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发布时间:2020-10-31 11:33: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宁乡市教育局审计科张建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增加了新的难度。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地位日益受到重视,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职能优化来解决单位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预防问题、发现问题,为管理服务等作用,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规定,审计执行主管应制定并坚持开展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或称改进程序),该项目应涵盖内部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断监督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设计该项目要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并确保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是内部审计机构主管,用以评价和改进审计机构工作而制定的工作程序。简言之,质量保证和改进程序是评价和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程序。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称的质量保证与改进跟我们所讨论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是一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与提高,从而使单位高级管理层能有充分的理由信赖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单位服务。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开始于审计计划阶段结束于审计工作的完成。“持续”一词表示在计划、检查、评估、报告以及跟踪等各个阶段都应进行控制。第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复核机构、审计主管和决策机构等在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这种监督控制扩展到培训、审计人员业绩评估以及类似的行政管理领域。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责任明确才能很好地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也便于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人员完成的工作质量进行奖励,运用“奖优惩劣”的激励方式,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可以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括为: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主管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全过程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评价和协调的一种控制活动。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坚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根本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一个人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工作。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高级管理层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任何质量妥协。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才能让领导认可,让被审单位满意。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规范内部审计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行业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坚持应有的职业审慎,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等环节的操作规程。《职业道德规范》也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要使《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真正落到实处,就必然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和坚持质量保证方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二届年会上也把审计质量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指出“质量保证是从事审计工作的组织应坚持的职责”。这充分说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

国际上大量舞弊案件的出现已证明与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直接关系,2001年下半年,美国接连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卷入丑闻的不仅有财富500强排名第7的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美国第2大长途电信公司世界电信公司,还有审计行业的“百年老店”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营造企业树立诚信和维护“企业良心”的外部环境方面,美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美国对企业的监管体制不可谓不严,审计技术和手段不可谓不先进,然而造假欺诈接二连三发生,这使人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焦点从企业外部环境转向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方面,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才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因此,他们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良心”,当作企业道德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过渡形式,甚至矛盾和混乱的现象。由此导致的腐败、诚信危机、会计造假等问题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股市中虚假财务报告也时有发生,如银广厦、蓝田股份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就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诉求。

4、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成本,增加单位价值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起到节约审计成本,帮助单位增加价值的作用。首先,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与效率。即以较小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这本身就能为单位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帮助单位预防和减少损失,这也为单位增加了价值。这种价值是显性的、直接的。据统计,长沙市教育系统2011年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加强“人、法、技”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共完成审计项目538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1100万元,促进增收节支12500万元,为国家挽回了损失。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会产生潜在的、间接的价值。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客观上会对单位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督促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健全了约束机制,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了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以管理出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是这样为内部审计定义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都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了明确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落实。

从审计管理体制看,“独立型”内审机构少,“业务兼容型”内审机构所占比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有资料证明,我省在3567个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只有739个单位独立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占20.7%,其他79.3%的单位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其中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有1162个单位,占合署办公的69.3%,兼职内部审计人员7736名,占62%,而兼职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人员。他们既是审计者,又是被审计对象,担当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由于机构不独立,兼职人员多,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执业的客观公正性。

(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前瞻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具有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的职能,这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预测预警功能,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单位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事前发出警报,从而规避和控制风险。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单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预警评估职能。有资料显示,目前仅有58%的单位开展了管理审计。

(三)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连续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它要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终结进行跟踪,它要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进行审计。因此它强调连续性,并建立相应督导制加以保证。

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督导,保持其连续性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科学抽样等先进手段运用不足,主要还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以经验判断的方式进行审计监督,在信息不对称、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审计质量难以有效、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设立必要的内部督导,设立了督导部门的具体职责内容又不明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0%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了分级督导制,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连续性。

(四)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整体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我国审计体系是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部分组成,俗称“三驾马车”。但整体效应发挥得不够理想。多年以来,国家审计机关忙于自身的业务工作,内审协会未成立之前,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对内部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完善过程中,社会中介机构的无序和违规竞争较为普遍,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存在。为避免审计风险,国家审计机关不敢大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而国家审计机关的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故内部审计也不完全相信他们的结论。这也体现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也出现审计市场成熟度不高的问题。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据报道,美国花旗银行内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8%、美州银行占4.4%、纽约银行占4.1%。根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1%。而我省内审人员占单位员工的比例非常少,全省专职内审人员才4478人,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3567家单位中,每个单位平均只有1.26人。在普查的12940个单位中,平均每个单位0.35人。如果加上兼职审计人员,平均每个单位也只有0.92人。

同时,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员还不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应该拥有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所需的会计、审计、经济学、金融、统计、信息技术、工程、税收、法律、环境事务和其他学科获得资格证书的合格雇员”。

在全省11854名内审人员中,主要是学会计专业的,达6288人,占53%,而学审计专业的只有683人,占5.8%,学工程、法律、管理三个专业的2434人,占20.5%,取得注册会计师等各类执行资格的2095人,占17.7%,其他高规格的人才就更少。

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机构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条件。没有完善的机构,质量控制将无从谈起。因此,要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就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督导力量。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

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健全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内控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主要有:(1)内部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2)内部牵制制度;(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二)提高综合素质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关键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为了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理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4月正式发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虽然只有言简意骇的11条,字数不超过400,但却是使内部审计行为由“强制他律——被动自律——自觉自律”的不断科学规范的渐进过程。

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应保持廉洁和职业谨慎,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责任维护本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并要千方百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要维护自身的职业荣誉。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廉洁的作风,不能因为可从被审计单位获得某些利益而左右自己正确的职业判断,从而造成审计风险。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为人正直的优秀品德,不为权利、人情、利益所惑,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要学习江平教授,不向权贵弯腰,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人员选拔进口要严,起点要高。为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必须选用具有审计、会计、工程、法律及相关经济专业,且有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经过良好训练、思想品德优秀的合格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注意人员数量、业务结构与综合素质的合理配置。

其次,要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会计、审计、管理知识,还要熟悉经济法律、工程技术、金融税收、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培训,使审计队伍不断精干、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不断更新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而目前有调查显示,57%的单位有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42%的单位偶尔提供培训机会。这已远远不能达到让内审人员拓展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三)建立责任追究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约束

(1)要明确责任。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要使质量控制的结果与业务考核挂钩,要加大违规惩罚力度,对没有履行好责任的进行追究和处理,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2)实行审计业务委派和回避制度。在实行委派时应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目标和具体情况,要注意委派能胜任项目审计的审计人员,还要兼顾到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要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或进行交叉使用,以避免徇私舞弊,保证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3)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业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通过内部审计效益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才能了解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一个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的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审计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其次,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四)加强全程控制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按照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进行前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规划,是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它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审计组、制发审计通知书。具体要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

主要目标是要把握“三性”,即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所谓重要性是指立项的项目是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资金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所谓针对性,是指专项审计的目的要明确。所谓可行,是指审计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第二,审前调查。

一个审计项目要发挥审计职能,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项目审计前,审计机关要根据项目的审计要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社会热心的问题;要调查了解使审计单位和个人近年来接受过一些什么审计;调查被审计单位近年来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的变动情况,了解其变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合理评估被审单位内控风险大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针对性强且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案。要重点查看以下材料:

(1)单位财务活动概况;

(2)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3)财务、会计资料;

(4)重要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资料;

(5)上次审计的结论、建议以及后续审计的执行情况;

(6)上次外部审计的审计结论;

(7)其他与项目审计有关的重要情况。

审前调查中应克服以下三个问题:

(1)对审前调查认识不清,准备不足。

有的审计人员,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多次审计的单位和项目,更是认为情况清楚,无须开展审前调查。由于对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审计项目开始之前,不充分收集项目相关的基础材料,对项目的了解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项目的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审计实施方案的过于粗糙,致使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缺乏指导性,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2)审前调查不深不细不全,流于形式。

开展调查工作前不制定调查方案,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调查什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调查,都是临时决定。调查工作中不坚持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大多数审前调查工作,都是在进点审计前,找审计对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口头了解,造成调查重点不突出,内容不全面。

(3)重财务管理、财务收支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轻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以及相关业务流程的调查。

很多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只粗略地了解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建立情况、财务管理和财务收支等一些表面情况,实施审计时才开始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而对反映审计对象履行职能过程的业务流程,没有去了解熟悉。如果审计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分析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很容易漏掉审计线索。

第三,认真编制审计方案

认真编制好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组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和权据的基础上,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防范措施。按照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经审计组长和分管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

2、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包括审计进点会、提交书面承诺、进行审计公告、审计访谈、问卷调查、现场审计、底稿编制。具体来说要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承诺控制。

审计承诺是降低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保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审计承诺中应当注明审计的时间范围、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种类,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等情况。

当前审计承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怕承担责任,不肯承诺。根据审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由于承诺书是由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签字作出,这对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提出了要求,不真实或乱承诺要追究责任。而一些存在违法乱纪的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更怕要求承诺。因此对审计承诺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到审计结束时才提交承诺书。

(2)不得不做,无奈承诺。被审计单位并非真正心甘情愿地向审计机关作出承诺,往往是迫于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为了不给审计机关留下不配合的印象而无奈作出承诺。而更有个别被审计单位甚至认为他们配合完成这道审计程序是为了让审计人员交差,碍于审计人员的情面,他们作出承诺并不表明他们真的愿意或准备承担所承诺的责任。这种承诺也失去了其真正意义。

(3)做好好先生,随意承诺。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根本不去考虑什么后果,只要是审计人员要求填写的都会填写,部分明知自己单位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机关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提出书面承诺要求时也是挥笔在承诺书上豪爽签字。这样的承诺也等于没有承诺。

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审计承诺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是要使审计承诺可以承诺。从审计承诺的时间、程序、格式、要求上进行适当的改变,提高审计承诺的可操作性,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可以承诺,也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更能有效地利用承诺书。

审计承诺时间不一定只是审计组进驻前作出,允许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随时作出承诺或可补充审计承诺,只要被审计单位及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提出。

二是要使审计承诺必须承诺。

审计承诺制作为一项审计业务制度,已写入审计法和审计准则,就必须坚决执行,要提高承诺书的刚性约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

要健全承诺制度。应从明确其法律效力为突破口,以法律强制力来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对被审计单位不提供审计承诺书、提供虚假承诺或到审计结束后才提供审计承诺书的行为,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加以处罚,并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现场查证控制。

现场查证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具体审计事项,采取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机和分析性复核等手段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要注意:

(1)充分性:证据的数量足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要保证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就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就是指证据和审计目标相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张冠李戴;可靠就是审计证据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

第三,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

(1)基本要求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真实、完善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审计事项,审计人员都要如实记载,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底稿应该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审计事项,一般应载明以下事项: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事项及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审计查出的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审计结论;执行人员姓名及其日期;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复核意见;索引号,页次等。

(2)要实行三级复核

我们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底稿要进行三级复核。所谓三级复核是审计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审计机构负责人或专职的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

①详细复核:项目负责人的复核;

②一般复核:部门负责人的复核;

③重点复核: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

审计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正确。

3、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包括底稿交换意见、汇总审计问题、审计评价,形成报告初稿,征求意见,出具正式报告,归档立卷等。具体来说,应抓好两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它应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审计机构向上级或授权部门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二是审计机构向被审单位或个人下达审计结论的方式;三是审计机构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的载体。因此,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及时、恰于其分地反映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当注意: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审计事项。

审计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格式及内容见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审计报告应及时编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审计报告应针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改进建议,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审计报告形成的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1)当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文字不通俗。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了困难。

②重点不突出。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将所有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对这种没有进行提炼,面面俱到,数字充斥整个报告,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性的问题。

③适用不恰当。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错误引用法规。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

④建议不具体。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

⑤评价不规范。一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

(2)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审计报告复核工作的力度。②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部门领导,都应明确质量控制责任,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予以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报告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责任制度。对审计报告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都要有监督,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评估的工作前移,避免产生责任时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要定期开展事后审计报告质量的检查工作,建立定期的抽查和互查制度,一旦发现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除了正常的追究处理外,还可结合年度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审计项目档案整理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档案的整理要归入四类材料,即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事件材料,立项性事项材料,其他备查材料。立卷时应按规则排列:卷内文件材料应按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顺序排列;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报告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立项类、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的重要程度排列。每组文件应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初稿在后,批复在前指示在后,指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五)强化行业指导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不仅确立了内部审计协会的法律地位,而且为内部审计协会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内部审计协会要按照《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要求,加大对内审行业的指导与监督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检查长效机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谋划、引领和服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作用。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通过检查揭露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相互交流的平台。内部审计协会作为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机构,要为各级内部审计机构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观摩内部审计优秀项目、开展内部审计论文研讨、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交流内部审计工作经验等多种形式,指导各级内审单位对照优秀找问题,对照范本找差距,对照课题找思路,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3、着力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中国内审协会最近出台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内部审计协会要将其作为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认真学习。使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都以遵循准则为原则,以标准控制为尺码,以价值贡献为导向,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不断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长沙市内审协会2005年就制定了详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并编写成书,发到各级内部审计单位。由于行业指导得力,近几年在国家和省审计项目质量评比中,多个项目被评为一等奖,成绩十分突出。

4、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是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协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和出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行业在内部审计机构中试点后,全面推行,从而使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单位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手段,成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促进了内部审计质量质的飞跃。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审计工作者只有专心执业、细心履职、规范做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word该篇DOC格式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范文,共有1261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下载
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