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2-09 07:01: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文化既可以给旅游提供一种真实的体验,也能展示一个地方的独特所在,而旅游则可以将文化具象的传递,文化和旅游二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

近几年,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由此我县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也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纵观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尤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本文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剖析,就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提出建议,以期对发展**县特色旅游业有所帮助。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相互融合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县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关**通往西域古丝绸之道必经之地,人文古迹众多,有古人类遗址、古石窟石雕等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关山40万亩原始森林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着名的**景区距县城38公里,有观赏、保护价值区域约120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文化遗迹丰富,有大小景点100多处,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存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有"秦皇祭天第一坛"之美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采风的理想之地。在民间,马尾荷包、藤编、刺绣、剪纸、根雕、陶瓷等民俗艺术独具特色,洋芋搅团、罐罐茶、核桃饺子、玉米糁饭、凉粉鱼鱼等风味饮食远近闻名,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曲子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药王撒籽"、"双凤献宝"等美丽传说增加了游客的趣味性、神秘性。

2.当前文旅深度融合情况。我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前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日益重视下,文化与旅游正日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规划编制进一步科学合理。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编制了《**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14-2014)》和《**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4)》,明确提出我县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并对文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编制完成了《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片)建设性详细规划》、《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全县城市亮化造景总体规划》,《米家沟生态园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实施,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

二是城市文化旅游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县倾力投资过亿元,打通了**旅游专线,相继完成了秦皇祭天广场、**景区综合开发、南汭河风情线、雷神山生态园工程和黎明川农业旅游观光带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规划任务。实施四馆两中心、人民广场、**影剧院等12个大型公共文化场所,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星级旅游厕所12座,在建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5家,商贸步行街、大型购物场所4处,客运公司3家,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点2处,开通20条环县城县内公交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城市文化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三是对外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主要是坚持每年组团参加西安、**、**、**等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发活性炭雕**、滋补中药材和工艺玻璃等系列旅游商品,举办了**各类旅游摄影大赛,征集**主题歌曲、形象宣传口号,印制了手提袋、招贴画和地图册等宣传品,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新貌摄影大赛及中国摄影家大pk**站采风活动、"诗画关山山水**"全国摄影大赛及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在全国知名媒体上,对全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进行了广泛宣传。

四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省**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先秦文化、齐家文化和祭天文化,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揽胜》、《**诗话》、《聚焦**》等宣传文献与书集。及时加固修复上关石拱寺石窟,及时成立保护机构,积极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组织举行曲子戏调演、"非遗成果作品展"、"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等活动。至目前,全县共有包括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在内的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2个。

五是特色文化旅游探索起步。整合我县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建成了石堡子三线文化主题展览馆。以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58家,正在创建农家乐专业村2个。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安口正在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开辟工业旅游线路。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旅游业仍处于观光型的初级层次,"重山水轻文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风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如各大景点的导游解说词仍以介绍自然造型为主,缺少对景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宣传;部分历史名人和山水文化资源虽已出书成册,但缺少宣传与应用,仅成为摆设,鲜为人知。二是文化体验活动匮乏。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对能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几近空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四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不到位。近年来虽然也举办过多次节事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促销作用,但由于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以至于使"办节"成了"一办就结",变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

三、对策及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建议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我县历史文化脉络,特别是对秦汉祭**历史史实,上关石拱寺、铜厂沟等文物古迹资源,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围绕打造"诗画关山山水**"的形象定位和建设"中国西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基地"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叫的响、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一是加大精品的开发力度。加强煤陶文化、祭天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以打造"诗画关山山水**"旅游品牌为抓手**、雷神山、双**"一点十线"旅游景点,积极培育休,依托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乡村旅游、演艺摄影、文物博览等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加大产品的创意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以文化提升旅游的魅力,快速推进书画、摄影点建设,集中力量建好三线文化、陶瓷文化展示等一批特色园区。三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根据城市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中等工业化现代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将城市作为一个文化旅游产品来经营,在新城建设中,加强旅游功能的提升,规划城市休闲街区、旅游体验区,精心策划包装"一轴四片"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市功能有效弥补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少、配套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带动县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县城成为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消费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经济带。

(三)创新营销,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媒介和其它手段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灵魂作用。在宣传**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凸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以"祭天文化"、"生态文化"的鲜明文化吸引游客,让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二是把旅游要素作为文化旅游的宣传点。要将能够体现**文化特色内涵的宣传口号和标识融入各个旅游景区。在景区(点)道路标识、导览牌以及景区入口处和景区内部重点突出**旅游口号和标识;在餐饮(吃)、住宿(住)、交通(行)、景区(游)、购物场所(购)、娱乐场所(娱)等服务场所重点体现**文化相关内容和特色,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文化旅游形象,让游客在接受服务到参观旅游的任意一点感受到浓郁的文化,使**文化旅游形象深入人心。三是重视**文化的节庆活动,深度融合**旅游。进一步办好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全国知名书画、摄影家采风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表现**特色文化内涵,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以此吸引媒体和游客的眼光,进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演艺及旅游纪念品市场。依托**艺术团,从乡镇和三支一扶中选拔有文艺特长的干部,组建高水平的演艺公司,在景区定期演出,开发陶瓷、玻璃、砂器、药材、核桃等一系列融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四)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如今的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游客更多是追求玩得开心、游得舒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到一个地方。一是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利用天然的大量丛林地带,开辟狩猎场所,让喜欢狩猎的游客过一把瘾,同时开辟诸如攀岩、速降、漂流、探险等娱乐项目,让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即可增加游玩内容,还可以增加景区收入。二是整合芦苇画、粟贴画、制陶等工艺资源,组织游客参观各类艺术作品,现场展示并体验制作过程。三是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的特色业态集聚区,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和民俗一条街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日间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

第二篇: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沿关注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这个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应当避免陷入哪些误区?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编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如成立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实行领导跨部门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与旅游企业依法运营管理体制的形成。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局部性意义大、全局性改革不到位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制改革,统筹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从自发结合向理性融合转变,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潜能。另一方面应着力搞好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做好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工作,在体现总体规划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抓紧制定完善具有较强兼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各种形式的监督和约束,着力解决执行不力等问题,确保既能及时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又能杜绝随意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和维护文化旅游发展秩序。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是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抓手。所谓重点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坚持市场化投资取向、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生产要素高效聚集为基本要求、能够实行动态管理的项目。实践证明,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对于培育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实现文化内容为主与旅游景观为美的高度契合,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环节。

积极策划一批能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到旅游要素中的重点项目。政府部门应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帮助这类重点项目解决规划选址、征地补偿、融资筹划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园区化建设,对主题公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园区化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库。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转企改制为动力,以控股、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为支撑,努力开发建设区域特色突出、文化旅游产业溢出效应明显、能够获取较大市场份额的重点项目库,用这样的重点项目库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的多元融合,以引导产品结构和整个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做好重点项目产品的联手营销工作。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一些国家高度重视利用文化反周期调节的功能,对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产品开发实施联手营销,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打破地域界限,用好各种载体,联合相关地区和部门共同推介营销文化旅游项目产品。特别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联手营销重点项目产品方面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独特功能,加快构建更加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市场营销机制,确保重点项目产品营销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形成支点效应。

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不仅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引领力量。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文化与旅游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形成原始创新动力、积累社会财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获取全球文化旅游分工利益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努力打造反映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集群。

注重提升科技含量。当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推进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学科门类相互融合,大大激发了文化旅游的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文化旅游的数字化挖掘、信息化装备、智能化发展、个性化体现,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坚持面向市场。文化旅游品牌能不能打响,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国际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构建具有世界视野、符合国际惯例的文化旅游品牌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开发好“两个市场”,努力扩大中国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版图上的重点、节点,对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依托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所具有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区域性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极,推动这些中心城市加紧建设创意之都、品位之城、旅游胜地、文化名城,不断丰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大力推进中心城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强化文化旅游要素的渗透与关联,做大做强与文化旅游紧密相联的产业;科学保护和利用中心城市的文化旅游遗产,坚持在科学保护基础上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推进科学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抓住创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契机,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其认同感、归属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从城市向广大农村腹地延伸、向基层倾斜,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精心培育与文化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市场;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深度开发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在线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大众型、商务型、终端型文化旅游服务,推动基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服务性消费趋向理性化、优质化。

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

近年来,我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表层化、滞后化、分散化等问题。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搭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汇聚世界各地精英智慧,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创新节庆活动,大力开发国际性文化旅游市场,盘活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适应国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拓展文化旅游“走出去”渠道,开展国际文化旅游市场调研工作,特别是做好国别国情研究,摸清弄懂外国人的消费偏好、接受心理以及风俗习惯、法律规范等;积极引导专业公关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走出去”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具体策划、技术指导、法律咨询和联络协作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及旅游市场需求相近的省区联手开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走出去”活动,加快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利益共同体;加快“引进来”步伐,充分利用驻外使领馆、友好城市、华人华侨等资源,帮助外国文化旅游企业在华设立更多的联络协调机构,广泛开展信息咨询和服务推介工作,推动形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新格局。

培养造就文化旅游领军人物

培养造就勇担改革大任、善用现代高新技术、具有开阔视野、能够带领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文化旅游领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领军人物,但

数量还不够多。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把培养造就文化旅游领军人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培养造就文化旅游领军人物,可以借鉴工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科学规划,创新方式,搭建“绿色通道”,孵化项目,培养载体;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对领军人物培养遴选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既有界限,推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国境竞争性遴选,使领军人物能够脱颖而出;树立创意为重、创新至上、突出业绩的导向,构建领军人物的科学评价机制;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为领军人物成长提供适宜环境。

第三篇: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

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

周东青1/文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因而没有经济上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噩运。为此,文化和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如何融合,则是不小的挑战。不妨看看一些地方的探索。

第一,推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比如,福建省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快文化资源的旅游开放开发,促进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品位的提升。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创新点,针对不同问题确定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影视开发工程、文化旅游资源跨地区整合开发工程、历史文化古镇(村)文化旅游融合开发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加以推进。八大工程共有二十个重点项目,如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有武夷山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厦门鼓浪屿名胜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永定客家文化博览园等三个项目为重点项目。

第二,从当地特色文化中挖掘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壮大的互促共进。比如,江西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千年瓷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柴窑逐渐退出舞台,依靠高科技手段控制的气窑、电窑成为主角,现代窑炉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古法制瓷工艺的衰落。很多做了一辈子“瓷器活”的老手艺人下岗,传统制瓷工艺面临即将消亡的命运。最近几年,景德镇开始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来又发展成为生产性保护,将优秀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给他们待遇和荣誉,让他们重新组成传统的制瓷生产线,建设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景区景点。古代制瓷作坊已是最具活力的景点之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法制瓷的工序,每道工序上都由优秀的老艺人亲自完成。景区内,古代制瓷作坊 1 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咨询师

经过了改造,北侧是生产线,南侧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区。如此一来,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景德镇提出将继续深挖陶瓷文化,以发展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运营景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城市旅游融入到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之中。

第三,将文化融合进城市营销中,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便是让城市鲜活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成为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直观印象。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比如大连“浪漫之都”、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以成都为例,熊猫、美食、宽窄巷子甚至茶馆、麻将都体现出它“休闲之都”的风格。而这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无形招牌。贵州省各市州也通过“多彩贵州”这一品牌,诠释和宣传当地的文化,进而成为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的“敲门砖”。

第四,引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旅游胜地。比如各地涌现的文化创意园区,以及画家村、作家村。当地本来没有这些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家,带来了某种文化的聚集,进而成为文化地标,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有些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偏远乡镇,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比如某县梯田吸引了周边城市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出现了梯田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机构,梯田摄影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则获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总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实现两大产业的互促发展,各地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新模式。

第四篇: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以重庆为案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同时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需求也更为强烈和多样化。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但依然步履艰难

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高级阶段看文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跨入旅游的高级阶段,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巴黎、伦敦、北京等中外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也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

尽管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也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破题之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除了北京、杭州、苏州等发达文化名城取得了较好进展以外,很多地区和城市只是将二者融合停留在了口号上,在融合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对文化和旅游的性质认识不清,把握不好融合的点和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是简单叠加,硬性拉郎配,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绝非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涉及资源包装、景区改建、项目开发,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地方一阵风式的做法很难取得实效;三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缺乏专项政策扶持。分开来看,文化、旅游都得到了广泛的政策扶持,但是由于二者在行政职能上分属不同部门,融合的扶持政策、专项规划还比较欠缺;四是很多地区旅游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核心文化旅游设施匮乏,文化遗产保护负担重,增加了产业开发的风险,也加大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难度。 重庆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走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旅游目的地体系不健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粗放、旅游产业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等。为了实现进位赶超,重庆市将文化、旅游二者大融合大发展作为突破口,打造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以及三大市场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4年重庆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多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8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亿多美元,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重庆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1、特色举措助推文化与旅游大融合

在旅游规划策划中,重庆市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找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通过重庆旅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全市农家乐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提供融资性担保业务,以解决其发展乡村旅游资金瓶颈问题。通过城乡旅游开发公司与区县合作,丰富重庆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重庆市旅游局组建了重庆旅游文化传媒集团,专门负责重庆旅游与文化的宣传策划和推广。2014年6月,隆重推出重庆电视台旅游频道,推出了《旅游新时空》、《旅游这些事》、《走四方》、《巴歌渝舞汇》、《驴友吧》等旅游文化类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知名媒体投巨资宣传推广长江三峡、大足石刻、钓鱼城、白鹤梁等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重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知名新闻媒体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创办旅游文化专栏,宣传推广旅游文化;创办了《重庆旅游》、《中国西部?旅游版》杂志,联合主办《旅游新报》等。

2014年6月,重庆市提出了“重庆非去不可”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在很短时间内,提到“重庆非去不可”的微博评论达4万多条,关注“重庆非去不可”的网络新闻、评论超过1000万条。“重庆非去不可”作为重庆旅游的宣传主题口号,已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和重庆卫视上播出。

近年来,重庆市组织开展了上百项旅游文化节会活动,大力宣传重庆旅游和文化,如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旅游季等。特别是《印象?武隆》实景歌会采用独特视角和多种高科技手段,将武隆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配合,以濒临消失的“号子”为主要内容。观众在干沟峡谷中,体验清风徐来、雾霭缭绕的自然景观,品味巴蜀人隐忍、坚韧、不辞辛苦、团结协作,在险境中顽强求生又乐观豁达的意志,充分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内陆开放助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包括重庆在内的中西部内陆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等瓶颈,长期制约着旅游业发展。2014 年7月,重庆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战略。五年来,重庆已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格局,外资、进出口贸易、服务外包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国第一,重庆开放从跟跑变为领跑。

(1)“五个重庆”建设吸引游客

2014年7月“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成为了重庆发展的新战略。“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正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的,森林、宜居、平安、健康、畅通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是重庆旅游的对外形象。

(2)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做大旅游“蛋糕”

一是国内合作务实有效。近年来,渝陕、渝鄂、渝桂、渝粤等双边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落实。如:重庆至西安客运铁路专线纳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渝鄂联合在渝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桂推进陆路快速通关合作;“重庆·山东周”、“重庆·沿海省市周”合作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合作成果丰富;渝西川东八区县协作会成功召开,各方签署了高速公路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招商引资等11个方面的合作协议书。

二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汇聚世界各地精英。重庆市旅游局组织开展了2014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重庆旅游大篷车巡游活动、重庆六大旅游精品景区推介会、2014日本jata国际旅游展等数十项国际性市场营销推广活动,推介重庆旅游和巴渝特色文化。并配合国家旅游局编印了中、英、韩、日、法、德等多语种的《重庆旅游指南》和《重庆旅游地图》。

(3)扩大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外资

通过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来渝投资旅游业,吸引外资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引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扩大与国外旅游管理、智力、投融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机构的交流合作。较大的旅游项目有:香港融汇国际投资控股公司投资35亿元人民币,开发国际温泉城;美国维多利亚游船公司拟在奉节县建设游船基地和旅游码头,整体打造九盘河旅游景区,投资额达3亿元人民币;万豪、海逸、希尔顿等10多家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入驻重庆市。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路径总结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提出了“2014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如何借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成为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重庆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实践给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带来了有益的借鉴,主要遵循的是“文化为魂、旅游作载、开放驱动、政府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文化为魂”是指要挖掘地方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位,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旅游为载”是指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化的载体,通过旅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能将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广为弘扬、代代相传;“开放驱动”是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域内开放与域外开放并重,观念开放与政策开放并重,在世界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政府统筹”是指政府引领,强化市场分工,致力于旅游投资环境的改善,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确保旅游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五篇: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

刘继勋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基于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全国各地旅游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消解了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成了一个噱头,文化也仅仅是旅游唱经济戏的台子而已,由此导致旅游业过渡度商业化与文化内涵缺失。本文拟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就力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命题谈谈自己几点陋见。

岳麓山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一张名片,也是享誉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但后劲明显不足。概其缘由为三:其一,知名度虽高,但遇发展瓶颈,创新意识不强;其二,对旅游主体认识不够,人文关怀方面较为薄弱;其三,文化资源虽丰富,但较为碎片化,整合力度不大。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我想从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文重人优秀传统、开发富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文化产品、整合文化资源及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三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充分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人重文的优秀传统。

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自古崇尚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而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人重文的优秀传统,在重人感受的同时,更要重视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充分再利用再发展这些资源。然而,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应该更高的或更多的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不应该过高过多地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与定位。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名人雅士仰慕至此,游历登临,作诗赋文。把他们的简单生平、游历的情景,以及赋写岳麓山的相关诗作文章,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在现今摘选于亮化灯、指示牌的名人诗句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山脚下建造一个小诗林集中让游客观摩,也可以在名人游历的遗迹处塑像树牌立碑,撰文刻字介绍,让游客感受并体验昔日名人雅士的游兴情趣。

二、遵循“旅游,人是主语”的原则,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真正凸显人文关怀。在旅游的主体、客体与介体三要素之中,旅游主体才是真正核心。旅游主体文化的要求彰显时代性,旅游主体文化跟旅游主体自身文化素质或文化内涵有关联。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在未来文化旅游产品构架中,应该遵循“旅游,人是主语”的内在要求进行设计、思考与定位,从而真正凸显人文关怀。

岳麓山自2014年6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极大方便了广大民众。偌大景区成了市民登山健身之所,外来游客也只是逛逛岳麓书院,看看爱晚亭。留给游客只是景点碎片化印象,更多的文化资源也没有充分挖掘与利用。据此,可以分类制作分布导游图,比如烈士墓地、亭子、泉眼等等。另外,文化虽深厚,但曲高和寡。可以把书院楹联、禹王碑、麓山寺碑等刻印成楷书小册子,分发或低价售予游客,以便比照辨认。同时,选辑岳麓书院历代校友名人录,以传记形式编辑成书,向游客出售。总之,从消费性角度来看待旅游主体,以喜闻乐见而非仅仅敬仰、朝圣、教育的方式,让游客去体验去娱乐去旅游,这样人文关怀就会更加浓厚。

三、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着力打造以书院文化为主导,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为辅的旅游文化景观群,从而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之后,人们在发展旅游思想和理念上已经由原来的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过渡与迈进。岳麓山作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应该努力实现从品质突围到品牌深耕、从平台升级到舞台换新、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注重自我推销、从注重策略到注重战略等四个方面的转变,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岳麓书院是岳麓山的灵魂之所,是湖湘文化的集结地,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重镇。深耕品牌,注重战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成了一条提升岳麓山旅游文化的必行路径。据此,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复兴生活,活化文化遗产中的历史生活。

书院有三大传统功能:教学、藏书与祭祀。可以还原当年大儒朱熹与张轼的“朱张会讲”、潇湘槐市的盛况,志愿者衣着古装,席地而坐,静听儒士教诲;同时还原书院祭祀仪式,庄严而隆重,尊师而重教。每天定时进行,期间游客除了观摩,还可以租赁服装,亲自参与并体验古代书院的教学与祭祀等活动,并摄制成短片,低价售予或赠予游客,以示留念。恢复朱张渡,把云麓道宫——古麓山寺——岳麓书院——自卑亭——牌楼口——朱张渡——湘江橘子洲——天心阁——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条长沙文脉串起来。

其次,完善中国书院博物馆。

新落成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收集并展示了全国各地历代知名书院的珍贵文物,丰富多姿,琳琅满目,但更多的是实物展示。为了给旅游主体对书院有较全面的了解,应该对书院文化的历史沿革通过多媒体较为详尽地呈现,提高观感度与审美度。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书院文化活动以现场表演形式与游客互动。

最后,整合其他文化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

推广生态文化。岳麓山因植被覆盖率高,素来被世人称为长沙的天然氧吧。六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朝香樟、明清枫栗均系千年古木,都是一张张生态文化名片。可以立足已有的万景园与鸟语林,举办红枫文化节等活动,让游客真正亲近与感受大自然动植物带给人类的裨益与快乐,把科普知识寄寓娱乐之中。同时,还可以挖掘亭文化、泉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青山有幸埋忠骨,近现代众多革命先烈休眠于岳麓山,比如禹之谟、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蒋翊武等,还有纪念北伐阵亡将士的五轮塔、纪念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刻印烈士们的生平事迹、革命活动,一一展现给游客。每逢烈士们的生辰、忌日,清明节、以及相关的重大革命纪念日,组织祭拜、瞻仰,让人们在静穆中升华爱国情怀。

架构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传播的津梁。岳麓山上的古麓山寺、云麓道宫虽建筑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佛学院研究型功能,打造成与高校合作传播传统文化的基地,更好地利用道教、佛教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再现宋代僧人挑书办学的情景。

从短期看,旅游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但从长远看,旅游是人们福利的一部分,力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未来旅游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创立旅游经典巨制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一路491号

邮政编码:410006

联系电话:13517314149

word该篇DOC格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548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精选多篇)下载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