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 >

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6 10:23:5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

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篇一

5月份的一天,曹春强正在变电所巡检时,突然发现高压连接器温度偏高,他立即断定是连接器接触头松动或绝缘低而引起的发热,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高压放炮、接地,直接影响生产。于是他当机立断向矿调度室汇报并叫电工停电。停电后他先打开高压侧闻有无焦糊味、又看有无烧焦痕迹、紧接着摸有无发热或松动,他熟练地进行着每一步检测,仅用5分钟便查出故障原因,并迅速处理恢复了供电,成功避免了一起机电事故的发生。

曹春强是我矿机电二队主管供电的副队长,在工作中他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心地维护着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默默地担当着生产供电“大使”。

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篇二

康纳得·尼柯尔森·希尔顿,是曾控制美国经济的十大财阀之意,举世文明的旅店大王。他于1887年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圣安东尼。他那笃信宗教善良的母亲和为人诚实勤恳的父亲,对他的成长和日后的成功影响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兵役,并被派到欧洲战场,战后退伍,一度生活无着。后经营旅馆业,1919年希尔顿在德克撒斯州的CISSO创建了他的第一家旅馆,而第一家以希尔顿命名的旅馆是1925年建成于达拉斯。其后一发不可收拾,到1943年,希尔顿建成了首家联系东西海岸的酒店连锁集团。随后他的酒店跨出美国?? 美国希尔顿饭店创立于1919年,在不到90年的时间里,从一家饭店扩展到100多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饭店之一。80多年来,希尔顿饭店生意如此之好财富增长如此之快,其成功的秘诀牢牢确立自己的企业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饭店创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注重企业员工礼仪的培养,并通过服务人胃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

希尔顿十分注重员工的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员工的微笑服务。每他天至少到一家希尔顿饭店与饭店的服务人员接触,向各级人员(从总经理到服务员)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必定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1930年是美国经济萧条最严重的一年,全美国的旅馆倒闭了80%,希尔顿的旅馆也一家接着一家地亏损不堪,一度负债达50万美元,希尔顿并不灰心,他召集每一家旅馆员工向他们特别交待和呼吁:“目前正值旅馆亏空靠借债度日时期,我决定强渡难关。一旦美国经济恐慌时期过去,我们希尔顿旅馆很快就能进入云开月出的局面。因此,我请各位记住,希尔顿的礼仪万万不能忘。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困难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顾客的。”事实上,在那纷纷倒闭后只剩下的20%的旅馆中,只有希尔顿旅馆服务员的微笑是美好的。经济萧条刚过,希尔顿旅馆系统就领先进入了新的繁荣期,跨人了经营的黄金时代。希尔顿旅馆紧接着充实了一批现代化设备。此时,希尔顿到每一家旅馆召集全体员工开会时都要问:“现在我们的旅馆己新添了第一流设备,你觉得还必须配合一些什么第一流的东西使客人更喜欢呢?员工回答之后,希尔顿笑着摇头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旅馆里只有第一流的设备而没有第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那些旅客会认为我们供应了他们全部最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正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假如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也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地方……”

希尔顿酒店的成功经验:勤奋,自信和微笑。

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两只红鞋 篇三

有位留美女士逛美国的一家百货公司的时候,在进口步看见有一堆鞋子,旁边的标价牌上写着:“超级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回”。她拿起一双鞋子一看,原价70美元的一双充满光泽的红色皮鞋只要7美元,这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她试了试觉得皮软质轻,外观也完美无瑕,她真是乐不可支。

她把鞋捧在胸前,然后赶快呼唤服务小姐,服务小姐微笑地走过来:“您好,您喜欢这双鞋?正好配您的红外套!”她伸出手说,“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下。”她把鞋交给服务小姐,不禁担心地问:“有什么问题吗?价钱不对吗?”

那位服务小姐赶紧安慰说:“不,不!别担心,我只是要确认一下是不是这两只鞋。嗯,确实是!”

“什么叫两只鞋,明明是一双啊”她迷惑不解地问。

那位服务小姐诚实地说:“既然您这么中意,而且打算买了,我一定要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您。”

服务小姐开始解释:“非常抱歉!我必须让您明白,它们真的不是一双鞋,而且相同皮质,尺寸一样,款式也相同的两只鞋,虽然颜色几乎一样,但还是有点色差,我们也不知道是否以前卖错了,或是顾客弄错了,剩下的左右两只正好凑成一双,我们不能欺骗顾客,免得您回去以后,发现真相而后悔,责怪我们欺骗您,如果你现在知道了而放弃,您可以再选别的鞋子!”这真挚的一席话,哪有不让人心软的!何况,穿鞋走路,又不是让人蹲着仔细对比两边色泽。她心里愈想愈得意,除下定决心买那两“两只”外,不知不觉又买了“两双鞋”

时过几年,那双鞋仍是她的最爱。当朋友夸赞那双鞋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诉说那个动人的故事。惟一的后遗症是每次她到纽约时,总要抽空到那家百货公司捧回几双鞋。

智慧分享:谁也不愿意被别人当傻瓜欺骗,尤其是花钱的顾客,留住顾客的心的方法就是以诚待人。

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篇四

“”哗———哗”已经晚上11点了,雨还没有停,突然苏万良的电话响了:“压风机房水泵房电机上方出现漏雨,随时可能发生短路导致压风停运,情况危急万良二话没说,冒着大雨,穿着拖鞋就往矿上奔跑。到矿后,他一面及时转换冷却水运转水泵,一面借来防雨布。他顾不上换下淋透的衣服,就带人投入抢修,并很快避免了险情。苏万良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当班长,有任务了,有困难了,就要干在前头,当好排头兵,这样才能带领大伙干好活,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华峰企业文化 篇五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敢拼才会赢

2010年8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他踌躇满志,怀揣着理想与抱负应聘到了刚刚成立的华峰集团聚酰胺事业部,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四年多来,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不但圆满完成了每年项目建设材料、维修材料的申报与验收等工作,还积极参与各类技改项目和设备检修,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设备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跨越。他就是来自事业部设备动力系统的设备管理员蔡晓洲。

2014年11月,尼龙二期新增锅炉项目开工。为确保工程质量,抢抓工程进度,蔡晓洲连续三个月蹲守现场,从材料采购、设备进现场,到管道预制安装,全程跟踪监督,认真校对图纸,每道焊缝、每个支撑,小至螺丝垫片,他都要仔细检查;管道试压阶段,他每天身上戴着安全带,上管架、爬平台,不放过任何细节。一旦发现缺陷,他都会第一时间与承包商进行沟通,并严格整改,确保不出现一丝纰漏。在承包商眼里,他喜欢“计较”,爱挑“毛病”。然而,正是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才保障了项目如期完工并顺利投入运行。(王赟怀)

案例点评:

过去四年,伴随企业的持续发展,华峰员工总数从4千余人增长到8千余人,大量有学识、有抱负的高校毕业生如潮般投入华峰的怀抱,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蔡晓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勤劳、朴素,没有初生牛犊的心浮气躁,能吃苦,肯学习,一步步填补了工作经验的不足,从而实现了个人的成长。(王升)

铁臂“阿童木”

他于2010年3月加入华峰,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如今,他已是合成树脂公司合成树脂工厂B班的生产主管,带领着一个120多人的团队。近年来,他所带领的班组连续3年获得集团“最佳学习型班组”,并多次获得公司年度“安全生产奖”;同时,他还肩负着集团团委组织委员、新材料公司团委副书记、合成树脂工厂党团支部书记等多项职务,他所在的党支部连续3年被授予瑞安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并在2014年被集团评为“四星级党组织”;此外,他个人还曾获得温州市“优秀新居民”、瑞安市合理化建议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先后被评为集团“示范岗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等。他就是2014年集团“岗位标兵”、合成树脂工厂的“铁臂阿童木”——童彬彬。

面对诸多荣誉,很多新人总是羡慕地问他:“有什么窍门?”他总是笑笑说:“只要心系岗位,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去做,踏实努力,多学习多思考,机遇终究会来的。”可见他早已把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有一次,他骑电瓶车回公司,为躲避路口突然出现的行人,自己摔了出去。当时正值夏天,身上衣服单薄,膝盖和脚都被蹭掉了一大块皮,到医院做了简单的处理后,他想到第一件事就是脚肿了没法穿鞋,怎么去上班?顾不上疼痛,他便上街买了双超大码的布鞋,就这样穿着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岗位上,车间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回家休养,他笑着说“没事,小伤,兄弟们都在上班,我在家不踏实”。那段时间,每逢上下班和饭点,人们经常会看到他被同事扶着一瘸一拐地走在厂区的路上。

五年来,童彬彬几乎没有请过假,为了班组的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坚韧的意志力和乐观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特别是一起共事的兄弟,都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小领导”,亲切称他“铁臂阿童木”。(陈高伟)

案例点评:

对于童彬彬,身兼数职是律己奉公,诸多荣誉则是实至名归。童彬彬的事迹勉励了广大华峰人:“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经意间来到身边!”(陈高伟)

彻夜检修

2014年8月20日凌晨一点多,氨纶公司D车间的导热油总进油分油缸DN250阀门不能打开,导致导热油不能进去。在场的检修人员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还是不能打开。如果这阀门打不开导热油进不去,则将直接影响D2车间投产。因此,排除异常迫在眉睫,检修值班人员立即将情况向上汇报。

接到通知后,氨纶公司生产副总徐宁、D工厂厂长林凯、纺丝D2及机电主管纷纷赶赴现场。要知道他们前一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躺下,而且此时正赶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然而,这一切却阻挡不了他们赶回厂里的步伐。一到现场,在了解情况后,便立即商讨出了第一套方案,将阀门阀盖上的一圈螺栓均匀松开。确定方案后,大家一起开始动手,但费尽力气将螺栓松开后阀门还是不能打开。后来,尝试了各种方法,阀门依旧打不开。凌晨四点多,徐总再次召集大家,最后决定将整个阀门拆掉。虽然此时参检人员通宵作业已疲惫不堪,但在徐总和林厂亲临检修现场协调指挥下,全体检修人员斗志倍增,并以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检修作业中,最后阀门内螺杆密封面终于松动,导热油“哗哗哗……”倾泄而入分油缸,大家心头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下了。而此时已经是凌晨五点多,天空已经朦朦亮。彻夜检修的人员稍做休息后,继续奋战在检修一线……(赵艳伦)

案例点评:

一次检修就是一次战斗,信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次检修更是一次证明,奇迹是靠人去创造的。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不分昼夜,紧密配合,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检修工作的赞歌。(赵艳伦)

“下”,是一种勇气

近年,华峰普恩通过技改,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得以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人员岗位调整成了必然。切割车间平切组长俞春临就是被调整中的一员,从一个组长“降”为一个平切机台操作工。

在调整初期,大家还担心俞春临也像有的基层干部那样觉得面上子上过不去,不能全心投入工作。后来证明,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快,他便转换了岗位角色,利用积累经验的优势,不但成了现任班组长的得力助手,还成了“传帮带”的老师傅。去年9月中旬,刚好是普恩公司订单的高峰期,一批异形管订单,由于工艺要求,只能用二维机切割,且规格种类繁多,刚好会CAD的同事也有其他安排抽不开身。为了顺利生产,及时交货,他白天在机台操作,晚上在家里把图纸绘制、编程好,第二天手把手地教会徒弟操作方法。就这样,一个看似不能如期完成的非标定单,在他的努力下提前完成了。后来有人问他,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能够如此释然,他说:“不是我做得不好,是有的同事比我做得更好,我在进步的时候,他们进步比我更快,能者居上是很自然的事情,真的没什么值得耿耿于怀的。”

正是这种胸怀,俞春临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年底公司优秀员工评选中,他以车间最高票进入筛选环节。(石银燕)

案例点评:

俞春临只是公司中众多“能上能下”干部的缩影。以前都说“下必有过,上荣下辱”,其实“下”是一种自然规律和工作需要,“下”得自然是一种心态,“上”与“下”其实是一种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只要进入这个良性循环,个人和公司才能充满活力。(石银燕)

默默无闻的质检员

某天,当我提前上班,经过二楼走廊时听到了切片机和拉力机运行的声音,推开门一看,物检组的同事林龙已经开始在工作了,于是,我随口问了一句:“今天好早啊!”他回答说:“我每天都差不多这个时间到的。”

后来,跟其他的同事偶然聊起此事,技术研发的同事跟我讲,他们有时做小试要加班,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能看到林龙已经开始工作了。之后,我便特意进行了观察,发现他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公司了,中午也不休息,不管当天的工作有多忙,他都会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同时,他还十分关注5S情况,每天下班前,都会把工作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

闲聊中,我无意中问过他:“公司规定早上8点钟上班,你怎么每天都这么早?中午还不休息,有时下班还要加班。”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是学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我要尽量抽出时间多学点东西。”

作为一个90后的男生,从他工作的表现来看,更趋向于70后80初的那一代人,吃苦肯干。他对工作的态度认真严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们。(潘玉燕)

案例点评:

作为一名普通的质检员,林龙这种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我进入华峰工作到现在第一次看到,让我深受影响,值得同事们学习。(潘玉燕)

平凡人之平凡事

进入公司以来,我接触到了许多陌生的面孔,但在和他们接触了数月后,我也会与他们开起玩笑,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善意的笑容,感受到了包容的胸怀。而他,我总会亲切的称呼一声“陈师傅”。他为人和蔼,待人友善,与他相处多年的同事都说:“陈师傅,人很好的呢!”是的,确实很好。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不经意间,你会看见他忙进忙出。路灯不亮了,需要维修,食堂开水箱坏了,也需要维修……这里接电源,那里又要巡检,每天的工作都十分繁忙。但是在他疲倦的脸上你还是会看到笑容。

记得在一次工作联系单上看到行车滑线急需维修,陈师傅在接到操作工报修之后,便立马拉升降车上去检查,反复查看之后发现,是由于2#拉弯矫和冷轧转料时,行车滑线被钢丝绳碰到,将扣件拉坏了,于是,他在把冷轧2#拉弯矫处的滑线扣件调换后,行车才正常运行。看似简单的更换滑线扣件,但每次上行车维修的工作都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要懂得完成抢修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吴佳怡)

案例点评:

如今,电已经成为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正常的水电供应才能保证正常生产运行。在华峰日轻铝业就有这样一个团队,这样一位老师傅用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为公司的电力稳定默默地奉献着。(吴佳怡)

细节决定成败

2015年元旦刚过,华峰超纤就面临TS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的换证审核,也就是3年一次的大审。面对比以往更加严格的审核,公司内部却有条不紊,各部门员工信心满满。其实,外审的要求刚下来的时候,大家还是有点担心的,去年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辞职之后,新接替的人对本部门的TS16949体系认识还不够全面,今年的审核范围也比之前的增加了许多,审核老师也比往年增加了一位,可以说,年底收到的这份外审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想顺利通过,还是有些压力的。

为此,质量体系管理经验丰富的质检部经理王晓静拟定了一份大胆的计划,让新内审员和刚转正的工艺员一起参与到公司的内部审核中,而且不仅仅是参与,而是要让他们去独立完成审核计划中的审核、开不符合项、整改审查等最重要的环节。2014年12月上旬,公司开始了制造过程的审核,这次审核过程中,有四个小组共18人,以王晓静和另外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外审员为组长,新内审员超过半数,还有3名基层管理人员的参与,可谓声势浩大。在这次制造过程审核中,王晓静只是在第一次示范之后,就让新内审员操刀上阵,自己在旁边不断引导补充,到12月中下旬的内部审核时,新内审员们的审核就已经从开始的模仿,到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审核过程中,尽管审核和总结工作逐渐交给新内审员来完成,但王晓静无疑还是最为辛苦的,新内审员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她,发现的问题各部门的负责人也都来找她。从数据分析到制定整改方案,她都亲力亲为。另外,作为部门经理,很多事情需要她亲自处理,因此只能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

经过新内审员的努力学习,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TS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的换证审核最终顺利通过,结果皆大欢喜。(尤春辉)

案例点评:

看似只是让新内审员负责审核过程,其实在他们审核时,一些本部门因为没被审核到的问题也会在审核其他部门时发现,同时本部门的问题也可以借鉴其他部门的优点进行整改,这样极大的增加了体系中问题被发现的机会和整改的效率,也为之后的管理积累经验,可谓一举三得。(尤春辉)

企业文化理念故事 篇六

7名来自不同单位的巡讲者紧紧围绕潞安文化理念,结合视频、沙画、快板等形式,用质朴的语言、翔实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声情并茂的讲述了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潞安故事。从创新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安全等不同角度畅谈了潞安的理念文化,诠释了“为人至诚、为业至精”这一全体煤矿人共同追求的核心理念。演讲期间,主持人现场提问如何做到“立说立行,只争朝夕”这一潞安作风,我处机运队文化员陈潞积极回答,以一个90后年轻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博得大家一片掌声。

我处参与聆听巡演的人员坐在故事会的现场,感受到了一种理念的力量,聆听了一个个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会后大家都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优秀典型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好潞安理念,做好本职工作,争做潞安发展的排头兵。巡讲结束后,我处皮带队书记王生明:“看了这场巡讲会后,感触很深,和兄弟矿井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特别是践行潞安理念方面,作为井下生产队组,我们还需要加把劲,把潞安理念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为我处安全生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供电队党支部书记李卫东也感触颇多,他对道德模范流露出由衷的敬佩,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以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牢记使命,脚踏实地的锐意进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作为基层的一名党支部书记,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带领供电队党支部踏踏实实践行好潞安理念,做好古城煤矿供电工作。

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篇七

一只胖乎乎的企鹅得意地说:“别call我,qq我!”这是眼下一张时尚海报的画面,正在网络的世界里轻舞飞扬。以这只企鹅为形象的各种品牌衍生物正在新浪等知名网站的显赫位置出售。这只企鹅还是最多的国内互联网纪录保持者:拥有最多的注册用户数——8000万;最高的同时在线数——180万;最高的日广告显示次数——10亿。你撇了撇嘴说:那不就是腾讯的oicq吗?一个追随者而已。

可就是这个追随者,让它的被追随者icq(i seek you的缩写,网络寻呼机)如此的头疼,以致于打起了国际官司。因为这个追随者已经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已经名列icq产品的世界第三位。这还不算,到今年年底,国内的'商场里就会上市内嵌着oicq的vcd、dvd、电视机,甚至是国外手机巨头的新款手机。

在互联网的瑟瑟寒冬里,腾讯的这只企鹅却越来越胖。如今,腾讯来钱的渠道和企鹅受热爱程度成正比,从7月份开始,腾讯的现金流也提前“转正”了。10月6日,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上,一家oicq的企鹅形象专卖店开张。玩具、服装、饰品、日用品统统都以两只可爱的企鹅为主题。这回,腾讯是在效仿迪斯尼了。

偶然

硬要说腾讯的创始人是个天才,还不如说是一连串偶然的集合。

oicq其实就是即时通信产品中的一种。即时通信产品最早的创始人是三个以色列青年,是他们在1996年做出来的,取名叫icq。1998年当icq注册用户数达到1200万时,被aol看中,以2.87亿美元的天价买走。目前icq有1亿多用户,主要市场在美洲和欧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即时通信系统。而1998年的腾讯只是一个做增值服务软件和系统集成的小公司,拥有者是五六个满脑子创业热情的年轻人。所有的业务利润微薄,过着三餐不继的窘迫日子。1999年他们做出来一套即时通信系统,投标给广东电信,后来又送到其他好几个地方,却都没被看上。懊丧之余,几个人瞅瞅自己辛辛苦苦孵出来的丑小鸭,舍不得丢掉。想想就放到了自己的网站上,作为给用户的一项免费服务。这就是oicq的雏形。

当有一天,几个人发现这套系统有100个人同时在线的时候,又惊又喜。可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公司需要为这套系统投入的也越来越多了,竟占到了公司成本的一半,却不能带来分毫利润。日子过得本来就紧巴巴的,哪有闲钱投入这么个奢侈的小玩意?有人主张放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

当时这种类似的产品非常多,picq、ticq、cicq、gicq,实际上都是icq的追随者。继腾讯推出不久,新浪也推出了新浪寻呼,搜狐、网易、雅虎都纷纷在国内市场推出类似的服务。最大的对手icq当时却没有中文版本。在众多的竞争对手的包围中,腾讯并没有想过,有一天公司会靠着这个产品活下去。

腾讯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志浩原来在中北寻呼集团总部。1999年,腾讯的董事长兼ceo马化腾冒充工程师来到中北调试设备,因为腾讯当时还请不起工程师。在机房里,马化腾教给张志浩怎么用oicq。学计算机应用的张志浩敏感地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事后便怂恿中北的老总把腾讯买下来。可惜当时中北的人只当他讲了个并不好笑的笑话。但是仅仅几个月以后,腾讯开始庆幸当时没有人愿意买下自己,因为oicq的用户数正在以他们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着,用户增长曲线几乎已经变成了一条陡峭的直线。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用户数不能当饭吃,28岁的马化腾找到银行。可银行从没听说过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国内投资商关心的是腾讯有多少电脑,多少固定资产。马化腾吸着凉气说:先生,我的价值不是腾讯的现在,而是腾讯的未来。终于idg和香港盈科数码接过了腾讯改了6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各投入了110万美元,条件是腾讯在年底注册用户数发展到400万。2000年上半年腾讯预计年底用户数将达到1500万,接着又改预计2000万,很快又再次预计4000万,再后来就不预计了,因为已经没有办法预计。

但是腾讯是需要扩大规模的,而扩大规模当然需要钱。腾讯在用钱上一直非常节制,不管是。com比赛烧钱的时候,还是互联网银根紧缩的现在,腾讯几乎从来不做付费的广告;所有的用费申请,都必须以10倍回报的承诺做前提;腾讯的员工上班时都吊在oicq上面,因为总部与各地的分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全靠oicq,腾讯公司的电话不能打长途。

但是要维护一个高达180万人同时在线的系统,腾讯要承担的实际是电信级的运营。每天新增注册用户数80万,这个疯狂的数字使腾讯每一周就需要投入一台双cpu、1g内存的服务器,价值7万多元。再加上租用带宽和其他的硬件成本,每个月都需要几百万元的成本投入。这巨大的成本已经迫使腾讯拒绝互联网上的免费注册。自从今年年初和移动开通了移动qq,腾讯乘机把用户注册改成了通过手机和168声讯台注册,分别按0.5元/分钟和0.8元/分钟收费。

而腾讯目前面临的是遍布暗礁的大海。最可怕的对手不是aol的icq,而是捆绑在windows 里的微软的msn和后来的windows messager(windows 使者)。这两者并不是一个东东,后者包藏着更大的野心和杀机。msn非常类似oicq,是纯粹的即时通信系统。而windows 使者则是微软为各种即时通信技术搭建的统一平台,任何其他公司都可以用这个平台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应用。这个大手笔的软件是个综合通讯中心,既能传文字,也能传声音和视频,oicq的功能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微软现在只是还不愿意拿出来挥舞。但专家分析,微软正在寻求改变即时通信市场格局的办法,而且它真正想要的绝不仅仅是oicq占据的那一块疆土。微软的。net战略就是要开发出internet的操作系统,使得全球所有电子信息交流都由微软的系统来支持。

现在,腾讯还有资本在一片讨伐声中拒绝免费用户注册。但是,如果腾讯不能让自己的产品有别于对手,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新鲜、亲和、创意,那么msn完全有可能在中文即时通信领域笑到最后。因为用户迁移的成本虽然很大,但是如果对手是深谙捆绑销售策略的微软,再加上腾讯的一点疏漏和一点利欲之心,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也许这一切也会改变得像当初腾讯击败对手时一样迅速而莫名其妙。

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篇八

7月28日下午17时03分,队值班电话响了————锅炉炉排出现故障,需紧急抢修。电话犹如警铃…电气维修班的、机械维修班的、锅炉维修组的、压风维修组的迅速把收拾好的工具运到位。做好了相关抢修准备。……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19时20分,在查找到故障源后,大家不顾难耐的高温,钻入锅炉底部进行修复。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滚落下来,后背也被汗水湿透了经过四个小时的抢修,终于将锅炉的故障隐患解除了。23时44分,锅炉的故障部件全部修复完毕,隐患消除。想到刚刚修好的锅炉恢复了安全运转,一张张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企业文化理念故事 篇九

分粥的故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凭规则。体现规则最好的故事就是分粥的故事。

7个人在一起分粥,推举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分粥人。前几天还不错,但是,时间一长,掌勺的人就拥有了一种权力,有了权力就会有,尤其是在没有严厉的规则约束的时候。三五天之后,当一个人对掌勺的人说了几句好听的之后,他碗里的粥就多了一点,他多了一点自然就有人少了一点,就有人饿肚子了。这时,就有人抗议了,说我们不能再用这个人了,我们一人一天轮流分吧。但轮流分的结果是只有分粥的人吃得饱,其他6个人都吃不饱。最后大家又达成共识:我们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得了。分粥委员会成立了,在分粥时有人分粥有人监督,最后人们发现这时只有分粥的和监督的人吃饱了,其他5个人都吃不饱。最后,这7个人终于明白了:让谁来分都没用,最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规则,也就是谁分谁就最后一个拿粥。这样,不管谁来分粥,都能做到公平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或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团队,都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远比人的自觉性管用得多。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范文,共有1109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下载
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故事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