动上的变化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老人的语言和眼神。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得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带来了我心理上的变化,使我由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我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课文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些?

生:第8小节

师:自己读读第8小节,细细地品味一下我的心理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

学生读后出示: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师:体会到这种变化了吗?看上面,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

生: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师:先不忙坐下,我问你,你不怕父亲和妹妹嘲笑了吗?

生:不怕,因为我以前很自卑,现在已经有了自信。

师:有自信也就有了勇气。你呢,你为什么不怕了?

生:因为我有了进步,相信自己会越拉越好。

师:有进步所以不怕了,这也是因为有了自信。谁接下去说。

生: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师:你这样站着练那么久,不感觉累吗?

生:我不感觉累,有了老人的鼓励,累也是快乐的。

生:我已经把练琴当作了快乐的事,所以不感觉累,

师:你已经全身心融入了练琴当中,所以才不感觉累,是吗?你呢,也不感到累吗?

生:我感到累,但只有不怕累才能练好琴。

师:是啊,只有付出艰辛才有——(生齐:收获)。你呢?

生:我也感到累,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父亲和妹妹对我的看法。我不是音乐白痴,我能练好琴。

师:有动力了,也就不怕累了。接下去说。

生: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地演奏,她可是个聋子,听不到你的琴声呀?

生:虽然她是聋子,但她天天陪着我练琴,鼓励我练琴,我不能辜负老人的期望。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你呢,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为老人演奏?

生:老人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她能用心感受我的琴声。

师:我知道,你和老人是用音乐在交流,用心灵在交流。你还当她是聋子吗?

生:不会。

师:上节课有位同学提出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那老人是聋子,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你觉得老人前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是在鼓励我,现在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想一定是我的琴技有进步,她才这么说的。

生:以前我拉得那么难听,老人为了增强我的自信才说不错,现在我的琴声可能真的让她享受到快乐。

师:是啊,老人不仅因为你的琴声使她享受到快乐,更因为你的进步使她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生: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以前你看到过老人这样的动作吗?

生:以前我的琴声很难听,像是锯床腿,没法打节奏,老人平静地望着我,给我鼓励。

师:老人现在为什么有这样的动作?你来说。

生:现在我的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曲子有节奏感了,所以老人会有这个动作。

生:现在我琴越拉越好,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已经沉醉在我的琴声中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我”已经完全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生: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师:心理变了。

生:我练琴更加刻苦了。

师:态度变了。

生:我的琴艺提高了。

师:我心理和态度上的变化,带来了琴技的提高。请大家齐读这一节,再品味一下我的这种变化。

生:齐读第8节。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篇四

现代社会,物品越来越注重包装,但这些拆下来的包装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废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结合我园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本次活动的开头,我以故事《奇妙的商店》导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也使幼儿懂得: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平时丢弃的废品是可以做成漂亮的礼物的。在第二环节中,我采取直观教学法,以幼儿参观“奇妙的商店”,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在制作活动中我采用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五

【1】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化》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

【2】

一、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3】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 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

四、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以“文中的老妇人哪里让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让多生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我上了《爱之链》一课,整堂课我按着设境感知爱,品读感悟爱,延续缔造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深入文本,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悟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现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将书读厚与读薄,但难点突破不够。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在教学时,我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 心默读,把书读厚: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看出了什么?而学习第二个故事我引导学生把书读薄:让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填空,理解老妇人受到爱的感染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女店主。但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理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由于时间仓促,只是让学生说说从中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就一笔代过,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2、深入研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抓住重点的字、词、句谈体会。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乔依和老妇人之间,作者抓住了乔依的动作与神态把乔依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说说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到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3、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些,老师讲的多,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真正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常言读书有所悟,只有多读才能感悟语言材料的内涵,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这是一篇充满爱的课文,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上课伊始我就用诗歌导入渲染气氛,每学完一部份内容后,学生说了我及时进行总结、过渡,这样一来让听者觉得罗嗦,教师把一个问题总讲不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在讨论理解课题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时,没有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只是出示课文中四句闪烁着爱的光芒的语句,告诉学生这是爱的接力、爱的传递、爱的倡导、爱的延续,这样不利学生理解文本。

4、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新课程好课的评价其中一看是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充分体现。经过几个周的教学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上课时爱表现自我的人很少,在这堂课中,我也用了一些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活”起来,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思考、实践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范文,共有2273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下载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