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12:00:5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

舆情分析报告 篇一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论事件发生后,首先与区委宣传部取得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舆论有利于全区和财政工作,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论突发事件处置与宣传同步启动、同时落实,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媒体,处置舆论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舆论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我局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舆论,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后,预成立达州市通川区财政局舆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局长黄本松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党组副书记李京同志担任,局内设股室预算股、国库股、债金股、党建办、行财股、监督局、社保股、投资股等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舆论的评估、预警、分析和报告工作,主要工作职责为:

1.根据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股室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对舆论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股室进行处置。

3.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急程序

舆论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1.各股室(中心)要密切注意舆论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局主要领导报告,由各科室负责人对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局舆论应急处置工作会议。

2.舆论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人参室接到报告后,召开应急会议,有针对性地布置处置工作,形成新闻通稿并组织宣传报道。

3.工作领导小组将舆论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区委宣传部,及时上报事件有关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及时保持信,息沟通。

4.做好突发公众舆论事件的24 小时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声像记录工作。

四、健全制度

1.建立信息反馈常态机制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

2.建立健全舆论监控体系

一是做好新媒体管理工作。局网络管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进涛,网评员为席峯、陈玮,加强新浪微博等网评工作,积极应对媒体舆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舆论信息正能量。二是由网络管理员加大监测监控力度,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要全力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尤其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客观、透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险方面发展。

舆情分析报告 篇二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舆情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网络舆情;汇集分析;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82-05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及其形成、运行环境、作用的特殊性给整个社会舆情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探索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以下简称网络舆情机制)不仅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机制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从非主流媒体跻身主流媒体是媒介史上的重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领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接近5亿[1]。在网民不断增加的同时,互联网更成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阵地之一。与传统舆情表达形式相比,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放大性、燃点低、触点多、传播快、影响大等新特点,一个热点事件很容易就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网络媒体兴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情事件的相关研究,网络舆情在近七成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网络媒体开辟了反腐倡廉的新局面、新气象[2];网络更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同时也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问政于民,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又充斥了大量的虚假和不健康的信息、偏执的言论等,网络舆情在政府引导与管理缺位的背景下,有可能演变成“公共舆论危机”,加剧社会管理难度。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二)探索网络舆情机制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需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舆情工作的好坏对整个社会舆情工作和社会舆情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探索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是社会舆情机制在网络时代的重要发展和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以下简称社会舆情机制),是在党的领导下,党的宣传部门具体负责和指导,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社团、大众传媒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围绕社会舆情的表达沟通、汇集分析、引导控制而形成的协调一致、灵敏高效的工作机制。多年来,社会舆情机制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帮助政府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化、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舆情具有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特点,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使舆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工作等方面面临诸多新的难点和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信息汇集、分析和引导方法已经难以胜任。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影响巨大,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舆情机制,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和决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对加强和完善社会舆情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利用网络向世界各国,特别是针对社会主义中国,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道德文化和思想观念;打着“民主”、“人权”的口号对我国进行挑衅,竭力标榜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妄图从意识形态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的根基。因此,建立网络舆情机制,随时监控和掌握网络舆情及其走向,及时引导舆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党对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舆情,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舆情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建设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党中央对建立网络舆情机制也提出了要求。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党对舆情信息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可以看出,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反映社会舆情、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舆情机制的目标与构成要素

(一)网络舆情机制的目标

1. 畅通网民意愿表达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是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基础;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万众一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情民意,各大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要求开辟了许多渠道,党和政府正是通过这些渠道来收集和引导社会舆情。

2. 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重视舆情的调查和分析,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使“网络问政”成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政治现象。近年来,不少地区和部门相继建立了网络舆情调查和分析机制,主流网站也纷纷搭建“网络问政”平台,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的。和谐社会本身要求党和各级政府积极听取民意,聆听民众呼声;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需要不断广开言路,拓展民间信息渠道。

3. 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抓紧抓实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的意见、态度、思想、意愿、诉求等,是进一步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的重要保证。只有把握社会公众的思想和意愿,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才能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做到心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才能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掌握舆论主动权。

(二)网络舆情机制的构成要素

1.主体构成。由于网络舆情的特殊性,网络舆情机制所涉及的部门与一般社会舆情机制所涉及的部门不完全一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网络管理的部门:宣传、文化、工商、财政、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网络机构:网络媒体、网络宣传等部门;执法部门:公安部门等。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需要整合上述部门的管理资源,形成有机的、联动的网络信息工作机制。

2.主要流程。网络舆情机制包括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三大要素。从工作流程来看,可以进一步分为舆情规划、舆情收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事后评估分析等五个阶段。

(1)舆情规划。根据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对舆情工作的要求制定舆情工作规划。一般包括:一定时期的社会热点;根据网络信息流入流出矩阵做出重点实时监控的网站(论坛);对网站(论坛)监控的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采集内容。

(2)舆情收集。舆情信息采集是指根据舆情主题规划的任务需求,采取多种相应的调查方法,从网站、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网络信息渠道收集网络舆情,并有效进行过滤和存储,为舆情分析提供素材。

(3)舆情分析。舆情信息分析是指借助专门设计的程序,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素材进行分析、挖掘,生成舆情分析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做舆情预警处理或舆情引导。包括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按主题自动分类;寻找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跟踪舆情信息;预测舆情信息发展走向;对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自动报警;生成统计报告等。

(4)舆情处置。舆情处置是指将舆情分析所形成的分析报告提交给相关决策部门;决策部门通过分析、评估,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舆情工作重点,开始新的舆情汇集与分析。由此形成一个周期往复的网络舆情反馈系统。对于热点和敏感问题、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等,需要及时处置的,应及时通报信息,启动应急处置方案,迅速准确地采取处置措施。

(5)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引导是政府通过媒体等途径影响网络舆情的性质和走向,改变公众态度,使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质就是舆情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全天候、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媒体的这种特征带来了网络舆情的低控制性。网络舆情引导要坚持信息透明、沟通、疏堵结合等原则,加强对舆情引导的管理,实行依法治“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取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6)事后评估分析。舆情事件处置完毕后,对事件舆情的处理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工作。

3. 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属于网络舆情搜集环节。在具体的手段上与传统的调查方法有明显的区别。近几年来,通过网络开展舆情调查成为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调查以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表达意见的真实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等优点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网络民意调查是一种新的信息采集方法,它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在西方一些国家被采用。其机理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远程交互功能,将交互网页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络来发放、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的数据及信息,不仅降低了调查的成本,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调查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降低了传统问卷调查方法可能出现的多种误差,是一种更加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新兴调查研究方法。网络调查很可能成为未来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亮点和发展趋势。

在具体的手段上,与传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面对面的访问、电话访问等手段不同,网络调查通过网页问卷、电子邮件问卷、网上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网络多媒体通讯手段来收集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即便是问卷调查,它也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网络问卷调查可以分为网页式问卷、弹出窗口式、电子邮件问卷等多种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更多的样本。随着网络调查为更多的网民所熟悉和接受,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聊天室广泛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音频或视频调查。

网络调查的方式尚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只要广泛吸取传统研究方法的优长,结合网络互动性、实时性、方便性等的优点,将会在不断的探索中达到掌握网络舆情状况及走向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机制的思路

(一)高度重视网络时代的舆情信息工作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应该说,目前不少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对舆情机制还不是很熟悉和习惯,对其功能定位等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时代舆情工作,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规范的社会对话和协商机制,畅通群众知情和反映渠道,分析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正确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广泛听取民意,开展调查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倾向性、苗头性和一些共性的问题,制定措施、防患未然,建立预警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将舆情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来对待和处理,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纳入决策的整个流程之中去,应逐渐成为一种执政习惯和制度。通过舆情与其他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的决策,最低限度降低决策的误差、失误,从而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道重要保障。

(二)加强领导和协调

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及运作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要全面、迅速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有一个全面覆盖、健全完善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需要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各级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指导职能。要特别注意加强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以党委宣传部为枢纽、有关网络为依托,纵横相连、覆盖广泛、功能齐全、反映快速的舆情信息工作的网络体系。要以推动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舆情机制的经常性、时效性。

(三)创新方法机制,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

学习和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是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的基础。舆情工作部门要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功能,调查手段的特殊性,引导网络舆情的重点和难点,等等。对网络舆情的规律了解得越深刻,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就越完善。从事舆情工作的人员要注意收集反映网络舆情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情况,着力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研判,加强阶段性舆情、重大舆情和重大课题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提高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时效性、随意性等特点使网站、聊天室、BBS论坛、网评、手机等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扩大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舆情部门要不断提升技术系统支持,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汇集的有效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四)加强网络舆情调研制度建设

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网络舆情调研制度,以使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现有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建立定期专题调查制度、审查报送制度和培训制度。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包括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调查公司等具有舆情调研实力的部门定期开展社会热点、公众社会心态专题调查、宣传思想工作和舆情引导工作评价专题调查、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专题调查,开展对网络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提高掌握和运用网络舆情规律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五)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舆情分析是整个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舆情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去伪存真,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为决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社会敏感问题,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要从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及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主动设置议题,深入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一些容易激化社会利益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前期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舆论引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舆情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间题,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网络舆情引导,必须遵循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必须遵循公开化、透明化原则,让谣言止于事实。要充分发挥网络“把关人”作用,同时加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比之传统媒体要大为弱化,但并非无可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网络论坛管理员及技术人员等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民的言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七)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建设网络舆情机制根本条件。与一般舆情信息工作者不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事业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专门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在舆情机制的主体建设上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格局。

参考文献:

舆情分析报告 篇四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3

(2012)

购买建议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版No.3)/新媒体蓝皮书》编著者尹韵公。作为国内唯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全面盘点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新媒体大势。纵论新媒体之遒。当前新媒体发展进入一个极为特殊的成长阶段。一方面,新媒体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双刃剑”功效凸显,新媒体治理成为世界普遍难题。专家解读新媒体热点:网络对谣言是否真有自净化作用,微樽传播为何具有中国特色,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世界政治,全球新媒体发展动向,中国网络舆情的特征……新媒体在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和融合中成长。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亚马逊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录

BI 总报告

B.1 成长中的新媒体:虚拟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一 发展态势:新媒体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

二 传播转型:虚拟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三 成长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生态

四 应对策略: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和治理之道

BⅡ 热点篇

B.2 网络对谣言的自净化作用研究

B.3 微博的发展态势、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

B.4 微博舆论形成与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B.5 微博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B.6 社会化媒体:网络时代的关键转折

B.7 世界政治中的社交媒体与数字行为主义

B.8 三网融合背景下建设中国广电网的宏观战略思考

B.9 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B.10 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B.1l 社会转型风险与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

B.12 中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

B.13 全球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B.14 中国新媒体产业园区发展报告

BⅢ 网络媒体篇

B.15 2011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B.16 中国主流媒体网站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B.17 “2012年两会”互联网专题报道效果分析

B.18 2011年新媒体视频发展报告

B.19 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发展报告

B.20 2011年数字音乐发展报告

B.21 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报告

BⅣ 移动与电子媒体篇

B.22 新闻网站移动化发展报告

B.23 《前线手机报》:党刊的移动化传播探索

B.24 移动APF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B.25 2011年中国IPTV发展报告

B.26 20l年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报告

B.27 20l年中国手机报发展概况

BV 借鉴篇

B.28 欧盟的数字化战略与新媒体发展

B.29 2011年中外电子书产业发展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篇五

【摘 要】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途径 特点 规律 监测

信息传播经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主要空间。网民的言论不可预见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影响着现实社会稳定团结的局面。因此,对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作一梳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测已成为重要工作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且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不断建立和继续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表明网络舆情研究作为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备受重视。在政府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监测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开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测将显得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面对我国网络管理体制“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力度。目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已成为政府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现实工作中存在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就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加强此方面工作的研究,可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特点、规律

国内网络重点舆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选取的数据来自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社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人人网和开心网。可见这三个社区(BBS)、两个微博网站、两个社交网站,极具代表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为天涯论坛。综上,监测舆区主要包括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所关注的境外网站以及辖区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还有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具体讲包括:新华社(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广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百度新闻网(贴吧)、腾讯网(微博)、新浪网(微博)、凤凰网、搜狐、网易、财经网、一财网、天涯论坛、凯迪论坛等。

网络舆情主要传播途径,按传播源不同分为三类。

一是新闻网站舆情传播。基本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新的发声器。主要由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新闻跟帖构成。如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等。二是“意见领袖”舆情传播,主要有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个人网站、学术网站。如《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意见领袖”在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300名“意见领袖”影响互联网议程设置,社会转型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的代言人,对政府陈情,施加舆论压力。三是网民舆情传播。社会精英分子和自觉分子可作为代言人,所有组织和个人均可参加。主要包括微博,社群网站(论坛)、QQ群、MSN群。①

国内舆区舆情信息传播特点。学者王慧军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式传播、跨时空传播、多媒体传播、虚拟性传播,以及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②武汉大学学者邱均平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操作交互性、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③尤其要指出的是,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其“裂变式”传播使网络舆情信息强扩散。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监测的重点。“意见领袖”左右着热点的传播方向和内容,“网络推手”作用不可小视。《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超过10万人的“大V”账号。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据统计研究显示,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

学者刘瑞华认为,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对人有不同的价值)、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传播中有信息势差存在)、信息循环规律(信息守恒,信息保持不变)。④综述学者观点,网络信息传播路径、形态、过程、结果分别具有如下规律。从传播路径看,首先是特定事件刺激个体形成个体议程,舆情信息产生;然后,个体议题成为网络社群热议的议题,进入社群层面,是舆情信息传播的关键一环。之后,网络舆情信息再次发酵将成为强大舆论。传播形态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传播形态不仅是文字形式,还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过程中线上线下互动频繁。网络信息生于现实社会,并在网络引起热议,再次促使现实事件的发展,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影响。传播结果遵循“合力论”。网上各方力量相互制约影响,最终合力决定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我们发现,社群在舆情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高宪春指出,社群是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积极干预,对释放社会紧张情绪、降低舆情事件的负向效应有重要作用。

三、网络舆情监测对策

从信息内容上把握要监测的网络舆情的特征。

第一,负面性。我们承认党和政府在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怨恨都发泄在网络上,把社会中的阴暗面展示到网络上。此外,人们对正面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而负面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也使得负面信息在网络上有巨大市场,导致网络上负面舆情信息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模糊性。模糊性,即真假难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网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任何人可以注册账号,在论坛、博客等上发言。有些网民为了私利,就一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或其他目的。可见,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有时可以假乱真,有时真的可能被认为是假的。

第三,突变性。目前,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人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尤其是弱势群体对自己权益的要求和保护,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小的网络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发酵,加上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极有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导致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

第四,集中性。网络舆情虽具有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生和反腐两个方面。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舆论矛头就指向了党和政府,爆料和指出党和政府的体制、贪污腐败等问题。这四个特征,要求我们在网络舆情监测时,要注意把握,提高发现重要舆情的准确率和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能力。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舆情监测软件有时难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出现偏差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市场现有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的评判上,缺少定性的指标量化。要尝试提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尝试从舆情者、舆情要素、舆情受众、舆情传播、地方区域和谐等方面构建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使得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化,更有成效。针对各相关单位在舆情监测处置上协作不密切、对接不及时,没有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的问题,尝试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构建互助机制,打通网上之间,及网下实体单位间的壁垒。

【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专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党的建设方法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3

②王慧军,《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导向研究》[D].南昌大学,2012

③邱均平,《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④刘瑞华 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及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0(1)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篇六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处于高发期,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和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占事件总量的14%,位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1位。此外,当前也是一个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更多的关注舆论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空前提高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越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就越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和舆论的高灵敏度,使得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及应对具有不同的策略。2013年5月30日,浙江宁波市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的约280名职工及家属在食用浙江新美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心公司)蛋糕之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前,宁波市鄞州区飞虹幼儿园16名小朋友在食用该品牌蛋糕后也出现集体腹泻。事件爆发后,新美心公司声誉与产品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的后续影响较大。2013年6月4日,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绿姿慕斯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新美心公司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宁波市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该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与企业更加警醒,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企业、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舆情监测及应对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均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量较大,且真假难辨、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规程,使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现状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已经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缺少具体的监测手段分析与应对办法研究,使得相关部门无据可依。

2.2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较匮乏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仅限于应用性研究的范畴,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性研究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网络舆情演变效应以及网络舆情,但这些研究尚未成型。同时,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匮乏,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尚未出现[1]。

2.3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角度单一虽有一些学者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是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较多,且研究相对集中于规范研究层面。

2.4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实证分析入手,或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未出现。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个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虽然比较匮乏,但参考其他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

3.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的快速发展与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2]。

3.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收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舆情监控要起到“信息耳目”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监测与收集。在可能或已经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进行调查与访谈,关注网络相关媒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涉及“三敏感”(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的舆情信息,要实施重点监测与收集[3]。②分析与挖掘。对所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筛选、总结、归纳、分类,同时要拓展舆情的深度,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编写、报送高质量的舆情快报,及时地供应急管理决策者参考。由于舆情未必是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直接作为应急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舆情信息的价值判断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注重舆情收集的全面性,并掌握从舆情中“淘金”的能力。③控制与引导。舆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舆情,以及受国外组织教唆、借突发事件丑化国家形象的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

3.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有“网络”之称。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应急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应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从而对其控制和引导[5]。由于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完成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清理等功能。

4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办法

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根据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特点,应结合宁波市食品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流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4.1工作目标为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危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

4.2工作方式和内容监管部门日常每天监测网站、微博等媒体以及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涉及餐饮、食品风险监测等网络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性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形成情况报告。

4.3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即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及其分局,媒体、企业等各个单位的职责分工。

4.4工作流程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范围、处理权限、通报途径、基本应对措施等。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篇七

关键词:网络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5-02

一、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

1.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舆情编辑工作,就是披沙拣金。网络共生的环境下,民意就是考量政治环境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对地方网络的公共治理,按新闻的性质和规律看待舆情焦点在于民生民情。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将编辑意图、正能量的声音发散出去,有效地提升了平台的感召力、影响力。舆情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应具有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把握全局的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谣言、谩骂、刻意诋毁、颠倒黑白的不良信息,培养从复杂舆论中客观分析和提炼要害信息的能力。

2.舆情信息处理的编辑立场。舆情编辑从搜集舆情信息统计、分析、判断、综合的各个方面来看,编辑立场关系到社会热点引导、改革政策为稳定大局倾斜等的重点问题,目前,自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实施运行中能及时用网站平台政令、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开设了网民诉求通道,有关回应网民敏感问题,该上升到政府工作议题的能从制度上、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编辑立场能敏锐快捷提炼要点,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上发挥了编辑作用。

3.新闻价值决定引导方向。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新性,这里即指网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最新言论、政策变化、社会动态等广泛内容。此间,以网络传播规律来看,这时,“舆论领袖”影响受众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网络出现一些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网民往往分不清客观事实而无所适从,他们就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进行舆论引导,编辑挺身而出以“舆论领袖”的方式,澄清事实内容,以此作为编辑决策的依据。同时,编辑需要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网民有空前的话语权,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1]。”需要编辑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经济,衡量其新闻价值,引导舆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作用。

二、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建言

自贡市舆情中心每天要浏览监测网络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或论坛等。论坛主要关注天涯社区、四川在线、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等;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新闻网、自贡在线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等。在网页监测浏览中,切实注意和自贡市有关的敏感的话题。

自贡市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网络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舆情网评员队伍,每天负责对网络论坛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舆情巡查,对此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发展走向,及时地准确地全面掌握,做到及早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处置状态。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准确的含糊的舆情,找准线索查实,在调查疏导中、采取事后善处等措施,确保主流舆论引领;三是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着想,思考和修正工作偏差,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四是目的明确,建言为上。舆情编辑最关键的是,洞察舆情走向,化解舆情矛盾。编辑应说服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使可能引起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积极因素;以平等公正善意的态度获得公众的信任认同,利于舆情危机消除或化解。在建言时,在大量舆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合理、恰当的处置意见,对其处置手段优缺点和时间节点的把握和推测,要有参照系、预见性和前瞻性,不仅能回答情况是什么,还能回答怎么办。

进行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具体针对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交流舆情研判中、决策中得失的总结。应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讨论预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制定,以便有针对地开展编辑策划。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话题发现能力和网络舆情追踪技术。

1.编辑熟练掌握舆情分析系统工具的必要性。在当今网络各种舆论繁多而杂乱,各种论坛网友爆料已成为披露社会阴暗面第一现场。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的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引导,已成为舆情分析研究的重点,并实现话题发现与追踪。舆情分析系统十分重要,编辑能使用这个工具,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置舆情。我们所使用的v2014.3 绿色特别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搜索各类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网等。在运行中,要注意初始化设置是做好舆情分析的第一步,你关注的主题自动程序会自动搜索,并给予实时提示。自动程序还可以把舆情发送到编辑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提醒,在任何情况下知晓舆情有无变化。在这个监控系统中,关键词检测、追踪,以信息聚类为基本技术手段,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2]”

2.抽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十分重要,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形象的破坏程度,设置参数与数据分析框架。抽样应选择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论坛、博客和新闻网站,关注点击多、回复多的新闻或者帖子,多选新帖兼顾不同倾向性言论,做到意见最大化材料丰富性。为了保障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抽样遵循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因为科学规范的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前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如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主要观点与情绪、与有无行动计划性、对社会体制构成怎样的冲击,甚至有无被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3.构建舆情报告真实、全面、及时。通过判断特征词类型,并进行特点标注,从而构建倾向性语气词典和标准数据集,从而为倾向性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及时采用“化解、澄清、删除、正听”等策略原则,化解舆情危机,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如果缺乏相应系统和技术获取分析信息,就很难使舆情报告及时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常见的舆情报告有条目型、综述型和专题型。条目型舆情报告是将搜集到的相关热点资讯进行摘编,按照正负面顺序,将消息以条目的形式罗列出来。比较条目型、综述型舆情报告适用于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描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引起某个阶层或团体强烈关注的、又有争议的热点事件,通过对事件进行综述性总结,点评其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由等。至于专题型舆情报告,则是对某个行业、某个范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持续发展变化的事件。专题型报告以叙述为主,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网上传播的情况作统计,如跟帖多少、转载多少、网民评论的观点比例等都要简单描述,最后是报告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它必须建立在编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包含翔实的数据和图表。

4.舆情编辑的策划。编辑的策划,倾向于广泛听取民意而集民智,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流程,是对整个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复杂性,从策划起对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发现开始,到分析结果成为策划者操作的整个过程。其中策划和需求是起点和终点的交叉利用,各环节指编辑工作规划-舆情汇集-整理和评价-舆情分析预警-报送和反馈等,它们共同构成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报告。在更普遍的状态中,信息需求可以在舆情评价时,确定对某些研究对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以及策划者怎样主动听取群众建议和呼声、怎样最大限度寻证民意认同,怎样在对话中协商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怎样以一种适宜的倾向性消除群众误解和网民的隔阂。同时,也应注意网络了解民意的局限性,网络是不能取代编辑的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取代政府的政策研究、专家的战略思考。所以对网络出现表露的民意民情,需要编辑一双“慧眼”分辨是否良莠,辨别优劣是非,是慎重判别和认真选择的必然。

构建网络舆情策划指标体系,是按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联系的部分,通过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透彻认识整体,并准确定位关键制约因素。[3]”基于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和素质要求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具有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监测、引导和建言的能力上,才能建立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系统,构建舆情报告的真实、全面、及时,使舆情能够促进社会对话,发挥正能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舆情分析报告 篇八

以理性的视角、量化的数据,还原公众所关注的内容及变化趋势;

客观权威的展示传统媒体、新媒体影响力的变化;

雅安地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微博、移动搜索等互联网新兴力量为此编织起一道立体的寻人网络。盘古搜索发挥其在舆情监测的优势,第一时间对雅安地震进行了24小时实时舆情监测,并了国内首份《雅安地震舆情传播分析报告》。

此报告针对传统网络媒体和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传播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要点包括:

第一, 雅安地震信息最初曝光的4小时,微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此后,信息增量开始放缓,信息总量缓慢递增。

第二, 震后1小时,微博信息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微博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重庆和广东。

第三, 震后36小时,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发出的微博信息一举超越四川,成为微博信息最多的省份。

第四, 经济、文化强省震后微博活跃度较高。

第五, 相较于传统网络媒体,网友更多地利用微博求救信息。

第六, 传统媒体逐步注重微博报道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不仅拥有采访权,而且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专门的记者团队,可以亲临现场开展新闻报道,故而其官微较网络媒体官微也更易受关注。

盘古舆情服务平台可以通过7*24小时持续挖掘和分析,提供全、快、权威以及可信赖的舆论监测,并通过专题监测、微博监测、舆情统计等提供直观、便捷、可信赖的舆情监控分析服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范文,共有230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下载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