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汇报材料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报告

发布时间:2023-04-10 10:16:0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报告业

一、电驱动系统:核心动力结构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包括电驱动系统与电源系统两大类。电驱动系统包含电机、电控制器、减速箱,是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的核心部件;电源系统包含车载充电机(OBC)、DC-DC 转换器和高压配电盒,是动力电池组进行充电、电能转换及分配的核心部件。

图1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主要为整车提供动力,其价值量占比仅次于锂电池,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围绕效率/功率密度/成本等目标函数,其技术在不断演进:整机产品往“多合一”集成化/高压化,单体产品电机往扁线/油冷/高压,电控&电源往单管并联/碳化硅,减速器往两档等技术方案发展。

图2 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

电驱动产业链涉及环节较多,可以概括为零件—总成—系统—整车厂四大层级。上游零部件包括永磁体、硅钢体、功率模块、电容、传感器等,这一级的玩家对在整车产业链中属于“三级供应商”。在零部件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组装得到电机总成、电控总成与传动总成,这一级的玩家可以称为车企的“二级供应商”;各个单独总成进一步集成为电驱动系统供货于车企,这一级玩家为行业“一级供应商”。

图3 电驱动行业产业链及各环节主要玩家

图4 新能源电控零部件成本构成(图源:盖世汽车)

考虑行业各大趋势及新技术渗透节奏,有关机构测算2021/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含电源)空间分别为357/1228 亿元,CAGR=36%,其中,分体式/“多合一”产品 2025年分别196/1032亿元,CAGR=24%/39%。目前市场参与者主要有整车厂、汽车零部件Tier1、第三方供应商,行业处于成长期的前半段、格局尚未定型,多数企业处于亏损至微利,而2022年部分优质企业有望率先迎来利润拐点。电驱动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中长期看第三方阵营有望脱颖而出,强技术平台、强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有望充分绑定主流车企。1)整车厂自供体系(in-house):出于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等考虑,整车厂多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自供电驱动、电源产品,代表公司有特斯拉、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蔚来旗下的蔚然动力、长安旗下的蜂巢能源等。2)动力系统集成商(Tier1):通常为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如联合电子、日电产、博世、大陆、博格华纳等,凭借深厚的技术、工艺等积淀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身产品力强、产能规模大,且具备全球主流车企客户资源。3)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近年来快速崛起,独立第三方根据业务侧重点可以分为电控为主、电机为主的厂商,但是在集成化的趋势下,企业通常会同时布局电机、电控、电源与“多合一”系统。根据公司业务结构差异,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Ø深耕新能源车电驱动的“行业老兵”:如英搏尔、精进电动、欣锐科技、威迈斯等;

Ø 从其他行业电控产品拓展至新能源车电驱动业务的企业:如汇川技术、阳光电源等;

Ø 从传统电机领域拓展至新能源车电机电控sdf 业务的企业:如起家于缝纫机电机的方正电机、工业电机的卧龙电驱、微特电机的大洋电机等。

图5 电驱动系统各类技术路线及其特点、代表企业

二、电驱动系统:定制化技术方案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高度定制化,不同级别的车(不同功率端)采用的技术方案有所差异。核心车企采购逻辑(自制or 开放供应链)影响了第三方可触及的市场空间。对于前述的“中高端、中端、中低端”市场,车企通常有各自的采购偏好:“中高端”+ 部分“中端”市场:对产品性能、可靠性要求通常较高,因此内资头部整车厂部分倾向于采用自供体系,但走量的车型及成本要求高的车型会开放外供。特斯拉、弗迪动力、蔚来完全采用自供体系(B、C 级车居多),吉利高端“浩瀚”平台采用自供体系威睿。也有部分整车厂选择开发供应链,如理想采购汇川技术产品,配套车型为 C 级车理想ONE;小鹏虽然自己组装“三合一”,但电机、电控、减速器产品主要从第三方采购。“中低端”+ 部分“中端”市场,更重采购成本,自供体系相对第三方不具备性价比优势,故 A00、A0 级通常以第三方供应商为主。其中,上海电驱动配套则以A级及以下为主,2021 年奔奔E-star 在公司配套中占比最高,达到了59.52%。与上海电驱动类似的还有英搏尔和大众变速器,英搏尔是A级及以下车型市场的无冕之王,配套包括五菱荣光MINI、雷丁芒果、长城好猫等爆款车型;大众变速器主要配套车型为A0 级车哪吒V,2021 年占公司总配套的62.44%。

图6 电驱动系统定制化技术方案

电驱动由最初“结构集成”向“深度系统集成”演进,集成化“多合一”总成产品成为主流趋势。以往动力系统的电机、电控、电源多单独采购,根据其电气、机械结构进行集成组装;随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要求不断提高,“多合一”总成产品通过巧妙设计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电源“深度集成”,减少彼此间的连接器、冷却组件、高压线束等部件。“多合一”集成式系统相比分体式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性能更优:降低了各部件之间连接部位的效率损耗,提高整车的 NVH 性能,从而提高了集成系统的可靠性;2)成本更低: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可以减少车内部的高压线束、连接器数量,节约线束与连接器成本,从而使集成式系统更具有经济性。3)更省空间:集成式产品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有利于节省车内空间。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NE 时代新能源,2020 年/2022年1-4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为 50.27/79.26 万台,渗透率为44.91%/61.63%,目前基本涵盖大部分A 级车、B 级以上车型。现有集成产品以“三合一”为主,集成度更高的“多合一”新产品也在不断问世。根据 NE 时代新能源,2022 年1-4 月新能源乘用车搭载的电驱动系统中,分体式、电机/电控“二合一”合计占比为 44%,“三合一”占比为 52%,“多合一”占比为 4%。同时,OBC、DC-DC、PDU 等充配电系统集成产品应用也不断增加,结合电驱系统集成产品将形成集成度更高的多合一平台。华为DriveOne“七合一”电驱动系统打造多合一集成新标杆,比亚迪和上汽变速器也陆续推出多合一产品。1)华为七合一系统集成了MCU、电机。减速器、DC-DC、OBC、PDU、BCU 七大部件,具有开发简单、适配简单、布置简单、演进简单等优势。相较于“三合一”,该产品体积减少 20%、重量减轻15%。此外,华为DriveOne 系统可实现7dB 的超静音,并具有80%NEDC 效率,提升整车驾驶体验。根据NE 时代新能源,华为“三合一”电驱动总成已在长安 CS-GXNEV 和赛力斯SF5 两款车型中得到应用,但目前其七合一产品还没有在整车中的应用案例。2)比亚迪“海豚”八合一系统即成立VCU、BCU、PDU、DC-DC、OBC、MCU、电机、减速器八大部件;3)上汽变速器&威迈斯的七合一系统集成电机、电控、减速器、OBC、DC-DC、PDU、BCU 七大部件。

三、电驱动系统:未来趋势

高压: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电机效率以延长里程的重要措施。纯电乘用车电压通常在200-400V 之间,在同等功率下,当电压从 400V 提升到800V 后,线路中通过的电流减少一半,产生的功率损耗更小,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长,进而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同时,工作电流的减少将降低功率损耗,继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同样行驶里程中的电量消耗,从而延长汽车里程数。2021 年为我国800V 高压快充元年,行业发展有望加速。2021 年来,比亚迪(e平台)、理想、小鹏、广汽(埃安)、吉利(极氪001)、北汽(极狐)等车企纷纷布局800V 快充技术,我国800V 高压快充行业进入发展加速期。

图7 新能源汽车400V电压平台和800V电压平台

碳化硅功率器件可显著提高电控效率、功率密度等性能。碳化硅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热导率高、电子饱和迁移速率高等性质,相比硅基IGBT,碳化硅元器件体积更小、频率更高、开关损耗更小,可以使电驱动系统在高压、高温下保持高速稳定运行(硅基IGBT只能在200℃以下的环境中工作)。根据意法半导体测算在750V 电压平台下,碳化硅器件有3.5-8%的效率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车型已采用碳化硅电控。1)车企角度,国内车企不断布局碳化硅,比亚迪发布了碳化硅车系平台e-Platform 3.0,小鹏G9、蔚来ET7 等采用碳化硅电控的车型在2022年交付。2)电驱厂家角度,采用全SiC模块可以使控制器的功率提高20kW同时使其重量减少6kg,逆变器尺寸缩小43%。损耗下降,续航里程增加。

表1 碳化硅电控的车型表

四、总结

根据预测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将超千亿元、中车奇宏滤波器在领导的规划下,加速与弗迪动力、上海电驱动、联合电子、汇川等头部企业对接,获取定点项目,形成绑定关系;积极开展与金康塞利斯、纬湃、峰巢、零跑、巨一动力等造车新势力公司项目合作,完成供应商导入,获取项目定点,随着SiC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将用到滤波器产品。

word该篇DOC格式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报告范文,共有371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报告下载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报告.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