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

发布时间:2024-01-17 08:22:3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

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40篇)

目 录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徐邦友:

“八八战略”: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 1

2. 张宏敏:

“八八战略”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 18

3.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毛伟:

“八八战略”对A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35

4.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芦敏敏:

“八八战略”引领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48

5.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谢晓波: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62

6. 江渚: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 68

7. 董瑛、吴国干: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研究 72

8.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李华忠:

“八八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 82

9. 孙心悦: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人大工作 92

10. 宁波市委党校任春晓:

“八八战略”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宁波的启示 98

11. 李昊翔:“八八战略”:新时代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指引 102 12.胡海良:

“八八战略”: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方略 112

13.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国资研究院陈赟:“八八战略”中高质量

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及浙江国资国企改革实践探析 129 14.桐庐县委书记夏积亮: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奋力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140

16.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在奋进中国

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143

17. 李包庚、高嘉晨:从“八八战略”到“两个先行”的实践探索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 150

18. 张彦:

从“六个必须坚持”领悟“八八战略”的科学方法论 160

19. 楼滨正:

奋力书写践行“八八战略”的宁波篇章 167

20. 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

柏钢集圃 “八八战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通道 169

21. 俞浙前:

坚持“八八战略”引领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172 21.海盐县委书记王碎社: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努力在共同富裕和

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中走在前争先锋 178

23. 温州市瓯海区委书记曾瑞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

推动更高水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新跃升 182

24.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185

25. 湖州市吴兴区委书记赵如浪: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全力争当践行“八八战略”模范生 192

26. 遂昌县委书记胡刚:全力培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争当革命老区

践行“八八战略”新标杆 195

27. 胡侠:深刻领会“八八战略”精髓要义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

代化先行示范 199

28.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施勇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打造一流的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20228.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206

30. 陈波: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续写人大履职新篇 213

31. 衢州市柯城区委书记蒋国强:

深学深悟笃信笃行 续写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新篇章 214

32. 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展现人大更大作为 217

33. 团十九届中央委员、团浙江省委书记周苏红:学深悟透感恩奋进实干

争先奋力书写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青年篇章 223

34.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代莉:

一张蓝图绘到底 宁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历程 227

35.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王闻丹:

以“八八战略”为引领再创改革开放新胜势 234

36. 舟山市普陀区委书记孙志龙:

勇担时代之任 扛稳发展之责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普陀新篇章……238 36.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再燃激情再创佳绩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温州政务服务新篇章 242

38. 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继续团结

奋斗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245

39.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精彩续写“八八战略”宁波篇章……250 39.金兴华、程悦:

浙江“八八战略”背景下绿色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255

40.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斌: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民政事业”开创新局面 262

“八八战略”: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徐邦友

“八八战略”是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通过广泛深入调研、集全省人民和省委集体智慧提出的一项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是推进浙江工作的总方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八八战略”所具有的巨大创造性张力。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八八战略”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取得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八八战略”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上,而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八八战略”尚属空白。正值“八八战略”提出二十周年之际,站在“两个先行”的关键时点上,从制度变迁视角回望“八八战略”,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一、“八八战略”是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主动回应

从深层次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制度的变迁。社会结构失衡引起了制度变迁的需求,此时,一些理论型制度企业家和实践型制度企业家敏锐地觉察并把握制度变迁的机会,对制度变迁进行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们在与普通民众的长期互动中终于成功实现了制度变迁。从实践中创新和选择出来的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从中获得制度调适与自我强化的启示和力量,制度体系也就在此伟大创造性实践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如果从制度变迁视角看,我们就会发现“八八战略”是以A同志为书记的中共浙江省委与广大干部群众对转型之中的浙江经济社会之内生制度变迁需求的主动回应,是浙江区域共同体制度变迁史上的一次伟大创造。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前后,浙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繁花似锦的成就背后已隐约透现出一些隐患与危机,社会遭遇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社会结构出现了危机性、转折性失衡,迈入了艰难痛苦的转型过程。

(一)实践探索先行与体制创新滞后之间的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许多领域都处于先行先试地位。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座农民集资兴建的城市,第一项质量立市和兴商立市发展战略,第一部保护民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一次民告官的诉讼官司,第一场民主恳谈会等等,可以说浙江

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的前列。

先行者往往会率先碰到与现行体制机制的矛盾,对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端也会有更加深切的感知和认识。浙江是最早开办市场的地方,也是对市场之神奇作用体验最深刻的地方。但很长一段时间,浙江的市场建设局限于有形的专业性或综合性市场,市场秩序的扩展深受局限,从而影响了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空间里的优化配置。在浙江,有一批戴“红帽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它们在“红帽子”的保护下破土而出迅速成长,但也很快受到了“红帽子”的限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转而成为限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紧身衣”和“天花板”,亟待通过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打开更大的制度空间。随着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流入与集聚和社会事务逐渐增多,一些经济强县或强镇体量迅猛扩大,达到了传统县、镇行政体制容量的极限,迫切需要给这些强县和强镇扩权赋能,以促进县域和镇域共同体更快发展。现实表明,实践探索先行已与体制创新滞后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创新缓解和消除这些矛盾冲突,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经济相对长板与文化科技短板之间的矛盾

社会共同体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关系, 经济基础虽然从根本上起决定性作用,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亦有相当巨大的反作用,有时亦能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经济史不乏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安排抑制或促进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事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发展中,产业经济是一个相对强项,而文化科技是一个相对弱项。经过连续多年发展,至2002年,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8.8:51.2:40.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40%, 二、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总量的绝对主体。工业化发展带动浙江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城市化水平从1977年的13.8%提高到2004年的54%。2002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193个,实现成交额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57个,超10亿元的市场77个,超百亿元的市场6个。这些数据表明,浙江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浙江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和经济大省。

但与经济这块长板相对应,浙江的文化教育科技却显得相对较弱。浙江的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但体量不大、实力不强,文化教育在全国只排在第7 位,高等教育只有浙江大学一校独大,“有高峰而没有高原”。2002年,全省

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29个,高等院校主办的科研机构416个, 工业企业和其他单位主办的科研机构近2000个,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2个。2002年,全省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6万人, 年末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1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29.3万人,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也只能屈居第7位。文化教育科技这块相对短板已经制约了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综合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发展动能充盈与狭小空间局限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释放了浙江大地压抑已久的发展动能和活力,犹如高原上的堰塞湖,一旦打开缺口,就会奔腾向前。从1978年到2002年,浙江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24亿元猛增到8004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31元增长到16841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总收入从27亿元增长到1166亿元,年均增长17%。

200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之后第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大省。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浙江由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的省份迅速崛起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并逐渐向经济强省迈进,由此可见浙江发展动能之充盈。

然而,强大的发展动能却面临着狭小发展空间的局限。浙江地域面积较小, 陆域面积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面积的1.1%,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陆域面积中,山地占74.63%,水面占5.05%,平地占20.32%,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878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岛有26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502.65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中国第四大岛。另外,浙江也是一个资源较为贫乏的省份;既无普通资源优势,也无特色资源优势;虽然名为江南水乡,但水资源也并不丰沛,有的县市还严重缺水。因此,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资源空间,浙江发展都面临着狭小空间的局限。

如何克服这种空间局限,实现更大发展,是浙江人在21世纪之初面临的重大考验。

(四)块状经济布局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矛盾

浙江经济是由各个县市的基层政府和人民因地制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一县一策、一县一业、一县一品,以知名企业为龙头,上下游拓展,形成产业链,相关产业以市场为纽带实现产业集聚,经济布局呈现块状

特点。“块状经济”或“区域特色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是浙江经济中最为突出的亮点。温州的低压电器、台州的机械制造、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永康的小五金和安全门业、嘉善的木材板材、海宁的皮革制品、绍兴的轻纺工业、舟山的造船和石化产业、濮院的羊毛衫产业、大唐的袜业、织里的童装产业,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块状特点,在经济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1]。

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区域协同发展,市场规模越大,市场合作空间也就越大, 专业化分工就越深化。伴随着市场规模和合作空间扩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回报率都将随之提高。因此,市场经济发展内生地要求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市场交易成本的约束下寻求市场合作的最远边界。浙江的块状经济布局却与区域协同发展存有内在逻辑矛盾,不解决这对矛盾,浙江经济就不能突破天花板、实现新飞跃。

上述四对矛盾是2002年前后浙江经济社会结构失衡的外在具体表现,浙江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艰难痛苦的转型过程。发现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主动寻求制度变迁,以求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平衡,从而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空间,这是历史和时代摆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面前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智慧而制定的“八八战略”便是对经济社会结构失衡的主动回应。

二、“八八战略”与浙江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变迁

社会呼唤改革,改革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恰当其时,2002年10月,A同志到浙江任职,他一到任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基层调研工作,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跑遍了全省11个地市。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在2003年7月10日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A同志在总结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八项举措”,这就是影响深远的“八八战略”。“八八战略”的前一个“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业已形成的一些既有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后一个“八”,则是规划设计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八个举措。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保持一个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从而形成不断进取、永葆活力的大好局面[2]。“八八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浙江改革从局部突破跨入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为浙江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一)“八八战略”与浙江市场经济制度变迁

“八八战略”的第一项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众所周知,浙江是靠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发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的,当全国许多地方还在为“姓社姓资、姓公姓私”而争论不休时,浙江一些地方已经抛开成见,在“填饱肚子”的动机驱动下率先突破体制困局实现发展。

当时,地处浙江东南部的温台地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着巨大风险,悄悄推进了一些非常务实的改革措施。温州颁发了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且制定颁布了全国首部保护个私企业条例,台州地区基于当地“打硬股”的传统习惯,发展起了戴集体企业帽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义乌向来有“鸡毛换糖”的行商传统,当时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兴商建县”

(后改为“兴商建市”)战略,政府出资建设小商品市场,吸引县内外商户进场摆摊开店,由此开启了义乌令人惊愕的华丽蝶变。A同志感叹:“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4]519义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市场秩序在创造财富上的神奇魔力。浙江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国有和集体经济也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发展。浙江的国企和民企从来不是此长彼消、你进我退的关系,而是比翼齐飞、相生相伴、共生共荣的关系。国企和民企互为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重、互助互补、共同发展。民营企业虽然在比重上占四分之三,但国有企业在国计民生领域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它们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促进浙江经济繁荣发展。

有鉴于此,A同志在“八八战略”里首先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浙江的改革和发展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浙江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招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创新。在海宁成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基础上,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金融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发酵母和助燃剂,浙江民营企业的信贷和融资主要依靠民间金融,但民间金融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灰色地带,并由此产生一些负面现象。社会上一直有启动和推进民间金融改革的呼声。20世纪80年代,温州也进行过初步的民间金融改革;2000年以后,温州民间金融改革持续推进。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度深陷民间金融**的温州,通过化解民企

债务风险、规范管理民间融资、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从金融风险先发到民间金融率先突围,实现民间金融业稳健发展。2019年,温州金融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当年8月,温州印发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的《温州市民营企业“融资畅通工程”实施方案》; 10月,以服务民营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关于同意深化温州金融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实施方案》得到省政府批准;11月,国务院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城市又落户温州。这一系列扶企政策,为探索构建更契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体制机制搭好框架、绘好底色。

(二)“八八战略”与浙江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25年,浙江经济是依靠基层干部群众通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粗放经营发展起来的,以县市区域为发展空间的块状经济遍布全省,共同撑起了浙江经济的一片天空。然而,经过25年发展,这种块状经济却面临着发展空间狭小的严重局限,浙江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打破块状经济带来的空间局限,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八八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打破狭小空间局限,通过跨区域协同以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八八战略”的第二项是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A同志要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认为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国际经验看,跨区域投资在人均GDP2500美元左右时进入加速阶段。从浙江自身发展情况看,要缓解要素制约、推动产业升级,必须鼓励和支持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企业有序地走出去,腾出发展空间。从企业自身看,也需要在跨区域的要素组合中获取新优势,实现新扩张。从经济关联度看,在外企业与浙江经济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因此,A同志要求“以战略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务实的态度,鼓励浙江人走出去投资创业,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浙投资,吸引在外企业回来投资。”[5]125为此,他要求加强与上海、江苏的合作,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大引进外资、台资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浙江,A同志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山海并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山区资源,不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推动海岛、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自此以后,浙江就在此两方面着力,全省各地市积极与上海对接,整个浙江呈现全方位、全省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态势[6]。全省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工业基地,这些措施和努力,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可以使自己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A同志形象地称之为“地瓜经济”。在省内,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04年,中共浙江省委制定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

此外,浙江还着力推动实施“山海协作”,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双赢”的协作原则,即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推动,促使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促使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支持欠发达地区。山海协作工程的主要做法是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合理转移、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从而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山海协作”工程充分体现了公平共富的政治逻辑和效率互惠的市场逻辑的有机统一。2019年,浙江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2021年,浙江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是浙江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变迁的最华美乐章。

(三)“八八战略”与浙江地方治理制度变迁

在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地方(基层)治理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想当初,全国范围内刚刚改革开放,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落后,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和市场的看法都还比较负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顶住压力为新经济现象提供各方面的保护。而当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后,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又及时介入并加强引导和规范,使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另外,在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家提出了一些普遍性的公共服务诉求。此时,浙江的基层政府及时转变职能,为企业家和普通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看,浙江各级政府扮演了“民间自发自主性创新的支持者”“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者”“企业和公众所需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者”四重角色[7],有力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此,A同志有非常深刻地认识和体会。他说:“浙江的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浙江地方治理体系一直在进行调整与改革,处于转变和转型过程之中。在这方面,浙江既有之前积累的一些经验,更有源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些强烈要求。在密集的基层调研中,A同志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在“八八战略”里,A同志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和环境优势,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2004年,中共浙江省委在A同志主持下作出了《关于建设“平安浙江”的决定》,把建设“平安浙江”视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具体举措和重要保证。随后不久,A同志又提出了“法治浙江”的制度构想,并不断阐述和丰富其内涵。2006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通过了《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系统规划了浙江省域层面法治建设的基本架构,从而开启了浙江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历史新征程,对浙江的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繁荣和谐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06年,浙江启动了第四轮强县扩权改革, 将经济社会领域一些地市级政府享有的权力下放到县级市,义乌市成了全国范围内权力最大的县级市。从2007年起,浙江又实行强镇扩权战略,选定141个省级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A同志形象地比喻为“给成长得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2013年,浙江在之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础上进行政府权力清单的制度创新,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以转变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治理体系。随后,

各级政府又着力编制政府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清单, 并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根据民众关于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的政治诉求,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上下各级政府对政务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进行结构重塑和流程再造,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2021年,浙江强力推进数字化改革,着力打造以“高效协同、整体智治”为显著特征的数字政府。

(四)“八八战略”与浙江文教科技制度变迁

A同志指出:“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8]317他还说:“浙江老百姓聪明,干部精明,出的招数很高明,其背后是浙江的人文优势,是深厚的文化和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8]316因此,“八八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的文教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省人民信念体系的核心内容。2014年,浙江颁布实施《浙江省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提供保障。从2013年开始,全省各地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大礼堂成为村庄共同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2015,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颁布《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决定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统筹全省文化资源,破除制约资源流动的体制屏障,实现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在中共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中共浙江省委首次提出“文化浙江”的战略规划,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了更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教育体制上,我们打破了历史形成的行政垄断局面,引入民间力量兴办各类学校,并采取划拨土地、税收优惠、公派教师等措施扶持各类民办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突出“简政放权”,分别向地方高校下放了一批教育管理权

限。通过取消、下放、合并等,将权力清单项目从230多项减少到40项,同时取消、停止了一批检查、评估、表彰、认定项目。2022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评价制度体系进行了结构性改造与重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技强省”,要求在2020年前后成为创新型省份。为了弥补浙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短板,省科技厅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建议,得到A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3年,浙江省和清华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研究院”,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样板。2005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2006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对科技强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了加强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成立浙江省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针对“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科研院所改革,到创办中国网上技术市场、建立企业研究院、探索产业技术联盟……都是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产物。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让企业“动”起来,让技术市场“活”起来,让科技人员“转”起来,让高新区“强”起来,让新技术“用”起来,让科技成效与魅力“显”起来。2021年6月2日,浙江省科技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力图破解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联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浙江的科技体制改革由此走向纵深。

(五)“八八战略”与浙江生态文明制度变迁

生态是大自然对人类最为宝贵的馈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自近代以来,生态的涵义已大为丰富,人类对生态的意义认识也更加深刻。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生态环境优良,自古就是宜居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生态优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到巨大作用。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优良生态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中的价值越来越凸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有鉴于此,A同志在“八八战略”中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全面推进十大重点领域建设,加快构建五大体系,努力把浙江建设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2003年6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10月, 湖州长兴县率先实行河长制,探索形成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2004年,浙江全面启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对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行全面污染整治。2005年,浙江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居环境的一场革命性变革。随后,浙江在总结“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了“美丽浙江”建设部署。2013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启动“五水共治”,以治水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全省生态整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浙江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编制全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要求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实施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实行环评的属地审批、备案和豁免管理;要求推进环评服务体系和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要求形成环保行政执法与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相结合的环境监管体系。2017年,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把河长制从基层探索上升为正式制度安排。2018年,《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正式实施,浙江又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新征程。在“环境保护也是政绩”的新政绩观引导下,浙江一些地方在全国率先取消GDP考核,逐步建立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区域政府差异化政绩考核制度,将生态纳入法治化治理的轨道。在中共浙江省委的直接推动下,浙江省人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规章,如《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三、“八八战略”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制度变迁理论是当代社会科学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影响的学术理论,东西方学者都曾为此作出过贡献,科斯、阿尔钦、诺斯、德姆塞茨、张五常和林毅夫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社会制度安排因应环境变化而自发或强制性发生的改进与调整,是人们(普通大众、精英人物和政治家)对社会结构失衡作出的主动回应。制度变迁受制于技术、成本、价值偏好等多种因素,它首先发生于结构失衡相对最严重、变迁收益大于变迁

成本、变迁收益分配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地方。合理合法的制度变迁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可能性空间,并且激发出更强劲的动能和活力,由此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于西方社会和社会科学系统的制度变迁理论,虽然为我们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立场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该制度变迁理论具有一些内在缺陷。比如,以技术或要素相对价格等单一因素解释制度变迁动因,单纯从成本效益的比较来解释制度选择行为,把制度变迁解释成为理性经济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规则博弈过程,反对制度的整体性变迁,认为这是理性的自负,是乌托邦式的理性建构主义,而主张“零打碎敲式”的渐进改革或改良。因此,西方的制度变迁理论无法解决制度变迁中的外部性、搭便车以及大集团受小集团剥削等集体行动的困境问题。

“八八战略”是A同志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集全省人民和省委集体智慧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处于世纪之交的浙江如何更好发展的总体思考和科学谋划。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八八战略”是对浙江之前制度变迁之经验的系统回顾总结和之后制度变迁之方向、路径和战略的科学顶层设计,它为制度变迁理论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一)突破制度变迁之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对立,实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

传统制度变迁理论突出强调社会内部一些因素变化,如技术改进、人口增加或减少引起的社会结构失衡而导致的制度变迁,认为制度变迁是对社会结构失衡的主动或被动回应,以期在新的程度上重新恢复社会结构平衡。此种制度变迁是由致动因引起的因应型制度变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在各自生活界面上对所遇到问题的试错性回应,是整个社会对众多自主自发的个体性试错回应的集体选择,其选择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比较。然而,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制度变迁并非均由致动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制度变迁是由目的因引导的,也就是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良善制度安排的追求和憧憬也激发了制度变迁的强大动力。真实的制度变迁乃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综合成就的制度演化过程,因为问题总是最先出现,而人们对“世界应如此”的认定和追求激起人们改变现行制度安排的努力。

在“八八战略”里,A同志既强调制度变迁的问题导向,也重视制度变迁的目标导向。他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

模的日益扩大,浙江在发展中遇到许多困难,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成长的烦恼”,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矛盾又在产生[8]111。“八八战略”中的许多政策设想和制度创新,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比如,针对“低、小、散、弱”的产业结构特点,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针对发展空间狭小的局限,提出“腾笼换鸟”“山海协作”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等战略构想。在制度变迁过程中,A同志始终重视目标的引领和导向,以此保证制度变迁不走偏路、不迷方向。他指出,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在于率先建立了较好的体制机制,目前,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的存在突显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的必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离不开处理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在A同志心目中,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有为的政府作用始终是引导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浙江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是在现实问题的驱动和理想目标的导向之综合作用中走向前进。

(二)突破制度变迁之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的对立,实现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的统一

浙江是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而走上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之初, 浙江各地干部群众本着“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精神,在“填饱肚子”的原始冲动下,冒着风险顶住压力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应浙江实际情况的内源性发展之路。正如A同志所言,“凭借民间力量的推动,激发和依赖企业的自生能力,由此创造了灵活有效的经济体制、适应企业发展的机制和制度,推动了农民进城和城镇化的发展。”[8]82到A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之时,浙江在制度变迁的基层探索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但制度变迁的基层探索也有一些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内在局限,比如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好的制度不能有效扩散,点上的“盆景”不能普遍化为面上的“风景”,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体制改革中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仅依靠基层探索很难攻克,而必须依靠更权威的力量。于是,共同体中领导集团的顶层设计作为制度变迁的突破方式,就为现实生活所必要。A同志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对中共浙江省委的期待和中共浙江省委班子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将政治注意力聚焦到制度变迁的“顶层设计”上。“八八战略”就是中共浙江省委班子基于对浙江省情、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而制定的浙江整体发展

战略,“是新形势下浙江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措施”[8]75,它体现了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的有效统一。

(三)突破制度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对立,实现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统一

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类型。诱制性变迁是指社会实践主体在机会和利益诱导下寻求行为方式改进的制度变革努力,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动因是制度矩阵中问题的存在与发现,那些相对最早发现这些问题和潜在机会的人成了制度诱致性变迁的第一批探索者,他们以其锲而不舍的努力推动制度安排发生渐进性变化。制度强制性变迁通常是指国家为解决某一紧迫问题、实现某个特定目标通过立法和行政强制性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并作出全新制度安排的过程。历史和现实中都不乏上述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的先例。但诱致性变迁由于无法有效克服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仅靠诱致性变迁将无法达到制度供给上的最优量。因此,“制度变迁通常需要集体行动”[9]373,即由国家运用强制手段通过立法和行政改变原有制度并作出新的更具效率的制度安排。

强制性变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制度创新中的“外部性”和“搭便车” 问题,能够节约制度扩散的费用成本,但由于其是一项集体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个体行动不会有的问题,如久议不决、权力腐败、游说寻租、政治压迫等,由于政府和社会有较大距离,政府一般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对民众诉求的觉识相对滞后且有偏差,因此,强制性变迁对政府的主观条件如知识理性、品质德性、使命感、责任感要求很高,任何一个方面欠缺,有效的强制性变迁都很难实现。

传统制度变迁理论一直受困于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对立而无所适从。“八八战略”通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而突破制度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对立,实现了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统一。2003年,A同志在接受

《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说:“八八战略”是在调查研究和大家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思广益的结果。而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八八战略”从酝酿到正式提出,A同志起到巨大作用,“没有他(指A)的主导,就没有‘八八战略’。”[3]71“八八战略”在内容上吸收了先前制度诱致性变迁的许多成功经验,然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由省委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和设计,最后将总体思路和谋划设想系统化结构化为

一个规范的制度变革战略。因此,“八八战略”既有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因素, 又有制度强制性变迁的样态,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统一的典范。

(四)突破制度阶段性变迁和持续性变迁的对立,实现阶段性变迁和持续性变迁的统一

制度变迁是由社会结构失衡、原有制度安排失效引起的,目的是通过制度变迁来消除结构失衡、激励发展动能、促进竞争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因此,制度变迁总具有阶段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所遭遇之问题和危机的一种能动反应。制度变迁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后便进入日常运行状态,人们对新制度安排所应给予的是理解、认同、敬畏和遵守,所有人在制度面前都采取合作策略,如此,制度的社会效益将趋于最大化。但是社会平衡总是相对的,社会在总体平衡中又总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于是又会出现制度变迁的新诉求。因此,制度变迁既呈现阶段性,又呈现持续性。但传统制度变迁理论缺乏辩证思维训练,往往倾向于静态地把握制度变迁,它只能想象不变条件下的变化而无法想象变化条件下的变化,结果错误地认为制度变迁可以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然而,现实并非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一次制度变革的努力往往只能促进制度体系微小的变化,我们为此应以“蚂蚁啃骨”的韧劲作出持续努力,如此才能使制度体系发生全面深刻变化,实现制度体系的结构转型。

“八八战略”在制度变迁上实现了阶段性变迁和持续性变迁的统一,它立足当前、着力长远,把当下可以做到的和未来打算去做的很好地衔接起来。正如A同志所言:“省委作出的这些决策和部署,既力求体现工作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力求体现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8]74“八八战略”中的这些决策和部署,“有的已经全面展开,初见成效;有的已经作出规划,正在落实; 有的还需要制定政策,完善措施。贯彻这些决策和部署,既有现实紧迫性,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咬定目标,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地抓下去。” [8]74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持续推进浙江制度变迁,这也充分体现了“八八战略”在制度变迁上的持续性。制度变迁之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在“法治浙江”建设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建设法治浙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结合起来,既不超越我省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不超越全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既不无所作为、又不好高骛远,既不

安于现状、又不急于求成,而要遵循客观规律,随着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坚持不懈地推进法治浙江建设。”[8]362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卓越的治国艺术。

(五)突破制度局部性变迁与整体性变迁的对立,实现局部性变迁和整体性变迁的统一

从近代以来,人类思想界对制度变迁就持两种完全对立的看法和主张。一种可称之为理性建构主义,认为凭借着人类的理性能够对社会制度进行总体性设计与建构,就犹如工程师设计蓝图并据此进行施工一样。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渐进改良主义,它认为理性是人类宝贵的财产,理性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毕竟有限。社会系统是如此复杂、如此紧密关联,以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借助任何先进科学技术都无法全面把握社会整体,他们对社会只能有局部的认知,对社会生活赖以运行的制度结构也只能进行零打碎敲式的局部调适,犹如大海中航行的船舶,人们可以逐步地更换任何一块板,但就是不能同时进行整体性置换。这两种观点相互对峙、互不承认;理性建构主义认为渐进改良是典型的经验主义,修修补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缺乏雄伟抱负和审美价值;渐进改良主义则认为,理性建构主义是乌托邦,体现了理性的致命自负,而且,往往会导致与其意图相反的结果[10]67。而其实,制度局部性变迁和整体性变迁绝非截然对立,毋宁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因为,整体是由众多局部组成的,是若干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结,局部也是整体中的局部,其有机地深嵌于整体之中,受整体及其他局部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否有效,既取决于制度安排本身,也取决于制度体系的结构,它是制度体系及其环境因素的函数。“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的存在。”[9]385人类的理性不是不能把握整体,关键是理性站位的高度。而且,我们只有恰当地理解和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做好制度的局部性变迁,并进而推动制度的整体性变迁。在这方面,“八八战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八八战略”明确了浙江既有或潜在的“八个方面优势”,也列出了促进今后发展的“八个方面举措”,“这些决策和部署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8]74我们回顾“八八战略”实施以来的实践历程,就会发现我们的制度变迁有许多分战场,它们相互呼应、互为奥援,共同组成一个总战场。浙江这个区域共同体的制度体系就是在制度局部性变迁中实现了制度的整体性变

迁。

四、结语

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力量, 那些成功实现制度变迁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好发展前景。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集全省人民和中共浙江省委集体智慧制定的“八八战略”是浙江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是制度变迁的经典范例,其对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理论均有卓越贡献。

“八八战略”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

张宏敏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从省域层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这其中,最具有统领性、领航式的理论成果是引领浙江新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①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推进浙江新发展”的“八八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的全过程,在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就要真正领会和把握其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

一、“八八战略”的科学真理性与“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各国共产党赴华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致贺信:“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专项课题“‘八八战略’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的最终成果。

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①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真理。

“八八战略”深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光辉与真理智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开篇的题目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④;“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⑤;“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观察世界、判断形势、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⑥;“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论,运用辩证法”⑦;“要始终坚持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⑧,等等。《之江新语》的精辟论断都是“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诸如:“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⑨;“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 “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⑩“统筹兼顾的辩证法”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⑬;“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⑭,等等。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浙江大地孕育、升华。

(一)“八八战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理和“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出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进而使思想、行动、决策与客观实际相符合。2003年2月25日,A同志在《浙江日报》开设“之江新语”专栏,开篇的题目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进入新世纪不久的浙江,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拐点上,如何应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作为省委书记的A同志身体力行,深入基层,问计于干部群众,商讨于企业家经营者之中,走访在田头车间,思考在奔波旅途,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几年下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⑰。“八八战略”就是在“跑”的过程中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来的、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总战略。2004年6月21日“之江新语”栏目刊发的文章说:“省委作出的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⑱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特别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①总之,调查研究、求真务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和把握的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二)“八八战略”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原理与“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思想方法

在浙江工作期间,A同志一再强调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他在《要学会十指弹琴》一文中指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省委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这些都是为了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②在他看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努力建设“法治浙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四者之间也是“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八八战略”实质上就是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005年12月,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A同志强调:“我们实施‘八八战略’,就是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发展环境,在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④发展就是硬道理,“八八战略”的哲学属性就是“发展哲学”。

(三)“八八战略”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原则和“两点论”的思想方法

A同志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原则和“两点论”的思想方法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他经常教育浙江各级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讲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他说:“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⑤“八八战略”中“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涉及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城市与乡村,“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所涉及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以及“立足浙江发展浙江”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都是对“两点论”的灵活运用。

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辩证法。《之江新语》一书中也是信手拈来。如:《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一文要求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⑥《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一文说的是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两只手”的关系。⑦《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一文指出,建设生态省就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⑧。《要“平安”,不要“平庸”》一文指出,我们要的是“和谐稳定发展的‘平安’,而不是无所作为的‘平庸’”

⑨。《处理好三对时间关系》一文要求妥善处理好的三对关系是“部署与落实” “坚持与深化”“当前与长远”。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一文对两种“文明”的辩证关系予以阐释。②《虚功一定要实做》一文要求运用虚、实两种“功”。③《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讲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的道理。④《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一文论述了如何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处理好居民、农民这“两种人”的关系。⑤《要“干事”更要“干净”》一文巧妙地通过“干事”“干净”中的两个“干”字,突出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⑥此外“,平安浙江”建设中的“经济成绩单”“平安成绩单”的“两张表”,⑦“法治浙江”建设中“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⑧,都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中的“两点论”。

(四)“八八战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思想方法

“八八战略”第一个“八”是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区位、块状产业、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山海资源、环境和人文等优势。这些“优势”就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⑨的“现实性”。方法路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已经显现出来的体制机制、生态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将潜在的优势(“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优势(“现实性”),对于一些劣势,要通过努力转化为优势,或者避开劣势。第二个“八”的实践指向是探索和完善相应实施机制,进一步创造条件,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可能性”),推动浙江发展再上新台阶(“现实性”)。

“八八战略”不仅是引领浙江新发展的总纲,也是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它引领着浙江前进的方向,统筹着浙江发展的布局,指导着工作的方法,所以说,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必须立足浙江实际,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五)“八八战略”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⑩。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⑪为了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⑫。这启示我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浙江工作期间,A同志非常注重培育生态文化。他指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①2005年8月,A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之江新语》栏目也刊发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②10多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坚决响应A同志的号召,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余村考察调研时特别强调:“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③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A生态文明思想萌发的一个重要成果,深化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传统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

(六)“八八战略”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与“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思想方法

A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④“八八战略”中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的坚持与遵循。2003年3月15日,A同志在《经济日报》上刊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文,这是结合浙江经济发展实际,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全面论述与具体实践。

“八八战略”作为一种浙江省域层面实施的“上层建筑”,也是源于21世纪初浙江为破除经济发展困境而提出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浙江在发展中遇到许多困难,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成长的烦恼”,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矛盾又在产生。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正是基于解决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统领浙江新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酝酿而出。比如:“八八战略”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中的“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⑥就是上层建筑的主动调适,进而为完善浙江省域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七)“八八战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方法

“八八战略”中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突出反映了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浙学”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等作为社会意识的精神哲学,对社会存在所具有的能动反作用。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状态是工作与前进的动力所在。2004年3月25日,A同志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一文中说:“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①2005年6月21日,A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专门阐述了弘扬“红船精神” 与实施“八八战略”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2006年5月,A同志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所作的总序中说:“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③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生”,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A同志看来,浙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依靠精神的力量,特别是“浙江精神”的激励。2006年2月,A同志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强调,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④。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浙江干部要秉持浙江精神,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人民新的嘱托与期待,是浙江人民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与精神状态,也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再创浙江辉煌的新使命与新要求。

(八)“八八战略”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⑤A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推动共同富裕,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的鲜明特色,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八八战略”,亲自部署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大工程,为浙江省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经验。2003年12月,A同志在“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指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①“八八战略”提出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过“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美丽浙江、美好生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从“两创”“两富”“两美”“两高”到“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再到“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既有继承性,又含发展性。进而言之,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合乎浙江发展历史逻辑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形态。

二、“八八战略”的总体系统性与“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

总体论、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总体观”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他自豪地把总体的方法称为“我的方法”。②系统哲学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形态,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联系。总体论、系统论启示我们,统筹兼顾是一个科学方法论。2004年12月,A同志在嘉兴市委常委会的民主生活会上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毛主席的‘弹钢琴’论有统筹兼顾,‘十大关系’也处处体现着统筹兼顾的原则。”

A同志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文中,对“统筹兼顾的辩证法” 予以解读:“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

④在《要学会十指弹琴》一文中说:“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省委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这些都是为了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⑤“八八战略”蕴含的总体论与系统论,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因为“八八战略”不仅深刻阐释了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再创环境新优势等重大问题;也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法治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全省各地特色和优势、提高领导艺术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辩证统一、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

2004年9月,A同志在浙江省委党校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为方法论,对如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予以破题。他指出:“整体包含局部,局部构成整体。就全国而言,浙江是局部,浙江必须服从全国这个整体;就浙江而言,各市县、各部门又是局部,各市县、各部门必须服从全省这个整体。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摈弃狭隘的小团体观念,克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错误做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共同推进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部门和市县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搞好统筹兼顾”①这就启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就要始终坚持把总体观念、系统观念、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三、“八八战略”的落地实践性与“狠抓落实”的思想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④通过大量实地调查研究而提出的“八八战略”所蕴含的实践观,要求一切发展必须从浙江的实际出发。

在落实、实践“八八战略”过程中,A同志特别强调了“狠抓落实”的思想方法。2004年是浙江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扎实推进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狠抓落实年。1月29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A同志分享了春节期间撰写的春联:“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加快浙江发展务实效”。⑤2月26日,A同志在“之江新语”专栏撰文《抓而不实,等于白抓》:“能否做到狠抓落实,是否善于狠抓落实,这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浙江而言落实‘八八战略’是加快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我省今年(指2004年——引者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全省上下必须思想高度重视,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必须结合实际贯彻,必须狠抓工作落实。对‘八八战略’作出的总体规划和提出的各项任务,要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一年一年地见效。”⑥2006年12月4日,他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一文中,对“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落实的认识上,要讲求一个‘深’字。落实要深入,认识先深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八八战略”一经提出,真抓实干、干在实处的浙江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如一地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抓到底。正如《落实才能出成绩》一文所说:“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而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抓而不成,不如不抓。在抓落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突

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求真务实的浙江人民更是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持续深入地落实“八八战略”确定的各项目标,一步步地展开,一项项地分解,一件件地落实,一年年地见效。实践充分证明,“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八八战略”的开放包容性与“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在提出“八八战略”时,A同志就指出:“‘八八战略’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结合”,“贯彻这些决策和部署,既有现实紧迫性,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咬定目标,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地抓下去”④。“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等决策部署,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也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浅尝辄止、朝三暮四。不断深化既定的有效部署,做到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更好地坚持,咬定目标,坚定信念,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效。”⑤这就是“八八战略”的开放包容性与“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

“八八战略”要管长远,它必然要开放包容,必然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八八战略”自提出以来,历届浙江省委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动摇、不停步,不懈怠、不折腾,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一以贯之、一贯到底,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奋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有效落实与生动实践。

围绕“八八战略”开局与实施,第十一届浙江省委以一年一个主题的节奏, 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抓成效。2004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工作部署。2004年10月,浙江省委审议通过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意见,提出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

八种本领”的要求。2005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2006年4月,浙江省委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生态省”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八八战略”的贯彻落实,在省域层面初步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

2007年6月,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的高度,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不断发展和深化“八八战略”⑦。2009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A同志在看望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浙江全体代表时说:“‘八八战略’是浙江省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作出的决策,对浙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地都面临换届,希望新班上任后,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要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要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要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要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动员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而奋斗”。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先后17次出现“八八战略”,确立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主题主线。③2018年7 月10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15周年的日子。浙江省委召开“‘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座谈会”,指出,“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先后21次出现“八八战略”。大会的主题中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明确表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

⑤2022年12月,浙江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11次出现“八八战略”, 明确要求全省上下:“一以贯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扛起中国式现代化浙江使命。”⑥2023年7月,浙江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决议中23次出现“八八战略”,要求浙江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⑦“八八战略”实施20年给浙江大地带来了全方位、系统性、根本性的精彩蝶变。从“八八战略”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从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到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从建设“六个浙江”、实现“两个高水平”到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再到“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具体实践,且一以贯之,一贯到底。

五、“八八战略”的前瞻原创性与“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思想方

“八八战略”,就是对战略思维方法的活学活用。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

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八八战略”这一重要思想本身蕴含有理论原创性和战略前瞻性。

2003年11月,A同志在《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文中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①具有理论前瞻性、创新性的“八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省域层面的生动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A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之所以说“八八战略”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原创性,是因为“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

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

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不要口号化,口号化最终就是泡沫化。要抓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工作。”②他还指出:“‘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③“八八战略”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就是浙江省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理念的关系,两者联系紧密、逻辑贯通、精神一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指向“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指向“协调”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指向“开放”发展;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指向“绿色”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指向“共享”发展。④“八八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这就前瞻性地包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方面内容,具有精神传承性和战略延续性。这种精神上的契合与传承,成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公开讲话”。此外,“八八战略”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也具有内在关联性与精神一致性。

总之,“八八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的脉络与实践。从体制机制创新到全面深化改革、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战略、从生态省(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从创新强省到创新强国、从海洋强省到海洋强国、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国、从健康浙江到健康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从数字浙江到数字中国,等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A同志在浙江的战略布局、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及创新实践经验,是今天国家战略和重大决策的源头活水。“在这片土地上,跨越时空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光芒万丈。”①这足以说明“八八战略”的前瞻性、原创性及其蕴含的“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思想方法。

六、“八八战略”的人民主体性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②。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追求,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人民性。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③。所以,我们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指出:“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在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著名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前提。根据这一理论,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④“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004年4月,A同志在浙江省富阳市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浙江人民创造的,历届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来自于基层和群众的生动实践。”⑥2004年6月21日,他在《办法就在群众中》一文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省委作出的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浙江工作期间,A同志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4年初,他亲自主持开展省委、省政府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研究。5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努力形成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6月, A同志到湖州开展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调研。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在2005年2月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政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自此,浙江每年为民办“十个方面实事”的温暖程正式开启。①如今,浙江已经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十件实事”成了温暖全省各地百姓心田的高频热词,更变成浙江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强大支撑。

实施“八八战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其萌发可溯源至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以及他的著作《之江新语》中一系列“以民为本”“为民办实事”理念的精辟论述,诸如:“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心无百姓莫为‘官’”“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②等等。“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八八战略”蕴含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就是坚持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余论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浙江,对浙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为新时代浙江赋予光荣使命、擘画宏伟蓝图。“八八战略”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一大要事。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到浙江当省委书记以后,全部县市区走遍了,之后对浙江发展提出了‘八八战略’。”③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④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委关于“八八战略”实施15年情况报告上作出重要指示:“‘八八战略’来自于大量的调查研究, 体现出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的结合,见效于浙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我欣慰地看到,在‘八八战略’指引下,15年来,浙江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⑤2020年3月29 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时要求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⑥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浙江创造性贯彻“八八战略”,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

2023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委关于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20周年情况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这一批示“内涵丰富、立意高远、重若千钧,深刻揭示了‘八八战略’的形成历程和全局意义,充分肯定了浙江20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明确了浙江在新征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使命任务、战略路径和目标要求,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之江大地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大爱,对浙江发展的鼓励和期盼,为浙江推动‘八八战略’认识再提升、实践再深化提供了根本遵循。”①同年7月10日, 通过的浙江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决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批示,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进一步标定了浙江的历史新方位、奋斗新坐标、实践新路径,为浙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与之前赋予浙江的一系列战略使命一以贯之、传承递进、集成升华,把浙江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②。引领浙江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境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浙江探索和浙江经验,并不断彰显出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也为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作为引领浙江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以省域治理现代化为聚焦的一种系统哲学、发展哲学、政治哲学和实践哲学,其哲学品格主要体现为科学真理性、总体系统性、落地实践性、开放开放性、前瞻原创性和人民主体性。进而言之,“八八战略”及其他一系列重大决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浙江省情、市情、县情等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浙江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省域层面具体地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党”“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并将继续引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总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八八战略”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而深刻理解“八八战略”的哲学意蕴与思想方法,则要坚持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着力关注并审视作为理论整体的

“八八战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对于溯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八八战略”对A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毛伟

引言

改革开放后,浙江人民凭借勇于创业创新的文化基因,率先取得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是,进入千禧之年,浙江发展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等问题,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为了破解这些难题,A同志刚到浙江工作就深入基层,展开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到浙江任职仅两个多月,就走遍了全省11个地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2003年7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在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会议上系统部署“八八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开创了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八八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浙江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一方面,“八八战略”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足于浙江过去的基础、立足于发挥既有优势和发掘潜在优势。正如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特别说到的,“八八战略”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①另一方面,“八八战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八八战略”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而且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A经济思想。“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引领浙江走上新发展道路的总纲领,为A经济思想的萌发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两者在精神要旨上是相通的,具有直接的传承和发展关系。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从坚持内源发展为主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科教兴省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战略、从“山海协作”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党要统揽经济

工作大局到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为民办实事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方面,都体现了两者从传承到丰富、从发展到跃升的递进关系,也深刻反映了A经济思想在浙江萌发的内在逻辑。

一、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新阶段发展理论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实现“富起来”是发展的“第一次飞跃”,那么进入新时代,实现“强起来”可视为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如果说“第一次飞跃”是为了打破“起飞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第二次飞跃”就是为了打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让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西方经济理论

更没有研究,只能站在时代前沿,科学判断形势,“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 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实现凤凰涅槃”②。2003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在全国较早地进

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③。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A同志准确认识和把握浙江新发展阶段的宏观背景、现实基础和战略目标,提出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由此,“八八战略”成为推进浙江“第二次飞跃”的新阶段发展理论。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战略方向

改革开放后,浙江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格局。产业优势集中于轻型加工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为此,“八八战略”明确要求,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举措的具体政策措施有6 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数字浙江”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2004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调整为“有选择地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这一调整进一步彰显了A同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坚定决心。

“八八战略”十分强调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要求加快建设“数字浙江”。2002年,A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一定要重复传统工业化每一个必经的阶段,而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互相结合,互相促进”④。2003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上,他向与会来宾表示,建设“数字浙江”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将是浙江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举措。2003年9月,浙江省政府印发的《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数字浙江”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使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有机结合,加速实现现代化。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工业化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我国因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时至今日,经济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一方面,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工程、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发展快速,大国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的博弈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工业软件、高性能芯片存在卡脖子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题中之义。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二)坚持内源发展为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战略预演

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主要靠内源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是浙江内源发展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后,当浙江人民勇于创业创新的文化基因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时,浙江经济迅速积累起人力资本、民间资本和专业化分工优势,迸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A同志十分肯定浙江不过度依赖外资,以本土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他认为,内源发展为主是浙江的优势,是浙江在发展中较好地实现强省和富民目标有机统一的重要原因;今后浙江经济要再上新台阶,“还是要坚持内源发展,充分发挥浙江人创业热情高、创业能力强的优势”①。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内源发展不是封闭发展,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在与外资企业互动融合中、在走出去过程中提升本土经济。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

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也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必须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形成对全球要素的吸引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发展思想,这与“立足浙江发展浙江”的内源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又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致的。因而,坚持走内源发展为主的路子,实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省域层面的一次战略预演。

(三)提出“两只鸟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规划了战略路径

进入21世纪,浙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导致“正在生产的缺电、正在建设的缺钱、正在招商的缺地”。对此,A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背后的真实原因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改变发展思路,“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支撑,而且现代化建设目标也难以实现,甚至会走到弯路上去”。②为此,他创造性地给出了解决方案,即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形象生动地将之比喻为养好“两只鸟”。第一只鸟是“凤凰涅 ”,意指增长方式转变,即通过建设科技强省、品牌大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第二只鸟是“腾笼换鸟”,代表经济结构调整,即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腾出发展空间,引进优质的外资和内资,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两只鸟论”结合浙江实际,运用辩证思维推动“优结构、转方式”,规划了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效益关系的战略路径。A同志还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里边有很多辩证法值得总结”③,要主动推进“腾笼换鸟”,也要防止“鸟去笼空”。“两只鸟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把自主创新与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区域竞争力理论,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两只鸟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借鉴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2006年1月,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参加绍兴代表团讨论时,A同志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发展四阶段论分析了浙江所处的发展阶段,强调推进“腾笼换鸟”、

实现“凤凰涅槃”的重要性。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论断表明,“两只鸟论”从省域层面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全国性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吉林、山东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各地要坚持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发展理论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①。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③“八八战略”是A同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八八战略”里面,A同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体现出来了。

(一)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和文化创新,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

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八八战略”的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结束时,A同志特别指出,“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他认为,“浙江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走制度创新之路,因此,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将是浙江迈向新发展阶段的根本动力。为此,2003年12月,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进一步完善浙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之后, 2004年2月,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2004年6月,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又确定了以三年基本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

浙江块状经济优势明显,但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为提升浙江自主创新能力,A同志提出,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

展规律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形成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型创新体系,努力做好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篇大文章。⑤为此,他亲自谋划推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载体落地浙江。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定了科技强省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又明确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通过这些举措,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浙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0.68%增至2007年的1.5%, 全国排名从

第15位跃升至第6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②A同志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亲自总结提炼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2005年7月, 浙江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 增强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竞争能力。A同志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的指导委员会主任,勉励广大社科工作者,“真情实意”地搞好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千万工程”和“山海协作”,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

坚持协调发展,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八八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A同志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03年6月,A同志亲自倡导和主持实施了重点“三农”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2004年7月召开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他强调,“千万工程”是牵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牛鼻子的“龙头工程”、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程”、是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立的“民心工程”。在2005年8月的嘉兴现场会上,他又进一步要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要建立“建设扩容、科学规划、投资建设、制度创新、工作推进”五大机制,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民社区建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既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成功案例,也为推动高质

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教材。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由杭州临安清凉峰镇和温州苍南大渔港镇连接而成的“清大线”成为浙江大地“山海之分”的分界线。线的西南侧是欠发达的山区,线的东北侧大多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八八战略”提出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实施“山海协作工程”。2002 年11月,A同志刚到浙江工作,就主持召开“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推动发达县和欠发达县开展结对帮扶。“山海协作”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着力把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把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合作方式具有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等特点。2004年,“山海协作”进一步升级,合作领域从经济扩大到科技、教育、卫生、劳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合作方式从项目合作为主扩大到来料加工等,合作范围从结对帮扶扩大到自由对接。截至2006 年底,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作项目3230个,协议总投资1309.38亿元,欠发达地区有组织输出劳务24万余人,有力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两山”理论和生态省建设,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③“两山”理论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一方面,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06年5月,在浙江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A同志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他还要求把“两山”理论与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八八战略”提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A同志刚到浙江工作不久,就亲自谋划生态省建设。2002年12 月,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以建设生态省为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加快建设‘绿色浙江’”。2003年7月,全省生态省建设动

员大会确定了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强调“建设生态省是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行动和不断增强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A同志还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倡导树立绿色GDP观念,谋划和指导实施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循环经济“911” 工程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入新时代,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九大又在党章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内容。可以说,浙江生态省建设实践和“两山”理论的提出,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直接理论准备。

(四)“地瓜理论”和“两条腿走路”,体现了开放发展的理念

21世纪初,浙江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导致民营资本向省外溢出。对于浙江资本的“走出去”,一些领导视之为资本“外逃”并极力阻止。对此,A同志认为,浙江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既需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又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②他解释道,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是为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粗壮硕大。为此,“八八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2003年3月,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就带领浙江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考察学习,签订了推进浙沪、浙苏全面合作的友好协议。之后,浙江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推动了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浙江还把对内开放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A同志多次亲率代表团考察中西部,推动省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2004年3月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对推进浙江开放型经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全省在对外开放工作中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意识。

对外开放和向外拓展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能够为浙江提供更大发展舞台、空间和市场,能够为浙江带来资金、人才和技术。引进外资意味着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市场销售网络,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与沪粤苏等省市相比,浙江引进外资相对“短腿”。为此,A同志指出,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的作用,不能

将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分割开,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好”③。他进一步强调,浙江要从根本上扭转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必须把扩大对外开放放到全局的战略高度,突出选商引资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地瓜理论”和“两条腿走路”深刻阐明,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

(五)“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欠发达地区。在2003年1月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A同志提出,“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一个人都不能掉队”①。“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浙江扶贫工作的根本遵循。2003年3月,“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正式启动,在“山海协作工程”和“百亿帮扶致富工程”的协同下,多管齐下地实施了下山脱贫、教育脱贫、劳务输出、特色产业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在加强帮扶的同时, A同志把欠发达乡镇的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镇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要求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发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5年攻坚,浙江361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4500元,80% 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程任务目标如期完成。2008年,浙江接续开展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程”,把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76万元,连续38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10年缩小。

三、高效践行有为政府的治理式发展理论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探索形成党总揽全局之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国家治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把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两只手”之间的关系,强调“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③。中国特色的经济治理,关键在于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制度化、法治化治理方式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统揽经济工作大局,提升经济治理效能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2004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A同志要求,地方各级党委要统揽经济工作大局,掌握工作主动权,在实践中切实履行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的职责;党委常委会要坚持和完善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确定年度经济工作思路,决定经济工作重大事项。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缺乏维护市场秩序的法治保障, 市场行为就会失当,市场信息就会失真,公平竞争就会失序。为此,“八八战略”明确要求,“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工作,营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环境”。A同志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地方立法工作的主攻方向是为发展创造一个必备的法制环境,必须以经济立法为重点, 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努力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④A同志在经济治理方面始终心怀前走在前列的政治责任感,他明确指出,“浙江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走在前列,首先要在法治建设上走在前列,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实施监管”。

党政机关是我们党执政和政府行政的主要机构。机关是不是负责任的、高效廉洁的机关,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以及党的执政意图的实现程度。因此,“八八战略”要求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在2004年2月召开的全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会上,A同志强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随后,浙江发布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要求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工作包括: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政务公开以及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工作制等制度。

(二)改善软硬环境,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A同志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还特别对什么是软硬环境进行了说明。“硬环境”指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软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服务、金融、社会信用和法治建设等。区域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他强调,“软硬环境改善了,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来参与和支持浙江的发展”。从理论内涵看,A同志在浙江提出的“改善软硬环境,构建全国一流发展环境”,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两者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为改善“硬环境”,“八八战略”提出“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五大百亿”工程聚焦水利电力交通、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帮扶致富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领域,既是改善“硬环境”的重要抓手,也为加快发展、繁荣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强大动能。

“软环境”方面,“八八战略”不仅要求加强法治和机关效能建设,还要求建设“信用浙江”和“平安浙江”。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可靠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信用浙江”建设方面,A同志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建立社会信用;进一步健全信用制度,强化信用监管,倡导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政府”。②2005年,浙江组建了全省性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信用数据覆盖全省所有的工商注册企业,并实现个人征集系统在全国范围的联网覆盖。2007年10月,浙江正式出台实施《企业信用管理标准》和《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浙江的信用环境和建设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全面部署了建设“平安浙江”的各项工作。A同志在会议中明确指出,“建设‘平安浙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围绕“五个更加”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并分解细化“六个确保”的具体目标,扎实做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

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各项工作。在“平安浙江”建设过程中,A同志要求把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他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开创了“省级领导下访接访”的先河,形成“浦江经验”。近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平安浙江道路砥砺前行,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三)为民办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04年6月,A同志在湖州市调研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事项入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2004年10月,浙江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建立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围绕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十大重点领域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A同志指出,为民办实事对象是“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①为民办实事需要领导干部树立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按照“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扩大和疏通民情反映渠道,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针对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要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为民办实事的实效性;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选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有的事还要成为行动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要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实事项目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办事、人人得到实惠的良好局面。

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

的实事之中。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把抓落实的过程贯穿于践职履责的始终;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搞造福于民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要根据群众需要的变化,不断拓展为民办实事的领域;办实事还要见实效,最大的实效就是真正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感到幸福,让群众来评判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实际成效。

结语

“八八战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为A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新征程上,浙江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开放这个必由之路,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更大突破,努力开辟发展新境界;必须全面贯彻省委“新春第一会”的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一体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必须强化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制度性、政策性、协同性、集成性,不断创造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A经济思想在浙江生动实践。

“八八战略”引领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芦敏敏

纵观浙江二十年精彩蝶变,从践行“八八战略”到打造“重要窗口”,再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每到浙江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书记都亲自提出明确要求、指引前进方向”[1]。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指出:“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实现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对内对外开放向深度融入全球、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迁。因此,‘八八战略’是总书记留给浙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是浙江不断进步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2]二十年来,宁波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加快建设“名城名都”、持续深化“六争攻坚”、创新实施“争先进位”中,承担起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强市的历史重任,写就了“八八战略”的宁波篇章。

一、坚持“腾笼换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理论是实践的先声。“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八八战略’是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思考谋划后,为浙江量身制定的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指引浙江率先开启了省域现代化先行探索。”[1]作为管全局、管长远的、管未来的“八八战略”,其内涵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宁波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行动指南。宁波为了率先破解“成长的烦恼”,坚持在思想上与行动上“腾笼换鸟”,为宁波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

(一)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进宁波港与舟山港一体化发展

宁波、舟山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地处我国海岸线中部,与上海合成犄角。通过长江,可向内陆纵深腹地发展;通过海洋,近则贯通全国南北,中则覆盖日韩、东南亚和澳洲,远则可赴世界各地。2002年12月20日,A同志在宁波调研时指出:“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4]485宁波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发展港口经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不仅是宁波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然而,在2002年之前, 宁波港和舟山港虽然共处同一海域,使用同一航道,但港口的规划、建设、营运、管理相互分割,未能优化配置优越的岸线资源。同时,北仑港这一深水良

港也存在开发利用率低下、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彼时,宁波港年集装箱吞吐量不足200万标箱,只排全国第九;舟山港由于陆域腹地小,即使岸线资源多也只能孤悬海外,黄金岸线利用严重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口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作用。针对宁波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从港口定位与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行业综合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他指出:“以北仑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建设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既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全省和全国的一个战略重点。要加快北仑港深水港资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4]485—486,“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宁波、舟山深水港的功能和布局,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舟山的联合,逐步推进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发展。要围绕港口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口岸服务水平,不断拓展港口腹地”[4]486。同时,依托港口发展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宁波发展临港工业的思路非常正确,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发展石化、能源等临港工业,抓好一批大项目的建设。要依托港口,大力发展运输、仓储、配送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业,打好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物流中心的基础,带动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4]486“切实抓好集装箱码头、深水泊位等一批重点工程,开通宁波港至内地有关省市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积极培育航运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大通关,延伸‘无水港’,努力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和揽货体系。要进一步加快集疏运网络建设,抓好杭州湾跨海大桥、甬金和沿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铁、公、空、水四路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进一步拓展港口腹地。”

推进宁波港与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实现港城与腹地城市的联动,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都是进一步发挥宁波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思想创新,为推动宁波—舟山港建成港口资源高度一体化、运作模式高度集团化、要素组合高度国际化、服务业态高度集约化的世界级港口集群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体现宁波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支撑宁波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重要基石。2002年以来,宁波以“八八战略” 为统领,继续做好实业基础,大力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技术、抓好新基建、扩

大新消费,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扩充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在宁波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也一直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不集中等问题。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城市,如何革故鼎新、实现“老树发新枝”成为宁波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难题。

A同志审视浙江制造业发展难题,指明宁波是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他指出:“杭州湾地区是我省加快对外开放,培育新兴产业的主要阵地。要把环杭州湾大产业带建设作为加快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4]122宁波具备各种条件,现有基础也不错,发展趋势更是看好。宁波要发挥制造业先发优势、抓住转型升级机遇期,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调整的机遇,继续依托港口优势,推进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4]483。同时,A同志高度重视临港工业发展在宁波制造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临港工业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宁波实施产业立市的重中之重。”“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必须注重整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重化工业合理布局;必须克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外延式的扩张,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技术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A同志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理论创新为宁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了重要战略思想储备。总的来看,宁波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既依托原有港口优势发展重化工业建立临港工业基地,又重视集群效应对产业的推动作用,重点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系统构成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宁波路径。

(三)大力发展开放经济,北接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在相对稳定的区域范围内,市场竞争作用下会自发形成各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就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来看,“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区域特色优势的形成”[5]。这种比较优势下的产业格局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互补需求,使得区域内行政主体、企业、

社会团体在分享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合作行为成为必要。从这一层面看,“八八战略”要求发挥区位优势,将县市域地区发展放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中进行系统谋划,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战略思维谋划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建设,体现了A同志极高的战略眼光。

A同志对宁波发挥好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开放经济发展一直寄予厚望。他指出:“全省对外开放做得好不好,外贸出口的增长能不能持续,吸引外资做得好不好,‘走出去’战略实施得好不好,首先看宁波。”[4]487同时,A同志高度重视宁波融入长三角发展的进程,提出要主动接轨长三角。他强调:“要抓住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更加积极地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4]487A同志为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宁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性经济提供了三条现实路径。一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宁波要扮演好对外开放“窗口”的角色,“必须始终把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宁波的这些人缘、地缘优势,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大财团到宁波投资落户……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4]484。二是推进建设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继续办好国家级开发区和宁波保税区,充分发挥他们在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和发展加工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重大对外经贸活动,更好地发挥宁波在全省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4]484三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A同志强调:“必须认识到,引进外资,不仅仅是引进一些投资,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经营理念和市场营销网络,从而有助于我们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A同志关于宁波发展开放经济的重要思想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必须要由原先被动适应国际经济贸易潮流和国际经贸体制向主动求新求变、引领全球化发展潮流转变。“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年来,宁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打通地区优势互补通道,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迈入更高阶段,不断接轨世界,使宁波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不断提升宁波民营经济活力

进入21世纪,由于资源型、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宁波生态环境的破坏、低端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但附加值低、创新能力缺乏使小规模企业陷入转型困境、分散的小型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际竞争能力差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原因,宁波的民营经济提前陷入“成长的烦恼”。同时,如何理解和对待民营经济,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理论难题,也是实际工作中反复遇到的实践难题。在A同志主政浙江期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归纳总结,创新地提出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即“民营经济支柱论”观点。

民营经济不仅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源。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看到了浙江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天爷经济”“老百姓经济”,作出了要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决断。他指出:“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浙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业者群体,成为一个创业者社会,这为构建一个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和谐社会的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4]85 从历史发展来看,宁波靠民营经济、乡镇企业、靠内生机制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逐渐实现群众富裕、城乡一体、社会现代化。同时,肯定民营经济在地区发展经济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营经济的地位。“不是说民营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就要衰落,或者陷国有企业于绝境,绝不是这样。在我们这里反映出来的是相得益彰,反而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实现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2003年,宁波举办发展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由以前的“承认默许”转向主动扶持,改革服务理念、创新政策实践,大胆消除了各类偏见和政策歧视,使得宁波民营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在A同志擘画的“八八战略”蓝图下,宁波着力发挥市域优势,以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扶持上规模上水平发展、支持外向型经济科技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创新解决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以及经营成本高等问题,切实推动宁波民营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实现“凤凰涅槃”,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7]28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八

八战略’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来源,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但在具体实践中又是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路径。”[8]因此,在“八八战略” 指引下,宁波围绕强化创新驱动、厚植产业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做大海洋经济、推进非公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战略地位等关键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发挥市域特有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扬长项,为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而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顺利实现宁波港、舟山港的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2005年,宁波—舟山港管委会设立,开启了浙江港口大整合的序幕。2006 年,宁波、舟山两港战略合并,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宁波港口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港口开发建设,一以贯之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主导战略,充分利用好港口这个最大资源。一个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以浙东南沿海温台两港和浙北环杭州湾嘉兴港等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陆港和其他内河港口的“一体两翼多联”的港口发展新格局跃然于中国东海之滨,其崛起速度和发展气势,在世界同行中也极为罕见。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对宁波—舟山港而言,区位优势既包括港口天然拥有的地理优势,也包括长江三角洲腹地产业优势。宁波—舟山港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港,一年四季不淤不冻,拥有舟山群岛避风的天然屏障。除却地理环境优势外,宁波—舟山港还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这种优势不仅包括港口建设维护的成本优势和船舶超大型化的规模优势, 还包括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等腹地的产业结构对港口经济发展的拱卫作用。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区位,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国内大批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就积极寻求在长三角安家落户,新老企业争优争先实现产业升级和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一批相当规模的优势产业。同时,规模经济发展对能源、大宗原材料的运输和对外贸易量的需求增加,成为刺激宁波—舟山港口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宁波—舟山港口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港口功能结合和总体布局,逐步实现港口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同时,宁波不断深化对“八八战略”提出的“发挥区位优势”的认识,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前谋划,不断完善大宗物资和集装箱江海联运、水水中转功能,积极打造成为“海进江、江出海”的运输枢纽,拓宽包括台州、绍兴、金华等直接

腹地区域与成都、西安、兰州等间接经济腹地带,开启陆海港合作新纪元。 A同志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推进基础设

施建设,为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注入思想动力。目前,货物集散、贸易加工、市场交易三大核心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的主要特征。全球航运市场供求关系正在由“港方市场”向“货方市场”转变,不同港口群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异常激烈。竞争模式正从单纯的吞吐量的竞争,转为口岸效率、服务质量、业务模式、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建设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也必须有配套齐全、功能强大的港口服务体系的支撑。宁波自2010年获批全国首批37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以来,加快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区和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均取得明显改革成效。健全政策扶持体制机制,相继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宁波航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推进宁波—舟山港服务功能不断发展完善。

(二)宁波蝉联“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二十年来,宁波市不断加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过培育新动能、重构新模式、激发新活力、腾出新空间,走出了一条破茧成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宁波制造业更是以产业价值链高端、制造工艺精和技术水平尖著称的“高精尖”而盛名海外,以数量相当可观的“单项冠军”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所谓“单项冠军”,即“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名的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代表着全球细分行业最高的发展水平、最强的市场实力,是全球制造企业的第一方阵,是“中国制造”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2018年,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 领域主要聚集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到2022年,宁波国家级的单项冠军企业达83家,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宁波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达283家,位居全国第四。自国务院签批《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来, 宁波获批国内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为中国的高端制造龙头城市,开启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宁波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业,专注于自主科技研发,不断提升产业高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发展,驶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块状产业优势”。所谓的“产业优势” 不仅包括现有的“基础优势”,也包括在改革发展中做大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新优势”。从总体趋势来看,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化往往是依托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工业集聚区,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持续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波拥有的众多向高端制造转型的企业,天然构成了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雄厚基础。围绕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将产业提质扩量与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攻关“两条战线”一体推进。在产业提质扩量方面,主动顺应产业变革潮流、国际分工趋势,在保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做大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规模总量,全面提升宁波制造业发展能级。在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攻关方面,建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集中优势兵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替代进口甚至领先全球的零部件集群,在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抢占重要席位。

同时,宁波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的优势论思想,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挖掘产业发展潜在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改造促进智能制造已成为宁波市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招。宁波发布实施了工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并以数字宁波建设规划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革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以扭住创新这一牛鼻子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紧密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宁波外贸屡创新高,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宁波积极利用外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东引台资”等重要思想,为宁波更好落实“八八战略”、明确外资引进方式、利用手段提供了思想指南。宁波经济发展一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如何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持续提升本土经济是发展外贸的关键,也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内所有地区性的、省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都必须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主线,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建立起开放型经济的新体系、新体制和新优势”[9]。从这一点来看,“一带一路”与宁波发挥“八八战略”体制机制优势不谋而合。作为全国首个“一

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宁波聚焦重点工程、狠抓工程项目,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实施,自觉承担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探路重任。一是聚焦共赢发展,发挥特色优势,推动跨境电商创新突破,以港口硬核力量持续提升“海丝指数” 影响力;二是聚焦重点国别,建强重大平台,高规格办好中东欧博览会,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聚焦民心相通,深化人文交流,建设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全力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数据中心和信息枢纽。总的来看,作为17+1经贸合作标杆式示范区和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检验检疫试验区,宁波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遍地开花。宁波更是把与中东欧国家的全面合作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发挥市域统筹力量推动中小微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跨境资源的整合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风向航标,进一步推动宁波外贸发展。

(四)宁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民营经济是宁波的城市“金名片”,也是宁波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宁波人民大力弘扬敢闯天下路、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的“宁波帮”精神,顽强拼搏、不懈进取,推动宁波民营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民营经济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力量,也造就了宁波今天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地位。

“八八战略”提出在“八大优势”基础上实现“八个方面”新发展,要求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推进创新协调发展。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只有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保持优势地位。目前,宁波大部分上规模民企已构建起成熟的研发团队与合作网络,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输出能力。民营经济是驱动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宁波市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82%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民营经济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动力源,全市63%的进出口额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境外并购重组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发起的。宁波民营资本以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境外分支机构等外向嵌入形式为主体,以跨国技术转移、跨区域创业、科技合资企业等内向嵌入形式为辅助,积极嵌入国际创新网络,进而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抢占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及制高点。可以说,宁波的对外开放史,很大篇幅是由民营企业铸就的。

“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

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明确了正确处理政商关系的要求。推动宁波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构建亲情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建立连贯有效的政策体系。为了解决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宁波市聚焦A同志提出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个重大命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通过积极探索构建“1+3+1”亲清政商关系,不断探索完善日常监督、集中监督、专项检查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做强做优“亲清家园”等阵地建设,推进清廉民企建设,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给企业更多获得感,推动亲商、安商、富商政策措施落地,全力打造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宁波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三、“挑大梁出大力”,奋力展现经济“硬核力量”

宁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20年来沿着“八八战略”这条主线和总纲,贯彻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先后作出“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六大加快”“六化协同”“六争攻坚”“六大变革”等决策部署,以“窗口意识”在港口建设、高端制造业发展、所有制改革和建设双枢纽城市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展现经济“硬核力量”。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宁波作出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重大决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是宁波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发展所向、民心所盼,是服务‘国之大者’、争先创优进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美好生活、充分展示中国之治的必然要求。”

(一)高度重视港口“硬核力量”,为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提供了依据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航运,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A同志曾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强国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贸易,而贸易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航运。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波—舟山港时指出,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他强调宁波—舟山港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A对宁波—舟山港的重要指示,为宁波在新发展格局中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加快向都市经济、国际大都市迭代升级

提供了方向指引。2021年宁波首次提出将“锻造硬核力量、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作为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

从历史发展来看,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对外交流的纽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支点,更是做长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因此,形成港口与周边腹地的强互动是做大做强航运的关键。自2012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指示精神指引下,宁波积极建设宁波—舟山港,发展多方航线,打造港口“朋友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港口这一“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联动世界,书写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篇章。同时,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舟山港发展做出的重要指示,宁波始终坚持准确把握港口迭代升级规律,顺应国际港口发展趋势,按照“四个一流”标准,深化“四港”联动发展,推动资源整合、协同布局、集约建设、智慧管理、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建设为要求,严格建设标准,重点强化港口综合枢纽作用,积极促进港口间互动联合、港产城深度融合,为建设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港口型物流枢纽提供了宁波样板。

(二)为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为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和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指明了方向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于宁波以及浙江的制造业发展非常关注。面对浙江工业发展遇到的“成长的烦恼”,提出必须要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要走先进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等诸多重要论断。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发展制造业的思想理论,完成了由制造强省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着重强调科技创新、产业优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性,为宁波在新发展阶段沿着“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全方位探索争做中国制造2025排头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年来,宁波始终将实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在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狠下功夫,鼓励更多企业走专、精、优、特、新之路,初步构建起“大优强、绿新高”现代产业体系。预期到2025年底,联系微信3231169,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将达到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初步建成“三城三高地”,即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全域产业治理新高地、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治理现代化,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

A同志深刻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A同志亲自谋划实施的“八八战略”,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强调发展制造业要讲究集聚优势,讲究功能定位。总书记更是对宁波制造业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宁波“依托港口优势,推进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4]48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心在于供给侧改革,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和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是提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直接点明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1]30的路径。可以说,宁波在制造业发展上的成就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留给宁波和浙江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先行探索,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两个毫不动摇”政策的提出积累了先行探索经验

A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中的首条就是要发挥浙江体制机制优势,特别是要发挥非公有制在全省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在民营企业改革方面,A同志提出民营经济要通过“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直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性思路。

从宁波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来看,宁波是靠民营经济、乡镇企业,靠内生机制发展起来的。实行“八八战略”二十年来,宁波始终坚持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不断推动宁波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优化营商环境,在降成本、助融资、破壁垒、促转型、拓市场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同时,宁波还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带动资本布局全面调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全市工业国企陆续开展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两项制度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改制上市等方式,加快国企产权多元化步伐,形成一定规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资产效益总体较好。通过多年努力,宁波加紧形成了以混合所有制经济

为导向,以高端化、多元化、资本化为目标,以先进制造业为“一体”、创意地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12]。这一重要论断首次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为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指明了方向。沿着“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宁波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充分利用好民营经济,不断放大政策示范效应,使民营经济更好贡献于宁波的现代化建设,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在现实实践中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继续为全国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建设作市域探索。

(四)为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积累了经验

从市域发展来看,得益于外贸的蓬勃兴起,宁波相对领先全国更早形成了出口导向带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而也相对于全国更早面对“出口导向战略存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经济安全风险系数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13]。从国际经验来看, 任何大型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维持经济活动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必然会逐渐转向挖掘内需市场的潜力。从现实发展来看,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购买力,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更加可靠的保障与更加有力的引擎。

率先觉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演变趋势,宁波依靠改革开放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产业基础、文化基础,发挥世界一流大港的“硬核”力量,依靠长三角市场、辐射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以及链接全球200多个经济体、遍布线上线下的经贸网络,在大胆推行国家和省里赋予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中,率先走出了一条内外贸“齐步走”发展道路。在“十四五”时期,宁波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加快形成全链条、多要素、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建设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战略资源的配置枢纽和制度型开放高地。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在建党百年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中,更是“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14]。浙江省委也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构建新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可以说,宁波提前由一个绝对的外贸强市转向内需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全国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提供了重要经验。

四、结语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宁波作为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为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率先探路的重大使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期,宁波始终坚持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开启新征程,当好模范生,以“两个先行”引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宁波智慧与宁波方案,以服务“国之大者”的担当示范续写“八八战略”的宁波现代化新篇章。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 谢晓波

一、“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城乡协调发展

2003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A提出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即“八八战略”)。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虽然只是“八八战略”中的一个方面,但其实其它几个方面都跟城乡协调发展密切相关。

(一)体制机制方面

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A同志在2004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征地、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2005年1月,A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浙江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新阶段,这也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体制障碍,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任务十分紧迫。”同年2月,A同志在“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动员会上进一步强调,“打破‘二元结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改变二元体制结构,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和失土农民生计问题。”

(二)特色产业方面

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产业。A同志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2003 年,他在余杭调研春耕备耕工作时强调“如果从GDP来看,农业所占的比重肯定是逐年下降的。但民以食为天,占GDP的比重下降并不影响农业的重要地位。农业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2004年1月,A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充分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攻方向。”在2005年1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A同志再次强调,浙江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战略的提出与落实,不仅强调要通过集约经营提高产量和效益、富裕农民,更考虑到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开启了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农村经济不能就农业谈农业,而要通过工业化和市场化方式发展农业, 并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A同志指出,“要引入现代工业的理念来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在他的推动下,浙江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条龙格局。

(三)生态人文方面

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虽已位居全国前列,但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还比较落后,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A同志指出,“将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要生活在城里,关键是农村的生活质量不差于城市,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不仅在生产上要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在生活上也要不断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条件”。他要求,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公共资源的投入由城市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传统的村落改造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

2003年6月,A同志作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重大部署。2004年

7月,A同志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龙头工程”,牵住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

2005年8月,他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先锋工程、文明村、民主法制村建设以及农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水、万里绿色通道、生态富民家园计划、万村文化阵地、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等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区域协调方面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并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促进了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领先的省份。本世纪初的浙江,在消除贫困县的基础上,2000-2002年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贫困乡镇如期实现了脱贫目标,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区。A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就到丽水、衢州等地进

行专题调研,部署把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作为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2006 年,A同志强调,“进一步加大‘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的实施力度,着力形成区域间互动发展、实现共赢的格局”。2007年1月,他又强调,“把扶贫这件事扎扎实实做好。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例是小的,人口是少的,好像无关浙江省大局,错了,一个也不能少”。

(五)软硬环境方面

A同志指出,浙江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居民收人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在扩大。”2002年12月,A在金华调研时, 就特别强调“建设小城镇和新农村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的状况,首先要大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2003 年5月22日,A同志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讲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农村交通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浙江要走在前列。与此同时,A同志把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差距,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他要求“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环保、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小康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将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筹划,整体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城乡政策体系、城乡产业、新型城镇化、“千万工程”升级、农民素质提升等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持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牵引,建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率先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农房激活等经验做法,

绍兴成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义乌首创首提、先行先试的宅基地“三权分置”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实施“两进两回”行动, 推动科技进乡、资金进乡,青年回乡、乡贤回乡。2019年,嘉湖片区被列为全国城乡融合建设试验区。持续完善统筹城乡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实施了一批统筹城乡的专项政策,包括城乡社保政策、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政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资源要素一体化。持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坚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201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两区”建设,2014年开始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2017年建设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2021年启动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持续发挥城镇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牵引作用。坚持统筹城乡的思路,2010年底在全国率先开启小城市培育试点;2014年提出以人为核心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2017年在全省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2019年四大都市区建设开局,开启以都市区为核心牵引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22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0年印发《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印发《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年提出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2021年开启以未来乡村引领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的新征程。持续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绿领人才。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建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定规律,这一规律跟国际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一)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较小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个体工商户的迅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多数年份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更快一些,城乡收入倍差总体较小。1981年、198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29%、20.4%,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分别增长5.4%、-0.6%,这两年城乡收入倍差分别为1.83、1.53, 1984年,城乡收入倍差由2.02降至1.5,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快速增长,由1984年的669元增至1991年的2143元,名义增长2.2倍,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6元增至1132元,名义增长1.5倍,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1991 年城乡收入倍差为1.77,仍小于2。

(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浙江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更快一些,如1992年至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1.9%、14.0%、12.0%,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8.8%、10.2%、4.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分别由1992年的2619元和1359元增至2000年的9279元和4254元,城乡收入倍差由1992 年的1.93扩大至2000年的2.18。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浙江开始实施“八八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如2001年至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3.3%、13.4%、11.9%,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

6.9 %、8.4%、7.8%。至2012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分别增至34550和14552元,城乡收入倍差由2000年的2.18进一步扩大至2.37。

(三)随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行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缩小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这一时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人均GDP、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2013-2022年,浙江人均GDP年均增长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8%和7.9%, 城乡收入倍差连续10年缩小,至2020年降至1.96,为1993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 2021年、2022年进一步降至1.94、1.90。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历史跟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演变的历史相似。如OECD成员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普遍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加而缩少,基本上处于倒U形曲线的右半边。从整体上看,经济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较小,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某一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在一个较小的状态,也存在再次变大的可能;不同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变化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速度慢、幅度小,有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速度快、幅度大。浙江城乡收入差距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总体上将呈现缩小的趋势,但不排除个别年份或若干年份出现反复、有所拉大的情况。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还是在农村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在农村。今后一段时期,要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乡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深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实现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是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通过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

江渚

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A同志在浙江工作,历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浙江省委书记。这段历程,在A同志的地方领导实践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不仅在于他作为省委书记全面领导了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工作,更在于他提出并落实了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对浙江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浙江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准备。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作出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就是被称作“八八战略”的浙江省域发展总体方略。20年过去了“,八八战略”就像一把“公开讲话”,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通道,引领浙江一路前行。

曾与A同志搭班子的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表示,回过头来看,A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非常具有前瞻性,与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非常吻合的。在“八八战略”里面,A同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体现出来。

一、具有前瞻性的“八八战略”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了与后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精神高度契合的“八八战略”,引领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各方面走在前列。

吕祖善回忆说,A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一开始就马不停蹄地下基层调研,到2003年春节前把11个市跑了一遍。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A同志在总结浙江经济社会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这就是“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第一,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 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

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第三,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五,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第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第八,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A同志“八八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浙江改革从局部突破跨入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为浙江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吕祖善阐释说,“八八战略”第一个“八”所指的“八个优势”,并非单纯指已经体现出来的优势,而是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具体而言,是将已经显现出来的体制机制、产业特色、协调发展、生态、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对于一些劣势,要通过努力转化为优势,或者避开劣势。第二个“八”是指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的。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在当年,“八八战略”是为了浙江实现全面小康而提出的。A同志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提出了“文化大省”“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人才强省”等一系列的发展要求,从中也反映了小康建设的全面性。在发展理念上, A同志也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和协调。

二、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部署和推进“八八战略”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论是谋划重大战略还是抓具体工作,都要有“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态度,抓实抓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使为民办实事成为一种自觉、一种风尚、一种传统。

“八八战略”着眼于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将强省与富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着眼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着眼于创建打造“生态省”“绿色浙江”建设入手,确保百姓共

享宜居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探求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眼于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眼于构建为民办实事机制体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尊重民意、科学决策,实事实办、注重实效,保证为民办实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A同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新定位新使命,赋予的道路奋勇前进。

“八八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纲领”。“八八战略” 就解决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进行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探索,深刻回答了怎样在省域层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怎样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等时代课题,为浙江谋志以“八八战略”为主抓手,创新实干、“八八战略”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更 划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清晰路径,是管攻坚克难,解决了一大批涉及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等民生实际问题,展示了浙江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省域内共享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彰显了A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脉络。

20年来,浙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出“最多跑一次”便民利民服务变革,推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弘扬践行“浦江经验”,打造“浙有善育”“浙里优学”“浙派工匠”“浙里健康”“浙里长寿”“浙里安居”“浙有众扶”七张“金名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纲领”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加坚定了我们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意志和决心。

今年7月,浙江省委举行“一以贯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重要窗口’”新闻发布会。易炼红表示,“八八战略”是全面系统开放的理论体系,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之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境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讲:

“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公开讲话”。“八八战略”开出的是从长远和根本上破解浙江高质量发展难题的良方,率先开启了浙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全方位提升了浙江的发展阶段、发展层面和发展水平。浙江每到改革发展的重大关口,只要用好“八八战略”这个制胜法宝,就能打开发展思路、找到突围出路、拓宽前进道路。对于浙江来说,不管形势怎么变、任务怎么变,都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

“八八战略”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大宝库”。“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要旨上高度契合、战略指向上高度一致、实践要求上高度一贯。一方面“,八八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八八战略”。

“可以说,在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就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八战略’深刻改变了浙江、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易炼红说。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研究

董瑛、吴国干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①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指导浙江工作时指出,他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量身定制的总纲领总遵循,引领浙江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精彩蝶变

②,奠定了浙江经验的基本形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③。从“八八战略”引领下的浙江经验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国家治理,不仅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而且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方法论,二者逻辑上贯通、精神上契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逻辑贯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开创并不断续写的大文章,承载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奋斗和创造。“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的华丽篇章,二者虽然形成时间有先后、布局范围有大小,但共同贯穿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着党领导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一脉相承,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推进强国事业、民族复兴。

2.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逻辑贯通。“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具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A在浙江工作期间,带领省委一班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浙江实际和时代特征,提出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科学判断、科学认识、科学观点,形成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文化大

省”“生态省建设”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为基本内容的“八八战略”科学理论体系,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不断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引领力和时代精神,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浙江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八八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弘扬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形成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成为浙江省委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行动指南,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着眼于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理论建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管党治党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等地的地方实践进行提炼升华,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重大战略思想———“四个全面”,形成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有力回击,成为进一步引领“八八战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旗帜。可见,“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一脉相承,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传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3.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历史逻辑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产物,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地走向未来。“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顺应中国历史的演变规律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蕴含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浙江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相结合,把浙江发展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坐标中来谋划,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局中来考量,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篇章中来推进,继承前人在“枫桥经验”“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创造,直面新时期浙江“成长中的烦恼”,惕防“中

等收入陷阱”,形成承接历史、引领未来的“八八战略”,努力从中国社会发展逻辑中把握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继承与创新。由此,“八八战略”不仅是对浙江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历史总结,同时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先行征程,引领浙江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从对内对外开放走向深度融入全球、从总体小康走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整体跃升,推动浙江在改革创新、小康社会建设、依法治国、共同富裕和从严治党等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逻辑主题出发,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大逻辑中,从中华民族5000年社会发展的历史大逻辑中,从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大逻辑中,科学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和历史脉络,清醒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历史方向,深刻总结包括“八八战略”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创造,把地方实践和基层经验逻辑地、历史地提升为全国布局,从“全面”的历史新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引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走向未来。历史表明,“八八战略”奠定了“四个全面”战略的逻辑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八战略”基础上作出的新的历史创造,两者之间充分体现了时间上的继起性、空间上的延展性和历史上的传承性。

4.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逻辑贯通。“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成果。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生成和发展之地,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块实验田。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不仅要求谋发展必须立足浙江实际,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努力创造条件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而且强调抓改革必须注重基层实践,深化改革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实践经验,统筹兼顾,把握各项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着眼全局,联动而行,形成了以“经济民本多元、社会包容有序、文化自强创新、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为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的浙江实践和浙江经验①,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同时,“八八战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A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过程。“八八战略”强调以人为本,以富民强省为根本目标,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浙江探索和实践;

“八八战略”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创新发

展理念的浙江探索和实践;“八八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城乡、区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是协调发展理念的浙江探索和实践;“八八战略”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和交流,这是开放发展理念的浙江探索和实践;“八八战略”强调发挥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探索和实践。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仍然高度关注“八八战略”的浙江实践。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时,反复谈到“八八战略”,勉励浙江干部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②,指导和推动“八八战略”的新实践、新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体现出从区域到全局的实践特征和实践逻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浙江区域发展的“八八战略” 为实践起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比较、研究、总结包括浙江在内的中国发展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布局。2014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思想。一个月后,他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又将“三个全面”提升为“四个全面”,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央精神与地方创新相统一、时代要求与群众愿望相统一、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相统一,指引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进入新的实践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八八战略”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区域实践,蕴含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二者在实践逻辑上相贯通。

二、“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契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总纲的“八八战略”与作为国家战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重要成果,二者既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贯通,又有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的精神契合。

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都充分

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不仅是党领导制定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发展战略,同时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战略,二者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民大众的价值目标和诉求愿望具体化、时代化。“八八战略”形成过程中,A先后深入浙江全省40多村、社区、市县和省直单位专题调研,强调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自己做“官”,要跟着群众跳火坑,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从而使“八八战略”成为亲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在部署和推进落实“八八战略”过程中,都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自觉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样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强调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情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全会多次强调,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让群众更多地感受到正风反腐的实际成果。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是“四个全面”战略与“八八战略”的共同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的共同价值旨归。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都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传承和发展的。实事求是,

是我们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强大武器。“八八战略”的形成、实施和发展,靠的是实事求是,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A在浙江工作期间,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力倡导求“四真”、务“四实”,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辩证关系,要注重做大量铺垫的工作,不要只想拿军功章、立凯旋柱。由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成为“八八战略”的核心和关键,并贯穿始终、善作善成。“八八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就是跑遍基层、跑深民意、跑透省情的结果,就是对浙江省情、民情的实事求是把握,就是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的求是求真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八八战略”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研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同时, 他还强调推进“八八战略”不要口号化,口号化最终就是泡沫化;要抓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工作。①“四个全面”战略的形成和推进,同样靠的是实事求是,同样体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植根基层、来自基层的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派”的鲜明品格,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同时,强调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直面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啃“硬骨头”“涉险滩”,冲破旧有思想观念桎梏,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从区域经验到大国治理,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和灵魂,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做决策办事情的实事求是本质和要义。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 方法论。总体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渊薮和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②总体方法论将人和人的世界理解为一种总体性的存在,并通过对这种总体性存在的把握去理解和解释每一个个别事件的存在。③“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总体发展的方法论,都是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正统“传

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上的“正统性”和方法论上的一致性。“八八战略”作为浙江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其蕴含的注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总体性特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总体性和协调性的方法论原则,不仅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性特征相契合,而且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相契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统筹兼顾、总体性推进战略思维和方法论的经典之作。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思路、发展方法不断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谋大局、抓大事的工作布局,不断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不断转化为全国各地推进区域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的工作举措。“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方法论,直接耦合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和总体性原则,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和总体性原则。如果说“八八战略”的制定、实践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A将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运用于中国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成果。它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三、“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八八战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省域实践和成功范例,“八八战略”蕴含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逻辑贯通、精神契合,而且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2. “八八战略”是形成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地方素材,“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八八战略”是浙江发展的“公开讲话”,是管长远管全局的“总纲领”。

“重要窗口”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先行坐标,“两个先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省域层面的积极探索和率先实践。①“八八战略”及其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创新“浙江现象”,丰富“浙江经验”,塑造“浙江精神”,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浙江素材”和实践依据。“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

新的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政治保证四者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总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党的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也为“八八战略”深入实践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目标、新遵循、新动能。

3. “八八战略”是继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总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自“八八战略”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浙江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一届任接着一届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纲领,成为引领浙江持续高质量发展、推进“四个全面”的浙江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总抓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坚定不移地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中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面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内在动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高质效改革先行省、高能级开放大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省域实践,全面打造勤廉并重的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提供坚强保障。

②“八八战略”的新实践新发展,大大丰富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这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勾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更为明确,发展布局更为科学,战略举措更为有效。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方略,成为指引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重大战略纲领,为人类社会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对推动世界治理思想的变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 “八八战略”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浙江样本,“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是站在时代前沿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整体推进。

“八八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省域层面的具体实践和系统工程,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落地生根。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示范引领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形成了“经济倒逼转型、主动引导,政治基层民主、有效政府,文化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社会城乡一体、平安和谐,生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党建巩固基础、发挥优势”的浙江样本,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也为浙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独特优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站在时代前沿对国家治理体系“四梁八柱”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而且是立足“两个大局”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战略目标,从而整体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5. “八八战略”是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浙江经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征程上遵循三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八八战略”是浙江人民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创造的浙江现象、浙江经验的基本形态和核心要义,是A同志为浙江人民留下的宝贵理论和实践成果,是从省域层面率先开启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①实践表明, “‘八八战略’是实证‘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省域范例。浙江20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必然性、实践必然性”②。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总结和提升浙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八八战略”、把握“四个全面”、推进“两个先行”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国内外形势,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吸纳地方经验又深化内涵以宏观布局,既汇聚民众智慧又扩展外

延以统领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转变执政理念、执政理论、执政方式,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浙江以“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为新起点,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前列谋新篇,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八八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华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报告从六个方面做出概括,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八八战略”是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发展总纲领,对浙江发展做出的战略性思考和总体设计,其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六个必须坚持”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一、思想先声:“八八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八八战略”是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重要理论基石。A同志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和省情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八八战略”,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成为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领。“八八战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其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普遍规律性和科学真理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时代、把握全局、引领发展。

2. 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八八战略”是A同志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多次强调,“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2]26。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田间地头、港口码头、工厂车间了解民情民意,这样才能掌握民众的期许和冷暖安危,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着手,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

抓落实。“全省各级各部门都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重大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中加以落实。”[3]75

3. 总揽全局的系统思维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八八战略”作为浙江省发展的顶层设计,内涵十分丰富,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都有机联系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关注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协调性。八个方面的优势和举措不是单向度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凸显了对浙江改革发展的系统重塑和整体设计,尤其注重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发展。2004年3月30日,A同志在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平安浙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内涵相当丰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把握全局,做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3]239“八八战略”实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统筹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的综合建设,同时统筹协调山海资源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花大力气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通过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百亿帮扶工程”,加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纵横合作,浙江率先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4. 聚焦现实的问题意识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正确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浙江在富民强省的道路上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问题,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A同志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面对稳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等与群众利益关系比较密切的突出问题。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从时代和大局的高度认真对待,仔细研究,科学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寻求对策破解问题,做到出实招,见实效。实际上,针对“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的“八个方面的举措”都是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的,比如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还是针对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等问题。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潜在的优势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优势,原有的劣势才能转化为新的优势。“干在实处”还必须“干在难处”,时代进步总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

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5. 勇于先行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创新品格。“八八战略”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发展思路,尊重和发挥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八八战略”的提出在全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典范,因为它走出了一条敢闯敢试的新路,率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全国积累了先试先行的宝贵经验,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不能停留于此,还要努力再创体制新优势,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浙江省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先发性体制优势,从率先突破转变

为率先规范,发扬敢闯、敢冒、敢干的创新精神。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提出了“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的基本理念,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A同志指出:“世界通过我们浙江看到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和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全景中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46 A同志在谈到浙商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时指出:“继续发扬‘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精神和胆略,深入推进企业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承担起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主体的社会责任。”

6. 包容合作的开放理念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类自由解放思想和世界历史规律,体现的就是开放发展的价值理念。开放对任何地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浙江是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由于长期受到“内源发展”的局限,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用A同志的话讲是“老天爷经济”,必须走出去闯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正是靠着国家的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机遇,浙江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强省。A同志提出的“地瓜经济理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论断,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上,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打到省外去,打到国外去,通过跨区域、跨国经营来做大做强”。“八八战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战略框架,浙江抓住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率先发展民营经济,对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

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7. 动态生成的辩证逻辑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A同志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把握形势、掌控未来,《之江新语》中随处可见压力与动力、法治与德治、干事与“干净”、做官与做人、务实与务虚等关系的辩证智慧,“八八战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例如在看待“八个优势”时,把显现的优势和潜在的优势统一起来,而且强调优势和劣势相互转化,原有的劣势经过培育也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优势未必是永久的优势,过去有优势并不意味着今天有优势,今天的优势也未必是永远的优势,这体现的就是一种辩证思维。A同志指出,“要讲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体制转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时往往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因此,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

二、精神契合:“六个必须坚持”与“八八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一脉相通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同“八八战略”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二者所依托的思想前提、所根据的理论基础、所蕴含的精髓要义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六个必须坚持”与“八八战略”在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等方面一脉相承。

2. 根本立场的一致性

从“八八战略”到“六个必须坚持”,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八八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八八战略”提出的体制机制改革、城乡协调发展、山海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举措看,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尽心尽职解民忧,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着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2004年10月, 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通过系列的工作机制,包括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督

察考评机制等,彻底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政府每年把为民办十件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老百姓关心的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扶贫、文教、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六个必须坚持”首先强调的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突出“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3. 基本观点的相通性

“八八战略”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对浙江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引领了浙江跨越式发展。“八八战略”提出省域治理的系列思想观点与“六个必须坚持”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总体布局上,“八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浙江的缩影。“八八战略”的鲜明特色就是着眼整体布局,要求浙江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建生态省,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文化大省等,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浙江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在发展理念上,“八八战略”涵盖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关切点。创新是“八八战略”的主基调,是实施“八八战略”的关键之举;协调是实施“八八战略”的基本方法,“八八战略”自身就是一个全方位协调的总体布局;绿色是“八八战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目标;开放是“八八战略”发挥浙江区位优势,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共享是实施“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上,总体要求是全覆盖,从“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在自信自立方面,浙江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是基于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创造了多方面优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体现了浙江的自信自立。中国的问题立足国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并且放眼世界,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建设更加美好

的世界,体现的是中国的自信自立。从建设“美丽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 从建设“活力浙江”到建设“活力中国”,从建设“法治浙江”到建设“法治中国”,从建设“平安浙江”到建设“平安中国”,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国”,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基本观点的一致性。

4. 思维方法的关联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八八战略”体现的勇于先行的创新精神、聚焦现实的问题意识、总揽全局的系统思维以及动态生成的辩证逻辑,与“六个必须坚持”中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等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改革创新是实施“八八战略”的关键之举,是浙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浙江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通过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同时,不能为了创新朝令夕改,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继承体现的是守正精神,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八八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浙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法治环境问题、市场秩序问题等等,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一致的,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在以“八八战略”为集中体现的系列决策部署中,初步体现出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A同志总是强调,推进浙江新发展,需要加强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就全国而言,浙江是局部,浙江必须服从全国这个整体;就浙江而言,各市县、各部门又是局部,各市县、各部门必须服从全省这个整体,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3]550,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做到统筹兼顾。这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一致的,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进行全局谋划,整体推进。

三、理论蝶变:“六个必须坚持”对“八八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赓续升华

“六个必须坚持”高度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代的集中性体现和创新性表达。“六个必须坚持”所体现的哲学意蕴更加丰富、内涵逻辑更加明确、外延范围更加宽广,实现了对“八八

战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发展完善与赓续升华。

2. “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哲学意蕴的丰富完善

“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蕴更加深刻丰富。“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回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关切和回应人民新的需求,克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阻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世界向何处去,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对于这些重大问题,必须通过正确的价值立场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六个必须坚持”为解决“四个之问”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这层意义看,“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在理论深度、站位高度、思想广度等方面更加完善。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突出人民性的价值归旨。这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A同志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4]5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63、“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5]。无论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都充分体现了A同志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解决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必须站稳的关键立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展现独立性的精神风貌。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功是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奋斗出来的,正如共产国际歌中所说,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A同志指出: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6]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自立自强,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明确方向性的原则态度。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理论要创新、制度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文化要创新,社会各个领域都要创新,创新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就是要坚持大的原则方向,不能跑偏,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犯颠覆性错误。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

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1]20,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不变质、不变色。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昭示革命性的实践品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就要求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20。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观全局性的宏大视野。系统观念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对象放在整体大局中去考量,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做到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必须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兼备包容性的格局境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现实问题,彰显了大国的使命与担当,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内涵逻辑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7]“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主体论和共产主义人类情怀的思想。必须坚持自立自信、必须守正创新、必须问题导向、必须系统观念分别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和尊重

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对立统一、认识论、联系发展、辩证统一等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彼此不可分割,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例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立场是个原则性和根本性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立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有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就有了力量之源,就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信心,因此,要始终坚持自信自立。有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守正创新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守什么正,归根到底还是服务人民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同样也是从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进行战略性思考和前瞻性谋篇布局。有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类情怀,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谋进步。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六个必须坚持”的其他方面的体现亦是如此。

4. “六个必须坚持”拓展了外延范围的辐射边界

从外延的角度看,“八八战略”是省域层面的改革发展方略,“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国家层面治国理政方略的集中体现,就外延来看,从范围和数量上实现了拓展与延伸。“八八战略”的世界观方法论主要还是基于浙江省的发展,从如何提升浙江省人民群众的福祉出发,做出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谋划。当然,浙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其他省份也会遇到,浙江先试先行为其他省份提供浙江经验和范本。同时,也为国家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了从省域治理到国家治理的飞跃。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国”,等等,无不体现着浙江发展与中国发展的内在紧密联系。“六个必须坚持”在视野上更加宽广,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谋划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不仅从外延范围辐射边界上实现了延伸拓展,而且在境界上有了更大的提升,体现了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

总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在“八八战略”中已经萌发和体现,“六个必须坚持”与“八八战

略”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一脉相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之源和方法之本。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人大工作

孙心悦

2023年6月26日,全省基层人大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全省各级人大坚持党的领导,履职行权担当有为、代表活动有声有色、自身建设扎实有效,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展现出蓬勃气象,这是参会人员普遍感受。

树高有根,水长有源。20年来,在“八八战略”科学指引下,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牢记殷殷嘱托,传承弘扬A同志留给浙江宝贵的理论财富、实践财富、精神财富,持续打造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工作品牌。

从2004年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到每届党委任期内至少召开一次人大工作会议的制度性安排,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到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从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浙江人大工作的进展成效,生动诠释了“八八战略”的真理光芒、实践伟力和时代价值。

一、创制性立法回应时代命题

创新,是浙江的基因。

2003年1月16日,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时任省委书记、代省长A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阐述了“数字浙江”的构想,浙江由此进入数字化建设的“新赛道”。

2021年3月1日起,全国首部数字经济发展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法治护航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紧扣改革所需、群众所盼,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强化民生保障等领域,省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地方自主性先行性立法高效路径,加大创制性立法力度,强化法规制度的创设与集成,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地方立法成果。

在全国率先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以代表大会立法方式出台全国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全国首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法规……截至目前,省级层面法规有近20部开创全国第一,不少经验在全国推广或被国家立法吸收。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全文共7章50条,其背后是立法过程中召

开各类座谈会、论证会50余场,累计征求意见达1200余人次,收集修改意见1500 余条。

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在立法领域实现多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创建地方立法网,率先实现所有法规草案网上公开,率先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率先举行立法听证会,率先建立地方立法专家库。

进入新时代,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提高立法质量的探索持续推进。落实大会立法职能,在省人代会上审议通过社会养老服务促进等多部法规。重要法规草案实行“双组长”制,确保起草工作及时协调、有序推进。迭代升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让群众意见直达立法机关。联合浙江大学共同推动设立全国首家实体化运行的立法研究院,构建多方参与立法新机制。浙江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脚步稳健有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功效充分发挥。

二、与时俱进打造硬核监督成果

2006年8月,全省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会议指出,选准了题目,就抓住了监督工作的关键。“人大监督工作要按照‘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环保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以人大监督有力助推了党委中心工作开展。

“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八大水系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省建设有序推进,建成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9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吉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我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2008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披露的一组组数据,让出席大会的代表印象深刻,直呼“过瘾”。

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作出生态省建设决定后,2004年即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接着又连续3年进行跟踪督查。每年都把水污染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对重点监督事项盯牢不放、一督到底,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开创的这一监督工作方法,效果显著。历届省人大常委会坚持这一做法,以“钉钉子”精神对重点监督事项跟踪到底。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紧盯食品安全;2013年至2015

年,连续3年盯牢饮用水水源保护。人大硬核监督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国资国企如何为共同富裕探路?国有金融企业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22年11月23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就全省国有资产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两个半小时内,询问人开门见山、直言问题,应询人开诚布公、回应关切。一问一答,向百姓交出一本国有资产“明白账”。

自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后,省人大常委会迅速跟进,从2011 年开始先后对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国有资产管理等开展专题询问,并不断改进询问方式,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在开展监督过程中,省人大常委会还综合运用制定相关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专题询问等多种方式,打出了人大立法、监督、决定履职“组合拳”。全省各地人大也积极探索创新,涌现出如温岭“参与式预算”、台州等地的“两官”履职评议、云和特定问题调查等好做法好经验。

三、健全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

时至今日,时任淳安县汾口镇人大主席严华北还清晰地记得2003年4月23 日,A同志到淳安参加代表接待日活动时的场景。那是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次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多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

2013年建立“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为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提供及时全面服务。

2014年以来,在基层首创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按照“全覆盖、制度化、常活动”总要求,将各级人大代表就近就便编入代表联络站,有计划地组织代表接待群众,建立健全群众反映意见的受理和分类处理机制,推动全省5800多个代表联络站(点)成为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好阵地”。

主干道树枝“过于茂密”该找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的袁女士通过街道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反映情况,不到3天行道树就被修剪整齐了。

2022年以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

述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迭代升级全省1507个代表联络站,建成运行民意收集处理、代表主题活动、参与立法监督等应用场景,倾力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插上数字化改革的“翅膀”,代表联络站焕发出全新活力。一方面,传统功能作用得到丰富拓展,“联、商、督、促、智”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全省1507个基层单元和8.7万多名人大代表全部赋予二维码,实现线上履职,基层单元成为民主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以“联”为例,各地推动“代表亮身份”“有事找代表”成为常态。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数字化场景应用,采取“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移动”等方式,推动代表联络站下楼出院,人民群众向代表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畅通、方式更便捷、流程更高效。

据统计,2022年1月至12月,基层单元共接收人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80万多条,能当场解决的及时解决,转交基层治理平台办理26万多条,转化为代表意见建议2万多条;全省开展“一府一委两院”进站活动2.1万多次,书记市长进基层单元、“局长代表面对面”、“乡(镇)长有约”等活动正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有力地助推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夯实基层民主根基“通过!”2022年9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规定》,这也意味着历经宁海率先试行、全省统一推广的人大代表票决制,迎来了全面升级。

“民声定民生”,票决制发端于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如今已经成为浙江人大工作的一张“金名片”,相关做法被新修改的地方组织法吸收。

同样被地方组织法吸收的,还有街道人大工作创新经验。2022年3月,新修改的地方组织法增加条款:“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比照前款规定,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

群众在哪里,人大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2019年11月,在先行试点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就人大街道工委职责定位、居民议事组织性质作用等作出创制性规定,为更好引领和推动我省基层治理现代化、补齐街道一级基层民主短板提供重要的法规支撑。

“开发区议事会成员们,我代表玉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向大会作工作通报,

请予商议,并请提出宝贵意见。”2022年4月底,台州玉环经济开发区召开第二届议事会第一次会议,让辖区内人大代表、议事会成员参与开发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拓宽听取民意、收集民情的渠道。

省人大常委会又在开发区人大工作上先行一步。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有序推进我省开发区人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采取试行试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全省开发区人大工作。2021年以来,进一步加强组织和指导,鼓励各地开展开发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和代表工作,巩固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基层基础。

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开发区人大工作制度机制,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得到有效覆盖,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领域进一步延伸。

四、打造宪法学习宣传高地

2023年5月23日,初夏的杭州西子湖畔,一支由来自22个国家的26名在浙外籍人士组成的队伍,走进“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近距离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2016年12月4日,我国第一家宪法类纪念场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正式建成开放。开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6年来,陈列馆累计接待群众180多万人次,线上参与450多万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成为我省宪法宣传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用好陈列馆这一独特资源,省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推动宪法精神浸润人心。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陈列馆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2018年4月,召开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座谈会,同时出台了指导文件。落实宪法宣誓制度,仅省十三届人大期间,就组织390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进行宪法宣誓,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为引领,温州市平阳县鳌江宪法主题广场、湖州市安吉县“人大主题公园”、绍兴市永和宪法园、台州市宪法宣传数字馆、丽水法治文化公园等等,浙江大地上宪法学习宣传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展学法普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合力打造宪法学习宣传高地。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新征程再出发,全省各级人大将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实干争先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谱写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华章中展现人大担当。

“八八战略”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宁波的启示

宁波市委党校 任春晓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方法”,它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媒介和手段等;也可以理解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是人作为主体认识世界、反映客体、研究事物的方法,工作方法是思想方法的实践运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理论到实践的中介、精神化为物质的桥梁。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八八战略”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及对宁波的启示和指导进行总结分析。

一、在指导思想上加强理论武装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不断积累能量推进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演进;世界上充满着矛盾运动,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并化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要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实现物质富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政治基础。

“八八战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浙江实际问题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浙江正通过改革开放快速发展起来,经过深入研究,他指出:“浙江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宁波甬江人才创新中心大厦。

在这个关键时期,结构需要优化,产业需要升级,企业需要扩张,要素需要保障,环境需要保护,市场需要更大的空间,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根本转变。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张力,要素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拓展新的空间。”宁波作为浙江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其他地方更早遭遇环境、资源瓶颈带来的“成长的烦恼”,更早看到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存在的种种“先天不足”,更早面对粗放型生产带来的诸多弊端和短板,更早面临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宁波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现实问题,从第十次党代会到第十四次党代会,分别提出了实现宁波现代化建设新跨越的“六大联动”,推动宁波现代化建设向

更高水平迈进的“六大提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六个加快”,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的“六化协同”,干出攻坚高效率跑出追赶加速度的“六争攻坚”,持续深化“港、产、城、文”高水平融合的“六大变革”,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地方实践的生动篇章。

二、在工作方法上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作风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只有实事求是,党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顺应人心民意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搞清楚和把握住“实事”,也就是认清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和要领在于执着于和立足于“求是”,也就是本着科学态度以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奥秘和规律。实事求是需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按照“深、实、细、准、效”的要求,掌握基层第一手真实材料,把准问题脉搏,洞察现象本质,提出科学规划和对策措施。

2002年10月,A同志履新浙江后就马不停蹄开展调研。他到老区、山区访贫问苦,到企业了解发展的困难和破解办法,在机关要求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在2003年7月的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前,他已跑过全省11个市69个县(市、区)和大部分省直部门和单位,摸清了全省的基本情况。在此次省委全会上,他全面系统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2005年11月2日,A同志在省委政研室调研时说,省委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出的,省委的每一项重要工作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来厘清思路、明确重点、推动落实的。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和省政府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

20年来,“八八战略”在宁波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年一年地见效;20年来,宁波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并在新的形势下再深化再出发;20年来,围绕“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重要指引,宁波因地制宜做深做透改革开放大文章,始终做到“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宁波见行动、走在前”。

三、在省情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把握稳中求进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改革如同点燃引擎的点火器,创新就是引擎全速运转的驱动力。

改革创新与稳中求进又是相辅相成的,改革创新能突破长期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而稳中求进则为前者提供坚实的外部条件和根本保证。一“稳”一“改”辩证统一相互成全,一“静”一“动”保持定力有序前行,保“稳”才能求“进”。

20年来,宁波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全市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宁波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思路,加快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目前,宁波聚力产业能级大跃升,实施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系列工程,共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2家,99家企业入围2022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提升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直接带动逾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场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连续6年获得全省治水“大禹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跳出宁波发展宁波; 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实验室组建运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永久校区一期(核心区)开工,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前列;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全省平安创建“十七连冠”……在改革创新中做到稳中求进。

四、在长远目标上把握发展规律指明宁波前进方向

作为全面系统开放的理论体系,“八八战略”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之门,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境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

2003年7月10日,A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特色产业是我省工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加快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A同志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阐述了浙江党建必须“巩固八个方面的基础,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拒腐防变抵御风险,指明了浙江党建的重点

和路径。2004年底,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A同志指出: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天育物有时, 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浙江只有凤凰涅,才能浴火重生。”“腾笼换鸟、凤凰涅 ”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使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8月15日,A同志在浙江调研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路径,这要求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墨守成规,只讲生态不讲发展,而要追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0年来,宁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的历史性跃迁,实现了、从商埠小城到滨海都市的历史性跃迁,实现了、从区域开放门户到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的历史性跃迁,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迁。

“八八战略”:新时代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

李昊翔

2023年是“八八战略”提出实施20周年。2003年7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科学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浙江面临的世情、国情和省情的深刻变化,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的优势和特点,提出浙江要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形成了指导浙江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即“八八战略”。“八八战略”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数字浙江’建设”。①20年来, 浙江始终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和“数字经济”两个关键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对数字经济促进全省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八八战略”指引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八八战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在浙江诞生,并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八八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协调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融合;要求推进“数字浙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八八战略”始终指引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八八战略:从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

农为天下本,融合促振兴。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对关系。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深入乡村城镇走访调研,思谋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之道。并最终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八八战略”,成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次年,他亲自主持、谋划、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省份,开创了浙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战略起点和历史高度,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作出了更深刻的思考和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

发展一体化”②,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③浙江始终紧跟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在城乡

协调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将城乡协调向城乡融合跃迁,实现了城乡关系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转变。

(二)八八战略:从“数字浙江”建设到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数字经济,

④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A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与关注。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在“八八战略”中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数字浙江’建设”⑤,前瞻性作出“数字浙江”建设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浙江发展数字经济的步伐也不断提速。2014年,浙江把信息经济列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万亿产业之首,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2015年,编制《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016年,密集出台《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等,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17年将数字经济确立为“一号工程”。2020年,浙江进一步提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2023年3月,浙江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

(三)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痛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但仍面临一些难点,一是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资金、健全的教育医疗等却无法较好地覆盖农村;二是城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城乡在产业分布上不均衡,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大部分农村地区以农产品初级生产为主,

附加值较低,缺乏农产品的加工与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三是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不均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备高技术性、高渗透性、高融合性、高增长性、高安全性五大特征属性。②正是这些独特属性,使得数字经济能够整合城乡各方资源,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均衡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治理整体智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首先,数字经济能够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凭借数字技术的高融合性,变革城乡传统产业体系,深化城乡产业互通互融。通过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营销、农旅产业等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产业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其次,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方面,数字资源的高渗透性加快了信息流通,使经济主体能更便捷低廉地获得生产组织、市场交易信息,有利于生产要素按照供需关系和产业功能定位加快流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对人才、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赋能,促进数字技术等创新要素与传统产业要素深度耦合,破解城乡之间传统生产要素流通的时空限制和交易壁垒,盘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资产的重新配置和交叉融合。最后,数字经济能够均衡城乡公共设施、服务及治理体系。一方面,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数字乡村“新基建”,已成为数字乡村培育的主要发力点,5G、物联网、人工智能设施等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经数字化改造的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数字治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的构建,破除了地域空间及人力资源匮乏的制约,使城乡共享最新前沿科技,提高了乡村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从而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八八战略”指引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浙江始终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20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和“数字经济”两个关键词,一任接着一任干,对数字经济促进全省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谋划顶层设计,构建数字赋能城乡融合推进体系

确立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强化各方力量统筹整合,构建数字赋能城乡融合推进体系。一是抓规划、强引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全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

和实施方案、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系列文件,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推进举措,使之成为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共同遵循和行动指南。二是抓统筹、强协同。成立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专班、全省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专班、全省数字乡村建设专班等专班机构,加强工作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一体推进。三是抓试点、强示范。抓紧抓实德清等4个国家级、建德等32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市县建设,推动有关涉农项目优先在试点地区落地、改革创新举措优先在试点地区集成。

(二)构筑平台抓手,打造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应用体系

践行“八八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三融五跨”要求,构建省级统筹多跨协同“城市大脑”“乡村大脑”体系,打造“浙里办”“浙农”等系列多跨场景应用,不断筑牢数字赋能城乡融合的着力点。

一是推进“城市大脑”体系建设。“城市大脑”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开放式、智能化综合运营平台。浙江各地“城市大脑”形成了交通、平安、城管、经济、健康、环保、旅游等多领域集成综合应用平台,如:杭州市以交通为突破,宁波市从CityGo研究着手,衢州市聚焦平安领域,湖州市创新“两山指数”建设,德清县打造全域智能感知。二是推进“浙江乡村大脑”体系建设。“浙江乡村大脑”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运用数字技术,综合集成算力、数据、算法、模型、智能模块等数字资源,搭建11153(即:1仓1图1码5库3能力)核心构架。截至2022年,“浙江乡村大脑” 已覆盖省、市、县三级,注册用户27.9万个,已归集数据16亿条,日访问量60 万次以上,乡村大脑激活率超90%,形成了覆盖全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浙江乡村大脑”系统构架,有力助推了数字乡村建设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①三是打造“浙里办”“浙农”等系列多跨场景应用。“浙里办”作为广受好评的知名省级应用场景,是面向浙江广大群众企业办事的一站式总入口,从疫情防控到户籍管理,从就医挂号到教育就业,无论是民生小事还是家企大事,只要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均可实现“掌上办、一站办”。“浙农”系列多跨场景应用于增产保供、耕地“非粮化”整治、渔业安全生产、农村集成改革等“三农”重点领域,系统谋划了包括浙农经管、浙农牧、浙农优品、浙渔安、浙里乡伴、浙农富裕、浙农码等“14+2”个场景应用,并上架“浙里办”和“浙政钉”,日均活跃度超过60万次。

(三)聚焦强农惠农,重塑城乡融合产业体系

践行“八八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要求,着力提高城乡产业融合,培育发展“数字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主体、新业态。

一是加快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创新“浙农优品”等应用场景,大力培育农播电商等新业态。2021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1239亿元。二是构建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系统。立足浙江农业优势产业,打造产业大脑,集成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贯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系统,广泛应用智能大棚、肥药精准施用、农用无人机作业等数字技术。三是积极培育未来农场。引导市场主体对农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产业链等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全省建成数字农业工厂(含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 210家,未来农场10家,示范带动1200余个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

(四)聚力融通融合,贯通城乡治理服务体系

践行“八八战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利用数字化弯道提速,加快建设完善乡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信息服务体系,使城乡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及公共服务融合达到新均衡。

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动5G 网络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加快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基础城乡一体化。实现全省城乡同网同速,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350万公里,移动电话4G基站36.0万个,5G基站超6万个,实现重点乡镇5G全覆盖,农村100M以上接入速率。北斗、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种植养殖业融合应用。二是推进乡村数字新治理。搭建省级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构建县乡一体基层治理“四平台”“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达98.3%,加快推广“乡村钉”“村民说事” 等数字化治理新模式。三是推进乡村数字新服务。探索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服务智能化,迭代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乡村服务的多跨场景,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推进“浙有善育”“浙里康养”等“浙里”系列重大应用落地乡村。以“浙政钉”“浙里办”为载体,实现135项涉农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①平均审批时间缩短至4.3个工作日,部分实现秒办,大幅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三、“八八战略”指引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八八战略”是始终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

一方面,以“八八战略”为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提供了实现路径;另一方面,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也极大丰富了“八八战略”的内涵。

(一)“八八战略”指引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2. 从战略的高度,为浙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思想理论都是对客观实际的能动反映。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一个资源小省。贫瘠的自然资源不仅没有让浙江人懈怠“躺平”,反而更加激起了浙江人骨子里坚韧不拔的精神。秉承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人踔厉奋发,负重前行,使浙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省情出现新变化,浙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有的优势逐步弱化,新的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化加剧、产业升级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①。为破解这些“成长的烦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在科学分析新世纪以来浙江面临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立足自身、勇毅发展的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了推进浙江新发展的八项举措,形成了“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指引浙江不断前进的总纲领,不仅对于当时浙江发挥优势,破除困难,继续深化发展具有一锤定音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八八战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总方略,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被证明了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管方向、定全局、立长远的大战略,是始终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②20年来,浙江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指导,从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到城乡融合,从数字浙江到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以“城乡融合”壮大“数字经济”,走出一条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互促共赢、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3. 从思维方法上,为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八八战略”不仅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善、辩证统一的总纲,同时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操典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

“八八战略”为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辩证思维方法。“八八战略”贯穿着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强调既要处理好数字经济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又要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市民和农民、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环环相扣,辩证统一。

“八八战略”为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思维方法。“八八战略”贯穿着统筹协调一体推进的系统思维,强调既要城乡一体,系统协调融合推进,又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农业化,城市数字化辐射带动乡村数字化;强调以数字经济催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关系全面融合。

“八八战略”为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方法。“八八战略”贯穿着破除陈规因时制宜的创新思维,强调抢抓发展机遇,始终站在思想的前沿、科技的尖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断加强、加深城乡数字化改造的力度;强调创新发展思路,在理念、科技、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破旧创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助力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八八战略”提供了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导,贯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从三个方面实现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数字经济的整合驱动效应,赋能城乡生产要素发生融合聚变。③ 数字经济的整合驱动效应是指以数字信息串联整合传统生产要素,驱动要素资产打破固有流通壁垒,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融合机制。浙江借助数字化手段,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促进更多产业要素投入乡村建设,通过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营销、文旅产业等数字化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通过数字经济的重构提质效应,赋能城乡基础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均等。数字经济的重构提质效应是指对城乡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进行数字化重构和赋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浙江通过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农村网络普及覆盖与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信息基础城乡一体化。狠抓乡村数字服务,联系微信3231169,探索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服务智能化,迭代建设教育、医疗、养

老等乡村服务的多跨场景,推动城乡资源全面对接和顺畅流动,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水平。

三是通过数字经济的整体智治效应,赋能城乡治理“四治融合”新模式。数字经济的整体智治效应是指以数字化赋能智治,以整体智治全面跃迁提升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浙江采用系统思维方法,将城市与乡村作为同一整体进行统一考量,将“城市大脑”从中心城市不断向县乡延伸覆盖,打造城乡整体智治技术策源地和实践示范区。针对基层治理存在的信息分散、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构建“数字三农”1115总框架,全面规划镇村一体化“智治”,强化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科学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丰富了“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八八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

浙江在践行“八八战略”,以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20年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规律,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研究出台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全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实施方案、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等系列文件,为浙江以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极大丰富了“八八战略”的理论内涵。20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全省范围内不断掀起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大脑、乡村大脑等多跨协同应用体系,“浙里办”“浙农”等系列多跨应用场景迭代推进,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持续建设,书写了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互通互融、互促共赢的生动篇章。浙江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反过来也丰富发展了“八八战略”。20年来,实践每推进一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就深入一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就前进一大步。经过20年的实践历程,浙江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渊源一致、观点内涵契合,思维方法统一。浙江将对“八八战略”的践行、继承和发展,作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与落实具体体现。

四、“八八战略”指引未来数字经济不断深度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形成推进合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落实见效。应充分发挥省级层面工作专班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在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专班中,设立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工作专班,建立“省级顶层设计+市县联动推广+主体应用落地”工作推进机制,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高效协同机制。二是依据国家有关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纲要,研究制订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出台一系列有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数字人才引育等激励政策。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标准体系和数据规范。强化法律法规保护,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纳入《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二)协同推进城乡数字基础设施整体布局,夯实数字城乡发展底座

一是要合理布局,推进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统一城乡网络规划、建设、服务等标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与普及覆盖,加快推进最新一代网络建设应用,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二是加快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乡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三是进一步推进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①整合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对接城市大脑、基层治理“四平台”等现有平台,完善建设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提升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与服务能力。

(三)加快城乡产业数字化,积极培育城乡产业链数字协同发展模式

一是要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完善城乡产业协同数字平台体系, 打破城乡资本壁垒,②引导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下乡。加快特色小镇、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工业平台的数字化运营,将工业生产需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向农业深加工领域拓展。二是提高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度。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终端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三是推进农村电商,强化城乡产业流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进快递网点和电商配送行政村全覆盖,打造电商专业镇和电商专业村,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构建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系统。

(四)协同推进数字资源与基本公共服务整合,提供优质现代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乡村数字服务应用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乡村延伸覆盖。以“浙里办”为载体,持续推进“掌上办”集成优化,优化政务事项要素和流程,所有农业农村系统政务许可事项100%线上受理,加快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二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数字化推进力度,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融合。加快乡村教育信息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广城乡同步课堂、校园电视台、名师网络课堂等形式,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 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推进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向农村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三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数字化。开发完善农村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线上关怀、助餐服务、上门护理等养老服务,探索成熟的可复制的乡村“智慧养老”模式。

(五)协同推进城乡治理数字化,构筑基层整体智治体系

一是深化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迭代升级浙江乡村大脑, 探索“数字乡村一张图”、线上“村民说事”等一批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推进乡村治理“四治融合”,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建设“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打造网上网下事件处置联动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精准的乡村环境监管治理体系。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系统等,基于全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农村耕地、水域、农业气象、农业生物、林业、渔业等资源数据体系,推进乡村资源多规合一,强化乡村资源保护、利用和监管。创新“农民建房一件事”改革,加快实现农村住房数字化管理。

(六)推进数字经济与城乡人才队伍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建立城乡人才信息数据库,动态监测城乡间人才流动,持续引入新农人,提升新农人队伍数字化素养水平,同时为人才下乡夯实物质基础,并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和荣誉激励。二是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推广站、协会、学会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技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打造农业、信息互融互通的人才队伍。三是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建设典型工作方法,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定期开展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数字赋能城乡融合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力

量。

“八八战略”: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方略

胡海良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①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人类发展进步新图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八八战略”作为引领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省域先行的总方略。面向未来,浙江将继续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以更加高昂的先行意识、强烈的责任担当、饱满的精神状态,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勇毅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提供更多有益的浙江智慧、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本。

一、“八八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实践的总方略

“八八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省域先行探索的总方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成为引领推动浙江新时代发展的总纲。作为推进省域现代化的总方略,“八八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丰富思想和理论内涵的先声。

(一)“八八战略”在方法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省域的先行探索,“八八战略”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浙江实际问题,通过对社会各要素实行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实现浙江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系统优化。“八八战略”所包含的经济体制、开放区位、产业集群、城乡协调、山海空间、生态优势、文化科技、软硬环境等八个方面优势,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诸多领域。与之相配套,浙江先后提出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绿色浙江等重大决策部署,率先在省域层面完成了区域现代化总体布局。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具有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体现了“八八战略”立足新形势,从系统观念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和把握浙江的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法。

方法本质上是思维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其根本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②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法论。社会系统则是一个动态系统,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要素构成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思考与全面部署,各个子系统也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八八战略”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将自身置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未知领域。在推进浙江现代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八八战略”强调战略的全局性、推进的整体性、举措的系统性,不仅体现了系统论的思维方法,还在实践中运用了系统论的工作方法,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反映了对浙江发展的全面系统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运用。因此,“八八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方法上是高度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方法论原则。换言之,“八八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大量具有原创性的实践经验,还在方法论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新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思路。

(二)“八八战略”在实践上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面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③中国式现代化是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人类如何实现现代化提出的一个崭新方案。“八八战略”着眼当下和长远,聚焦新世纪初期浙江发展中率先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现实导向。例如:如何以生产要素的优化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和挑战并不是浙江特有的问题,而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共性问题。

理论的实现程度,决定于满足现实的需要程度。“八八战略”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效能,根本原因在于其以科学理念和方法回应时代发展给浙江带来的

问题和挑战,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针对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八八战略”从浙江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发出,推出一系列真招、实招、硬招。在经济领域,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联动式发展,特别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速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0年来,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万元提高至7.13万元,连续22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0.494万元提高至3.76万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在发展的进程中,山区26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6县经济总量从850亿元提高至7404亿元。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缩小到1.9,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8。在政治领域,推进“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推动浙江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形成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闭环机制,来信来访总量持续下降。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民主恳谈”“有事好商量”“后陈经验”等一批基层民主实践品牌。在文化领域,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文化建设“3个力”和“8项工程”①,推进浙江文化强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20年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进一步彰显,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长至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培育了华策影视、横店影视、大丰实业、宋城演艺等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在生态领域,提出“绿色浙江”建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人用实际行动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成功走上“鱼与熊掌兼得”的发展之路。20年间,浙江农村人居环境位居全国前列,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森林覆盖率超过61%。“八八战略”对浙江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积极探索,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成,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省域样本,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问题和人民呼声,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面向高度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八八战略”在本质上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突出人民性的现代化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崭新形式,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思维、新路径、新参照,其是大力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价值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促进了世界发展的“美美与共”。

“八八战略”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始终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始终坚持人的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从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的利益出发,来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八八战略”的各项具体实践,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层面,阐释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把一项项重点工程建成一项项民心工程,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八八战略”坚持开放包容、胸怀天下,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关心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共同发展,始终把浙江发展放到全球视野中去谋划,始终把浙江的成长主动放到世界的宏大场景中去推动,用国际先进标准来衡量和发展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二、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实践进路

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①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

②现代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需要树立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采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突破经济发展的结构瓶颈,不断创新实践方式、拓宽发展空间、优化选择路径,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科学方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展浙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中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为浙江从先行到示范,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而强大的基础。

(一)以空间结构调整为平台,优化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③近年来,浙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腾笼换鸟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例如:2022年,全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8.1%,高技术、战略性新兴、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5%、10.0%、6.2%和5.9%,浙江经济新动能持续引领增长。然而,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浙江与广东、江苏、上海等兄弟省市及国际上的一些发达经济体相比,无论在产业布局还是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浙江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中当先锋、作示范,必须要对既有的发展战略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提出切合浙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全球化产业分工定位的产业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从发展阶段而言,浙江的经济发展阶段依旧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依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史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依靠新型工业化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推动和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区位优势特征而言,必须考虑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分工的空间格局。现实表明,在长三角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若干中心城市和广大中小城市及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分工。浙江空间、资源有限,更应该定位于大力发展现代高技术制造业,并充分发挥海洋优势,加快发展绿色石化、毗邻港口的先进装备制造等现代海洋产业,锻造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系统谋划海域海岛联动发展;从全球产业分工角度而言,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产业分工。事实上,“二战”结束以后,东亚地区就逐步被纳入了“美国服务业—东亚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这样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这种产业分工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以制造业产品大量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浙江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益于出口导向的外向经济的发展。由此,浙江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有必要考虑到在这种分工格局中占据上游。

综上,浙江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要素集聚中心和沿海产业带的建设,大力集聚国内外高端产业,抓住后疫情时代环境变化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以出口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导向,走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互动的发展道路。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强化浙江沿海、

沿湾区域产业带的主力作用和都市区的引擎作用,赋予临沪产业带、沿海产业带和沿湾产业带三大产业带独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使其成为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外向经济”前沿区、“海洋经济”核心区。进一步推进城市CBD、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规划布局,全面提升各都市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大城市中心地区和大城市外围地区以及中小城市地区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区域都市化和城市集聚区整合,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效应,提升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整合程度,促进浙北、浙东、浙南城市中心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外围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及其网络关系的形成,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此带动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为抓手,推进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通信设备、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以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云数据、超算、人工智能等多元化数字技术赋能为载体的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二)充分发挥浙商优势,促进浙江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发展经济、促进改革、推动开放、创造就业、维护稳定、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等重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通过转型升级,获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依靠的是内生动力型发展模式,即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区域内部的民营企业;发展主体主要来自数以百万计的浙商。2022年,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6.9%,占浙江全省78.3%,拉动浙江全年进出口增长12.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308万户, 占企业总量的92.5%;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收入的71.7%。然而,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速度放慢、竞争力弱化、“空心化”趋势明显等问题,民营企业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浙江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浙商优势,着力消除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渐减弱、自主创新活力越发不足等问题,使民营经济持续保持更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是浙江在省域先行实践中取得经济现代化转型升级再次成功的关键之一。

第一,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民营经济的关键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

制经济同等重要,其财产权不可侵犯,就给了民营经济一颗“定心丸”,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强化企业产权保护,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和柔性执法体系,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第二,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开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的浙江试点,鼓励和帮助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垄断性行业,重点解决单独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附加条件、“准入不准营”、互为前置审批等问题,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制度,通过给予中小企业一定比例折扣、保证同等条件下中小企业采购优先地位等多种方式、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畅通国家科研资源开放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第三,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有效落地。梳理当前已出台的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了解政策落实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弹簧门”“旋转门”“玻璃门”,并对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重点和突破口进行研究,分层次、有重点地落实相关政策;推动民营企业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的制度化建设,建立民营企业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运用第三方评估结果,对推行后实际效果不佳的政策进行分析、修改和调整;将“公平竞争”作为浙江新发展阶段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特别之举,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

第四,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执行力度。深入实施“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和贷款的扶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发债一视同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工具,进一步探索放松区域性、专业性的新型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国有资本服务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市场,以此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例如: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能够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聚集到企业前期发展,帮助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五,实施更大力度的财税减免政策。对企业来说,减税减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持政策。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尤其是对中小微成长型企业应推行多样化和结构性减税优惠政策;定向提高贴息率,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配比的形式,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出口创汇等项目的贴息力度;增加各类专项资金的定向扶持力度,

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

(三)把握数字经济变革力量,全面推进浙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现代意义上的先进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当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不断驱动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持续变革。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①。近年来,浙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行动纲要和指导意见,从平台建设、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等领域着手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2022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6.5个百分点,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随着全球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革,国家间、区域间的数字经济竞争愈加激烈,浙江数字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浙江要构筑数字经济领域政策优势,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方位发展,全面推进浙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高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第一,优化完善数字经济政策,强化“1358”②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发展体系配套政策,提升政策实施针对性与实用性,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动态调整数字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范围及力度,健全完善涵盖供给、需求和环境等层面的数字经济政策支撑体系,使数字经济政策与实际需求互相匹配、彼此协调。加快形成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合力,探索公共数据授权经营模式,加快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形成国内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加强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引导,特别是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下沉到中小型传统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方案。第二,增强数字经济赋能,全面推进浙江智造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赋能加速推进浙江“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打造统筹的数字发展体系,以制度化带动数字经济为智能制造高质量赋能。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5G+4K”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运行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以硬件设施升级为核心,软件服务优化为抓手,

数字素养培育为重点,强化传统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实质性合作, 破除传统产业因智力要素缺乏而导致的转型升级障碍。

第三,强化数字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数字经济重大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进一步加强以之江实验室为首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基础研究创新突破为目标加大投入,打造智能计算国家实验室。推动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为全国数字经济核心区块。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在构建产业集群新生态方面的开放、互联、协同的独特优势,重点打造行业级数据平台,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加快构建生态繁荣的数据开放体系,打造数字经济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和要素高效合规的互联互通。用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平台,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扩大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等出口,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打造数字贸易“新引擎”。

(四)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水平打造浙江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要求。作为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浙江,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弥补资源配置的短板,从而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小巨人”企业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过程中,具有较高成长性或较大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型企业的“领头雁”,科技“小巨人”在促进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出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的目标, 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小巨人”企业累计入选达1068家,成为全国首个超千家的省份。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浙江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例如:区域非均衡分布问题突出、企业创新平台覆盖面不足、创新能级亟待提升、国际竞争力偏弱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浙江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质量和水平,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和发展步伐,积极引导企业走内生增长道路,健全科技“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依托产业能级提质增效,激发科技“小巨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产业链攀升,实现浙江科技产业的高水平创新转型。

第一,根据创新强省战略目标任务,强化各级各部门任务分解落实,建立

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平台,按照区域、行业分梯次、分阶段推进科技“小巨人”遴选工作,创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动态评估和管理机制,巩固提升数字安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等重点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领先优势,重点培育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资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面向未来关键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二,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增强科技“小巨人”企业高能级创新要素支撑, 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省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优先向科技“小巨人”企业开放研发资源,突出科技产业协同,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小巨人”企业在技术研究和产品产能突破。

第三,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引导科技“小巨人” 企业深入嵌入全球领袖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鼓励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针尖战略,聚焦主业,主攻细分行业,加大支持企业与全球一流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化协作配套,加快海外科研机构和全球营销网络布局,鼓励通过并购、海外参股或自建方式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补齐补强短板,提升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

三、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机制保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国情,深刻认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深入分析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新发展环境,为各项措施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思想和制度保障,不断开辟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全面解放思想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体制机制优势的增创和发挥,最重要是制度环境,而制度的改革需要思想的指导和支持。回望浙江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一条清晰可见的脉络是: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又促进了大发展。在思想大解放的激励下,浙江营造起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浓厚氛围,充分保护人民的创业热情,充分鼓励人民的创新激情,浙江人民创造了民营经

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并在全国率先建构起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造就了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②思想不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效推进,改革举措就不可能“落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也不可能得到解放。解放思想是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总体要求,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高度一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再次解放思想,进而大力解放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在必然,也是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实践的要求使然,不仅可以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实现,而且反映了浙江与时俱进、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内在品质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特质。

第一,在思想领域,必须全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破除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破除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浅尝辄止的理解和不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的各种错误观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不是要离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在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实践,立足当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在政治领域,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破除政府包揽一切的思维,妥善处理和正确运用“两只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必须破除“对国家的迷信”。③要妥善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监督。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进一步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

礴力量。

第三,在经济领域,破除对名义所有权的迷信,创新并提高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马克思讲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联系微信3231169,不能仅仅局限于名义上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要从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以及生产中人与人关系和分配关系等各个方面,来看它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对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国家既不能有效控制又不能实际受益的,要使它名副其实,按它的实际性质来对待。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更是浙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重要主体。浙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实践的进程中,应创造一流营商环境,所有方面都应对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决不能留有“玻璃门”“隔离墙”“天花板”,以更好地引领民营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全面深化改革力争实现路径新突破

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制度的边际创新是社会演化与转型的基本规律的话,浙江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关键在于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眼光理解和分析改革开放初期所处的形势,从根本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然而,按照历史唯物论,制度因素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初始的体制选择同样会强化现存体制的惯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虽然通过市场优势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外在“模仿” 造成的制度惰性,以及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固化所形成的强大体制惯性,越来越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亟待加以改革。

当前,浙江改革的“时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仅仅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中寻求创新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改革,打破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真正实现结构性突破,摆脱“路径依赖”困境,才能使浙江在新一轮现代化变革中继续走在前列。

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多维度的复杂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浙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实践的进程中,势必会带来行政体制、财政税收、土地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但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渐进式”边际改革就可以解决,而是要在正确协调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尽快从学习借鉴的外生型发展模式转换到制度创新的

内生轨道上来。第一,进一步调整改革偏好,从传统“增长主义”向改革的全面现代化转变。就国内外发展形势来看,由于浙江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特点,以及受以往生态环境软约束和消费品市场迅速扩张下所带来财富创造的边际效应快速弱化的影响。新时代,浙江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摒弃单纯追求传统“增长主义”的发展方式,从民生难、发展滞后等改革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加快补齐政策短板和制度服务供给的不足,形成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为核心竞争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格局。

第二,加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耦合政府职能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治理现代化包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结构的进步、人口素质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首先,紧紧围绕“放管服”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把各项改革串联起来,把各地的探索试验进行系统集成,提高改革合力的“共振性”。其次,要把政府自身行政职能的改进和优化放到改革开放大局中加以把握、推进和落实,精准梳理权职边界,打通条块,畅通信息,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后,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在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作用,降低制度成本,实现制度生产力在传统“路径依赖”中的大幅解放。

第三,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有机结合,勇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一方面,从浙江改革发展的40多年的历程来看,浙江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支持,浙江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原则,确保国家层面整体推进的综合性改革得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浙江作为改革的先行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地区显然会更先遇到、更加复杂,因此,浙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从基层发端寻求诱致性制度探索,勇于在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方面“自下而上”先行先试,为全国改革探路。

(三)全面优化发展空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来自创新企业家和创新企业的引领和推动,同时也来自优良社会政策环境对创新创业企业以及创新性人才的扶持和培育。因此,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一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厘清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边界,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边界;另一方面,妥善处理好企业与产业链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企业创新创业绩效,积极推进产业链的

协同,为各类创业者提供优良、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各方面的支持,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空间。全国工商联“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中,浙江营商环境满意度总得分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实现“三连冠”;浙江的营商环境均衡度也处于全国前列。

第一,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应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形成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相互组合。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快以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职能转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亲清政商关系高地;深入实施涉营商环境法规制度“立改废释”专项行动,依法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经营决策,充分释放各类市场经营主体自主创新活力;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输血”“充血”,简化企业考核标准,迭代信用“531X”工程, 深化信用在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领域全面应用,增强信用体系建设合力, 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不断促进企业活力和发展积极性;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成立国有资本牵头、面向产业集群的产业基金,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

第二,打造要素集聚、知识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创新创业空间。产业多元化集聚的过程使得各类企业和人才在空间上近距离观察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协调创新的试验成本也大大降低,进而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因此,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升级,打造有效的创新创业空间,需要特别重视区域核心城市的建设以及相应的都市圈建设,在地域上培育起产业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空间。

第三,加快推进内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开放和国际化有利于多元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乃至碰撞,进而产生包括创新知识和创新行动的创新元素。同时,开放和国际化也会对社会需求产生新要求,推动创新市场化认知,加快从模仿、整合到自主创新过程顺利展开,使得创新具有坚实的供给和社会需求基础。因此,要加大创新合作,继续推动省内外、国内外多种平台的交流联动,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贸易、要素资源进出自由便利,结合浙江的经济基础、科研能力和产业优势,打造国际化的创新环境和开放型创新体系。

第四,优化生产要素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实施一体化的政策,加快资金、人才、技术等生

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资源互补共享。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地域、部门和体制障碍,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相互协作的体制机制,使新技术扩散和进入应用过程更加顺畅和迅速,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造就社会创新环境创造有利的市场和人才条件。

第五,为自由职业者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工商户是创业富民的先驱者,那么现在自由职业者就是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的重要来源。要给予自由职业者以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政策保障,让他们享受和“单位人”“企业人”同等的社会承认,从制度上保证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履历和工作经历的职业连续性得到法定认可。

第六,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优化人才生态“软环境,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制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培养、引进、支撑政策,敞开胸怀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到浙江来创新创业,进一步营造人才集聚和成快速长环境,给予科技人才充分的科研自由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创新科研评判标准,建立健全以科研人才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破除一昧以论文、专利等数量为主的评判标准,优化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政策,创制以创新为评价标准的薪酬体系,合理调整人才税收,保障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切实消除制约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一切问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良好环境。

(四)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打造一流“地瓜经济”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浙江循着“地瓜理论”的指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创新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促进浙江经济与全球经济水乳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瓜经济”,进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3位,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浙江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7万亿元,其中出口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跃居全国第3; 实际使用外资193亿美元,增长5.2%;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中方投资额)130 亿美元,增长45%。然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特别是全球经济化逆流的外部冲击、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治理挑战等,全球供需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也变得更趋剧烈。同时,由于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提高,浙江以往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廉人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产品盈利空间正受到严重挤压,竞争力逐渐下降。浙江只有大力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扩大开放新举措,进

一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强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有机统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浙江对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惠及全省人民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培育,以增强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一流“地瓜经济”,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接轨上海,深化长三角区域开放合作,引导省外境外投资,进一步打响“投资浙里”的强大声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扩大浙江产品的市场份额和销路,着力构建搞活流通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避免对单个或少数主要市场的过度依赖,积极帮助、鼓励企业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多元化。

第二,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商品品质。通过重点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把发展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上,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和创建国际品牌,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实现外贸发展方式有效转变;提高外贸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长远利益,引导出口企业积极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避免比较优势弱化对开放型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可大幅缓解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巨大承载压力,有力促进浙江经济的现代化转型。要以各地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各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园区为平台,以不断提高服务外包承接能力为目标,着眼全省规划布局,结合服务外包具体业务形式,实现差异化发展;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与服务外包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加强与上海、江苏等省市在政策、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构建长三角服务外包产业带,增强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升级和优化转型,实现浙江

经济的现代化升级。

结语

“八八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方略,是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打造、指路引航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留个浙江的宝贵财富。经过20年持续深入的实践,“八八战略”引领和推动浙江大地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精彩蝶变,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由外贸大省向开放强省、由富裕乡村向美丽浙江、由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等各领域全方位、历史性跃升,浙江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浙江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探索的样本,“八八战略”引领的浙江实践, 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在方法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在实践上,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面向;本质上,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展望未来,浙江将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工作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觉意识、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更加务实肯干的行动,持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着力构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整体推进的新体系、新优势、新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贡献新的浙江智慧、浙江方案和浙江样本。

“八八战略”中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及浙江国资国企改革实践探析

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国资研究院 陈

“八八战略”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典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彰显出无穷的思想魅力、强大的实践力量和宝贵的时代价值。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为新发展阶段浙江的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注入了强劲动力。“八八战略”中蕴含着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取向,推动共同富裕是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主题,也是“八八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的新命题。浙江国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强化国企功能担当。

一、“八八战略”丰富内涵及生动实践

(一)“八八战略”提出背景

“八八战略”的提出是历史性关口的历史选择1。从世界来看,21世纪初, 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世界科技革命最新讲话系列,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重组,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加速产业转移和布局。从国家来看,一方面,我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另一方面,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浙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引起国内外广为关注的“浙江模式”。然而,到21世纪初,浙江发展遇到“成长的烦恼”,经济结构低小散、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政府管理水平不高等,亟待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为浙江引路导航。

面对世情、国情和省情的变化,近平认为,浙江发展的“关口”已经提前来到。他说,我们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2003年7月10日,A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报告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八八战略”,形成了浙江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由此,浙江开启了21世纪以来以“八八战略”为指导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八八战略”丰富内涵

“八八战略”内涵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包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浙江”;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建设“平安浙江”;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等。这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八八战略”还为我们提供了历久弥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八八战略”是指引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作为“八八战略”核心和精髓的聚焦优势与短板的这一套系统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无论做决策还是抓落实,都要紧紧围绕发展优势做足文章,在补齐短板上狠下功夫,真正把贯穿“八八战略”的科学方法论作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公开讲话”。

(三)“八八战略”生动实践

“八八战略”犹如一把“公开讲话”,开启了深化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通达道路。20年来,历届省委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停步,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贯穿“八八战略”这根红线,不断以新的实践和成果彰显“八八战略”的强大生命力。如在发展目标上,先后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美丽浙江、美好生活”“两个先行”等;在转型发展上,先后打出了“腾笼换鸟”“五水共治”、浙商回归、“四换三名”“三改一拆”“数字经济”“凤凰行动”“415X” 等一系列组合拳;在改革开放上,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等,获批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在促进均衡发展上,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行动”“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等举措;在文化建设上,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申请非遗名录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推行河长制,构建碳达峰、碳中和体系等。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实现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对内对外

开放向深度融入全球、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迁。“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平台经济监管创新、“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等重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加速聚集,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到2.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9 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率先达标。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为77715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4.68万亿元、3.43万亿元和1.25万亿元,其中,出口的贡献率居全国首位,进出口、进口贡献率居全国第2 位;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302元、71268元和37565元,城乡收入比1.9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稳居各省区第1位。

“八八战略”是推动浙江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行之大道6。浙江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不断开创浙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7,为全国提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浙江模式”。

二、“八八战略”蕴含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理念

(一)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使命

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在建党百年华诞、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为新发展阶段浙江的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注入了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他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他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浙江为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于2021年7月出台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做出了明

确规划。

战略定位——把浙江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

发展目标——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率先基本形成更富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率先基本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人文之美更加彰显、生态之美更加彰显、和谐之美更加彰显。

实施路径——打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拓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有效路径,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行示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社会治理先行示范。

(二)“八八战略”蕴含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理念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八八战略”阐述最充分的执政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调浙江“起步于民、兴盛靠民、潜力在民”,努力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 包含内容丰富全面

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不仅包括物质上富裕富足,还包括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彰显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这些在“八八战略”中都有体现,如“八八战略”提出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这是不断夯实富裕的物质基础;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是实现环境宜居宜业,彰显生态之美;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是实现精神自信自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

4. 重视体制机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重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八八战略”已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等。

5. 强化区域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坚持共建共享,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更高,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更加优化,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八八战略”也已明确提出,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部署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重大工程,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基础。

总之,21世纪之初,A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以战略家的眼光审视浙江的资源禀赋,制定的“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是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改革思想观点和战略决策。

(三)高质量发展下的共同富裕是“八八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的新命题

“八八战略”是全面系统开放的理论体系。“八八战略”随着时代前进和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具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宝贵品质。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完成、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把推动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我们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核心任务,是扛起“五大历史使命”的总牵引。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更是深化“八八战略”新实践的探索命题。浙江已经成为城乡区域发展最均衡、群众最富裕、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的省份之一;百姓感受最安全、最具幸福感的省份之一;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人均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2020年,浙江GDP为6.46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是全国最低的地区之一。但浙江发展还有一定的短板和优化空间,如人均GDP,2020年,浙江突破2万美元,而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卢森堡达到105803美元,最低的捷克也已达20152美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理想状态是1至1.5倍,但2020年时,浙江为1.96。浙江城乡、山海兼有,省内东中西部的共同富裕探索,将有利于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强调,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交给浙江的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浙江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浙江勇扛使命、勇闯新路,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体系化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基本形成统一话语体系、重点工作体系和重大改革体系。已构建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1+7+N”重点工作体系、“1+5+n”重大改革体系。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4、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61、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万元到60万元群体比例提高到30.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8%。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续写“八八战略”的必然篇章。今后, 浙江需持续放大“八八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的独特优势,应进一步推动“八八战略”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体制机制、重点领域相衔接,在缩小城乡发展环境差距、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和深化专业化分工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实现经济社会更全面、更均衡、更可持续发展13。更加注重富民与强省相结合,在重民生、办实事、促和谐中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

三、浙江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一)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应采取的基本方式。追溯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正是依靠国有企业,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国计民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地区发展平衡、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是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和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支柱和保障。因此,浙江国企必然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应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忠实

践行“八八战略”,积极推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二)浙江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2. 在深化改革上聚焦、发力

在2003年提出“八八战略”后,2004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提出,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实现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改革目标,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搞活国有经济。党的十八大后,省级层面出台改革配套文件55项,各地制定相关文件340余项,形成全省深化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

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全省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建立全省“一盘棋”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成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截至2022年底,省属企业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外大于内”董事会建设,全面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相继完成物产中大集团整体上市、浙商证券首发上市、组建浙江省石油公司、参股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一批重大混改项目;“十三五”规划期间,浙江全省有1000多户国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2020 年底,省属企业混改面达77%;2022年,省属企业新增混改项目134个,引入社会资本308亿元。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截至2020年底,全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56 家;

2022年,全省国企新增上市公司7家,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超71.6%。去产能去库存成效明显,杭钢半山基地平稳关停成为全国去产能典型,全省160多户国有“僵尸企业”完成处置。高水平推动浙江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突出“混改+数字化”特色,大力推进区域内各级各类国企合作,开放式推进资本有效融合,不断优化区域内改革创新发展环境。

3. 在创新强企上聚焦、发力

瞄准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联合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积极参与全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浙江国企“省级科改示范行动”,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参与省市各级专业化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众创空间、创新孵化器。浙江国资国企创新联合会于2022年成立,省属企业研发投入88亿元,

重点制造与创新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67%。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共有34家国企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其中有4家企业资产总额超7000亿元,3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15,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16万亿元。2022年末, 浙江省市两级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7.43万亿元、净资产2.27万亿元。

4. 在优化布局上聚焦、发力

“十三五”规划期间,浙江国资国企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实施数字化改革、加快战略性重组,建设重大工程、保障重大活动,累计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建成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全省港口、机场资源和省属高速公路、铁路资产等重大重组深入推进,海陆空三大省级交通产业平台搭建完成。整合盘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商贸旅游等领域资源组建一批集团公司,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或者筹建的重大项目有42个,涉及项目总投资1460多亿元。截至2021年底,浙江国有企业承担了全省约80%天然气供应、约75%保障房建设及旧区改造、约70%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70%以上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50%以上公共交通。

浙江正全力推进“两个先行”建设,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瞄准世界一流企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四、浙江国企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索

(一)国企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础

国企助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国有企业特殊性质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国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还通过社会公益、扶弱济困、慈善捐赠等社会责任履行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国有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锋队”“生力军”“稳定器”和“压舱石”,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援疆援藏、疫情防控、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维护国家安全等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3年以来,仅中央企业帮助248个国家扶贫县脱贫摘帽,承担完成1.2 万个扶贫点任务,累计在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援建

产业扶贫项目5万多个,扶持乡村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1.2万个,引进扶贫企业2400多家,带动投资200多亿元,共同设立的扶贫基金,累计滚动投资340亿元,投资项目132个。

2012年至2020年底,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国有资本总额1.68 万亿元充实全国社保基金,成为我国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重要支柱。

(二)浙江国企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建设的探索

浙江省国资委2021年9月制定发布《国资国企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今后五年国资国企助力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强化国有资本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功能,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实体经济产业引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助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等方面担当作为。聚焦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新就业增长点培育、国企收入分配优化、“善行浙江”建设等方面,突出国企社会责任。

浙江国企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大计”、回应“民之盼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探索。浙资运营公司设立共同富裕基金,探索党建引领谋富、改革创新造富、布局优化促富、基金引导带富、靶向帮扶增富的“五富路径”;省交通集团落实高速公路纾困优惠措施,2022年,减免货车通行费超23亿元;浙能集团按照“帮户扶村、联村带乡、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全省“村企”合作共赢示范地,下属7家公司党组织与新昌乡10个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富联盟签约;杭钢集团与丽水市青田县和庆元县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以抽水蓄能电站为核心的绿色能源开发;省国贸集团推出“整乡帮扶”模式,帮扶江山市1个乡11个村,深入推进产业投资、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农业规模种植、乡村道路建设等项目,与江山市共同设立1亿元的“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浙江旅游投资集团全方位推进“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将美食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发挥“诗画浙江·百县千碗”这张金名片的作用来带动乡村农业和旅游经济增长;省农村发展集团打通农产品“最后一公里”,为全省11个地市近5000家单位提供一站式消费帮扶服务;物产中大集团推进“浙里康养”养老体系建设,将在淳安县、平阳县、磐安县、柯城区、衢江区等12个县(市、区)建设20个共富养老项目,推动优质养老资源下沉。2022年,省属企业在山区26县基础设

施、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投资,已入库重点项目291个,项目总投资额超2800亿元;举办省属企业与26县合作项目对接会,集中签约项目19个,签约额达857亿元。

浙江省国资委牵头的1项标志性成果、1项重点工作、2项重大改革纳入浙江全省共同富裕系统架构2.0版。

五、浙江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落实“八八战略”建议

20年来,浙江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服务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企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18。新阶段新形势下,国资国企地位日益重要、使命更加光荣,特别是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国企发展打开了新天地,数字化改革赋能国企发展新空间。浙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坚持党建统领,强改革、强创新、强功能、强责任,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展现国企更大担当、作出国企更大贡献。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展现更大作为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立健全改善困难员工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对员工要体贴爱护,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企相关领域改革。

(二)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氛围。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

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储能、氢能、碳补给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国企要力争成为链主、链长,围绕“415”产业集群和网络通信、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标志性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加快构建现代国资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浙江国企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战略支撑。加快推进以宁波舟山港、杭州空港为双核心,全域海陆空港智能协同的世界一流物流枢纽建设。要坚持项目投资与产业合作并举、精准帮扶与内生发展并重,加大在山区26县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布局,深化细化省属企业与山区26县结对帮扶,深入实施“千企结千村”行动,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人为本,营造关爱、包容、平等、尊重的氛围,倾听员工心声,关心员工切身利益。赋予员工责任与机会,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为员工提供价值实现的广阔平台,培养员工终身就业能力。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分红、项目跟投、股权激励等政策,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

“八八战略”不是管一地一域、管五年十年的,而是管全局、管长远的,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浙江国企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奋勇前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强化战略支撑功能,做优化布局、高质量发展、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赶考中为全省人民交上优异的答卷。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奋力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桐庐县委书记 夏积亮

桐庐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谋划“八八战略”的调研地之一。20年来, “八八战略”引领桐庐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历史性的精彩蝶变,迎来了从“山区小县”到“中国最美县”的迭代,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迁。特别是2022年以来,桐庐县经济发展保持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货物出口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居杭州县

(市、区)前列;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等一批新名片,新增共富、低碳等省级以上试点30余项,两次获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当前,桐庐正处于“两个迭代”的关键期,城市定位从浙江西部山区县向杭州近郊新城迭代,经济发展从典型的县域经济向开放融合的都市型经济迭代。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深学笃行“十六字”重要指示,深入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县”三大战略,以标杆姿态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八八战略”引领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县域实践新篇章,为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桐庐力量。

一、锚定做大做强,推动县域经济迭代

打造大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为引擎,以快递产业、美丽经济为特色, 以数字经济、未来经济为新蓝海,加速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制造业压舱石地位,强化“圈、链、企”协同,加快视觉智能、新能源、磁性材料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制笔、针织、医疗器械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快递版“地瓜经济”,招引更多总部直属板块落户,积极培育金融结算、软件信息、装备研发等业态,探索开放快递科技“场景+生态”,推动“快递人之乡”向“快递产业之乡”转变。对照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引育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提升大平台能级。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牵引,打好整合提升组合拳,推进特色小镇、科技孵化园、特色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级视觉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磁性材料及微创医疗器械基地、省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制造业高地。做优迎春商务区双创生态,丰满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介服

务等业态,打造县域楼宇经济样板区。

突出大项目引领。深化全员全域招商攻坚行动,盯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城市能级、促进共同富裕等项目,强化以商招商、敲门招商、中介招商等举措,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方阵。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加快吉利科技动力电池、抽水蓄能电站、海康机器人、三诺电子等项目建设。

强化大企业引领。精准抓好政策迭代、融资畅通、人才引育等措施,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作用,引育壮大一批规上、高新技术、行业领军等企业,加快经济增长动力向依靠大企业、科创型企业为主转变。

二、锚定强化特色,塑造示范引领优势

打好马术牌。坚持“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以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为牵引,统筹推进赛事侧、城市侧、安保侧各项工作,全力办好亚运马术赛事,全景展示奥运级主场馆、世界级无疫区、中国最美县。谋划做好“后亚运经济”文章,招引马产业项目,引育制造、培训、交易、赛事等“马术+”业态,打造马文旅融合示范地。

打好旅居牌。锚定打造长三角最佳短途旅居目的地目标,坚持主客共享、旅城融合,深度融入“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深化全域景区建设,实施“造月”“摘星”行动,大力招引世界级主题公园,加快传统景区转型升级,培育夜间经济、体验消费、休闲康养等业态,打响“结庐在桐庐”品牌。

打好文化牌。实施文化梳理工程,高标准改造提升严子陵钓台、桐君山等文化地标,丰满提升陆春祥书院、舒羽山房等载体,办好富春江诗歌节、山水艺术季等活动,打响“诗乡画城”品牌。依托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省级试点,深化“浙江有礼·暖城桐庐”县域文明新实践,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

打好营商牌。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一体推进财政资金、国土空间、能源要素、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着力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商业解纷“一件事”“标准地”等改革,优化“企业家日”等载体,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

三、锚定拓展空间,构建开放融合格局

提升发展空间。立足长三角、大杭州,主动承接主城区、都市圈溢出效应, 加快导入产业、人才、技术等资源,依靠开放增量激活存量、转化变量、聚合

能量。以交通先行牵引融杭接沪,放大融杭强城高速公路通行费补贴政策效应, 加快杭温铁路、临建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谋划推进融杭快速路、高铁通勤专列等举措,加快构建县域半小时通勤圈、县城至杭州主城区一小时交通圈。

打开市场空间。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特别是统一大市场,主动对接临空经济示范区、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助力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引育社交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首店经济等业态,拓宽国内外供需端连结渠道。

盘活土地空间。坚持县域一体、全域统筹,深化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攻坚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探索飞地入园、科创飞地、经营单元等载体,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宅基地和村级留用地等资源,推动一产用地向连片宜耕区集中、二产用地向平台园区集中、农民建房向中心镇村集聚点集中,更好保障生态生产生活所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所需。

四、锚定城乡联动,深化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融杭桥头堡。抓住杭州以超常规举措支持西部区县跨越式发展契机, 强化与主城区全领域合作、全要素互通,打造杭州西部发展共同体桥头堡。以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扩面提质为抓手,深化跨区域教育共同体、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杭州市一医院桐庐医院等合作项目建设,辐射带动杭州西部地区享有和主城区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

强化县城承载力。深化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开展富春未来城“开城行动”,推动分水千年古城复兴,加快重点区块有机更新,提升老旧小区、未来社区等管理水平,建立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机制,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城乡联动体系。

提升乡村和美度。围绕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以“千万工程”牵引打造和美乡村,系统开展环境整治、风貌管控、功能植入,匠心打造梅蓉、芦茨、江南等重点区块以及西部片区、“两山”示范带,集成打造5A景区乡镇、民宿集聚区、乡村风情线等,全面呈现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做深做透“土特产+ 农文旅”文章,培育壮大职业经理人、农创客等队伍,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擦亮“桐庐味道”“桐庐民宿”等品牌,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浙江省委书记 易炼红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饱含深情、饱含信任、饱含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6次回到浙江,充分体现了对浙江大地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大爱、对浙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步步深入、持续深化的递进过程。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要逐字逐句学、原原本本悟,深刻把握一贯性、一致性、一体性的内在逻辑,更好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识和把握浙江工作,进一步放大格局视野、找准方位坐标,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一、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强自觉深刻把握、深化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标志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把浙江工作放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背景大场景下考量定位,指出浙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强调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为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来审视谋划浙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4个方面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先行示范、续写新篇、积极探索”的重要要求,饱含着对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为我们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政治引领意义看,“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赋予浙江重大光荣使命。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赋予一系列使命定位,体现的是总书记对浙江一以贯之的关心厚爱,又赋予更高的新内涵新要求。特别是总书记赋予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光荣使命,对浙江工作以一域为全局添彩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我们就必须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把握共性要求和精准定位的统一,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深刻把握战略定力和前进动力的统一, 既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又要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深刻把握奋进过程和目标结果的统一,要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

从战略引领意义看,“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赋予浙江更大发展机遇。“八八战略”以前瞻的战略视野从20年前就在省域层面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索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为浙江明确的4个方面工作重点,贯穿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5大特征、9个方面本质要求,也是未来战略所指、国家发展所需、浙江奋进所向。我们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就必须以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的高度自觉,进一步把浙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把浙江与全国和世界联通起来,特别是紧扣4个方面重要要求向更高攀登、向更新进军、向更深挺进、向更实聚焦,深入解答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打通、鲜明标识如何擦亮、推进动力如何激发、底蕴精髓如何彰显等事关长远和全局的大命题新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的浙江力量。

从精神引领意义看,“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赋予浙江强大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充分肯定浙江基层首创、自力更生、开放图强等精神品质和鲜明特质,实际上是赋予了浙江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我们就必须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认真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深入研究浙江现象,总结完善浙江经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包括红船精神,推进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持续激活文化这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激发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

从示范引领意义看,“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赋予浙江宏大展示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全方位推介宣传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我们就必须深刻把握“重要窗口”的丰富内涵、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更加开明开放地拥抱全球、更加全面深度地融入全球,特别是持续释放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红利效应,让世界通过浙江之窗感知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好地以浙江之成效、浙江之创造,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浙江之治展示中国之治、以浙江之美展示中国之美。

二、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必须始终坚持“八八战略”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统领地位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这次在考察调研和重要讲话中又对持续推动“八八战略” 走深走实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八八战略”之于浙江的极端重要性、全局引领性、长期指导性,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把总书记为浙江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八八战略”鲜明标注了“浙江为什么要担当”的使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党中央赋予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使命的深远考量,这既是基于“八八战略”已经为浙江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是源自对“八八战略”必将指引浙江走向更加辉煌的信心底气。就“八八战略”和“重要窗口”的关系来说,“八八战略”与“重要窗口”是战略实践到成效展示的集成升华,是过程到结果的逻辑展开,是量变到质变的递进跃升,必须在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中拓展打造“重要窗口”的内涵和外延,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就“八八战略”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系来说,“八八战略”推动浙江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成为全国城乡和区域差距最小、发展比较均衡协调的省份,必须立足“八八战略”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塑造的协调发展优势、树立的共享发展导向,不断推动示范区建设出成果、出模式、出经验。就“八八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关系来说,勇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必须用“八八战略”蕴含的现代化思路理念、方法路径,从省域层面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路径。

“八八战略”系统诠释了“浙江为什么能担当”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让我们从本世纪初的时间原点和实践起点、从20年的大视角和大纵深, 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到“八八战略”重塑浙江、成就浙江的深刻内涵。“八八战略”指引着省域发展变革性实践。正是“八八战略”立足省情、高瞻远瞩、系统布局,才让浙江从“缺资源少资源”的发展蝶变为“天下资源为我所用”,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蝶变为“绿色美丽成我所长”,从“低端化粗放式”的发展蝶变为“创新创造助我所强”,率先实现了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

领域、发展质量的深刻变革,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八八战略”凝练了省域发展规律性认识。“八八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凝结和显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螺旋上升,从道理到学理再到哲理的发展升华,深刻揭示了浙江20年来始终走在前列、未来继续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成功之道、制胜之法。“八八战略”激发出省域发展创造性张力。“八八战略”蕴含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气度、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勇立潮头的精神境界,以深厚的文化内驱力深层次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浙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路格局,以谋划先人一步、创新快人一拍、拼搏胜人一分的胆识魄力抢占了发展先机、赢得了发展主动。

“八八战略”深入回答着“浙江怎样作更大担当”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知之至深、爱之至切、望之至重,以深厚感情和博大情怀,精准把握浙江所处的历史新方位新阶段,深刻洞察浙江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手把手教我们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浙江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八八战略”提供了解决新的成长烦恼的系统方案,明晰了放大发展胜势的有效路径,明确了跑好接力赛的起点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阐释的4个方面,是对“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拓展深化,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工作的要义所在、重点所在、关键所在,是对浙江如何再创体制机制优势、再显开放效应、再强产业特色、再塑城乡格局、再促生态转化、再拓山海空间、再优社会环境、再添精神动力的纵深指引和全面部署,是对“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的再丰富再发展,赋予了这一开放理论体系新的时代价值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立足“八八战略”指引浙江迈上的新的发展起点,始终保持历史耐心,既要只争朝夕、决不懈怠,也要蹄疾步稳、决不折腾,干在实处、善作善成,进一步打通根本出路、擦亮鲜明标识、激发推进动力、彰显底蕴精髓,把“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续写得更加精彩、更加出色。

三、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必须把握准、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不仅给我们明晰了前进方向和思路,还让我们明悟了方法和策略,给我们提供了过河的“船”和“桥”,为我们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重点要学思践悟4方面方法论:

学思践悟“透过现象看本质、直奔问题求突破”的认识方法论。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从中更加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坚持把问

题作为蹚出新路、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要主动发现解决新发生问题。以“春江

水暖鸭先知”的敏锐度和“问题动向我预知”的洞察力,主动研判应对浙江改革发展中早发先发、易发多发的问题,继续打好“创新牌”、吃好“改革饭”、走好“开放路”,聚焦问题找答案、紧盯问题找出路、针对问题找方法,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以解决问题引领推动浙江激活发展动能、增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要着力突破解决深层次问题。聚焦体制机制障碍等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围绕数字经济治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领域,深化深层次改革攻坚,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更好激活各类要素潜能,形成更多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要善于梳理解决普遍性问题。紧扣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善于总结归纳实践规律,变“盆景”为“风景”、从“个案”到“方案”、于“特性”找“共性”,探寻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共同方案,为全国大局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学思践悟“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的系统方法论。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从中更好领悟掌握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动浙江工作全面性跨越、整体性跃迁。要树立“全省上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要学会打大算盘、算大账,“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本地谋划本域”,注重从全球视野、全国需要、全省规划来思考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树立“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联动思维。既要把各个音符敲出来,又要奏出重音强音,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把人才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把重点领域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牵引,把民营经济作为浙江发展的鲜明特色,真正做到“打鼓敲在重心处、工作抓在要害上”。要树立“多目标平衡求优解”的整体意识。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整体做好举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攻坚全年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平安稳定,一体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条件下找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路径,确保取得最好效果。

学思践悟“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的战略方法论。我们学深悟透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从中更好领悟掌握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的重大意义和策略方法,不断锻造新引擎、创造新机会、激发新活力,抢占最优位次、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胜利。要深入思考如何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实现突破突围。将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全领域,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315”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区域竞争中加力加速。在服务业开放、数字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聚焦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深化突破,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把叠加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先发驱动力加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先发竞跑中出新出彩。把传统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作为浙江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深层力量,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继续实施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计划,把“诗画江南、活力浙江” 省域品牌擦得更亮,特别要聚焦深化“千万工程”、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形成更多经验品牌,交出令人信服的高分答卷、出色答卷。

学思践悟“以底线思维来把握、以极限思维来应对”的辩证方法论。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从中更好领悟掌握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要扎实掌握“以最审慎态度、推进最超前工作”的务实之法。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谋划工作,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特别要在推进改革创新发展中,做到实事求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标新立异、不好大喜功,坚决防止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真正把先行示范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要全面激发“以最谦虚姿态、保持最前列位次”的奋进之力。自豪而不自满、激扬而不张扬、高光而不高调,保持敢闯先行的拼搏劲头、干在实处的务实作风,增强前列意识、强化前瞻思维、加快前进步伐,不翘尾巴、不自我满足、更不能飘飘然,真正在谱写新篇章中大踏步向前走、永远走前列。要充分运用“以最充分准备、应对最复杂情况”的万全之道。坚持有备无患,以最周全、最充分、最精细的准备应对各种变量可能引发的最复杂、最严峻、最极端情况,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牢牢掌握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取得的各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勉励,我们要将其转化为信心动力。我们要保持清醒、戒骄戒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深化开展主题教育抓得更紧更实,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对党负责、一心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检验的业绩。要增强敢闯敢干的魄力,发扬浙江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只要是方向准、思路对,就大胆试、大胆闯。闯和干都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准职权范围、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要提升善谋会干的本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落实“四个坚持、八个不”选贤任能要求,大力重用“唱做俱佳”的实干家、务实派,做到德才兼备。特别是把握好“亲”与“清”的关系,推动党员干部同民营企业家真诚交往,为企业排忧解难,不带私心、不谋私利,做到既“亲近”又“清纯”。要浓厚真抓实干的氛围,结合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下大气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夯实基层基础,引导推动全省党员干部锚定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拼搏四季度、确保全年胜”,扎实细致做好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各项工作,确保亚运盛会圆满顺利,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从“八八战略”到“两个先行”的实践探索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

李包庚、高嘉晨

革开放之后,浙江凭借“四千万精神”①,创造了著名的“浙江现象”。与此同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愈发深刻复杂的环境。一方面,发展痼疾加快凸显“,先天不足”的基础性障碍开始显现、经济守护发展中“成长的烦恼”倍增“,老百姓经济”内在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导致经济发展乏力,粗放型发展模式放大“资源小省”劣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新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形成并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浙江迎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在机遇与危机面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创造性地擘画了“八八战略”宏伟蓝图。二十年间,浙江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创造了浙江经济社会的精彩蝶变,以先行探路的改革勇气实现了从“浙江之治”到“中国之治”的跃升。2021年,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浙江率先探索共同富裕先行与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新阶段,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八八战略”愈发成为浙江应变局开新局创胜局的“公开讲话”、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的“总纲领”,有力支撑浙江担当起“两个先行”②新的历史使命。

一、“八八战略”伟大决策创造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

面对改革开放之后创造的著名“浙江现象”,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浙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与世界意义”(项目号:20 ZD027)的阶段性成果。

先发优势的相对性、局部性与阶段性①,并深刻指出:“在形势越是好、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越是高的情况下,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把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②A同志以调研破题,锚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③,即“八八战略”这一战略部署。二十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与时俱进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将党的十八大以来A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与党中央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内化落实为浙江发展的新遵循,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原创性、深层次探索,拓展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在经验凝练中持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

第一,“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率先决胜全面小康,为“两个先行”厚植“干在实处”的土壤。“八八战略”引领下的浙江社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形态更加优化,走出一条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之路。一方面,战略性地塑造“整体大美”的浙江气质,造就了“国企敢干,民企敢闯”的浙江经济风貌,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000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7.7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提高至1.76万美元;创新活力前所未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02年的43.6%提高至68%④;“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共建和美社会,走出两条亮丽曲线;“绿色浙江”尽显生态之美,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另一方面,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培育新的增长点,“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百亿帮扶工程”等举措,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八八战略”率先开启浙江发展新格局,为“两个先行”提供“走在前列”的新动能。在方向定位层面,走在前列“标注了‘八八战略’实践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追求”⑤。A同志反复强调浙江要增强前列意识,“不仅要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中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为全国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⑥,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浙江的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的战略定位;在体制机制改革层面,走在前列构建了以改革突破旧体制、以规范再造新体制的格局,正确处理改革与规范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以“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⑦的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实现浙江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第三,“八八战略”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为“两个先行”积蓄“勇立潮头”的势能。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各个区域、全部体系形成的强大的整体合作效应使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一种强大的发展惯性,进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现代化建设势能”⑧。这一势能孕育于“八八战略”的诞生阶段,基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⑨,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

全会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谋划发展战略的基本坐标”①,在谋划发展的起步阶段,“八八战略”就蕴含着面向现代化的高瞻远瞩。这一势能积蓄于“八八战略”贯彻阶段,浙江从“经济领域向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②联动推进改革,以“山海协作工程”打造区域协调局面,构建内源发展与外向拓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系统构建起各要素协调联动、共进共促的自主性发展体系。

二、“八八战略”生动实践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

“八八战略”是具有浙江特色、兼备普遍意义的科学战略,是着眼国家全

局、面向未来,长远引领浙江发展的蓝图。浙江以“红船精神”引航,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深入实践和升华理论,以省域层面的生动实践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八八战略”以深明的政治觉悟力,从深化党的自我革命上升为领航伟大社会革命

作为革命红船启航地,浙江天然担负着传承红色根脉的伟大使命。“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守护好、传承好党的红色血脉,在实践探索中深刻回应新形势下党如何应对各种挑战、怎样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与理论创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等重要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基层经验。

加强党的领导是“八八战略”首要的政治遵循。A同志强调将“党的建设贯穿于浙江各项建设之中,并为之提供根本保证”③,以党建统领各领域工作的格局初步形成。在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会上,A同志提出“巩固八个方面的基础,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④的党建工作“八八战略”, 前瞻性地勾画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基本框架。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的党建统领机制,把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与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浙江就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生动写照,“八八战略”的实践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八八战略”强大的政治动力。早在2002年,A同志就从浙江实际出发提出了“六个着眼于”⑤,强调要增强党的先进性、科学性、战斗力、防腐拒变能力,同时要求领导干部算好“三笔账”、做到“三不

为”⑥。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在2017年明确提出“努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浙江”的目标,成为全国首个提出清廉建设的省份。2022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省域实践,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⑦,标志着“清廉浙江”建设步入新阶段。浙江在从严治党的路径探索、内涵深化、理论升华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党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供了丰富的浙江经验。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中,浙江不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⑧,坚定探索“八八战略”创新深化路径。

(二)“八八战略”以深厚的实践变革力,从总结地方性经验上升为打造中国的“重要窗口”

“八八战略”在化解“成长的烦恼”的基础上,牢牢把握21世纪初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了浙江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与新跨越,体制机制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将浙江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弄潮儿”,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八八战略”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摆在首要位置。2005 年A同志在“浙江论坛”上提出:“我们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根本的动力还是做好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大文章。”①体制机制改革并非“在打碎旧体制之后建立新体制”,“八八战略”通过渐进替换的方式,减少新旧体制间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②。首先,面向最紧迫的需求,通过“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显著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其次,找到改革的“支点”,凭借刀刃向内的勇气,借助“最多跑一次”的政府自身改革撬动全社会各要素改革;最后,借力数字技术,构建“三张清单”,逐步形成“由横到纵”的政府平台化与“调适性协同”的协作矩阵两种新型政府组织形态③。浙江牢牢牵好体制机制这一改革开放的“牛鼻子”,提升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治理能力,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与此同时,浙江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源于基层实践、不断深化细化、逐步推广扩大的宝贵实践经验。桐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创新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⑤,诸暨“枫桥经验”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⑥,象山县村民

自治的土办法“村民说事”成为浙江省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张“金名片”,“后陈经验”“浦江经验”成为在全国层面示范推广的标杆。“八八战略”不仅着眼于全局顶层设计,还加快构建基层经验转化推广的体制机制,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中为中国之治贡献源源不断的浙江智慧。

(三)“八八战略”以深远的战略引领力,从谋划省域布局上升为创造全局性的战略指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⑦“八八战略” 并非八个优势与八个措施的简单叠加,也非各个战略孤立地排列组合,而是以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宏大视野作出的系统性部署,是坚持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

在空间部署上,强调“协调发展”与“走出去”内外并举。21世纪初的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13%,但却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民间资金外溢他省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八八战略”运用辩证的方法转危为机。对省内,坚持从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⑧,所推进的“山海协作工程”以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功能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扶贫,开辟了以“造血式”扶贫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引擎的新路径;对省外,辩证看待“浙商旋风”,以“地瓜理论”化解经济区域间的突出矛盾,实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这一系列实践已初步蕴含了谋划东西部合作、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推动“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A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将“地瓜理论”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描绘出“跳出中国发展中国,立足世界发展中国”的战略蓝图,孕育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深化世界融合、共谋人类发展的原创性思想。

在发展理念与布局上,强调统筹协调推进全局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八八战略”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中都始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意识推进法治中国与从严治党的省域实践,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二者在思想内涵上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①。同时,“八八战略”还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以省域层面的探索为“中国之治”回答了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战略定位与具体策略等关键问题。

“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既有系统自我的目标,也要符合更高一级系统的

目标。”②“八八战略”并非局限于浙江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而是以前瞻性、系统性、宏观性视野,立足于更高层次的国家发展需要与时代进步导向,打通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省域层面战略推广与跃升通道。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到“高质量发展”,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文化大省”到“文化

强国”,再从党建工作“八八战略”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一致的思想基础、理论旨趣、价值原则与实践路向,为浙江实现“两个先行”积累了一脉相承的内生动力和与时俱进的基础保障。

三、“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开启“两个先行”的壮阔篇章

从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实践经验、成功案例到成型制度“,八八战略”部署实施二十年来,浙江始终面向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与未来所向,以走在前列的勇气担当起示范引领的时代使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浙江把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开启“两个先行”的新篇章。

(一)开启了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中轴逻辑的浙江新篇章

现代化先行省的定位,要求浙江回答好在省域层面支持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

首先,浙江担当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使命。“现代化之所以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说到底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国家的诞生引发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性突破,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③浙江是深入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省,“八八战略”在引领社会资源配置的改革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在民营企业与国资国企的关系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打造多主体比翼齐飞的战略促进格局;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打造全新的政府形象;在城乡与区域的关系上,以“山海协作”助力协调区域发展,着眼互补优势打造“飞地经济”,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发展新增长极。其次,浙江担当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样板的使命。“八八战略”在“六个浙江”建设①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融人民至上、政治清明、数字带动、经济社会生态

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一体的“八个高地”,系统地擘画了现代化的体系、面貌。最后,浙江担当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路架桥的使命。浙江结合发展情况与时俱进提出放大政治建设、战略指引、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社会凝聚力、对外开放等“十二大优势”,遵循“五大工作导向”,瞄准“十个着力点”,以科学的工作方法、精细化的工作部署开启了攻坚克难、打造典型的省域现代化先行新征程。

(二)开启了以共同富裕先行为政治逻辑的浙江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②因此,浙江在省域层面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不仅承担着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还承担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使命。

“要看到‘共同富裕’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分配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③共同富裕先行要求浙江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等经济社会各方面重难点问题,啃下“硬骨头”,打造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项目与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突破性抓手。为实现这一目标,浙江坚持“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两创”“两富”“两美”到“两个高水平”“两个先行”,一以贯之坚持共同富裕主线建设。同时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标志性成果,构建“1+7+N”重点工作体系与“1+5+N”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体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真实可感的共同富裕,全面升级“千万工程”与“山海协作工程”,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唱响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先声”,以“扩中提低”打造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

④,浙江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造“两个健康”标志性成果,统筹国企国资、民营经济力量支持共同富裕建设,着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同时坚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⑤,以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不断构体系、抓落实、促改革、建体制, 努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与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区融合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省。

(三)开启了以“数字支点”为实践逻辑的浙江新篇章

“八八战略”推进“两个先行”建设的优势在于以数字化改革为支点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⑥二十年来,浙江先后推进科技强省、数字浙江、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等建设,持续走出一条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2021年中共浙江省委召开的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强调:“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面向“两个先行”,一方面,“八八战略”以数字化改革引领飞跃,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逐步构建起高层次的产业体系,但能否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决定了浙江改革发展的空间是否广阔与动力是否充足。基于此,浙江着力打造以行业龙头企业与大科学装置群为主的创新联合体,大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建设吸引力强的人才平台,充分发挥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重大作用,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不断构建数字经济系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规则制定。另一方面,“八八战略”以数字化改革打通孤岛,引领经济社会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浙江在数字化日趋常态化的现代化社会,如何构建更精细化、立体化、信息化的经济社会体系、从点线化的数据孤岛到有统一顶层设计的数字大陆,成为走好“两个先行”必答题。浙江在“1612”体系架构② 建成的基础上迭代升级,用“一平台”统一全省公共数据,用“一张网”服务民生大小事,用“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创造整体智治新经验,构建起多主体高效协同、多事务一网通办、多领域协同共治、多方位支撑决策的数字化改革新路线图。

(四)开启了以人的全面发展进步为价值逻辑的浙江新篇章

马克思指出:“各国人民的要求本身则是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的决定性原因。”③“八八战略”充分挖掘“人”这一决定性因素,聚焦人民最本质的要求,围绕“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④三个维度推进

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⑤。如何充分调动资源,满足人民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保障“跨代分配”的代际公平,是浙江实现现代化的必答题。

从主体特性上看,“八八战略”面向的“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⑥。未来五年,浙江计划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72%, 不断拓宽人的成长通道,完善人人都可成才的体制机制;贯彻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幅度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与科学文化素质,保障人民平等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全方位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从时空跨度来看,“八八战略”强调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来实现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的现代化,公平正义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解答好区域发展公平、代际分配公平两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而在协调发展上,浙江将缩小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倍差、降低26个县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之比作为衡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努力推动实现城镇化率达到76%,同时坚持“农村城镇化,并不是村村都要城镇化”⑦的科学思维引领,打造共享现代文明的高质量农村生活;在可持续发展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构建起“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促进生态资源和生产生活的良性互动”⑧的经济社会生态全面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八八战略”是“从现代文明主体的利益和意志出发探讨现代化的”①, 二十年前A同志曾指出:“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 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如今“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③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浙江更加坚定发挥“八八战略”一以贯之坚持“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优势,以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路径,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二十年前,A同志审时代之变、度浙江之势提出的“八八战略”,推动了浙江发生全方位的精彩蝶变,形成了以“浙江之窗”描绘“中国之治”的生动图景。“八八战略”不只是阶段性的区域发展战略,还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前瞻性部署,更是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闪耀

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为国家层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省域先期探索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浙江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过程中展现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④的精气神,为新征程上浙江高质量推进“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扎实推进“两个先行”,无疑具有原创性的实践价值,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积累了基层经验。当前,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样板和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浙江唯有继续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先发优势,在省域层面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浙江力量。

从“六个必须坚持”领悟“八八战略”的科学方法论

张彦

2003年7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全体(扩大)会议上,系统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个举措”,“八八战略”作为引领浙江省域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二十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观点方法。具体来看,以人为本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前提,自主探索与敢闯敢干相结合指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历史升华,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构成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合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凝练表达,总揽全局与统筹兼顾相结合代表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前奏,全局看形与长远看势相结合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方法奠基。“六个必须坚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科学思维方法深耕省域实践的历史沉淀和理论成果。“八八战略”是“六个必须坚持”的“试验田”和“演习场”,“八八战略”所蕴含的方法论同“六个必须坚持”在原则上是一以贯之、持续发展的。

一、以人为本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在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八八战略”的价值立场与方法思路。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就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宗旨观念”,并深入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确证人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彰显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的价值取向;凸显人的尺度与历史尺度相互综合的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善于同群众说话,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与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这一理念体现在“八八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活富裕、社会平安、生态优美、人民和谐的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优先性。

坚持“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就是走群众路线。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群众路线意味着党的工作不仅要求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还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拜群众为师”。在浙江工作期间,习

近平同志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维护群众利益观念、做好群众宣传思想工作能力严重不足现象,提出“办法就在群众中”“善于同群众说话”“主仆关系不容颠倒”“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跟着群众跳火坑”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他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不能做群众的“尾巴”,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不能处于“失语状态”。要少点“官气”、多接“地气”,党员干部要信赖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向实践学习,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从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立场与价值旨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始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论是在“八八战略”引领下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成为贯穿“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主线。中国如期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浙江20年来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居各省区第一的同时,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8%,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居各省区第一。

二、自主探索与敢闯敢干相结合

自主探索与敢闯敢干相结合是“八八战略”的品格标注和精神刻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在部署“八八战略”时,深刻意识到“先发地区必然遭遇先发问题,某些方面走在前列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他提出“我们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干的首创精神”,自主探索开辟“前无古人”的新道路,承担独立探索、敢闯敢干、大胆试错的省域先行使命。

如何在缺少前鉴的条件下实现地方发展?“八八战略”的成功实践给出了答案:自主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逐渐从跟跑者转向领跑者和探路者,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国省域先行,这种自主探索精神在“八八战略”的二十年生动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在“腾笼换鸟”中“凤凰涅槃”,在“千万工程”探索美丽乡村,在“浙江精

神”引领下加强文化夯基,在“八八战略”的战略部署指导下浙江因地制宜不断将老路走新、断路走通、新路走畅。

敢闯敢干的方法要求镌刻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之中。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阐释的红船精神,同“八八战略”在精神上是共通的,彰显了“八八战略”勇立潮头、大胆探索、创新发展的战略魅力。A同志强调:“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切实把‘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到精神状态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敢为人先”与“八八战略”探索发展道路的“敢为人先”,从来都不是历史的恩赐,而是一代代人的敢闯敢干、自主探索;从来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一代代人的自强自立、积极担当。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自主探索与敢闯敢干相结合在新时代的方法论升华。现今的中华民族走过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挫折,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更加坚持自信自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深刻体悟“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明自信中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三、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是“八八战略”永葆生命力的基本保证。A同志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自序中提到,“八八战略”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是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仔细研读“八八战略”每一条具体内容,可以发现:“八八战略”前一句话着眼现实,可视为对浙江过去与现有发展成果与优势的肯定;后一句话主要锚定未来,是为浙江在新形势新发展状况中赢得主动、取得胜利部署的战略指向,这表明“八八战略”既是对浙江已有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度萃炼,又是对浙江未来发展战略思路的前瞻升华,既包含着总结过去,继承优良历史传统,又包含着指向未来,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继承传统,既包括工作实践上的传承性,也包括精神文化的赓续性。在浙江工作期间,A同志曾提出干部工作“瞻前顾后”论,“瞻前”即对于以往符合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的工作,就要“多多‘添柴’而不胡乱‘起灶’,不求个人‘风光’而是一以贯之地干下去。”一句话,继承传统,就要在既往的工作成果上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继承传统也包含对浙

江文化根脉、地域精神的承扬。A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在承继、契合浙江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文化基础上,今日浙江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浙江精神。

改革创新,就是“发展出问题,改革做文章”。“八八战略”生动体现着对现实问题和创新发展的深刻认识。

A同志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八八战略”的主线就在于推进浙江发展新实践,无论是发挥“八个优势”,还是推进“八项举措”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无论是“腾笼换鸟”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还是为浙江新发展谋求新理念,其背后都体现着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创新的本质要求,体现着继承和发展贯通、过去与未来联结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构成了新时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合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反复论及守正创新,频率近百次,守正创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于当代中国实践、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表达。守正创新者进,知常明变者赢。在守正之中促改革,在改革之中谋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征程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既要守思想之正,也要创实践之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之“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正”; 创现代化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

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是“八八战略”成功指导浙江发展的奥秘。“八八战略”本身就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典范,它“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是在调查研究中孕育产生的,又是在调查研究中贯彻落实的。A同志来到浙江后,深入思考了“成长的收获”“成长的烦恼”等一系列事关浙江未来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性问题。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给出了答案:“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他坚持深入调查实践, 很快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对浙江发展的省情历史、发展状况了然于心。在

温州、台州,他提出再造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一系列举措;在杭州、宁波, 他着力探讨如何加快构建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凝聚力的大城市;在湖州、嘉兴、绍兴,他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的这段话要求我们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或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或是避重就轻、刻意回避问题;或是缺乏研判真问题、抓住矛盾点的能力。问题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对问题不能掩盖、不能回避、不能推脱,只能勇敢清醒地正视和面对。坚持问题导向,要在现实发展的各方关联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关键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要善于判断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区别与张力,既分清复杂问题群之中的重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牛鼻子,又掌握问题之间的共性,兼顾长远、着眼全局。坚决防止认识问题“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大”,无视问题的轻重缓急而囫囵吞枣式的“一刀切”“一锅煮”。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凝练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面向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构建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可以说,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正确掌握和运用“深、实、细、准、效”的调查研究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重要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五、总揽全局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总揽全局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是贯穿“八八战略”的方法基调。“八八战略” 涉及浙江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治建设等多条多块工作,它不是单对单的某种战略,而是关涉浙江发展的总体性谋划。“八八战略”既全面把握浙江发展的全局与整体,又抓住了浙江发展中的关键及重点,

着眼长远、注重大局,是系统观念在省域治理层面科学决策的典范。

总揽全局,从大局出发谋篇布局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和领导艺术。恩格斯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总揽全局的方法要点,推进工作时要做到综合平衡、整体推进,以整体视野综合考量工作之中的方方面面。“八八战略”根据浙江各地的情况切实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决策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工作理念,先后探索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政策,让各地发展“并联”起来,整体发展“串联”起来。

统筹兼顾,便要学会“十指弹琴”。A同志曾以毛泽东同志的“弹钢琴”论为例说明统筹兼顾的深刻内涵,“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十指弹琴”本质上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价值思维方式,要把各个要素看成不可分割的普遍联系着的有机统一体,要坚持通盘思维,关切各个部分,释放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彼此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使之能够各得其所,实现效能最大化。

总揽全局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前奏与方法前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系统观念全面协调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以一种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观念来理解事物,充分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掌握事物的规律性。“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牢牢掌握系统观念这个锐利的方法论武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系统观念整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统筹整体与局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六、全局看形与长远看势相结合

在空间维度上全局看形,在时间维度上长远看势,这是“八八战略”胸怀世界的方法论凝练。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形势”作出精辟的解析:“所谓形, 就是事物存在的状态;所谓势,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

物的发展规律,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形势,必须学会从全局看‘形’, 从长远看‘势’。”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中把握“形”与“势”,既是“八八战略”应会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生动实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瞻视野和广阔胸怀的重要体现。

全局看形,就是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勘定现有实践。“八八战略”内含着“三看”的方法视界,是全局看形的生动体现。第一,从浙江看浙江。把握浙江发展的“历史优势”与“先天不足”,充分发挥浙江“藏富于民”和“老百姓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浙江。第二,从全国看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是A同志高瞻远瞩的先见谋划。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常常强调浙江发展要融入长三角、融入中国发展,既要在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之中发展浙江,也要把浙江发展成果回馈其他地区,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等等。第三,从全球看浙江。21世纪初的世界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加速的阶段,“八八战略”精准把握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方面又一次“走在前列”。

长远看势,就是在历史之中定位当下,在历史之中展望未来。“八八战略” 不仅立足当下,同时以开阔的胸怀关注具有世界意义的前瞻性问题、为未来发展留下了“锦囊妙计”。21世纪初的浙江在许多方面“先成长先烦恼”,“有很多别的地方没有遇到的问题浙江往往最早遇到”。这些问题可能也是其他地方未来会遇到的“烦恼”,反映了整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上会遇到的共性问题,“八八战略”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先期探索,直面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避免“癣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

全局看形与长远看势相结合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法奠基。从省域治理到治国理政,从地方“一把手”到国家领导人,A同志对“形势”的原则性认识一以贯之,在具体性内容上有了更加开阔和深远的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常怀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解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人类永恒命题,既要在空间上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也要在时间上将时代问题与历史问题联系起来,以胸怀天下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推进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人类发展。

奋力书写践行“八八战略”的宁波篇章

楼滨正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宽广视野和远见卓识提出了“八八战略”,确立了推动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二十年来,“八八战略”犹如一把真理的火炬,照亮了宁波这片改革开放、创业创新的沃土,引领这座城市一路向前,全面开启发展新征程,全方位展现“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和“时代弄潮儿”的风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八八战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也是总书记留给浙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二十年来,宁波牢记A同志的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忠实地践行“八八战略”,始终沿着“八八战略”确定的主线和总纲,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总要求一贯到底,结合实际先后作出“六大提升”“六个加快”“六化协同”“六争攻坚”“打造名城名都”“加快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城市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八八战略”既是引领航向的“指南针”,更是破解发展之困的“公开讲话”。进入新世纪,面对产能过剩、要素制约、环境倒逼、产业亟待升级等问题,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先发地的宁波,迎来了转换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关键时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转型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是“八八战略”,为宁波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二十年来,宁波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建设,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开放门户到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跃变。这二十年,是宁波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城市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的时期。

时间,见证了宁波这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蝶变;数字,见证了宁波城市坐标的不断前移。截至2022年,宁波GDP总量突破1.5万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3家,居全国城市第1位;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连续13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16次蝉联“省平安市”称号,10个区(县、市)

实现平安创建“满堂红”……这些成绩和荣誉,正是全市上下在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中实现的。

A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的确,对宁波而言,抓住这两个核心要素,就等于牵住了发展“牛鼻子”。二十年来,为了把这些资源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态势,宁波以坚决的态度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进入全球三强,世界一流强港的雏形呼之欲出,港口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开放领域,宁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中东欧国家合作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为牵引,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跻身全国第六座“外贸万亿之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在今天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链接全球、服务世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动“八八战略”落地生根,离不开一支忠诚干事、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面贯彻“八八战略”的二十年里,宁波党员干部队伍的眼界格局和破难解困、开拓创新、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也在全面提升。各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要求,以党性修养擦亮忠诚本色, 以履职尽责体现行动自觉,着力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努力在“两个先行”和“重要窗口”建设中树立新形象、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作为。

奋进二十载,浓墨著华章。“八八战略”如神来之笔,在四明大地上绘出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留下了一串串砥砺奋进的思想印痕。回首来时路,是为了走好前行路。我们要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奋力书写践行“八八战略”的宁波新篇!

柏钢集圃 “八八战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通道

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利明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来杭钢涸研时,充分肯定了杭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并为杭钢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0年来,杭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打开高质量发展新通道,从一家适度多元的地方钢铁企业,蝶变成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36家控股公司、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从83亿元增加到2650.37亿元,利润从2亿元增加到40.51亿元。2022年,杭钢首次成功进入世界

500强,位列第336位,同时位列中国500强第99位,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一、从钢铁主导到四轮驱动,产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2007年,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形成400万吨生产规模,优钢比达到80%,成为我国优特钢精品生产基地。由杭钢生产的高强度冷墩钢和焊接材料,分别被应用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宇宙飞船。2015年,杭钢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关停杭钢半山钢铁基地,成为全国去产能典型。进入“十三五”,杭钢实施“四轮驱动、创新高”地发展战略,着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构建完善以钢铁智造、现代流通为战略优势产业,以节能环保、数字科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2"产业体系,相继成立浙江省环保集团、浙江省数据管理有限公司,主攻环保产业和数字经济。2018年,杭钢旗下温州中心片污水处理迁建工程竣工,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正式运行。2019年,杭钢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方略,企业四大产业发展提速提力提质。数字科技快速打造“一镇两园三区”的半山基地数字科技核心区,总投资158亿元的浙江云项目建设落地;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治水治气冶土治废全产业链,划并上市平台菲达环保;钢铁智造发挥“压舱石”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精品钢铁基地和花园式工厂;现代流通延伸国内市场,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商贸业务向供应链服务集成转型。杭钢驶入了结构优化、效益倍增的产业发展快车道。

二、从试点探索到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杭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改革、机构改革和入事制度改革。2004年,杭钢组建杭钢置业、杭钢商贸、杭钢旅业三大集团。“跳出杭州,发展杭钢",2006年,杭钢重组宁钢。按“要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路子”的要求,以“绿色、低碳、高端、智能”为发展总方向,从“钢铁制造

“向“钢铁智造“升级,工厂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生产废水和钢渣零排放,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冶金渣全部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并入选国家“绿色工厂”。20年来,杭钢从“黑金刚“变成“绿巨入",从“炼铁成钢”到“炼数成金”,从试点探索到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重树思想观念、重塑体制机制、重建管控模式、重构产业格局、重立竞争优势,确立并实施“四轮驱动、创新高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个杭钢”建设,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活力。

三、从建业报国到排头兵,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杭钢入顺应时代需要和企业内在的渴,求提炼了“以钢铁意志做入、建业、报国”的杭钢精神,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善了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和企业格言。2005年设立厂史陈列馆,2021年改建杭钢文化展示中心,成为浙江省企业唯一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全国城市钢厂企业文化建设的样板,着力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23年举办首届杭钢文化节,承办全国企 业文化现场会,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最佳实践企业”称号。20年来,杭钢始终秉承“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企业精神,“创造财富、贡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是钢铁就要成脊梁”的企业价值观,推动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相互交融,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频,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杭钢力矗。

从锻钢铸魂到共同富裕的践行者融合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杭钢提炼形成了“锻钢铸魂“党建品牌矩阵,出台"1+2+3+X"党建制度体系和“清廉178"清廉工作体系,将党建常规工作标准化、重点工作清单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工作成果绩效化。进入新时代,杭钢发挥党建统领,持续深化理念变革、产业变革、模式变革和动能变革,从“涅梁”到“蝶变”,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特色之路。近年来,杭钢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积极加强与各市县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互动合作,截至2023年4月底,与浙江省山区26县合作项目共计79个,总投资593.09亿元,预计解决就业2000余入。项目涵盖了一大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饮水工程、数字乡村等民生项目,以及绿色能源、先进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

杭钢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决扛起国企责任担当,

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路径,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为抓手,拓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新赛道,运作好杭钢股份、菲达环保等三大上市平台,把杭钢建设成为现代绿色智能大型企业集团,谱写深化”八八战略”杭钢实践的新篇章。

坚持“八八战略”引领 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

俞浙前

(2023年9月5日)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舟山发展高度重视,他曾先后14次来舟山调研、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舟山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群众获得感中承担重要使命,作出重要贡献。

20年来,舟山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千岛大地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偏远海岛向国家战略高地、从经济弱市向海洋产业大市、从传统渔港向世界一流强港、从海岛小城向现代海洋城市、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迁。

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近日舟山市社科联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上贝静红等8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围绕发展海洋经济、促进绿色共富等建言献策。现将发言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舟山要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打头阵唱主角贝静红课题组:

“八八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20年来,舟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 指引的路子走来,成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模范生,走出了一条市域发展的新路子。

20年来,舟山走过了从探寻海洋经济发展之路到全面落实系列国家战略向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路线图”,交出了海洋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海岛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基层民主活力四射;海洋科教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精神富有目标明确;海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海洋生态建设后来居上,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成绩单”。形成了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是提升舟山发展能动的基本保障;始终坚持海洋特色是提升舟山城市综合实力的底色保障;始终坚持项目引领是增强舟山城市发展后劲的政策保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是激发舟山体制机制优势的要素保障;始终坚持人本发展是推动舟山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快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的“海岛样

本。真正践行A同志的殷殷嘱托“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打头阵、唱主角”。回顾A同志对舟山的殷切关怀,总结舟山军民的科学探索、着力推进

“八八战略”在舟山实践的基本经验,对新阶段新格局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的挑战,为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浙江海洋大学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现代化之路戴玲干满水: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一届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4轮“811”系列行动,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效。20年来, 舟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提升,生态好、经济增长快、百姓富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舟山的生态市建设成果仍需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

未来10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为指导,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一条以人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现代化之路。面对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这个目标,遵循三条主线:坚持绿色创新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全民行动共建共享。构建六大行动体系:严格管控打造集约高效的和谐海岛;产业提升打造绿色循环低碳海岛;系统保护打造碧海银滩的无废海岛;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海岛;传承发展打造自信包容的开放海岛;改革创新打造科学高效的活力海岛,实现高质量建成土净物丰、海清岛秀、鱼翔鸟语美丽舟山发展愿景。

舟山市环境科学学会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实践探究政协协商民主王建友:

“八八战略”实施的20年,也是浙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守正创新最突出的20年。要紧密结合“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丰富实践,进一步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更好把理论萌发地推动转化为实践先行地、示范地。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得到创造性贯彻落实、创造

性转化。其一,以“八八战略”的“问题论”为先导,强化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开局,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凝心聚力功能,使政治协商重要阵地得到夯实。其二,从“八八战略”发挥相对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出发,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平台优势,使民主监督重要职能得到筑牢。其三,从“八八战略”把握全局的“系统论”出发,针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热难点问题,提出系统性建议,使参政议政重要渠道得到畅通。其四,从“八八战略”审时度势、把握发展大势出发,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专业优势,推动创新深化(数字)政协改革,使浙江政协自身主体建设得到强化。

浙江海洋大学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贺义雄: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与舟山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相适应。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为此,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经济活力。延伸绿色石化、能源贸易结算、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链,加快布局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螺杆、汽配等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港口整体管理能力,发展智慧航运、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实现运输港向贸易港的转型。另一方面,注重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

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格局。加强水电气设施改造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持续优化江海联运体系,切实增强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的联动联通。优化岛际空间关系,提升产业、服务等的关联性、共享性。打造离岛中心城镇,促进海岛资源要素就近集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学科建设, 加快建设东海实验室,布局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等产业研究院,加大科研成果招引和转化力度。进一步推进海洋特色人才港建设,升级“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体系。

第四,高效利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盘活存量土地、岸线资源,探索资源利用规模化发展,实施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模式。借助银行、供销社等基层网点为海岛居民提供基本政务服务。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和多跨教共体建设,打造“小而优”海岛学校。进一步发展远程诊疗、网络教育等服务。发展海岛互助型、志愿型服务,推广“幸福驿家”“共富方

舟”等模式。

最后,推动开放合作。做大做强世界油商大会和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开展更多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国际海洋合作空间。深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打造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

浙江海洋大学

实践“村居融治”,以海岛基层治理赋能共同富裕於国安冯佳琪: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岱山县积极贯彻“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培育创新“村居融治”党建品牌,用品牌化思路推进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海岛“亦城亦农”地区管理真空化、应急联动难、扩能转型慢等治理难题,进一步释放党建活力,有效赋能基层治理,助力海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一是以品牌建设为基础,构建统揽有力基层战斗堡垒。按照“地域耦合” 原则,整合22个地域重叠或相近的村社,成立9个“村居融治”联合党支部,同步融入“1+3+N”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村居融治区域党委—联合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共治22平方公里“亦城亦农”区域。二是以品牌价值为核心,形成整体智治基层共治共享。依托“智慧村社”数字化治理平台,打造线上“党群议事厅”,打破村社间治理信息壁垒,实现融治快速破题。目前,“智慧村社”覆盖融治领域108个网格,注册服务人数超过4 万,累计办理实事256件、联合整治村社交界区域环境2300余次。三是以品牌效用为目标,打造多元融合共富未来单元。开展“锋聚网格·共富街区”专项行动,联合200余家店铺与8个县属业务单位党支部、4支党员志愿者队伍、22个城镇社区和渔农村党组织进行结对,截至今年解决复杂营商问题120余件,引导联合村社出资修路、招商引资共计1000余万元,投入62个区域建设项目。

岱山县坚持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全面加强党的品牌建设,用品牌传递定位价值,发挥党建品牌的独特价值属性,使专属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实现海岛基层治理赋能共同富裕提供现实基础。

岱山县委组织部

把握舟山绿色共富的发展路径及演进逻辑王鸳珍:

绿色共富,是指在绿色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八八战略”指引舟山在绿色共富中,完成了“山海协作工程”受援方到援助方的身份转变、深水良港到一流强港的嬗变、“东海无鱼”到“东海有鱼”的演变、粗放型海洋经

济到海洋开放高地的流变、海岛渔村到海上花园城的蝶变。

“八八战略”指引舟山绿色共富的发展路径:一要从坚持人海和谐关注民生福祉、传承渔耕文脉繁荣海洋文化、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提升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挥媒体宣传与舆论监督功效等方面,拓展“绿色意识提升”路径。

二要从海洋渔业资源修复、环境污染系统治理、“蓝色海湾”综合整治、“低碳”生态打造、生态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拓展“绿色治理”路径。

三要从打造绿色智慧港口、增强大宗商品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延伸油气全产业链、发展绿色能源经济与海洋新兴产业、开展滨海蓝碳研究等方面,拓展“绿色产业布局”路径。

四要海岛产业链交通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从美丽海湾入神建设、美丽城乡入画建设、美丽桥梁与海岛公路入景建设,拓展“绿色空间打造”路径。

五要从赋能增力三个“一号工程”、拓展“山海协作”共富通道、绿色消费助力渔村振兴、生态赋能盘活海洋文旅产业、提升海洋生态价值链构建光伏风能储能氢能产业集群等方面,拓展“绿色转换”路径。

浙江海洋大学

以供给侧多元化升级助力海岛养老邓捷:

基于舟山老龄化严重,尤其是偏远海岛地区深度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以“八八战略”为引领的海岛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需在全面了解海岛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和经济能力基础上,结合岛屿特色,加强服务多元供给、精准施策,才能走出一条舟山特色高质高效的海岛养老之路。

一是完善制度侧供给,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需要政府层面加强制度建设, 发挥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建立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社会连带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挖掘村社集体功能角色,优化社会参与路径,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增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确保海岛老年群体人人“老有所养”。

二是优化服务侧供给,创新服务的多元模式。要坚持从老年群体现实需求出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构建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海岛老年群体提供多元可选、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三是注重供给的个性化,探索建立“一岛一策”。舟山虽然海岛众多,但各个海岛资源禀赋不同,岛上居民情况迥异。服务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一样,需要结合岛自实际,探索“一岛一策”分类化、特色化服务路径。此外,依托数字技术,突破时空局限,打造数字化养老服务场景,为偏远小岛老年人提供远程精准养老服务,也是破解当前海岛养老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探究舟山海事服务业提升国际化竞争力新路径李敬:

海事服务是舟山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事服务产业并不断提升国际化竞争力,是舟山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必然要求。

对标新加坡海事服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舟山可以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背景下走出一条国际化水平稳定提升的特色之路。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海事服务产业园区,提升专业海事服务船队规模, 提高服务能级。二是做大国有海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有平台优势,整合海事服务资源,带动中小海事服

务企业提升发展水平。

三是提升海事服务企业集聚度。加大招商力度,实现海事服务企业规模效应;探索建立贯穿企业成长发展的长期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构建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海事服务标准体系,提高产业透明度和规范度。五是提高人才支撑水平。利用行业论坛等活动提升海事服务人才活跃度,探索建立专业人才

数据库和专家智库;制定专门面向在舟高校的人才政策,提高本地高校毕业生留舟率;加强校企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 努力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中走在前争先锋

海盐县委书记 王碎社

20年来,海盐历届县委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遵循“三个示范”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县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02年—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77.4亿元增加到639.8亿元, 财政总收入从6.49亿元增加到106.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06亿元增加到62.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2386元和6513元,增长到

74280元和47155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8,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跻身县域综合竞争力、工业、创新、投资潜力、营商环境等多个全国百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富足,昔日人口面积小县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县、强县。

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海盐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基本路径,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强创新,坚定不移奋力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中走在前、争先锋。

一、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走在前、争先锋。坚定“工业强县”不动摇, 集中资源要素打造以县开发区为龙头的“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做优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5G通讯产业园、氢能产业园、新型显示城等特色园区, 不断提升项目承载力和创新吸附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力推进紧固件、集成家居、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持续发展壮大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攻坚“腾笼换鸟”,走好“专精特新”之路,高水平建设“3+3”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智造创新强县”,力争五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上2000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加快启动建设南北湖科创湖区,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营造最优的人才生态,确保研发投入强度每年提升0.1个百分点、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5%以上。

二、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走在前、争先锋。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引导现有外资企业

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制造业项目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加快补齐制造业外资短板;加大外贸主体引育力度,积极开展抢客商、抢定单“双抢竞赛”,大力拓展跨境电商、发展转口贸易,确保出口占全国的份额保持稳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加快推进沪平盐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高铁等一批已开工项目建设,确保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一期)、迎宾大道年内开工,浙北集装箱通道海盐段实现三层集装箱全线通航,积极谋划杭浦高速公路海盐联络线(二期)、杭海城际连接海盐高铁站等项目,加快构建“2+2+X”接沪连杭融嘉通苏甬的现代综合交通网。持续强化与周边地区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合作,定期组织海盐(上海)城市推介会,以更高站位全力打造虹桥南向拓展带金南翼重要节点。

三、在城市品质提升上走在前、争先锋。全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功能集聚。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设计,高质量完成古城复兴、高铁新城等重点板块城市规划,推动城镇详细规划按需编制、应编尽编。大力实施“古城复兴”行动,持续深化城市有机更新,高标准抓好高铁新城,全力推进滨海国际度假区建设,建成开放杭州湾日出观景平台、天仙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进一步打响“陪你到海盐看日出”品牌。深化文明城市典范创建,强化交通拥堵、物业小区和停车乱象等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智慧化治理水平。持续放大南北湖山海湖优势,以南北湖未来城EOD项目成功纳入中央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为契机,进一步细化完善未来城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美丽海湾” 生态建设工程等一批生态治理类项目,加快开元森泊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力打造全国EOD模式项目标杆和未来新增长极。

四、在促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前、争先锋。深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 突出“北部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望海万亩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区和于城、望海万亩葡萄甜蜜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农业科创绿谷,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引领,突出“南部未来乡村样板带”建设,一体化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乡村建设,加快形成特色彰显的“美镇圈”“美村链”。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持续深耕“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等新模式,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激励机制,确保实现村年经常性收入2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85万元以上全覆盖。迭代升级“党群创业共富工程”,深化推广党群创业

“共富十法”,加快构建“共富工坊”集群,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倍差持续缩小。

五、在推进共同富裕上走在前、争先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六类教育”发展水平,建成投用职教中心,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持续擦亮教育“金名片”。深化健康海盐建设,扎实做好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各项试点,建成使用新人民医院,不断满足群众对于优质医疗梦的追求。聚焦“一老一小”,不断完善鼓励生育和育儿配套措施,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开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着力打造15分钟婴幼儿照护和城乡养老服务圈。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海盐“410” 工程,加快推进县非遗馆、杨家弄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高质量办好“南北湖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彰显千年古县独特魅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公寓房建设,打响“宜业在盐”“温暖在盐”“宜居在盐”等品牌。

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前、争先锋。坚持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核能利用和零碳未来城建设,打造涵盖核能发电、同位素生产及应用、供热、制氢等综合应用的零碳体系典范。坚持重拳治水,落实好河(湖)长、湾滩长等制度,推进“美丽河湖”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让群众乐享“碧水清波”。坚持铁腕治气,继续抓好工业废气、餐饮油烟、建筑扬尘等管控,推动空气优良率持续向好,让群众乐享“清风明月”。坚持强力治土,深化危废专项整治,积极创建“无废城市”,让群众乐享“一方净土”。坚持涵养生态,结合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全域推进生态海岸带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升级改造城市绿道系统,推进绿道成网贯通、公园串珠成链,全线全时空展现“湾北最美海岸线”的独特韵味。

七、在县域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争先锋。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入开展营商微改革攻坚行动,打造更多“增值型”政务服务,真心实意为各类市场主体、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巩固提升无感监测营商指数等核心评价指标排名,确保全省领先。深化“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国家级海盐(集成家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打响“盐而有信”县域执法监督品牌。抓好国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

建设用地入市、税费服务和征管协同共治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海盐辨识度的改革成果。深化“平安海盐”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运用践行“浦江经验”,持续强化和创新县域社会治理,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八、在打造党建高地上走在前、争先锋。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等活动,不断增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主动和精神主动。深化“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加快推进雪水港村、北团村等基层党建示范群建设,建强工业社区,聚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基层党建品牌。常态化开展“赛马争先”活动、“青苗工程”和“常青树”行动,持续推动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着力锻造一支敢于争先、敢于创新、敢于破难、敢于负责、敢于斗争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县域实践,持续放大“三不腐”一体推进综合效能,驰而不息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深化清廉海盐建设,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推动更高水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新跃升

温州市瓯海区委书记 曾瑞华

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创造性提出“八八战略”,指引浙江率先开启了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探索,引领瓯海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

“八八战略”实施的20年是瓯海发展最好的20年,是瓯海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快的20年。

20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86亿元跃升至80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72亿元增加至44.6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33缩小到1.63,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八大跃升。“八八战略”指引瓯海区从先行探索向全国经验历史性跃升,实施了89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农民资产授托融资、侨务全球通等经验全国推广,获批创建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示范园区;“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交通末梢向区域枢纽历史性跃升,温州铁路南站建成运营,“两瓯大道”贯通全域,3条高速、4条铁路通达四方,获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历史性跃升,八大传统优势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有区无城向亚运新城历史性跃升,累计改造87个旧村(区块),一街道十二镇变一镇十二街道,瓯海新城成为全市窗口, 形成“一核两区”城市格局,三度获评全省十大魅力新城;“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环境整治向美丽示范历史性跃升,坚持“坚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八夺“大禹鼎”;“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历史性跃升,近30万农民变市民,医保、社保从基本未覆盖到总体全覆盖,人均住房面积、每百户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46.8平方米、63.5辆,恩格尔系数从44.7降至30.4,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历史性跃升,全面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法治指数、政府透明度指数跃居全国十强,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质量综合竞争力十佳区;“八八战略”指引瓯海从全民创业向全面创新历史性跃升,集

聚温医大等九所高校、浙大研究院等七大平台、李校堃等三大全职院士,“头

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成为示范,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20年大跨越,充分展现了“八八战略”的政治感召力、思想穿透力、实践变革力、战略指引力。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把握“八八战略”,全面增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面锤炼“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政治定力,全面扛起“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省市有要求、瓯海见行动走在前”的政治使命,全面深化思想大解放行动大担当能力大提升,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走前列作示范的“瓯海之干”,更好彰显“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事”、支持“温州之为”,重点打造“八个高地”。

一、打造改革攻坚示范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的指引方向,按照省委“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等系列要求,以“瓯海的一天”闭环智治模式为引领,抓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数据、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撬动破解一批重点领域改革,擦亮“活力瓯海”底色。

二、打造开放提升枢纽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指引方向,按照省委“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等系列要求,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以动车南站扩容、温州南陆港枢纽等项目为引领,推进瓯青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积极融入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全力开辟温武吉大通道,联动发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效应,擦亮“开放瓯海”底色。

三、打造都市经济集聚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指引方向,按照省委“推进现代化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等系列要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锚定两业耦合、数实融合,实施“温派潮购”创牌、“时尚眼镜”跃升等系列五年计划,打好“腾笼换鸟”等组合拳,做强“两镇一区”平台,奋力打造“人的一身”千亿时尚产业集群、瓯海大道千亿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擦亮“实力瓯海”底色。

四、打造亚运新城样板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指引方向,按照省委“打造国土空间整体优化省域样板”等系列要求,以“温瑞一体化”为撬动,充分发挥后亚运效应,加快推进“三园”等大手笔项目,强势崛起沿两瓯大道城市新封面,实现“一核两区”全面融合、核心极化,擦亮“魅力瓯海”底色。

五、打造全域和美标杆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指引方向,按照省委“率先构建形成全域共富大美新格局”等系列要求,以“千万工程”引领“三基三主”建设,打好“蓝天净土碧水清废”攻坚战,力争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夺“大禹金鼎”,实现和美乡村创建全覆盖,擦亮“和美瓯海”底色。

六、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指引方向,按照省委“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等系列要求,以“输血”全面变“造血”为方向,聚力实施“扩中提低”五大工程,深化“帮一天、扶一生”模式,迭代升级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擦亮“共富瓯海”底色。

七、打造营商服务最优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指引方向,按照省委“成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先行示范省”等系列要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化“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传承发扬“四千精神”,迭代“青蓝接力”工程,推出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大化解、轻微违法不追溯等举措,努力让企业家在瓯海“心里踏实、未来可期”,擦亮“商行瓯海”底色。

八、打造创新深化策源地。坚定沿着“八八战略”关于“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兴省”指引方向,按照省委“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等系列要求,聚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迭代创新联合体模式,做强中国数安港、中国基因药谷等高能级平台,推动生长因子、钙钛矿、钠离子储能等技术成果大步迈向市场化,打造沿瓯越大道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擦亮“创新瓯海”底色。

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易炼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A生态文明思想。浙江作为A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实践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在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纵深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真正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丰富发展了A生态文明思想。我们不断增强学深悟透、对标对表的高度自觉,深刻理解把握A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和开创性实践意义。

立足“四个重大转变”,深刻认识A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高度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A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四个重大转变”,取得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国际社会普遍认可高度赞誉的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我们要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A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立足“五个重大关系”,深刻认识A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

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新认识,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必将在指导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要深刻领悟A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发展观、政绩观、生态观、文明观、系统观,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在多目标平衡中找到结合点、寻求最优解、打开新空间。

立足“六项重大任务”,深刻认识A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历史主动、使命主动、战略主动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6个方面,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大战略安排和系统部署,既描绘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愿景图,又制定了一步一步走、一年一年干、一项一项抓的科学施工图。我们要牢牢把握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路径,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立足“一个重大要求”,深刻认识A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政治领导力、组织引领力、社会号召力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增强领导班子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着力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加快推动形成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

二、“八八战略”指引浙江持续放大生态省建设先行优势、不断巩固绿色高质量发展胜势

20年前,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时,就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指引浙江率先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

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省建设为牵引抓手,不断打开从战略擘画到策略深化的通道,生态文明“兴”的愿景在浙江更加可感可及。2003年,A同志在擘画生态省建设蓝图时,就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求切实把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事关浙江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这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实现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的发展跃升,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不断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裂变效应、放大效应,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811”行动为牵引抓手,不断打开从攻坚整治到系统施治的通道,生态环境“优”的全景在浙江更加清晰清新。A同志强调, 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A同志前瞻性地部署启动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这些年来,我们先后实施5轮“811” 行动,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要素、全形态、全链条治污,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4微克/立方米,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上升到97.6%,实现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评价“两个全国第一”,浙江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牵引抓手,不断打开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城乡均衡“富”的图景在浙江更加多彩出彩。A同志在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指明了科学路径。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循环经济“991”升级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过去5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1.7%和31.7%,“两山合作社”实现山区26县全覆盖,浙江城乡呈现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生动局面。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推进“千万工程”为牵引抓手,不断打开从村庄美化到全域美丽的通道,诗画江南“美”的风景在浙江更加引人动人。A同

志作出实施“千万工程”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打造成为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20年间,“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灿烂了万千美丽笑脸,推动浙江城乡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从“生态美”迈向“生活美”,从“形态美”迈向“气质美”,并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目前,全省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3%,创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形成了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田园、美丽园区和美丽海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省域大花园大美格局。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牵引抓手,不断打开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通道,保护修复“绿”的屏障在浙江更加牢固稳固。A同志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相结合,推动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先导、科技支撑、法治保障、舆论监督等好经验好做法。我们传承弘扬A同志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1+N”法规体系,在全国最早推行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率先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首创环境准入制度集成改革,高起点推动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治理,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试点省,生态文明智治法治共治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生态省建设2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循迹溯源、饮水思源,更加深刻感悟到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八八战略” 推动浙江精彩蝶变的生动体现,是“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鲜活例证。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坚持山清水秀“金不换”,擦亮美丽浙江“金招牌”,捧牢生态资源“金饭碗”,用好绿色发展“公开讲话”,不断将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绘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做示范标兵

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明确要求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清醒认识到当前美丽浙江建设正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攻坚期、压力叠加的破题窗口

期、增进福祉的质效提升期、突破瓶颈的变革攻坚期,永远立潮头的使命更艰、永远在路上的挑战更多、永远无止境的期待更高、永远在赶考的考题更难,必须增强“全程领跑必须全速奔跑”的紧迫感,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以更大努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向往需求,以更大勇气魄力纵深推进改革,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推动“走深走实”、实现“示范引领”,紧扣2027年实现“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示范引领”的目标,围绕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计划,重点抓好 6个方面工作:

一要突出全维度保护,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确保全省生态环境在高位稳定优化、持续改善。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为牵引,做好“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深化“多规合一”“耕地套合”改革,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生态廊道保护和建设。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完善监测网络建设,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快设立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谋划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杭州国家植物园建设,打造浙江生物多样性友好品牌。

二要突出全要素赋能,跑出生态经济“加速度”。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优化调整

“四个结构”,深入实施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强化

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加快推动钢铁、建材等七大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打造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水平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制度体系,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示范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运动等特色生态产业,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三要突出全省域提升,塑造生态家园“高颜值”。推动“千万工程”再出

发再深化再提升,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全省域建设美丽大花园。打造更加秀美的环境,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有序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幸福河湖建设,建立健全一体化、智能化的长效管护机制。形成整体大美的格局,持续深化大花园核心区、示范县、耀眼明珠等载体建设,开展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联动推进美丽县城建设,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丰富城乡和美的内涵,全景式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四要突出全链条防控,筑牢生态安全“防护墙”。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立健全生态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有效应对处置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应急协同响应能力水平。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全面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开展福寿螺、红火蚁、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点外来入侵生物治理,保质保量完成互花米草整治任务。坚决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以“一失万无”的警醒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全面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建成同浙江省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

五要突出全社会参与,奏响生态文化“协奏曲”。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全面发力、广泛动员,人人参与。积极传承浙江优秀生态文化,深入挖掘诗路文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等与浙江自然人文环境相契合的生态文化,加快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建设。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化对A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大众化传播,持续放大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效应,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故事。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倡导全民绿色衣食住行,推动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尚,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和美丽中国建设市县样板。

六要突出全方位保障,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压紧压实责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动摇,

压实地方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加强考核督察,在综合考核中考准考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落地,健全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抓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要素支撑,发挥法治、市场、科技、政策联动效应,加快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深化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建设。锻造生态铁军,关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做A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全力争当践行“八八战略”模范生

湖州市吴兴区委书记 赵如浪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恰逢吴兴建区20周年。20年来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目标方向和实践路径,吴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百亿级台阶, 从2003年105.1亿元

增加到897.3亿元,增长7.5倍,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保持高于全省、领跑全市的奋进态势,近五年10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4 次实现全国百强区“大满贯”,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8倍和6.2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150万元,社会治理百强县排名全国第4,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当前,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已成为全省干部群众新一轮干事创业浪潮的总方略。作为浙江战队的一员,吴兴区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推动“八八战略” 吴兴实践走深走实,在新的历史时期干出新的光荣业绩。重点聚焦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和市委“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锚定区委“158” 工作体系,在9个方面再深化:

一、千方百计激发市场活力,积蓄发展动能。始终牢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命任务,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做大民营经济,办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照通办”,持续深化“集成改一次”探索,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维中心,打响“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营商环境品牌。做强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国企在投融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领域关键作用,鼓励国企主动参与区外竞争、敢于逐鹿资本市场,不断增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和保值增值能力。做实外资项目,积极争取各级外资扶持政策落地兑现,全方位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发达国家地区外资项目落地到资。

二、千方百计提升开放能级,实现内畅外联。始终牢记“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使命任务,奋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水平融入区域发展,全力保障沪苏湖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织里多式联运港口等3个港口建设,谋

划推进通用机场,更好实现接沪融杭连苏。大力度竞逐国际市场,组织童装、机电、美妆等特色产业海外参展,布局公共海外仓,鼓励本地企业大胆走出去闯天下。用好新青年发展基金,启用创新创业工场,办好教育部百校青年创新创业领袖峰会,构建全流程人才服务圈,提升人才集聚外向度。

三、千方百计增强产业韧性,加快转型升级。始终牢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命任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链式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华北电力大学研究院、三一重工长三角研究院落地,支持太湖实验室打造泛半导体产业吴兴芯中心,提升科创平台产业支撑力。聚焦全市“2+8”产业平台打造,持续优化高新区、经开区运行体制机制,成立区童装发展中心,推动物装、美妆、童装、数装集群联动。紧盯八大新兴产业链,压实属地招商责任,出台招商专项政策,举全区之力招引一批优质项目。深化“六证联发·拿地即开工”,持续完善项目推进体制,提升制造业企业投资占比,再次获得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加强政企协同,制定各类惠企政策,争取专项债发行额度,积极推动“8+4”政策体系落地落实。

四、千方百计统筹城乡融合,彰显城市新貌。始终牢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命任务,坚持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并举,打造统筹集成、成果共享的城乡融合新样本。统筹规划建设,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土地综合整治,深化成片式未来社区和组团式未来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功能布局、整体风貌、交通体系、文化记忆有机统一。统筹东部新城发展,加快“双十双百”攻坚,推动一批城市功能性项目落地运营,打响“青年人喜欢、喜欢青年人”的新青年城市品牌,带动东部区域整体迈向新型城市化,力争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同比回正。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加快实施4个“万亩方”、9 个“千亩方”永农集中连片整治,大力发展罗氏沼虾等优良苗种繁殖培育,积极争创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五、千方百计延伸生态价值,唱响绿水青山。始终牢记“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使命任务,不断扮靓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严守生态红线,持之以恒深化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举一反三开展长江经济带曝光问题整改,全力做好杭州亚运会等重要时段环境保障工作。加快绿色转型,结合工业全域有机更新,稳步推进高新区和经开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储能项目,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走在全国前列。用好山水资源,全面深化新

时代“千万工程”,谋划亚运期间入吴“原乡游、市集游、文化游”等深度游项目,创成西塞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六、千方百计深化共富示范,增强民生福祉。始终牢记“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命任务,着力缩小三大差距,争当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排头兵。深化省市共富试点实践,迭代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扩中提低”改革,强化“教共体”“医联体”“养联体”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建共享供给模式,确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均衡普惠、可感可及。迭代升级强村、富民、优社路径,“一村一策”促进集体经济增收,“一街一策”发展夜间经济、外摆经济、首店经济、露营经济,“一户一策”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积极助力柯坪特色民族文化项目、农文旅品牌建设,推进吴兴区和云和县两地童装童玩产业融合发展。

七、千方百计完善基层治理,建设平安吴兴。始终牢记“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使命任务,突出抓好平安吴兴、法治吴兴建设,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聚焦杭州亚运会,开展护航亚运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高水平实现平安吴兴“十二连冠、夺金鼎”。聚焦“枫桥经验”60周年和“浦江经验”20周年,贯通集成基层智治系统,迭代实施网格员队伍“全面成长计划”,加快建设全区生态联勤警务中心,持续丰富吴兴治理元素。聚焦安全生产,持续开展排查整治,全力以赴“遏较大、降一般”,妥善做好防汛抗旱应急准备。争创“八五”普法中期优秀县区。

八、千方百计建设文化强区,筑牢精神高地。始终牢记“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使命任务,着力守好湖城根脉,推动农商旅文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强化全域文物前置勘探,提升丝之源、茶之源、书画之源影响力,加快区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综合提升。聚焦文化发展,做好电影拍摄、图书出版、歌曲创作,举办浙江诗词大会,打造陆羽茶文化等地方品牌IP。推动文化惠民,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持续开展群众文化“三送一走”系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九、千方百计强化党建引领,擦亮发展底色。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大抓基层、大抓作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制度,常态用好季度测评、“一件事”擂台赛、积分制考核等比拼载体, 完善“一线”培养使用干部工作机制,树牢“靠作风吃饭、凭实绩说话”鲜明导向,以干部敢为带动各项工作奔跑赶超、争先进位。

全力培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争当革命老区践行“八八战略”新标杆

遂昌县委书记 胡刚

遂昌县是浙西南革命历史重要发源地,也是山区26县之一。过去20年,在“八八战略”正确指引下,遂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新的时期将科学运用好“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基本路径,聚焦培育和提升山区发展相对优势,全力推进县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县。

一、“八八战略”引领山乡巨变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全县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8.09亿元跃升至2022 年的172.75亿元,年均增长10.2%,高出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经济平均增速达8.91%,高出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位居山区26县第一。

“八八战略”指引遂昌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新探索“天工之城·数字绿谷”建设,金属制品、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提升,元立集团等一批优秀企业发展壮大,荣获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金名片。

“八八战略”指引遂昌协调发展,家园面貌精彩蝶变。实施“三城”组团发展战略,先后实施25个区块城市有机更新,接续推进下山脱贫、大搬快治、大搬快聚等民心工程,累计引导搬迁5.5万人。深化实施“千万工程”,率先开展洁净乡村、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创成全市首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省首批大花园示范县。

“八八战略”指引遂昌绿色发展,生态价值有效转化。扎实推进“811”生态环保行动等举措,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3.64%,位居全省前列,全域出境水质提升至Ⅱ类以上,持续推动GEP和GDP双向转化,创新探索全域旅游、农村电商、林权贷款贴息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八八战略”指引遂昌开放发展,对外通道持续拓宽。全力破解交通瓶颈, 公路总里程提升至1761.3公里,龙丽高速、衢宁铁路、遂龙线、峡湖金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用,衢丽铁路、528国道、遂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全面推进,在南湖、诸暨、桐乡、上海等地建立发展“飞地”,有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八八战略”指引遂昌共享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力打造“学在遂昌”品牌,创成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加快建设“健康遂昌”,创成国家卫生县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打响汤显祖文化县域品牌,文化礼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

二、全力培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遂昌作为资源要素十分紧缺的山区县,尤其要聚焦运用“八八战略”优势理论,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在重要领域创造优势、巩固优势,推动县域发展整体跃升。

加快培育和提升产业优势。坚持工业经济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既要精准破题产业链迈向中高端的结构短板和关键环节,努力提升现有产业竞争力;又要坚定推进“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聚焦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方向,全力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倍增发展,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和提升创新优势。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探索财政资金、国资国企、社会资本多方参与投入机制,推动政策、资源、人才向创新主体集聚,激活各领域创新基因、巩固创新优势,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遂昌高效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县域。

加快培育和提升区位优势。以交通先行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抢抓衢丽铁路、义龙庆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机遇,更加有效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遂昌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能力,努力实现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

加快培育和提升营商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从“政府视角” 向“企业视角”转变,不折不扣落实各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真刀真枪破解企业发展堵点难点,真心实意关心支持企业家,努力打造具有遂昌辨识度的营商环境改革样本,打造实至名归的“营商环境最优县”。

加快培育和提升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大县向高效生态农业强县迈进,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加快培育和提升文化优势。增强传承发展好川文化、汤显祖文化、红色文化等县域优秀文化的自信自觉,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加速推动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三、争当革命老区践行“八八战略”新标杆

新时期,遂昌县将把推进“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作为检验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准,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和三个“一号工程”,努力取得遂昌家园建设更大成果,争当革命老区践行“八八战略”新标杆。

在实施工业强县首位战略上出成果、创示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开展“宜商快手·实干争先”竞赛,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常态化,力争50亿级乃至百亿级项目取得突破。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六大攻坚行动”,全力推进龙板山二期开发和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加快推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争创“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全力培育雄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动优质企业上市。

在发展山区特色数字经济上出成果、创示范。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全力推进“天工之城·数字绿谷”建设,建成投用晶盛星河软件研发基地、西山驿双创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等项目,加快招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大力培育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推动省级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取得突破。

在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出成果、创示范。扎实推进县域高中特色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服务产业、帮助就业的职业教育,全力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制定实施人才科技服务十件实事,加快招引培育县域紧缺、企业急需的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平台量质齐升。

在破解对外开放重大制约培育“地瓜经济”上出成果、创示范。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扎实推进山海协作,培育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支持发展在外“遂昌人经济”。加快推进交通强县建设,开工建设义龙庆高速遂昌段、S215遂昌新路湾至大桥段改建工程,大力推进经开区铁路专用线、金(遂)南铁路等项目前期,以更大力度争取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落地。

在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打造现代山水城市典范上出成果、创示范。实施新一

轮“大搬快聚”政策,持续推动人口向县城集聚。深入推进城乡现代社区建设, 加快创建省级引领型未来社区。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征迁,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加快城市更新区块开发建设,打造精致紧凑型城市。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加快推进林业碳汇资源开发,积极创建四星级“无废城市”,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

在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上出成果、创示范。迭代深化“千万工程”,统筹推进省级和美乡村、未来乡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加快谋划培育能导流引资的文旅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城、竹产业共富小微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倍差,深入推进“共富123行动”试点项目,持续做好“共富工坊”赋能文章。

在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上出成果、创示范。推动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创新在建工程农民工工资专户数字监管。先行开展异地搬迁人员医疗保障待遇试点,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高质量开展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全面建设康养联合体。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乡危房解危工作。深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制定实施汤显祖文化活化利用规划,全力打造汤显祖文化县域品牌。

在建设平安遂昌、法治遂昌上出成果、创示范。深化“枫桥经验”,推广新时代“民事村了”工作法,加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入开展“终本案件出清”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创建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全面提升县域本质安全水平,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安全生产固定检查日”机制,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深刻领会“八八战略”精髓要义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

胡侠

浙江省林业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文化传承发展”专题学习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情况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八八战略”的精髓要义和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内涵,更加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思,与大家交流三方面的想法。

一、思想认识再提升,深刻领悟“八八战略”的精髓要义。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揭示了“八八战略”的形成历程和全局意义。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悟“八八战略”的精髓要义。

深刻领悟“八八战略”蕴含的政治感召力。“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生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精彩蝶变,从省域层面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无比正确、无比光明。我们要在循迹溯源中,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有效贯通起来,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深刻领悟“八八战略”蕴含的思想穿透力。“八八战略”深刻回答了怎样在省域层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等时代课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域层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我们要深刻领悟“八八战略”蕴含的战略思维、系统观念、为民情怀、前列意识、问题导向、务实作风,一以贯之地深入落实到浙江林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深刻领悟“八八战略”蕴含的实践变革力。“八八战略”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开出的是从长远和根本上破解浙江高质量发展难题的良方。浙江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只要用好“八八战略”这个制胜法宝,就能打开发展思路、找到突围出路、拓宽前进道路。我们要不断从“八八战略”中找到过河的“船”和“桥”,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

深刻领悟“八八战略”蕴含的文化内驱力。“八八战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赓续浙江的历史传统、人文优势和文化基因,蕴含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让浙江的发展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更为深层持久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指出了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充分激扬“八八战略”蕴含的精神力量,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二、锚定目标再发力,推进“八八战略”在浙江林业领域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

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聚焦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对推进“八八战略”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全面落实全会部署要求,推进“八八战略”在浙江林业领域得到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

聚焦先行示范,加快打造标志性成果。以着力打造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为目标,细化实施“八大行动”,全力推动浙江林业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前、作示范,全面助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在美丽中国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突出文化引领作用,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广泛传播生态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凝聚更强大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

找准基本路径,推动实践探索再深化。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开放作为必由之路,依靠创新深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的新动能;以改革攻坚啃硬骨头,破解制约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提升扬长补短、放大优势,加强林业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更大的发展牵引效应。

坚持统筹兼顾,全力做好当前重点工作。2023年已经过半,当前各项工作都已经转入“下半程”冲刺发力阶段。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目标圆满完成,以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推进“八八战略”创造性贯

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的成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压紧压实责任,落实落细措施,严密防范森林火情和林业安全生产事故,维护林区平安和谐稳定。

三、能力作风再锤炼,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推进“八八战略”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能力素质和作风形象。要在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以高度的使命责任感展现一线担当、创造一等业绩。学思践悟强本领。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悟“八八战略”的精髓要义,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驰而不息转作风。持续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以身作则、以行立言, 不断激发正风肃纪的正能量。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减轻基层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推进落实。

实干担当优成绩。树立激励担当的“正导向”,用好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激励担当的组合拳,营造“干净加干事、干事且干净”的浓厚氛围,推动工作往深里抓、往实处走,干出新气象、干得更出彩。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打造一流的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施勇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作出“八八战略”系统部署,推动浙江在省域层面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引领浙江开启了伟大变革之路。“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在“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委关于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情况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地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望和大爱。

一、“八八战略”是定盘星,指引我们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杭州路径,努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知之深、爱之切,55次深入实地考察指导,留下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思想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发展和治理上的生动运用。A同志对杭州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中,科技创新方面重要指示包括:建设“创业者的天堂(2002年)”“硅谷天堂(2003年)”“高科技的天堂(2003年)”“投资者的天堂(2004年)”。一系列“天堂”深入、深刻、生动地指明了杭州科技创新的方向,是“八八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杭州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举国”就是合力,即党领导下的科技动员能力,不仅举政府和财政之力,也包括市场多元主体、社会各界之力,综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同发力,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型”是特点,即主动适应新的时代条件、竞争形势和发展阶段,立足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体制是“属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潜能,激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

当前,杭州正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

两院院士大会和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示精神,根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求,杭州新设立国家实验室1家,开工建设“杭州超重力场”“杭州极弱磁场”大科学装置2个,拥有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布局省实验室7家, 新增中央编办批复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打造了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转化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1+2+18+7+N”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框架。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强中杭州占4席,民营企业发明专利10强中杭州占2席。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4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杭州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检视创建工作,依然要如履薄冰,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地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

一是继续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杭州超重力场”“杭州极弱磁场”,支持浙江大学牵头的“原子级制造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地球磁场模拟与监测系统,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牵头的电磁微重力弹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牵头的重离子研发中心等大装置开展预研。

二是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做实“1+18+7”新型实验室体系,全力支持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实现“沿途下蛋”;聚焦孕育和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支持已对接的7个国家实验室浙江杭州基地落地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省实验室聚焦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出好成果,培育新产业。

三是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基础研究是整个创新链的源头。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 D经费的比重分别为15.2%、12.8%、22.7%和18.3%, 2021年我国为6.5%,杭州为6.56%(全省为2.98%),低于国际水平。一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杭州基础研究经费占R D比重争取提高到10%以上。另一方面要进行自主探索,去找科研领域的优秀拔尖科技人员,给予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把“选项目”改为“选人”。

四是建设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和产业转化平台。建好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等13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打造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等8个产业转化平台。

二、“八八战略”是新引擎,引导我们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八战略”中强调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相贯通,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来看,杭州实践走在前列。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新型研发机构杭州极弱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典型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发展模式。杭州极弱磁研究院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了一流创新团队,带来了研究生招生专项指标,建设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转化平台。西湖大学办教育,引进世界一流学者,实施“小同行”评价等创新举措,科学家领衔创办企业估值超百亿元。5月29日, “双一流大学”北航中法航空校园揭牌启用,为浙江第二所“985”大学校区。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来看,杭州面临很大压力。杭州有吉利汽车、零跑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但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杭州极弱磁研究院依托大装置,推动设立国家重大项目,在新赛道上实现科学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角度来看,杭州有基础更要有突破。2004年4月12日,A同志在杭州调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时指出:“科技要不断加强,在文化上也可以多下功夫。”2012年5月,杭州成为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2年3月,在37家集聚类基地绩效评价中被评定为4家优秀之一。目前,迪斯尼、环球影城、乐高乐园等世界主题公园已落户上海、北京等地,杭州尚缺乏重量级的主题公园。

一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增“量”优“质”。杭州在校本科生规模为61.4万人,与广州(148.93万人)、武汉(113.54万人)、西安(83.56万人)、南京

(77.77万人)等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质量加快西湖大学、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等高等教育新生力量建设,积极争取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二是推进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推进阿里云自主研发了飞天(Apsara)系统扩大应用和推广,推进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开展“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ROSC”研发。尤其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功能,加大培育引育力度。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作出贡献。三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主题公园落地。结合大IP,打造诞生于中国的世界级主题公园——狂人国乐园。

三、“八八战略”是路线图,引导我们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高

水平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

“八八战略”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强调指出:要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要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让科研人员“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的获得感”;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科技自立自强, 关爱科研人员,也关心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城市定位,对杭州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杭州发展还是要靠高科技,现代化不靠这个东西不行”,希望杭州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要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科技创新的首要使命、首选任务、核心工作,既要做好0到1的文章,也要做好1到100的文章,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上全面发力、持续发力。

一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力度。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完善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改革试点扩展到全市,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领军型企业建设技术验证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建在“科研第一线,专家集中地”,实现从源头找“概念”,在出处作“转化”。构建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转化生态圈,以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验证中心为支撑,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

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45”行动。加快形成科技成果全过程全周期服务体系,力争2023年实现发明专利产业化1000件以上,技术交易额达1500亿元,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3.5万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线上交易平台建设,打造千亿级“3+N”基金集群,完善科技成果全过程全周期服务体系。

杭州科技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八八战略”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内驱力,为打造一流的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作出更大贡献。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易炼红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A同志针对浙江发展面临“先天不足”和“成长的烦恼”,历时10个月,走遍全省11个市、69个县(市、区)和大部分省直部门单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为浙江制定了作为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开启了伟大变革之路。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一、“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实现伟大变革具有全局意义和时代价值

20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向开放强省、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升,“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全方位整体性提升,迎来了从破解“成长的烦恼”、率先转型发展到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重大跨越。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夯实政治之基,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提供了鲜活范例。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 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给浙江大地带来了精彩蝶变,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亲临浙江,赋予浙江一系列重大使命,浙江的每一处变化、每一点进步、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总书记的关怀指引。20年来,浙江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作为重要政治检验标准, 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奋斗,让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成为浙江鲜明标识。20年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有力例证,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必然性、实践必然性,充分证明了核心就是力量、就是方向、就是未来。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点亮理论之光,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八八战略”是省域层面对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蕴含着极具开创性、前瞻性、洞察力的发展理念、战略思路和思想论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持续打开理论付诸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再付诸实践的螺旋上升通道,创新性构建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与形成提供了重要“源头活水”;持续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独特优势,全面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坚决守好“红色根脉”,立足浙江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形成了一大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持续深化科学理论指引下的实践创新,数字浙江、美丽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先行示范,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20年的生动实践,从一个省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和实践的光辉历程,为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生动案例和鲜活教材。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提升发展之道,率先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实践的生动图景。

“八八战略”是针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进行的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探索,扎实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

实践。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制度型开放引领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高水平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赋权扩区,宁波舟山港“硬核”实力显著增强,义新欧班列持续提能增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红船精神广泛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城市创建全国领先,浙江文化金名片持续擦亮,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文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实施四轮“811” 生态环保行动,全域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 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河长制等全国推广,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坚持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唱好杭甬“双城记”,深化推广“义乌

发展经验”,推动山区整体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深化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系统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20年的生动实践,从根本上重塑了浙江的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机制,为浙江蹚出了战略目标先达、思路理念先导、体制机制先发、改革

创新先为、开放效应先显的现代化路径,指引浙江率先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开辟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之路。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创新制度之治,有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八八战略”着眼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强调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推动浙江成为群众最有安全感、司法文明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20 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党建统领问题管控机制,打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系列组合拳,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勤廉并重的新时代党建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制度优势,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先后部署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重大改革,推动形成“亩均论英雄”、特色小镇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品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国有经济跃上新台阶,完成国家级改革试点432项,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彰显;以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牵引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迭代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后陈经验”等基层民主实践,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全球首个互联网法院,2022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9.3%。20年的生动实践,引领浙江找到了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找到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浙江实际的党建统领省域治理总方略,找到了发挥制度优势塑造发展胜势的成功之道,以“浙江之窗”向世界展示“中国之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坚持人民至上回应人民之盼,充分展现了伟大思想同群众实践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 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在改善民生福祉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为核心探索各类共同体建设,居民主要健

康指标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幅跃升;在尊重群众首创中最大限度保护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浓厚氛围,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创富的激情活力持续迸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凝聚群众智慧力量,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画好“同心圆”,扩大“朋友圈”,全面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20 年的生动实践,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深刻改变了浙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路格局,全方位提升了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动展现了伟大思想同群众实践相互激荡迸发出的改造世界、创造奇迹、造福人民的强大力量。

20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亲历了“八八战略”带来的精彩蝶变,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人民、浙江大地的真挚感情和关心厚爱,更加深刻感受到总书记的高超智慧、宏阔视野、为民情怀,发自内心地认同“八八战略”、拥护“八八战略”、践行“八八战略”。我们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八八战略”中深刻体会到,“八八战略”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对于浙江具有极端重要性、全局引领性和长期指导性;深刻体会到,“八八战略”是运用“优势论”、“两点论”、“重点论”的典范,创造性解决了浙江的“先天不足”和“成长的烦恼”,创新性塑造了浙江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制胜未来新优势,贯穿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深刻体会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必须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既是20年浙江学习和实践的深刻体会,也是“八八战略”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

二、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取得更大成果

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独特优势,认识再提升、实践再深化,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立足时代方位,推动思想认识再提升。

“八八战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我们要深刻认识“八八

战略”的丰富内涵、独特优势、时代价值、历史意义,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更好彰显“八八战略”强大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必须在政治站位上彰显感恩奋进的新高度,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主动、精神主动;必须在内涵定位上深化统揽全局的新认识,一以贯之地把“八八战略”落实到浙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坚定方向不偏航、保持定力不动摇、接续奋斗不懈怠;必须在实践探索上明确走深走实的新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深刻全面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璀璨的真理光芒和独特的思想魅力;必须在战略指向上拓展示范引领的新使命,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上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当先锋、打头阵、作示范;必须在精神追求上确立争先创优的新坐标,永葆争先创优的强烈意识,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找准基本路径,推动实践探索再深化。

创新改革开放是浙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是关键一招,开放是必由之路。创新、改革、开放是内核相通、机制相连的有机整体,惟有创新破难、改革破题、开放破局,才能发扬优势、再塑优势、放大优势,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要以创新深化扬长补短、放大优势,依靠创新深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以改革攻坚扬长补短、放大优势,始终领改革风气之先,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持续擦亮活力浙江的鲜明标识,加快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省;以开放提升扬长补短、放大优势,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有机统一,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要把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作为一个大系统,全面构建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新体系、新机制,着力构建创新改革开放贯通全域的战略体系,打造一体推进的战略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三个“一号工程”突破带动的战略格局,不断放大创新改革开放倍增裂变的整体效应。

聚焦示范引领,加快打造标志性成果。

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探索,必须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示范推广性、战略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

更加生动地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一是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域实践范例,在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打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样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组合拳,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重要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深化“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建设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先行省,在“两个健康”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打造“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的实践范例,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推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 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共同富裕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五是打造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省域实践范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渠道作用,构建完善特色鲜明的政协协商工作体系,争创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先行省,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六是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实施中华文明浙江标识行动,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全力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七是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和循环经济“991” 行动计划升级版,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标提速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高水平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推动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率先构建形成全域共富大美新格局,在美丽中国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八是打造高水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示范区和法治中国示范区,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九是打造新时代勤廉浙江,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打好激励干部担当组合拳,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巩固拓展新时代“后陈经验”,争创高质量正风肃纪反腐的省域范例,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构建“八八战略”再深化再落实制度机制,形成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生动局面

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踔厉奋发立潮头,以更加完善的制

度机制、更加过硬的能力担当、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 走深走实。

健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完善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落实机制,全面深化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完善“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常态长效制度机制, 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 推动“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信仰、处处见效于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

构建走深走实、善作善成的闭环机制。

完善党建统领抓落实机制,构建全省市县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八八战略”综合评估机制,数字赋能构建闭环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综合考核机制,推动干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抓好落实。完善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机制,把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目标参照系和发展坐标系、破题最新解和系统最优解、惠民可及度和为民满意度、使命引领力和责任驱动力有机统一,不断把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愿景图转化为实景图。

锻造实干担当、攻坚破难的硬核能力。

健全学习能力提升机制,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深化全覆盖的“八八战略”系统学习培训。健全实践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干中学、学中干”。健全调研能力提升机制,深化“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不断提高依靠大调研解难题、促落实的质效。健全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深化容错纠错激励担当专项行动,健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长效机制,以干部敢为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永葆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奋斗精神。全面提振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激活敢想敢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全面提振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精气神,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士气、勇气、锐气、底气。全面提振团结奋斗、实干争先的精气神,树牢“不在上游就是下游,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注重实际、推崇实干、务求实效,汇聚全省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磅礴力量。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续写人大履职新篇

陈波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迎来了从破解“成长烦恼”、率先转型发展到“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重大跨越。

2023年7月10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召开,对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这是浙江发展历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为浙江在新征程上蓄力再出发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连日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常委会及机关贯彻落实举措;召开“纪念‘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共话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思路举措。全省各级人大迅速跟进,兴起了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热潮。

为生动展示“八八战略”科学指引下我省人大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发生的精彩蝶变,激励全省各级人大以实干争先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为奋力谱写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华章贡献智慧力量,本期杂志推出纪念“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专刊,以飨读者。

深学深悟 笃信笃行 续写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新篇章

衢州市柯城区委书记 蒋国强

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充分展现了省委一以贯之的政治定力、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系统深入的战略谋划,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统一了意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八八战略”是政治上的“指南针”,为我们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抓手;“八八战略”是理论上的“大宝库”,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厘清了脉络、提供了教材;“八八战略”是实践上的“公开讲话”,为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路径、指引了快车道。“八八战略”根植于浙江实际,既引领过去,也指引当下未来,是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需要我们在政治上紧紧跟随,在理论上笃信笃行,在实践上不断深化。柯城区把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主题教育“先行一步”结合起来,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千万工程”20周年、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我们当前正在做的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以“释放新活力、提升首位度”为总抓手、总目标,坚决扛起时代新使命,不断续写发展新篇章,奋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一、“八八战略”引领发展之道,要求我们坚持“大抓产业”发展路径。深入践行“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将项目大提升大突破作为推动柯城大发展大跨越的强劲动力。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拓展平台空间。加快推进凤凰山片区、大平山工业集聚点连片治理工作,持续深化高耗低效企业整治,为更多“大好高”标志性项目落地腾出空间。聚力产业集聚成势,全面开展招大引强。围绕光电和智能制造产业,瞄准高产出、高效益企业,实施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建立月度晾晒等工作机制,大力招引税源型企业。对于已招引众铭安、梵西科技等一批光电产业大项目,做好服务保障,力争早日达产。

提档加速城市经济。聚焦数字经济、楼宇经济、美丽经济、健康经济等新业态,深入实施平台赋能、招大育强、数字经济提质、楼宇经济培育、美丽经济升级、传统转型、外贸提档、市区融合等城市经济发展“八大行动”,重点

突破、整体跃升,加快推进城市经济规模壮大、模式创新、能级跃升、效率变革。

精准赋能项目建设。进一步聚焦项目“主战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特别要深化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推进机制,坚持将“比拼赛场”搬到项目现场,实行逐个项目观摩过筛、点评问诊、现场破难、现场推进、次月回头看等有效机制,确保形成工作闭环。

二、“八八战略”指引创新之变,要求我们激活“改革攻坚”发展引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松劲,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柯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我们将进一步聚焦改革“牛鼻子”,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行动,加快打造标志性成果,营造抓改革工作的浓厚氛围。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对标“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目标,围绕优化提升“五大环境”,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持续深化“礼法融治”等特色改革做法,进一步打响“办事不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营商环境品牌。

确保各项改革落地落实。“邻礼通·三民工程”基层治理改革、“村改居” “社改股”改革、农村“三块地”改革、基层智治改革、行政区划调整等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或重大改革工作,由区领导领衔,亲自研究、专题部署、督促推动,确保各项改革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促进改革试点尽快落地。放眼全局、拉高标杆,深入研究国家省级政策, 认真分析柯城创新优势,推动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延包试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等一批层级高、含金量大、影响力强的国家省级改革试点尽快落地,努力为全省、全市贡献更多的经验做法。

三、“八八战略”深化制度之治,要求我们夯实“和谐稳定”发展基础。坚持筑牢基层稳定大局不懈怠,将平安稳定作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前提保障。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持续迭代推广“邻礼通·三民工程”,把做深做实“邻礼通·三民工程”贯穿基层组织建设全过程,不断走深走实群众路线。特别是结合省委“四大”活动,依托乡、村、格三级组织体系,实施“敲门行动”,走村入户摸清户情民情,解决群众合情合理诉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各类矛盾纠纷、问题隐患化解在基层一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持续深化治理模式。纵深推进综合整治“六大行动”和农村基层“三乱”

问题专项整治,从严查处村(社)干部插手工程、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问题。持续开展软弱后进村(社)党组织整固提升工作,进一步用好“1+1+1”帮扶机制,深化实施村(社)“领头雁”培育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数得着、叫得响、过得硬的“头雁”,实现基层组织全面建强、全面过硬。

不断提升安全水平。进一步聚焦平安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目标任务,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持续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建设施工、工矿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并对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及时开展“回头看”检查,推进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常态清零。

四、“八八战略”开辟风气之先,要求我们培养“变革重塑”发展队伍。坚持能力提升不止步,将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着力锻造一支实干担当、攻坚破难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树牢鲜明导向。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坚持、八个不”选贤任能导向,进一步夯实“选育管用爱”全链条管理机制,加大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落实力度,坚决主动调整不胜任现职岗位的干部,全力破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问题,让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干部有平台、干成事的干部有地位,进一步点燃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提升变革能力。持续迭代优化“周一夜学”等载体,延伸创设模块学习小组机制,择优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城市经济、全域旅游、项目建设等学习小组,通过导师帮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相关领域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后备干部。

持续争先创优。用好用活乡街大比拼、部门比晾晒、村社擂台赛等比拼晾晒机制,引导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加大内部比拼晾晒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赛马”比拼,进一步浓厚全区各层面的比学赶超氛围。

柯城区将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激发奋进之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作出更多柯城贡献。

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展现人大更大作为

2023年8月16日至17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杭州召开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暑期读书会。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题,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为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人大力量。本文摘取各交流发言单位的特色做法以飨读者。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

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贡献人大力量杭州市人大常委会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部署,聚焦示范引领、扛起头雁担当,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扎实推动新时代杭州人大工作干在先、走在前、创一流。

强化凝心铸魂,全面推进“四个机关”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把全面推进“四个机关”建设作为主要抓手,高标准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学深悟透、细照笃行中铸牢忠诚、感恩奋进、实干争先。

强化服务大局,全力助推三个“一号工程”。紧扣省委三个“一号工程” 和杭州市委“打好经济翻身仗”等重大部署,找准人大依法履职的结合点、切入点,用活用好人大法定职权,切实与党委中心工作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推进。

强化担当作为,全面助力“冲刺亚运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紧扣“举办一届成功亚运会”这一重大目标,躬身入局、挺膺担当,全力以赴助推打好亚运攻坚仗。

强化守正创新,全方位多途径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向发力、互融共促,更加有效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渠道作用。

知行合一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凝心聚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 落地落实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

立足人大的职能优势、工作特点、履职方式,在全局中谋划、在大局下行

动、在大事上作为,是宁波人大换届以来行权履职的鲜明导向。

把牢第一要务,靠前行动抓落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自觉做到主动作为、靶向发力。省、市“新春第一会”后,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专项行动,以人大担当服务发展大局。

扛牢第一责任,创新驱动抓落实。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在守正创新、变革立新中发挥制度优势、履行人大职能。在调查研究上用新招,在依法行权上开新局,在代表履职上出新绩。

树牢第一标准,统筹联动抓落实。把让党委放心、让人民满意作为人大工作根本标准,注重系统观念、协同理念,凝聚一体推进的强大合力。坚持闭环化推进,坚持体系化推进,坚持数智化推进。

聚焦示范引领聚力实干争先

以人大新作为助推“八八战略”温州新实践温州市人大常委会

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一以贯之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更加坚定一脉相承坚持和发展总书记关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自觉,更加坚定一马当先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行动自觉。

牢记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全力推动“八八战略”温州实践。以感恩奋进之心投身“八八战略”新实践,以依法履职之效护航“八八战略”新实践,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人大工作。

紧扣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关键任务,着力展现人大在打造“重要窗口” 中的担当作为。聚焦创新深化,助力建设科创高地。聚焦改革攻坚,助力优化营商环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对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作了重要部署,也为人大走好新征程、实现新作为指明了方向路径。

人大因民而生、为民而兴,只有站稳根本政治立场,密切联系人民、忠实代表人民,才能把人大与人民群众物理距离近的天然优势更好转变为心心相印的现实优势。

服务中心大局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只有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这个最大的大局来用好“联群网”,才能确保人大履职行权不断顺应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

代表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构建运行“联群网”的基础在代表、活力靠代表,只有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才能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落到实处。

建设“联群网”重在坚持、要在常态、贵在深化,只有加强机制保障,才能切实做到联而有力、联而有用、联而有效。

感恩奋进守正创新

推动嘉兴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嘉兴市人大常委会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中心大局,深耕主责主业,持续推动“八八战略” 在嘉兴走深走实。

以更高的站位,把“八八战略”蕴含的厚重政治分量转化为进一步感恩奋进的政治自觉。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八八战略”所蕴含的政治感召力、思想穿透力、实践变革力、战略指引力和文化内驱力,进一步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履职各方面、全过程。

以更宽的视野,把“八八战略”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转化为进一步提升履职质效的路径举措。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八八战略”所蕴含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工作方法,把系统谋划工作与点上创出特色相结合,推动人大履职提质增效。

以更实的方式,把“八八战略”蕴含的深厚人民情怀转化为进一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嘉兴实践。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八八战略”深厚的人民情怀,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到人大履职的各个环节。

树牢争先意识强化履职担当

助力绍兴勇当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排头兵绍兴市人大常委会

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系统总结了“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提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生动实践的规律性认识,突出强调了新征程上续写“八八战略”新篇章的任务要求,议题极其重大、意义十分深远。

站在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示范引领的新使命,省委全会部署打造九大标志性成果,绍兴市委全会谋划“五创图强、四进争先”,要求我们“既要勇敢立潮头、还要永远立潮头”。绍兴市人大将全面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

神,敢为善为、图强争先,为绍兴勇当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排头兵,贡献更多人大力量。

要感恩奋进,更好地溯源铸魂。要实干担当,更好地服务大局。要守正创新,更好地促进良法善治。要尊崇民意,更好地回应人民期盼。要面向基层,更好地探索基层民主实践。要敢为善为,更好地提升履职能力。

学思践悟“八八战略”奋力打造示范成果金华市人大常委会

紧扣中心之要,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金华全市乃至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等重要指示要求,围绕规划编制这个都市区发展龙头强化机制保障。进一步锚定总书记对金华提出的“实现发展的新跨越”的明确要求,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战场打好履职组合拳。进一步遵循总书记“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动力,金华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要进一步总结和深化”等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内陆开放这个金华发展的“棋眼”做深监督文章。

紧扣民生之盼,全力助推共同富裕成果可及可感。聚焦传承“千万工程” 宝贵经验,致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聚焦放大人文优势,致力擦亮八婺文化标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致力推动办好民生实事。

紧扣制度之治,全力助推民主法治建设见行见效。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优”无止境步步为“营”

努力以法治之力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衢州市人大常委会

我们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以法治之力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着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标志性成果、“重要窗口”的亮丽金名片。

制度供给要再加大,筑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法治基石”。保护市场主体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棋眼”。依法平等保护各个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首先要“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促进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协同推进。

监督服务要再聚焦,擦亮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法治底色”。依法有效开展监督,督促政府找准角色定位,提升政策服务水平,构建新型“亲清”政商

关系。

代表作用要再彰显,激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法治活水”。积极引导代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提出议案建议,发动代表参与相关监督活动,连续多年向各级人大代表发出倡议,引导争当营商环境监督员、信息员、服务员。

服务大局勇担当靠前履职善作为

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中贡献人大力量舟山市人大常委会

今年以来,省委把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基本路径。根据省市部署要求,舟山市人大第一时间启动人大助推三个“一号工程”系列履职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自贸区条例实施专项监督、商事审判监督、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查监督、海洋检察监督、全民健身工作监督等组合拳。

坚持以精准履职强化监督效能。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以监督的硬核成果全力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坚持以上下联动提升整体合力。丰富代表联络站活动载体,强化基层人大工作保障。

坚持以人大代表引领全民参与。持续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发挥各专工委专业优势,引领全社会广泛参与。

下一步,将注重贯通协同联动,增强人大履职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全力助推三个“一号工程”走深走实。

聚焦中心大局依法履职尽责

在助推三个“一号工程”中展现人大作为台州市人大常委会

台州市各级人大以省委全会提炼的实施“八八战略”八个方面的规律性认识为指引,全力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在把握大逻辑中明确方向。深刻领悟“八八战略”与三个“一号工程” 的关系。深刻领悟三个“一号工程”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刻领悟三个“一号工程”与人大履职的关系。

坚持在融入大场景中依法履职。注重在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的大场景中彰显人大的特色和优势、展现人大的担当和作为。

坚持在工作大统筹中发挥作用。注重人大资源和人大工作的全面统筹,有效发挥人大的助推保障作用。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发挥平台的支撑作用,发

挥各方的协同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畅通民意汇集处理的大通道,进一步打好人大依法履职的“组合拳”,进一步寻求服务中心大局的新作为。

坚持以学促干聚焦以干践学

努力打造基层人大工作的山区样板丽水市人大常委会

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省委召开十五届三次全会以战略“落子”激活整盘棋局,与总书记对浙江发展的殷切嘱托是一脉相承的。今年暑期读书会,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就如何贯彻好省委的战略部署,落实好全省基层人大工作座谈会的目标任务,接续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鼓足了干劲。会后,我们将深学细悟、真抓实干,努力打造更多具有丽水辨识度的工作成果。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推动党的建设与人大业务相融合,提升人大系统的统筹力。

以服务中心为首要,推动依法履职与夯实基础相融合,提升履职行权的向心力。

以规范提升为目标,推动工作创新和讲好故事相融合,提升人大工作的影响力。

以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队伍建设与阵地建设相结合,提升基层人大的战斗力。

学深悟透 感恩奋进 实干争先 奋力书写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青年篇章

团十九届中央委员、团浙江省委书记 周苏红

(2023年9月20日)

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关怀重视,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共青团坚决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学深悟透、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与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结合起来,与始终秉持“忠诚敏锐活泼实干”重要要求结合起来,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

一、坚持学深悟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推动中国青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我们带着坚定信仰学、怀着深厚情感学,把稳正确方向、把准精髓要义、把牢目标要求,切实理解把握内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刻把握重要讲话蕴含的深厚政治分量。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 亲自带头研究青年问题、出台青年政策、推动青年工作,对青年一代给予充分信任、对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令我们倍感温暖、倍受鼓舞。我们要始终保持政治主动,学出政治忠诚、学出担当实干、学出深厚情怀、学出斗争本领,始终走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最前列。

深刻把握重要讲话蕴含的深邃理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最新丰富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理论主动,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相互转化贯通。

深刻把握重要讲话蕴含的深远战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着眼全局、立足根本,突出强调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鲜明提出加强对广大青年政治引领的任务,清晰标明激发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主线。我们要始终保持历史主动,紧紧围绕“政治学校、先锋力量、桥

梁纽带、先进组织”的定位,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变革性实践、实现突破性进展、打造标志性成果、创造示范性经验。

深刻把握重要讲话蕴含的深切青年情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从扎根立足青年出发、从联系服务青年入手、以团结引领青年落脚的内在逻辑,正本清源地引导我们深刻理解青年工作的群众导向。我们要始终保持实践主动,敏锐感知青年,密切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扎实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

深刻把握重要讲话蕴含的深重信任期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团干部应有的成长观念、能力要求和政绩导向。我们要始终保持革新主动,在守根铸魂、清醒坚定的信念中坚守初心,在求真务实、动真碰硬的作风中彰显担当,充分展现出浙江团干部“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价值追求。

二、坚持感恩奋进,深情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浙江共青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整体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提出了“忠诚敏锐活泼实干”重要要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契合统一的,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为浙江共青团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性变革指引了正确方向、科学道路。

始终保持忠诚于党、为党育人的政治本色,浙江青少年紧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我们持续深化青少年理论武装,擦亮“青年大学习”“8090和00 后宣讲团”等品牌,蓬勃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域推动青马工程提质扩面,深入探索构建党团队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着力建强网上宣传阵地,团的引领力显著增强。

始终保持听党指挥、跟党奋斗的行动自觉,浙江青少年建功大局的实战实效更加凸显。我们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优良传统,不断丰富“青字号”品牌的时代内涵,携手青年参与山海协作、勇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先锋,打造了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浙江青年建功群像,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始终保持扎根青年、服务青年的价值追求,浙江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发展环境更加优渥。我们紧扣服务青年工作生命线,深耕“希望工程”“12355”等品牌,依托4个“亲青”等项目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实“面对面”等载体做好发声代言,扎实推进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实现浙江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更好地发挥了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始终保持向党看齐、勇于革新的鲜明品格,浙江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实践步伐更加深入。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从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到重点攻坚两新领域建团,从加强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到迭代深化“双网互动”团建工作,从率先突破县域基层组织改革到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团青学少改革协同发力,在深彻锻造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始终保持勤廉并重、担当实干的良好风尚,浙江团干部清澈纯粹的作风形象更加彰显。我们定期开展作风形象大讨论,积极探索直选、公开招选、党团联合遴选、“专挂兼”相结合等路径,以“大脚掌走基层”“我为青年办实事”为牵动落实密切联系青年机制,系统推进团干部作风建设,团省委示范执行改进作风“十严禁”“十带头”,在团内凝聚了大兴实干之风、大抓工作落实成为浙江团干部的普遍共识。

三、坚持实干争先,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省域实践取得更大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省域实践中走在前、作示范,在全面落实团十九大部署上走在前、作示范,以实干争先的奋勇姿态奋力书写“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青年篇章。

在引领带动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打造面向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省域实践范例为目标,打响“浙青年·爱学习”系列学习品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入魂。高水平构建“红色根脉”守护者培育体系,用好“青年大学习”“浙里潮音”“青云计划”等载体,组织发动“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红领巾巡讲团”等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宣讲。充分发挥“青春浙江”全媒体矩阵优势,创作推出优质宣传文化产品,让宣传宣讲重要讲话精神蔚然成风。

在团结动员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深化推进青年创业创新行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青年携手共同富裕先锋行动、亚运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组织动员青年坚决扛起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使命担当,在助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中发挥先锋力量。扎实推进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迭代升级青年发展综合指数指标体系,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市县建设,努力促进和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在持之以恒全面加强共青团和团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持续深化团的领导机关改革,加强所属单位规范管理,以建设“基层团建强基指数”为牵动,协同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和城市社区改革,系统推进青学少各领域改革。对标全面从严治党经验做法,一体推进作风建设三年行动和“浙里青廉”工作走深走实,带动团员先进性全面提升、团组织建设全面过硬。

一张蓝图绘到底 宁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历程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 代莉

“八八战略”是浙江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引领浙江发展、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略。20年来,宁波历届市委全面落实A同志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宁波实际,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以“两个先行”引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目标阔步前行。

一、立足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步伐

2003年7月,A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的“八八战略”,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宁波发展指明了新航标。宁波市委坚决落实A同志要求宁波在贯彻“八八战略”中“打头阵、做先锋、领跑示范”的期望和要求,团结带领宁波人民,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六大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巩固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深化科教兴市和文化大市建设,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奋勇前进。

根据“八八战略”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宁波深入挖掘港口资源、全面发挥开放优势,明确提出要以“港桥海联动”和“内外联动”推动宁波实现新发展。在A同志高度关注和亲自推动下,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快速推进。2006年1月,“宁波—舟山港”名称正式启用。2007年,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935万标箱,是2003年的3.4倍,货物吞吐量达3.45 亿吨,是2003年的1.9倍。

根据“八八战略”提出的主动接轨上海的要求,宁波大力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努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国全省开拓市场、开发资源、扩大投资、对接产业,不断提高宁波对内开放能力。按照“八八战略”提出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宁波不断深化与衢州、丽水、舟山三市的联动,出台《宁波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工作规划(2006—2010年)》等文件,推动帮扶方式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由“输血”改为“造血”,取得良好成效。

按照“八八战略”提出的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市委多措并举,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先后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一系列特色经济区域荣誉称号。2007年,宁波2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贡献了宁波力量。

市委提出了“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思路,以“百千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不断推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科教兴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落户,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建成开学,宁波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严重冲击,给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宁波带来严峻挑战。宁波市委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六大提升”发展战略,在应对危机中把握机遇,在解决困难中开辟新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

市委积极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走出阴霾。按照“八八战略”提出的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市委审时度势,明确“保增促调”的应对策略和处理好转型与增长、内需与外需、政府与市场三个关系的工作思路,制定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构建“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开放新格局,联通国内国外,开辟广阔市场。经过努力,到2009年9月,宁波已基本走出危机阴霾,成为国内走出危机最早、经济复苏最快、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市委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2008年,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推进力度,优化需求结构,增强发展动力。2009年,宁波连续第三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市委深入践行“八八战略”蕴含的以人为本理念,持续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2008年,宁波将养老、医疗等保险统一捆绑式参保,费用由用人单位缴

纳,在全国首开外来务工人员个人不缴费的先河。2010年,宁波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试点城市。

市委坚持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推进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这一时期,“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城市形象提炼形成,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宁波书城建成投用,城乡“15分钟文体活动圈”全面形成,建成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9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二、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宁波市委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坚定不移深入贯彻“八八战略”,根据省委“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实施“六个加快”“双驱动四治理”发展战略,推动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制造强市”、“美丽宁波”,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造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上迈出坚实步伐。

提高开放水平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宁波不断提升制胜优势的重要路径。市委始终准确把握宁波独有的区位特点,把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作为宁波发挥开放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重要路径。2015年,宁波承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举办“欧洲·宁波周”等重要经贸活动, 共同发表《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城市合作纲要》。2017年9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2017年发布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指定宁波作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之一,标志着宁波拓展与中东欧合作有了更高起点的平台。

港口是宁波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重要依托。市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加快推进港口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港口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8月,宁波港集团和舟山港集团整合组建宁波舟山港集团,实现两港实质性一体化。2016年11月,浙江省海港集团与宁波舟山港集团深化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同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的港口,连续8年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全国第3位。到2017年2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式宣布, 宁波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市委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贯彻“八八战略”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谋划推进宁波制造业加快发展。2013年3月,市委出台《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宁波制造”融入“中国制造”大局。2016年8月, 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到2017年,宁波已形成绿色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三大服装基地、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和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866亿元,居全省首位。

市委持续贯彻“八八战略”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13年5月,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提出建设“美丽宁波”的奋斗目标。持续加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力度,打响“蓝天保卫战”,开展“五水共治”、清洁土壤行动,推进生态修复,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开展“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到2016年底,宁波全域拥有国家级生态区(县、市)5个、省级生态区

(县)9个,国家级生态街道(镇乡)96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街道

(镇乡)121个,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阶段

宁波市委深刻认识“八八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始终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推动“八八战略”在宁波结出累累硕果。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宁波视察,称赞宁波有许多“小而精”企业,赞扬宁波舟山港是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市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推动“八八战略”认识再提升、实践再深化,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历史使命,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努力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迎来了从建设港口城市到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大跨越。

市委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聚力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大优强、绿新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家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宁波工业增加值居全国城市第7位,18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1位、第4位,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位。

市委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通过“开放揽才、产业聚智”, 为“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提供科技和人才动力。着力健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世界一流标准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区,构建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实验室体系,推动宁波大学“双一流”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

市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矢志推动宁波舟山港加快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努力把宁波舟山港打造成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和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核心港口。

202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2.5亿吨,连续14年蝉联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箱,稳居世界第3位,分别是2003年的6.8倍和12倍。

为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市委着眼于重塑都市空间、完善都市功能、优化都市品质,提升城市能级,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空铁一体宁波枢纽,打造铁、公、空、水四路并进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以“一带一路”建设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2020年9月24日,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挂牌成立。深度参与区域开放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动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协同发展。高质量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山海协作,助力对口地区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宁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链接内外循环的枢纽功能不断增强。

市委致力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机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法治宁波”建设,为宁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人大代表督事制、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等一批创新经验。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协商议事格局,擦亮“请你来协商”“委员会客厅(工作室)”履职品牌,举办“阿拉甬商有话讲”政企协商会,实施“甬聚”系列工程,充分释放人民政协制度的潜能效能。建立完善党建统领、“四治”融合机制,迭代升级“141”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放大“枫桥经验”“浦江经验” 的价值,创新构建“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创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

事”、工业社区治理模式等基层善治实践。

市委深入贯彻A同志对宁波提出的“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群众呼声,办好民生实事,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聚力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坚持每年把全市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13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2年,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和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9,实现总收入5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双清零”。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

市委深入贯彻A同志对宁波提出的“进一步繁荣港城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建立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道德荣誉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精准触达机制,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获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建设红色文化高地,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全市红色文化新风尚。突出特色繁荣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品牌不断传播,“亦文亦武”之城金名片不断擦亮,累计有23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被命名为“奥运冠军之城”。

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加强理论武装,严明纪律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化“锋领港城”建设,形成“365工作法”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推进“五强”领导班子、“四铁”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清廉宁波体系建设,深化“三交底”廉政谈话制度。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

20年来,宁波历届市委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大逻辑、大原则与宁波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使四明大地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历史性变化,给宁波人民带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满满当当的幸福,从市域层面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波市委将坚持以习近平

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勇担时代大任, 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两个先行”引领下推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奋力续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宁波精彩篇章。

以“八八战略”为引领再创改革开放新胜势 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不断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稳扎稳打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积极为全国发展多探路、探新路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王闻丹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指导工作,先后到金华、绍兴等地开展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既高度肯定了浙江过去发展成绩,又为浙江未来发展明确了目标要求。浙江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用好循迹溯源“公开讲话”,再创改革开放新胜势,持续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提供不竭动力。

一、“八八战略”推动形成省域系统性深层次改革之势让浙江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改革,聚焦资源约束等典型短板,谋划放大“浙江敢为天下先”传统优势,着力推动市场化先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市场环境的优化提升。

“改革”持续放大“浙江敢为天下先”的传统优势。浙江长期走在改革实践的最前沿,创造了全国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比如,20世纪70 年代发源于义乌的“鸡毛换糖”,20世纪80年代初独具一格的“温州模式”兴起,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千家万户搞经营、千军万马闯市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改革对浙江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强调浙江的活力之源在于改革,浙江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把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摆在“八八战略”首位,强调要始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捉虫护花”的态度,多打气鼓劲,为推进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铁心硬手推进改革,敢拆一些“藩篱”、敢破一些“惯例”,不断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谋划开启“浙江奋进走前列”的先行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把“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作为探索实践的核心命题。20年来,历届省委始终把改革先行、走在前列的要求贯穿具体工作始终,树牢“不在上游就是下游,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争先意识,勇当改革开路先锋。比如,2003年在全国率先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坚持不懈的

努力于2018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2005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停征农业税,后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速全国农业税减免进程;2009年,颁布全国首部扩权强县政府规章,全国百强县上榜数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2017年,成为全国唯一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打造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些都是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联系微信3231169,以改革创新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改革”不断开辟“浙江永远立潮头”的全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基础上,对浙江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勇立潮头”的新要求。2020年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赋予浙江“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寄予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殷切期望。选择浙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改革路子,在群众最渴望解决、企业普遍叫好的事情上,持之以恒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打造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特色小镇、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等一大批引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的金名片,为全国改革创新做出示范、提供经验。改革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活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显现,在“两个先行”中的强大制度红利不断释放。

二、“八八战略”推动形成省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之势让浙江与长三角与全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相连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开放,有机结合了浙江内源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开放发展的普遍规律,逐步形成了省域浙江、长三角的浙江、中国的浙江和全球的浙江,锻造了浙江经济的强大韧性。

“开放”推动浙江发展空间的纵深跃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开放大省建设,创新性阐释“浙江人经济”“地瓜经济”等概念,提出浙江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坚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谋事一盘棋、干事一条心、成事一股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新体制。比如,近年来浙江因势利导推动嘉兴打造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嘉善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宁波前湾浙沪合作区建设、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区域协

调和联动机制。又如,浙江率先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案例遴选和推广工作,促成全省上下广泛参与、沪苏皖协同推进、各地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推动浙江从局部的优势跃变为开放竞合的新优势。

“开放”提升浙江服务全国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考量浙江的发展定位,强调要以站岗放哨、守土有责的责任担当、主动服务大局、融入大局,贯彻落实好中央大政方针。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坚决扛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主动融入和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开发等,积极参于长江流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助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浙江企业凭借优厚的资本实力,在全国各地开办“浙江村”“温州城”“义乌路”,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不断提升浙江与长江沿岸地区合作发展的层次。浙江帮扶对口地区构建特色标志性产业链,成功打造“浙里石榴红”品牌。浙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多措并举、全面彻底抓好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推动浙江发展与国家战略同向聚合。

“开放”拓展浙江链通全球的方向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企业对外投资潜力,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统筹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贸易畅通,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不断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最初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再到改革创新模式“走出去”的跨越变迁。2022年,浙江外贸规模稳居全国前三,出口占全国份额超14%,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10家企业进入“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榜单,累计设立境外企业超500家, 覆盖63个国家和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义乌,以手摇拨浪鼓奠定专业市场先发优势,打开了开放发展的大门;以全国首个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走出国际贸易转型的先行之路,推动开放体制机制优势不断迈向新境界。

三、“八八战略”推动深化改革与全面开放的良性互动让浙江改革之势开放之势转化为领跑未来的整体胜势

“八八战略”从提出到发展都始终与浙江省域实际紧密联系,始终贯穿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成为指引浙江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改革开放跑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率先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走出一条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子。浙江率先探索“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全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等,有力促进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推动浙江产业腾笼换鸟、经济转型升级,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2022年,浙江GDP达到77715亿元,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不足2.0%的建设用地面积,集聚了全国5.0%的人口,贡献了6.5%全国GDP。改革开放铸就浙江竞争力提升的“新优势”。“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

持续深入推进开放体制改革,创新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高增长模式,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促进竞争力提升,实现了从“外贸大省”向“开放大省”的跨越蝶变。此期间,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构成了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态势,建构了长三角独特高效的物流体系。宁波舟山港跃居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 年以来,浙江强力推进开放提升,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 陆续出台一系列举措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助力浙商迈出国际化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锚定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的“奋斗路”。“八八战略”提出以来, 浙江先后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山海协作”“千万工程”,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增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为在省域层面推进高质量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中央赋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要使命。两年来,浙江进一步探索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动政策性创新,涌现出共富工坊、山海协作、“两进两回”行动等十大典型案例,在改革先行推动共同富裕方面贡献了“浙江智慧”“浙江方案”。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9,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

1.61。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8%,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突破1万元。

展望未来,浙江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把“八八战略”作为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一如既往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不断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稳扎稳打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积极为全国发展多探路、探新路。

勇担时代之任 扛稳发展之责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普陀新篇章

舟山市普陀区委书记 孙志龙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普陀立足区位优势、深耕海洋板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全新局面。全区GDP从2002年的49.0亿元增至2022年的409.7亿元,增长7.4倍;财政总收入从3.4亿元增至48.3亿元,增长13.2倍; 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3.5亿元增至598.7亿元,增长43.3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5.5倍和8.3倍,收入倍差从2.21缩至1.55。

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加快成型。初步形成临港先进制造、现代渔业、清洁能源、海洋生物与健康、滨海旅游、海事服务等六大百亿产业集群,海洋经济总值占GDP的比重达68.1%。临港制造优势集聚,建成全国最大绿色修船基地, 外轮修理量占全国25%。现代渔业加速转型,建成全省首批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 金枪鱼精深加工量占全国60%,远洋渔业产量占全国20%。能源产业蓄势待发, 全国首创多项船用燃料油业务,保税燃料油结算量超900万吨,稳占全国半壁江山。建成全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首座海上加氢站和全国首个潮流能试验平台, 单体投资超百亿元的中石化LNG、浙能LNG项目开工在即,青山控股金钵盂临港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顺利落户,入选全省十佳“招大引强”县区。

现代品质海岛大花园绽放魅力。城镇化率提升至69.6%,摘得首批全省大花园桂冠。时尚现代的滨海城区基本成型,交通路网、商业配套更加完善,获评全省首批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和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捧回全省乡村振兴领域“神农鼎·铜鼎”。绿色生态领跑全国,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长年保持在97%以上,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海洋公园,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次获得全省治水“大禹鼎”。

现代社会治理新样板进而有为。“最多跑一地”社会治理“普陀模式”“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成为全国知名的社会治理品牌和范例样板,荣获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区),省级平安区“十八连创”,获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近5年全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超70%。“一老一小”更有保障,实现示范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3.8个。教育现代化水平连续5年列全省第一梯队,投入约29亿元新建各类学校25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均达100%。

打造海岛特色医共体,投入上亿元提升改造基层医疗机构104家,“共富方舟·健康守护”行动入选全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获评全国首批健康促进县(区)。建成12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获评首批省体育现代化区、入选省级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势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和三个“一号工程”,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普陀新篇章。

进一步发挥海洋海岛优势,拓展未来发展新增长极。坚持向海图强、向海发展,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抓紧抓实省“十项重大工程”“千项万亿”工程、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发展。实施“一岛一功能”首发工程,建设六横、金钵盂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功能岛屿,构建油气、有色金属、高端生物蛋白等大宗商品全产业链。深挖海洋生态潜能,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打造深远海大黄鱼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海上粮仓”。稳妥推进远洋渔业企业经营优化提升专项行动,实现鱿鱼、金枪鱼等产业产值逐年增长。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线路、标志性景点,大力发展海岛休闲旅游、养生旅游等海洋旅游新业态。

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加快构建海洋产业“四梁八柱”。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建强省级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核心区,建设全国最大、全球领先的绿色智能高端船舶修理服务基地。打造海洋生物与健康产业集群,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深化发展。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落地“海上风电+实体制造”产业联盟体。打造滨海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品质化发展。打造海事服务产业集群,做强船舶供应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卫星通信、海洋大数据、海洋传感器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未来工厂”“未来市场”“未来渔场”。

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推动开放型经济量质齐升。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以中石化全球船供油中心、浙江天然气交易市场为链主吸引资源集聚,形成以油气全产业链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新格局。打造国际领先的海事综合产业园,做强“海上流动加油站”,发展新型燃料储运加注。推进大宗商品期现市场发展,

壮大航运金融与保险创新业态。高质量建设甬舟一体化先行区,以规划协同、交通互联、产业互动、服务共享为重点,共建海洋中心城市。落实全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进条帚门航道扩建、六横南航道建设等重大项目,筑起世界一流强港“桥头堡”。

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打造营商环境“五最”县区。围绕便民利企关键环节,深化“一件事”、办事不出岛等集成改革。构建涉企诉讼高效服务体系,开辟纠纷化解绿色通道,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高频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护航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涉海领域金融对接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强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弘扬企业家精神,以暖心服务为创业就业保驾护航。

进一步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打造共同富裕海岛样板。着眼缩小“三大差距”,持续推进城乡、陆岛协调发展。推进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深化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实现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应改尽改。持续推动“星辰大海”“花海彩林”行动计划,美化亮化滨海岸线、关键节点、地标区块,打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靓丽海岸。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动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教育医疗、育儿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深入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争取三年内打造10个示范小岛,精准推动发展滞后海岛共富同行。深入实施“共富方舟”再起航八大行动,深化幸福驿家、海岛支老等举措,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海岛乡村倾斜。

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降碳“五大战役”,开展“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行动,创建无废岛屿、无废油库等无废细胞。推进“美丽海岛”“蓝色海湾”“绿色渔港”建设,打造若干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完善城市生态格局,深入实施“花海彩林”工程,建设更多休闲绿地空间。坚决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强化能源资源与污染排放双控管理。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建设最安全最安心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有效预防和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全面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提升“平安小苑”“海上枫桥”等创新载体实效, 完善城市“微网格”治理体系,推进以住宅小区和社区村庄为重点的城乡社区综合治理。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深化除险保安行动,健全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动态消除各领域各方面风险隐患,形成“全民参与、平安有我”的生动局面。

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争创海洋文化强区。

弘扬新时代蚂蚁岛精神、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精神,引领海岛人民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覆盖面、影响力,全面展示现代化海洋城市新形象。深化拓展志愿服务,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扩大公共文化和体育产品供给,加快建设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城市地标,品牌化运作国际民间民俗大会、帆船跳岛拉力赛、全民音乐季等赛事活动,擦亮“又见普陀”“普陀福集”品牌,形成独具普陀特色的“浙派好礼”。

再燃激情 再创佳绩 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温州政务服务新篇章

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3年9月11日)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温州政务服务系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始终牢记“两个窗口两个满意”的殷殷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强化监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提供更多温州政务服务范例。

一、深刻感悟“八八战略”推动政务服务精彩蝶变

“八八战略”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与“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为温州政务服务领域改革与服务指明了基本路径和前进方向。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温州政务服务实现了从“政务之变”到“政务之便”的精彩蝶变。

窗口之变。大力实施窗口办理改革,推动大厅办事窗口从物理集中向化学整合转变,实现“减窗减员增效”,让企业群众办事“到一区、跑一窗、一次办”。创新推行“全科受理+无差别受理+专窗办理”服务模式,实现14个部门543项事项跨部门“一窗全科受理”。

方式之变。坚持“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致胜”,持续拓展网上政务服务功能,实现政务服务向“网上办”“远程办”“自助办”为主的全新转变,线上办事成为首选。率全国之先开展为侨服务“全球通”,推行12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点对点”远程业务办理,减少在外华侨、温商办事成本约2.7亿元。

效能之变。重塑办事流程和办事制度,实现政务服务从简从速。率全国之先推行企业投资促产“一件事”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领证、带押即转贷”,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创新推行涉批中介服务“一类事”改革,实现中介服务效率平均提升50%,中介服务费用下浮30%以上。

空间之变。建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延伸服务触角,下沉高频急需事项, 打造政务服务“15分钟办事圈”。与农商银行、温州银行签订协议,推动403项高频事项向全市574个营业网点100%覆盖。

二、奋力践行“八八战略”谱写政务服务全新篇章

“八八战略”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辩证统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蕴含着因时因地制宜的方法论逻辑。在全省、全市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当下,我们将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加速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攻坚,全力推动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努力争创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市域样板”。

构建“增值式”政务服务体系。依托温州市民中心企业服务专区,建立健全业务协同、疑难协商、跟踪督办、分析研判等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全产业、全链条、全周期增值服务。围绕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梳理业务相近、办理模式相近的关联事项,规范编制增值服务目录清单,为企业提供套餐式、集成化服务。依托不动产登记、公安出入境、住房公积金等服务专区,全面梳理和集成叠加涉及资金监管、杭温通办、异地提取、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

探索打造“一类事”场景应用。推行商事服务“一类事”,提供前端市场准入准营政策咨询解读、后端电子营业执照集成应用宣传辅导等企业开办全周期增值服务,打造一流的市场化营商环境。推行公安护企“一类事”,增强跨警种、跨层级、跨领域等业务协同功能,提供涉及征信、法务、安防、物流等增值服务,打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行外贸服务“一类事”,着力解决我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不规范、海外贸易规则难适应、海外贸易纠纷多发等“一类事”问题,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行交易助企“一类事”服务,支持投标人以联合体方式参与招投标活动,落实数字保函等惠企减负举措,推动企业合规审查机制应用,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持续深化招投标专项整治。全面深化“公优廉一体化”监管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标前、标中、标后全过程闭环智慧监管,着力打造“公平、择优、廉洁”的招投标市场。充分发挥专项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同机制,力争联合破获一批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的串通投标案件。以完善管理制度为突破口,加快打造“市场统一、规则统一、监管统一”的管理体系,推动专项整治常治长效。

三、汲取“八八战略”力量打造政务服务最佳窗口

“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公开讲话”,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纲领”,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大宝库”。迈上新征程,必须要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温州实践贯通,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延伸,坚持党建引领温州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建好省级现场教学示范点。充分发挥温州市民中心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 努力将温州市民中心打造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生动课堂、浙江“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的精品路线、温州展示一流营商环境的“最佳窗口”。

持续抓好作风和纪律建设。坚持把纪律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监督,持续开展“严管身边廉贯深处”主题活动,促进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常态化开展“当一天代办员”活动,深化“十大金点子、十大揪心事”攻坚提升行动,推动窗口服务形象、服务质效全面提升。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持续擦亮“支部建在窗口党员在您身边”党建品牌,深化“四化”党支部建设、“双建争先”创建,全链条落实机关党建责任制。强化窗口队伍建设,开展“窗口论坛”活动,激扬干事创业激情,提升本领素养,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继续团结奋斗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刘捷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 20周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量身定制的发展总纲领总遵循,指引浙江和杭州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总结“八八战略” 20年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八八战略”在省域层面立起了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索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发展十分关怀、寄予厚望,要求杭州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赋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鼓励杭州在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上创造更多经验。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新征程,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杭州发展实现的每一次跨越归根到底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举旗定向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继续团结奋斗,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激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扎实推进“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系列变革性实践,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浙江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

推进现代化战略支撑强基新实践,加快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将以更大魄力、更强决心推进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做到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率先转入更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争创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举全市之力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全力突破一批“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45”行动, 扎实推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组建规模超3000亿元的“3+N”产业基金集群,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力争未来5年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万亿元。围绕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深化“西湖明珠工程”,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的战略合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积极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贯通育才、引才、用才链条,加速形成百名全球顶尖人才、千名领军人才、百万大学生在杭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实践,加快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硬核力量,锻造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实施数字经济“1248”计划,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提质,以数字融合理念积极构建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坚持筑巢引凤、腾笼换鸟,一体推进引主体、抓项目、促投资、优结构,做强做优临空经济示范区、城东智造大走廊、“中国视谷”“中国数谷”等产业平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在产业振兴发展大局中大显身手、展现担当,聚焦“两个健康”实施民营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建设民企高质量发展集聚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

推进现代化制度体系重塑新实践,加快打造活力迸发的“新天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我们将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打开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系统化、集成化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有感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持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高水平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加快打造国际新型消费中心,提升国际高端要素承载集聚能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接轨上海,唱好杭甬“双城记”,高水平共建G60科创走廊,推动杭州都市区同城化,夯实杭州都市圈基本盘,全力打造长三角金南核。

推进现代化文化文明培育新实践,加快打造别样精彩的“新天堂”。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我们将探索以精神富有为标识的文化发展模式,联系微信3231169,高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让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新实践,塑造开放大气、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全力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工程,持续放大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效应,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充分彰显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高水平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和“天目叠翠·吴越千年”世界级文化旅游带,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会客厅”。

推进现代化品质生活提升新实践,加快打造共享幸福的“新天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将围绕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努力在探索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上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当好缩小“三大差距”的探路者,不断打开向上成长和全面发展通道,使美好生活处处可见、人人可及、时时可感,持续擦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名片。以扩中提低为导向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持续加大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投入力度,打造“善城杭州”慈善品牌,构建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一老一幼”为重点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集成改革,实施鼓励生育配套支持政策,着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取得更大实效。以协调均衡为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西部山区跨越发展,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实践,大力推进农文旅、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推进现代化生态治理优化新实践,加快打造独特韵味的“新天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高水平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坚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开展重点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湿地公园群落,全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市控以上断面水质100%达标,实现PM2.5 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率先建成国家级无废城市。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城市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建设,加快“林业碳汇”等创新探索,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推进现代化民主法治建设新实践,加快打造良法善治的“新天堂”。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切实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丰富拓展人大代表联络站、“请你来协商”等基层民主实践,构建“1+X”民意互动平台,实现民意广泛表达、民智充分汇聚,真正让群众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完善法治建设体系,推进自主性先行性地方立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完善“除险保安”长效机制,以城市大脑2.0牵引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特大城市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城市运行更安全、治理更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实施高质量党建系统工程,旗帜鲜明地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以自身的全面过硬推动城市的硬核提升。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深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闭环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功能和战斗力。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大力开展“争星晋位、全域建强”行动,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坚定不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驰而不息深化作风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做到“干事”与“干净”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于一体,全方位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汇聚团结奋斗力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全市干部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形成凝心聚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必须抓好开局之年工作。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打好经济翻身仗、亚运攻坚仗。特别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千钧重托,全面贯彻“简约、安全、精彩”办赛理念,全力以赴做好亚运会筹办工作,奋力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让世界透过杭州这扇“城市之窗”充分领略中国式现代化的无限精彩。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精彩续写“八八战略”宁波篇章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八八战略”是浙江省域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是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新征程中,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省委谋划提出了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大先行路径”和三个“一号工程”,并赋予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期望要求。我们必须高站位高标准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打造“六个之都”、推进“六大变革”,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工作,推进港产城文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精彩续写“八八战略”宁波篇章,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风采。

一、努力在创新深化上争创一流

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宁波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创新资源布局和建设、创新平台数量和能级、创新人才集聚和层次、创新策源水平和转化、高新产业规模和增速等方面短板还比较明显。为此,宁波应从战略上更加重视,持之以恒集中资源抓好创新能力建设。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工程。加快实施“数字集群跃升、数字能力逐新、数字主体攀高、数实深度相融、数字生态创优”五大计划,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力争到2027年,数字经济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5万亿元、1.2万亿元。

不断增强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高起点建设甬江实验室并争创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能级,谋划争取大科学装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布局。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院,持续推动全社会创业创新,构建科技创新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巩固提升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突破发展港航

服务、制造服务等特色服务业,抢占流量经济、枢纽经济、共享经济等服务经济新赛道。大力培育“大优强、绿新高”企业梯队,实现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

推动人才加速集聚创业泛在涌动。迭代实施“甬江人才”工程,以重大平台吸引更多一流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产业人才,壮大企业家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队伍。构建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响“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优化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做实人才“关键小事”协调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面构建对青年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

二、努力在改革攻坚上争创一流

改革是激发发展动能特别是经营主体活力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宁波秉持改革风气之先,不断推进变革重塑,取得了一批具有发展促进力的标志性成果,但在营商环境建设、国资国企改革、城市开发建设、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还有很大调整优化潜力。为此,宁波应坚持创新理念变革思维,以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为目的,推进重点领域破题。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统筹优化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打响“甬易办·甬易赢”营商环境品牌,保持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标杆城市前列,到2027 年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最优市,努力实现营商环境整体水平全国领先、国际一流。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突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落实市场化运营机制,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城市开发建设、新兴产业培育、战略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布局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系统推进能源、生态、教育、科技、人才、文化、法治等领域改革,有计划有步骤推出一批创新性改革举措。

推动共同富裕领域改革破题。深化“扩中提低”改革,实施九大中等收入后备军群体激励计划,鼓励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探索完善内部共同富裕机制。深入实施南翼地区崛起和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推动“一山一岛一功能”特色发展。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完善强村公司、村庄经营、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发展等机制。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推进数字化改革取得新实效。聚焦应用综合集成实战实效,加快建设“数

智菜篮子”“浙里甬文明”“浙里甬平安”等重大应用,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掌上治理之城”。依托城市大脑2.0建设,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能级,打造覆盖全域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网络,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

三、努力在开放提升上争创一流

港口是宁波最大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优势。宁波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开放引领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内河小港向世界强港、外贸小市到开放强市的历史性跨越。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在自贸区制度型开放、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国际贸易枢纽带动作用等方面宁波还存在差距。为此,应坚决扛起党中央和省委赋予宁波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创开放枢纽优势。

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工程。坚持“跳出宁波发展宁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外贸易、双招双引等专项行动,构筑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国际大经贸格局,推动双向投资规模保持全省领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到2027年培育总部企业超过1000家。

巩固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聚焦锻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扎实推进梅山基础设施、LNG登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穿山、梅山、大榭3个千万标箱级港区,完善揽货体系,增强专业航运服务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口岸,建设内贸集装箱中转枢纽和国际中转集拼枢纽。加速推进宁波枢纽项目建设,构建空铁一体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杭甬高铁、沪甬高铁、甬金高铁等战略通道项目,全面增强枢纽能级。

以“两区”引领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提升枢纽自贸区核心竞争力,深化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高国际贸易投资结算便利化水平,争创大宗商品特色贸易自由港,打造国家重要大宗商品配置中心。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全球影响力,高水平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推动成为中国

—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首选之地、双向投资首选之地和人文交流首选之地。推进开发区二次转型,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导入新兴产业,争创高能级战略平台。

四、努力在都市建设上争创一流

现代都市是集聚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重要磁场。近年来,宁波发挥计划单列市优势,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和功能,推动人口和经济加速集聚,实现了向现代城市的跨越。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在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城市开发水平和形象、宜居宜业和吸引力等方面宁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为此,要高水平高品质推进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提升城市能级。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打造上海南翼功能溢出承载地。持续唱好杭甬“双城记”,壮大智造、开放等优势,以交通为牵引积极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编制实施宁波都市圈规划,推进甬舟、甬绍、甬台重点区域和领域合作,联动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以功能为牵引提升城市辐射能级。

推动市域一体化重塑城市新格局。编制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构筑“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城市空间。扎实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全面撬动产业革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高标准谋划推进甬江科创区、宁波枢纽片区、翠屏山中央公园等重大片区建设,提升泛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核心板块活力。整体推进滨海产业大平台、沿湾活力大动脉、四明生态大屏障建设,全方位塑造滨海时尚风貌。

加快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提速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六横公路大桥、甬台温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做好甬金衢上高速项目前期,打造“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加快环城南路东延、九龙大道、秋实路、世纪大道南延等快速路以及余慈城际铁路二期等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第三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快速通达、无缝衔接的现代都市交通圈。全域推进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建设,建好“精特亮”风景线,提升都市形象品质。

五、努力在共富示范上争创一流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是中央赋予浙江省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宁波社会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累计13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但对标市域样板要求,我市在人口质量和结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等方面仍需加大推进力度。为此,应落实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行动方案要求,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破解重点领域发展难题,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

促进人口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优化人口结构,提高高

学历年轻人口比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实施“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筹建力度,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加快实现全国学前教育优质普及普惠县全覆盖。

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计划,以一流标准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推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优质资源扩容。坚持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民生七优享”为主线,加大市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力度,提速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需求,加强养老托幼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全方位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统筹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打造工程,高标准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等文化地标。高水平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等,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型业态,引育文化龙头企业。推进高水平运动健康城市建设,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持续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展“活力宁波”“青年宁波”“时尚宁波”“幸福宁波”城市形象立体传播推广。

浙江“八八战略”背景下绿色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金兴华、程悦

“八八战略”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基于深入调研和深邃思考,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浙江发展总方略,至今已实施20周年。该战略在2003 年7月10日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绿色发展是A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20年来,浙江持续践行“八八战略”,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实践,生态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绿色发展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富意涵、发展取向、发展过程和发展治理四个方面,对此,浙江“八八战略”背景下绿色发展实践分别以绿色发展的财富观、人民性、可持续和治理观作出了富有特色的解答。

一、树立绿色发展的财富观

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财富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否则难以对经济社会活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引导。“八八战略”深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财富观精髓,在全面理解财富内涵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纳入财富范畴。

(一)全面理解财富内涵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于什么是财富,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使用价值维度,财富应该具有有用性,它可以是有形的物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二是价值维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是价值的化身,或者说是价值的承担者;三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的维度,财富是一种社会权力。

财富的三个维度内涵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长期以来,对于生态环境,人们没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财富观,虽了解生态环境的有用性,但无视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化身和社会权力的属性,在生产生活中常常无偿和随意地利用其有用性,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生态环境也是财富

“八八战略”回击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扭曲的财富观。A同志指出: “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要求在干部实际工作和考核中,重视生

态环境的财富价值属性,以正确的财富观扭转不恰当的工作方式和考核方法。为此,湖州市从2004年起率先探索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取消单纯的GDP指标考核;2013年,浙江省对丽水市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要求丽水市更加注重绿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

2005年8月,A同志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指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分别强调了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属性和价值属性;同时他又指出,“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指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作为财富所具有的社会权力。

可见,生态环境作为财富的有用性、价值化身和社会权力在“八八战略” 实践中已得到完整的体现。“八八战略”实践所蕴含的正确的生态环境财富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观,拓宽了发展的思路,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二、坚持绿色发展的人民性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把生态环境纳入发展的全过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八战略”在正确把握绿色发展财富观的基础上,对绿色发展所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坚持了绿色发展的人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发展为了人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那种高投入、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降低,环保上访不断。A同志指出,“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道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八八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整治。

(二)绿色发展依靠人民

一是问计于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就是一个问计于民的典型例子。2005年8月15日,A同志第二次到安吉调研,在余村的村会议室听取市、县、镇、村的汇报后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两山”理念正式提出。二是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安

吉县,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发展竹子产业、白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实现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了绿色发展。又比如,嘉兴市在解决水环境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以“大环保、圆桌会、陪审员、道歉书、点单式”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绿色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在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过程中,特别强调民众的实际获得感,实施了一批绿色民生实事工程,尤为突出的有四项。一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2003年起实施,至今已连续实行了3期,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二是“五水共治”行动。浙江自2014年起用7年时间推进“五水共治”行动,剿灭了劣Ⅴ类水,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水环境的改善实实在在惠及全省人民。三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2016年9月浙江出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参与了这一行动,小城镇的环境质量明显改进、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全域“大花园”建设工程。2018年6月以来,浙江省开展了全域“大花园”建设,把建设“诗画浙江、美好家园”作为一项惠及每个人、惠及子子孙孙的重大工程来抓,提升了“美丽浙江”水平,改善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面貌。

三、注重绿色发展的可持续

绿色发展意味着要保护好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财富,使财富免受破坏,但发展在本质上是财富的积累过程,简单的财富保护并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从来不是简单地为生态环境保护而保护,而是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偿还历史欠账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生产,推行绿色分配,促进绿色交换,鼓励绿色消费,做到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确保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运行。

(一)偿还历史欠账

针对不可持续的传统发展模式所留下的生态环境欠账,浙江积极行动,努力偿还,争取发展的主动权。自2004年10月起,浙江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对省内八大水系、11个设区市和11个污染特别突出的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进行污染整治,改善环境质量。尤其是“五水共治”行动,以治污水为关键,对过去粗放发展造成的水污染进行彻底整治,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恢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推动绿色生产

浙江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生产。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05年初浙江推出了“腾笼换鸟”战略,加快产业转型, 探索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浙江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有“破”有“立”。“破”突出表现在2013年推出的“三改一拆”行动,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通过“三改一拆”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和违规生产,整治环境,促进城乡面貌改观。“立”突出表现在同期推出的“四换三名”工程,“四换”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指培育名企、名品、名家。通过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2005年之后持续实施“991行动计划”, 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域、项目、载体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把好入口关,重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把好环保和能耗关,拒绝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控高能耗项目。三是健全机制,2018年1月,浙江出台《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 改革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绿色高效发展评价和要素配置机制,推动绿色生产。

(三)推行绿色分配

浙江是我国开展生态补偿的先行省,对绿色分配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浙江于2006年对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财力转移支付,以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结算单位为计算、考核和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的对象,扩大了分配范围,共涉及45个结算单位, 生态环境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量一年一定,列入当年省级财政预算。之后,生态补偿财政分配拓展至省际,2012年起浙皖两省开展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通过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分配,优化钱塘江流域和千岛湖的生态环境。

(四)促进绿色交换

富有特色的绿色交换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嘉兴市于2007年11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形成了“一个中心,两项控制,政府监管”模式。二是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19年3月,浙江出台《浙江(丽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加快推进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

试点建设。三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嘉兴银行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因购买排污权而导致的资金紧张问题,开展了排污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出了绿色金融的一个路径。2019年8月,丽水市出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试行)》,促进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相挂钩的“生态贷”“GEP贷”,实现GEP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并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

(五)鼓励绿色消费

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中注重鼓励绿色消费,比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垃圾回收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浙江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已建立良好的垃圾回收处理制度,大多数居民基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2009年, 浙江发布“公民低碳绿色生活准则”,内容涉及节约用电、出行少开车、巧用废旧品、提倡水循环、办公无纸化、远离一次性物品、拒绝塑料袋、绿植点缀、争做志愿者等方面,以此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四、践行绿色发展的治理观

浙江在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过程中,遵循科学的绿色发展治理观,充分发挥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主体作用。科学的绿色发展治理观主要体现在A同志关于落实“八八战略”、推动绿色发展所作的诸多论述中,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命共同体”治理观

A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把人与自然、山水林田湖看作是生命共同体。浙江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治理观。一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A同志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文中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以系统的思维进行综合治理。浙江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正如A同志所说,“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二)“狠抓落实、久久为功”治理观

“狠抓落实、久为功”治理观强调绿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艰苦实践和长久努力才能取得成效。2004年5月,A同志在《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一文中指出,对生态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如何打好持久战?A同志指出,主要负责

人要亲自去抓落实,“咬定目标,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地抓下去”,做到善作善成、善始善终。

浙江在“八八战略”确定之后,把重点放在了落实上。A同志指出, 决策部署作出以后,对广大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如何狠抓落实?A同志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一文中指出,在落实的认识上,要讲求一个“深”字;在落实的要求上,要讲求一个“新”字;在落实的步骤上,要讲求一个“韧”字;在落实的举措上,要讲求一个“实”字。

(三)“以文化人”治理观

发挥精神对物质的相对独立作用,发挥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A同志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积累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在《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一文中,A同志明确指出, 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浙江在“八八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生态文化的作用,从宣传教育基地、基础设施、作品、承载平台、重要时点等方面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绿色认证和绿色单位创建,从制度层面把生态文化植入到产品和组织运行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效果。

五、几点启示

20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树立了绿色发展的财富观、坚持绿色发展的人民性、注重绿色发展的可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的治理观,绿色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启示。

第一,发挥好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绿色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战略引领,政府是制定和落实发展战略的主体,浙江绿色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有正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浙江工作期间领导制定和实施了“八八战略”,并在党的十八大后加强对实施“八八战略”的指导,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20年来,浙江各级政府忠实践行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部署,推动了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第二,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绿色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越要重视绿色发展,避免这种能力对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说40多年前确定的开放战略是发展的需要,那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绿色发展是生态环境有效融入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与开放一样涉及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像抓开放那样抓绿色发展,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绿色发展。

第三,深化对基于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的认识。共同富裕是包括生态环境财富在内的共同富裕,那些靠损害生态环境而“富”的地区并不是真正的富有者。共同富裕应该是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如果一些地区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实现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那么需要改进这种差距,这样实现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它意味着共同富裕是基于绿色发展而实现的。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民政事业”开创新局面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是为浙江量身打造、指路引航的总纲领、总遵循。浙江省民政厅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谋深谋实民政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等重点工作任务,在深学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调查研究中探索破题路径,在检视问题中展现实干作风,一体谋划、系统推进,以主题教育新成果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刻感悟“八八战略”思想伟力,以感恩奋进的政治自觉传承红色伟

2003年7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时任浙江省

委书记A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把浙江的过去、现在、未来, 经济、社会、党的建设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引领浙江开启了伟大变革之路。二十年来,全省民政系统不断淬炼紧跟总书记的政治忠诚、保持奋进新征程的政治定力、展现建功新时代的政治担当。

一是政治机关建设持续加强。深刻认识民政工作政治属性,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教育引导全省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307条,做到常学常新、细照笃行,确保民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是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浙江省委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先后多次高规格召开全省民政会议、浙江慈善大会、现代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等重要会议,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督查内容,把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纳入“七张清单”,确保各项部署落地见效。今年3月,省委书记易炼红调研省民政厅,动员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不断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三是民政部门政治担当更加彰显。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突出实战实效,以高质量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深入谋划实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工作体系。坚决服务保障全省大局,出台稳经济兜民生底线“20 条措施”,深入开展民政领域除险保安工作,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

二、深切领会“八八战略”核心要义,以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赢得发展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参加的第一个全省性

会议就是第十五次民政会议,2005年8月26日,曾亲临民政厅调研并作重要讲话。这些都成为“八八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批示。全省民政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中持续实现新跃变。

一是在基本民生保障上兜准兜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反复强调“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城乡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近年来,浙江省民政系统着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切实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率先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实施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先于全国5年建立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障制度;率先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制定全国首个社会福利发展规划;建立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济与长效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变。

二是在养老服务体系上谋深谋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到敬老院慰问,强调一定要做好养老服务工作。近年来,我们着力抓制度、建体系、促服务,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老年群体细分为13类,提供21项基本养老服务;完成全省1243万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创新开展“海岛支老”、“山区助老”行动;在全国首创“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指标,不断完善养老队伍建设,出台激励政策,提高并落实岗位津贴。

三是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做大做优。2006年12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亲临首届浙江慈善大会,强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培育、抓激励、促氛围,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切实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建立健全公益慈善褒奖体系,实现慈善奖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积极拓展慈善捐赠方式,拓宽慈善参与渠道;大力发展慈善信托,全国首张有政策文件支持的慈善信托执行人直接向委托人开具的捐赠票据在杭州落地。

四是在民政社会服务上用情用力。近年来,浙江省民政厅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切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尽心竭力做好各项工作。稳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有效提升城镇体系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殡葬改

革,率先在全国推行“绿色殡葬”、生态节地安葬。加强水库移民安置和扶持工作,帮助全省160万水库移民顺利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三、深入挖掘“八八战略”宝贵财富,以勇闯新路的责任担当释放发展效

二十年来,浙江省民政系统深化理解“八八战略”的产生过程、内在机理、

外在逻辑,坚持“优势论”的矛盾分析法,根据国内外、省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探索创新“八八战略”的实践载体,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标示性成果。

一是基本民生保障走在前列。率先颁布社会养老服务条例和社会救助条例, 建立大救助体系;率先实现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认定“两线合一”;率先实现低保市域同标、城乡同标;率先建立首个省级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率先为机构外儿童提供集中养育康复服务,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精准高效。

二是基本社会服务走在前列。4次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养老服务连续15年列入浙江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龙港成功撤镇设市,“大部制、扁平化、高效率”综合改革初见成效;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授权开展婚姻登记“全省通办”改革的省份,今年实现“跨省通办”。

三是主要发展指标走在前列。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慈善信托资金规模、场地建设符合国家3A级以上标准婚姻登记机关覆盖率、婚姻登记证电子证照完成量、节地生态安葬率等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机构孤儿平均养育标准、慈善组织数量、福利彩票销售金额、残疾人护理补贴平均月标准等指标位列全国第二。9项主要业务60个发展指标绝大部分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站在“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的新起点,浙江省民政厅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勇扛使命、勇挑重担,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谋深谋实民政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重点工作,切实履行好民政兜底赋能职责,为谱写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华章贡献民政力量!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范文,共有24156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下载
(40篇)2023年“八八战略”素材合集.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